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未来学大会

The Congress,动漫影后(港),虚拟天后(台),Le congrès

主演:罗宾·怀特,哈威·凯特尔,萨米·盖尔,乔恩·哈姆,柯蒂·斯密特-麦菲,丹尼·赫斯顿,迈克尔·斯塔尔-大卫,保罗·吉亚玛提,Joe Childs,埃德·科尔宾,克里斯托弗·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德国,波兰,卢森堡,比利时,法国,美国,印度语言:英语年份:2013

《未来学大会》剧照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2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3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4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5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6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3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4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5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6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7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8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9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20

《未来学大会》剧情介绍

未来学大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经名噪一时的女明星罗宾·怀特(罗宾·怀特 Robin Wright 饰)早已过气,45岁的她因为执拗和任性毁掉的很多机会,也让公司老板杰夫(丹尼·赫斯顿 Danny Huston 饰)渐渐失去了耐心。杰夫逼迫她签下演员生涯最后一份合约,从此罗宾的名字和三维扫描后的虚拟 形象只能出现在公司的展示墙上和数字时代的电影中。罗宾起初极度抵制,但在经纪人艾尔(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的竭力劝说下,同时考虑到儿子亚伦(柯蒂·斯密特-麦菲 Kodi Smit-McPhee 饰)的状况,这个倔强的女人选择妥协。20年后,罗宾驱车前往亚伯拉荷马参加未来学大会,而那里是一个全动画封锁区。以动画形象示人的罗宾将经历一次难忘的旅程…… 本片根据波兰科幻、哲学、未来学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短篇小说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千零一夜来自深渊:启程的黎明猎与杀租个女友回家过年蜜蜂少女队我是太阳背带短裤丧尸来袭命运之书陋室永不消逝的电波我的白头爱人:六个真爱故事恶魔来到堪萨斯城瘦长鬼影犯罪读者俱乐部疯狂电视台大场面山炮大明星玉蝎子的魔咒画皮:情灭绊之Allele第二季漫长的阴影跳出去虎色虎香主厨大人爱上我梅赛德斯先生第二季医院革命第四季争产合家欢我和我的祖国雷古洛思奥特曼永葆青春

《未来学大会》长篇影评

 1 ) 一场没说透的绚烂幻想

这部电影,只好在一些新颖的概念。

坏在说的零碎,不够透彻。

酷的概念包含对大脑的探索——儿子对词语的脑补、联想能力——是不是在未来我们的感知能力会倍增,强大到无需肉体上的做爱,也能感受到感官上的高潮。

信息的传达也不需要任何载体。

闻了安醅进入动画区,起初我以为是进入真的二维世界,是一项科技,直到后来才发现,这只不过是“嗑嗨了”而已,这只不过是少数派关于丑恶现实的一块遮羞布,或者就像《盗梦空间》里永远活在梦境中的人一样,这只不过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泡沫手段。

只不过问题是,二维动画区的故事与开篇“演员扫描”想要探讨的似乎有点远。

后者是关于自由的讨论——意志的自由和时间上的自由是很难取舍的,以及关乎电影的未来,但是前者似乎探讨的是少数派的利益,总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

关于影片的结尾我也有些困惑,既然妈妈清醒了,为什么不在真相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儿子,而是又选择回迷幻的世界。

总之,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内容驾驭不住形式的电影。

 2 ) 既然无力改变现实,那就沉浸幻觉。

结局悲惨的世界,可我们正踏步前往那世界,聚会时玩自己手机,你能想像那个没有手机的世界对我们现在用手机聊天,游戏是怎样的态度么?

没错,就如看完这个电影的你。

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物质世界却脏乱差。

主人翁好不容易摆脱幻觉,然而面对物质世界的惨痛,也就是病中的儿子去了精神世界,主人翁毅然决然再次入幻。

幻觉才是摆脱痛苦的地方。

正如现在的人们,可以喝酒,可以游戏,可以转移注意力,可以吸毒,可以赌博,这是很多人不愿留在物质世界的原因么?

错!

不是精神世界太吸引人,而是现实世界太不尽人意。

既然无力改变现实,那就沉浸幻觉。

是时候改变了,关掉手机,停好小车,扔掉媚俗,尽情去感受,去交流,去亲近,你会发现,灯红酒绿,美轮美奂的环境,正是你们吸入致幻剂的结果,现实世界跟用了“涂改液”后的罗宾所见一样,拜金主义腐蚀着纯朴的乡民,贪腐充斥了****,过度医疗难以判定,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更多。

是时候改变了,片中进入精神世界的人难以回到现实,但是我们却可以改变现实,践行自己的那份净土吧,还原诚信的社会,舒适的自然。

要么改造世界,要么忍受现实,要么沉浸幻觉!

