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沙丘2》,牛蛙又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一查发现居然还有几部没看,特别是被很多人称赞的代表作《焦土之城》,其故事背景又是我现在特别感兴趣的。
如果你没看过这部电影,又不是热衷牛蛙拍摄风格的铁粉,那我劝你赶紧关掉页面,要不然你的观感体验会大打折扣。
已经很久没有一部电影最后能让我张嘴看完,并由衷地发出“卧槽……惊叹”,久久坐在电脑前动弹不得,一直听完片尾曲还没晃过神来,这种震撼感真的久违了。
虽然后来回想、捉摸,这片还是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毋庸置疑是部值得一看的好片。
现在的黎巴嫩还保留着一面很醒目的墙,上面有一幅巨大的涂鸦,一座带有基督教标识的建筑紧挨着一座带有穆斯林标识的建筑,旁边有两只很大的白色鸽子,象征着和平与爱。
这里意指生成的原由也是这部电影里悲剧的起因和导火索。
一开始的运镜和慢镜,搭配桶木空灵幽怨的歌声,有种走进多兰片场的错觉,但很快就进入了牛蛙鲜明的叙事风格和镜头语言中。
让我深觉原来极致的悲哀其实是无声的,换句话说一切言语和字词上的表达都是那么的无用和无力,让人完全沉溺于影片充满愁绪和哀痛的氛围中。
就像片中母亲信中写的那样:这个故事会让所有人保持缄默。
牛蛙几乎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慢慢铺展并陈述这个故事,两条故事线相互交错,就像散落的碎片,以章回体的形式,透过不同的主题篇章将其拼凑完整。
一方面能有效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同时也能在层层递进中加剧揭露真相后的震撼。
很多人提及这片的叙事节奏很慢,我倒觉得一直都在稳步前行。
或许是在当下讲究快节奏碎片化严重的时代下,耐心已经被消耗殆尽了,能坐在电脑前不起身不翻看手机还真挺意外。
或许是带着探寻“父与子”的这种好奇以及个人兴趣支撑着我吧,可见,踏实诚恳地讲好一个故事,依旧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关键与根本。
这片拍得非常的克制和冷峻,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和表达,透过不少特写镜头,看到的都是一张张并没有过多情感流露的脸,偶有发泄的时候,但也是点到即止。
全片的情感流向并没有大起大落,而是带有一种极具爆发力的内敛收缩力,就像一颗颗冰冷的子弹,在不动声色中举枪射击,精准无误地穿透人心。
透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明示,观众能深刻地体悟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例如用贴有圣母玛利亚肖像的枪支滥杀无辜,太过讽刺。
片中有一段让我很难忘,极端宗教分子基督徒屠杀一车穆斯林平民,人生的车轮瞬间从天堂转入地狱,透过凌厉的剪辑和镜头的交替,干脆利落间的命如草芥,悲哀的气息随着熊熊烈火迎面袭来,信仰不再是希望,而是成了杀人的利器。
因母亲的遗愿,姐弟先后带着迷惑探寻真相,母亲不为人知的悲惨过去,慢慢地被揭露。
当年和穆斯林难民的结合让她成了全家甚至是全村的污点,眼睁睁看着爱人死去,又被迫与儿子分开。
她亲眼见证人性的冷漠和残暴,不惜舍身犯险射杀极端宗教分子头领。
入狱多年,被折磨,被强奸,成了口口相传的“唱歌的女人”,坚毅和不屈始终在她脸上,从未消失。
一加一……可能等于一吗?
让所有人都会倒吸一口凉气的真相,数学定理明确和不可撼动的答案,本片具备了颠覆这种唯一性的可能,突破道德底线和价值观的真相,让人难以接受并十分难受。
跌破眼镜的戏剧性和暗流涌动的张力,增添了这部电影的后劲。
人为过多的干涉和设计是使故事能更加精彩的有利筹码,带有一定的合乎情理,得善于将有违逻辑的槽点掩盖和消隐,是一种更稳妥也是更冒险的做法。
很多人觉得为什么母亲要在死后让无辜的兄妹去面对这么残忍的事实,其实用太过“正常”的思维设想并推翻,这个故事其实根本无法成型,“刻意”的痕迹很多时候在所难免。
无管电影,还是现实,事实证明人的很多思想和行为动机有时候真的无法用理智的分析去理解和批判,荒诞和复杂程度可以颠覆你的想象,往往现实比起电影还要来得更加惨烈和猎奇。
透过牛蛙的镜头,从中看到了人性的丧失,信仰的对立,战争的残酷,命运的捉弄……最后的三封信是一种带有温柔和抚慰的残忍,爱真的能抚平内心的创伤和过往的经历吗?
