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今流行许久的桌游“狼人杀”就是这个职业衍生出来的游戏,因为一个人被宣判被量刑就如同一场雪崩,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还记得当年感动万千观众的《辩护人》,这一次韩国电影创作人把镜头聚焦到“2008年韩国法庭第一次启用陪审团”这场事件上,通过“陪审团”成员的众生相让更多人了解到“法律”存在的价值、功能及意义,并且让更多人懂得“陪审团”这个职业职能对于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律意识的建立、法律规定的遵守、法律责任的承担会起到怎样深远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每一次审判的结果每个人身上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本片真的用最朴实的方式让观者感同身受到了那句一直常挂嘴边的台词“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而且,最值得表扬的是,虽然影片探讨话题颇为沉重,但是片子的基调在不时输出温暖眼眶的情节的同时,还不忘打破沉闷,有时凭借各位演员精彩出演的桥段欢乐的气氛不亚于喜剧带给我们的欢愉。
深度温度活泼程度俱佳,大力推荐。
QJ
題材和十二公民很像 但我個人覺得相比差一點吧幾個人物背景沒有十二公民那麼豐富 十二公民房地產開發商出租車司機老師保安小販人物特點比較生動。
陪審員們裡女學生家庭主婦室長老奶奶法學生比較清淡吧。
但是推翻現有證據去還原現場這部分很喜歡。
不斷有思考 第一個就是到底是退席的6號?
阿伯 阿伯沒有資質 靠經驗背書 說話沒有法律效力。
這裡其實很值得停下來思考。
看到這裡我在想 對啊 人家可是專家呢 只是沒有「證書文憑」 為什麼不採信?
而我在生活中 難道就會聽「資深人士」給的意見了嗎?
我可是「瞎說 我不信 妳憑什麼斷定呢?
少拿經驗唬弄我」的人。
嗨~我這個小人啊!
第二個思考在8號小哥哥遲遲不肯簽字那裡 他說他不知道 其他人就等他下筆 法官結案後可以回家睡覺了。
主婦說出了我的心聲「隨大流嘛」 我也是慣流的人吶~8號小哥哥說「如果我也就這樣簽字了 那就沒有人為疑犯辯護了」這句話太有震懾力了 喜歡有自己的立場 不被周遭環境影響毅然相信自己的8號!!!
影片最後 女法官推翻原先的判決 「有疑情況下利益存於被告」我覺得一個人能夠正面否定自己當初的決定 那是很需要勇氣的。
經常反省自己 承認曾經犯下的錯誤 才會真的改過。
情节内容很明显是借鉴了十二怒汉。
十二怒汉我没看过,但是看过几年前国内拍的《十二公民》。
主旨大意并不会相差太多。
但是十二公民的确是非常的加入了国内的接地气元素,而这一部陪审员也是借着韩国法律改革的一大背景,总体来说还是可圈可点。
法律的意义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为了不惩罚人。
这句话还是点出了整部影片的主旨。
其实故事到最后,到底凶手是谁,被告有没有做出十恶不赦的恶事,观众也好,陪审员也好,法官也好,我们都不知道。
但是我还记得那个词,疑罪从无。
除非是有板上钉钉的一切证据表明凶手,那法律就不应该去惩罚。
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我是不是能够说服自己的良知?
必须足够坚定,才能够做出最后的判断。
因为面对的不是一个错误,而是对一个人来说不可挽回的决定。
再多的慎重也不嫌多。
再多的考虑犹豫也不会浪费。
影片以2008年韩国首次引进陪审团制度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陌生的陪审员扭转了一件冤案,并拯救了一条人命的传奇故事。
近些年,韩国人的“敢拍”已经出了名,讽刺政府、调侃时事的影片层出不穷。
但韩国文化本身又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讲究尊卑、强调权威。
所以,当看到这些讽刺时政的出现,尤其还带着“改编自真实故事”几个直冲人心的大字,人们很容易就会进入一种“正义不会迟到”的环境中来,热血沸腾。
在法官权力日益扩大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案件最终的判决结果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法官说了算的,就像很早之前的一句讽刺小段:“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腰里别着避孕套,想和谁搞和谁搞”,都是在讲法官权力之大的,所以在法官一个人就能掌握他人生死的情况下,陪审员制度应运而生。
最早出现陪审员制度的是罗马,后来罗马的陪审制度为法国所继承,又于11世纪时经法国传入英国,在英国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发展成一套完整独立的资产阶级陪审制度。
这种制度很快推及美、法诸国,至今仍是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围绕陪审员制度做文章的电影很多,最突出的一个当属美国的《十二怒汉》,在电影还是黑白片的时代起到了不俗的效果,直至今日都在豆瓣高分榜的前列。
为此,日本、俄罗斯及我国都进行了翻拍(日本《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俄罗斯《十二大惩戒》、中国《十二公民》),故事虽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突出陪审员的重要性。
如今,这部电影的影响也蔓延到了韩国,为了缓解“有钱无罪、无钱有罪”的不公平,为了提高国民对司法制度的信任,结合2008年韩国首次出现陪审员制度的事实并加以改编,《陪审员》应运而生。
故事情节基本都差不多,围绕一桩犯罪事实似乎板上钉钉的案件,陪审团多人同意有罪,只有一人坚持无罪,从开始的一人坚持到最后的全部人都认为无罪,展现出陪审员的作用。
但相比其他几个版本来说,韩国《陪审员》前面50分钟铺垫太长,占据了二分之一的时间还未进入正题,而正题部分对于案件的分析辩论也没有理想中的那么精彩。
8位陪审员,除公开质疑法医鉴定结果的大爷之外,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拿着自己发明专利申请民事保障的权南佑、前三年还生活在事故发生小区吴秀静、考了三年才考上法学院的目前大一生尹格林为代表的年轻人,他们面对权威敢于质疑,面对不公敢于发声,也正是他们的不断坚持才给了被告人生下来的机会;一类是以家庭主妇卞尚美、上市集团秘书长为代表的中层阶级,他们非常信任权威,甚至从一开始都没有仔细思考案件情况,全程跟着权威即审判长的思路来走,他们也是希望判决为有罪的中坚力量;最后一类是以赵镇植和阳春玉为代表的墙头草派,他们说什么听什么,听什么信什么,全程划水,仿佛整件事情和自己毫无关系,有罪也行,无罪也可,这也是最好忽悠的一类人,每年候选人是否能当上总统靠的大部分都是这些人。
跟其他电影激烈的辩论不同,本片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了平民与权威的抗争上面,面对权威是选择相信还是质疑?
