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悬疑片,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首先出现的是邦德的扮演者,男女主人公从外地迁移过来,明显有难言之隐。
当女主人听收音机的时候,我几乎认定,女主人与失踪的少女一定有什么关系。
酒店的火柴盒似乎也是个重要道具,捕鼠夹子这么重要的道具。
作为悬疑片,每个镜头,每句对话,你都不能放过,里面有着很多线索,特别喜欢在揭秘之前,我已经知道答案的感觉。
这里就不剧透了,一直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
整部电影看下来,没有太大的惊喜,也没有失望,一句话来说,它只能说是一部很合格的悬疑剧。
故事的男主不停的犯错误,再一次又一次的犯错后大脑开始选择性的删除一部分记忆。
这个设定是这个电影很有意思的地方,个人认为。
整部电影了留给我们的脑补空间也较大。
但是电影处处的细节处理都做的不够好,还有一些悬疑剧该具备的要素也不充分,电影的节奏比较慢,我个人不太喜欢。
大学教授埃文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不过,埃文私下里和自己的女学生保持不正当关系。
几年前曾经因为一起相关事件,埃文和全家不得不搬家。
埃文的学生乔伊斯离奇失踪,警探马洛伊负责调查这起案件。
由于乔伊斯的尸体始终没有找到,马洛伊只能根据相关线索查找嫌疑人。
埃文隐瞒了认识乔伊斯并且开车载过乔伊斯的情况。
马洛伊找来找去,发现各种线索都指向了埃文。
埃文也在调查中逐渐露出了马脚,他的妻子发现了越来越多与案件有关的线索,比如口红,埃文有符合作案的时间。
夫妻二人婚姻关系再次亮起红灯。
马洛伊准备将埃文绳之以法,奈何苦于没有证据。
就在此时,失踪女孩乔伊斯的尸体在水中被打捞了上来。
通过法医验尸显示,乔伊斯死于坠崖,并非刻意谋杀。
此时,埃文向马洛伊坦白了自己杀害乔伊斯的经过。
埃文时而处在真实世界中,时而处于自己的幻想中。
故事就此结束。
首先对男主一个简单定义,就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个电影:当男主面对事情真相而无法接受时,可以像电脑一样选择删除真实记忆,并用自己希望的,或编制躲避真相修补性的来覆盖已删除记忆。
(出处参看男主自首时先说的有关记忆定义的一番话)正叙故事经过如下:5年前,男主与一女学生出轨,女学生在一火柴盒上写了约会地点约男主。
因为男主的性暴力倾向,女学生害怕而告诉父母,父母要去学校举报,男主因为老婆怀孕,所以选择搬家离开那个城市。
(男主修补性的产生记忆是女生强吻他,他拒绝后被女生诬陷)从此,因为孩子的诞生,男主痛下决心,要建立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努力成为一个好爸爸,好丈夫。
(电影前半段大量温馨家庭描写)把约会的火柴盒像“邦德”说的戒酒会的硬币一样用,每当有出轨的冲动时就拿出来告诫自己。
(五金店看中女售货员,回车上拿出火柴盒告诫自己放弃)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死者给他的粉红色的约会情书,表示对他的仰慕,男主从那次下雨搭载死者后就被她深深迷住,难以忘却,看到情书后欣然赴约,在树林中激情开始因为听到“l love you”的刺激而攻击性控制欲爆发,吓跑死者,追逐中导致死者不慎坠崖而死。
(男主无法接受选择删除此段记忆,但男主从同事车后视镜看到女死者,证明我说的对她有强烈刺激性记忆,无法删除干净,自首时说很久没有看过那样的眼神而抑制不住)男主在职工联谊会外与老婆争吵后饮酒买醉,破罐子破摔,赌气约出了在学校频频给他暗示的卷发女学生,激情前又是因为“l love you”这个词暴走,摔倒女生,还好没出大事,女生落跑,男主气急把手打伤。
卷发女生磕破头,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有我文中开头说的记忆定义毛病,并查阅了大量资料,震惊不已,所以跑去警局自首。
通过拼接卷发女生与死者女生的未删除干净的零碎记忆,他叙述了一个他自认为真实的杀人经过。
(电影中通过树林里两个女孩影像不断切换来反应这个问题)。
最终因为不是真相记忆,警方也无证据而没有逮捕他。
(激情前刚开始亲吻就跑了,所以也很难留下什么dna类证据)电影在前面他讲课时就定义了这个案件,人要走进房间一步会分成无数个分之一步,悖论就是没有开始第一分之一步就无法证明这一步存在,杀人的第一步首先要见到这个人,“邦德”说连男主见过女死者都无法证明更别说去证明他杀她了。
但既然这是悖论,所以事实就是男主还是间接性的杀了她。