最后看着身穿一袭黑衣站在母亲墓前的儿子,同时是曾经强暴她的刽子手,同时也是她孩子们的父亲。
肃穆沉静中透着无尽的悲凉和哀伤,看得人内心五味杂陈。
现在的黎巴嫩局势依旧动荡,贫富差距落差巨大,困难重重的同时又涌入了大量叙利亚难民,沿街有许多乞讨的孩子,他们的眼神和面孔也和开头的一幕幕画上了等号。
《焦土之城》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电影看完以后,坐在沙发上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个故事实在让人语塞,我想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导演拍的手法很独特,如此多的巧合和令人乍舌的反转,稍有不慎就会让整个电影显得僵硬和做作,比如《爱丽丝的失踪》,还没有这个反转来的劲爆,就已经让人觉得有点荒诞,导演用了两条线,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孩子,都是在寻找,交叉剪辑,而且线索一点一点的挖,这很像《公民凯恩》节奏,直到最后才把"麦高芬"告诉观众,让人唏嘘!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的风格有一种独特气质,徐徐道来节奏不快,清晰又有条理,即使这是一部悬疑电影,仍然拍的很不悬疑,个人很喜欢这种讲述方式。
最后说说电影的主题,其实导演讲了三个故事,关于战争,信仰和爱,三个宏大的主题被组合进了一个故事里,而且是这么变态的故事,所谓一举三得,首先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其次信仰冲突带来的人间悲剧,最后是爱,畸形的爱,痛彻心扉的爱,导演真有你的!
宗教令人發狂。
設備簡陋的平房, 中東人(電影沒有特別提及他們是何等人種, 姑且稱為中東人), 一班穿上便服的軍人用電動剃髮器替小孩理板寸髮型, 仔細觀察孩子舉動: 理髮時沒有賴皮撒嬌的服從, 再聆聽現場電動刀片的刮噪, 聲浪單調不大, 期間小孩沒有哭鬧, 氛圍死寂, 進一步看小孩臉上的青腫淤痕, 明顯遭受不聽軍訓的施以體罰, 開首斷落的電影用了單一的重覆動作, 以及摩打轉動聲音, 不配上如泣如訴的弦樂主調聲軌, 凝聚了小孩子在戰局混亂下大人掌管未來主人翁不是拿著書本求學, 而是拿起槍械學習殺死所謂敵對派的黯然無奈。
在雙胞胎眼中, 母親Nawai是難以親近的, 母親遺願是找到失散多年的父親及兄長, 並要把親筆書信交給他們, Jeanne有母親冷靜沉著的優點; Simon衝動易怒, Jeanne是穿越國界尋找母親根源重任的適合人選, 女兒自踏入母親成長鄉土開始, 發現在律師樓服役了18年的秘書不是身世淡如水, 卻是歷盡滄桑的傳奇。
家族信奉宗教視為下等的難民偏偏是Nawai愛人, 家族成員本著非我族類不能結為姻親的緣故, 竟然在Nawai面前槍斃了情郎, 她傷心欲絕, 對祖母哭訴有了男子骨肉, 堅決要生下來, 男嬰順利產下, 剪刀剪斷臍帶, 這幕聲畫俱全, 完整畢露(影院女士發出驚呼, 可見震撼)切斷臍帶是保障嬰兒可以脫離子宮後可以呼吸, 不需要管道輸送血液養分存活, 這一剪象徵Nawai家族留母不留子的決絕, 母親用棉織品遮蓋臉孔, 是誕下愛人遺腹子, 可是家族鄙視劣等人種兒子, 不能改變信奉甚久教條確立我是唯一真理的真神, 別的教派是牛鬼蛇神的蒙羞。
母親展開萬里尋找左腳底部腳背有三個圓點紋身的兒子, 她把紫色圍巾蓋了臉的下端, 帶上十字架, 搭乘旅遊車, 不幸遇上數個標悍男人截劫, 他們不是要財, 他們要血洗叛教徒, 子彈橫飛, 蒼蠅很快舔吃屍體傷口, 敵方為了不留活口, 兼且容易處理死屍, 利用汽油焚燒旅遊車, 生死存亡間, Nawai握緊、高舉十字架, 自稱基督教盟友, 基於母親天性及補償吻了初生兒子被祖母抱走了的憾事, Nawai強行抱走了哭叫的小女孩, 她拯救同宗同派的小女孩, 母女剛歷經劫難倖存, 女兒不捨得生母, 擺脫陌生人, 奔向在火海的母親, 敵軍槍殺小女孩, 她中彈倒地以遠鏡交待, 是導演覺得要是近鏡詮釋生死往還的轉折、血肉親情的不能捨割, 何其不堪! 跪在沙地的側寫帶出了Nawai不想枉死舉起象徵耶穌基督為我們死的聖物時臉色鐵青, 大叫我是基督徒, 變亂的宗教身份為的不是捍衛自行信奉多年, 出世就鎖定沒法更換的宗教, 是為了活命, 以及發揮不分種族宗教的母性; 與另一情節比較, 留著小平頭的狙擊手槍擊躬在爛車子後面的小孩, 平頭髮型是成人假借宗教為名極權統治下的扼殺人性手段, 軍隊從小訓練小孩子成為聖戰兵器, 少年狙擊手以槍殺兒童取功勳為榮, 兒童血流遍地的特寫再一次嚇怕了觀眾, 近距離由上而下的拍攝是需要的, 不是的話怎能控訴殘酷的戰爭實況? Patrick Chan寫於2011年4月18日
