首先,冯小宁拍这种片子还是可以的,至少看到了那么一点点《红河谷》的神韵。
其次,这部片子的模型做得还算可以……至少没有出现雷达阵列这种穿越,比起先前的剧照好。
再次,这尼玛是《北洋水师》的精缩电影版?
最后,我打三分,因为这部电影的情节很让帝国主义者受用 开扯!
我们知道,制海权是近现代帝国主义国家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每一个牛逼哄哄的帝国主义国家都有(或曾有)一支令他们牛逼哄哄的海军部队,供他们征服世界用。
在这里,我们引申一下: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民主灯塔美利坚合众国的航母舰队,大德意志的狼群潜艇部队,大苏维埃的红海军,升阳帝国的联合舰队(似乎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这些称雄一时的舰队都会这些帝国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作为新兴大国的天朝,也开始逐步做起了这个大国海军梦——向深蓝进发!
当然此天朝非清朝。
作为大清帝国而言,舰队这个东西比较高端,可以玩一下,但是不会一直玩下去。
甚至也玩不下去。
在片中,外国顾问在长崎水兵事件后建议炮轰长崎已达威慑之意被拒后,大吐槽到:“这就是乃们中国银被欺负的主要原因!
”当然为了照顾我大中国是被欺负形象,特意选取了长崎水兵事件的第二部分,就是被日本警察设伏的部分,而没有选取我大清海兵嫖妓不爽怒砸日本派出所的光辉事迹。
如此甚好。
在片中, 我们后来扬名天下如雷贯耳的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并没有真出现,而另一个元帅海军大将伊东佑亨倒是帅气得紧——也难怪,大东沟海战里东乡平八郎连个将军都不是——不过冯导啊,咱可以不省演员的钱不?
不怎么出名的板元八郎太少佐都有出场(虽然人家是个炮灰),而丰岛海战中愣是用了坪井航三代替了东乡平八郎的浪速号舰长?
元帅海军大将悲剧了。
还有诸如伊东佑亨没有去过英国念书等细节就不讨论了,这些历史错误犯也不要紧。
但是!
但是!
但是!
尼玛!
舰炮上挂衣服这个谣言虽然没有人说出来,你也不用拍出来吧?
伊东抬头一看,我擦,清军的侧舷炮上挂着衣服,清军必败的小眼神那叫一个欢……还有,蒙古人演的日本天皇……那嘴型……好吧,我知道三船敏郎演过一个类似的大胡子造型的,可问题是这个日本天皇也太……张纪中了吧?
本片还有一大吐槽点,便是凌乱的各种穿越叙事模式,采用了举起手来里那种现代人考古探寻的方式,但是各种传奇的穿插叙述把电影搞得支离破碎,打有一股电视剧的味道。
还有,冯导啊冯导,你的船怎么那么有特摄片的风格?!
好歹你这个电影号称投资全国最大的海战电影,还不如《坂上之云》的黄海海战的1/10有魄力!
我们就看到了一群各种PS的纸船模型在哪儿作战…… 还有,本片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妹你没事扯什么钓鱼岛?
那时候钓鱼岛P都不是!
那时候是属于琉球的一部分,《马关条约》割让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法理上当时确实是日本的了。
然后呢,60年代发现了油田,这个时候,咳咳……大家都知道油气田的地位,就不多说了。
本片最后还扯了一下黄岩岛……真够扯。
当然本片还是有点诚意的,至少北洋覆灭时,都换了冬常服,这个细节还不错。
还有一个槽点……一开始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戏时,英国军馆用中文发音读出了——东乡平八郎。
真神奇
从1894到2014,正好是两个甲午,联想到了近日有关中日的那个岛屿的问题,所以,有一种预感,也许,历史又要来一次轮回了。
当年,我们的失败,并不在于军事,只是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病入膏肓,试着一个垂死挣扎的人,怎么能打败一个正在变强的人呢?
也就在这两天,看到新闻,说菲总统阿鸡弱感谢中国提供贷款来给他们建水利,我就想不明白了,一个敢拿我们领土当自己领土的国家,我们凭什么还要给他们钱,他鼓吹南海问题,高喊背后有美爹,还正拿钱买军备,我们凭什么要这样对待一个无赖国家?
