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电影,其实就是卖演员,或者说韩国电影基本就是卖演员,然后搭配一个符合其气质的故事。
电影里的4个主演都非常的帅。。。。
剧情方面,有些地方确实很侮辱智商。。。。
但是它是真实故事改编,我也不好过于吐槽这个。。。。
吧啦吧啦吧啦。。。
OK,直接跳过那些别的,我是bigbang的歌迷,所以我是为T.O.P来的,但是我不是脑残粉,所以我给的评分应该是比较中肯的。
对于喜欢帅哥的女生,这部片子可以满足你,喜欢战争戏的朋友们,这部片子也能让你觉得没坑你,就是说对于在电脑前看这部电影的朋友们,你又没花钱,看这样一部电影不是很坑爹的,也就爱看不看。
当然就影片本身是不足以吸引到我的,看了后根据我的喜好,我是给2星。
T.O.P的嗓音就是为了RAP而生的,T.O.P的长相就是为演戏生的。
这是一个上帝给你开了一扇门,还给你开了一扇窗的人。
这部片子应该感谢导演给力T.O.P那些空间。
出征前对家的迷恋的眼神巷战中对死亡的恐惧的眼神和权相佑打架是愤怒的眼神死前那委屈的眼神总之就是各种能秒杀我的眼神,这孩子的眼睛就是漫画人物的眼睛啊!!!!!
我以前也是周杰伦的歌迷,但是我一直说这货演电影就是在坑爹,这说明我不是脑残粉啊啊啊啊啊。。。
但是关于T.O.P,他是真的有潜力成为那种顶级演员的,只可惜他的本质工作是唱歌。。。。
只能说继续期待,但是今年的同窗生我不看好啊。。。
其实只要是战争的题材片,惨烈和悲伤总是难免的,就看导演的角度主要是放在哪里,走什么样的细节描写。
现如今的这类电影,有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选择以反思的方式来表达战争的残酷和对战争的反对,对和平的期望,或许给人的观影感受都是比较的悲痛的,比如我们陆川导演的《南京!
南京!
》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二钗》等,但是往往就是这样的片子才能更好的让我们有所感受。
这部片子,说实在的,比我的期待值还要高。
一开始是冲着权相佑看的,而在开头有接近30分钟的关于韩国和朝鲜的这场战争的故事背景有点尤长,说实在是有点让人不是很喜欢特别是本身对故事背景不熟悉的人。
当然,关于这一段回想起来,其实导演还是拍得很精彩的,当你回味起来觉得故事很精彩很紧凑之后再细想,就会对于导演开始的这一段很宏阔的战争画面的拍摄感叹是那么的精彩。
故事的精彩是权相佑出场的时候开始的,部队放弃浦港把更大的军事力量调往更重要的军事战场,留下新的一群学生军队,其实这本身就是很残忍的现实。
我们都知道这就是通往死路的一场守卫站,而这样的以一群不知战争真正残忍的学生兵的角度,本身就是很讽刺的,加之还是这样一群甚至说是无知和跋扈的学生,他们天真也嘻嘻哈哈的不知道战争的开始是多么的可怕。
虽说这好像是正史改编,但还是觉得导演着重学生兵的那段开战前的感受描写和战争后的心里描写很是呼应,有对比就是有更多的感悟,特别是权相佑的人物在变化中更是将这个人物诠释的更加的鲜明,而这群学生兵也是把其各自不同身份的恐惧等特点诠释得很好。
片子还到一半的时候,就有好几个细节我觉得很好,很是突显对战争反思的主题。
比如中队长对新兵欢乐时光的感受,比如在第一次深夜敌军来临紧张弑杀之后残活的一名敌军在生死之际口口声声中喊着妈妈中队长无奈杀了他之后的心里感受,比如出发后第一次被敌军埋伏战友被杀追赶后所出现的小孩子敌军中队长和权相佑在杀与不杀的描写以及最后将其杀害的细节,比如其中一名逃亡学生兵被抓后首长给他倒一杯水的人性……很多无不在说着战争的残忍,很多这样的细节还是很能让我们的国产导演借鉴的。
说实在的,在影片过程中还是有好几次看哭了,一样的爱国战争题材,特别是在牺牲的镜头的时候,看到最后,更多的也是感动,到死也守住国土。
可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
2012年11月21日 13:48:48
战争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两国战争受苦的还是人民。
原本还在上学的年纪,要远离家乡,去战场保卫国家。
他们甚至连枪还不会用。
因为战争,七十几个人必须坚守阵地。
由开始的恐惧到后来的视死如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爱国的一腔热血。
更是战争的残酷。
面对这部演绎朝韩战争的电影,很多人都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表达意见,可是战争的暴发是两国人民的灾难。
因为是韩国电影所以立场肯定是站在韩国一方。
我想导演拍这部电影并不是想告诉观众朝鲜军队如何残忍,片中当甲赵和吴张帆面对一个小人民军时,小人民军嘴里的一番话,让观众听了不禁感叹战争对人们的摧残。
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告诉观众历史不能重演,对于历史我们要引以为鉴 。
(吴张帆是我们家TOP,也是他演员之路的开始)