当我看到最后发现是俄狄浦斯的故事时,我原谅了很多。
看前一个半小时时我以为这是一部关于黎巴嫩内战或关于女性反抗与生命韧性的电影,并且拍得相当之糟糕。
世界上不缺少“唱歌的女人”,少的是真正理解她们的灵魂、能讲好故事的人。
空中楼阁的反抗是没有意义的。
出于懒惰和傲慢而模糊掉现实后讲出的无根的故事,越是炸裂,就越让我痛恨。
中东不是内战、难民、kbzz、荣誉谋s的集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剑与诗,请对你讲述的历史有最起码的敬畏。
首先,电影讲述的历史本身尽管打了马赛克,依然呈现出许多疑点。
导演在采访中说故事取材于黎巴嫩内战。
第一,我怀疑上世纪七十年代南黎基督徒社区是否存在荣誉谋s,贝鲁特非常多元开放,其他地区不一定。
第二,电影混掉了民兵和kb组织,烧车的人头裹白布写黑字,黑布蒙面,这种黑白配色比较像本世纪兴起于叙利亚的YSLG等kb组织,这些组织在黎内战(1975-1990)并不存在,我只查到了一个内战中的逊尼派极端组织也使用黑白配色,而并没有查到任何使用黑白配色的【基督教】极端组织。
而且这些极端组织的头目也没有像片中一样登堂入室。
黎内战的确存在太多冤冤相报,但可能导演像太多欧美人一样认为唯有s儿童是最反人性的,所以认为非得kb组织才能干出枪s儿童的事情。
第三,这些组织的领导人/头目没这么好s,暗s经商家族的黎总理拉菲克·哈里里都花了好大一番功夫,以色列暗杀zzd领导人纳斯鲁拉更是花了十几年甚至更久时间来收集情报和布局。
另外,人物动机也比较单薄,除了有影评提到的母亲枪s领导人动机不足外,恐怕对坚持唱歌的囚犯用如此方式毁灭她的【灵魂】,在一个经历长期内战的地方,还是太“文明”了。
除了上述让我感到不真实的地方,最让我不适的还是这位西方导演“进入”中东的方式。
这电影本质上和战狼及海外撤侨燃片没什么区别,都是在一片遐想中的战乱土地上播种导演和观众爱看的燃点,尽管这部电影的技巧比战狼高级很多。
当我发现这是俄狄浦斯的故事而非中东的故事,我可以原谅导演一些,毕竟要求任何非中东导演不去遐想和挪用这“流着血与泪的土地”上的故事,都挺苛刻的。
没错我就是在阴阳怪气。
作为一个中东研究(入门)者,我打低分。
中东一直是战争与冲突的聚集地之一,而身处于那个地方、那个时代的纳娃·玛文自然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
她与信仰异教的青年相爱后怀孕,她的哥哥却当着她的面将青年打死,纳娃生下孩子后却又不得不送往孤儿院。
纳娃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次见到他,只认得他右脚后的三颗小点。
多年后,年老体弱的纳娃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见到了他的儿子,认出了他,他就是当年强暴纳娃的监狱看守。
面对此情此景,任何人都会瞬间崩溃;被自己的儿子强奸后,生下一双儿女,这究竟是历史的苦难还是人性道德的沦丧;当然事情发生时,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也从未料想过它的后果。
战争摧毁家园,带走亲人的生命,让整座城市都变成废墟,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事情,而使人丧失最基本的人性和信、望、爱才是它最恐怖的地方。
对纳娃而言,战争让她失去了爱人、儿子,但作为母亲的信念支撑她走过人生大半辈子,在最残酷的现实面前,她也没有崩溃,只是对这个世界充满无奈和悲凉感。
难怪她在遗嘱里说道,“让我裸身下葬,脸朝下,背对世界。
”虽然电影对于中东当时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刻画得不多,但随处可见的荒芜和人心惶惶的景象,无疑不是在暗示这些激烈冲突之后对国家、个人留下的残骸与阴影;纳娃当初由于和信仰异教青年相恋并且未婚先孕这件事情,就使得她变成了家乡所有人眼里的耻辱。
而本来是尊贵的生命在她们眼里根本比不上所谓的“宗教荣誉”,这是战争时代的弊病,也是许多人难以走出的道德荒原。
纳娃在寻找孤儿院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将一辆汽车上的所有乘客都开枪杀光,而她掏出的一根十字架项链竟然轻而易举地救了她的性命;她想救下那个可怜的孩子,而那孩子却因童真和单纯而顷刻丧生。
众人离去,在莫大的荒漠之中,黑烟升起,只剩纳娃躺在地上目睹这一切,无助且绝望。
对于这个丧失理智与人性的时代,她能做什么?