我们真有钱呀!
再一看,就连越南,也拿着我们给他们的250亿美园去买潜艇了。
我在想,当年清政府是因为战败了,才不得不割地赔款。
今天,我们倒好,这战争还没开始,就又送钱又送地了。
真大方呀。
政府的腐败是人的堕落。
再好的武器,给了不知道怎么用的人,那等于是废物。
再好的武器,给了贪生怕的军队,那还是要输。
但最重要的是,再好的军队,没有一个自强不息的的政府,决定要成炮灰!
有时我在想,为什么大家都想着要去当公务员,难道都是为了人民服务?
非也,大家如此热情高涨,不遗余力地几百人去抢一个岗位,无非是图一个安逸的工作,为今后的养老找个靠山。
试想,一个地方政府,有这样一群在行政运营,这个政府还能发展到哪里去?
试想,一个国家,有这样一群政府在支撑这个国家,这个国家还能发展到怎样的一个程度?
所以有时,看温总、胡总在那里说这话讲那话,感觉他们就像当年的刘、邓两个管代有舰,有炮,却少有几发可以用的弹。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幸再次输在海上了,我不会奇怪。
如果有一天,日本的军队开到我家门口了(我家就在海边,东海舰队就在我家门口。
)我也不会奇怪。
如果有一天,我听到了炮声,看到了太阳在我们阳台前升起,我也不会奇怪。
我唯一能做的,只是做好一个小小的中国人应该做的事。
本来不想看,恰与友人路过影院,盛邀观影。
一看电子水牌,有场的只有《大武当》和《甲午大海战》,再看其它上映的片子,均感索然无味。
先说我为什么坚决不看《大武当》,看过黄飞鸿系列中李连杰版和赵文卓版的人,估计就明白了。
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已经相当不错,我坚信不是赵文卓之流能企及项背的。
由于对赵的不感冒,我无奈之余选择了《甲午大海战》,为何无奈?
不是我对冯小宁有成见,是他从来没让我抱过希望,和冯小刚差一个字,可冯小宁对电影的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当我开始观影后,可以说一点也不失望,因为影片之水准一如我的预测,我很惊叹整部影片的光线是那么强烈,你随时可以看清身旁人的脸。
我很惊叹,这电影完全是电视剧《北洋水师》的浓缩纪念版,客观说即使是《北洋水师》的水准也已经是在当时就很落伍了,过了二十几年,居然还能这样拍,我很无语。
我说的水准包括,影片的叙述手法,战争场面的表现,人物刻画,道具服装之类。
(补充一句,日本御前会议墙上的亚洲地图真tm扯,中国被画得非海棠非鸡的),(再补充一句:北洋水师再腐败也不至于让个女人随便到舰长室串门吧)。
本来我不想说,不想骂人。
可是你拍什么不好,非要拍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留给了我太多的思考,你却用这种山寨的,不入流的的电影亵渎了甲午海战。
甲午胜负已定,可就算你拍不出《男人的大和》,那你至少别整得连人家几十年前的《啊,海军》都不如啊,你到底是什么水准?
有的事情不是你喜欢就能做好,也不是喜欢加上勤奋就能做好,你懂吗?
北洋水师输了,可至少还赢得了日本人一些尊重。
你输了,日本人只会鄙视你。
首先这是一部严肃的电影,能够激发起民族国家这种情感的电影,至少让我有感动。
有一种厚重感,一种恨不生在当时的感觉,扼腕叹息!
正如海报上面所写,退让丧权,腐败亡国!!!
其次,这不是一部纪录片。
导演把自己的理解,对历史的感悟,对民族国家历史的感情,倾注在这一部电影中。
无论画面还是配音,还有就是被很多人诟病的模型(事实上,并不是道具模型,海战相当真实,虽然没有好莱坞大片那么大的场面手笔,但是相当的水准),都有一定的水准。
并不是粗制滥造,比那些国产的伪大片好多了。
据说6000万的投资成本,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中国整个电影特效制作也不是好莱坞的水平,CG特效占了很少一部分,导演更擅长实景拍摄。
不是让你看视觉效果,想看视觉效果可以看看《阿凡达》《变形金刚》《碟中谍》。。。
再次,演员阵营上,陆毅,夏雨等青年演员变现相当的可以。
孙海英演的李鸿章,更是入木三分。
“千古罪人”可以想象历史上的李鸿章,一个老人背负着民族的重担,成为卖国贼的无奈与痛苦。
吕丽萍演的慈禧,却怎么也不像执掌整个帝国的太后,反而像一个管家的富太太。
太弱了!