(我始终认为男主属于无意识杀人而不是蓄意,我不赞同有朋友说的高智商杀人,因为如果是蓄意胡乱叙述杀人经过而自首以消除警察怀疑这种办法太没底了,怎么确定警察因此儿戏就消除怀疑,没有任何意义)顺便说一下,男主这个毛病应该时从五年前出轨事件才开始有的,因为他老婆是一直知道真相的,也感觉到他有了这个毛病所以才会说五年来无法相信他,想让他回到从前刚认识的时候。
影片结尾男主老婆希望他能根治这个毛病,不要逃避,撕了情书不看给他一个机会,男主最终选择烧毁这唯一证据而不是留着提醒自己,最后一个镜头给了始终在一个圆圈里跑的老鼠,我认为他这辈子是不会改了,哈哈。
1. 人们才不再乎什么真相。
2. 真相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教授的课向来就很少人听,教授被传有杀人嫌疑之后,授课现场就爆满了,学生们当然不是过来听课或者追求真相的。
3. 真相是人们发出诉求的借口。
教授被传有杀人嫌疑之后,教授好不容易把疑心病重的妻子“安顿”好,妻子参加酒会时无意中得知教授被停课,因此大发雷霆,理由是教授没有告诉她他被停课了这一“真相”,并且妻子认为“如果连生计问题都不算真相那什么才是”,甚至当场大喊“我受够了冷静了”。
算了吧,平民只会发脾气,根本不想去解决问题,还在乎个什么真相。
4. 真相无法让人悔改。
当妻子知道自己错怪教授,并没有承认自己对教授的错怪,而是说“I want my life back”。
在平民眼里,真相是上层的东西,他们才不在乎这个,他们只想要过他们“普通(庸俗)”而没有逻辑的生活。
5. 教授和妻子并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教授是个有精神世界的人,而妻子只不过是个“平民”,她的生活里只有吃喝拉撒,她盼望着自己能拥有大家都羡慕的“平民幸福家庭”。
教授身处世俗世界家庭,要坚持追求真相并不容易,这不,在(包括自己的妻子)各位的压迫之下,他甚至以为自己真的杀了那女孩,他的记忆已经被篡改。
6. 追求真相,远离世俗国度。
需要确定的一点是,教授绝非大好人,也绝不只是具有性幻想的思维恶人。
他是真的与女学生暧昧并发生过关系,但他不是变态杀手,至于死者女孩是否是他直接所杀,个人倾向于不是,但他是主导,间接导致了女孩坠崖。
但负罪感、责任感屡次使他大脑创造出一份“跟我没关系”的假象,不只是案发这次,他之前所有勾搭女学生后他都想要悔改,所以给自己搭建的谎言壁垒最后连自己都信了,但壁垒无非也只是影片末尾的老鼠转轮,自己则一直在漩涡中回旋,不会改变最重要的暗示【火柴】
反复拿捏的火柴"7点见"
警探会读女儿每一页日记
警探看透教授
火柴再次点题“7点钟见”旅馆火柴,5年前崇拜教授的女学生约他的见证。
而且这不是简单的“约吗”,而是“7点见”早约好了,干柴烈火,决定去哪而已。
他很大概率是去了,与女学生发生冲突,才会闹的这么大,学校也没脸说,自己也被逼搬家。
至于冲突是因为性暴力还是决定悔改,不得所知,总之不会是完全冤枉了他。
警探早就看透了,而且还读过女儿每页日记,可谓教授与少女这两号人,双重看穿。
最后扔给他火柴,说他约不约女学生是神父的事,他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次人不是你杀的,但是下次让他抓到证据,他会牢牢不放。
警探若真觉他无辜,剧本不会设计这段台词---暗示【戒酒会硬币】
警探摆弄硬币以示戒酒决心警探说人们会反复拿捏一个象征性物品 ,警示自己不再犯错,其实自己玩转硬币 就是戒酒会的人,所以看到教授反复手中轮转【火柴】,深有所感。
火柴就是教授努力克制自己的硬币。
超市买老鼠夹后,雨天回车上凝视女售货员,又拿捏火柴,反复抿嘴,表明自己要克制住。
刚结账时的幻想,该收手了,该按下自己的确定键了---暗示【学分】
之前闲聊“学分交易”
之后提到18学分影片前段与同事聊正点妹,男主说到和女学生暧昧就算不是为了学分有损职业道德,也影响到婚姻。
这其实是伏笔:黑妹想约他,他说不喝咖啡,工作时间约;黑妹工作时间来了想关门,他说开着门吧;种种暗示后,黑妹提了一嘴,这学期要修18分呢,教授抬头一笑,菊花一紧。
然后话题说到“上学期”的事,终于还是关门了。
虽然这解读有点没品,教授很可能不是那种“学分交易”类型的low人,但是剧本有这安排,就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口水词,是暗示了教授“上学期”与黑妹觉不仅仅是暧昧关系而已---暗示【悖论】
真相只在记忆允许的范围内讲课时教授讲到,“无法证明迈出过第一步,就无法证明走过房间”警探说无法证明你认识死者妹,也就无法证明你杀了她。
虽然悖论本身逻辑正确,但就像同学说的,只是文字游戏,从一开始引证就错了。
教授根本就是认识死者妹。
就像警探证明“这把椅子存在”最简单的方式不是“论证”而是直接问:“啥椅子?