只有用一己之力在这座废墟之城,顽强地抵抗和生存。
影片开始,纳娃托付的委托人将几封信件交给纳娃的孩子珍和西蒙时,就为他们和所有人布下了一个局;我们都迫切地想知道信封里到底掩藏了多少秘密,而最后得知真相的所有人都会为之震惊。
甚至也一度猜想,为什么母亲纳娃要如此残忍地向孩子珍和西蒙道出真相呢?
在纳娃已经知道了儿子尼哈德就是当年强奸她的拷问官阿布塔雷之后,有必要让她的孩子也亲自去触摸那悲痛历史的伤痕吗?
电影最后,那两封给尼哈德的信,纳娃以两种身份给他写了信;既让他想起了当年自己的罪行,说明了作为受害者的心理创伤,也表达了作为母亲的爱意,因为纳娃知道尼哈德肯定也在四处寻找自己的家人。
那一句“能在一起就是最美的”无疑杂糅了一个母亲对于战争的最悲痛诉求和最深沉的爱。
如果纳娃的内心不够坚定,如果她在被关进监狱,被千般折磨时就抵抗不住而丧失了理智,如果纳娃对迟来的真相感到心死,如果纳娃没有勇气将这一切告诉儿女珍和西蒙,告诉既是刽子手又是儿子的尼哈德,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变成绝望的轮回。
没有人会知道掩藏在这座焦土之城里的秘密,没有人会了解这个叫做纳娃的女性所遭受的烈火焚身般的煎熬。
尽管电影的所有都悲重不已,结局还是安上了一个欣慰的尾巴;纳娃终于能够入土为安,因为誓言得以遵守,缄默也不复存在,而她的儿子尼哈德也将长久地伫立于母亲的坟墓前,赎罪。
战争使人痛苦,使人哀嚎,而在受伤之后,纳娃发现命运将仇恨的指针指向了自己最想见的儿子,那她是该怨恨,该痛苦,该庆幸?
纳娃选择了用最后一丝爱来清洗所有的灰尘。
本片讓我想起幾年前看的Grbavica,台譯旅行之歌。
劇情不說了,上網一查都有。
Grbavica和Incendies有個共通點。
它們都想告訴我們:發掘真相,特別是讓當事人發掘真相面對真相,是治療創傷繼續生活的好方法。
我對這種論調持保留態度。
如果當事人生活所在的社會不能容忍真相,那麼揭露真相能有多少治療作用?
會不會造成新的創傷、甚至帶來新的迫害?
Incendies故事裡的一對雙胞胎可不是生長在中東母國(黎巴嫩)。
他們是以法語為母語的加拿大人。
加拿大社會對這些中東移民的身世真相,當然是包容的,甚至談不上包容不包容,或許根本不在乎。
假設這對雙胞胎還活在中東沒逃出來呢?
女主角Nawal Marwan家鄉的親戚直到今天都不能原諒她當年的背叛,何況其它。
同樣的,Grbavica故事裡的母女最後在歌聲中和解。
真是美好的畫面,但恐怕也是美好的夢想。
導演完全沒說接受真相洗禮之後她們如何重新適應社會適應生活。
她們不是也不可能移民。
波士尼亞不是美國也不是加拿大。
系統性強暴作為一種侵略武器,絕不只是發洩獸欲傷害敵方婦女,它的最終攻擊目標是敵人的血統、社會團結乃至於倫理道德。
不只婦女受到創傷,整個民族社會都是。
受害者不只是婦女和孩子,還包括婦女的家人、宗族、鄉黨跟社會。
只有婦女和孩子參與的和解恐怕不會是真正的和解。
只讓婦女和孩子發掘真相、擁抱和解的電影,在落幕之後能有多少療效我也十分懷疑。
所謂真相,其實指的是歷史。
但歷史總是人寫出來、人講出來的,而人是主觀、片面的,而且善於說謊。
Incendies企圖用神聖的公證人、目擊者的證辭(監獄守衛和奶媽的回憶)、權威人物的話語(回教領袖Chamseddine的口述)、原始文獻的記載(孤兒院收容Nihad的紀錄)、甚至所謂physical evidence(腳跟上的刺青),來支持它論述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但有些關鍵地方仍然照顧不到。
比方說Nihad的認同問題。
Nihad這角色類似說岳全傳裡的陸文龍。
回教徒把基督教孤兒院炸毀了,但把孤兒包括Nihad帶走,把他們訓練成殺手,回頭來殺基督教徒。
這種讓敵人之子 “認賊作父” 的戰爭手段,古代遊牧民族常用。
Incendies的導演透過回教領袖Chamseddine告訴我們:Nihad還真是 “認賊作父” 得很成功,整天想的就是成為烈士使自己的肖像滿城張貼讓母親看到。
據Chamseddine的說法,當時Nihad一定以為不但自己是,連那從未謀面的母親也是穆斯林。
完全一個伊斯蘭認同。
Chamseddine接著告訴我們:後來Nihad被基督徒抓走了,基督徒不殺Nihad,卻把他改造成獄卒,改名叫Abou Tarek。
問題來了,怎麼改造?
