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过程中就一直内心觉得很烦躁和愤怒,看完之后这股情绪也一直在心里。
这个小男孩的确不可爱,不聪明,做蠢事,骂脏话,但是好像也不足以让我这么愤怒,因为电影也细腻地刻画了他身为亚裔的敏感自卑和纠结,对那个时代的描写也很准确。
那我的愤怒来自哪里呢?
想了好几天,终于想明白了:我真的看够够够了顺直男群体(无论什么裔)的故事了!!!!
这么刻板印象的ABC顺直男故事被讲的还不够多吗????
还需要到了2024年再拍一部吗???
是谁还不知道ABC顺直男们成长的苦闷吗还???
是谁还想再了解更多一个家里被三个女性围着转的唯一的”香火”内心波澜???
谁还想再看姐姐主动和解,妈妈含泪说我放弃了我的梦想但是做你的妈妈我很骄傲,而这个儿子还在因为青春期叛逆一无是处的故事?????
看到了影评说是导演的半自传电影,oh my,拍的时候一定特别感动,一定觉得太先锋太主义了太细腻了吧真的不想再看这种男人视角的自我侧写自我感动了,天天把摄影机和聚光灯对着自己累不累啊,拍拍你妈妈你姐姐吧,no one cares about you, please
这部电影对我这种内地观众来说,所展现的美国华裔家庭在社会研究中的样本价值,其实远大于其电影性。
那种文化基因在不同环境之下的微妙变异带给我的新鲜感和讶异感,让电影看起来饶有趣味。
而大量细节和情感在细腻笔触下的勇敢暴露,又让电影细读起来既有可信度又忠于自我,让人不由得把它作为样本来观察,这实际上也是电影性的最大体现。
2008年,亚裔家庭的二代小孩所处的身份地带的中间性十分凸显,电影对此有敏锐的捕捉,并取了男孩的中国家庭和美国的交友环境为两种参照系。
在散发着中国特质的家庭里,姐弟二人的脾气秉性已经与两代长辈断层,听进去的是略微夹生的中文,说出口的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言辞直抒胸臆,情绪高昂外露,恶作剧也大胆出格,弟弟往姐姐的乳液里撒尿,姐姐往弟弟脸上抹月经血,与此同时,具有典型东亚思维的奶奶还在谈及礼数教养、孝道文化和老年人保健问题,还在宠溺地给小孩塞钱,已经有过渡意识的妈妈还在为子女成长焦虑、还在产生熟悉的婆媳摩擦,东西方的文化面向尖锐地组合在同一个家庭里。
虽然男孩是窝里横的混世魔王,但一旦与他的美国朋友相处起来,就立刻缄默保守了许多,如同换了个人一般。
他的亚裔羞耻让他的青春期比别的青少年更加敏感、更加满拧,更在意对一种超凡脱俗的“酷”的追寻。
在一段短暂的爱情中,虽然他和别人一样荷尔蒙过剩,声带嘶哑、一脸痘痘,自我包装、现学现卖的求爱行为也尤其幼稚,但他在那些喧哗躁动、满口黄腔的男孩之中显得格格不入,他面对心动对象女孩时的含蓄安静,一半是假装深沉,一半是文化隔阂下悄悄作祟的不自信。
在一段短暂的友情中,他致力于对自己滑板摄影师身份的武装,和一些看上去酷酷的、不好惹的滑板少年们打成一片,把隐瞒纯亚裔的家庭背景、逐渐和往日同伴来往稀松等小心思,忸怩地藏了起来。
而电影也不时地洞窥他的内心世界,让他眼里出现会说话的鱼,脑海里回忆起死去松鼠的故事,通过关系里的脆弱缺口击中他成长过程中的自负和自卑。
电影作为王湘圣导演的半自传作品,他的口吻是极坦诚的。
来到18岁这一人生关键节点的少年,世界观在多种环境声的挤压下,往难以预测的方向迅速走向成熟,既摊开展示了二代移民生活中选择的开放性,也摊开展示了一个初长成的华裔少年透明的心灵。
亚裔家庭在北美的融入异化过程,杂糅的元素很多,从姐弟吵闹出发揭露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从亚美交友中窥探不同种族人之间的排外或是理解,从男女交流里挖掘青春期懵懂的情感,从母子吵架内发现亚洲家庭的难言之隐。
看似要拍的东西很丰富,实则透露出叙事的羸弱。