”警探从不怀疑事实,只是一开始缺乏证据说明教授最初就认识死者妹 显得之后这一切就像悖论---暗示【纸团】【片头死者妹化妆招手】【死者妹林中跑掉】
女孩化妆挥手迎接教授
纸团丢掉
女孩朋友看到的人 西装仔裤手表 教授本人无疑
车牌也是
教授印象中反复出现女孩林中跑掉
教授记忆碎片与法医鉴定其实在说同一件事教授曾经去过湖边,而且接女儿迟到整整40分钟,湖边停车在租船处还写了一张纸,随后握成团丢掉。
死者妹很高兴的招手迎接,这些镜头都不会是导演单纯为了掩盖事实而骗人的。
镜头是暗示,教授当然认识死者妹,但那天不知道是去赴约还是去悔罪,我偏向于他去是想悔改。
教授脑海反复出现女孩林中奔跑的记忆碎片,其实冥冥之中与警探说的坠崖是一件事,他说推下湖去,其实是跌落悬崖。
除了他大脑因黑妹而演绎出来的暴力亲嘴,头破血流等。
如果全是他意淫的,那女孩跑步这镜头太先知了。
推测如下(不太重要):教授那天本想写个纸条给她,不知从何下笔,只写了个署名就扔了,亲口去跟她讲,以后别见面了,女孩崩溃跑掉,他追,不听,坠崖,嗝屁---暗示【黑妹与死者妹交替剪辑】
交替剪辑意味着教授混淆了二者的记忆最后教授发泄黑妹再次被“i love u”激起,他可能想,就你还love? 别跟我提love! 看我不用控制欲人格日死你,差点结果了黑妹,黑妹头撞出血跑了,教授反思,自己禽兽不如,不会林中死者妹也是自己暴力亲嘴结果头撞石头死了吧?
一段交叉剪辑,两个女孩,教授已经分不清谁是谁,还算内心尚存一丝良知,去警局摊牌---暗示【捕鼠夹】【老鼠转轮】【兔子】
失踪兔兔与少女 都是教授所为 却还在招贴启示
女儿不想认亲爸
沉醉在甜腻而迂腐的谎言和下流的幻想旋涡中 就是老鼠教授的本质看了很多精彩评论,说和平的捕鼠夹没抓到老鼠,老鼠就是教授自己,丧失了被放生的机会;暴力的捕鼠夹却害惨了女儿兔兔和妻子的手,象征自身的罪孽已污染了美满的家庭和婚姻,说的很对,教授是被谎言充满的人,明明自己失误杀了兔子却跟女儿一起贴寻兔启示,就贴在寻人启事旁边,两个都是因他而亡。
跟妻女的关系已有隔阂,女儿差点不认爸。
最后的老鼠转轮象征自己永远在谎言的壁垒中旋转,但无法改变,也不想改变,沉醉在甜腻而迂腐的谎言和下流的幻想旋涡中,就是老鼠教授的本质---暗示【信】
妻子早就看透教授
面对警探 即便自己发现了口红 仍就帮丈夫打掩护
黑妹写给教授的情书 妻子未读 撕掉归还 最后的信是黑妹写给老鼠教授的情书,他到底害没害死林中女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就是跟学生偷情这号人,妻子早就知道了,所以说5年都没信过他了;说早就不在乎他做过什么;说他的种种对自己的谎言究竟想证明什么;说之前装傻显得可爱,现在只是借口等等。
对这次失踪案 妻子冥冥中第六感,所以警察来找时 教授不配合, 她才那么反感;所以明明看到口红,却不告诉警探;所以结尾教授让她读信,她撕掉归还,意思是,这还用读吗?