Nihad的伊斯蘭認同是怎麼被摧毀而改宗基督教認同的?
他的改宗是不是陸文龍式的?
如果是陸文龍式的,那麼必然還有個王佐型的人物能把一切話說從頭。
究竟他對Nihad說了什麼?
他還知道些什麼?
導演完全沒有交代。
但這些事情太重要了,特別對於Nihad來說:他怎能不想知道自己在南方監獄工作究竟是巧合還是組織刻意安排?
會不會基督教徒明明知道Nawal就是Nihad的母親?
真相經常是個馬蜂窩,不能碰,越猜測越恐怖,越推勘牽連越廣,幾十位歷史學家聚訟紛紜,終究沒有半個標準答案。
撇開歷史,真相該用怎樣的面貌降臨人間?
這問題同樣惱人。
寫進教科書蓋個紀念館?
還是公開道歉?
總之該給當事人一點心理準備。
五雷轟頂式的真相沒人承受得了。
Incendies送給Nihad的真相就是五雷轟頂式的、甚至是郵包炸彈式的。
兩位雙胞胎也給雷過,似乎挺得住,但也只是似乎而已,他們往後真能回復到平靜的生活嗎?
我深深懷疑。
無知可能是一種幸福。
我們可能根本不需要也承受不了從天而降砸到頭上號稱前來救贖的恐怖真相。
讀書和閱歷使我不得不猜想:選擇性的遺忘可能才是真正有益於弱者的生活方式。
強者則是復仇。
歷史這樣告訴我們,很多別的電影也這樣告訴我們。
拍过《囚徒》、《降临》还有《银翼杀手2049》的丹尼斯·维纶瓦纽,已经成功跻身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
他的电影,氛围出色、叙事一流,但因为缺乏剧烈的爆点,很难成为大路货。
这部《焦土之城》一直静静地躺在硬盘里,直到昨天看到有人在夸这部电影,我就从硬盘的深处把它打捞出来。
进入电影叙事的氛围是缓慢的,但到最后,字幕出现,合上电脑。
还是无法脱离电影的氛围。
作为生活在中东的阿语狗,我想大致梳理一下《焦土之城》的时间线,以及大致的背景。
1949年,一个神奇的年份。
主人公纳瓦尔·麦尔旺出生在黎巴嫩南部的山区,一个基督教家庭。
这一年,以色列建国,改变了整个中东的政治形态和格局,造成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有十万多的难民跑到黎巴嫩南部。
1970年,20岁的纳瓦尔,与难民营中的巴勒斯坦穆斯林男子相爱,她怀着他的骨肉,于是他们决定私奔。
不幸的是,私奔败露,纳瓦尔的两个哥哥抓住了他们,当场处决了纳瓦尔的爱人,正要对她进行“荣誉谋杀”的时候,奶奶出现,救了纳瓦尔的命。
荣誉谋杀:是指凶手谋杀家庭成员以达到挽回家族荣誉的目的,受害者几乎都是女性,被杀害的原因主要是“失贞”和“不检点”,常见的情况有被强奸,被怀疑通奸,打扮时髦举止轻浮,拒绝被指定的婚姻,想要离婚等。
1971年,在奶奶的照顾下,纳瓦尔生了一个男婴。
奶奶在男婴的右脚脚跟刺了三个点作为标记。
随后让接生婆把孩子带到黎巴嫩南部的基督教孤儿院。
之后,纳瓦尔也被送到外地,去语言学校学习法语。
四年之后,也就是1975年。
宗教冲突加剧,内战一触即发。
学校停课,纳瓦尔出于对孩子的挂念,只身闯入危险的南部,去寻找自己的孩子。
在路上,她将纱巾遮在头上,伪装成穆斯林,搭上了一辆全是穆斯林的车。
不料中途却遭到基督徒恐怖分子的袭击,最后时刻,她拿出十字架,成功保住性命,但内心已然心如死灰。
毕竟她眼睁睁的看着那些挂着圣母图像的基督徒,扫射了全车乘客,并放火烧了全车。
在特蕾莎难民营,她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生灵涂炭。
悲伤绝望的她投靠了穆斯林组织,决心去暗杀基督教国民运动的领袖。
而她的孩子,在孤儿院起名为:尼哈德·梅。
在他四岁的时候,所在的基督徒孤儿院被穆斯林武装组织端了,他们把孤儿都训练成穆斯林战士,反过来去杀基督徒。
尼哈德·梅后来成为一个出色的狙击手,他的梦想是希望自己的通缉令贴满全国,这样他妈妈或许就可以找到他了。
1975年或者1976年,纳瓦尔成功混入国民运动领袖的家,给他儿子当法语家教。
时机成熟时,她遵循组织的安排,枪杀了国民运动的领袖。
于是,纳瓦尔被抓紧监狱。
1989年或者1990年,纳瓦尔因为在监狱里持续唱歌,而得到了“唱歌的女人”的绰号。
基督徒分子使劲了方法,都不能使她屈服。
她就是大名鼎鼎的72号囚犯·唱歌的女人。
一个叫艾布·塔里克的刽子手,为了让纳瓦尔屈服,强暴了她。
纳瓦尔在监狱里怀孕了,最后生下来一对双胞胎。
狱卒要把双胞胎放到河里自生自灭,但是助产士从狱卒手中接过孩子,代为抚养。
1990年,持续了15年的内战结束,纳瓦尔的牢狱之灾也到头了。
穆斯林运动组织的头目找到她,把双胞胎交给她,安排他们三人去了加拿大。
2009年,纳瓦尔和女儿去游泳池,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右脚上有三颗刺青的男人。
她上前去打招呼,没想到居然是...纳瓦尔崩溃了,她持续一生的沉默即将打破。