龚洁的那个角色只能说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吧,有她无她对整个剧情没有什么影响!
最后,我只想说我是满含热泪看完这部电影的。
感触很多,当那群幼童赴英国学习海军技术时,在甲板一跪,我心中突然有种伤感。
无论谁是统治者,无论这个社会如何,但是终归到底,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个国家民族,有种深深的眷恋,那种骨子里的爱!
我不知道那些对小细节吹毛求疵,诋毁这部影片的人是何种心态,但是我不会说“你觉得不好,你去拍!
”。
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每天至少看一部电影,当好莱坞大片对我们进行视觉强奸,CG特效完全让你看不出真实还是虚幻的时候,真实才最宝贵。
电影无论好坏,只要用心品,总会有触动你内心的地方!
这部电影真的把我气坏了。
我要说的是一些硬伤。
硬伤。
作为一部“史诗巨制”,此片漏洞百出。
总体来看这是一部虐心之作。
主题就不用说了,这是一段沉痛的历史。
此外更虐心的是,一塌糊涂的道具(以地图、舰船为最),简直是侮辱观众啊。
不说向《男人们的大和》、《超级战舰》看齐,它连多年前的电视剧《走向共和》都不如。
我所在的厅只有十来个人,烂电影注定得不到高回报。
编剧部分,这部电影在两国命运对比的表现上,并没有超出电视剧《走向共和》,只是《北洋水师》的翻版。
海战部分,道具(就是舰队了)简直惨不忍睹。
北洋水师的舰队像木板一样在水面飘荡,让你完全失去对历史的敬畏感。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都无法忍受;要是专业军迷来了,会气得跳脚。
英国教官念学生姓名(英文点名)时,念到日本学生东乡平八郎时,居然是“DongXiangPingBaLang”!
黑线……日本天皇御前会议所用图,粗糙得一塌糊涂,日本自己的国名都没有,“清国”居然用简体字(呜呼!
);日本舰队所用地图,几乎就是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示意图的放大版,道具组大概不知道什么叫“军用地图”;北洋水师衙门里挂的东亚地图,居然是英文的。
各种伤不起,各种吐槽无力!
片中简化字不止一处,又如“致遠”写成“致远”,真让人摇头。
建议导演以后拍历史题材,能好好向日本人、德国人学习。
低级错误的一再出现,只能说明你根本就没用心。
浪费观众的时间、金钱以外,更是糟蹋了好的历史题材。
今天看了,憋屈。
中国人总喜欢从一些大处找失败的原因这片子就是说我们的军官是勇敢的,我们的战士的坚强的,但为什么失败了呢?
实际上,这个国家打仗要兵没兵,要钱没钱,无论谁推一把,就完蛋你拍这片子,毫无意义只要官员依然腐败,社会依然道德沉沦,有几个圣人,也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当然,这种吹的片子,剧本也所谓粗制滥造一个辫子男在英国站着,后面一美女问:先生是中国人吗?
好像不知道全世界那时候只有鞑子的国家男人才有这么个猪尾巴其他就不说了...你既然没心思拍,说明连拍电影的自己都不相信....最恶心就是最后一段60年后,中国付出3500万人,在二战战胜日本,把XXXXX一系列地方收回祖国版图我实在是脸红啊,
陆毅演民族英雄,还是撑不起那个架子。
导演的功力也不够,这么气势磅礴的题材,拍的跟小孩打架似的,不知真是功力不够还是怕得罪小日本,我希望是前者。
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海战,教训已经够深刻了,光有钱买先进的设备是不行的,腐朽的体制才是根本。
落后就要挨打,而落后与否不是简单看你有几个鸡底屁有几个高楼大厦。
那时的中国还有个李鸿章,是中国的幸运。
再往后的话就不能说了,说了会麻烦,自己体会吧
导演,你把片子拍成这样,你应该愧疚!
