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八座山

Le otto montagne,情越八重山(港),回不去的那座山(台),The Eight Mountains,Les huit montagnes

主演:卢卡·马里内利,亚历桑德罗·博尔吉,卢波·巴尔别罗,克里斯蒂亚诺·萨塞拉,Elisabetta Mazzullo,Andrea Palma,Surakshya Panta,埃琳娜·莱蒂,菲利波·蒂米,Elisa Zanotto,Ch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比利时,法国,英国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尼泊尔语年份:2022

《八座山》剧照

八座山 剧照 NO.1八座山 剧照 NO.2八座山 剧照 NO.3八座山 剧照 NO.4八座山 剧照 NO.5八座山 剧照 NO.6八座山 剧照 NO.13八座山 剧照 NO.14八座山 剧照 NO.15八座山 剧照 NO.16八座山 剧照 NO.17八座山 剧照 NO.18八座山 剧照 NO.19八座山 剧照 NO.20

《八座山》剧情介绍

八座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八座山讲述了一段友情的故事。孩子成长为男人,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试图不重复父亲的命运,但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却最终把他们带回了各自的家园。彼得罗是一个城里的孩子,而布鲁诺则是一座被遗忘的山中小村的最后一个孩子。随着时光的流逝,布鲁诺依然忠于大山,而彼得罗则回来又离开。各自的经历都让他们品尝到爱与失去,带他们回忆各自的起源,看命运的画卷徐徐展开。彼得罗和布鲁诺也最终发现了永恒友谊的真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恶途渎职鲨齿险滩足迹喝酒吧!笨蛋东京伤情故事SP:千住之恋家庭晚餐为什么是我来神说教麻痹章鱼哥芒咕的动物城忍者2:撕裂的暗影拯救计划云州大儒侠史艳文中国维和警察铁拳浪子汉尼拔少女爱上姐姐2~二人的ELDER~热血杀手临时演员第二季红问号水星领航员第3季物语系列外传季&怪物季明治开化新十郎侦探帖巴黎隔离区2:终点站石斛兰天国的阶梯战长沙辣警狂花2

《八座山》长篇影评

 1 ) 生活且艺术

《八座山》让我想起同样意大利背景的《灿烂人生》,似乎《八座山》的布鲁诺和《灿烂人生》的马里奥是另一个自己,皮埃特罗和尼古拉是体验过无奈和绝望后重生的自我。

八座山拍的即生活又艺术。

生活的是人物心态自己感同身受,艺术的是导演可以通过皮埃特罗和布鲁诺不同的人生轨迹表达个体差异人生态度,而我们自己有时候只有一种选择一条路。

想离开这座山的人最后却留在了这座山;想留在这座山的人最后奔走于另一座山;无数描写大山的镜头,不变的是大山,变幻的是季节。

电影里的镜头只有进山,唯一一次的下山描写镜头是给了皮埃特罗,那是一个远景镜头,茫茫雪山之中,一路打滑下山,不仔细看,都不知道他在哪,那是一次永远的离别,想想导演的的那个镜头是不是预示着皮艾特罗永远走不出这个山,也在永远不想在走进这座山。

喜欢欧洲这一类型的影片,电影里不同背景出生,不同人生追求,不同人生轨迹,没有偏见,没有审判,没有答案。

导演通过一个镜头就交代故事中人物的心路变化,通过几个镜头就可以描写他们的人生轨迹,电影里导演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是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这样的答案,至少我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样子。

反复的进山出山,直到找到那座“山”对自己的意义,努力让自己不要变成电影中的布鲁诺。

可能皮埃特罗回头看,山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和自己和解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他需要那座山需要布鲁诺,当然我们也可以是那座山那片海和生活中的那个他/她/它。

电影中是两个男人不同的人生历程,但是生活里可能是一个男人/女人不同时期的两段心路历程,有些人走过来了,有些人永远的留在了那座山。

 2 ) 两个男人 八座山 人生不过如此

本片改编自保罗·科涅蒂同名小说(特雷加文学奖、美第奇文学奖)。

讲述了两个男孩跨度长达三四十年的友情的意大利电影。

两个孩子幼时相识这部彼得罗来自城市,而布鲁诺则是一座被遗忘的山中小村的最后一个孩子, 两人在阳光灿烂的山水间度过一段美好童年时光。

随着时光的流逝,布鲁诺依然忠于大山,而彼得罗则回来又离开。

各自的经历都让他们品尝到爱与失去,带他们回忆各自的起源,看命运的画卷徐徐展开。

彼得罗和布鲁诺也最终发现了永恒友谊的真谛。

全片拍遍意大利春夏秋冬山川河流,音乐轻松流畅,意大利语缠绵悱恻 温润如玉,完全可以当成最美阿尔卑斯山风景片来看。

与此同时 如这个国家语言一般 意大利人缠绵悱恻 温润如水的特色在这个电影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以自述方式娓娓道来。。。

幼年小盆友攀登冰川 长大后与老爸争吵 勇闯世界 。。。。

一桩桩 一件件 絮絮叨叨 吐槽一下 相比好莱坞,欧洲电影情节推进的确很慢 就像流行音乐和交响乐 需要一个无所事事的夜晚 躺下来 慢慢享受

 3 ) 《八座山》影评:意大利阿尔卑斯山上睿智而耐心的友谊故事

这部戛纳获奖影片讲述了两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复杂生活与友谊。

《八座山》是两个一生的朋友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关于生活本身的故事。

这也是一部似乎在你眼前成长的电影,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跨越了大陆,同时慢慢积累了力量。