她在弥留之际留下三封信,一封信给大儿子,一封信给双胞胎的父亲,一封信给双胞胎。
她立下遗嘱,让双胞胎把信交给大儿子和他们的父亲之后,才可以看第三封信。
也才可以给她立墓碑。
为了揭开母亲过往的历史、为了践行母亲的遗嘱。
双胞胎中的女孩儿珍妮踏上了寻根之旅。
但她发现,她母亲已经成为整个村庄的丑闻。
还发现自己的母亲曾遭受长达15年的牢狱之灾,还被人强暴,不堪忍受真相的她,打电话叫弟弟西蒙过来和他一起面对真相,真相抽丝剥茧,一点点显露出残酷的全貌...20岁左右的年纪,母亲纳瓦尔陷入恋爱,怀上了大儿子尼哈德·梅。
20岁左右的年纪,尼哈德·梅成为一个暴力的极端分子。
而40岁左右的纳瓦尔在不见天日的监牢里日日歌唱。
并在强暴之后,怀上了双胞胎。
20岁左右的年纪,双胞胎长大成人,在西方国家生活,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中东的苦难似乎与他们不再有瓜葛。
而命运,竟也安排他们40多岁的哥哥尼哈德·梅也来到了加拿大。
此时,她们活了一个甲子的母亲,健康情况迅速恶化,并去世了。
在持续15年的黎巴嫩内战中,有大约100万的黎巴嫩人逃到了国外。
所以大儿子也逃到加拿大的这剧情,也是合情合理的。
中东,真的是每一块土地都饱含血泪。
这是一部太过于痛苦的电影,不想再看第二遍。
纳瓦尔的演员选的真好,她真的很能代表中东的女性,中东女性有一种骨子里的坚强,不折不挠的精神。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互相残杀的历史,但爱和和平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半夜深受失眠的折磨,于是爬起来看了《焦土之城》,这是一部适合深夜独自一人安静欣赏的电影。
看到一半,甚至一大半,我都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宗教和战争的电影,直到电影结束,得知真相的我久久不能从如同被人莫名打了一巴掌的震惊中恢复过来,对,这种状态叫做“失语”。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战争和宗教的电影,更是一部讲述在战争背景下一个女人荒诞又悲惨的一生的故事。
电影通过双胞胎为完成母亲的遗愿寻找父亲和哥哥的过程中不断插叙35年前母亲苦苦寻求儿子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时空的交替切换让整个故事的真相浮出水面,与此同时,带来的也是触目惊心的残酷。
【唱歌的女人】35年前,在一个南方小镇,身为基督教徒的纳娃玛文与穆斯林难民相恋怀孕,两个有着严重冲突的种族怎么可能在那个战乱时期和睦相处,纳娃的行为让玛文家族蒙羞,在相约私奔的那天,恋人被哥哥一枪爆头之后,走投无路的纳娃接受了奶奶的安排:生下孩子,孤身前往达黑什进入学校学习法语,而孩子则被送到当地的孤儿院。
战火纷飞,终有一天烧到了南方的小镇,纳娃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儿子,于是在一个清晨,她踏上了回乡寻子之路,一路上,纳娃看到的都是备受战火摧残的焦土,穆斯林报复基督徒,攻打了整个小镇,她亲眼目睹激进的基督徒扫射了满满一车的穆斯林并放火焚烧,在一幕幕惨剧之下,纳娃站到了穆斯林的一边,利用给右派基督教民兵首领儿子当家教的机会,刺杀了首领,但是代价是沉重的——纳娃玛文被关在卡法利亚特监狱长达15年,15年间她在狭小的囚犯受尽折磨,她被称为72号房囚徒,被称为唱歌的女人,被专门折磨囚犯的Abou Tarek强暴怀孕生下了双胞胎珍玛文和西蒙玛文,当珍追溯到这里时,原本认为穆斯林难民是父亲的双胞胎才知道Abou Tarek才是自己的父亲。
【消失的父亲和哥哥】在穆斯林攻打小镇时,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基督徒,除了孤儿院里的孩子,这就是电影一开始慢镜头播放的内容,穆斯林首领占西丁带走了孤儿院的孩子并收编进穆斯林的武装阵营接受训练,纳娃的儿子尼哈德也在其中,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穆斯林狙击手。
尼哈德也在寻找母亲,为此甘愿成为一名烈士,这样他的照片就可以遍布全国,让母亲看到,但最后,敌方入侵,训练他成为一名基督徒,并将其送到了卡法利亚特监狱看管囚犯,同时,尼哈德改名成为Abou Tarek……【寻找父亲和哥哥的双胞胎】妹妹目睹了母亲精神失常的过程,所以在寻找父亲的这件事情上比西蒙积极得多,一开始认为母亲是疯了的西蒙最后也在妹妹的行动的鼓励下踏上了寻找哥哥的过程,在先得知真相的西蒙神色恍惚反复念叨“一加一,能等于一吗?