几个年轻人给了我们答案,几个年轻人的坚持最终也打动了审判长,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初心。
什么是法律?
法律并不只是一种普遍、规范、严谨的行为规范这么简单,法律也并不是为了惩罚而制定的,相反,法律是为了防止人们受到惩罚而制定的。
我做的事情是法律明文规定为合法的,你就不能惩罚我,这样就保障了自身权利。
同样的,在法律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存疑有利于被告人”。
在对事实存在合理疑问时,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裁定。
比如,当事实在有罪与无罪之间存在疑问时,应该按照无罪来处理。
就本片所涉及的案件来说,①被告手被烧伤无法便利使用铁锤,且如果用铁锤重击的话,其造成的伤口形状也不符合死者的情况;②两栋楼之间差距较大,保安戴眼镜,在雨夜可能看不清对面真实情况(这点经后来现场勘查发现可以排除);③母子关系一直很好,缺少杀人动机;④断绝母子关系书和被告人随手写的格言字迹不一致,存在母亲自杀的可能性;⑤根据检方提交的证据,没有一条可以非常明确的确定凶手就是被告。
在以上陪审员们发现的五种条件下,集体给出了无罪的决定。
而这,是和审判长为代表的权威们所确定的有罪是处于矛盾对立面的。
而这时,就是影片最令人发省的地方,是审判长看到了自己最初进入法院用的笔记上写的字:存疑有利于被告人。
不忘初心,方能前行,在自己初心的呼唤下,在法律精神的照耀下,在与自己良心的对抗中,审判长最终做出了无罪的判决,陪审员们胜。
一个人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所以需要陪审员们发挥集体智慧。
自韩国出现陪审员制度以来,韩国的无罪率提升了很大一部分,试想,如果没有陪审员制度,这部分人是不是就要蒙受不白之冤?
所以在大趋势下,我国也应该引进陪审员制度,明确陪审员的适用范围,增加陪审员的适用案件,赋予陪审员正当的权利。
这是对陪审员权利的普及,是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更是对自己司法制度的自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韩国的陪审员制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国的改革制度大有裨益,这才是我们应该从这部电影中学习到的东西。
一场「伪装正义」的游戏故事发生在2008年,韩国首次引进陪审团制度,媒体、民众都虎视眈眈地盯着这次改革。
作为门的,更是想通过这第一次的成功案例树立完美的权威形象—一群普通民众与权威的完美配合,塑造出“共同维护社会正义”的假象。
要造一个这样的“局”必须先设计一个完美的一群不太会“反抗”的NPC,以及一群在这个局里面“游刃有余”的高级玩家。
#陪审员#★★★,法律是为了不去随意处罚别人而存在的,通片看下来就这句台词比较带感。
韩国版的《十二怒汉》,以力挽狂澜的架势讲述从有罪到无罪的判别的过程是这类片子最大的魅力所在,可惜前半段节奏着实拖沓,对加进去起调和作用的喜剧元素也无感,但一个半小时之后的反转还是比较暖心的,体现了人性之光。
前阵子在《保持沉默》的影评中还提到很羡慕真正法治健全国家的陪审员制度,也设想过如果天朝能有这样的制度会有多进步,但由于中国人的中庸,以及社会人心的复杂,如何确保陪审团的公正性,毫不夹带阶级立场毫不顾忌利害私心,并且敢于主持正义的专业外普通人还是太少了。
——九戒影评
法律的意义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为了不惩罚人。
这句话还是点出了整部影片的主旨。
其实故事到最后,到底凶手是谁,被告有没有做出十恶不赦的恶事,观众也好,陪审员也好,法官也好,我们都不知道。
但是我还记得那个词,疑罪从无。
除非是有板上钉钉的一切证据表明凶手,那法律就不应该去惩罚。
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我是不是能够说服自己的良知?
