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部片子,对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同。
老实说,这部电影完全是震撼到了我。
就不谈影片里经常点现,闪出的宗教,信仰,等等。
根本让我无感。
让我思考的是, 第二次 you feelin' alright ,响起的时候。
whip面临的是12年的有期徒刑, 只要自己在听证会上表现良好,按照律师的来说,就会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他可以是个英雄。
当然听证会那一段 展现美国精神, 好似美国特有人性的地方,我就不谈了。
我想说,在那之前的一夜。
他还抱着要坑骗过去,好好表现的时候。
whip知道酒精不好,不对,不能接触,会搞砸一切,但就是忍不住,止不住。
这真的非常有意思,酒精其实搞砸了他的一切,工作,生活,关系和自己。
虽然在表面上 他还是机长,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 不愁吃穿总有美女相伴,有权利,有尊敬。
但其实都是他自己不敢面对自己弱点,为自己所编制的谎言。
就像在教堂交流会上,那个上台发言的人自我反省的一字一句都在扇他的脸,但是他不愿意去承认,不愿意去接受,最后提前走掉。
酒精早就毁了他的家庭,毁了别人从内心里对他的敬重。
他自己也知道,可就是改不了。
就是一直那样。
这让我想起初中化学老师举的一个例子。
当时真的不懂她在说什么,但是现在 感触太深了。
毒蝎子想要过河,希望乌龟能够帮助他,他想乘在乌龟背上过河,乌龟不愿意,说你是只毒蝎子,你会杀掉我的。
毒蝎子就说了,我乘在你背上,我不会蛰死你的,不然我不就掉进河里淹死了吗?
乌龟一想,好像也是,没有什么问题。
就欣然让蝎子上来了。
然后到蝎子上来以后,看着有猎物在面前,一直想要蛰他,他的习惯,他的本能,都驱使他去蛰死乌龟,虽然他一直忍耐,一直劝解自己,但还是没能忍住,毒蝎子就在河中央把乌龟给蛰死了,自己也掉进河里淹死了。
其实身边竟是这样的人,就算知道花天酒地不对,就算知道不务正业不行,就算知道不努力只有死路一条,就算知道继续放纵只能让自己废掉,就算知道总因为自己的坏脾气而被人讨厌,就算知道自己性格不好导致让和他相处的所有人都不开心。
但还是不能止住,不能控制自己的,继续向下,搞砸自己的一切,他们无法面对自己的本能,不能去控制住他。
就算他们有所改观一段时间, 终究又会又回去,回到老样子。
是的, 有没有人想当一个坏脾气的人,当一个浑身缺点奇奇怪怪的人,没有人想一直虚伪一直伪善下去,没有人想一直无所事事一无所成无所追求。
但就是有那么多人,明明不想,却一直那么做着。
他们想whip一样,知道自己的酒瘾毒瘾,但是无法去控制他,无法去直面他。
我?
我不想在搞砸自己的一切。
北方的冬天很冷,周六如果没有特别好看的球赛,我会提前DOWN几部720P的片子看看,一边看着片子,一边抿点小酒,惬意。
一部叙述性的片子,看完让我想起了科林法瑞尔的 In Bruges, 人性,还是这个主题,在当今这个装B的时代,谁人可以做真正的自我,Whitaker离婚了,失去了孩子的监护权,在Nicole Maggen离开他后,他醉驾而又粗暴找她的前妻以及去看他的儿子,貌似外表很Hero的男人,内心确实脆弱到了极点。
而现实中的我们谁人不是Whitaker呢?
这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谁人不装B,我们除了欲望还有什么?
每个人的不同的人生境遇,就是少年PI的的不同版本,而现实中的人,谁人可以做真正的自我呢?