一开始,导演就让我愧疚了,一群10岁左右的小孩子在洋老师的教导下学习几何知识,这可是英文教学,导演!
一群从小在儒家经典浸润下没有任何英文基础的孩子可以和洋老师进行英语交流,我估计要撞墙死了,鄙人不才,年经二十,就读于武大,就今年的暑期英语口语项目我和外教交流感觉不是很轻松,而先烈的年少英绩让后生无地自容。
感谢导演让我再次明白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一艺术创造理念。
但艺术高于生活不是凭空捏造,因为它要源于生活。
导演的意淫路程就此开始,而我和导演随着导演的意淫一路愧疚。
我先愧疚了,接着该导演愧疚了 。
先说一个小插曲, 在本片的3分50秒出的一个配音让我毛骨悚然,稚嫩的童声后面来了一句少妇的媚声,接着又是童声。
这种插曲在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这里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慢慢考证,这给了我关于电影的第一印象:粗糙。
然后,船政学堂的孩子们留学英国,上船时他们看起来就像一群小朋友,一脸稚气,导演你偏偏让人家讲出类似国家安危,匹夫有责这样的铮铮诺言。
导演,你想多了。
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深造的学生是1877年去的,当时林永升方伯谦已经24岁了,不是14岁。
这也是本片的硬伤:不尊重历史。
不尊重历史你还想还原历史,导演愧疚吧!
不要告诉我你是为了高于生活而还原的历史!
一群小朋友到英国去了几年后变成了健壮的年轻人,为了导演的高于生活我们的民族英雄们发育极快,这让我这个发育缓慢的同学愧疚了。
(本人发育良好,但和影片中人物差距极大)然后,导演不好意思啦,他安排了一个“我”在纳尔逊雕像前凝神惆怅,那哥们很不地道的那这他的佳能相机拍照,导演,能换个牌子吗?
能把佳能的标志处理掉吗?
你拍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导演采用的是人物叙述和历史想结合的方式来展现战争和作者的思考,这种方法让影片显现的苍白无力和更加的苍白无力和无尽的恶俗。
影片中的“我”像个幽灵,本以为影片就要走向正轨了,然后这个幽灵就出来捣乱,通过他迷茫忧郁的眼神,飞扬的发丝,矫揉造作的动作一般般把影片拖入深渊。
这就是导演的叙述方法,展现思路。
我是来看电影的,看电影不是听你讲故事,而是看你展现故事还原历史的。
影片中还有一个尴尬的人物,那就是刘步蟾他妹妹“小妹”,导演觉得这样的电影中没有儿女情长的铺垫不能展现爱国情怀的悲壮,于是,小妹来了。
小妹来了又走了。
小妹和邓世昌在影片中的感情 没有任何铺垫最后居然要表达他们之间深深的爱。
导演,你妹啊!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妹和邓世昌拥抱的时候的那个姿势,小妹向邓世昌扑过来,然后双腿紧紧夹住邓世昌。
具体可以参考周星驰和舒淇在某部影片中的经典镜头。
当然,舒淇影片中的身份是妓女,小妹是学生,而且二者的时间间隔超越了一个世纪。
在海战中,我充分领略到了冯氏特效,就像我的PS永远都会被别人看出来一样,应为假的不能再假。
整个海战非常空洞凌乱。
期间那个“我”又出来了。
关于影片的思想感情我只能说,导演你愧疚吧!
一部爱国主义情怀的电影,如果不是看到旅顺大屠杀,我不会对侵略者有很大的憎恶。
而那个唯一勾起我愤慨的的场景也就是一笔带过。
在最后,导演觉得感情太空洞了,随便把钓鱼岛,黄岩岛也带过来了。
因为这些拼凑在一起说不定能产生一点爱国情怀。
总之,本片粗糙空洞,极大的高于了我们的生活,还是不看为妙。
如果有人拿刀子逼你看还是看下吧。
生命可贵!
评论写的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教!
鼓起勇气看完了,因为针对之前种种批评,冯小宁和他的粉丝十分愤慨,说那是没看过所带来的污蔑,其他各种帽子扣得触目惊心。
看完以后,觉得之前的那些批评都太含蓄,留情了。
这片子匪夷所思的程度实在超乎想象。
道具烂:各艘船舰都没有名字,麻烦做模型的时候有点智商好伐?