到最后,它达到了一个顶峰,提供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人生经历的视角。

比利时导演菲利克斯·范·格罗宁根(Felix van Groeningen)和夏洛特·范德米尔施(Charlotte Vandermeersch)以两个男孩和一本儿童读物的简单和智慧开始了他们的电影。

彼得罗和他的父母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度过了他的夏天,离开了都灵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布鲁诺似乎是一个人口达到两位数的古老山村里的最后一个孩子。

这个腼腆的城市男孩似乎注定会遇到更大胆的乡村男孩。

他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从彼得罗的角度,通过一个深思熟虑的画外音巧妙地叙述了一点。

山上的草地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和乐趣的地方,尽管不是所有的乐趣,因为布鲁诺已经在为他的家人做农活了。

影片很快跳转到彼得罗与父亲闹翻后,这对情侣在青少年时期分道扬镳。

当两个朋友作为成年人重新联系时,他们通过手工重建小屋来重新建立联系。

自始至终,彼得罗和布鲁诺为彼此提供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镜子。

彼得罗周游世界,一路旅行到尼泊尔,并写了一部小说。

卢卡·马里内利(Luca Marinelli)饰演的这个角色充满了警惕的幽默,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另一个跨越时间的故事《马丁·伊登》(Martin Eden)。

布鲁诺(亚历山德罗·博尔吉饰)适应了养牛和卖奶酪的生活,尽管与流动工人父亲关系紧张,但他仍感受到祖传义务的牵拉。

《八座山》在最佳状态下实现了电影作为心理时光机的承诺。

在某一时刻,彼得罗似乎迷失了方向,而布鲁诺则与拜访彼得罗的朋友劳拉建立了家庭。

后来,你开始怀疑的是布鲁诺,因为他对农业的一心一意开始看起来像是自我放逐。

“时间似乎很长,”他有一次说,这是当地人表达情绪低落的一种强烈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脉成为了一个既崇高又平凡的地方,而这部电影的摄影师鲁本·因彭斯(Ruben Impens)不断地寻找新的视角来拍摄那种引人注目的高山美景,而这种美景在银幕上很容易变得反常地司空见惯。

(影片中有几个徒步旅行的场景非常引人注目,其中有斯坦尼康出色的无重力巡航效果。

)这些电影人同样擅长于营造家庭空间的亲密感——无论是温暖的还是令人窒息的——通常是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八座山》去年在戛纳首映,并获得了评审团奖。

直到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时,一个早期镜头才展现出它的全部力量:两棵树长得很近,一棵树在顶部微微歪斜。

这是一种风景照片,很容易被忽视为风景如画的场景。

但它总结了这部电影的口才,它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向我们展示了道路的曲折,而不是不断地告诉我们该去哪里。

 4 ) #SIFF2023#《八座山》影评

虽然电影开头男主的旁白就明说了这是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但我敢保证在场80%的观众都是把它当成一部同志电影来看待的。

因为两位男主角之间真的很有火花,许多静静相处的对手戏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两人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以至于当关键女性角色突然登场时大家的疑惑/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但很多观众也因为对片中的感情戏过于投入,反而对结局感到大跌眼镜。

实际上,整部电影围绕八座山这个哲学主题还是搭建了十分完整的框架的:童年境遇完全不同的两人在父亲这个意向的影响下分别迈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个坚定地朝着心中的“最高峰”攀登,一个带着迷茫的心情环游着世界各地的“八座山”,最终在执拗与遗憾中迎来了各自的结局。

虽然这个收尾可能让人如鲠在喉(其实我觉得结局不必如此惨烈也能很好地扣题),但这间接表达了作者对两种选择的态度和警示。

我个人最喜欢本片的部分是两人每每在迎来重要的人生节点时,都会不远万里地赶来重逢度过一段独处的时光,互诉心中的迷茫并主动向对方伸出援手(这也让结尾显得更加可惜)。

我们说不清到底“最高峰”和“八座山”哪个才是人生正解,哪个才能才看到更美的风景,因为它们都困难重重又布满迷雾。

所以我们需要互相帮助。

 5 ) 尼泊尔 —— 世界电影拍摄的终点!

偶然下载了这部意大利影片,两年前在戛纳节获得评委会奖和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改编、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奖的、 但并不很有名的作品,观后很受感动。

一对从童年起就成为朋友的两个男人一生的友谊,却是因为对雪域高山的迷恋及依赖!

影片改编自保罗·科涅蒂所著的轰动文坛的意大利文学作品,应该是个半自传体的小说,因为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很难编造出这么独特、生动的人物和故事。

其实影片还虚写了另一个男人,即城市男孩的父亲,他也是一位一生迷恋雪域高山的人,并把这个爱好遗传给了儿子和“义子”,自然情、兄弟情、父子情弥漫在整部影片如诗如画的视听叙事之中。

观后你会十分享受,当然,最好是在大银幕或较好的视听条件下观看。

对这部电影想多写几句,是因为影片的后半部男主之一到了尼泊尔攀登喜马拉雅山,并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另一半和后半生属地。

当然它这是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南麓进行的拍摄。

很巧,今年三月份我第二次到加德满都参加尼泊尔国际电影节,参加了他们这个民办电影节由政府电影拍摄支持机构赞助的唯一一次宴请,接受了传统的尼泊尔帽和这本“拍摄在尼泊尔”的图册;这个机构是号召全世界各国的电影公司及个人到他们国家去取景拍摄电影,口号是:“世界电影拍摄的终点 —— 尼泊尔“!