这片儿很容易引人沉思,我想大概是关于存在的问题吧,我们应该怎样存在,我们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么?

多的我没看懂,随便说说感想。

 3 ) 观后感 未来学大会

中年女演员Robin因为步入中年,将要过气,在经纪人劝说下签署一份合约,扫描一份自己的三维形象,成为一个数字演员。

也就是将自己的形象卖给了公司,自己不能再出席在任何舞台荧幕上,不能再参与任何表演。

考虑到儿子的糟糕情况,Robin签下了这份合约。

二十年后,Robin受邀去了封闭动画区参与未来学大会。

(从进入动画区开始,我的思维就已经跟不上了)在动画区里每个人都是动画形象(这一切是致幻剂造成的)之后女主又与公司签订了一份新合约,数字时代已经过去,公司将大地区发行一种新型致幻剂,喝下后可变成任何样子。

这一举措,导致了不同意这一方案的反叛军登场,交战后,女主逃到地下昏迷。

被解救后,说女主吸入太多致幻剂,被冷冻了20年。

之后在醒来时,发现全世界几乎都成了动画区。

在动画区里,你可以变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但女主一心只想找到自己的儿子,在帮助下,服用药物,回到了现实世界。

在现实世界大家都衣衫褴褛(有点类似 头号玩家),然后女主坐上了风筝热气球来到了天上,见到了儿子的医生,询问后得知,女主儿子一直在等她,但在前几个月服了致幻剂去了动画区,最后女主也服用了致幻剂回到了动画区。

太难懂了。

1. 我认为女主从头到尾都是在动画区,在进入之前,门卫就说过离开的唯一方法就是原路返回。

之后的一切都是进入了一层层更深的幻想,驱动幻想一层层更深入的就是想要见到自己的儿子的心。

2. 在诊断儿子病情时,医生说她儿子的病很神奇,这部分应该怎么理解?

3. 扫描形象后,突然就二十年,我感觉有点跳脱,是从这里就开始进入幻想了吗?

4. 回到现实世界时,要去天上用了一个他儿子标志的红色风筝是什么寓意?

5. 最后女主再次回到动画区,是采用了她儿子视角吗,还是说这次她选择成为她儿子?

 4 ) 如梦幻,亦如泡影

标题是我突然想起来《大佛普拉斯》的片尾曲。

顺便吐槽一下以色列电影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全程英语、全部在美国拍的。

虽然The Congress的片名翻译成了《未来学大会》,不过是一部妥妥的反乌托邦了。

第一次看以色列电影,女主看着面熟,结果电影就抖出来她是《阿甘正传》中的珍妮,只是岁月留下了痕迹,也算是和女主演艺生涯的对照吧。

前半部分演员表演,后半部分变为动画的奇幻世界,再短暂拉回现实,最后复归奇幻。

这样在真人演员拍摄、平面风格动画来回之间穿插(反复横跳)的风格,是电影的一种大胆尝试。

前半部分讲述女主Robin Right早已过气,面对miramout影业(对,就是用来黑派拉蒙的)要求将她扫描、数字化的要求,她一开始拒绝。

因为这样作为一名演员,能够演什么、怎么演的选择权就丧失。

之后,因为她儿子Aaron,一个痴迷于飞行器和放风筝的骚年,病情不断恶化,她最终妥协,前往麦拉蒙扫描。

这里迎来了前半段的一个小高潮——女主站在由闪光灯和相机包围的半球形框架,身穿一件,呃,秋衣,开始扫描各种情绪的外在体现。

听着她的经纪人讲述,她从微笑到开怀大笑,到慕然、最后大哭。

这一系列情绪的变化,完全是因为经纪人的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娓娓道来,不愧是体察人心的行家啊。

每次的情绪变化,360°笼罩的闪关灯便会如亿万之眼眸眨动一般,泛着光茫。

这是演员的一个囚笼,又通向某种意义上的解放——从此之后,实体的演员这一职业消亡了,代之以永葆青春的数字化的演员。

演员不需要再用心地投入表演、创作作品中去了,而是由动画师来构建人物的模型,演员本人躺着数钱就可以了。

如果这还是触手可及的未来,影片后半段开始切换成动画风格。

女主开着2013年的跑车,前往阿拉巴马参加麦拉蒙的未来学大会。

吸入一安甑的液体,从后面看应该是致幻剂之后,世界随之变成五彩缤纷、奇幻瑰丽的平面化动画——高速公路变成蜿蜒的彩虹,两侧的原野成了起伏翻滚的海洋,长鲸从一侧跃起飞过头顶到另一侧入水,女主的跑车也变成了驰骋的摩托艇。

