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戛纳上映的《静水城》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电影,剧情大致改编自著名的“天使杀手”案,但导演并没有单纯聚焦于案件本身,而是在事件之外以马特达蒙所扮演的美国蓝领为视角展示了一个多元社会的文化交流与冲突,而其中足球则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由于语言的隔阂,一个美国石油工人来到异国他乡的法国马赛为自己女儿讨回公道这件事本身就是困难重重。
而马赛这座城市还有其特殊性,它是法国非洲裔移民最多的城市。
这种背景设置为影片中展现的文化冲突提供了一个舞台。
马特达蒙在马赛首先面临的并不是文化上的矛盾,而是价值观的冲突。
女主角作为法国高知的一员自然是典型的左派角色,在帮助马特达蒙寻找线索的过程中,因为一个店铺老板认为阿拉伯裔应该被送进监狱而情绪失控,认定他是种族主义者而坚决拒绝同他继续交往。
这在马特达蒙看来是一件难以理喻的事情,以美国普通工人的视角来看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相反他会认为女主才是奇怪的一方,事实上他的确是这么想的。
好在马特达蒙在女主询问他是否给特朗普投票时含糊其词地糊弄了过去,否则这两人恐怕早早就要一拍两散了。
价值观的冲突之后,文化上冲突接踵而来。
女主和前夫所生的混血小女孩代表了马赛当地人的身份共识,而她想要一件马赛队的球衣。
马特达蒙一开始对此是嗤之以鼻,认为“足球是哭唧唧的女孩运动”,是男人就应该去玩橄榄球。
此中“soccer”和“football”的不同文化指向自不必细说,反正小女孩是立刻向马特达蒙表达了不满,并列举了帕耶、托万、酒井宏树等当时马赛现役的球星来表示她对马赛队的爱。
之前开头提到过,马赛是一座异常多元的城市,不同族裔在此共生,那什么是维持不同族裔之间交际的润滑剂呢?
导演给出了相当明确的“暗示”:足球。
随着剧情的深入,马特达蒙逐渐适应了马赛人的生活方式。
出于对小女孩的父爱,达蒙搬砖买了两张韦洛德罗姆球场的门票,电影自此之后有相当一部分镜头对准了马赛主场内部的狂热气氛。
虽然没什么用,但根据一些镜头,我还是推断了一下这场比赛的背景细节。
首先镜头给到了帕耶,马赛34岁的传奇队长。
电影里的小女孩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帕耶的热爱,事实上帕耶的确是马赛这座城市的英雄,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
(当然,西汉姆联和葡萄牙队球迷肯定不喜欢他)
这场比赛最明显的特征是球衣,纵观法甲联赛身穿绿色球衣的那必然是圣埃蒂安。
比赛中马赛9号贝内德托接队友传中破门,贝内德托在19年至21年间为马赛效力,因此这场比赛可以确定为是2019-2020赛季法甲第4轮马赛主场1:0战胜圣埃蒂安的那场比赛。
(然而“天使杀手案”重审其实是2011年的事)
达蒙大哥那场比赛亲自去的还是P的呢?
电影场景
现实照片额,有点跑题了,不过导演用如此之长的篇幅去拍一场球赛本身就相当令人费解,抓那个阿基姆需要这样一场球赛来铺垫么?
我想其实没有必要。
导演更多的是在表现足球作为一种文化凝聚人心的力量,赛前天空中挥舞着的阿尔及利亚国旗一闪而过,不同肤色种族的人们拥抱在一起唱跳。
此时他们摒弃了旧的身份,共同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马赛球迷。
这也许才是这场球赛想表达的和新内容。
PS:《静水城》除了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之外,其它部分也值得仔细去看,尤其是导演对美式霸权的微妙讽刺。
达蒙绕过法律暴力搜索出来的证据却实锤了女儿的确是幕后凶手,片尾美国政府最后大言不惭的向世人宣告是他们成功带回了达蒙女儿……然而种种这些展现在140分钟的电影里竟然还有些拖沓,不够紧凑的情节也许是电影最大的败笔。
看完的第一想法是宣泄,这个电影带给了我久违的感触,父亲靠自己的努力拯救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剧情真的很普通,所幸这个父亲的角色也带有自我属性的变化:生活中的失败者在这个过程中经历逃避自己-面对自己-改变自己,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带给我们变化的真实写照。
至于整个电影涉及的种族冲突也好,还是根深在不同社会的多元文化主义也好,都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深思但却是没有答案的。
涉及剧透,慎点!