到尼泊尔拍摄的最佳景地就是本片拍摄的攀登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部分,从南麓海拔较低的地方准备、启程、拍摄,各方面的条件当然比从咱们西藏高原北坡前往方便许多。

我年纪过大,无法去南麓山脚,只在加德满都周边的海拔二千米的高山观景台上瞭望了一下,可惜那天天公不作美,尘土遮盖了远山。

在那个招待会上我发言说过:”以前我在喜马拉雅山北面的雪域高原拍过两部美丽的电影(《世界屋脊的太阳》1991、《益西卓玛》2000),如果我年轻二十岁,一定也会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来拍一部更美丽的电影作品!

“,赢得一片喝彩!

2024-8-26 记 北京

 6 ) 命运是从小就写定了的吗?

两个男人的相遇和结交成为朋友是从小就开始的。

一起登山的经历,即使分别15年后,仍然感觉不变。

仿佛这个世界只有我懂你,只有你懂我。

几乎在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没有房贷压力,没有车贷压力,也没有对物质的过多追求,平平淡淡的生活。

领多少人称羡啊。

反观国内,教育压力,生存压力,医疗压力,养老压力,8座大山压死你。

 7 ) 心中的大山

小时候的日子 最美好长大后会逃避现实 在我迷茫的一年时间里,通过旅行,去了很多地方,爬山、沙漠骑骆驼、高山漂流,在美景中自愈,我们何其渺小,好好感受四季变化,少点欲望,日子也过得自洽。

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漫旅,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遇到的每一个人,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成为过客。

 8 ) 想成为布鲁诺

整个片子营造的那种对立,却又交织的感觉特别棒。

他们成为朋友,比起自己的选择更像不得不为之的,正如片中所说,那个村庄只有一个孩子。

他们想要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就像片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想要守在中间的那座山上,而另一个想要走完八座山。

片中他们长时间待在一起的一共应该有三段,每段的结束都不算那么愉快,每每要进入那种美好的兄弟情谊,惬意的乡村生活的时候就会被打破。

第一次是被父亲拽去打工了,第二次是孩子的降临,第三次就是彻底留在山里了。

相比彼得罗,布鲁诺的想法更直接,他更早地就知道他要什么,而最后也得到他所想要的,就是融入这篇大山。

彼得罗登山去找寻父亲留下的足迹时,是那么美好,仿佛真的能留在山间一般,但紧接着就是布鲁诺的草场被收回。

可能就像布鲁诺当初说的那样,感受大自然,那喝西北风吗?

整个片子不断地在营造美好,破坏美好,最后结束于某种现实的美好。

但其实,我想成为布鲁诺,我想拥有他身上那种不顾现实的坚守。

可惜真的只是留在那片山野之上。

比较有意思的是彼得罗和布鲁诺的两次换位,在彼得罗离家出走之后,布鲁诺接替了儿子的身份,获得了更多的照顾,而在第二段美好的时光过后,彼得罗取代了布鲁诺想成为登山家的梦想,而布鲁诺却和彼得罗带来的女人一起生活了。

他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却走向两个极端。

但最后谁说的准呢,到底是躺在被天葬的布鲁诺更幸福还是在尼泊尔的彼得罗更幸福。

最后他们想要的真的就是一开始那个儿时的他们想要的吗,布鲁诺离开山村时的那种兴奋,和最后疯了一般地想留在这里,这可能又是他们哪次生活换位之后的结果吧。

这所有的一切可能就是整个片子营造的那种对立却又交织的感觉吧。

同时山的景色特别美,尤其是黑夜中窜出的篝火的火星。

2023-6-17看

 9 ) 八座山|矛盾的人生和选择

内涵自言自语的电影故事梗概总结,介意剧透勿入。

文艺片故事散形不散,两个男人一直在互相救赎,并且以一种很奇妙的方式互相陪伴,但是结局是布鲁诺选择了自杀,死在大山。

无法形容布鲁诺是懦弱还是纯粹。

小的时候他向往走出大山,但是他的酒鬼爸爸扼杀了这个选择,自此之后他一直在大山生活,然后继承了姑父的山间牧场,遇到了妻子生了小孩,比主人公先一步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随后主人公在不断四处漂泊的时候,停留在了尼泊尔,也有了自己的生活。

随后因为政府政策的调整,布鲁诺的牧场入不敷出,无法再支撑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时,妻子希望他可能回到“现实”生活,离开大山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但布鲁诺拒绝了,他抗拒去到都市,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后来主人公从尼泊尔回来也在劝他,甚至跟他说你现在和你父亲当初一样,选择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布鲁诺非常愤怒,把他赶出了他们共同建造的房子。

后来主人公离开了,布鲁诺在冬天,留在了大山中,选择了自杀,以“山葬”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为什么布鲁诺年少时那么渴望离开大山,但是长大之后却如此抗拒?

年少时离开布鲁诺可能会过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或许会像开头主人公一家一样,在都灵工作、成家,然后在夏季回到山里度假,生活或许不会这么跌宕起伏。

但在长大之后走出大山,是“被迫”,被生活所迫,逼不得已的选择。

他宁可生活无法继续,选择留在大山、死在大山,也不愿被生活胁迫。

布鲁诺的死会不会跟主人公跟他说的那番话有关呢?

在布鲁诺强调我是大山的孩子,并反问主人公,你知道我是谁的孩子吗?

的时候,主人公回答说:你是你那个酒鬼父亲的儿子,就像他当初抛弃你一样,你现在也抛弃了你的妻子和孩子。

这句话在“纯粹”的布鲁诺听来太刺耳了,或许这也间接导致了他的自杀?

再回到年少时,似乎是布鲁诺一直在帮主人公?

