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恨的,不單是愛情片子常見的離合聚散,也不只為了關導一向透視女性感情生命的錯著,最恨的,其實是女子對一個城市的「執迷」,不論經歷一段段愛情的流逝,還是經歷動蕩時代社會的變遷。
女子,還是決定,一個人守望這城市。
所以看【長恨歌】,豈止是看一個女子的感情生活?
何況【阮玲玉】【藍宇】也預示關導拍女子愛情跟時代社會相連。
所以特別好奇【長恨歌】會不會像【藍宇】一樣感情泛濫,畢竟,王琦瑤是主角,上海也是。
所以我看完電影,第一時間最想找來不同的他們怎樣介紹【長恨歌】: 故事簡介一 (cityline) 故事描述傳奇女子王琦瑤從璀璨走向平淡的一生,見證上海由四七至八一年,經歷戰後短暫昇平、新中國建立、文革到改革開放初期的種種社會變遷,時代的起伏與個人的唏噓交替,締造了人與城市一脈相連的傳奇。
故事簡介二(broadway) 弄堂女孩王琦瑤(鄭秀文飾)不過是個幸福的小姑娘,遇見了攝影師程先生(梁家輝飾)後,一切都不一樣。
她從一個學生的身份開始蛻變,亮了一個相,摘下“上海小姐選美”第三名的桂冠。
暗戀她的程先生知道,這位姑娘要展翼高飛了。
王琦瑤這一飛,竟然鳥瞰了上海這座城市如何被時代洗刷的過程。
看短短個多小時的【長恨歌】,不像看王安憶的,看不透城市的世界,卻看得清,城市中的變動,對這女子的感情生活有著奇妙的關連。
時代走來,女子們所經歷的,是充當男人在舞場玩弄權力的小角色,到新中國來了,青春沒了,故事中段到片末的王琦瑤像沒有變老,那不是她真的不會老,只是國家把年少青春改造了。
然而,【長恨歌】的女角依然表現有別無奈的愛情故事的被動,好幾場戲,短短幾句對白,深刻地交待女子們處事俐落、勇敢。
王琦瑤在舞會上眾人面前拒絕跳舞,就連他深愛的男人也沒有例外,看來「女人,值得寵,值得縱」的氣氛,卻不是享受甜蜜的味兒,因為她深知自己經已置身男仕們的權力擺佈,拒絕跳舞,是爭寵權力世界的清醒。
還有先後決定離開攝影師程先生的蔣麗莉和程太,都在行動上證明「沒有前路可以走,才不。
」,走過她們的人生。
故事不斷加插每個角色最終的去向,何年哪裡生命結束了。
在巴西的牧場,還是三藩市,還是香港.....之間,深深感受到王琦瑤的感情其實是受著地理所限的,是什麽令她決定怎樣也不離開上海?
是太愛這個地方嗎?
還是執迷?
(像故事的開始很多上海人都說:上海始終是大都會,不像香港那麽又髒又亂。
)於是無論心愛的人在遠方安好無恙,她都只有選擇一個人守在上海,讀遠傳的信,遙望那一直沒有打開的天空;就算是眼前快將撤走的愛情,她只選擇苦求對方留下多一會再下決定,也非像好朋友把愛情和一切一併打包私奔。
當世界在說生活都在移動當中,她對上海,不是執迷,是切切實實落地生根,對一個地方的歸屬感,都凌駕於個人愛情、國家情結之上。
國家的反反覆覆,搖搖欲墜,有限的生命在漫長的歷史,像密室中唱香格里拉;愛情的沒完沒了,不了了之,卻只是生命中短暫最好的時光。
真正伴著她的,是這個地方。
王琦瑤對這個城市的信仰,才是她最傳奇的部份,我覺得。
別話一: 說到長恨歌的「恨」,我想到其實王琦瑤到後來了作假結婚那一場,最後,她跟舅媽道謝。
最恨是你以為你不用看她面色可以義無反顧一刀兩斷的人,過了好多年,你發現你要他幫忙,發現自己真的改變了,世故了。
當然,也不有些「恨」,是「恨」不來的,像苦戀王琦瑤的程先生,連導演都說戲外戲外,程先生都幫忙王琦瑤很大,可是,他還是只有被叫著「程先生」。
這位程先生,演的是梁家輝。
別話二: 朋友說看得很神傷,我說我看的一場還有人笑: 1/可能是yumiko的粉墨登場太意外,很多人在笑,在場的觀眾真的太不投入劇情了,很reflexive,現在拍喜劇真的比拍文藝片得到mass觀眾有共鳴。
2/王琦瑤跟年輕小子的一幕,證明忘年愛情對很多觀眾來說還是可以拿來作笑的,我卻覺得關導拍那場的畫面跟【藍宇】很相似。
我只怪很多周刊雜誌把這片子介紹得太過「愛情萬花筒」,於是不少這樣前來觀賞的人們,也不壞。
別話三: 跟朋友在談鄭秀文的演出,說到現在哪個演員還可以由學生演到老又會說好國語又要演很好又要有知名度,我們點了林嘉欣、劉若英、舒淇、周迅的提名,好像沒有了...我看鄭秀文,就是覺得她很努力,比想像中好,只是國語腔不撘調,而且我們真的看得太多充滿時代感的sammi了。
三年前,同样是夏天,因为机缘得以看到《长恨歌》的小说。
却也因为机缘巧合里总是只能匆匆爱上又匆匆舍弃,所以三天的时间把原本该细细品味的作品囫囵吞枣算是了事。
记得当时一度看到头晕脑胀,因为很想把那些细至如画的字句全都刻进脑中,而另一方面又担心时间不够,不愿丢下一部没有看完的作品就离开。