五年间,一个普通的美国蓝领中年人Bill往返于美国奥克拉荷马州静水市和法国马赛市。
他衣着朴素,不善言辞,始终用最简洁、最直接的言行来回应世间的善恶。
五年来,一个背井离乡的美国女生Alison被关押在法国马赛的一所监狱中。
在还有四年出狱时,她请求律师去找杀人真凶,一个名叫Akim的阿拉伯男子。
Alison的母亲早逝,父亲酗酒、吸毒、不归家,她从小被奶奶养大。
母亲曾经存在的点滴被父亲堆放在一间租来的仓库中,但由于拖延交费而被清理。
她远离家庭,只身一人,赴法求学,出柜找伴Lina,怎料爱侣身亡,自己锒铛入狱。
混杂着懊悔、坚定、羞愧、虚荣和责任的父爱让在律师面前碰壁的Bill对女儿扯谎并开始侦查。
在独自带女生活的法国女邻居的帮助下,Bill找到了也错过了Akim。
为解救女儿,他留下务工,继续查案,并与法国母女同住。
峰回路转,Bill在球场和Akim重逢,捆绑至地下室,剪其发请退休警察核对DNA。
但Akim却指认Alison买凶杀人,还得到了她静水字样的金项链,Bill摇摆不定。
因险些被警察验明绑架而被法国母女扫地出门,Bill通过和小女孩Maya的相处唤醒了尘封的责任感,Maya也与罕见的父爱失之交臂,Alison更是曾经嫉妒他们而上吊未遂。
最终,Akim的DNA与凶手吻合,Alison被无罪释放。
荣归故里时,也是美国政客和媒体的表演时刻。
同时,无法忘记爱侣的Alison把Lina的名字刺在右腕上。
父爱的缺失与复位,爱侣的陪伴与离别,英语和法语的冲突与融合,白人和有色人种的厌恶与共存,都交织在Bill钟爱的美国乡村女歌手Sammi Smith的《Help me make it through the night》中。
Matt Damon,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看完之后点了5星,当然带有纯粹个人观影的结果,而非完全冷静综合评价。
不过的确被Damon在这片里的表演折到了。
当我被感动到,觉得总会有某种流露时,Bill却戴着墨镜,全脸纹丝不动,然后点个头而已;当其他角色激动雀跃,Bill的法令纹都没有多显示两秒;面对柔情蜜意的话语试探,他绷不住却说了句"oh for fook's sake"。
我感到他的情感之泉已近枯竭,他的内心深处被淤积已久的各种垃圾几乎堵死:曾经的不顾家导致与女儿疏离,妻子的去世,酗酒,染毒,欠债,再接到女儿入狱的消息。
整部影片中的Bill沉默、隐忍、坚定,但我看得十分难过,他仿佛一个巨大厚实的旧轮胎一般,你可以信任它,踩上去不会崩塌,但除此之外它什么也做不了;生活是残忍的,如影片中重复出现的这句话一般,各种打击如刀棍般落在旧轮胎上,虽然它巍然不动,但近看早已伤痕累累;即使生活中出现一些好运,也只不过像往这只旧轮胎上涂抹蜂蜜一般,只不过有短暂的色泽光亮,却什么也修补不了;它看着让人可怜忍不住接近,但拥抱久了,只让人觉得费劲而没有丝毫升华,最终只能离弃它。
和很多影片中常见的red neck那种明确的自信和强势不同,Bill外表永远平静,但可以看到他保持平静的外在之下的那一层颓废与“But I gotta do something”长久互搏留下的坑坑洼洼;Red neck大都保有一种简单直接的信仰,比如American burger is the best food in the universe之类的,而Bill没有,他也简单直接,但他其实在很多方面剥离了一般red neck的信仰,比如他没有投票给普仔,比如他没有张口闭口America如何如何,唯一的坚持不过是餐前祷告,求主保佑他狱中的女儿,而他知道也完全不在意Maya只是敷衍配合眼睛都不闭上。
所以我说被他的表演折(shé)到了 , but in a good way.