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支棱不起庞大的话题,来了又去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摇摇晃晃,由于是通过弟弟视角展示,所以人物也都沾染上了他的主观色彩,看着别扭。
而且真正值得挖掘的姐姐和妈妈的故事成了边角料,虽说从弟弟出发看一个亚裔男孩的自卑青春期也有一定看点与讨论度,但老套的剧情和卑微的氛围看着沉闷。
不过导演的新鲜年轻的拍摄手法稍稍拯救了比较闷重的情节,给全片注入了一些活力,拍得闷就成了《年少日记》,拍得活就成了《弟弟》。
弟弟 (2024)6.72024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王湘圣 / 王鹿山 陈冲
“Have you eaten?” 每次陈冲这样柔声一问,我的心就化了,眼泪不自主地往下掉。
妈妈可以不像其他亚洲家长一样只关心你成绩单上的数字或者以后想要申请的学校,但一定要确保你今天填饱了肚子,吃了蔬菜和水果。
青少年是周围环境的镜子,说话行事往往是混乱无序不加过滤的直接反射。
Chris的每一次吹牛、撒谎、说脏话、发脾气,甚至自卑、郁闷,沮丧和开心,一半是因为社会作用在这些男孩身上的有毒男性气质,一半是因为来自亚洲家庭内部的压力和社会对亚洲社群的低包容度。
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长,你就可以清楚认识到一个社会如何造就同时也毁掉一个男孩。
陈冲最后的那段话,大概说出了很多母亲的心声吧?
妈妈也可以自私,但回过头来她们还是支撑住整个家的那根顶梁柱。
这部电影不仅是献给每一位为了家庭牺牲梦想的母亲,也献给每一位在孤独、压力、质疑与偏见中努力成长生活的亚洲移民。
很大一个不足是编剧上稍显俗套。
一定要以删掉和老友的YouTube视频作为里程碑来暗示Chris的交友变化,又要以新朋友不欢而散Chris重回老友怀抱作为happy ending。
有时候剧情可以不用那么圆满的,因为生活并不是。
作者:发条辰首发(带图):耐观影第40届圣丹斯电影节正在如火如荼的举行,本次影展有两部华语电影引起广泛关注。
一部是世界剧情片单元且入围今年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的由林见捷执导的《家庭简史》,目前首映口碑已经解放,被众多外国网友称“中国人自己的萨特本”。
另外一部是来自美国剧情片单元由王湘圣执导的《弟弟》,王湘圣导演刚凭借《奶奶跟外婆》入围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的名单,在看完《弟弟》便会发现这都是可以预见的。
《弟弟》是他的长片首作,讲述了在2008年高中开学前的最后一个夏天,一个处于13岁青春期的台湾裔美国男孩学会了他的家人不能教他的东西:如何滑板,如何直面一切,以及如何爱自己的家人。
通过简介不难察觉出这是一部关于美籍亚裔男孩的成长故事。
既然是关于在美华裔的成长故事就固然离不开亚裔的生存现状和遭受的“冷眼旁观”。
但在《弟弟》中,王湘圣导演没有花大量篇幅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和展现亚裔如何被歧视的现象,那种被漠视的观感或许来自弟弟这个角色自己的属性,即对自我身份不认同的自卑导致的蝴蝶效应。
因为他从内心不认可自己Asian American的身份,所以他对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是抗拒的态度,并且时刻带着“面具”生活。
他害怕自己被玩滑板的孩子们嘲笑所以称自己是half Asian;他害怕自己没法追到喜欢的女孩所以撒谎说自己看过《大白鲨》、《初恋的回忆》等女孩喜欢的电影;他在向陌生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也会刻意的避开Wangwang的名字,转而用Chris来介绍自己。