每个夏季的陪伴、在主人公与父亲决裂之后的照顾、在主人公父亲去世之后帮他完成父亲的遗愿…主人公也在尽自己的可能想要在布鲁诺困难的时候帮助他,比如牧场第一次碰到资金问题需要钱的时候、布鲁诺的妻子离开她的时候,但是布鲁诺都拒绝了。

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在最一开始的时候主人公父亲想帮他离开大山,供他所有的费用来生活和上学的时候,不仅没能帮到他反而让他被酒鬼父亲带去工地干活的原因吗?

往好的方向思考,就是虽然没有帮到他,但是他已经在内心觉得成熟了他们一家人很多的恩情,所以不想再接受任何的物质帮助了;如果往坏的方向想,成年之后的布鲁诺可能真的像他的父亲一样,执拗、偏执,就算生活再不如意也不要接受他人馈赠。

或许是后者,记得影片中间布鲁诺曾提到,自己看书很少所以表达匮乏,他的思想和人生选择可能也因此被限制。

然后又想到了布鲁诺自杀的原因,有一段叙事在讲主人公问布鲁诺:一个翻过八座山的人,和一个只翻过一座山但是到达顶峰的人,究竟谁才算成功呢?

这就像主人公和布鲁诺,主人公是那个翻过八座山的人,到处游历,进过大山见过都市,而布鲁诺就是那个只翻过一座山并且到达顶峰的人,他一辈子都在大山中生活,对大山的生活非常熟悉。

当时这段对话两个人大笑就跳过去了,谁也没有说出答案。

但是故事结尾布鲁诺的自杀,是不是也是在时隔多年之后,对这个问题的另一种回答。

所以影片也用八座山来命名。

胡乱写影评,单纯观影的自我感受,不喜勿喷。

 10 ) 被低估的戛纳评审团奖,两个男人的纯友谊也能如此精彩

八座山导演菲力斯·范·古宁根和夏洛特·冯黛梅尔许——访谈原文作者:Ben Lewellyn-Taylor译 者:Chloe想做制片的卑微电影学生 ,跟不上时代的Arthouse movie影迷《八座山》改编自保罗·科涅蒂所著的轰动文坛的意大利文学作品,于2022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时间跨度数十载,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朋友:彼得罗(卢卡·马里内利饰)和布鲁诺(亚历桑德罗·博尔吉饰),他们各自成长,多年后又重新在阿尔卑斯山建立联系的故事。

当彼得罗和布鲁诺从孩子成长为男人,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试图不重复父亲的命运,但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却最终把他们带回了各自的家园。

以绵延三十年的友情来写人生选择和父子关系,摄影下了大功夫,把自然的“崇高”对人的召唤和塑造写得很到位。

雄性绝对的ego一直在作茧自缚式建造人与人之间的藩篱,如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之间所无从跨越的永恒的沉默。

本片由菲力斯·范·古宁根与夏洛特·冯黛梅尔许共同执导。

菲力斯是一名导演及编剧,此前创作了六部电影,其中包括他和夏洛特共同编剧的《漂亮男孩》(2018)和《破碎之家》(2012),《八座山》是他的第七部电影。

夏洛特是一名导演、编剧及演员,参演过《贝尔吉卡》(2016)。

《八座山》是她的首部导演作品。

以下是Ben Lewellyn-Taylor对两位导演的采访:

C:夏洛特·冯黛梅尔许F:菲力斯·范·古宁根Q: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场持续一生的友谊,这样的友谊是动人而罕见的,特别是在两个男人之间。

最初是什么原因吸引你们去读保罗·科涅蒂的小说呢?

C:这部小说其实两度来到菲力斯身边。

因为某个他十分信任的人向他推荐了这部小说,和他说:“或许这本书正好适合你”,他便买了。

但在那之后它就一直搁置在床头柜上。

一年之后,突然间,他又和这本书发生了联系,但这次是由于一家拥有这部作品版权的意大利电影制作公司,他们很喜欢菲力斯导演的电影。

对于这本畅销小说,这家公司如获至珍,希望为其找到一个合适的导演进行改编,所以,他们选择了菲力斯,而菲力斯第一次读就爱上了这部小说。

后来,我当然也读了。

当时,我们全家其实在进行一场穿越意大利的公路旅行,因为我们热爱意大利。

我们本来是要往南开的,但我们收到了保罗·科涅蒂的邀约,他请我们来阿尔卑斯山。

因为他在那度过了许多个夏天,那一年有一半时间他都在那,而且,他听说了菲力斯要将小说拍成电影,便和我们说:“我随时恭候你们的到来。

”我们当时开着车,菲力斯说:“你觉得这主意怎么样?

”所以我们直接掉头,又往北开了,当时我就想:“噢,我现在必须好好地读这本小说,没有读过它的话,我不能去那里”,所以我们读了它。

你(对菲力斯)当时一直嚷着:“大声读出来!

大声读出来!