美国新片《静水城》是一个根据发生在2007年的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的英国交换生梅雷迪斯·克尔彻被奸杀的“诺克斯案”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是一个残酷而伤感的故事,全片看得人比较沉重。
影片中的美国父亲比尔是一个蓝领,不富裕也不会法语,到法国探监看望女儿并只身寻找证人证据为女儿翻案,想尽一切办法证明女儿清白。
影片揭示了一种文化割裂,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这种后天形成的主观和客观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美国人”和“法国人”在许多观念上是完全不同甚至冲突的。
只有童真的小孩还没有受到本土文化催熟,才不在意这种差异,而只在乎真实的爱,所以才有影片中小女孩玛雅对比尔直白的倾诉:“我喜欢的美国人。
”世界上还是有一种普世的东西,那就是爱。
影片还有一个情节很温情,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单纯、真诚、信任让人非常温馨,小女孩玛雅的妈妈可以让完全不了解的美国人比尔住进自己的家,在这里是难以想象的。
主观评分:9/10客观评分:8/10优点:-优美的摄影,极佳的光影和色彩-对马赛细致的刻画,朴素的氛围营造以及合适的场景选择-特征鲜明但又不符号化的人物刻画-主角与一个跟他格格不入的社会之间的关系刻画-主旨明确,没有在与主题无关的事物上花费太多篇幅-较好的节奏把控和充实的故事内容缺点:-影片后半段人物行为有些失真 跟我第一部影评的电影《弱点》一样,《静水城》也是我曾经在刷百度的时候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才得知的,这部电影跟人一种很整洁的感受,从简介,海报和那篇文章开始它的组成就很明确:马特.达蒙,红脖子,法国城郊,刑事案件,很难说到底是什么元素让我后面一直记着它,也许它们都对引起我的注意有帮助,但是大概率还是那篇文章里提到的影片主旨——身份认同。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蓝领工人比尔漂洋过海去帮他的女儿洗脱罪名的故事。
主观评价:最终,影片深深戳中我的有两点:对现代法国市井的环境描写以及身在他乡的疏离感。
先说前者,我对法国的兴趣可能超过大多数欧美国家,这里是电影的起源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都是传唱度很高的历史事件和形象(记得最先是小时候看《天才眼镜狗》才得知的,算是最早接触的欧洲历史事件),到后来我最喜欢的长篇小说是《悲惨世界》,最早通关的开放世界游戏是《刺客信条:大革命》,算是通过娱乐作品对其有了印象。
再然后,结合上面的因素可能还伴随着其他辅助原因我还在我现在的学校里选修了法语,借此也展开了更多的认知。
而电影里所展现的法国是一个让我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它是一个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油光发亮的小轿车和面包车停泊在有着保守估计几十岁的房屋和狭窄的街道之间,堆满杂物的客厅中坐着用着苹果电脑的人们,在闹市,你还可以在街边发出各种五颜六色的光和声响的玩具商那里买到跟国内一样的低质量塑料玩具(虽然我以前买的少,但看着比尔给小女孩的那个玩具坏掉的时候还是感同身受)。
古老的环境里迸发出不和谐的新事物,整座城市仿佛在走向现代化和保留自己的历史底蕴之间左右为难。
虽然我生活在深圳,这个城市并不老,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如此矛盾感的存在,而我有时在旅途中能够见到一些老县城,我的老家也是其中之一,它们能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
我感到陌生是因为片中的马赛与我以往认知中的法国有些不同,而我感到熟悉也正是因为这不同,反而与我自己的家乡有些共同点了。
影片对于摄影,色调的把控使得市井氛围能够成为一个看点。
而身处于一个陌生环境,与周遭的一切都有着一层看不见的隔阂,则是氛围刻画的进一步衍生。
我在对《弱点》的影评里就提到过我自己小时候去美国的一次经历:“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的父母带我去过一次美国,都说七岁以前人没啥记忆,但我却依然记得有几次去过当地幼儿园的感受,那只是一些残缺的片段,现在想起来却依然不寒而栗。
耳边一片嘈杂,一名老师在用我所不能理解的语言呼唤我,而我则缩在洗手间的墙角几乎埋着头,与这片嘈杂的环境奇怪的融在了一起。
”我觉得这段话值得为《静水城》再回收利用一遍。
《静水城》里所展现的隔阂是语言,以及文化。
周围的人全都说着与比尔不同的语言,而当我们听着我们不熟悉的语言时到底是什么流入我们的耳朵里?