因为最近也在看一些朝鲜战争方面的书,顺带看看这个电影,从战争片的战场拍摄技术而言说实话已经很不错了,包括冯小刚的集结号上也应用了韩国特技技术,体现了真实战场的景象,这部片尽管很多细节被很多人挑剔,但从整体上来看的话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朝鲜战争作为北方的朝鲜发动的一场以统一为目的的内战到将美中两大国拖入战火并最终导致朝鲜半岛彻底分裂的一场战争对韩国人和朝鲜人意味着什么,我想这是导演必须思考的问题,这部电影虽然讲的只是一场很小的战斗,少年士兵顽强抵抗北方朝鲜军队,但导演并不是简单的宣扬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战没有胜利者,因为战死的都是国人,留下的只有满目疮痍,这就留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一定要通过这种暴力的方式来实现统一吗,南北之间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就一定要通过你死我活才能解决吗,普通人的幸福和意识形态上的高下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一点上《太极旗飘扬》也许表现得更好些,尽管《太》在拍摄上的漏洞更多)。
我想这也是导演在拍类似题材的电影时的一个主要着眼点,比如通过学生兵看到快死的人民军士兵也会叫妈妈的时候去教室里撕掉妖魔化的宣传纸就是反映了这一点,在面对差异时是不是该想想对双方都适用的价值和理念,通过战争能获得一些收益,但失去的往往更多,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最后对老兵的采访,实际上战争留下的阴影跟随了他们一生,拍摄战争片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倡勇敢和尚武精神,而是思考在了解了战争的恐怖和摧毁一切的力量后应该以怎样的方式避免战争。
作为学生兵在面对优势敌人时为什么选择战斗而不是逃走和投降,是责任还是受了对共产主义的反动宣传?
对于他们来说朝鲜人民军是什么?
我想起了以前在看到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很多支持废奴的人也回到南方加入南方邦联军队,因为他们虽然反对南方的奴隶制,但他们也爱他们的家园,所以不管联邦政府以一个怎样崇高的借口都不应该用武力入侵他们的家园,我想无论什么人只要他的家园受到战火的威胁,他都会挺身而出,国是一个空虚的概念,而家却是实实在在的。
我想是不是也可以用这点来稍微解释一下。
而且对照朝鲜在占领地上的军事管制和现在韩国与朝鲜生活状态的对比,他们的反抗和战斗也并非毫无意义。
我们看朝鲜战争与朝鲜人或者韩国人看朝鲜战争的视角可以截然不同,我们可以认为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韩国人可以认为中国人的入侵阻止了他们统一祖国并导致北方的朝鲜人民至今仍生活在金二世统治的水生火热之中,这两种观点都各自有各自的理由支持,而且我觉得认识到这种差别对我们从更多维度来认识历史是有好处的。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爱国主义题材,保家卫国抗战片。
当年红星闪耀的金日成将军不顾苏联大哥的劝阻,坚持要武力统一全朝鲜。
兵锋所至,整个朝鲜半岛莫不砍瓜切菜一般尽收囊中。
直到最后的洛东江一线,是南韩抵抗最后的一块根据地。
便是在这样的危急存亡之时,韩国政府发动尚在校园的学生参加战争。
便是这样一批刚从校园里出来的新兵蛋子,在保卫韩国的最紧要关头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片便是对这些年轻学生战士的纪实记录。
从直接的影视呈现来看,此做不算上佳。
年轻人上战场,哪怕是身着校服的学生,在国家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并不显得过分伟光正。
相反,剧中的学生军虽然不算老成,但也绝对不是所谓的娃娃兵,能抗的动枪,听得懂命令,在卫国级的战争中,他们的抗争和牺牲并不比目不识丁的文盲更加壮烈。
本不是一部要拿奖的纪录片作品,但是当题材涉及到“那一场”战争时,又是在韩国这样一个善于拍摄发人深省作品的国家里。
炮火轰鸣的特技场面把讨论停留在一个非常表面的维度,毫无营养。
实际上朝鲜战争把一个民族,打散成两个水火不容的两个国家;也是冷战中两大集团亲身参与的最大规模的一场热战。
可以讨论的角度还有太多太多。
凡是美化战争的都将是历史的罪人凡是美化战争的都将是历史的罪人凡是美化战争的都将是历史的罪人凡是美化战争的都将是历史的罪人凡是美化战争的都将是历史的罪人凡是美化战争的都将是历史的罪人凡是美化战争的都将是历史的罪人凡是美化战争的都将是历史的罪人凡是美化战争的都将是历史的罪人凡是美化战争的都将是历史的罪人凡是美化战争的都将是历史的罪人
如果不考虑影片的特技效果仿佛看到了70-80年代的爱国主义影片枪都不会用的学生可以迅速提升为战斗力超强之战神敌人总是人数重多,同时内部不合并腐败,战斗指数几乎是负的组织总是在最精彩部分的尾声华丽出场HLL收拾残局我们不乏优秀的题材需要优秀影片来纪念强烈希望开拍 800壮士浴血四行仓库
好像名字挺俗的,一起名字什么的就词穷。
果然我TOP崔胜贤、果然我权相佑、金承佑大叔,演技大发!!!