”所以我把书里的一些部分和结尾大声读了出来。

最后的几章真的很美。

我们一起哭了,然后我说:“对你来说这个故事很棒。

我真开心。

”遇见保罗的时候,我们全家都在那儿,这真是个巧合。

那是一个美丽的夏天。

对那些地方的介绍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保罗对我敞开心扉,他十分受欢迎。

我们被介绍到书中的世界,而且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共同合作的故事,于是我想,“也许这是个合适的项目。

”我被它吸引了,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我觉得我可以加一些东西进去。

如果我们想写点什么,我很乐意和你一起改编。

但一开始我没有时间,所以菲力斯独自开始了,我后来加入,我们在这本书上真的很投缘。

这真的非常美妙——对那儿的介绍、逐渐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去见启发了这个故事的作者的朋友、作者带我们去他最喜欢的,后来也成为了电影取景地的湖。

我们看了许多不同的湖,但到最后,你会觉得那才是最合适的湖,是作者最喜欢的湖,这样选择才合理。

被吸引到书中的世界,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

F:我认为我们都被这本书中的一切感动了。

其中不仅包括需要友谊的男人,还包括和父亲的故事,以及故事质朴却宽广的特质。

它使你思考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无论是我在生活中想要的、我的本能告诉我的和我所反抗的,还是友谊的含义。

我个人被书中人物的美丽和纯真所打动,并且,在我生命中的那个时刻,我需要花时间和那些不愤世嫉俗、不大喊大叫、非常纯真的人在一起。

所以,去那些山区拍电影的想法真的很吸引我,这也是我最终同意拍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

图源:Sideshow和Janus FilmsQ: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彼得罗和布鲁诺这两个非常孤独的人,能够在一生中保持这样的友谊呢?

F:当他们在一起时,有些东西是显而易见的。

对我来说,通过制作电影以及拍摄他们孩童时代的戏份(Lupo Barbiero 和 Cristiano Sassella饰),这一点就变得清晰起来。

当然,这在小说里是很清楚的,而在故事中也是如此:他们在某些方面是相容的,但当我真正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真的感受到了很多。

比如彼得罗下楼,布鲁诺坐在餐桌旁的那场早餐戏。

那场戏中,布鲁诺不是很有礼貌,但非常贴心。

他性格直率,气场很强。

他体格更高大。

对于彼得罗来说,他身上有很多值得仰慕的地方。

他代表着自由、生活和不受束缚。

C:还有冒险。

F:冒险。

另一方面,彼得罗更聪明,说话更得体,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着敏锐的感受。

但当我们拍摄那场戏时,我非常感动于两个人之间的好奇心,因为,虽然这是陈词滥调,但异质相吸,这就是基础。

然后他们在生理层面非常契合。

他们喜欢——C:喜欢跑步!

F:喜欢跑步、跳跃,所以他们有非常相似的地方,由此他们成为了一体。

C:他们分享彼此的精力。

他们对此心照不宣。

“让我们来建造水坝吧,让我们一起扔石头吧。

”F:然后,很显然的,在他们各自的生活中,这种动态关系完全改变了。

但两者之间的友谊仍然存在,我猜是以另一种形式。

他们俩的生活处境总存在着并列关系,使他们可以互相吸引,和对方共度时光,反思自己的生活,分享他们认为对于彼此有益的事情,互相照顾。

以及,保持彼此间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帮助。

剧照《八座山》Q:我认为这种动态真的很有趣,特别是因为我读到演员们最初在他们的角色中被颠倒了,所以对于彼得罗来说,他一开始对自己很不自信,而布鲁诺则很稳重,后来随着电影的进展,他们相遇又分道扬镳。

你在写作或导演的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被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所感动了?

F: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选角的过程,它对于导演指导演员非常重要,以及意识到什么因素可以让小说里的人物跃然于银幕之上。

我猜我们只是让人物的性格层次更加丰富,不去做最显而易见的选择,以及利用演员的能量让角色更加饱满。

利用演员在现实中的能量为人物添加一个相反的层次,使其更加丰富。

C:我们确实发现,如果你以一种过于文学化的方式来塑造人物:一个更有学识涵养,另一个更像农场男孩。

在山里长大的男孩,身上必须有种诗意,一种对于拥有某种艺术气息的渴望——或许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艺术家,他可能想成为一名作家。

但他永远不会变成那样,可这才是他所真正喜欢的,彼得罗所仰慕的。

他身上有种诗意,而彼得罗也有,彼得罗有着一种狂野、未被驯服的特质,却不知该把它带到哪里去。

该如何做呢?

那么就去旅行。

他想要真真正正的活着,但如何实现?

不该被束缚在城市里,可一直独自漫游也不是答案。

以及,你如何分享你的爱呢?

是给予自己和他人养分吗?

所以选角的过程很重要,要找到两个既分享不羁的灵魂,同时又有截然相反的东西的人。

图源:Sideshow和Janus FilmsQ:在其他电影里,男人之间的沉默更像是一件消极的事情,但此片实际上有相当多的沉默,角色没有说话,这非常美妙。

他们一起坐着,一起看向某处。

我想问你在电影中如何使用“沉默”作为积极的元素。

C:我们希望沉默和说出口的话一样重要。

所以,这也是选角过程中的一部份,不是吗?

当你让两个人一起相处,他们同时沉默是有道理的。

我意识到,我最喜欢相处的是这类人:你可以和他/她一起坐在长椅上四处眺望,两人不用说话却感到很舒适。

这种存在时的舒适感就是我们所想要的。

以及沉默这一元素,在所处的当下沉默:享受这一切,行走,以及身体上的体验。

身处于群山之间是艰辛的,去向某处也是如此,这一切总是很累人。

我们直接将所有的元素都展现出来——风、鸟儿、和所有一切。

有时山上会变得很安静,而突然这种安静又消失了,你能听见许多东西。

而这取决于风,风把什么带给了你。

所以你该如何在电影中展现空气的稀薄感、以及人对这种稀薄的感受呢?

我们尝试通过声音来表现,并赋予寂静以其应有的位置,以此创造一种感官体验。

这一点一直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试图利用声音和画面实现:在画面中留足够的空间,创造出有空间感的构图,让你看到渺小的人和巍峨的山,或者两个人被限制在4:3的画幅比中,这样更紧凑。

我们在对话中写了很多关于“寂静”的部分,有太多了。

这并不是一应一答式的对话,而是努力寻找表达的对话。

电影中几乎所有对话都是这样,这是基础:“好了,我们到了这儿,我们现在该怎么沟通呢?