到头来,事隔三年,小说的具体情节已忘了十之八九,只留下一些直观上和概念化的印象,原以为这样能对看电影有帮助,却还是逃不过失望的圈套。
我知道,对于小说改编的电影(主要指中文小说),一向不能抱太大希望。
本来就是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处的起跑线也不一样,尽量客观一些会更有好处。
然而看完整部片子,竟找不出任何一个能让人动情的细节。
既不恨,也不悲。
惹要说起“长”,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却像被咔咔剪成了几部MTV合辑。
对于情节的删选处理,如果不是有DVD封底上的影片介绍,我估计是摸不着头脑。
这种感觉有点像坐火车,任由外面树鸟人花络绎不绝,你所能看到的风景仅仅限于窗口之外一米见宽的范围。
只是可惜,这趟火车开得有点不对路。
先来说说郑秀文。
且不说更好的人选有谁,从相貌和她一直以来给人的直观感觉来说,我觉得她担当这个角色还是勉强可以的,她那一双眼睛和一对挑眉,还是基本符合我对王琦瑶的想象。
没怎么看过她的电影,但宠物情缘还是很喜欢的。
看得出来,她已经努力改正身上那种多年形成的港式作派,努力把王琦瑶刻画成一个上海女人,然而那一口普通话,一张嘴便露了马脚。
为什么不找个配音?
她的普通话也没有比吴彦祖好到哪去。
或者是在关导听来,这样的普通话还是够资格了。
和很多人的看法一样,在李主任死时,她那一场野猪似的感情爆发不仅显得突兀,而且做作和过火。
如果说寂寞的公寓生活让她压抑太久,可这样的压抑在之前的表演中也并未露出多少端倪。
而在与李主任之后的两个男人的感情戏中,除了必有一吻之外,看不出在她的心里果真藏有多少难舍难了或者孤注一掷式的爱。
表面上看来,她对康少爷和老克腊的感情流露还不及对程先生来得温情。
另外我还有一个极大的疑问。
为什么郑秀文在赢得三小姐桂冠之后的扮相比后来解放及文革时期的样子还要显得老态许多?
郑秀文的长相,属于受不起浓妆的那类,那一抹溢出唇线的口红,那一头钢丝一样的黑发,还不及后面的清素扮相讨喜,一点没有红颜娇媚俊秀夺人的样子,更别说小家碧玉了。
郑秀文是不是为了这部戏增肥来着?
我记得她的脸原来没有这么肉的。
不过既然这个年代流行瘦脸,又何必多此一举让大家审美疲劳。
胡军是没什么好挑剔的,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不论是出入欢场时的豪气作派,还是藏身旅馆时的落魄无依都游刃有余。
只可惜他的戏份再多也只有这么点,没法亮起整部片子。
吴彦祖的奶油形象本来很适合这样一个多情又无能的富家子弟,但这么两撇颇显阳刚的胡子加上去之后实在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抛开原著不谈,他的出现似乎只是为了留下这么个女儿,而这个女儿在后来的情节承起中到底也没有担当太大的职责。
匆匆出现又匆匆离开,像是MTV里的背景演员。
黄觉。
一直都不太喜欢他。
不知道他怎么就红了,或者说到现在他其实也只是个半红不紫的状态。
影片最后他与王琦瑶撕打并最后将她杀死的场面,导演的处理也含蓄得太过头了,从头到尾,他也没有开口向王琦瑶要过钱,甚至没有说自己需要钱,好像他只是为了王琦瑶不让他留宿而将她杀了。
荒唐。
梁家辉。
如果没有他从头到尾迈力的表演,这部片子恐怕真要惨不忍睹了。
不果他真是老了,青黑的眼圈,瘦削的脸颊,一出场就让人看着心疼。
这么多年了,还是忘不了他在《垂帘听政》里出演同治皇帝时阴柔抑郁的样子。
如果说程先生对王琦瑶抱着长达三十年的隐忍,那么光是梁家辉这张脸放在那就已经足够了。
影片既然以程生先为线索,其中也插有一些旁白,那为什么不更好地利用这个手法,让故事能讲得更清楚一些。
还是说为了忠于原著,保持程先生默默无言的形象,不便让他过多流露心机。
那么这样大刀阔斧的删裁,又何尝不是对原著的伤害。
我不介意电影更长一些,只要能把意思都表达清楚,别总想着面面俱到,最后却面面未到。
本来一帮还过得去的演员,却被导演和编剧毁了。
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从头到尾都不对路,好像关了灯以后一群人瞎碰乱撞,最后拍出了这么个怪胎交给观众了事。
我很想知道每一位对小说大裁大剪的导演在着手之前都是怎么想的,他不会不知道汉语多么博大精深容量无限,他也不会不知道早有多少批评在等着他,当他把作品完成并带着它满世界飞的时候,难道真的一点也不感到心虚吗?