未来学大会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导致了女主和动画师迪兰初次相遇。

动画师在二十年内一直负责用数字化的怀特创作电影,他要揣摩演员的一颦一笑,久而久之,虽素昧平生却爱上了女主怀特。

后来,反对麦拉蒙推出大规模致幻剂使用的反对派冲突中,女主吸入过量而无法治疗,而不得不速冻二十年。

二十年后,女主苏醒,只有迪兰来到她身旁。

这个世界已经全面的数字化,不再局限于阿拉巴马。

人们通过不同的安甑药剂能成为自己想要的任何人,纽约大都会的摩天大楼顶上开着硕大的花朵,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有耶稣、有观世音也有维纳斯,人们终于选择了全面拥抱致幻剂。

迪兰带怀特重新认知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帮助她找回儿子的感觉,同时也一诉衷肠,于是他们相爱了。

他们吸入药水,胳膊巨大化成了翅膀,飞往夕阳下的原野,他们水乳交融、繁华簇拥。

但女主想要找到儿子,不知道儿子是否也进入了这个迷幻剂构成的天堂。

迪兰虽然痛苦,但用了四十年的等待换来的爱人面前,他奉上了走出这个世界的唯一办法——一颗胶囊。

在女主选择吞下前,他让女主答应他,永远不要去寻找现实中的他。

他们一别,便是永诀。

女主不能通过再吸入安甑的方式重新找到迪兰。

人们吸入想要的形象的药剂、对外释放信息素,让其他人看到他想要成为的样子,所以每次的形象都是对潜意识的重新投射。

进入了这个迷幻的世界,就再也找不到现实中的人。

女主吞下胶囊醒来,发现真实的世界中所有人衣衫褴褛、目光呆滞,全都沉浸在迷幻剂的作用中。

这样的景象触目惊心。

她找到了当年的医生,却得知了儿子在六个月前去了那个迷幻世界。

她意识到,从此再也找不到儿子了。

Aaron在那个世界里不再有失明和失聪,而是以自己想要的样子活着。

她选择回到迷幻世界中去,变成自己的儿子,度过儿子的一生。

最后电影在动画版的Aaron放着风筝、回头远望中结束。

和前半部分开头何其相似,也是影片回归亲情基调。

不论现实还是虚幻,女主都惦念着儿子。

影片中有很多不明了的地方,不过我重点想讨论的是这部电影的意义。

对于一个全民嗑药、全民幻想的未来图景,对于我明显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我说这是一部反乌托邦。

不同于黑客帝国里,每个人生活在母体安排的世界中,这个幻想的世界里,人们仍然在和”真的人“交互,只是每个人都将以自己幻想中的方式呈现在其他人面前。

娱乐主义可能带来演员的数字化、私人定制化,每个人都能根据喜好定制自己想要的演员、想要的演出,乃至自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生活和演出的界限无线模糊。

人们会为了沉溺在美好的幻想中而放弃“真实”生活吗?

 5 ) 平衡

未来学大会没有哪个人是绝对的对错,各自有各自的追求和热情。

在2013年的电影里,提出的利用对人的扫描进行数据化保存和建模,让真实演员从此不必登上台前而是消失于幕后。

所有的电影都由数据制造。

这是十分超前的概念,但我认为这也很可能是一种未来的电影发展趋势。

说到拍摄手法,即使是在电影从真人转向动画的情节,我也一直把这个当作真人电影在看。

在我看来画面顶多是加了点奇幻和滤镜效果。

这更像是对VR在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隐喻,只不过是用药品代替了机器,体现科技的运用。

幻想世界里的革命有着非常强烈的政治或者说是人类进化形态发展的暗示-在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的社会里,科技的介入如何让人类生活的更好?

更为平等?

但这种虚假的脑中情景真的是人们所追求的精神自由吗?

我甚至想把这个电影看作是一个哲学轻科幻的类型片,也许加一点悬疑因素。

一是女主角在面对新科技时对合同的理解。

受到这种新科技的冲击,对数据形象的存在她存疑,我思故我在似乎已经不存在了,别人有了你的数据,“在”就是他思,根据他人的思想去塑造新的人。

这种“在”和演员本身的职业概念没有什么冲突,不过是更加可控,且不需要被真人的各种因素影响。

二是女主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小我。

她做出的选择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大家都因各种利益来责怪她罢了。

她始终关心的是她的儿子,他好不好他还在不在?