”F:你总是会从这两个人身上感受到他们对连结的渴望,但他们都受困于自身。

C:所以,沉默其实是你自己和他人之间、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张力,是无言的交流,也是对无能为力的否定。

Q: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当布鲁诺在谈论表达悲伤的词语时,英语中翻译为“它看起来很漫长”。

两人谈话结束之际,彼得罗说,“我可能不会回来了”,而布鲁诺无法回应这句话,他不知该如何表达这种悲伤。

C:而他(彼得罗)微笑了,他明白布鲁诺的意思。

他将要回到他的牛群身边。

但这就是事实:你得尊重你朋友的选择,即便有时这意味着两人分隔两地和漫长的孤单时刻。

而持续一辈子的友谊正是这样子的。

你们一起相聚,好像昨天一般。

为重逢而喜悦、为分享这种生活而喜悦以及为从小就认识彼此而喜悦。

然后每次的相聚都伴随着别离。

别离伴随着痛苦。

因为你可以像爱你的伴侣一样爱你的朋友。

剧照《八座山》Q:这使我想起里尔克的名言:“我认为这是两个人之间关系的最高任务:彼此保护对方的孤独。

”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帮助你们表达“想要和一个人在一起的同时也想保护彼此的孤独”这种动态关系的?

C:我曾经和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有过艰难的时刻,当时她疏远了我。

在我生命的早期,这真的使我很受伤,后来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弥补了这件事情,但是我想,我们当时太亲密了,而实际上我们是需要一些距离来成长的。

有时候,你们两个是共生的关系,然后事情就爆发了,因为对彼此诚实是很难的。

接着一切都分崩离析,因为你并不能找到合适的语言去温和地处理它。

你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

F:我们既是爱人,也是朋友,我们共同养育一个孩子,我们各自有着自己忙碌的生活。

所以我想这部电影之于我们就像房子之于彼得罗和布鲁诺。

而我们一起度过的不是一个夏天,而是近两年。

并且我认为我们非常需要它。

而当电影完成了,我们也得和它告别了。

(共同)制作一部电影就好比一周每天二十四小时无时无刻都在一起,而我认为这在一段时间内是好的。

我曾经也和夏洛特有过艰难的相处时光,那时我们将各走各路,而我为此感到孤单和悲伤。

但经历过那次后,你便会珍惜,而且这段经历会帮助你前进,放下对他人的执念,你知道你确确实实过过那样的生活,而某天或许你可以回到那种生活,如果命运为你这么决定的话,或者你们一起决定。

但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已有的东西,并尊重另一方的个人空间。

C:但这也是尊重生活的本质。

事情一直在变化,而这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挑战。

我们不能回到从前,尽管在精神观念中,时间是一个圆,它并不存在,只是一个幻象,但你知道,我们受困于这个幻象中,感觉无法回到过去。

而当人们死亡,他们真的不在了,这个事实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所以,要在生活的所有小事上接受这个事实,比如每次的再见,以及重大的别离,接受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的到来和离开。

只要我们还活着,好的和正确的事物总会再次到来,我们要对此有信心。

如果事情确实需要一个结束,就会结束。

这对我来说也是很难的——接受一切都会结束的事实。

友谊、生命和爱情都会结束。

是的,我们当时曾经想过是否要在这个(拍摄)过程中结束我们的关系,但我们很高兴没有那么做。

(两人大笑)但我们确实对这个观点敞开心扉谈过。

在此之前,我们执著于“两个人需要在一起”这个想法,或者说,两个没有可能不在一起。

后来在某个固定的时刻,观念又转变为,“或许吧,我们看看,你知道的。

让我们对这个过程有信心,更好的总会发生,而我们将永远都是朋友。

”我相信如此。

我们永远都会是朋友。

我永远都会爱着你,无论是以什么形式。

F:(唱)And Iiiiii will always love you…(两人大笑)C:但是我们仍然是一对,我们对此都很开心。

图源:Sideshow和Janus FilmsQ:夏洛特,你提到,当你在山里时,你尝试去捕捉各种各样的元素。

在多大程度上,你对这些元素做出回应,让这些元素来影响你对电影的处理呢?

C:首先你要做一个计划。

你会说,“我们为此需要糟糕的天气,我们为此需要一场雨,我们为此需要一阵风,我们为此需要一阵雾,我们为此需要一场雪。

”接着就是明白你没有能力去控制这一切的事实。

那么我们如何回应自然所给予我们的呢?

所以我们列了计划A,计划B,我们还有这样的日程表:“假如天气好,假如这样,假如那样”,考虑到所有的变化因素。

所以处理好这件事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以及灯光,灯光真的使我惊讶。

我从来没有拍摄过一部电影,不是吗?

我只做过演员。

我对灯光、时机和拍摄场地的重要性一无所知,特别是拍外景。

我们的摄影指导,鲁本·英彭斯(Ruben Impens),他总是在查看太阳何时升起,具体在什么时候、在哪里,然后你就会希望没有云遮住太阳,因为你需要这个自然光。

所以每夜,每周,我们都希望接下来三天的天气预报是准确的。

你会计划,然后每个人都对计划的随时改变严阵以待。

我们优先考虑的是光出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

那是我们的主要指导方向。

光和天气情况。

然后当你想,“好的,这场戏的一切都准备好了”,接着事情可能会发生改变,你就得灵活应变:掉转过来,换一种方式拍摄某些东西。

“噢,天,光不对。

我们怎么办呢?

