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戏表专业的学长学姐的毕业汇演就有根据这个来表演的,觉得很不错!
幽闭的精神病院,冷夜的倾盆大雨,不同身份七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电影甫一开篇就把观众的胃口吊的死死的,营造出区隔于其他国产电影的诡谲气氛。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攥着一颗七上八下的心跟随渐次展开的情节一一跟进,从战栗的恐惧,到荒唐的嘲讽,再到人心的繁复,最后归于细碎的温情。
你好,疯子!
你的身边有“疯子”吗?
Ta们都是什么样的啊?
看《你好,疯子》之前,对它只有两个基本了解:一是宣传时有评价说“其好得不像处女作”,二是上映后豆瓣评分不错,且稳步上升,在国产片里算得上值得一看。
看前半段的时候,影片塑造的惊悚和阴森氛围成功抓住了观众。
七个人所处的封闭空间,本身就有一种不真实和荒诞感,在这个空间里,权力关系不断变换,从理想主义者手中交接到暴力统治者,再到三人联合的多数统治少数,七个有鲜明特质的角色之间的冲突与联合,非常直接地讽刺着人性,探讨着文明社会中的秩序形成。
但是随着剧情推动和生硬的转折,我开始有了一些不详的预感,这样铺展下去,要如何收尾呢?
“千万不要是多重人格分裂...”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变成了我最不想在电影里看到的结局,成了悬念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叙事能力不够强大,逻辑不够缜密,就靠这种方式来收场。
就好像国产恐怖片,最后变成,“原来这一切都是主角的幻觉啊”。
而在这个故事里,到中后段揭露出人格分裂的真相,让影片从前面的探讨和不隐秘的隐喻,突然急转直下,变成了展示女主角安希的孤独。
很多人必然在开始的时候就猜到了结局,其实刚开始,我们都抱着这不是人格分裂主题的电影的想法在看,觉得开场十分不错。
影片在开始展现的很多内容也都值得深度挖掘,在外界社会中努力过正常生活的七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被逼展现出什么样疯狂的阴暗面?
如果处理为到最后分不清疯子与正常人的界限,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之前有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有病。
”到底怎样界定正常与不正常,如何分清理性与疯狂,谁能说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我们是不是都可以和别人打声招呼:“你好,疯子”?
在真相大白之后,镜头又回到安希落入水中的画面,如果可以在这里收尾有多好,后面的节奏也不会如此拖沓,把整部电影都撑的很满很满。
安希在镜头面前一人分饰七角的戏份除了让演员过足瘾之外,看不出来对剧情推动和深化有任何的作用,而面对六个分裂出来的人格,一个个解释其出现的原因更是剧情最大的败笔。
我非常不喜欢导演“生怕观众不懂”而非要把每个detail都说得很清楚的做法,其实影片到最后,想展现的是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感,本我因为脆弱和孤独所创造出的其他人格,在相处的过程中与之产生了情感纽带,互相的羁绊使得彼此之间感情浓烈,但是统统通过主角的台词说出来,瞬间气氛少了大半,何况还有两三位演技跟不上的演员,不能回应女主角泪流满面的爆发式演技,让人看着颇尴尬。
看的时候难免会联想到人格分裂题材的经典之作《致命ID》,这个也算是我心目当中该类题材完成度最好的电影之一,所幸的是看这部经典之作的时间还算早,充满了被震撼感和“打开新世界”的难忘感,而到现在,越来越多该题材被滥用,经典桥段都被反复模仿,让人很难再有新鲜感。
这种题材也是最不能被剧透的作品,我给人推荐电影的时候,也从来不推荐心理题材,知道搏击俱乐部是精神分裂的我,实在是错过了不少看片的乐趣。
回头再看致命ID,其实里面的群像非常清晰,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也能形成密室悬念中最大程度的冲突。
《你好,疯子》里每位也是形象鲜明,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典型的群体,如果要玩多重人格,其实分裂出的人格彼此之间的联系也会是故事性很强的桥段。
在不同人格轮流控制身体的时候,本我会失去意识和记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分裂出的人格知道彼此的存在,并存意识好的会通过内部沟通来达成平衡,而占有欲强的人格就会彼此厮杀来完成对身体的独占。
电影中都有涉及到,但是也许是设定在女主不被记得的前提下,所以人格们专注的重点都在于如何保全自己,而没有了对一整个团体以及对女主本我的关注,看起来挖掘的还不够深,包括最后结局的反转,其实也是意料之中,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那部名为inside的五分钟短片,基本就是这个剧情的浓缩版。
回去之后,有人问我,为什么今年话剧改编电影的作品这么多,我说,虽然被诟病不够有电影感,台词、风格、场景、调度、转场统统被嫌弃,但是话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扎实的演员演技,这已经足够它们轻松战胜大部分国产电影了。
PS,今天在B站看了盘点2016十大国产烂片,我非常幸运的错过了全部,很满意。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可是算是我近期来看过的内地良作,我看的电影不多,学渣的我只是想说说我的个人观点。
要喷请温柔,不看请推出,学渣写的影评你以为高深到哪里?