一句话我自由了,哥当时泪奔 ing.Katerina Marquez 这个一个为了救一个boy而逝去的炮友,即使Whitaker假如把Vodka的事情都顺水推舟了,他的后半生也一样有酒喝,有粉吸,有炮打,一样的过着看似幸福的而又装B的生活。
为了炮友的清白,内心的自由,讲出真相,Whitaker纯爷们儿,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白景琦在窑子里抢杨九红。
1.毕加索有交际障碍,爱因斯坦有孤僻症,毛姆一辈子都没能戒掉手淫的坏习惯,斯大林是个偏执狂……但这都不能阻止他们创造人类历史和改变人类历史。
也许应英雄就是这个样子的。
他们有常人所达不到特殊能力,当然也应该允许他们有一些缺点。
英雄也是人,不是新闻联播里面的高大全。
也许上帝就是这样安排的。
机长酗酒,吸食可卡因,但它同样救下了那么多人的性命。
一个英雄,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因他英勇事迹而带来的荣誉,却因为他的不影响事情结果的缺点而锒铛入狱,这就是人们所希望的吗?
假如他像个普通人一样按照规范办事,不酗酒不吸毒,中规中矩,但是无法出色发挥救下那么多人的性命,人们还会埋怨他吗?
就连自恃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民众本身,那个副驾驶夫妇,那个空姐长,那些美国媒体,都用仇恨的眼神责怪机长。
如丧考妣。
这难道不可悲吗?
飞机的硬伤在那里摆着,难道空难和机长的酗酒和吸毒有直接关系?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瑕不掩瑜”。
可是我们过分苛求一个人的完美——像新闻联播里面的人物那样完美。
就像袁厉害,一介草民,一己之力,救下那么多生命,一旦出了意外,政府给他扣上非法的帽子,好事者还要追究她的房产问题……你们这些社会的旁观者,这些社会的蛀虫有什么理由来评价这些挽救别人生命的人?
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都是看客。
可悲的看客。
脖子伸的向鳖一样长——享受着社会前进带来的便利,却阻止社会前进的看客。
2.你可以说,但是他违反了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可是如果法律本身就是错误的呢?
飞机的故障很明显,而飞机制造商却和政府官员联手,利用法律将责任推到英勇救人的飞行员身上。
这是法律本身所期望的吗?
一介草品,利用取款机的错误多去了点钱,判无期。
堂堂官员,贪污几千万,判十年。
这就是法律本身应该做的吗?
影片中那个舍己救人的空姐,尸骨未寒,却还要被政府官员追究酗酒问题。
如果她在天有灵,也一定会望着这个冷漠的世界冷笑吧。
听证会上,那个被空姐救助的孩子,那些被机长救下性命的乘客,你们都哪去了?
你们在义愤填涌谴责他们的酗酒行为吗?
3.这部影片为了反映一个什么主题呢?
主旋律吗?
主人公为了苛求自己道德上的完美,就用十几年的牢狱之灾来洗刷自己的灵魂。
他那个吊儿郎当的儿子居然还以这种行为为荣。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混蛋逻辑。
好像飞机的坠机事故就必须要由机长一个人来承担。
那么被救的一百多人的功劳应该归谁呢?
上帝吧4.——上帝保佑美国。
印象深刻,那反复纠结斗争后,终于放下的酒瓶,摆在冰箱的顶上,片刻之后,还是被一只着魔的手迅速抓去。
成瘾,有哪些共性?
烟瘾,酗酒,性瘾,赌瘾,咖啡瘾、茶痴,购物狂,嗜食症,厌食症,游戏瘾,网瘾,电视瘾,微博控, 化妆控,网购控, 最可怕的“毒瘾”......正常的参与和成瘾的界限在哪里?
强迫依赖行为与一般的“习惯”有何区别。
怎样心理保健?
各种“瘾”如何毁坏生活的。
建设性的活动为何不能成瘾?
一些小的强迫行为,如何养成的?