拖到现在看完了《长恨歌》,我是看了王安忆的厚厚本小说在前。
太好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总是差强人意。
我清楚的记得,作者单是描写上海风情画里的市井环境就整整用去了数十个页码,这样的绵密、细腻甚至琐碎,对电影而言,怕也实在为难了些。
看完一本书,也不止两个钟头。
可以想见,限于篇幅,电影,能够呈现的实在有限的紧。
所以,还是把电影独立的来看也罢。
Sammi因着这部电影,Sammi落力的演出,却招来不少负面的批评苛责,实在有些冤枉。
有些风情,不赖导演,更不赖Sammi, 只是本来就不存在了,还要到哪里去寻找呢?
怀旧便怀旧,感伤便感伤,却是不能再回到从前。
80年代,或者还有些痕迹可寻,到现在,又是20多年过去了,真的没有了。
怎么可以靠着残缺的记忆,来拼凑完整的图景?
到底,你从来未曾到过,那时那地,你从来未曾明白,那一颦一笑中有着怎样的百转千回?
你看到的,只是肌肉牵动着神经,然而,不能够了解到有着怎样纤弱敏感的心理图谱?
便是如此,也仍不打紧,仍旧可以凭着一股热诚来做一部戏,对参与者而言,好像完成一个仪式,寄托着对于那个时代,或怀念、或祭奠、或追寻的心思。
于我,我能够得知,曾经有那样的时代,我未曾经历过,然而,真的很美。
他们精致、从容的活着、衰老,留下的背影也叫人难忘。
所谓历史,大抵都是这个意思,让我们在现世的哀愁里,尚能怀着一丝对于光亮的期盼,又或者是一种庆幸的雀跃。
平等的样子,有很多种,比如,放眼望去,满目的粗鄙。
然而,还是要感谢那个打破了知识罐子的先人,让琐碎的知识流落到人间,从此,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了知识,得了教化。
造型造型之丑,太失败了。
怎么可能容忍一个大饼脸的王琦瑶当了上海小姐,那不是侮辱人民的审美观吗?
就算是颓废的程先生,也犯不上邋遢。
Let's talk about《长恨歌》。
真的不能在观赏一部影片之前先看过文字版,我有如是感慨。
因为文字有太多的空间可延展,而影像只有一个面目,两个小时的故事,到此为止。
尽管知道编剧一定读了不知道多少遍小说,经过比我慎重的取舍,然而,那些让我心驰神往的情景: 平安里的四人下午茶,炉火明一半晦一半,映着各人不动声色的心事;康明逊终于出口的一句话是:我没有办法。
王琦瑶笑了一下,问:什么事情没有办法?
康明逊说:我什么事情也没有办法。
王琦瑶挣着非要打开藏金条的盒子给老克腊看,他按住盒子,触到她的手,冰凉的,他不由握住那手,眼泪也流下来,她却还在说着,他看见了就会喜欢,就会明白她的提议有道理,她是一片诚心,她把什么都给他,他怎么就不能给她几年的时间?
……这些,通通都没有了。
还是让我有些怅然若失。
在原著小说里,王琦瑶的三个男人有各自的形态,李主任是命运的选择,最终也被命运淘汰;康明逊在大部分时间里被叫做毛毛娘舅,是个多情却软弱的男人;老克腊本质是善良的,但因为年轻所以残酷。
在电影里,李主任变得具体了,好像个偶像派的乱世枭雄,大概是想充分利用胡军的精湛演技。
只是,这样一个阶段性人物却平白占去了电影不少时间,让王琦瑶的一生之路走的愈发仓促。
康明逊在书中是暧昧的,在电影中却是模糊的,到底我也没看出他在电影中究竟是个怎样的男人,又是怎样从王琦瑶的生活中彻底消失的。
老克腊是完全面目全非了,不过还算完整充分,情节上可以自圆其说。
真正改的好的是程先生和蒋丽莉,蒋丽莉前前后后的纠缠在电影里变做寥寥几个镜头,干净了许多,也不显突兀。
程先生巧妙的成了全片的线索和基调,人物也丰满动人。
郑秀文是那种莫名其妙红起来的人,唱歌的时候,水平像个演员,演戏的时候,你只能当她是歌手。
故事开头,王琦瑶十八岁,豆蔻年华,懵懂可爱。
可惜郑秀文一出场,便赫然三十岁女人的样子。
里里外外分明是熟透了的神情,还努力扮着天真,和女伴嘻笑打闹怄气流眼泪,观众看着都替她痛苦。
到了该五十岁年纪的时候,她又过于轻松了,顺理成章的表情里看不出一点儿人生波折的痕迹。
从头到尾,郑秀文都不曾真正变成王琦瑶、领会王琦瑶,不然不会出现那一段表演:李主任离开后,王琦瑶突然发狂,在程先生面前像野猪一样又踢又撞的哭号。
我猜这是郑秀文很得意的一段,以为卖足了力气就展现了演技,可是……究竟那是个十九岁的姑娘啊,至于这么疯狂潦倒毫无遮拦吗?