我们不知道这些句子的含义,因此我们不会展开联想,我们只会听到这些语言的声音本身,换句话说,陌生的语言屏蔽了我们,在耳朵里它们只是一团乱码。
对比尔来说自然是如此,在最开始,法语便是一堵高墙,堵住了比尔寻求帮助的渠道,即便在女主的帮助下其限制依然存在。
而比尔直来直去的性格还与这层隔阂展开了进一步的碰撞,简单来说,他见任何人都说英语,知道对方会英语就大段大段的说,对待法国小女孩也是直接用英语交流,有时候说了一大堆发现对方不会说就拎包走人,留下对面的一脸懵。
而当他情绪激动起来的时候,比如去急诊看望自杀未遂的女儿时面对不会说英语的医生依然坚持用英语表达他要留下来。
这样一层限制,搭配他作为一个蓝领工人的身份,将他在这个陌生社会的渺小体现的相当鲜明。
在我写这篇影评的时候,还有不到一个月我就要去美国留学了,之后我意识到,从《弱点》到《静水城》,我都一直在着重关注这些与其身处环境格格不入的人,我实际上将我自己代入了进去,我注意到并观看这些电影是我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的体现。
客观评价:即使是从客观角度来讲,本片也依然像一部高分作文一样对其主题,也就是“身份”,拥有相当明确的强调,换句话说,编剧很清楚他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而一个明确的写作目标基本为讲好一个故事打下了基础。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比尔的女儿让他送一封信,但她仗着他不会读法文,在里面写上了不信任他等内容(后来请人翻译才能知道),包含这段剧情在内,整部影片都在塑造这样的对立感。
现在我就不说更多,上一部分已经讲的很明确。
而抛开“身份”这一主题,《静水城》也有使它能够讲出好故事的基石,对人物动机的强调。
我个人感觉纵观所有的故事,“亲情”,比如本片的父女情,一直都是很狡猾的万能大前提,只要环境够极端,只要主角是一名家长,或者是一个孩子,并为了自己的家人而行动,你作为编剧就可以让他/她有各种表现而不显得突兀(当然是相对的,得看整体的剧中环境甚至是选材)。
如果“身份”是影片主旨和戏剧冲突点,比尔对女儿的爱便是支持剧情推进,支持他作出坚定选择的理由。
《静水城》的导演很聪明的抓住了这一点,并将其融合进自己的场景调度中。
在得知比尔要寻找的潜在嫌疑犯可能藏在一栋像九龙城寨般的廉租公寓中后,这座建筑群便成为了影片前中部分的一个象征,它当时被给了一个镜头,镜头里这座陈旧的建筑宏大,肃穆,并伴随着画外音里女主警告比尔不应该去“那种地方”,我就知道,比尔一定会去。
在此后,每回他开车/坐车(记不得了)都会看一眼那里,当他盯着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他在盯着保释女儿的机会。
而到了片子的中途,被人物动机的驱使下他终于来到建筑脚下询问是否有人见到那个男孩,那个嫌犯的时候影片也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让我们见了他一面。
只是即使有如此强大的动机,影片后半段比尔依然做出了一个相对失真的重要选择。
(重要剧透,没看过的可以撤了,总体我是满分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的,真的很值得看!