”你设想的这场戏是光从角色后面照过来,可突然间你没法这样做了。

接着我总会说:“噢,不,天呐。

”菲力斯和鲁本应对这种状况已经非常老练了,他们一起拍过六部电影,就可以很迅速地反应:“好,让我们带着摄影机尝试找到下一个解决方案。

好的,我们就在这里拍。

”所以,当他们已经有足够的经验接受这种情况时,我还要重新考虑一遍:“好的,我们最初的计划失败了。

这么做也可以成功。

咱们就这么做吧。

这样可能没那么漂亮,但也行。

只要这场戏拍出来是好的,演员也在这儿。

这样的经历使我在电影制作上学会了很多东西,以及在现实中拍电影的准确性。

”F:我们是在初夏开始拍摄的。

接着我们把电影分成不同的部份进行拍摄。

有一个部分是在夏末拍的,然后我们去了尼泊尔,接着又回到了意大利拍冬天的戏份,分成了两个部份,这真是不可思议。

这么做,或多或少与故事的时间顺序有关,又不完全是这样,而是把电影拍摄过程分解成许多不同的大部分。

我们可以因此随着故事的进展进行评估。

我们经常会在下一个部份重新拍摄初次剪辑后差强人意的内容。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收获了许多在山里拍摄的经验,我们能够适应,让拍摄变的更顺利,意识到冬天何时到来、将会多艰辛以及我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能够以那样的方式拍摄电影,是非常奢侈的,而这个过程只是机缘巧合的结果,是由于故事本身的特质,以及我们一路下来所做的一系列决定。

但这也决定了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使得事情变得更好,因为我们可以在此过程中进行评估,将我们的标准提高。

Q:电影的成片很棒。

你们对于故事依照时间顺序而展开是怎么想的?

电影讲述了主角的童年,还有青春期的短暂时光,尽管这一段被简略处理了,但当青春期的他们目光相遇时,这一互动也深深传达出了两人之间的联系。

F:那场简短的戏份真的让人觉得他们并没有说很多话,他们无法把所有的事情都倾诉给对方。

C:从一开始就很清楚,我们不会用倒叙讲这个故事。

我们之前就讨论过,要让时间无情地前进。

这样做是为了让观众有一种体验,即感到对青春的渴望,或是说对于回到过去、改变一些事情的渴望,但你无能为力,角色也一样,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编剧和剪辑过程中有过争执。

我们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你会看到他们是如何邂逅的,却有一种他们会分离的预感。

这两个孤独的男孩,相遇又别离。

经常有人建议我们把这一段都剪掉,直接从他们两个作为朋友开始。

我们捍卫了我们原来的观点,因为我们希望电影保有这种纯真的脆弱性,某些事情的种子,然后将其深入展开。

当电影跳到角色的青春期时,是会给人一点惊讶的,或许吧。

忽然间,他(彼得罗)躺在他的床上,而床对于他来说变小了,他的脚更长了,他孤身一人。

时间无情地流逝,而他失去了他的朋友。

你会发自内心地感到不舒服,也不愿意谈论自己。

这很艰难,彼得罗被困住了。

所以当他俩相遇时,这是书中的一个场景,我们一直认为这是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你想对某人说:“我爱你。

我想念我俩相处的时光。

”但你们只是朋友,尽管这不是什么浪漫的事,但你就是做不到,你也不知怎么做。

接着,你的生活再次跳过了这个时刻。

以及,实际上这挺有趣的,我们没有依照相似的外形去选主角的孩童和成人时期的演员。

我们只是认为,如果演员的气质是合适的,那你就会相信,会选他来演。

我们从来没有对此发表过任何意见。

尽管演员看起来都长得不一样。

所以,这其中有些东西真的会带着你前进,它是不同的。

你进入了人生中的另一阶段,而这不一样,你也不一样了,忽然间你就有了胡子。

所以,这么做让我们感到兴奋不已:拮取角色人生中的一个阶段,然后剪掉它,于是你便失去了那段时光。

它一去不复返,你失去了它,你发现角色在十年间从未和父亲说过话,而事实上,他是自己发现这个事实的。

时光飞逝,而他一直在忙些什么?

什么也没做,只是工作和活着。

他以为他在城市中过着有趣的生活,然后他意识到,“靠,我在干什么?

”这是人生常态。

当你意识到一些东西的时候,时光已经悄然溜走了。

于是你就会想,“为什么我花了这么久时间才意识到这件事?

”但这就是我们作为人所会经历的。

事情就是这样。

你无法强迫任何事情。

你必须有所意识,然后做出改变。

有时这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电影的剪辑其实反映了我们自身。

就好像它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你在生活中感受时间的方式,以及时间的飞逝,而有些时光却走得很慢。

就比如你可能会困在时间里,事情变得很慢,可接些来这一切就溜走了。

图源:Sideshow和Janus FilmsQ:小说中有一个关于八座山的深刻概念,但我喜欢电影中两位主角在醉酒时讨论它。

你们是怎么决定要将狂欢和崇高置放在一起的?