和她表演一样勉强的就是她的容貌,王琦瑶应该是比郑秀文美的多的,上海小姐揭晓的时候,郑秀文走上台前,西瓜太郎头,大饼脸,黄桶腰,简直惨不忍睹,这样的王琦瑶怎么可能我见犹怜呢?
程先生是整部影片里最值得一看的人物,梁家辉的表演,一举手、一投足、背影或沉默,仿佛处处是戏,然而又全然揉入角色里,寻不出哪里是戏,举重若轻,内敛细腻。
吴彦祖不知是否是被太漂亮所害了,表演得和剧中人始终有一定距离,镜头一瞄准我便分神,总疑心眼前是一张明媚的画皮。
胡军愈发有范儿了,据说近来在香港很受欢迎,香港演员多显阴性,难得一见如此铁血柔情,女观众们都被迷得七荤八素。
关锦鹏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一些暗香浮动的旧时场景,或许是跟他过去拍摄阮玲玉、潘玉良和张爱玲作品有关。
然而,想要在这部电影里重温老上海繁华旧梦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这部片子在旗袍、洋画、留声机和茉莉香片上花费的心思甚少,有点草草了事,倒是另一个细节,六七十年代的咖啡馆,服务员“呯”的一声把咖啡掷到王琦瑶面前,看的观众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其实我的印象里,关锦鹏一直是一个风格朴素的导演,很少过分痴缠或者把玩情调,是不怎么“艺术”的。
影片的调子很舒服,从头至尾跨越了三个时代,还能显得流畅自然。
原著中爱丽丝公寓里的梅兰芳唱盘,不知为何被舍弃了,换作老上海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靡靡之音,实在有些太过普通。
人物的对话常常以对切的特写画面呈现,也是不符合我个人喜好的,两米多高的一张面孔,看起来既单调又拥挤。
挑出这许多毛病,是期待和预设太重。
影片上映数日,评价却如此寂静,难道是王安忆和关锦鹏都已经太老了吗 ?
2022 年的分割线…豆瓣偶尔还有通知,我一直没看原因,今天发现竟然是因为这个长评,还有粉丝在继续骂我。
过了十来年,港娱沉寂,内娱堕落,与现在银幕上的诸位相比,郑秀文确实是德艺双馨唱演俱佳的敬业艺人,克己复礼,是港女的杰出代表。
随着香港的失落,港女也成为一个令人钦佩和心疼的词,在我心里分量已经超过当年的王琦瑶。
可惜在当初,有天赋有理想有追求的艺人太多,我还是遗憾这个并不适合的角色交给了她也折磨了她。
也可惜她如今过得安静质朴,却还是有恶毒的脑残粉过了这么多年毫无长进。
我就知道不能看不能看,一看就要出事情的,果不其然!
我最爱的小说啊,就这么被硬生生地撕毁,还是用我锺意的电影的形式。
故事的主线全部被编剧掐断不说,还莫名延长出N条线:程先生:原著里的程先生算是个正宗的老克腊吧,他爱王琦瑶的一生,一直跟着她走,为她影像,为她参加选美比赛张罗,为她做了他人情妇而开始与蒋丽莉恋爱,为怀孕的她忙前忙后地照顾,最终在文革的第一年不堪重压含冤自尽。
好好,电影里除了最后一条,前面的梁家辉版程先生都是做到了,可是电影里的他比起原著的他实在是品德差了些。
他竟然找了个妻子结婚而不是为王琦瑶守节,最终还被老婆甩掉了,这是程先生啊?
最后他文革的时候去上山下乡了一刚,编剧啊导演啊,你们的历史知识未免也弱了点哦?
就算这是个个案可以成立,他竟然活得比王琦瑶还长呢,真的是够窝囊的了。
这不是程先生。
蒋丽莉:原著里的蒋丽莉是一个绝对悲情的人物,她年轻时作为一个大家闺秀,爱了程先生很多年而程先生却没有给过她爱,两人是蹉跎掉了;她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到了而立之年投入文革,可谓委身嫁给山东大汉,她的婚姻与她年轻时的幻想——那些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形成了天壤之别的落差,最终于中年时死于癌症。
而电影里的蒋丽莉,俨然是原著中吴佩珍的角色设置,竟然在解放前举家迁徙去了香港,在那里成家立室,解放后回上海拿那边的优越生活刺激这里的王琦瑶和程先生,最后还活得那么长命。
天啊,您是蒋丽莉?
您的大眼镜在哪儿?
您的童花头在哪儿?
您的敏感细腻、恋爱幻想和革命精神在哪儿?
我不认识您,谢谢!
李主任:李主任在原著里算是个一笔带过的人物,尽管他确实贯穿了王琦瑶的一生。
问题在于,那栋寂寞的爱丽思公寓里真的有他给王琦瑶满满的爱意么?