(摊手)话剧原谅我没有看过,因为我想看的时候已经找不到(苦笑)从开头的各自互不相识互相猜疑,慢慢的各种真相浮出水面,到后来的释怀,各位演员的演技爆棚与利用特效做出的各种场景可以看出大家的用心良苦。
彩蛋的反转和细思恐极可以说是让各位观众倒吸一口。
后面是我对该剧的个人理解:七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关进了一家精神病院,各自为了证明不是精神病而逃出疯人院使出浑身解数。
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每位的职业与社会地位都在描述着社会人性的缩影。
对权力的滥用、彼此的利益倾轧、浮夸的谎言和弱肉强食的价值观。
可以说我印象深刻的亮点之一是李正问韩沐山精神病的主要特点(虽然想吐槽你是宠物医生):1.精神病人不能连贯的进行逻辑思维 2.精神病人不具备集体意识 3.精神病人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常,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 “4.精神病人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有病”医生加的这第四条还有那句“你有病吗”每个人都可以是疯子,而你该如何证明呢。
该剧中从开头到结尾中间都埋下了伏笔,开始萧乃恩拿起的画,只有一份的药物。
安希接的电话,在水中的画面。
割腕,枪。
还有就是最后彩蛋的画龙点睛让我对该片产生了两种观点,刚开始的我和大多数观客一致认为安希是主人格而那七位是她的侧人格。
但后面的彩蛋让我有了另一种想法,安希真的是主人格吗?
我个人有两个假设(脑洞大开):假设1.如果七个加上院长其中有主人格的话,那么应该是安希。
可以定义为院长借主人格的手要把主人格的援军消灭掉好抢夺。
最后的两人出现的地点也不是医院(表示真心没见过厕所这么大又好的医院)可以解释为院长制造出精神病院想借安希的手来消灭其他人格。
假设2.如果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主人格呢?
这样想我就细思恐极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一开始的主人格安希可能是最早出现的侧人格。
而她的那七个人格也可以是她的侧人格,也就是侧侧人格也不无可能。
而主人格正在接受治疗要驱逐其他人格,安希想消灭其他人格替代主人格。
最后院长说的那句话“安希,现在就剩下我们两了。
”可以定义为最后的掠夺。
一下为学渣个人观点(脑洞),谢谢看完的观众。
辛苦你们了(鞠躬)
在熟悉的传媒大学1500报告厅看完《你好,疯子》,我问身边的朋友“你是不是不喜欢这部电影?
”他说是。
同《驴得水》一样是话剧IP改编,原作也是满载赞誉。
但作为电影的《你好,疯子》,其叙事手法实在称不上高明。
前半段是群戏,将谜面展开——七个不同身份背景的人被莫名关到精神病院,一场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救赎之战打响了。
从合唱《月亮之上》到集体跳肚皮舞,这一段内容荒诞、聒噪也有笑点。
看得出导演是想表现极端环境下,正常人与精神病之隔是多么容易被打破,想挖掘人类劣根性的心思虽流于表面但基本达成。
剧中的七个人物角色设置非常鲜明,有差异化的职业、年龄和背景,但却都没有太多存在感。
缺少塑造圆满人物性格的有力事件和对话论据。
反观角色更多的《十二公民》,比《你好,疯子》更能勾勒较为饱满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影片戛然而止在中间,或者致力于把一件事情说圆那么还有救,后半段的失控才是让人不耐烦的真正开始。
谜底的揭晓方式冗长且笨拙,完全没能利用电影这一视听结合的渠道特质。
火车老师说,电影是要讲故事的,像片子里让女主角指着其他角色一个个把他们的功能和背景直接说不出来,实在太不高明。
想想看,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一向台词很少,却能把人物的性格和关系表达的清清楚楚。
那种讲故事的方法才是适合电影的。
加之女主角万茜一次次的落水、一次次的闪回,并没能帮助营造气氛,反而使得结构看起来支离破碎。
但《你好,疯子》还是值得鼓励的。
比起诸多国产平庸烂片,他有自己的风格,只是想要说的太多,看起来力不从心,想要趋于深刻,又怕大家不懂,最后变得很是尴尬。
小疼的微信公众号『电影百忧解』,写写影评、聊聊占星,为有电影陪伴的时光命名。
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再到这部《你好,疯子!