我只想要以前的生活回来,我甚至愿意帮你做掩盖。
自己到底要不要改才重要好吗?
当然,教授选择用警惕自己的【火柴】烧了【信】,又看了眼【老鼠转轮】,明白自己是改不了了,默认了这个甜腻迂腐的谎言漩涡。
又一部打着烧脑旗号的悬疑电影登录中国大银幕。
国内的观众,对于这种特意制造悬念、剧情绕来绕去、不断反转又反转的电影有着天生好感。
今年上映的诸如《调音师》、《海市蜃楼》等小语种电影均取得优秀的口碑及不错的商业成绩。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悬疑类型影片在观影过程中比较惊险刺激,能够满足普通观众对电影最基本的感官要求,同时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了当今国产电影在此种类型片上的严重缺失,许多标榜悬疑的国产影片最后一不小心都沦为了喜剧片。
《真相漩涡》以重组记忆为卖点,用复杂的叙事结构,将一个简单无比的故事讲述的冗长繁琐,表面上悬疑元素似乎很足,实则许多情节完全经不起推敲。
电影的灵感和构思很像诺兰的《记忆碎片》,可惜的是影片并没有很好继承后者的优点,反而将缺点无限放大。
主创人员希望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让观者感受记忆的缺陷和局限性,不料影片看完后普通观众更加一头雾水。
对于一部悬疑片来说,如果自身都无法对故事的过程和结果自圆其说,那么所谓的开放式留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影片以学校拉拉队队长乔伊斯在湖边离奇失踪案展开,警探马洛伊介入调查,通过取证和推理,他将目标嫌疑人锁定大学教授埃文。
而同时,埃文一直饱受记忆的折磨,自从五年前搬到这座新城市以来,他就经常分不清楚哪些事情是真实发生、哪些又是他的想象。
随着调查深入,越来越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浮出水面,埃文的家庭也面临着破裂危险,为了修补家人间的感情,他选择自首,然而故事远不止表面这么简单,当真相揭晓后,所有牵涉其中的当事人都不免大吃一惊。
电影的设定和整体故事结构并不算糟糕,许多细节铺垫留足了想象空间。
然而,上述所有元素都无法让影片质量上一个台阶。
事实上,当导演选择用目前的方式来呈现的时候,它就已经在拍砸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首先,影片的悬念设置头重脚轻。
电影一开始就把所有的疑点全部指向埃文,殊不知却犯了悬疑片最大的避忌。
众所周知,悬疑类电影一开始太过明显的角色最后都不会是真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混淆视听,让更多角色都有作案的动机和可能,或者也可以让案件总是笼罩在一团云雾里,没有明显的犯罪嫌疑人,甚至可以反其道而行,让一开始最有可能的嫌犯最后真成为凶手。
可是本片实在太过四平八稳,电影遵循着发现嫌犯——真相反转的基本套路,见多识广的观众在观影中期基本上就能够把真相猜的八九不离十,使得谜底揭晓时毫无舒畅感,完全是为了给观众一个交代,缺少悬疑片应有的刺激。
其次,影片的动机逻辑异常混乱。
一开始剧情娓娓道来,逻辑漏洞还不明显。
当主角的秘密被不断暴露在阳光底下后,细节的无力苍白、人物动机的混乱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按照剧情的正常发展,都无法解释埃文的所作所为,更遑论影片后面还埋了一个更大的坑。
当警探在已经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布这么一个局,除了显摆自己的聪明和说几句不痛不痒的人生感悟外,没看出来对电影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一部影片,如果连制造悬念的基础都站不住脚,那么后续所有推理、分析都会显得那么的尴尬和搞笑。
最后,影片的人物塑造扁平草率。
作为一部偏重刻画角色内心,而不是展示犯罪过程的悬疑片,角色的人格魅力塑造十分关键。
本片的大学教授埃文,从头到尾都像在额头上刻着“我是凶手”四个字,仿佛怕观众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有着严重性格缺陷的人。
其实如果处理的好,这个角色可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他的挣扎、和妻子之间的互动都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但故事由于后期的失控,导致这些都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来。
而警探马洛伊更像是一个推动剧情发展的符号,除了破案过程及寥寥的几句台词外,根本无法将这个人物的性格立起来。
皮尔斯布鲁斯南个人魅力被影片的风格拖累,没有太多发挥的地方,变得十分无趣。
影片一直在犯罪原因分析和犯罪过程展示之间左右摇摆。
由于导演的功力不足,使得影片既没有很好的刻画人物的心路历程,也没有在观感上让悬念高潮迭起。
不可否认的是,影片曾经努力过,但没有成功,最终也没有能够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如果导演不那么贪心,将重心放到某一处,那么呈现的效果可能会比现在好很多。
电影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后来者,用记忆拼接故事,制造悬念不是谁都可以驾驭,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烧脑电影真有可能把脑子烧坏掉,尤其是主创们的脑子。
凌晨两点失眠,刚好看这类片子。
冲着邦德来的,还是那么有味道。
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喜欢慢节奏的影片了。
不再打打杀杀,撞来撞去的静好。
影片印象最深的台词是“证明这把椅子的存在。
”“什么椅子?