)他在几经周转后一个人逮到了那个男孩,但他选择把这个人像很多犯罪片,恐怖片一样囚禁到了地下室里,大致是要确认他无罪才让走。
尽管主观来看事情发生的太快,他一时也没有别的选择,但在这个几乎无依无靠的社会,他也应该明白一但这件事曝光就又是另一场跨国案件,和整个偏写实的故事相比,这一举动依然相对夸张。
好在最后由于大家社会地位都不高,在警察的暗示下女主放走嫌犯后,整件事情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结尾的这件事似乎像是编剧需要将对案件的追查和与女主以及她女儿的生活两条故事线进行收束而写的。
总的来讲,相对合理,但还是有点突然。
最后,这不影响《静水城》的独特和优秀。
它的故事讲得很好,甚至没有,个人认为,明显的逻辑问题,而它极为突出的优点,对主题的刻画等,使我相当推荐它。
很不错的海报,把主要元素凸显的很明确。
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律师不管,自己调查。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莫名其妙跳出来个退休警察,主动告知DNA监测一事有些突兀。
但至少给了Bill一个目标,就是拿到对方的DNA。
然后他去到了对方地盘开始打探。
这一切前提都和能够飓风营救女儿的Liam Neeson差不多,但可惜这次来的不是Jason Bourne。
让人打了一顿,眼睁睁的看着想找的人从自己眼前离开,他无能为力。
四个月,Bill其实已经半放弃了帮女儿脱罪的想法了,他留下来或许只是因为没有回去的理由。
毕竟女儿还在这个城市,而且他又有了新的牵绊。
带Maya去看球其实也代表他开始融入了正常的生活,并接受了现实。
或许他的计划是在马赛待上四年,每个月接女儿出来一天,反正她和Virginie母女相处也不错。
但更大的可能依然是他没有计划,所以继续延续当下的生活。
但他看见了Akim,想起了最开始的初衷。
退休警察发现了和现场不明DNA符合的样本,这件事本身就很有疑点。
退休警察怎么发现的,从什么人身上发现的,他怎么拿到的,他拿到后又是什么契机让他会和五年前的一起案件进行对比。
交易的时候一直说这事危险,不能让人知道。
结果这事他自己就给揭晓了。
验出了可疑DNA,那就知道了嫌疑人是谁,既然放了Allison,那应该就会开始通缉Akim。
但真相却是Allison其实是牵涉其中。
所以只要警方抓到Akim,就必然还会牵连出Allison。
所以结尾的脱罪,其实总体来说并不肯定。
这让最后静坐看云卷云舒时除了对心境改变的感叹外,还在现实中有些不确定性。
Bill问Allison为什么选择来马赛,她回答因为离家远,可见她对家庭是有抵触的。
再加上妻子的遗物全都遗弃,以及和自己的母亲相处也并不融洽,可以知道以前的Bill并不是个顾家好男人。
因此他在法国和Virginie母女相处时候的种种,也是有些不可思议。
只能用年龄到了转性了来解释吧。
最近看了一部马特.达蒙主演的《静水城》,本来只是随意点开,不喜欢马上叉掉,没想到看完了,而且比较喜爱。
《静水城-STILLWATER》主要探讨一对父女的亲情,慢慢品味这部文艺小片其中有几分真实生活的味道。
我这里主要聊聊父女两代人的认知过程,并不是真正的影评,演技、剧本、镜头,情节推进等等,我是完全不懂,如希望看影评类的请出门左右转。
从父亲角度,马特.达蒙的干练超级特工形象太深入人心,就算增重、油腻后也是观看好一会儿才认同影片中美丽国中年白人蓝领角色形象,而且男主是一个持有合法枪支、餐前祷告、会投票给建国哥的钻井工人(女主角闺蜜的问题给出的刻板印象)。
这么一个美丽国人、中年、男人、父亲面临的是在言语不通的异域(法国、马赛)去解救一个被终审判决谋杀阿拉伯裔女友的女儿,在这个终极设定下,一个父亲该如何做?