且不说他到底是不是在解放前就死于飞机失事,就算编剧好心,让他多活了那么多年,还附赠他一个海外寓所和牧场以及闲适的晚年;而他在落难的时候,真的还会去找程先生来寄托他对王琦瑶的爱?
真可笑了。
他和程先生可有必要认识呵?!
他给王琦瑶最后的一点眷恋,就在那个西班牙花雕的木箱里了,就在那些小黄鱼上了。
再没有别的了。
胡军演得很好,然而他们可有如此深情得叫人恶心么?
还是说此片刻意要拿婚外情作为亮点?
貌似挺像这个用意的。
康明逊:其实吴彦祖也演得很有味道。
这个人物其实设置得不算很失败。
然而原著中康明逊时代的王琦瑶自食其力地过着日子,在弄堂里像一个传奇人物被无数人惦记着,背地里絮叨着,那种上海市井的气息在电影里全无;他们围炉夜话的场景奇妙地出现在程先生家里的时候也被拍得像在发癫,而且竟是那些个人,我没有眼镜可以跌,真的,我快吐血了。
演到这里的时候,要是吴彦祖看过原著(可能性不大),他估计都要乱了阵脚了吧,这叫人怎么演啊……萨沙:人呢?
哦,得了肺痨,在吃大白兔哦。
还改了国籍和长相呢,是正经人家的大公子吖中年阿叔!
老克腊:这个小孩子,zenzen不学好,本来是不体育老师么?
不是长在红旗下的恋旧上海小男人么?
黄觉一口北方腔,对王琦瑶的觊觎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
你和张永红是什么关系?
交代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反正你是最后的凶手了,别怪我对你的审问狠,要怪就怪编剧不让你学好,体育老师成了投机倒把的了。
长脚:抱歉,最后杀人的大boss,由于经济不景气,您的出场被我们的编导直接cut,您的工作会由老克腊为您接替。
他或许会洗刷掉您给人留下的不良印象,因为电影里的他对王琦瑶是诱奸+凶杀,罪名可比你重呢。
您安心啊,不用上场了。
薇薇:可怜你了孩子。
本来能去美国逍遥快活,偏偏编剧不让你好命,让你的老公从原著里对你好的一个男人变成对你不好,让一个傻傻的好命的丫头变成了一个精明的苦孩子。
何苦呢编剧,您的品味和品德我很想质疑。
总的来说,这部戏的责任不在演员,在编剧和导演。
若说他们不是领悟力太差,就是对原著太不尊重不负责。
长恨歌的恨可是一个简单的regret?
长恨歌真的需要这么苦情+艳情+无情么?
这不是长恨歌,绝不是。
之前看长恨歌,不知怎么就忽然想起了高晓松在黄磊的访谈专集里说的那句话:我们都不喜欢那种土的掉渣的现实主义。
对于这部电影,我必须说的是,尽管大众风评对其的剧情,演员,甚至是造型都各有偏颇(我之前看报道说,老外分不清张叔平做的造型,觉得电影里所有女人都是一样的…………),可是,我却实在觉得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啊。
多好看的郑秀文都说郑秀文是这部剧最大的争议,说她不像上海女人的有之,说她完全没演技的有之,甚至说她拍戏拍到得绝症的也有之。
可是,我看到她在片子里的亮相,那样清汤挂面的一张素脸,说是白净又泛着种委婉的瓷青。
细细的眉,弯弯的眼,乍看上去也不过是份清秀,却偏生在右边眼角下缀着枚小小的泪痣。
原本,那也只是微微弱弱的一点,而或是因由着那底子的白,于是竟分外扎眼。
而她的美,也就这样凭添了份流动的凛冽之气,不动声色的,出了尘。
我于是想,郑秀文是多么的好看啊,只为这头一幕的眉目清朗,她这个王琦瑶也可见是做了工夫在里头的。
而后,她烫卷了头发,把眉毛挑成那种微带着棱角的高扬,嘴唇樱红,丰润得掩埋了边界。
我看到她穿着那些带垫肩的旗袍,把身子撑成那种肩膀周正,腰身窄小的样子,心理面想,张叔平怎么那么厉害呢。
原本,之前已有张曼玉那么惊艳的旗袍造型,任凭谁来再做也不免受其影响,或留于那高领窄身之流,又或急急的剑走偏锋,失了旗袍的那一点精韵。
可偏生,到了张先生的手里,一切便就轻而易举起来。
两片早已脱离了主流的肩衬一晃忽间便撑起了这袍子的另一翻神韵,同样的精致唯美,却平白的多了份英气,想来倒是与那位始终自己活着的三小姐和得相得益彰。
再而后,她岁岁年长,慢慢的由一个通体轻透女孩子,便成了一个安静隐忍,周身烟火气的世间妇人。
罕有的是,这一路,她竟都是美的。
少年时的肆意凛冽,爱情里的妩媚婉转,乃至,人到中年,眉目上的彷若平静与根骨里的骚动不安,在郑秀文的低首回眸之间,处处却都是这样的美。
看完这一路,我决定了两件事,其一,张叔平确实是非哈不可了。
妖精到这个份上,确实已隐约可见极至的影子了。
其二,虽然郑秀文的港腔国语让人发疯,虽然我没有办法接受她在过于激动时的表演方法(拿头撞地???