1.穿鞋带的时候要调整到严格的两边一样长2.喜欢咬吸管3.怀疑门没有锁4.喜欢挤包装电器带泡泡的塑料纸5.容易将他人写的一些文字对号入座胡思乱想6.发呆时一次次在桌面上右击刷新或刷新页面7.每天早上醒来看手机8.晚上刚关电脑立马换手机玩9.喜欢咬掉嘴唇上的死皮10.挤牙膏一定要从尾巴开始挤11.喜欢撕手指上的倒刺12.剪指甲总是剪到最短13.摆放东西非常讲究位置14.听歌耳机一定会看左右15.短信通话记录看完就要删16.睡觉之前一定要上厕所,哪怕十分钟前才去过的17.无视疲惫的身体,还要继续熬夜上网、看电影……没什么事可做却不愿睡觉
把《Flight》翻译成“迫降航班”真的很有意思。
一方面毫不留情地剧透了最惊心动魄的情节,一方面有成功地做起了电影营销,让在电影院徘徊的人们找到了为之买单的理由。
实际上电影更多的讲的是迫降之后的事情,丹泽尔华盛顿饰演了一位永远把“明天再说”挂在嘴边的酒鬼机长,在成功化解迫降危机之后,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英雄凯旋,就陷入了人生中最后的一道抉择。
很有趣的是,在看到一半的时候还在骂影片翻译者坑爹的我,在电影结束后不得不佩服他们在片名上的处理——迫降航班——绝妙的隐喻,浓缩了whip的自我毁灭和重生的所有要素。
丹泽尔华盛顿通过松紧有度的表演,很好的诠释了一位空中瘾君子的角色。
在云端时,他是恶魔,即使坠落也没有让他失去骄傲的劣根性,寄望于酒杯的忘却还是躲不过上帝的眼神;在地狱时,他是天使,洗尽铅华的老人在面对儿子问出“who are you?
”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再次涅槃的人生。
作为同样是《阿甘正传》导演的泽米吉斯,这一次没有通过历史全景化的视角去观察人生。
导演通过影片开始糜烂穷奢极恶的画面亲手为主人公点燃了走向毁灭的导火索,然后像旁观者一样退到观影席上去观察众生。
颠覆式的结尾尽管被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你依然无法轻松地拍拍屁股,关上播放器走人。
面对丹泽尔的眼神,我感到深深的眩晕。
每一个被阴影笼罩的角落,都在滋生腐烂的种子。
每一个活在明天的承诺中的人,都需要一场暴风雨来迎接新生。
当世界倾覆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活在当下的勇气——
可以说是冲着主演去看的。
这个故事不好不坏,没有很大的起伏变化转折,甚至结果也是可以预料得到的。
描述的是飞行中的事故,可以说和我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尤其是航天事故,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这个飞行员在酒精和毒品的作用下依然可以驾驶这辆飞行迫降,减少伤亡损失,不得不说他的飞行技术和经验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保护是值得大家敬重的。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他明知自己有飞行任务的前提下,还饮酒过度,并吸食毒品,这个本身是职业操守的问题。
所以才会有后来在法庭上的一幕,他挣扎了很久,看着死去的女朋友的照片,反省自己身边离开的另外一个女人,想到已经将近成年却已经生疏的儿子和不与理解的前妻,在人性面前他还是决定坦白,这个是对自己良心的解脱与释怀。
可以说是自己对的起自己了。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不加赘述,何况本身这部电影就已经略显累赘。。
给它力荐,就是因为这是一部打进我内心的片子,这影评可能说是电影带给自己冲击后对于自己心理的交代可能更合适。