”时,珍突然大惊失色倒吸一口凉气,真相来得如此猝不及防,我只猜对了双胞胎是Abou Tarek的孩子,万万没想到也是他的弟弟妹妹……最后尼哈德收到了来自纳娃的两封信,一封写给父亲,一封写给哥哥,我难以洞悉尼哈德在看完这两份信之后将会以什么样的心情生活下去,但肯定如他母亲讲的,他将会消沉下去。
战争和历史的悲剧让哥哥成为了父亲,我都不敢去想任何一个当事人的心情,这沉重的悲伤萦绕在我的心头,不敢回看第二遍……
当信仰成为刀俎,人命成为鱼肉这是一部关于追寻亲人,关于宗教对立,关于人性泯灭,心灵却浴火重生的故事。
而影片开篇的定调,只是淡淡的,挥不去的忧伤,唯有哀怨,没有愤怒。
当这首收录在英伦另类摇滚乐队:Radiohead,2001年《失忆》专辑中的一曲《You and Whose Army?》随着逐渐响起的琴弦声,耳边有人吟唱:Come on,come onYou think you drive me crazyCome on,come onYou and whose army?You and your croniesCome on,come on……影片第一个画面就是荒芜的山地,这个贫瘠的国家,眼前只有一颗孤零零随风摇曳的枯黄椰树,你的视线是放空的。
随之,你会跟随着这个长镜头,视线被拉回破败的窗棱,灰暗的室内,瘦高的士兵们,一个伫立墙角,一个推搡着身高才及腰身的几个孩子排队,当镜头停止移动,画面停留在一个弱小身躯的背影,正在被人剃去头发。
伴随着配乐中,两次重复吟唱歌词“You can take us on”,镜头里是孩子们三两个一组的脸部特写,那样的眼神里,苍白无力,哀怨忧愁。
他们等待、凝视、沉默。
等待他们的,是如同之后一个镜头中,身边蹲坐的,不明未来的,没有对错的,童子军的命运。
当镜头依次扫过军靴和孩子们的赤脚时,有一个孩子是特别的,他的右脚后跟有三点刺青的标记。
随着头发的掉落,他是漠然站立的。
镜头从中景推进为大特写,就这样,他注视着你,透过镜头,注视着这个世界。
他失去了头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一切,他黑色的眼眸里包含了太多的黑暗,而那一点闪动的光辉,大多是心中怨怼的火焰,这一年尼哈德.梅——四岁。
这个镜头,更像是拍给第二遍看这部电影的观众的,因为当我们第一次被影片神共愤的事实真相所震动,我们早已忘记开篇这些孩子的来历,我们会惯性的去指责一个人。
而只有当我们真切的从当事人的角度,重新审视整个过程,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才能最终明白,女主人公:娜瓦尔.马尔文,因为爱的誓言而包容一切的深沉悲悯之心。
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艺术片,荣登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实至名归。
如果说商业片是把一个好故事,用电影语言包装的非常牛逼,以各种手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令人深陷在这画面,声音,剪辑营造的氛围里。
那么,艺术片的克制,就像褪去了一切华丽外衣,只呈现给你故事本身,像是骨感的美,用镜头重现真实的魅力,揭露深厚的内涵,却不加一丝的夸张与修饰。
正是因为拍摄手法的克制和视听语言的简化,更需要强有力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才能震撼观者的内心,拴住观众的视线。
如果本来就是艺术片写实拍摄手法,故事又是没有起承转折,不痛不痒的路线,那就是在考验观众和评审的耐心和教养了,不睡着或起身离场就是对创作者的最大尊重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我想更加强调这部《焦土之城》的分量,作为改编自加拿大法语作家:瓦基迪·穆阿瓦德的同名剧作。