),可是,如果有人说这一部剧郑小姐完全没有演技,我还是会具理力争的。
我想说的是,即便王安忆的三小姐或者未必尽然是那个样子的,可是这一出的郑小姐却绝对还是出了精神的,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难得了。
更何况,她是这样的好看。
多好看的他们粱家辉,胡军,吴彦祖,黄觉,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剧能聚集如此多让我心动的男子。
都说老关是GAY,看来,眼光这个东西,还是受性取向的影响的,而很明显的是,老关有跟我相近的STYLE。
都说粱家辉已经是老戏骨,任何角色也都是游刃有余,自由进出。
可我一看到他,却仍总会想起,他在“情人”的那件白西装,那件黑色的真丝睡袍,那个赤裸的,异常美丽的身体,那时的他演的是那样一个带一点点怯懦中国男人,身上却有掩不住的飞扬之气。
而今,在这个依然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怯懦男人身上,我看到的他,光芒已然全尽收敛于角色之后,却周身弥漫着一种强烈的伸张感,所谓“一抬手足以动全局”说的怕就是这个样子了。
胡军是北方男人的典型,他站在那里,便是一种乱世枭雄的气韵。
可是他这个枭雄,又因由着他面相上的和善坦荡而反有了种悲剧的意味。
霸气那种东西,始终是勇过之而谋不足,而我一直相信面相上不带一点阴霾的人始终只能有一时繁盛而已。
毕竟,光越亮,阴影也就越深重。
事实上,他的出演,也始终是这样的类型,从陈捍东到乔峰,到而今的李主任,有哪个不是盛而衰之,终于英雄迟暮的。
于是,这样的落魄由他演来倒也成了熟悉的,我看到他失势后在旅社里对程先生无奈而自嘲的微笑,就不由的想起了陈捍东跟蓝宇重逢时的那个场景,他在刹那间失措而又逞强的样子,实在是英雄的非英雄时刻。
吴彦祖的英俊一直是一场灾难,于是我原谅了他在早期的影片里总是经意或是不经意的脱去上衣,(这样美好的身体,多看看也是无碍的)终于等到了他在“新警察故事”里的夺目耀眼。
最后天台那幕,他的碎裂痛苦让我感觉心里的那跟弦被紧紧的绷起,他是那样的美丽啊,即便充满着毁灭的气味……而这一次,他蓄着胡子,掩起了那张异常光辉的脸,认认真真的做了一回怯懦,自私而有充满无奈的上海男人,载着琦瑶去堕胎的时候,他一直工整的打着蜡般的头发终于零落的散乱了下来,他那样哭着,企求他的女人不要去打掉那个他不能为之负责的孩子,那个时候,我奇怪的想,或者之前在被褥之间,他与她说的那句“我对你是认真的”是真的也说不定。
黄觉的出现对我而言是一个意外,我看到他,于是想到已经在英国的YING,她总是说:这男人有什么好的,一看就知道以后一定会秃。
黄觉会不会秃我是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就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瘦长,沉默,有男人的冷冽残酷和孩子的单纯狂热……多好看的吻尽管从“蓝宇”开始,我就知道老关是各种高手,可是我还是必须说,长恨歌里的那三个吻实在是我在国内片里看到最棒的………………那样结实,肆意的并且绵长…………我开始想念接吻了,最好,再有结实的拥抱。
她们说,寂寞时候左手暖右手就好了,那么想念接吻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一个女人没活明白的一辈子。
与之有过情感纠葛的四个男人中,梁家辉的角色最为立体。
本片的布景与光影均值得称道,但刻意使用偏离感强烈的机位划分割裂空间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镜头的美感。
故事层面,电影化的改编在两个小时里不足以承载这段跨越了几十年的故事,年代跳跃的频繁令人难以入戏。
人物的命运被时代推着走,导演想拍个里程碑式大电影,却太破碎,根本连不成故事,旁白也不够好,人物太干瘪,暗示性镜头太多,却又给的暗示不够。
郑秀文的普通话,为什么不配音的,尤其是吵架的时候,真想让她讲广东话吵。
——看电影之《长恨歌》1、咔嚓!
张叔平剪胶片的时候动作一定非常利索,锋利的“剪刀”,锋利的断裂。
所以,片子零碎跳跃,不连贯。
加上,片断之间的黑底白字“台词”,仿佛看到一滩碎片落在旧地板上。
这“旧”当然是就电影本身而言。
有人说,人生无不琐碎的集合。
谁的对,但是要是如此,琐碎的艺术如何超越生活?