基于以下影评与电影的情节没什么相关,不喜绕行,3x~Whip是一个酒鬼+瘾君子,这种设定有点凶残,我只是有烟瘾罢了,但是他每一点关于戒瘾的情景,都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样子。
情境不尽相同,相同的是都有过戒掉它们的冲动和行动。
Whip在航班出事后回忆,如果自己不是醉酒可能会将航班迫降处理更得当的想法使他痛苦,因而他开始第一次戒。
倒掉家里所有的酒和大麻(量真的相当惊人),做一个非瘾君子,但是因为突然自己的过失杀人的指控而崩溃,再次掉进去。
在他倒酒的时候就想到了自己,因为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不喜欢我抽烟,于是我去戒了,第一次的我只持续了一天整。
这个事情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种戒烟的痛苦我从来没有想到过那么的难受,那个时候自己身边还有烟,简简单单的抽起来,就这样就结束了。。
因为这个,被一个很好的哥们鄙视了,一个男人的承诺就这么点价值,啧啧。。
这个时候,跟女孩还是很亲密,每次她问我的时候,我都会说自己已经戒了。
但是因为她对于烟很敏感,我尽量避免跟她所有的接触,结果在半个月之后,她认为我对她不真诚。
那是毕业季,劳燕分飞何其多,大家都担忧着未来,我们都不例外,晚上吵架吵到两点,结果是她没有再去管我的抽烟,我也没有再去解释,只是偶尔谈到的时候我会说我不愁了,但是可能她也明白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就这样,因为烟这个东西,两个人距离渐行渐远,所幸毕业了,她去了美国,我还在国内,她即便到了美国还在关注我抽烟的事情,我就假装不知道,间隙越来越大。
Whip过程中遇到了Nicola,没头没尾的两个寂寞的人纠缠在一起,一开始就觉得没有什么尽头,只是没有想到是Whip是那个不可救药的(我对于Danzel Wahington还是挺信赖的)。
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Whip超级混蛋的表演,包括那个听证会之前的酗酒夜等等。。
我知道酒会降低人的理智,只是没太有见过真正酒鬼是怎样表现的,是不是可以说Washington大哥的演技很赞呢。
再回到自己,之后跟那个女孩因为烟的事情,其实纠缠了很久,她一直通过旁敲侧击希望我去把它戒了,我呢,一直在说自己可以控制啊,没有问题啊,这就戒啊之类的话。
我很爱她,也愿意为了她去改变,但是真的是改变不了,我可以控制一段时间,像一个星期是可行的,但是一旦自己有一丁点的机会,还是会去再度陷进去,爱这个词,说出来的没有效果,但是自己又没有办法用行为表现出来,两人的误会越来越深,结果都是因为烟。
这期间,我又戒了很多次的烟,每一次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荒废掉,没有持续超过两个星期的成功戒烟,每一次抽烟都是痛苦加快乐,小时候作文常用的痛并快乐着,在这样的场合里市场回响,真实充满了对于自己的讽刺。
抽烟之前,我没有想过自己会对于一个东西上瘾到自己无法自拔。
但是这之后我知道了,自制力不是足够强的人,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机会接触诱惑,否则自己就进去了。
但是这些马后炮的话,有什么用呢?
她已经不会去听你的解释,而看到的都是你满嘴谎言,除了会敷衍和欺骗,没有一点爱的行为,两个人就这样分崩离析。
反省回来,假使我不戒烟,我就直接跟她说,这个烟我真的戒起来好痛苦,我可不可以不戒,我觉得她会理解我的,我也会尽力去控制,大不了不在她的面前做这件事情,然后勤加清理自己的口腔和衣服之类的,会导致到最终的这副模样?