任何艺术要么比现实更温暖、要么比现实更残酷。
编剧给了父亲一个戏剧机会,偶然的爱心举动,给父亲带来了一个缺少父亲的小天使,一个可以重新与女孩(替代女儿)共同成长的机会,他进入了一个家庭,承担起父亲的责任,日复一日的接送女孩,这也是电影中父女最后救赎的机会。
他经过激进的办法找到真正的嫌疑人,第一次功亏一篑。
第二次经过生活的锤炼、自我的成长,接近成功;但是如果没有之前的爱与付出,他差点犯了更大的错;甚至又害了一个家庭和玛雅。
而且他无意中发现女儿坐牢,罪魁祸首可能是女儿,但根源在他自己。
另一方面,女儿因为从小父亲的缺位使得她来的马赛这样一个复杂的城市,来的一个她能想象到最远离父亲的地方上大学,因为他,他是一个fuckup,因为他,她的母亲死后自己的孤独处境(印象如此);因为他,她洗刷罪名的机会没有了。
但女儿心里清楚,她唯一可倚靠的只有这个搅乱她的生活的父亲。
这如同现实中一样,子女觉得一切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但是自己的生活却又无法知道对错,一方面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都无法改变,监禁后来几年时间一直探视她的只有亲人而不会有别人;如果没有一直相信她的父亲连她那封信都每人帮他传达。
在影片法国部分最后一几个镜头,女孩玛雅在马特达蒙要离开时紧紧抱住这个“父亲”,两人都在不得不面对情感时落下了眼泪。
反观剧中的父女,如果女儿、父亲在一起,相互倚靠,女儿遇人不淑的遭遇在父亲面前的一场发泄,亲情下的愈合就不会有后面的“静水城”金项链买打手教训女友而误杀的故事;父亲也不会在最后拼尽全力来拯救女儿,方能弥补心中的遗憾。
最后在父女对质的那场中,女儿问出了:“你觉得我是monster?
”,父亲回答:“不,你是我的babygirl”。
父女在泪水中拥抱在一起,女儿代表着编剧问道:“我们这是怎么了?
”他们父女两人都是问题满满,父亲因为工作或信仰等问题早已失去女儿,一个因为自己的不满和自私引发女孩的死亡,经过残酷生活的洗礼,父女在马赛找到了一个机会,几年后重新开始平静的生活。
在我的观点中经过这么多的磨难之后父亲意识到他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缺位造成的伤害并试图弥补;女儿意识到用对抗和逃避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是无法生存的,她找回了对亲情的信任。
但是他们已经付出太多太多。
最重要是父女经过现实社会认识到对方是个人,他/她的生活目标并是一开始就清晰的,需要认真的生活与学习,需要反思与血泪。
最终影片中父女得救了,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很多很多。
影片总是要大团圆才有人看,那真正的现实中并没有多少人能有这个机会,现实中很多都是错过就是结局。
英文STILL有安静的含义,但容我曲解一下Still作为副词有“依然、依旧”的意思,那么翻译成“依旧之城”也是通的,因为在现实中往往上一代和下一代都不能互相理解,一代又一代循环而下。
此情可待成追忆,生活本艰难只是当时皆惘然,静水依旧流。
本来前半部分只是个毫无新意的父亲单枪匹马寻找真相来拯救无辜女儿的设定,反转之后倒是突然峰回路转,可惜几乎一笔带过却着重在警察来家里搜人和询问的情节了。
电影中间也有各种社会议题甚至政治上的小小调侃,可惜都是挺平淡的(但是描绘欧洲人对美国的想象是蛮准确的),还是很难想象一个 liberal 的法国女人会爱上一个至少形象上不折不扣的 redneck,女主朋友问男主有没有给川普投票,但是导演或者编剧回避了这个问题,让他这个角色说他因为有前科所以没有资格投票,可惜事实上大概率来说,他是会的。
电影反复出现的男主的祷告,我以为会最终有一个清晰的观点,可惜没有。