对于100多分钟的电影而言,凝聚无疑更为直接,琐碎不过是个借口。
这是电影的硬伤之一。
2、如果不是读过小说《长恨歌》,我想我很难如此快的理解电影。
显然,其中的一些东西被简化了,被“凝聚”了,但是简化之后,我并没有看懂。
尤其在王qiyao如何成为选美第三。
本来我还想看李主任如何一掷千花的,可惜这么好的场景没有了,关导演如何没有想到,本来是表现旧上海的风情的最好机会阿。
本来小说改编成电影,总不被讨好,这次依旧是如此。
小说我看过两遍,记忆力不好,一些情节忘记了,但是流畅的叙述记在脑子里。
王的随遇而安印象比较深刻,不想王听到李主任死了会那般歇斯底里。
这一次,电影还是不如小说。
3、然而电影的空间表现力总是没有电影强。
片子究竟还是比较好的,这是和最近看到的几个片子对比。
看到王和第二个男人(吴彦租)一起到程先生家里去,恰巧蒋丽丽也在。
酒正酣,程先生、蒋丽丽和王唱歌并跳起舞来,仿佛回到年少青春。
这个时候,程先生的老婆和吴彦租孤零零坐在座位上,难堪、伤心、悲痛、愤怒、无奈,感情集于刹那。
完全的情感隔阂。
还有影片后期,有一段王琦瑶、程先生和蒋丽丽儿子吃饭,王琦瑶提出要去看蒋丽丽,程先生竟然失声痛哭,影片之长恨这一幕体现甚深。
镜头表现的张力出来了。
若是小说文字,这样的空间渲染,怕是难以描写。
4、电影一开头就说了,在一个错误的时代,她总是自以为是的找对了人。
错误的时代,当然值得是几个相互连接的时代,她是王琦瑶,人是李主任和后面的几个人。
时代其实并无对错,人在时代中,埋怨时代只能说明人的无奈了。
王一不小心遇到的了李主任,她的生活轨迹瞬间发生变化。
爱王的程先生注定在后来的几个“错误”的时代长恨。
5、把王琦瑶当作主角,还不如把程先生当作主角。
王琦瑶在时代的变化之下,顺着时代的波澜渐渐苍老,生活对她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不过是时代的注脚。
她并无所求,困难总是被她好脾气消磨,生活的很愉快。
而程先生则不同,他喜欢王琦瑶,然后并没有结果。
在不同时代的情况下,那个狭小的弄堂总离不开他的苍老。
每一次王和另外一个男人出现,每一次都遭受一次深刻的打击。
他无力还击。
说他并没有机会,不如说他并没有胆量。
最后的最后,也许他很恨自己,但是人已老,人已去。
时代戏弄了他一次,他却戏弄了自己的一生。
恨有多长。
應該比愛長久。
以前上學的時候最恨長恨歌。
以及將進酒等等。
明明是詩,偏偏長的都快趕上小說了。
最要緊的是必須記清楚,考試要用到。
平時誰說話還能一直詩來詩去那就厲害了。
关锦鹏一直是個有些悶的人。
從他的藍宇,有時跳舞都能看出。
這個人性格中的固執堅持了他的悶,讓所有看電影的人一起陪著悶。
所有的影片風格都是一樣的。
用細膩的手法展示了愛情的細節。
眼波流轉間,風清雲淡。
鄭秀文明顯的老了。
歲月年華是一個女人最傷痛的軟肋。
男人只不過過眼煙雲。
那么多人都走了,留下的只有傷痛做伴。
王琦瑤每每在床上哀求那個男人能多留一段時間,要的,不過是溫暖。
就算最后死在男人的手上也應該死而無憾吧。
梁家輝飾演的程先生在感情上一直很懦弱。
想愛的永遠愛不上,就算預料到愛的人會栽到男人手裡也悄無聲息的默默關注。
他所有的秘密就在一扇黑布帘后面。
當王琦瑤揭開時,他憤怒的維護著自己的感情。
程︰你不要動我的東西。
王︰你的東西?
照的都是我怎么是你的東西了。
原來他從來都不曾介入過王琦瑤的生活。
從開始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心裡就隱隱的揪緊。
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沒看過王安憶的原作所以也沒有什么失望。
只是一個平淡女子的一生就像響雷在我頭頂炸開。
劈哩啪啦做聲。
你這一輩子都會栽到男人手裡了。
朋友在多年前就對我說過。
仿佛照鏡子,王琦瑤在歡愛過后的落寞表情沒有人會看到。
你愛我也不過是愛我的肉體。
如果真的只是愛我的靈魂,請你不要靠近我。
我沒有落淚,盡管心隱隱的痛。
影片看起來很現實,其實主旨仍然是愛。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愛。
如果現實,那王琦瑤就不會在后面的感情中黯淡下去。
她會活的出彩多了。
最喜歡結尾這一段。
當年華已逝風韻猶存的王琦瑤同與她女兒一樣大的男人老克臘,兩人赤身裸體在暗暗的燈光中相對,她再一次苦苦的哀求,留下來再陪我一段日子吧,過些時候你再走。
男人說,反正我早晚都是要回來的,早走晚走有什么區別。
她愣了一下之后笑了。
此時,愛也已經不是愛。
反反複複要的溫暖為什么就那么難得到。
影片有些匆忙。
想要詮釋的東西太多,反而有點突兀。
感情被分成一段一段的歲月,淺淺淡淡的過了。
只是。
此恨绵绵无绝期。
昨晚看了《长恨歌》。
以关锦鹏的电影修养以及精细,电影自然不会差,说到影像的精致,颜色的配搭,剧本的细腻,显然还是在一般电影之上。
电影的开头我是很喜欢的,尤其是仿宋体的片名,黑底,穿插全片的小楷,竖体,只字片语,交代一点情绪,以及背景,还有旧人卒去。
他让所有人都死在异乡,只有王琦瑶留守上海,与这座城市共存亡。
这种出字幕的方式,很沟口,很东方,候孝贤也用过。
我是喜欢的。
故事的讲述方式我也是喜欢的。
小说原本我不喜欢,我一向不喜欢一辈子的长度,什么跌宕起伏的人生,爱恨情仇的纠葛,还有大上海乱世佳人的调子,以及王安忆过分庞大的野心:王琦瑶就是弄堂的女儿,王琦瑶就是上海。
说实话,我觉得很恶。
关锦鹏的故事讲得浮光掠影,攫取片断。
画卷般的,人物众多,戏分寥寥。
重的戏都是感情戏,虚掉了时代,国家,重的是男女私情。
蜻蜓点水般。
间离。
郑秀文到底演的怎么样?