这样的“不真实”在片中比比皆是,导演很巧妙的把这些看似棘手的社会问题巧妙的变换视角同时以积极的角度去思考。
就像片名的暗藏玄机一样,《弟弟》的英文译名即拼音Didi,这何尝不是一种坚定的自我身份认同。
虽然本片看似是以弟弟的成长故事为主线,但无论是解决身份认同问题的方法还是主题的本质其实都是以东亚家庭矛盾为核心的和解。
在这方面,《弟弟》的观感便很像早些年的国产家庭电影,它们大抵会讲述一些婆媳关系、更年期遇上青春期的故事。
《弟弟》套了这样的一层壳并加入移民等元素如法炮制了东亚家庭的矛盾。
导演展现矛盾的表现方式是语言的错位,在《坠落的审判》中女主角被迫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某种程度象征着一种失去话语权,在《弟弟》中英语和国语则是直观的表现矛盾和和解的武器。
在片中多次出现母亲和女儿、儿子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争吵,双方都能听懂又能各抒己见。
女儿在片子的大部分时间更是一句国语都没有说,她唯二讲国语的地方其中一个是帮弟弟打圆场的“我拉肚子了”第二句是送别时说的“拜拜,奶奶”。
语言的转变总是关于家庭和解的,当弟弟离家出走了一晚回家后妈妈与其交流也是英语和国语参半,妈妈讲出的那句英语“I am proud”也是母子达成和解的关键。
真实感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
得益于导演个人的成长经历,片子中的台词和生活细节都极富写实。
关于东亚家庭压力的婆媳争吵、在中餐馆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车库的补习班都无不映射着生活真实。
角色更是如此,奶奶的“这样对胃不好”“多吃水果”更是直接将观众拉进现实。
关于妈妈这个角色,陈冲的表演极为亮眼。
或许是个人生活相近的原因,她的表演是十分细腻的,无论是在表述自己从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不经意间向弟弟的朋友们介绍自己时说的我是Chris’ mother的微表情都是完整且动人的。
人物细节也同样离不开导演细腻的镜头语言。
犹如《网络迷踪》般的桌面电影设计、手持DV和影像的相互结合、车内窗户开关的心理暗示…都在讲述在这暑假里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
所以回到开篇我提到的“这都是可以预见的”,王湘圣导演在《弟弟》中展现出来的真诚和真实是十分稀有的。
Didi(弟弟)既是一封写给移民父母的感人情书,也是对不确定的成年之路的审视.它时刻提醒观众,成长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往往是一样的。
對於一部取材自導演自身經歷的半自傳電影,如何判斷它對人物的描寫,到底是刻板印象,還是源自導演的真實人生和觀察?
不要忘了,故事發生在十多年前一個典型的華裔移民家庭,以「現代」目光去審視那個時代和人物,是不合理的。
一個群體因為文化共性而難免存在某些典型的特徵,這是很多時候刻板印象的來源。
最糟糕的刻板印象是外貌,但並不是所有刻板印象都是全無道理的偏見,問題是你是否視一個個體為獨立的存在。
你視他為個體,即使他身上呈現了某種群體特徵,他仍是個體,你應該關心的是這個個體在群體文化中有沒有掙扎;你一律視之為刻板印象,而忽略了他的個體性,將之上升為群體的代表,忽略他在群體中的掙扎,反而是你的刻板印象蒙蔽了雙眼。
很多人說的「刻板印象」,正是人物的困境,為何要因為這些困境是「刻板印象」而去逃避甚至美化它呢?