开篇就是惨烈的战争戏,像金陵十三钗那种的,枪林弹雨中,TOP穿着一身老式的学生装,脖子上挂着一圈又一圈的子弹,穿梭在炮火中...看着战友在敌人的刺刀下痛苦的样子,但发抖的手就是上不了子弹,看着增援同志一枪毙掉敌人,握着子弹的手紧了紧,眼里是恐惧、尴尬...抱着不断流血的战友上军车,这一片段中揉了回忆的片段进去,真的非常感动,画面也非常唯美。
战事变化,71个学生守一个学校,TOP成了中队长,金承佑大叔说凭直觉去做事,其他的人感受到你的真心实意,自然会跟随你。
还记得那一片黄灿灿的田野,恐怕是对战争岁月中一起经历的故事的美好回忆,那是他们的全部青春,在树林里被一个侦察兵偷袭,权相佑被激怒,一路狂追,最后整队的人拿着枪都跟着他去了,被伏击,反败为胜,最后的小孩兵说他是金日成总统任命的战士...TOP这时候终于开始明白了战争,握着枪的敌人就应该杀,这不对吗?即使不是妖怪一样的敌人,即使他们也会在受伤后呼唤妈妈,即使只是个孩子,即使是曾经善良相对的上尉,在战争面前,对不起,好像善心是最不该存在的东西,能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感情,3人组,一个被侦察兵击中,然后权相佑亲自挖坑,亲自埋,另一个人在远远的地方,沉默着。
权相佑有危险,幸存的另一个,用自己的身体帮他挡枪,最后一句是,你的枪法比我准。
这种友情,在战争中弥足珍贵。
还有,两个人开着抢来的车的那段也好帅好帅。
金承佑大叔,真的好帅好帅。
IRIS里也好帅、《两天一夜》中也很帅、很好笑。
超爱这个片子。
喔,好吧,又不像影评了...说说音乐吧,音乐配的太好了。
话说中国的片子差,可能除了剧本,音乐也是硬伤呀...