以至于在最后她选择重新回到幻想世界中去的时候,她的形象转变成她日思夜想的儿子,用儿子的视野来看待她的一生并去度过这一生。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梦中梦,因为“儿子”在梦中做了和她在现实中一样的选择-服用了药品。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她以“儿子”的身份与儿子再次相遇了。

这种执念让她至少完成了个人的圆满。

还有一点。

女主在抗拒扫描时,她的经纪人多次疏导她,他说到了“爱”以至于让女主角敞开心扉去接受机器的镜头捕捉以及扫描。

在女主深陷幻想世界的时候,有一个人物“迪伦”一直在帮她。

我在想这个人是不是经纪人在幻想世界中人格的映射,比较在这个世界所有人的形象都是可变的。

他甚至有一种陪伴的、可以舍弃自我的爱意-不留后路的把回到现实中的药给了女主。

虽然这个人物只是出场了一下,但他十分重要。

我在看完电影之后才发现其实我很早就看过类似的博主推荐,但我一直都没有看到这部电影的存在,仿佛被我屏蔽了一样。

不知道这片算不算是大众,但我喜欢它,它值得被推荐。

 6 ) 欧天,这居然是我大学的时候看的

《未来学大会》看似通过致幻剂建构出了一个乌托邦社会,但实际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情节。

无论是在物质社会还是幻觉的空间,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一旦有情感的出现,乌托邦就是不存在的。

就像电影主人公罗宾一样,她始终惦念着她的儿子女儿。

电影中的乌托邦好似是一种丢失自我的结果。

当人们都成为行尸走肉,变得麻木不仁后。

没了情感自然也感受不到痛。

 7 ) 致幻未来,本片观后感

当罗宾驾着老爷车开进绚丽多彩的动画世界时,我不自觉地坐直身子,心想铺垫终于结束,正片要开始了。

在此之前四十多分钟的真人部分,略显平淡地讲述了女演员罗宾的“最后一次合同”,即把自己的形象一次性出售给电影公司使用,而自己将不再作为演员出现在荧幕上,可说是本片最“劝退”的部分。

但在完整看完全片后,却发现这部分的必不可少和出彩之处,虽然乍看之下与后续的“大型嗑药迷幻现场”联系不大,但实际上却在情节和情绪上作足了铺垫。

经纪人为了让罗宾配合扫描做出的“告白”,以及罗宾对于虚拟形象和真实自我的纠结,都是本部分的看点,其展现出的电影商业的虚伪和演员的工具人属性,很发人深思——罗宾的选择其实一开始就不存在,大势所趋下,她只有“签约”这一个选项。

“冗长无聊”的这部分也让真人-动画的转场更加惊艳,并立刻从视觉上抓住观看者的注意力。

那个无所不能、颜色艳丽的动画世界,令人愉悦且向往,比之前的“现实”更棒。

但当罗宾重新回到现实,看到一群又一群神色茫然、衣衫褴褛的人,因长期沉浸幻觉而麻木,她才发现原来动画梦境只是掩盖早已荒凉破败的现实世界的集体幻想。

这不禁让我对动画世界的发展为何无法阻止产生了疑问,毕竟影片中出现过反叛军,而罗宾也在未来学大会上呼吁人们要继续“推动文明的发展”,而不是耽于愉悦的幻想。

可惜本片给出的结果却是人类放弃了继续前进,而选择不再痛苦,放飞灵魂。

不再依傍于真实的自由,是否值得拥有?

同时,我也对这些“深度嗑药者”们留存于现实中的肉体该如何维持生存,如何避免病死或老死产生疑问。

影片中似乎有10%的人类作为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秩序维护者来保证人们可以在动画梦境中安心生存,但具体做法却没有交代。

也许,他们嗑药陷入幻觉后,就像将思想上传到云端,思想(灵魂)是活化的,肉体的时间却停止了,直到他们再次将思想拉回现实,才打开肉体继续衰老的开关。

片中借医生之口说出的事实让人不寒而栗:要么一直在动画世界里做着自己无所不能的美梦,要么在现实世界中等死。

前者只有虚幻,后者也不见得能拥有真实。

人类借助精神学和药理学摆脱肉体限制带来的痛苦,任精神肆意飞驰,但实际上不过是建构了一个大型嗑药现场。

不知道原作者在构建这样的世界时,是否想到了那些通过致幻剂来逃避现实的人?