而《弟弟》這部電影,主角一家除了年邁的奶奶和隱身的爸爸,其實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掙扎和成長。
姐姐因為弟弟質疑她為何總是那麼刻薄,而開始反思自身,與弟弟有了共鳴,從此一改對弟弟的態度一一我們能感受她這種轉變,是基於她自己也受過一樣刻薄的對待;母親的戲份是僅次於弟弟的,她對家庭付出了很多,但並不甘於僅僅是做一位符合傳統價值的母親,她反抗上一代(奶奶)給於她的枷鎖,也反思自己是否同樣給予了下一代枷鎖,從過去自己與女兒的相處中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們看到她在個人理想與家庭中的掙扎,也看到她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有所反思和成長。
作為主角的弟弟,他的掙扎更不必多說了,在家庭中的掙扎,在尋找朋輩認同中的掙扎,貫穿整部電影,而他到最後當然也是有所成長的。
事實上,弟弟的困境不僅僅是亞裔身份、亞裔家庭帶給他的。
青春期的孤獨感、對朋友認同的渴求,是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會經歷的困境。
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難得之處,它既有亞裔的視角,又超越了亞裔的視角。
晚上刚看完华裔电影《弟弟》,讲得是加州Fremont的一家华人。
妈妈、奶奶,姐姐和弟弟(也就是主人公)。
我看完以后,观感是很复杂的。
弟弟是90年出生,在加州长大,以自己是亚裔而自卑,各种逞能、甚至谎称自己是half-Asian,而不是Asian,只是为了寻求融入感。
这个华裔家庭里,充斥着争吵、评论,你甚至感受不到爱的流动。
奶奶责怪妈妈不会管教孩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在,一定能管教好。
妈妈在画家的道路上屡屡受挫。
姐姐觉得奶奶重男轻女,对弟弟很mean。
弟弟在朋友间是小透明,dating很挫,甚至和异性相处也会惹怒对方,觉得自己在妈妈眼中远不如“别人家的小孩”,想要模仿姐姐(偷穿她衣服)却没有正确的表达方式,总是用帽衫罩住自己,躲在阴影里。
似乎,在这个家庭中,你感受不到爱的流动~男主似乎,一次次伪装成他想象的样子,却又被生活一次次拆穿,伤害周围人的心,成了孤家寡人。
当然,结局总是美好的、温馨的。
影片结尾,妈妈端详儿子吃饭的样子,就像欣赏一件稀世珍宝,眼里满满都是爱意。
而影片结束后的致谢一幕,写的”For mom”。
电影放映结束,我特意采访身边的陌生人,你能够relate 到里面讲的吗?
包括各种亚裔的自卑。
他说,当然可以,他虽然不是亚裔,但是有很多亚裔朋友,就经历了影片里这些。
包括里面母亲和孩子之间的tension。
我问,那你和你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有这种tension么?
他说,没有,主要是他家到他这,已经是美国的第四代移民了,所以不会有这些文化冲突;不过这个影片比想象中搞笑得多~我记得我看《别告诉她》时,我身后坐着一对情侣,亚裔女,白人男友。
亚裔女生在轻声啜泣,白人男友面色如常。
这次,全场大部分是白人,每个人都从男主初中时做的傻事中,看到自己,笑得很大声;每个人又感受到了它喜剧外壳下的自卑、敏感、孤独和脆弱,深深地共情了华裔男主。
我想,这一刻的男主(或者说导演),一定会很骄傲地说,This is so damn Asian吧😎
A2024182P081,《DIDI弟弟》,20241027日,1000-1136,96mins,HK,BC。
没有台裔,只有台籍华裔。
弟弟自我身份不认同,Asian在外装自己自己是half Asian,被揭穿后陷入更大的迷茫。
对挑衅自己的人发飙,也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典型的东亚奶奶确实让人反感,觉得是自己的儿子撑起了一切,儿媳只是家的附属品。
奶奶始终关心的是自己的孙子,关心他上高中大学,关心他传宗接代。
除了孙女要去上大学那个桥段,其他时候对孙女几乎没有任何交流,仿佛是空气。
奶奶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重男轻女”,只不过是东亚社会的习以为常。
“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男孩,普遍在家称王称霸,在外唯唯诺诺。
这只是一个发生在米国的“老中”故事。
最让我伤感的还是陈冲演的母亲的角色。
丈夫永远隐身。
母亲对视儿子孙子为宝的婆婆的愤怒:“不要对我指指点点,你的儿子什么都不是,是我撑起了这个家”。
母亲对梦想不甘,对儿子说:“没有你们,我可以去实现我的梦想。
” 如果母亲生活在2024年,她还会选择成家结婚吗?