那作祟的不过是心里的魔鬼,骄傲罢了。
从小就被灌输,一个小男子汉,就要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去喊苦和累,渐渐的习惯性的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而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的一面,仿佛给任何人看到自己的崩溃和难过就是非常丢人的一件事情。
“我很好”“妥妥的”“没有问题,我会的”这类话仿佛就是口头禅一样,思考都不需要就能够说给别人听,别人问一下,然后自己敷衍一下,待到了真正爱自己的人的时候,反而无法习惯敞开自己是怎样的方式了,就发展成了误解、争吵和冷战,最后就是分开。
Whip最后的confession中,“可能我这一辈子的谎言的量已经达到了,我再也说不出任何一个谎了”,在我看来有些是谎,但更多的只是可怜的骄傲罢了。
一切自命不凡的人,都会愿意把自己裹在骄傲的外壳中,做出一副无所不能的样子,而把所有人,包括那些真正爱你的都隔在自己之外,待你脆弱的内部被触到的时候,骄傲崩溃了,身边还是围绕着很多人,不过可能再也没有了那些爱你的罢了。
“一切真正伟大的作品,不管多么阴暗,它最后总会有一个积极的主题,让你对于这个世界保持着希望。
”所幸,最后Whip还是因为偶然的机会(in prison-0 -)做到了自己之前没有做到的事情,他的骄傲卸去后,还是有了自己的幸福的机会,至于把握住否,不抱遐想,毕竟故事已经结束。
自己的还没有结束,卸去自己的骄傲和谎言,把好像没有结果的恋情再坚持那么一会吧。
如果还有明天,你想怎样装扮你的脸如果没有明天,要怎么说再见
近年来,本片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深陷动作捕捉泥潭不能自拔。
突然回归真人电影,让我稍感意外。
对于此次回归,泽米基斯还是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对于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早有耳闻。
一名机长成功迫降一架飞机后,被各方称赞为英雄的同时,美国联邦航空局调查发现机长存在酗酒滥用药物的行为,而机长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及利益必须隐瞒真相。
对于这样一个题材,是有许多方面可以深入挖掘的,是一个难得的好题材,最后影片所呈现出的效果只能说:还不够好。
电影开场即展现出丹泽尔华盛顿所饰演的飞行员维特克的迷乱的生活。
和机组乘务员约炮一晚,大醉而起,之后又靠吸食可卡因来提神。
当有人从电话时问他几点起来时,他却谎说一大早就起来。
伴随着英国交通乐队的《感觉还好吗》电影转到机场。
当飞机起飞后,维特克机长竟然在空中又喝了两瓶伏特加,而这两瓶伏特加也成为他最后救赎的关键。
喝完还打了吨,直到飞机发生状况。
在拍摄整个迫降过程这段,是全片最惊险的段落,面对副驾驶的手忙脚乱,乘务员的惊慌失措,维克托在此却异常冷静,从容面对一切,在此处,我们可以看出一名机长应该拥有的优异素质。
依靠维克托的控制,飞机最终迫降成功,但还是有6人死亡。
影片并没有以第一视角展现飞机坠落,而是通过电视报道,这样做显然比直接表现更好,增加了真实感,让人们不由得感到恐惧。
在经历了惊险刺激的迫降前戏之后,电影却在此陷入了节奏拖沓,线索凌乱的中段,从故事梗概我们可以看出迫降远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重点则是在。
迫降之后面对谎言维克托机长该何去何从。
中段的失败主要表现在安插了一个对剧情基本无用的女角色,维特克机长依旧酗酒成瘾,生活混沌。
其内心变化中段毫无进展,没有看出任何的情感递变,而各种线索的胡乱堆砌不仅让人感到混乱更让影片之陷入拖沓的节奏之中,让人看的直打瞌睡。
而就在酱油女出走之后影片又回到了正轨,伏特加线索的出现,父子家庭见面却冲击不断,听证会前夜的痛苦挣扎,以及最后的高潮听证会上的自我救赎。
在听证会上,前面撒了一生慌的维克托在面对已故乘务员时他彻底崩溃了,维克托在此处多次回问提出的问题,内心的挣扎与煎熬让他最后说出上帝啊,帮帮我。
确实,此时也没有人可以再帮他了,对于一个说了一辈子慌的人,只有上帝能帮他了。
最终他承认了一切,镜头在此一转,维克托已在监狱里,说着他的过去,说着他的感触,说到他的人生第一次感到自由,而且是在牢狱里感受到的。