影片的结尾,罗宾选择“成为儿子亚伦”,循着亚伦的思维找到了梦境世界中的他,此时,他不再患有疾病,而是成为了真正的飞行员,母子二人也终于团聚。

这里很让我感动,之前在影片中感受到的绝望与无力也渐渐消失了。

或许,他们只能抛弃真实,在梦境中自我催眠式地“活着”,但至少还拥有对彼此来说最珍视的人。

彼此真挚的情感,大抵是虚幻世界中,唯一的真实。

只是,在几乎所有人都选择幻觉的世界里,这个“唯一真实”还重要吗?

矛盾的人类,非要在幻觉中寻找真实之物,是因为真正的现实中已经什么也不剩了吧。

影片对于世界观的交代其实并不完整,后续动画世界的场面虽然给人以视觉上的良好体验,却有点过于意识流,其中的感情线让我觉得莫名其妙。

但瑕不掩瑜,这部作品的脑洞确实厉害,导演真人+动画的表现方式也很合适。

我之后打算找来原作小说一读。

 8 ) 电影立意很好,很有新意,但奈何bug太多,不太符合逻辑

人们喝了安瓶后进入幻想的世界,逃避现实,失去自我,这些可以理解。

但是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的联系却充满了bug。

下面让我们来细说这些bug:1.电影中没有描述人们的幻想是脱离身体存在的,他们在幻想世界里不工作,不生活,不做饭,那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的身体怎么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2.这些喝了致幻剂的人们,他们的幻想是可以相互关联的吗?

如果关联,那迪伦这么容易就找到了女主,女主找儿子为什么就这么难?

如果不关联,那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形象,这些形象又出于个人幻想,那启不是他本人看到的自己和别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那迪伦又怎么找到的女主?

3.女主重回现实后,发现儿子去了幻想世界,决定重回幻想世界找儿子!

真的让人觉得可笑,难道在现实世界找一个知道相貌的人,不比在幻想世界找一个不知道相貌的人简单吗?

 9 ) 奇幻唯美,个人解读

剧情简介:44岁被扫描成为动画人物,64岁进入动画限制区(其实就是吸食致幻剂进入幻想世界),经历对自己容貌的怀疑不自信,崩溃,登台,签署新合约,致幻剂再次强化可变成你想变成的人物,演讲,反叛,沉迷,冰冻,做梦,解冻,对新世界(可称为大部分人的精神乌托邦)的了解,寻找儿子,相恋,唯美的解锁姿势(车轱辘飞了),回到现实(这里已经64+19+0.5->83.5岁)。

现实的浑浑噩噩、衣衫褴褛与幻想乌托邦的反差。

为了找回儿子,服用致幻剂进入儿子的视角,一样的人生做出一致的选择找到了儿子。

个人觉得坑有几个:1.进入限制区时警察说,想出来也必须从他这里,但后来好像并没有填坑2.服用致幻剂人们衣衫褴褛的在街上乱走是怎么做到不死的和维持生活的。

3.出来的84岁好像对不起容貌4.经历她所了解的儿子一生但只是主角人生的一部分,按道理其实选择还是不可能和儿子一样呢。

当然,瑕不掩瑜,还是非常震撼的!

 10 ) 选择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在梦境还是现实

第一次看时觉得很酷很有趣,但是蛮多地方看得不是很懂。

7年之后自己也经历了很多事情,随着年龄而来的危机接踵而至,重看这部电影很多疑问豁然开朗。

如果我们把真人部分当做现实,动画部分当成梦境,则可以看出来真实的罗宾是一个年老色衰,有着患病的儿子,演艺事业失败的过气女演员,她对现状失望,对过往选择有深深懊悔。

她是一个迷茫的老妇人,既想要家庭守护孩子,又想要成功万人敬仰的事业,但内心她知道两者不可兼得。

电影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出罗宾的矛盾,但每次面临选择时她又都会选择儿子。

比如当麦拉蒙让罗宾签出卖数字形象的合约时,本来不愿意的罗宾为了能多陪身听视力渐渐失去的艾伦选择了签署。

从液氮冷冻中苏醒后,艾迪带着罗宾进入梦境之城,让他选择想要的生活她选择了去体验儿子艾伦一样有听力障碍的生活(有趣的是她在选择此种症状并吸入致幻剂后居然是长出了翅膀可以飞了,就如同儿子的红色风筝一般,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意向,很聪明的表面了罗宾对于儿子那个未完成的飞机设计师梦想如同思想钢印一般的深记于心)。