》,我开始对话剧电影青睐有加。
七个主角在莫名其妙被认定为疯子,被囚禁在精神病院的设定下展开,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疯子,他们在摄像监控下做出了很多可笑、荒唐的举动,戏骨们用夸张的演技,上演一幕幕啼笑非凡的闹剧,直到最后悬疑揭开恍然大悟,着实的把国产电影的智商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
《你好,疯子》是一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影。
这是一部有着浓烈的荒诞色彩、黑色喜剧的电影。
其实,与其说是喜剧,倒不如说是悲剧,因为剧情笑点铺排的背后,是直戳心魂“逼良为‘疯’”的人性鏖戮。
故而让人看得不寒而栗,甚至有些毛骨悚然。
加上精神病院幽闭、破败、诡谲的空间,以及配乐、灯光等硬件的加持,以及一众主演(在我看来影片没有配角,全是主角)的程开挂的演技,将“疯子”们的种种极端、奇异、惊愕行为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有一种置身精神病院的直观体验感。
虽然不是恐怖惊悚片,但《你好,疯子》对恐怖、惊悚氛围的营造,远胜于国产恐怖电影。
对悬念的设置,悬疑的打造,也别出心裁新意十足。
一个人格分裂患者的内心世界,救赎与自我救赎之旅。
这部片子真的好棒,真可惜当初才上映那么短时间就下档了。
万茜的演技真的是爆炸!!!
我尼玛,金士杰,周一围…各个演技炸天,就连王自健都变的有了演技。
每个人格分裂患者都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他们的辅人格陪着主人格慢慢长大。
最后,挥手作别。
停!
最后要炸要炸!!!
你说,疯子有几次元?
昨天《你好,疯子》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了点映会,我有幸能在2017年1月1日它正式上映之前观看了整部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整体感受就是:剧本不错,演员合格,导演合格,总体来说,影片合格。
影片一开场的场景就设定在一个“有着浓厚复古气息的废旧厂房里”(借鉴于电影原台词),人工设计过的痕迹太重了。
这是本片编剧也是话剧导演饶晓志的初次大荧幕尝试。
我想他八成是把电影当成话剧来拍了,这种不可让人相信的叙事一贯到尾。
整部电影我以为在影射和讽刺整个社会历史进程、当权者、底层群众社会现象以及人性。
倘若在结尾之前一切都还有那么些意义,那结尾的彩蛋也就太坑爹了。
就此,整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全部崩塌,导演带我们见识了一个疯子的多次元世界。
导演设计的女主角的自我救赎之路是很坎坷,可我怎么觉得剧情的一次次反转更是为了玩弄了人心和赚眼泪呢?
我实在是不懂万茜为何执意的念出“你好,疯子”的台词,导演为了向我们说明为什么取这个电影名字也是拼了。
坐在电影屏幕面前的我时刻觉得自己坐在戏剧舞台下面,能拍出一个生穿感这么强的电影,导演即使写了不错的剧本也只能算合格了。
相对于前段时间上映不久的《驴得水》,两片具有同样的特点:戏剧感太强,力度太硬,不够柔和。
这你让看惯青春校园片的主要观影人群何去何从?