虽然看似矛盾,但对于一个和谎言相伴了一生的人来说,虽然谎言看似让他一次次隐瞒实情,一次次从困境中走出。
但谎言也让他身心俱疲,被谎言压的难以喘息。
只有承认,才能让他真正的释放出来,重获自由。
丹泽尔华盛顿在本片中奉献出一流的演技,配得上本届奥斯卡男主提名,若没有其出色的表演,影片的成色又要失去大半。
其实整场电影也可以看出是丹泽尔华盛顿的个人演技秀。
对于扮演酒醉机长,电影还是给了他很大的发挥之处。
从开始的酗酒成身,说谎成瘾的迷乱生活到听证会前夜面对整柜的啤酒而痛苦难拔不能畅饮。
最后的听证会更是其演技的全面体现,通过各种小动作,迷茫的眼神,哽咽的话语充分表现出机长的内心挣扎。
最后的救赎虽然有些生硬,但在丹泽尔华盛顿的演绎下,还是打动了我们,忽略了略显生硬的救赎剧情。
对于这样一部作品,虽然有着不少缺点,但在丹泽尔华盛顿的演绎下,还是打动了我,泽米基斯也在动作捕捉的泥潭里成功走出。
前一晚,和极品空姐大战一宿,几乎彻夜未眠,而且醉酒加嗑药,怎么疯狂怎么来。
第二天,准点起床登机,照常执飞国内航线。
按理说,这样的飞行员,不误事才怪。
是的,和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一样,这位飞行员不仅在飞行途中睡着了,而且还摊上了更大的事儿——遭遇空难,差点坠机。
但最终结局却并非如此,甚至发生了根本逆转。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紧张刺激却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就是美国电影《迫降航班》所讲述的内容。
作为一部2012年上映的好莱坞灾难片,《迫降航班》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由知名黑人演员丹泽尔·华盛顿担纲主演。
虽然如今已算作老电影,但该片在当年还是广受好评的,不仅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同时还获得了第70届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可谓实力佳作。
片中,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飞行员维普嗜酒如命,经常烂醉如泥,而且酒后还喜欢嗑药。
老婆儿子离他而去,他又和性感火辣的空姐同事搞在了一起,整天醉生梦死。
某天,和极品女友通宵“战斗”后,身为机长的维普和往常一样登上了执飞的航班,女友则是乘务员。
飞机起飞不久,突遇暴雨天气,剧烈颠簸、险象环生,维普凭借着丰富的经验驾驶着飞机迅速爬升穿过了云层,化险为夷。
看着险情过去,维普将飞机交付给了副机长,在把两瓶伏特加兑到饮料中喝完后,呼呼大睡起来。
不想飞机又突发机械故障失去控制,开始快速下坠。
在九死一生的紧要关头,维普本能地做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成功的决定:将飞机“打个滚”倒着飞,避免飞机在市区坠毁,造成更大伤亡。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操作,飞机最终成功迫降在一片草地上。
这次事故,大部分乘客获救,仅有6名乘客及机组人员死亡,其中就有男主那位同样爱喝酒的空姐女友。
这下子,维普成了英雄,各路记者争相采访他,但他一直避而不见。
与此同时,美国交通安全委员会也开始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在所有机组人员中,只有维普和女友的血液中含有酒精成分。
更要命的是,调查组还在飞机的垃圾桶里发现了他扔掉的那两个空伏特加酒瓶。
因为该航班并没有为乘客分发食物和饮料,所以这两瓶酒就只可能是机组人员偷偷喝下的,要么是维普,要么是他女友。
为了减少赔偿责任,维普所在的航空公司聘请了资深律师为他辩护。
在为维普扫清了多项对他不利的障碍后,律师告诉维普,他只需要在听证会上一口咬定酒不是他喝的,他就可以无罪释放。
毕竟,死无对证嘛。
是继续当英雄还是成为阶下囚,维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无比的煎熬。
为了缓解压力,泡妞功夫了得的男主很快就搞定了一位金发美女,甚至还想开飞机带她逃到牙买加,可惜对方最后不辞而别。