在跟艾迪幸福的在梦境之城生活后,罗宾依然忘不了儿子,选择了吞下摧毁剂恢复清醒去寻找儿子。

而每次孤单无助时总是象征着儿子的红色风筝拯救了她,比如昏迷后被警察救上直升机时看到红色风筝,撞毁了飞机。

被液氮冷冻后,进入极寒的孤单世界,艾伦带着红色的风筝引导着她,而罗宾也确实从那场梦中苏醒了,只是又进入了另外一个浅表层的梦境。

儿子是罗宾在现实世界唯一的牵挂,每次红色风筝的出现似乎都意味着罗宾自身对于梦境的挣扎和试图摆脱。

但梦境又是那么的诱惑,以至于一个梦境的破灭,罗宾的潜意识又替她创造了另一个梦继续迷失于其中,无法返回现实世界。

而其实我们在结尾能看到矛盾的罗宾不再迷茫,而是坚定的选择了儿子艾伦。

在变成鸟人后罗宾依然在寻找儿子的下落,她与艾迪回到机场,依然没有儿子的下落,红色风筝再次出现,风筝依然在试图引导罗宾走出梦境,最终与飞机相撞引发爆炸,相依为伴的艾迪和罗宾在梦境中化为白骨。

虽然这样惨烈的臆想依然没有把罗宾从梦中惊醒,但她回到现实的欲望更为强烈了。

于是出现了罗宾向艾迪询问回到现实世界的方法,最终在幸福二人世界与未知现实中,罗宾选择了现实世界的儿子,与艾迪告别吞下了那颗摧毁剂(如果我们把这当作是罗宾创造的梦,其实我们可以把艾迪理解为罗宾的矛盾意识,只是她将这个矛盾的意识形象化了,就像双重人格患者一般,只是罗宾在梦中赋予了这个人格不同的外形。

如果说儿子艾伦是罗宾对现实世界的唯一牵挂,而艾迪这个潜意识中创造出来的人物则是罗宾在苏醒前对梦幻世界唯一的依恋。

艾迪这个人物从罗宾进入派拉蒙酒店惊讶于这个有趣光怪陆离世界时就若有若无的出现了,随着罗宾对幻想世界留恋的加深,艾迪与之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每次当罗宾要动摇想要离开幻想世界时,艾迪总是会出现,引导她进入另外一个美好的梦。

比如艾迪与罗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麦拉蒙酒店遭遇反叛军进攻时,那时罗宾由于在大会上发表了反抗的演讲,希望人们能够清醒不再使用致幻剂,已经被酒店人员赶出了酒店,逃离了事件爆发的中心点了,但诡异的是艾迪反其道行之,反而将罗宾拖入了酒店中。

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罗宾的潜意识中对于是否要苏醒回到现实的第一次激烈交锋,最终潜意识战胜了理智,甚至往外逃跑的女儿莎拉的意象都没有能够带回沉迷于梦中的罗宾。

而当罗宾从液氮冷冻中苏醒后,罗宾已经进入到浅表层梦境,艾迪再次出现,借着寻找艾伦的借口,实际上是将罗宾再次带入了深层次的梦境,进入梦幻之城)。

在回到现实的真人世界后,罗宾去拜访医生,得知儿子等了自己19年最终失去希望,绝望的选择了服用致幻剂进入幻想的世界。

罗宾苦苦寻找儿子的愿望落空了,现实世界的牵挂已经没有了,罗宾只能听从医生的劝告回到幻想世界。

失望的罗宾想要退而求其次,回到之前那个跟艾迪幸福的梦幻之城,而在询问医生之后,她发现那些幸福的场景一切都来自于她想象创造的梦境。

辜负而失去儿子的罗宾还能安心的抛下儿子,再想象出那个跟艾迪二人的幸福世界让自己平静的生活下去吗?

根本不可能了,知道了儿子经历而自责悲伤的她更加放不下儿子艾伦了。

她可以忘记艾伦的种种不幸,在想象中创造一个更好的艾伦,并跟他一起母子快乐的生活吗?