地上的人民,既被安置在不同国家,就以不同方式纪念韩战60周年。
本片的主创阵容,在首尔出席了“天安号”罹难将士的吊唁活动。
往昔和今朝,战争与和平,就在黑压压的一鞠躬中,被牵连了。
如果说,三八线是一根横向的梁木,60年后“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语)是一根纵向的梁木;朝鲜半岛的磨难与前途,就如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活画在世人眼前。
1950年8月的南韩,如血海地狱,烧着不灭的硫磺。
金日成的人民军不宣而战,不到两月,韩国90%的国土已沦陷。
为保住最后一座城市釜山,他们把残留的倾国之力,都押在了洛东江一线。
联合国谴责朝鲜,组建联军,赶赴仁川。
苏联独自偷生,投了弃权票。
21个西方国家参战,16个国家出兵。
按东方的政治伦理,这叫“存亡国,继绝世”,春秋大义也。
按近世的普世价值,这是地上通过《世界人权宣言》之后,人类第一次投票组成的义军。
在那个最漫长的月份,军人拼死亡命,妇人闭门哭泣,学生征召上阵,教会禁食祷告。
最后一线希望,是那些不认识他们的遥远的海军陆战队,能赶在他们亡国之前成功登陆。
当年有286名中学生,穿着校服参加洛东江战役。
他们没有编制,番号,军装,被称为“学徒义勇军”。
影片描写其中的71人,死守浦项女中,挡住人民军的史记。
导演既煽情,也写实。
既憎恶战争,也讴歌死士。
片头20分钟巷战,算是战争片的经典场面。
从一个学生兵的慌乱、奔走、惊骇和大难不死,及杂糅了女性气质的身影中,去衬托雷鸣闪电般的沙场。
直到他耳鸣,失聪;面对长官被杀,却拔不出枪,下不了手。
接着,这个唯一上过一次战场的孩子,领着71个中学生留守学校,却意外遇见了敌人整整一个团。
电影史上,有类似的经典之作。
1959年的德国电影《桥》,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也是二战后德国第一部引起关注的反战影片。
1945年4月,纳粹倾覆前夕,7个中学生被征召入伍。
他们出征前,被好心的军官留在家乡,去“守”一座已计划要炸毁的桥。
老师,父亲,区长,老兵,所有人都厌恶了战争,泯灭了激情,晓得帝国的结局。
只有这几个孩子,把少年维特的烦恼,对战争的憧憬,和为国尽忠的梦想,都新鲜无比地带到了桥头。
以灵魂的活力而论,他们或许是当时德国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几个士兵。
出人意外的,一支盟军的坦克小分队,突袭桥头。
7个孩子击退了他们,6人阵亡,一个哭着,浑身是血,回到了青春期。
片头,英语老师教他们,朗诵诗歌。
大意是,我爱你,但我不能对你起誓,因为虚假的誓言一无益处。
若你的爱包围我,会让敌人发现我,求你不要爱我,不要牵着瞎眼的恋人走。
这是对一个战争之外的世界的抒情,更是以爱情为譬喻,对国家主义的反思。
在一个征召孩子参战的时代,爱的誓言在哪里呢。
奥斯卡的历史,是几乎和百年战争史同步的反战史。
1929年,评委会把第一届最佳影片给了反战题材的《翼》。
2010年,他们又把最佳影片给了反战的《拆弹部队》。
这是好莱坞的伟大,他们奠定了战争片的价值内核,如果有人不反对将战争场面拍给人看,却不同时反对战争,他就是与电影为敌的导演。
按奥斯卡的道德水准,中国导演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战争贩子。
连《集结号》也不例外。
因为他们不敢越过战争中的政治立场,去肯定人性和人权的立场。
不敢就罢了,但他们又贪财,舍不得血腥的场面。
即使韩国军人是正义的一方,即使这71个孩子是保家卫国,即使国家到了灭亡边缘,征召他们实在迫不得己。
导演仍然刻画了战争对孩子们灵魂的摧残。
在他们摇身变作刚毅决绝的职业军人之前,最吊儿郎当的那一个,嘶喊着说了一句话:“在战场上,人人都是畜生”。
如果说,曾经为了爱一个女人,他必须变成一个流氓。
如今为了爱一个国家,他却必须变成一个畜生。
最后,他们被战争激发,生出对方士兵所没有的一种激情。
这激情中,既有畜生般的血气,也有男人对家国的责任。
既有对敌人的仇恨,也有对成人世界的还击。
就像狼人的故事,或卡夫卡笔下的《苍蝇》。
如果有群狼人来了,人的反应可能是逃跑。
但你发现自己也变成了狼人时,你才了解什么叫狼人,你才意识到你的家乡若被狼人占领,是多么可怕。
你这才有了勇气,来到城外,约你的同类决一死战。
你的目的不是消灭他们,是与他们合作,消灭一种叫狼人的畜生。
和《桥》一样,戏剧性的结局,是这班孩子竟然打败了职业军队。
但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意思是,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最不要命的人?
到底什么样的念头,才能锻造最有战斗力的士兵?
这两部影片,都不是在颂扬以少胜多,而是在反抗战争的逻辑,并给了这种反抗以爆发的力量。
正因为学生不是军人,他们胜过军人,是对战争本身的羞辱,是人类含辛茹苦的梦想。
是的,“和平来之不易”。
为了维持和平,欧洲在二战前曾付出巨大代价。
战争爆发后,路易斯在《时代与潮流》上撰文,质问说,“唯有给予首要之物以首要之位,你才能维护其他次要的食物。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问,三十年来我们的文明到底把什么事物当做首要之物。
答案非常明显,它把自己当做了首要之物”。
换言之,保持文明,维持和平,保持高收入、高质量的生活品质,保持交通、食物、卫生和娱乐的水准,这一切都是好的。
但如果这一切成为人类文明的最高目的,文明怎么可能不崩溃,敌人怎么可能不嫉妒,世界怎么可能长久稳定?