无法假设,看到儿子的朋友夸她画得好,她的眼睛有了光。
能看到融入美式生活的不容易~青春叛逆期的弟弟为了交到朋友吸大麻,告诉朋友他们混血最后妈妈出现被揭穿,他让他妈妈get out,然后滑板少年都看不下去了(可能就是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吧)。
亚裔小孩们在车库里躲着补习,最让人窒息的是弟弟和他妈在车里那一段~但是很真实 喜欢这部片子 [666]
我曾经认为,拍电影最重要的是真诚,只要创作者有颗真诚的心,无论是黎巴嫩贫民的故事还是印度大学生抗议,哪怕离得再远,文化背景再不相同,我都可以被故事里面那些人类共通的情感给打动,直到我看了王湘圣导演的长片首作:《弟弟》。
《弟弟》讲的是一个美国亚裔小男孩,在上初中之前的那个暑假,和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故事。
看到这个简介,相信大家脑子里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几个关键词:什么身份认同,家庭关系,少数族裔如何融入主流,以及一些个情窦初开和一些狭隘的性别观念,基本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和这些关键词有关的议题,这部电影里都提到了,但整部电影看下来,我只有一个感受: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这部电影拍的不好嘛?
恰恰相反,他的剪辑摄影调色我都非常喜欢,给人感觉很舒服;那是这部电影拍的不够真诚嘛?
也不是,你总不能说一部半自传体的电影拍的很假吧,那是人家真实的生活经历耶,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就是喜欢不起来。
回看文章开头我提到的两个例子:《何以为家》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我并不贫穷,所以我可以站在一个高位去代入一个悲天悯人的角色;《无知之夜》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她们完成了我们所做不到的事情,我作为一个观众是抽离出电影之外,感到对她们的羡慕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但是《弟弟》呢?
我是真正经历过和他一样的年纪,但我却没经历过任何一件他电影里出现的事情,所以我既无法代入,也无法抽离,只觉得拧巴。
首先是身份认同,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而作为一个从小就在中国大陆的主流环境中长大的我来说,被教育的是人人一样,所以当我看到主角作为亚裔小孩为了融入大家而强行和自己身上的独特性撇清界限的时候,我是理解不了的,因为在中国大陆,我们永远都被教育要和大家一样,但我们每个人都拼了命的想和别人不一样。
再来就是家庭矛盾,《弟弟》里弟弟一直对妈妈态度很差,但原因居然是弟弟觉得他妈妈什么也不做,又不赚钱什么的,只是个失败的艺术家,这让他感到很丢脸。
老实讲,前半段我是理解的,因为大部分的亚洲妈妈不都是这样负责打理家庭而不出去工作什么的,但因此去责怪她,觉得她是个loser?