我有点担心电影票房。
万茜在这部片里也算合格。
万茜本身就是好演员,所以演到这个份上是应该的。
没有败笔,也没贡献出影后级别的“神笔。
”最后要说一下本片的营销不大对劲,有点恶意误导和欺骗吃瓜群众。
本片的疯子说的可不是主流人群对那些疯狂追梦的人们的称呼。
别打着梦想的旗号揽钱,这比拿颜值圈钱好不到哪去。
疯子就是疯子,万茜在电影里顶多算是一个艺术素养良好的精神病。
我知道一些事但是不告诉你,我也很难受。
不是我不剧透,某些人不让。
END
先说不足:电影的几点不足都是剧场到荧幕的水土不服造成的。
比如话剧腔重:开头周一围说话的时候特别拿腔拿调,还有最后饱受好评的万茜的内心剖白,在剧场里是有必要的,但在电影里其实有点做作,因为戏剧的观演关系要求演员不断进行“总结式”独白,台词本身要负担起重现剧情的任务;但是在电影中这种重现是不必要的,本身镜头给的内容已经足够观众去做解读了,全都挨个说出来反倒是画蛇添足。
其次是,本身剧本可能内涵很丰富,但是放到电影里,尤其时间比较短,社会批判转向人生孤独的时候操之过急。
很多地方交代不够,显得生硬。
矛盾爆发之后虎头蛇尾这一点也导致前期的力度不够,关于阶层歧视偏见这些,没有点到。
对于疯子的第一重解读没有完成好。
最大的问题是,疯子的双重解读之间是分裂的。
为什么打三星呢?
因为即使这样,这部电影也很精彩,以上缺点不能够埋没它。
首先是疯子的第一重解读。
七个成年人被当作精神病患者抓入精神病院,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他们需要做的一个事儿就是证明自己没疯。
这个题材很有意思,如何证明你没疯?
福柯说,没有把文明叫做疯癫并加以排斥的历史,就没有疯癫的历史。
所谓文明和疯癫都是社会构建的,是概念的而非实际的。
当他们通过唱歌,合作等行为证明自己没疯的时候,其实已经预先承认了疯癫是存在的,并且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是合理的。
之后的对抗也好反叛也罢,不够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实际权力掌握者院长的承认,进入到另一个群体——所谓正常的群体。
这个时候“疯”作为一种社会标准,使个人开始异化。
类比文革,可以想到同样一批人为了不成为黑五类而努力将大帽子扣到别人头上。
影评关于这一部分完成比较好。
这个时候的疯子,可以成为和异教徒、荡妇、变态等等相等的概念,因为他们都是人为的被流放愚人船的群体。
这一重解读引出了文明表象之下潜藏的阴影。
随着剧情的升温,“疯”这个构建的概念成为一种武器。
在这个封闭的精神病院里,逐渐产生强者,强者控制弱者占有女人。
一开始是智力的强者,由记者担任,后来是武力的强者,由出租车司机扮演。
强者掌握了资源分配的权力。
决定吃不吃饭,吃不吃药。
睡不睡女人。
尤其是在出租车司机扮演暴力强者的时候,其实是阶层的倒置,律师医生白领这些所谓的中产阶层不得不屈服于底层屌丝之下,是文明面对野蛮的无力。
在这里回应了第一重批判,就是社会构建起来的文明秩序,其实是很脆弱的。
但是可能是准备大反转吧。
在这里用的篇幅很短,所以有言未尽之感。
接着是疯癫的第二重含义,也是让我个人很感动的部分。
个体对于社会的疏离,个人的孤独。
让人很可笑的满足了疯的所有条件:不能正常的同别人进行交流,不能接受社会的秩序,不能很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于是开始反抗:讷言寡语就需要借助巧言善辩的力量,软弱可欺就要希望变得叛逆硬气,不够漂亮就需要借助女人味儿性感来武装自己,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就要有一个思维严密思想独立的自己出现。
对爱的缺失,对自我的不认可,就需要父亲的爱和老师的认可。
于是人开始异化。
成为精神分裂的患者。
如果知道反思,那么就需要治疗,自我救助,这是本能。
无论念圣经也好,服用药物也好。
都是在进行治疗。
希望自己能够回到,疯的对立面去,回到正常人的世界里去。
最后的和解是一个亮点:或许有很多品质是社会认可的优秀品质,但是不一定是支撑我们走完人生的必要品质,因为走完这一生不一定需要漂亮,博学,善言,勇猛,智慧。
但是一定需要的是能够直面的勇气,和能够走下去的信念。
这是主人格所具备的。
结尾彩蛋很好,让和解变成无解。
但是两重含义的衔接,缺失做的很突兀。
导致前后部分都变得力度不够。
演员很惊喜。
演技基本在线,起码不会出戏。
三星是三点五分。
为什么多打五分?