如果文明的内容,被我们视为至善之物。
我们终将失去文明,或者一一失去,或者在某个清晨全部丧失。
已有无数战争证明了这一点,还有未来的战争要继续证明下去。
路易斯在空袭中躲进地下室,半小时后回到书房,继续写道,“也许文明不可能安然无恙,除非我们珍惜某物胜过珍惜它”。
无论是爱情,还是爱国,人们牵着瞎眼的恋人,却说不出爱的誓言。
朱丽叶捂住罗密欧的嘴,说你不要指着月亮说,免得你的爱像月亮一样变化无常。
在民政局,新娘拉住新郎的手,说你不要按着宪法说,免得你的爱像宪法一样频频修改。
除了战争,我们在哪里遇见和平。
除了现在,我们在哪里遇见永恒?
除了在71个孩子的眼睛里,我们在那里遇见国家?
除了教科书,我们在那里遇见谎言;除了看电影,我们在那里遇见乌托邦。
除了死亡,我们在那里遇见生命?
除了坟墓,我们在那里遇见复活?
王怡 2010-9-27
影片描述了隶属南韩军队的五十几名学生兵(最初71个,后来中了人民军侦查分队埋伏,死了十几个),坚守阵地,重挫北朝鲜人民军第5师某团并击毙该团团长的英雄事迹。
本来这种类似的故事,我还以为只能在某些国产老电影里看到——国产老电影们好歹在铺展剧情方面的功夫还是下得比较足,不会出现“你们要把一发子弹当一百发”然后初上战场的学生兵个个生猛得似老兵油子一般,眼睛一瞟比狙击步枪瞄准镜还准的状况。
影片开头部分还是蛮精彩的——对战斗的刻画还算比较真实,朝鲜军队和韩国军队在城区里展开激烈的巷战,然后,然后——那个穿着白色军装的人民军少校出现了,自此开始,剧情就开始不正常化起来—一开始在巷战中人民军战术灵活,至少还有轻重武器的搭配使用,会使用迫击炮对敌军进行压制,会用巴祖卡点掉敌军的火力点,会用刺刀捅敌军的肚子,在那个白衣人出现之后,人民军就退化成了只会端着枪械直愣愣往前扑一直扑到扑街的二杆子,以人肉战术碾压掉了南韩军队的防线。
然后这只部队在今后的战斗中表现一贯稳定,充满激情地以排山倒海之势渡河,以排山倒海之势行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军的枪口,最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嗝屁掉,成为后续部队的掩体——并且他们以排山倒海之势倒下时,面对的仅仅只是五十多个第一次摸枪的学生兵。
要说这群学生兵也真是生猛,兴许是南韩一贯民风剽悍,洗礼用酒精,7岁进军营,个个是战士,出征前他们的阿妈尼还要给他们一张盾牌叮嘱几句“要么拿着它回来,要么趟在上边回来”云云,不然怎么能抵挡得住敌人一个整编二杆子团的疯狂进攻?
从“第一次摸枪”、“第一次训练”、“第一次交火”到“我们都是他NIA的、真正的、会操作各种武器、包括敌人武器的特种部队”的转化只花了不到两天时间?
除了他们是天生的战士以外对武器和战斗有着极其卓越的天赋以外,我无法想象出其他任何理由。
甚至我还在怀疑他们是不是赛亚人,后来想想赛亚人基本上是不用武器的,才阻止了我更进一步的假设。
于是,这样就可以合理的解释喂神马他们五十几个就能抵挡住对方一个整编团的进攻了——1.他们都是天才,不用训练就会操作各式轻重武器;2.人民军的智商明显不太够用,放着这么多重武器也不知道使用,最后还慷慨的转手给了学生军。
但是为了写实性,电影还是不得不牺牲了这五十多位可爱的、花儿一般年纪的年轻人。
虽然男主角的眼神很有杀伤力,但是毕竟只依靠两只眼睛是炸不掉坦克的,于是四只眼睛的便去把坦克给炸了,人民军士兵看到这孩子比常人要多两只眼睛为了赞扬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特地让他冲到坦克跟前才醒悟过来这个时候该击毙他了。
吐槽到这里就完了,至于剧情上的硬伤……我还是去睡觉好了。
好看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