我想这是我最想知道的。
因为采访过她,更加好奇。
我采访的时候,意外言谈甚欢,还满喜欢她。
又因为听她说了许多电影的点滴,还是觉得想看的。
公平的说,郑秀文显然已经突破和提高了自己,但是距离一个好的女演员的标准,还是相差甚远。
与胡军的激情戏,比如突然从背后抱上来,那种小感觉的拿捏,还是不错滴,但是大场的重头戏,明显还是弱得很,她的表达,还是撕心裂肺,捶胸顿足那一种。
看得出,很卖力,很投入,很苦,很真,但是……不美了。
并且糟糕的是,她与所有人的对峙,争吵,出来的情绪都是同样一种,没有层次,没有分别。
而三四个年龄段,不同的岁月感,似乎也不是很精确。
对四个男人不同的感觉,一个女人的坚韧,狡猾,艰难,幸福与心酸,——她并没有表达出来。
造型帮助很大,我个人觉得老妆比较牵强。
(确实胖了很多)相比,梁家辉实在演得好太多了。
他的那种潦倒,凋敝,那种温吞和疲倦,斯文,斯文没落后的斯文,以及守护这段感情所能体现出来的绅士气度——真是很高贵的。
胡军很不错,他有点匪气,有点柔情,是一个女人可以托付终身的。
吴彦祖也不错,我很意外,他能在瞬间爆发出来,可以哭,可以掉头,可以想承担但是无力承担那种无奈。
他骨子里有华贵的公子气,很好看那种。
黄觉就是年轻吧,躯体有力,显得肉欲,有些危险,好似一出场就是犯罪,注定了结局。
结尾不是很好,但是那两句话还是很出色:“一个城市永远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年轻人走向灿烂的明天。
”只有他对她的爱,能让我有点感触吧。
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看《阮玲玉》。
于是拿出来重看。
张曼玉被众人指摘,悍然漠然的一个回头,顿时,再次(不知多少次了),又征服了我。
而《阮玲玉》的影像色调偏黄,偏暖,《长恨歌》偏绿,偏冷,更细致雅洁,但是太新了,簇新。
音乐,我则完全没有印象。
不过白光的歌声响起时,我笃定的说:“白光!
”《阮玲玉》有三个层面,也有纪实和电影两种影像,感觉丰富,对照。
《长恨歌》比起来,到底是单薄了。
看个美人就好
让郑秀文演年纪大了的王琦瑶完全没问题,年纪小的时候还是看起来很别扭,关锦鹏选角色不算成功啊
每次看言情片都把我看得一头雾水,我觉得。。。我。。。不适合。。。谈情说爱。。。
怒了,我干什么這麼個爛片,鄭秀文的國語真掉價。還有,關錦鵬是佈景出身吧,這片子的基調和阮玲玉如出一轍,梁家輝著實是老了,胡軍也是。要不是有吴彦祖,我不该手贱啊。
重新看了一遍,看了上次错过的开头,开篇文字很喜欢,之前打三星主要觉得郑秀文演得太差,但其实梁家辉演得很好。。。许多镜头处理也不错~可以给个三星半
一个人静心看下去,它决不是拍坏的经典
虚有其表
无趣。浪费时间
演得不好,但故事太好了。
片子希望传达时代变迁中的人物命运与情路变化,但是总觉得平淡得缺少了点什么
sammi真是该配音的。。。有点hold不住
没字幕绝对不能看
就是喜欢sammi!别人不喜欢,我就是喜欢!
我把这三个星星送给“程先生”
没看过小说,跳跃性的情节让我完全不知所云……再有,X秀X的普通话……总之就是——败笔啊~
你知不知道,一个人的爱一阵子,就是另一个人的等一辈子了。
只剩下关锦鹏妖冶的镜头感,无肉无骨,一声叹息。
好片儿。
面目全非
普通话的问题真是影响甚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