”这跟释家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倒是暗合了。
真相只有一个,但是我们能感知、理解、确认的却是无数个。
完全要依赖每个人的主观判断,证据的数量以及真伪。
警察相信物证、人证、化验报告。
从最开始的排查,到重点怀疑,再到以意外事故结案。
教授只相信自己的记忆,而他的记忆又时常不那么清楚,最后相信自己就是凶手。
影片给观众两个选择,我更喜欢前者。
2020年第9⃣️2⃣️部电影 🇺🇸&🇸🇪Memory is a vortex 记忆是个漩涡If a person always lies to himself 如果一个人总是对自己说谎image will be truth 那么他想象的就成了真相Everyone is a nobody with daydream 每个人都是爱做白日梦的小人物
那些和男主一样有着外表斯文优雅,内心渴望激情,对异性幻想,纠结于出不出轨的中年男人和女人都值得一看。
成人社会的常态,影片属套路之作。
对人性的探讨,观影中时有时无,其实这就是日常,就怕你稍不留神落入圈套。
片刻温柔和冒险的快感,总会在彼此猜忌中徘徊犹豫,一旦被某一个突发事件戳破,就变成深渊版无法预测的后果。
最终也许是你知我知,也许如多米诺骨牌全面坍塌。
今天,也许你还毫不在意,其实生活的每一步都在请君入瓮。
记忆,真相
#剧透#双皮尔斯对戏,害人妄想症?Guy Pearce延续了《记忆碎片》里失忆和记忆混乱的角色命运。男主真渣男!不过,谁不想和盖叔来一发呢???!Minnie Driver长得稍像Noomi Rapace,想知道设置的老鼠夹的寓意是什么。
guy叔真有魅力啊😍
还可以,两位影星的表演可圈可点,也算是讲好了一个故事,但似乎野心比成品大,为了出乎意料而强行引导观众过于明显。总体来说,还可以。
虽然是两大影帝,但这类型和节奏是我无法容忍的
分有点低了。又是与记忆有关的电影。这次探讨的是记忆混乱,这一点电影最后自首是已经说明了,而案件不是本片重点。虽然他没有杀害女孩,女孩却因他而死,同时他对其他女孩也有一定程度伤害,但哪个都不是致命的。而男主还有自我否定和忏悔的情节,造成了他把自己对不同女孩做的事情放在了一个女孩身上,以给被害女孩一个交代,这是心理问题。真相就是漩涡式的,各种记忆搅在一起形成真相,但拆开看哪条记忆都不能构成证据去制裁他,所以才有警察那句我不是神父的对白,布鲁斯南去还照片在车里拿着硬币,什么都清楚了但什么都做不了,无奈的看看地上的供品。
三星半
看到最后也没看出来编剧到底想表达啥 要不是有皮尔斯布鲁斯南我很难想象我能坚持看完 果然颜值就是生产力
干着急的暧昧至死
还行😁
2022.1.10 0:52
故弄玄虚,结局拉胯
师生恋是全世界通病,是人性的真实体现,不以身份、国籍左右,片子并不差,就是画面感太暗黑了点
Memory is a vortex.
毕竟布鲁斯南
信任破裂、寻找真相,线碎了整个片子的观赏性就大大下降
又想搞悬疑又想玩儿心理分析那一套,结果两头不讨好
难看。。。。废话很多
成年人啊成年人
还可以更。。。一点。20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