它的气质有一些跳,在欧洲描绘法国人都比较好,一旦拍美国人,就真是蛮平常的,总的来说 3.5 星吧。
而结尾也是蛮平淡的,女儿口中的真相如果可以相信的话也算合理,不过合理归合理,缺少了一些回味的东西。
扑朔迷离的结尾更符合我的想象。
总之似乎电影仍然是回到(毫无新意的)"失落的南方"的这个基调。
最喜欢剧场的这一幕的,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和编剧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个案件的立场:
真的要感慨马达老了,虽然是也确实出于任务需要,一个从事体力工作还要为狱中女儿东奔西走的中年父亲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光鲜亮丽的,但还是看着他发福的身材以及愁苦的皱纹不胜唏嘘。
不过也确实有些老戏骨的意味了,他似乎不需要借助台词和夸张的动作表情来表现,当然如果他借助的话迸发的情感也要更强烈,片中的比尔那种难过与执拗是举手投足中都能感受到的,而他的软化和转变的过程让你能感受到但又不觉得夸张突兀。
其实他的年龄一直在增长,但你总觉得他还是那个无所不能的杰森•伯恩,还是那个开垦火星的宇航员,当然,最少年意气风法的当是凭借心灵捕手拿下最佳编剧的时候吧。
学一学你的好基友大本吧,看人家在爱情的滋润下身心焕发第二春,而马达还要在静水城中继续被自己的女儿和不堪过去折磨。
静水城的评分并不是很高,有些人觉得本片140分钟时长实在是有些冗长,讲的故事也是经典好莱坞剧本,但我觉得静水城倒是在140分钟的时长里尽可能地把叙事节奏放的平和而且不罗嗦,观众也有更充足的时间通过剧情细节去体悟比尔的心境转化。
而且这个带着黑色幽默意味的结局也使得整体剧情摆脱一眼就猜到结尾的老套。
如果仅仅是比尔在营救女儿的过程中洗心革面,法国母女带给他温暖,他救出女儿最后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剧情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但是静水城改编一起原型案件,前面三分之二都在讲比尔解救女儿也在救赎自己,然后到结尾给以为自己已经完成救赎的比尔沉重一击,他的爱、努力还有法国母女的温暖全部被自己的女儿利用助自己逍遥法外,他以为的救赎实则是为虎作伥,真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再握着女儿的手虔诚的为彼此祈祷。
平和悠长的叙事,使得最后这沉重一击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骤然疼痛,而是就挤压着你的胸口,那种郁闷与难过无法疏解。
女儿曾经对着Virginie说别以为比尔能够变好,他们父女都是混蛋,当时的我和Virginie都不以为然,直到结局之后这场景反复在脑海中回放。
只能说救赎不易,女儿接受现在不代表她不怨恨过去,于是她又把比尔一起拖回过去,只能让人哑然苦笑。
最后说一说剧情之外的东西,本片的重点并不在于真实还原那桩原型案例,但是也揭示了一些西方司法在实际执行中的拖沓散漫,同时把自赋正义和司法正义的矛盾表现得很到位。
不相信司法并越过司法程序取得证据,然后再借助司法程序实现正义,更妙的是最后发现自以为的正义实际背叛了自己心中认定的正义,真是黑色幽默拉满。
除此之外,美国中心的那种傲慢自大以及欧洲白左的政治正确都看得让人不适,世界在重新变回孤岛,并且大家还都觉得是正确的且合理的。
不得不提的还有比尔和玛雅分别的那场哭戏,冲一冲奥斯卡最佳男主吧,马特达蒙。