呵呵。
因为前面刚看完 那年夏天你在哪儿。
对比起来,这片儿真是一股清流啊。
通过友人的推荐加邀请,去影院看了这么一部小众电影,本身对这种题材比较感兴趣,没想到看过之后给我的惊喜更多。
各种飙演技加烧脑的剧情且不提(网上的相关报道都有),仅这种故事题材和叙事风格就让人眼前一亮,一发而不可收拾,全程无尿点,影片结束的时候甚至有种起立鼓掌的冲动,无奈囿于传统,还是没能突破自我,憾也!
请善待每一个人,因为我们都有可能成为疯子,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破不立,浴后重生。
看的时候从头到尾都一直在想怎么拍得那么像话剧呢要真是话剧应该更好看吧,没想到导演真是导舞台剧的。剧情不难猜,煽情难猜。有些人物性格不够突出比如律师历史老师女公关记者。女主solo的那段挺棒的,《礼物》也唱的好。
看过
好戏之人的诚意之作。万茜演技的确炸裂了。有人喜欢炫耀自己五分钟就看出了真相,但电影不是推理小说,除了真相还有很多。彩蛋反转的设计不错。话剧腔没有想象得那么重。最大的缺点是比例失调,结尾拖得太长兼硬煽情,消解了部分戏剧张力。
不同人格可以同时存在,但一个时间内,只能表现出一种人格。那么,第一,出租司机那个人格不可能喜欢公关小姐那个人格;第二,投票安希是疯子的不可能是三个人格,只能有一个人格。另外,结尾的枪声,一共是5声?如果是5声,那最后被暂时埋藏的人格是哪个?
开端像恐怖片,悲剧混乱的生活会把人逼疯,但要坚持抗争,不要轻易说放弃。
「你好,疯子」的差我把它评价为“廉价的差”,因为故事很廉价(抄的)、表演很廉价(尴尬)、特效很廉价。除了万茜在片末阶段有一段独角戏彰显实力派的演技外,其余七个主演基本不会演戏。这里要点名批评金士杰老师,奉献了生涯堪称最尴尬的表演。剪辑混乱,隐藏结局还抄了致命ID
“我就是疯子,因为我心里住着你们。”剧情有意外有惊喜,这应该是最聪明而纠结的疯子。前面“让一个正常人证明自己正常,这本来就不正常”的逻辑走得通畅,但是施行起过家家的游戏十分低幼。话剧先入为主,演绎形式上还是太浮夸,节奏拖沓应该更紧凑。
没有电锯,也不惊魂,倒是挺2的。
6。看哭了!万茜演技666!
可以换算成一群精子争夺出生权
小剧场,话剧改编,玩戏
话剧导演能不能不要去拍话剧电影,这是对电影的亵渎。把你想表达的扔一边,先让这些角色学会好好说话行么,让角色正常一点行么。镜头的运动都特么浪费了。
万茜不错。心疼莫小棋,曾经的女神。
女主角演技太差 说第一句话时就想她快点死快点死 磨叽了两小时到彩蛋又复活了! 自己死掉不就全解决啦 怕认识的人不重视自己成天空想就能吸引他们? 充满了中华田园浆糊逻辑和歧视 比如没病不吃药、病人就该一直关在精神病院、多重人格必须死 只能说编剧想抄个大作却没实力填空格
对舞台剧改编的这批华语片始终喜欢不来,虽然剧作方面确实用心不少,也有所谓的深度,然而制作却总是这个样子。过度的表演,台词推动剧情,调度死板,舞台化的场景布置。因为一开始就猜到真相,所以剧情本身也没太多惊喜。不过,万茜的表现确实不错,这个一码是一码。
剧本还有很多可雕琢的地方。但即使这样,也比大多数电影剧本认真负责了。
比国产电影还可怕的,就是国产话剧,比二者还要可怕的,就是国产话剧改编的国产电影。
故事性不强,对舞台剧结构、表演方式和原设概念非常依赖,可以说并不是电影。看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不能够设计一个类似于致命ID或神探里面那段精神分裂者的处境,而是一直在声嘶力竭讲逻辑并不可靠的关于“正常人”的理论。最后的结局既没能升华也没能符合逻辑。表演很不错。两星半
虽然一开始就猜到了真相,但是剧情和表演依然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最后万茜的倾诉让我哭成傻逼,嗯,2016年至今,唯一一部触动到内心的电影。推荐看看。
人生没有救世主,唯有自己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