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
Nachmittag,Afternoon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依尔卡·泽特,米里亚姆·霍维茨,安格拉·夏娜莱克,Fritz Schediwy,马克·瓦斯科,Agnes Schanelec,Katharina Linder,Tobias Lenel,Karina Krawczyk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7
简介:19岁的Agnes回到了柏林避暑小屋(Berlin Summer House),她从小在那里长大。在那里遇到了自己暗恋很久的男孩Constantine,他成为了一名作家,面对他复杂的家庭和生活,Agnes该怎样说出她的爱呢?详细 >
“你相信什么?”“我相信一些特别的时刻,尤其是预料之外的。”一部表面倦怠实际悲观的电影。 一些后来常见的元素:会突然歇斯底里的母亲、度假及地方的转移、空间内外的反转、戏剧框架(契柯夫《海鸥》)等。
我该如何观看呢?电影结束时,我想象着Agnes的尸体躺在湖面的板子上。一个瞬间接着一个瞬间,就好像突然消失的胃口。有什么东西正在轰然倒塌。你我都不知道,只能见证或者偶然一瞥。
没有人知道 我在那里成为了另外的人 那时的我你肯定会喜欢
8/10
+ 喜欢电影中所展现的,三人关系之间微妙的力矩和拉扯。一种潜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妥协被敏锐地捕捉到了。
一个个琐碎的午后。
以展示语言在实际的沟通中多么无效从而回到人的困境之中,明明在沟通画框内却只有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的时候却又阻塞,夏娜莱克把一切归到由恐惧构成的人与渴望被读懂的愿景,但在人人都被孤立的当下这好难。
没心境看下去
有些许妙笔。很文艺
看似平常的午后
3.5
3.6
看到一小时时,大脑也无法有机组织起每个片段...看不懂啊...很容易走神,⏪戳烂。每段对话其实都有点深意,比那种推着你分分钟打卡每一个剧情节点到达最后既定结局的sb电影好太多。没有对话的部分是随机发生,有对话的地方又不知道主角说这话的缘由是什么,
咱比较保守,这么标新立异的没办法。。。
午后
精神状态过于相似或许导致互相抵消的“无聊”,待重看。
某个午后,交错的对话,生活的思辨,像水叠在水中,有一种消融的感觉,感觉像是见到了自己的生活文本,我能感受那样的对话,也越来越能感受对话以外的无言时刻,但我开始分不清自己的模样。笃定的女孩,你说你只做你想做的事情,但是被问及你究竟想要什么的时候,你却无法开口言说什么;瑟缩在家中的男孩,你和妈妈说,我有在努力,我不是一条狗,请你怀有真正的同情心;患病的父亲,你开始厌恶所有人,你在拒绝别人,只是你也无法和自己拥抱;走神的妈妈,你被思绪拉远,回到当初的记忆之地,你说没有人知道你曾经在某处变成了另外的人,你又说你从没想过自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你开始苦笑。就这样看完了,午后的风很炎热,我用手掌摩擦着自己的脸,藏起了所有神情。真想脱离啊,思绪,语言,家庭,自我...你能感觉到吗?我的午后实在太漫长了。
值得再看的电影。从女主角回到避暑小屋的视角徐徐展开却逐渐将主角配角的主次关系变得模糊,每个角色因此成为某种形式的主角,缓慢梳理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其中印象最深的将死之人的逻辑或许才是最清晰的。结尾的视线回到湖中岛,是一种没有发生了什么但实际上发生了很多的下午。
配乐好听,剧情有点沉闷。柏林学派都是这种风格吗(等我再看看别的)
看到最后才有点明白片子要说啥——当然也可能是误解。人跟人走不进,同时又不满对方为啥不能走进。这个表达并不新鲜,而且分人。夏娜莱克讲故事,人物和人物关系不特别交代,上来就是一场戏,根本不知道他们什么情况,片子行进至一定程度才慢慢明确,甚至不明确。这可以是一种风格,但我总觉得这个太消耗观者的注意力了,完全没必要这么干。简单明确地讲出来并不耽误表达,有利于观者尽早进入。否则,太容易疲劳,得不偿失。她近几年的片子依旧如此。估计也是她作品传播度不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