3.5;马特达蒙可演得太好了,Maya也很可爱,喜欢听她法国腔的英语。反倒Allison的角色有些许不真实了,不像蹲了四年大牢的。总之这是一个残酷而伤感的故事,虽然结局是好的,但没有一个人开心得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纽带极难建立,又极易摧毁。所以当这样的关系成立的时候,抓住它,珍惜它。
这个女儿太可恶了,天生的坏种。法国彻底的黑了,破烂的还不如我们县城
剧本再精彩一点就好了。演员都挺不错的。
稳过头了,以至于红脖子马特达蒙的任何行为都无法给观众带来惊喜,剧本的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大概唯一的亮点就是回家后的那点宣传,然而也转瞬即逝。
达蒙女儿到底是个啥货色没交待清晰,但是个渣渣确定无疑。只是付费伤人还是杀人的问题,亦或者买卖双方存在误会。最悲惨的是死掉的那个女
其实本质上还是讲亲情的片子,Bill在无意识之间把Maya当作了自己女儿,潜意识里想弥补,最后Maya哭着和Bill告别的时候我还是很难过。不会法语真的在法国不要生活了。问美国红脖州人的第一句就是,你投川普了吗?
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犯罪就是犯罪,不必过度美化,女儿演技跟不上,坞里男演员转型不能都靠隐忍悲惨白男父亲这种角色来硬凹吧…stillwater不该翻译成静水城,和城字没有一点关系
一直等待達蒙化身伯恩單挑陷害女兒的黑幫,最後發現原來是部文藝片。美國鄉巴佬和南法國浪漫風景的沖突,創造了足夠的戲劇張力,到頭來還是突兀得讓人難受。
杂陈-08/14/21 at AMC Garden State 16
3.5。Matt Damon好适合苦逼兮兮的人设。结末转得有点突兀、蓦地一蹴而就。
3.5,这片子会进奥斯卡,水平比《聚焦》略逊一筹但技艺非常成熟。好莱坞的制作已经非常套路化了,这一部在剧本上倒是提供了一些新意,结尾的黑色幽默很棒。中段还是傻白美国人爱外国女人的故事,视角过于Americanized,以美为中心的傲慢无知就算不投床破也改不了的。
马特达蒙这次不再被人救了,而是演了一个去救女儿的父亲。美国人在法国,语言不通,观念认识也大不一样。很老派的那种罪案片,谜底在不经意间已经提前出来了,没有捂到最后。片中的角色能不能接受,就是另一回事了。男主和女主分别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观念,戏剧冲突很足
达蒙的法国生活
好无聊的颁奖季作品,卡米尔珂坦冲好莱坞的首作吧。
拯救了女儿,迷失了自己,又一次。
从足球赛开始的剧情,让人迷惑……
父女之间的感情与心结,从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到法国的马赛,马特·达蒙所饰演的南方糙爷们的法国之旅,为将女儿救出狱,他在法国呆了下来,学法语,工地搬砖,移民区里寻觅。他与法国小女孩的情谊,也许正是他对女儿歉疚的体现,也是电影中很打动人的地方。最后案件真相却又让他陷入沉思,也再次证明他对女儿确实缺乏了解。影片总体把控不错,只是太过冗长了一些。
影片节奏缓慢,剧情颇为压抑。
7分。Matt Damon跨国救女的故事。说是英文电影,故事里一多半竟然是法文对话也是醉了。故事的话应该是借鉴了Amanda Knox的案子,不过电影没有把重点放在案件本身,更多是讲述父亲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事儿,作为文艺片来看可能更合适一些,这也导致故事比较拖沓。与其说男主对小姑娘好,还不如说他是在补偿自己之前对女儿的照顾不周~~Damon的表演是本片的最大亮点。说起来Abigail Breslin当年也是精灵古怪的小姑娘,如今岁数不大已经变大妈了,好可惜。。。。
比较容易看进去,色调有点像海边的曼彻斯特,故事情节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