对不起,即便再怎么青春期,再怎么叛逆,我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这完全不make sense,完全就是为了冲突而冲突。
总体而言《弟弟》是一部看似集体回忆,但只要你的背景和电影里不一样的话,这将是一部略显无聊的普通家庭影像。
为了了解一下华裔高中生的情况,感觉有点刻板印象,顺便看看陈冲。
试图结合华裔美国电影常见的家庭/代际冲突主题以及千禧年前后加州青春电影的街头文化风格。《弟弟》是半部复古媒介的桌面电影,试图再现Y2K前后初代社交软件平台的媒介吸引力,这种乐观主义愿景带来了一种新的教养主义:即时常上线的千禧一代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成长所必需的一切技能,或通过DV影像从事更为私密、民主化的电影创作,尽管这种记忆仍然是虚假的,被润饰的。但很可惜,《弟弟》对于以上一切方向的探索都并未深入,所有的转折与和解都是突兀的,也并未呈现———鉴于影片基于导演的真实回忆———东亚家庭令人窒息的痛苦,一种无法摆脱的微观秦政的阴影。
#Sundance2024#11 长片首作👏 很🔥 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Asian American的作品得到关注❤️representation真的很重要 北加Fremont长大的弟弟是too Asian for the white kids; too white for the Asian kids. 导演自己的成长经历 能真实地感受到彼时他的pain 一些体现Asian的细节做得不错 比如厨房水龙头上晾着的抹布、出门打遮阳伞的妈妈、切好的水果、两个母亲关于孩子的对话、车库补习班…陈冲和弟弟的表演令人信服 大量近距离的面部特写体现人物情绪的变化 饰演奶奶的导演的外婆很可爱 演得有点出戏 古早的AOL聊天软件和早期Facebook和YouTube的界面很有点怀旧的感觉
7分,开场饭桌戏就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三代人:电视机里放着张菲的综艺,暗示远在台湾的爸爸在家庭中的缺席;讲国语的奶奶夹菜给弟弟吃,嘴里唠叨的都是传统过时的东亚价值观;中英文夹杂的妈妈两边呵护弟弟与姐姐,温柔体贴,同时也道出姐姐即将离去读大学的信息;而到了姐弟俩,既有东亚家庭那种互损互看不惯的姐弟关系,但吵架时嘴里标出的脏话是whore condom之类的词汇,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然ABC,但在之后的剧情,弟弟又经历了亚裔少年那种典型而独特的青春成长。(跟美国女孩挺像的,叙事很散,靠导演回忆和细腻真挚串起成长故事,不过这种独立小成本在制作水平上跟过往人生、米纳里还是有所差距,不一定能入奥斯卡眼,但要是报名金马的话,多项入围不成问题,至少陈冲的金马女配稳了)
有毒的男性成长史
太一般了,想表达得很多但呈现出来的东西很浅显。东亚家庭、亚裔身份,母亲、姐姐、朋友、喜欢的女孩,有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感觉,可惜每条线都浅尝辄止,讲了那么多关系最后场景居然只是停留在吃饭,真的很难被打动啊甚至觉得莫名其妙。母亲的形象过于单薄,而且陈演得也有点奇怪,整体都处于只为儿子服务的被动之中完全抛弃了主体性,导致儿子与母亲这条主线很散乱。看下来除了青春期的尴尬就只有令人不适的自我中心感…唯一觉得可爱的竟然是奶奶这个角色。
想起了自己拧巴又挣扎的十几岁
和导演/男主同年,能感觉到08年前后扑面而来的,做了很多不想回顾的尴尬事。难搞的婆媳关系,不得志的被单亲的艺术家妈妈,奶奶重男轻女,你以为最好的朋友并不把你当最好的朋友,为了装酷做了很多难堪的决定。不要后悔!往前走吧!总能找到合适的活法的!