但是艾伦的那些种种不幸才是她始终牵挂放不下艾伦的原因,失去种种不幸特点的的艾伦,就如同女儿莎拉一般,对于罗宾这个母亲来说就等于失去了念念不忘的意义。

最后我们看到了罗宾的选择,成为艾伦,通过幻想世界让艾伦和罗宾团圆。

罗宾吞下了医生给他的致幻剂,她并没有选择成为一个有成功事业或者幸福生活的罗宾,而是选择了成为儿子艾伦,去亲身体会儿子艾伦生活的点滴和不易,最后跟艾伦一样喝下致幻剂,实现艾伦去幻想世界跟罗宾团圆的梦想。

这也许是罗宾对于抛下儿子艾伦19年的一种赎罪表现吧。

结尾是非常巧妙的一个视角,如果不注意看是会搞错以为这是罗宾的视角在回顾她带艾伦来到这个世界的一生,实际上这恰恰是在快进的展示成为艾伦的罗宾如何度过艾伦的短暂一生。

画面上导演设置了小小的陷阱,让人容易误解。

结尾的画面基本都是以外人的视角在观察罗宾,艾伦出现则均是借助第三方的映射,也就是说艾伦(罗宾的意识)才是主视角。

第一次是在襁褓中的艾伦趴在地上从摄像机中观看罗宾拍戏,第二次是放风筝时从水中倒影看到孩童时的艾伦,第三次则是从玻璃鱼缸中看着妈妈和医生讨论病情,第四次是从玻璃窗中看着姐姐和妈妈相继离开,第五次是出现在未来大会的电子屏幕中,第六次则是通过罗宾病房的玻璃映射出了艾伦。

第七次则是通过医生治疗室门上的玻璃窗映射出艾伦的脸。

每个场景其实都是前面剧情中出现过的罗宾陪伴艾伦度过的人生,这些经历成为了罗宾成为艾伦的基础,又或者时髦点说过往的经历成了罗宾构建一个艾伦为主角元宇宙的条件。

成为了艾伦的罗宾经历着艾伦所遭受的苦难,做着跟她知晓的艾伦同样的选择,体会着艾伦的种种感受,就像作为演员演出一样。

最后成为了艾伦的罗宾也选择了喝下致幻剂进入幻想世界。

而在罗宾的幻想世界中,她终于与她所牵挂的儿子艾伦相遇了。

在蓝天下的飞机场,罗宾以艾伦的面貌跟艾伦相遇了。

铁皮飞行器上映射出来的艾伦实际上是罗宾,她终于遇到了那个经历了种种苦难进入幻想世界的儿子艾伦,一个健康正在完成自己飞机制造师梦想的艾伦,他能听到了母亲的呼唤,似乎还认出了声音,在转头对她微笑。

这个结局非常有意思,一方面表明艾伦成为了健康的人,并实现了飞机设计师梦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罗宾在幻想世界中陪伴着艾伦。

罗宾用意识构建的艾伦元宇宙中的剧情发展让罗宾实现了她的陪伴艾伦的梦想。

其实结尾那个跟罗宾相遇的健康设计师艾伦又何尝不是罗宾所幻想出来的呢。

19年不曾相见和交流,也许艾伦早就改变了自己的梦想。

进入幻想世界的艾伦可能厌倦了那身不健康的皮囊而改变外貌,也可能沉迷在自己小家庭的幸福生活中忘记了设计师的梦想(就像艾迪与罗宾看到疑似女儿莎拉时一般)。

只是这样的一个梦境,对于罗宾自身的所有认知体系和赎罪心理来说是逻辑最为合理和自洽的走向。

最后,想起来一点。

老年罗宾的动画形象,其实是很像奥黛丽赫本的。

罗宾在酒店里去见Jeff Green,说自己这些年在联合国给非洲儿童分发食物,这是赫本去世前的经历。

虽然罗比这个经历是偷的门口那个男人的,但导演应该是想通过这段对话提醒大家注意罗宾的外貌改变,还有她故事中经历的真假与否。

(幻想世界中艾迪阻止罗宾去跟女儿莎拉相认,因为大家可能都改变了外貌,互相并不认识。

甚至罗宾的故事中与莎拉、艾伦的母子情也有可能是假的。

就如同在幻想世界中艾迪可以成为宙斯,变成公牛跟欧罗巴共赴云雨)。

另外这其实这也是一个讽刺,动画师男子艾迪苦苦追寻罗宾,想要知道不同年龄段的罗宾的选择,结果他创造出了一个无畏野性的女英雄罗宾,但罗宾自身希望成为的却是安静优雅的奥黛丽赫本。

感同身受是不可能做到的,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另外一个人的感受,除非你能在相同环境经历他所经历的每个细节并做出同样选择,真正的成为他。

人生就像一副拼图,他之所以成为他,是由他自身每一个微小的经历和选择而拼凑成的。

那么回到罗宾的职业--演员,他们在演出中扮演角色,演出某人的某段经历,演的再好也只是个人对角色和事情的理解和诠释,并不可能做到真实的还原人和事,说白了终究也只是在创造一个梦。