必须足够坚定,才能够做出最后的判断。
因为面对的不是一个错误,而是对一个人来说不可挽回的决定。
十二怒汉我没看过,但是看过几年前国内拍的《十二公民》。
主旨大意并不会相差太多。
但是十二公民的确是非常的加入了国内的接地气元素,而这一部陪审员也是借着韩国法律改革的一大背景,总体来说还是可圈可点。
法律的意义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为了不惩罚人。
这句话还是点出了整部影片的主旨。
其实故事到最后,到底凶手是谁,被告有没有做出十恶不赦的恶事,观众也好,陪审员也好,法官也好,我们都不知道。
但是我还记得那个词,疑罪从无。
除非是有板上钉钉的一切证据表明凶手,那法律就不应该去惩罚。
挺不错的一部电影,法律就应该本着宁可放过99个有罪的人,也不冤枉一个无罪的人,就应该是无罪推定,而不是一句话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
因为不够字数,继续凑,居然有这种规定,我也是醉了,第一次评论,凑足140,还不够,再写多两个,还是不够,继续写多几个,还是发不了,只能再写
恰好采过人民陪审员,道理我们都懂,但某些东西都只能被意会。所以,韩国敢捅破,且有血性地讴歌小人物,真的很刚了。
法律归根结底还是为……
没觉得好看
有罪无罪一念之间,看时总想起十二怒汉和失控的陪审团
3.5,法庭法律这种题材真是充满了人性的斗争,重回逆转裁判式感动。。有机会真想涉足这类刑事、法律程序呢。。。
典型的能猜到下一个场面的电影。因为铁憨憨男主的一些憨憨行为 莫名其妙突然就想到了重要的线索 然后变聪明了 🙂 女学生故意装嫩的语调让人无语,反对男主的两个陪审员突然就帮着他说话。。 这电影真是浪费我一个多小时了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原则,在我们国家,貌似只存在于法律条文中
三星半,不免的与十二怒汉和十二公民做比较,韩国确实存在的陪审员制度,不过因为有审判长的介入和法庭部分,八个人的性格人设感觉没有突出,感觉没有十二怒汉和十二公民打动我,不过值得一看,最后故事的落脚点竟然是母亲自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看不下去,看开头就知道结尾的强行煽情韩式电影
6/10
人物都过于标签化,但最后一幕还是被感动了是怎么回事...
这种题材真是经久不衰啊。
好作品 就是批判 社会化题 悬疑 感动 与一体
韩版十二怒汉,没啥特别新意。(你们法院这么随意溜达么……
类似十二怒汉的普法教育,但是为了反转而反转有点不该,律政和情感还是要找一个平衡点。
我一直在等男主的高光时刻,结果快结束的时候,男主开启了上帝视角,啊这?????合理吗?????这个男主看上去不太聪明的样子,跟没睡醒一样,憨憨的。。。跟闹着玩一样,还法院门口走红毯,认真的吗?啊这。。。。。你们是在自我感动嘛?这竟然是真实事件改编,OMG。。。。真有你的。
不够精彩、人物塑造有问题
事实证明一个强大的剧本怎么改编和翻拍都很吸引人。影片基于韩国的真实背景将经典影片《十二怒汉》的构架做了一个融合。翻案的庭审场面总是能提起观看的兴趣。不同于后者的是,影片将陪审员之间的斗争淡化了,把矛盾放到了陪审员与审判长大法官之间。这也是韩国影片所擅长和喜欢的“黑政府”路数,结果也是喜闻乐见的happy ending。还不错,三星半。
9分。虽然是真实案例改编,但把一个检方认定的铁案从蛛丝马迹的质疑到抽丝剥茧的推翻,拍法难免《十二怒汉》;既然珠玉在前,抄作业未尝不可。难能可贵的是插科打诨的喜剧效果拍出了韩影独具辨识度的味道。韩国的商业电影,确实非常成熟的流水线了。
聪明的电影。最喜欢清洁工带着男主角去民事部门的一场戏,有一种很好看的狡黠感,也是在此我觉得可以有别于《十二怒汉》的一点就是去大胆的设置了一些行动戏,毕竟这个案件的本身坐在那并不十分好讨论,它恰恰要讲的是,我们从这些重复踏步的讨论中出来,去鉴定,去行动,去存疑,去看看每一个人,而清洁工更是贡献了点睛之笔的名台词:迷宫也是通道。导演的处理是十分厉害的,基于原案件是一个被韩国各种题材都用过的亲情案,在如此老旧的例子上还可以做得情理动人,而摄影方面也非常厉害,围绕着男主角的那个颠倒镜头不说,室内人像的拍法也颇有结合综艺摄影之感,去“抓”你,比很多想当然的手持要更有生命力,最后死亡场景的还原更是太厉害了,摄影表演剪辑的高效统一,催人泪下。文素利的表演也是本片一大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