F:我们明白这个概念必须成为电影的一部份,但它在剧本中无处不在,这样做效果并不好。

C:我们在故事的任何地方都尝试过置放这一概念。

F:它太严肃了。

C:它好像一种说教。

F:我们当初并没有在彼得罗和布鲁诺两人之间对这一概念进行处理,而仅仅是彼得罗:彼得罗在尼泊尔从女朋友那得知了这一概念。

这么做是为了使他俩联系得更紧密。

但是,在拍摄过程中一切突然变得清晰了。

我们进行了一次即兴。

当新想法产生时,我们已经在拍了,接着我们计划这个概念出现在第二个拍摄部分的深夜戏份的最后一场,作为其他戏份的补充。

突然间这一切变得很清晰,“这样做才是奏效的。

”因为这非常有趣, 能够把概念讲清楚。

是这一时刻给了这两个虽然很坦率,但难以互相敞开心扉的男人些许从容。

Q:当人们醉了的时候才会互相倾谈,讨论一些深奥的事情,这太真实了。

C:这是真的。

F:拍摄过程也是真实的。

C:是的,当拍的时候,菲力斯说:“我们尝试这样做。

让他们醉着即兴表演。

”F:当时真是不可思议。

他们演得很棒。

-FIN-

《八座山》短评

3.5 不断重复的母题

6分钟前
  • Meng
  • 还行

期待了一小时后:原来不搞基啊….远走尼泊尔寻找自我还带点white savoir姿态的白男形象太典,恕我无法共情。周五下班后在Projector的硬板凳上挨过两个半小时的冗长乏味对不起我的腰。

10分钟前
  • 三七
  • 还行

我是真的不爱看男人戏…还是这种高高在上支配身边所有女性的男人戏…浅显地自我批判一下然后继续享乐让他人受苦最后拍拍屁股离开或者死掉。美好的东西只有自然本身。

15分钟前
  • 列张
  • 较差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那么都有不擅长的。有时候,你确实不擅长普通世界里的那些好事,勉强的结果就会糟糕。强求,结果只要有机会,就会走向最糟糕的方向。生或死,有时候也没那么重要。

20分钟前
  • nick
  • 力荐

徒有其表,最大收获是看完截图了几张空镜,这居然还能拍到146分钟…

25分钟前
  • 科沃尔酒
  • 较差

四星。友谊是相互的,是真诚的,却也能同时参杂自私、悔恨、忌惮,如同繁茂四散的枝杈。相较于强烈的矛盾冲突,影片对人与人的描绘更贴合现实。我们在一次次犯错,甚至是错到追悔莫及中成长,却也更能体悟教训的惨痛。大山能洗涤心灵,却难以洗涤贫穷。两位导演用出色的视听语言,将友谊、成长、城乡的客观偏差精准嵌合在一起,余韵十足。男主角卢卡·马里内利也发挥出了应有的表演水准。若影片在篇幅上能够收敛一些,共情会来得更加排山倒海。

28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上海电影节

31分钟前
  • Puzz
  • 还行

是友情还是得未尝有的爱情,一时分不清

32分钟前
  • 飞鸟髻
  • 还行

我不能接受,男主倒贴啊

33分钟前
  • 笕桑
  • 还行

坚持看了四十分钟,什么剧情也没有,俩男主变成俩大胡子,看着更没劲了。

37分钟前
  • 赵旭丹
  • 较差

前一个半小时很好 后面真的不想看到白人去亚洲找自己的桥段

42分钟前
  • 一棵芹菜
  • 推荐

挺好

43分钟前
  • 不想上早八
  • 较差

干干净净的

48分钟前
  • 力荐

我的阿尔卑斯山滤镜和黑塞滤镜。和看书的时候感觉类似,仍然会联想到黑塞式的友谊与差异。影像化算是驾轻就熟恰到好处,看到山的景色观众或许也会像都灵来客一样赞不绝口,但是将山作为一种生活是太过具体的一件事。主角二人,如果要套用结尾的隐喻的话,确实是驻守与漂泊的差别,但是在这之上建立的不动点显得更为珍贵。一个人在某一时刻只能选择一种路径,但是理解让ta与分道扬镳的好朋友挥手告别。“到某个时候你总得问自己一些问题不是吗,然后你自己回答,这些可以做到,那些做不到。” 最挣扎的人可能是老瓜斯蒂,工间出厂房抽烟看到远处的山那是什么心情。| 和看书时候一样,觉得缺个吻,像《法比安》那样… 4:3画幅是不是为了拍出更漂亮的山……

51分钟前
  • right
  • 力荐

太拖沓了也 两星给风景和卢卡

52分钟前
  • 🥦
  • 较差

尼泊爾的部分很親切,尼泊爾是故事中旅人去了想留下來的地方。布魯諾的選擇是他個人的,終身不出山,但他為什麼要選擇結婚生女呢?把社會責任扛上肩,他就變得複雜了。

55分钟前
  • Kalamakafu
  • 力荐

走过千山万水,却为那一片再也回不去的大山魂牵梦萦。如果不是在电影院看的肯定看不下去系列…

58分钟前
  • 伪电气白兰
  • 还行

自然环境映衬两位主角的人生,跨度几十年的时间线略显冗长,但好在人物之间的情感是连续且饱满的,结尾忧伤又富有韵味

59分钟前
  • Nymphen
  • 推荐

2.5/5,开始的儿童部分完全可以当做一个很好的短片,接着的青少年部分浅少到蜻蜓点水,以至于之后的大部分的成年人部分如同一只风筝,而与前面牵系着的只有一根细细的线(联系),而这根线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前面的臆想

1小时前
  • aeuzdzj
  • 较差

大山里两小无猜的两个男孩。登山时的父爱。“我总是笨手笨脚的”“没事,我可以教你。”回味童年。两个男人在山上盖木屋。直男版《断背山》。尼泊尔的天葬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木材去火化。世界的八山八海,中心的苏美鲁山。父爱,兄弟之爱,男人之间的不可得的爱。山上可以疗愈痛苦。三星半

1小时前
  • 南高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