《未来学大会》短评

看到最后二十分钟左右,配合弹幕,才清楚到底想表现什么。对于我来说,前奏太漫长了……可能是表现方法太高级或者什么,不管是画风还是立意,都不喜欢……

8分钟前
  • zz
  • 较差

演员被CGI化,未来被数字取代,用一部反乌托邦设定下的半动画来探讨哲学与未来非常有野心,也很烧脑得去看看原著。

10分钟前
  • 阿拉斯加
  • 推荐

人类的进化靠着幻觉实现了。在动画过程中,感觉一切都是幻想出来的一样,后来回归到了现实,真的已经是未来了。女儿有多睿智,当自然主义者,回归到现实看见那些沉迷幻想的人穿的衣服,还是当自然主义者的好。

14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跟动画相比 现实真是无聊

19分钟前
  • 刹那。
  • 还行

假借一个演员在虚拟现实技术引发行业危机的悲凉时代下,如何对抗真实与幻想的苦痛人生,就怕走不出过去,但又得不到未来。

23分钟前
  • 安短
  • 推荐

从片名开始就让人感觉无厘头……只能在宏观下看待主线剧情,不明白导演在动画部分想表达什么

24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还行

资本主义乌托邦的精神谎言。片子有些拙劣。其实真人部分的那些对话就可以看出来,导演编剧就没想整明白,文本上如此,更别说在影像上来了。虚化看久了好腻歪

26分钟前
  • cinuts
  • 较差

导演在《和巴什跳华尔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故事越发的晦涩,调门也越发低沉,和原作比有大改动,现在不比七八十年代,还玩梦幻乌托邦与现实贫民窟的双重世界就毫无新意了,是一部玩弄概念,拼凑情节的真人与动画结合片

29分钟前
  • 扑向剑刃的轻风
  • 较差

末日情怀

34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豆瓣春日影展#❾|被色调明快的海报骗到。剧情乱糟糟且不知所云,当事人现在就是失望,非常失望🤦🏻‍♀️

38分钟前
  • 404NotFound
  • 较差

酷,但是故弄玄虚?

39分钟前
  • uma y
  • 还行

2014/02/07

42分钟前
  • livinglow
  • 还行

真人部分惊艳 动画差太多

47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推荐

元电影?亦或同人角色创作的发展前瞻?前四十分钟讲的是过气女星为了拯救患奇怪病症的儿子而和电影公司签售了一份出让自己虚拟角色权的合同。之后突然一句“20年后”,女主被邀请参加一个动画封闭州内举办的未来学大会,画风居然突然变了!后半部反而是简单的虚拟实境套路,不过结尾是指母亲化身儿子?

52分钟前
  • 亲爱的猥琐猪
  • 推荐

进入主题时间太长·没看下去的想法

53分钟前
  • 一世安
  • 较差

我还以为是十年前拍的片,居然是去年,并且定位为动画片,而那前戏也太长了点,福尔曼飞的有点大,记忆力却很好,把全人类各个宗教种族的神仙妖魔鬼怪都请来了,一定烧了不少高香。

56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还行

哭成傻逼了T[]T

57分钟前
  • PARKER
  • 力荐

真人演员表演与动画形式并存的电影,动画部分的场景设计有一定的想象力,很多超现实场景让人想到了尼德兰画家博斯的作品(如虚拟世界里的奇花异草、个体新奇的装扮、怪诞的器物和人物等),这是一个发现艺术风格的看点。看完不禁会想这样的问题:面对未来对真实生命的数字化处理,如何选择---喝下致幻剂到虚拟世界变成想成为的永生假人,还是留在现实世界中虽然会死亡但保持着对生活真相的把握?

60分钟前
  • 漩涡之外
  • 还行

“你什么都不是,你制造的图像才是你”,“你肯定会签约的,没有人会为你脑袋中的想象支付版权费”,有意思,角色的荧幕形象脱离了演员本体的参与,策马狂奔的影视作品不再需要演员在现实世界的体验,进而开始探讨人类的存在形式,动画封锁区就是致幻剂的试验田,高度依赖药物补偿激素水平造成的一切需求,但被消费的罗宾得到了什么?她只能在浮华的冰山下深潜内省,找到在虚幻中摆脱疾病的儿子获得慰藉

1小时前
  • 苏乏
  • 推荐

想起来看过但没啥印象了……

1小时前
  • 始于足下王铁头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