难道以为观众都是近视眼看不清楚吗?
编剧差:全片就像流水账,还搞个人旁白,生怕别人不知道,前50分钟的铺垫毫无必要,剧中的那个女的更是莫名其妙,难道就是为了送只狗而存在吗?
哦对了,那只狗是片子里为数不多表演真挚的演员。
还居然扯上曾母暗沙,钓鱼岛黄岩岛,ok,我们知道冯导很爱国,可那些和甲午海战扯得上吗?
表演差:极其松散,平铺直叙,没有一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所有的台词都是背出来的,表情僵硬,感情麻木。
唉。。。
冯导,咱以后就别拍电影了,好不?
《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在我国黄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日大海战。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武器装备不够先进等原因,中方“经远”、“致远”等5艘战舰全部被击沉,中方惨败。
影片中有个片段令我难忘,日本早有侵略中国的野心,买战舰时,日方的明治天皇主动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水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而中方的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的六十寿诞。
却把北洋水师买枪炮弹药的费用用来修建颐和园,由此看出,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对比何其鲜明。
甲午海战的失败,致使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3千万两,并把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日本一跃为亚洲强国,而中国更加贫穷落后。
《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侮的道理。
现在我国已经很强大了,特别是在2012年,神九飞天、蛟龙下海,充分证明了我们国力强盛,随着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打造出了第一艘国产的航空母舰,它就是《辽宁号》。
我们必须要更加强大才能不被外人欺侮。
看着我们的国力越来越浩大,我的脑海里便情不自禁的浮现出一百多年前梁启超说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祖国的强大依靠我们去建设,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西太后慈禧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
而此时,在日本,明治天皇开始亲政,他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发动了着名的“明治维新”,使弱小的日本强大起来。
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扩张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是日本发动了黄海大战。
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
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战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
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
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
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
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
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
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
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鱼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鱼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
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
1:贪污 2:不团结 这都是历史问题
山寨特效不算什么,小成本不算什么,心到了,就成了。
伤心……(不要把钓鱼岛强加到影片中)
画外音是最大的败笔,平得让人瞌睡了。部分演员的表演太假太造作,光绪帝和李鸿章的表演到位,整部影片的情绪起伏不够跌宕。画面很漂亮,恢弘有气势,也有非常感性的画面,比如邓世昌站在夕阳西下的甲板上的画面,让人记忆深刻
还真够主旋律的,连片尾曲都是那么销魂
拍的是不太好,不过百年以来我们有什么进步吗?
为什么山寨的感觉这么强烈呢
主旋律的片子,不太尊重史实,海战拍得莫名其妙没有交代清楚失败的过程。在故事的铺垫与甲午败局的根源发掘上,交代的也简单,浪费了太多时间在无用的支线情节里。画面上还是有想法的,振奋人心场景不少。
表示孙海英演李鸿章演的实在太好了。。。这算是在给李鸿章翻案吗?
题材让我很沉重 至于画面什么的 道具什么的 不吐槽
1867年,李鸿章上书,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邓世昌前来报考,一鸣惊人。1877年,邓世昌送同学们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4年后邓世昌迎接同学凯旋。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向英国定制铁甲舰,日本天皇号召朝野捐俸也购得铁甲。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刘步蟾、邓世昌等 “镇远”号、“致远”号将士……
煽情用得还可以。
很好的题材,但是剧本还是太差了。
特效太烂,剧情跟80年代看的一样熟悉
好久没看天朝的 大场面了
虽然拍得不太好,可是好催泪!!
看到冯小宁三个字,我就已经开始心绞痛了。对于历史,我觉得应该用一句“没有强不强的敌人,只有强不强的自己”来总结,同样也以此激励自己,勿忘历史,而最强大的,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崩溃。甲午耻,犹未雪;国民恨,何时灭?驾巨舰,扫平东京帝都。壮志饥餐天皇肉,笑谈渴饮鬼子血。待从头,收
五颗星,其中三颗星给那些英烈们
辛酸
见过烂片,没见过这么烂的烂烂烂片!!!白瞎了陆毅啊夏雨啊这些演员的演技了~~导演赶紧钻下水道吧,别出来混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