妈呀,好圣丹斯比《奶奶和外婆》更加能relate青少年敏感的小心思捉的挺好的陈冲演的真的好好,妈味好浓,结尾两段母子对谈让我决定从3⭐改到4⭐
放在北美,稳妥倒是稳妥,却非常套路。但放在国内,电影创作者却连这样的故事也拍不出来,价值观错了,一切朝着错上加错的地步发展。
#Sundance2024# 很喜歡母親這條線,當年台灣去美國的很多家庭都是這樣,妻子在美國照料一切,丈夫留在台灣工作賺錢,《美國女孩》即是如此。片中有句台詞“弟弟就是媽媽的小李安,說不定哪天在奧斯卡獎台上還會感謝我嘞!”我想湘聖導演寫下這句對白的時候除了對自己的希望更多是對母親無悔付出的感激吧。“I am so proud.”😭
加了很多纪录片式的镜头手法,除此以外真的老掉牙到吐。
青春期的“叛逆”和移二代身份认同上的困扰
【BJIFF2024 No.05】有自传体的色彩在里面,大概可以看出导演本人在青春迷茫之时,是如何一步步认识自己,最终走上了拍电影这条道路。很巧的是,看之前本人刚看了本届XR单元的《未竟之作》,里面蔡明亮的部分提到他小时候是由于爷爷奶奶经常带着看电影,所以打开了启蒙,但蔡明亮自己表示他很难把自己的童年往事拍出来,因为他的作品更着眼于当下。不同导演有不同态度,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本片对于美国高中生的生活呈现很真实,虎狼之词不少,口吐莲花乱飞,对于暗恋女生的羞涩也让人会心一笑。陈冲饰演的妈妈中规中矩,倒是奶奶令人印象深刻,尤其男主被同学打了之后,老太太一顿佟湘玉式“额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嫁过来”的输出,把全场观众都看乐了,但也定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吧,这就是时刻都在想着子孙的中国式父母啊。
BJIFF. 作为长片处女作完成度很高,无论是对年代素材灵活使用的视听构建,还是对美式独立青春电影巧妙借鉴的成熟文本,都值得肯定。全片在快慢两种节奏中顺序切换,个人叙事与家庭叙事勾连紧密且各自工整。在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方面的核心内容始终处于安全圈内,从片尾男主签字Chris Wong而不是WongWong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导演的态度,不过不失但籍此引出的情节缺乏更强的戏剧冲突。也许本片就是日后华裔青春片的临摹范本。陈冲演得确实好,老太太也不差。
All 13 yo know is to be mean to their mom, yelling at home, and lie
#bjiff东亚人有自己的食物链,奶奶攻击妈妈,妈妈攻击孩子。
亚裔青少年在北美的青春期struggle,轻松活泼偶尔有些小趣味。然而更为触动我的是隐在背后的妈妈的struggle,自己的艺术家梦想,常年缺席的丈夫,永远不满的婆婆,还有两个固执躁动的青春期小孩,上一辈隐忍不发的痛苦和下一辈想要摆脱的对撞和解,都在最后那一眼对视里了吧
比较typical abc story中较为有趣的 这些部分都是跟abc无关 能看出来都是导演的私货 尤其是躲在草丛后面带前景拍滑板的时候 朋友说 you’re a pervert
【北京电影节展映】作为年轻导演的长片首作已然有很出色的完成度。是将自身家庭与成长的故事融入其中的半自传作品,真实地表达少年视角下的周遭生活与内心世界。影片年代背景的2008年也是油管脸书兴起,年轻人成为如日中天的社交网络一族,肆意地通过网络展现自我的时代,电影对此的呈现很是生动。弟弟正处于从无知孩童即将进入青春期,因“长大”而产生对爱情的朦胧渴望和各种羞耻感的阶段。他为亚裔身份而羞耻,为摄影技术、为没看过的电影而羞耻,为家庭也为自己而羞耻。并因此在暑假里做出一些叛逆或荒唐,自己也不知缘由的行为。经历了友情亲情爱情的一系列触及内心的事件与变化,在父爱缺失环境下成长的弟弟学会了用拳头维护尊严,也逐渐理解了母亲和姐姐并同她们和解,毕竟家人是永远的羁绊和连结。总有一天弟弟会长大,继续做他的李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