不仅如此,一度下定决心要戒酒戒毒的男主又重新靠酒精来麻醉自己,哪怕是在听证会举办的前一天,依然喝得烂醉如泥。
一切似乎都在表明,男主已彻底放弃自己。
在决定他命运的听证会上,面对法官的问询,维普按照律师预先的安排,一个谎言接着一个谎言地回答着。
在面对那个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他是否喝了那两瓶酒时,尽管法官已做好了铺垫引导他做出否定的回答,但维普在经过一番挣扎后良心发现,出乎所有人意料地承认了酒是自己喝的。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最终,维普被投进了监狱,人生跌落到谷底。
然而,面对这一结果,维普却如释重负,因为他再也不用为撒谎而遭受心灵煎熬了。
在狱中,他和狱友们分享着自己的故事,他告诫大家,不要违背自己的内心,活得坦荡最重要。
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给观众们的主旨,一个古老但常新的话题。
如今,距离上映已过去10年,当再次看这部电影时,依然会有很多感悟。
这不仅是该片所呈现的空难应对以及紧急迫降镜头在今天看来依然堪称经典,更在于当我们为生活的迷雾所困扰时,这部影片为我们的内心所带来的洗涤和抚慰。
本片是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时隔12年之后重新执导真人影片,作为曾经拍出过像《阿甘正传》、《荒岛余生》等佳作的导演,12年确实等得太久。。。
影片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算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片子,要演技有演技,要人性内涵有人性内涵,可节奏上稍微缓慢拖沓了一点,如果能更紧凑一些就更好了。。。
片尾的反转没太大悬念,倒是丹泽尔华盛顿的表演可以好好欣赏一下,这个角色给了他足够发挥的空间,可以说,影片在很大一个比例上都可以看成是他的个人表演。。。
华丽的倒飞~
not cool 最美好的应该是逃脱责任又戒得了酒瘾
我这是在看「篮球日记」吗?再加一句珍惜生命,远离黄赌毒就更妙了
很棒!!!!!!花生炖的片子就没让人失望过……BD 720P 13/01/24
Disgusting.
主题挖得不够深刻,匠气太重,但有丹泽尔华盛顿,值得一看
Pleased to meet you, hope you guess my name
坠机部分拍摄的十分扣人心弦,充分说明不砸钱照样可以出效果。中间关于酗酒的部分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是被我姓邓的强大演技弥补了。高潮部分缺乏足够的铺垫显得没有什么说服力,但是作为一部商业片也算不过不失吧
“此去经年心如镜” 这句翻译亮瞎了…(前半小时空难戏+后半小时法庭戏=4星)+(中间一小时出戏=2星)=3星
从影评就可以看出 没有太多的内容的片子
一般。
內心對美好生活有希望的人才會經不住良心的拷問,用懲罰自己的方式告別被自己搞砸的人生。總覺得電影還缺少點什麽,大概是因為風格太沉穩平實,內心戲很多,好在看丹澤爾華盛頓必不會失望,心裡轉變的過程表演得很自然。
开头的坠机和结尾的听证会两段超赞,中间有些拖沓。丹泽尔华盛顿演的真好。嗯,看片的时候一直想起723所以有点出戏。。。可是真没什么能说的了。。。
在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片子,除了Denzel Washington的演技,还很喜欢John Goodman演的那个角色。加一星。
3.0
丹泽尔 华盛顿的个人表现秀
前面几十分钟十分精彩
丹泽尔一个人的强大气场和精彩演出撑起了稍显平淡的电影
前三十分钟营造的飞机坠毁的紧张气氛非常到位,让我当下立刻产生再也不要坐飞机的想法;后半截丹泽尔华盛顿的各种心理挣扎也刻画得细致入微,影帝的演技没得说,女主那永远暧昧的眼神也很特别;整体感觉与《逃离德黑兰》不相伯仲,但同样的,情节都在意料之中,没有惊喜也难以留下什么持久的情绪,实未
不喜欢这种貌似可以被理解的主流价值观故事,尤其是这么一个自私的人物 通过一次良心觉醒的坦白 就获得所谓的自我救赎 实在是太扯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