影片的故事内涵本身,已经超出了寻常电影剧情具有的戏剧冲突,而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拍摄手法,可谓是让这部血泪的家族史诗,虽然不见血迹与哀嚎,却震慑人心,跌倒谷底,欲悲无泪。
在废墟少年的特写镜头过后,画面紧接着一个冰冷的档案室大门,门缝里透着苍白的光亮,走过几排空档的书架,来到一排靠墙的资料柜前,夏尔贝勒叔叔低着头,扶着柜架,好像如果不扶着什么他难以自己站立一样。
镜头推进,他双眼紧闭,心情沉重,许久才翻出了一份文件,上面写着:NAWAL MARWAN。
他沉沉叹了一口气,没有人知道他站了多久,深思了多久。
这又是一个连贯的长镜头,安静流畅,以一个真实人物运动轨迹来带入,就像你自己来到了档案室,看到了门半开着,你走进去,走过书柜,看到叔叔站在那里,你定睛一看,决定上前,却看到叔叔平静的表情下,按压着复杂的情绪翻滚,而不忍打扰他。
在这之后,影片才算真正的结束开篇,转接到双胞胎姐弟的到来,红色字幕出现了第一节的标题:双胞胎。
而影片在这之后,列出了十个章节,分别为:第一节:双胞胎第二节:娜瓦尔第三节:达瑞士第四节:南方第五节:德雷萨 第六节:克法西亚特监狱第七节:唱歌的女人第八节 西蒙和珍妮第九节 尼哈德第十节:夏母塞蒂斯最后第十一个红色字幕为:Incendies ——片名130分钟的电影,十个章节过后,第124分钟《焦土之城》/《母亲的告白》——片名才出现。
通篇电影以高级灰的色调,没有任何出跳的色彩,冰冷的现实与回忆,这是已故人的遗愿,尘封的历史,早已风干的泪痕。
焦土之城的愤怒和怨恨,已经被母亲娜瓦尔带入坟墓,留下的是爱和包容。
这部电影是一对兄妹寻找亲人的故事,一个母亲讲述过去的故事,也是一个孩子在战火中成长的故事。
有些商业片加重色彩与音调,强调性的告诉你一个道理。
而艺术片更倾向于带着你亲眼目睹事情的经过。
看似平常的故事里,却隐含了恐怖真相。
只有你自己去看,去听,才能体会得到。
方式没有好坏,只是给人感受不同,平地里的一道惊雷,确实令人心痛难忍,无法直视。
这部影片抛给观众一个悬念,一个找寻亲人的悬念,里面却暗藏着丑恶的战争,残忍的真相,当事实被撕开,结果浮出水面,却又没有给你宣泄的时间和机会,当你想去审视,质疑,指责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肤浅与无力。
尤其是再一次想起,影片开头与无数孩子的视线相对时,只会沉默失语。
(以下影片赏析漫谈难免涉及剧情,介意的朋友可以先去看过电影再来,小玄儿力荐,A站可在线观看,相信各大网站也有资源。
)关于情感:影片极其克制的表达。
无论是母亲娜瓦尔的病倒,还是当年颠覆娜瓦尔信仰的一场灾难,兄妹得知真相的痛苦,以及事实真相被揭开的结尾,影片中有许多情节的处理,都是用沉默的寂静来衬托内里的暴力和残酷。
三个孤单的灵魂: 出身于传统基督教家庭的娜瓦尔,在与穆斯林难民爱人逃亡的时候,被两个哥哥发现,当场开枪打死了娜瓦尔的爱人,奶奶把娜瓦尔救下,却把她锁在家里。
在娜瓦尔白天的哭喊与嘶吼声中,三位她最亲的家人,一个坐在石阶上握着十字架默默祈祷,一个孤单的靠在矮墙边,一个蹲在远方的石头上。
他们相信面对这样的世界,信仰才是拯救他们的正途,一切违背教义的事情,都是不可原谅的耻辱,他们不再遵循亲情道义,宗教成为他们衡量事物的尺子和审判他人的武器。
也许他们心中都在苦苦追问,到底是自己背弃了主,还是主抛弃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灾难降临?
信仰的背弃与秉承:在穿越南方,去往穆斯林难民区的路上,娜瓦尔在公车上,目睹了基督徒是如何带着十字架,在贴着圣母画像的枪口下,残杀着自己的同胞,只因为信仰不同。
其实我们很难理解这样的仇恨与纷争,但是在宗教国家,那个时代里,宗教间的冲突与复仇,对他们来说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而娜瓦尔经历的这一切,一路寻找孩子的她,去没能救助任何人。
她感到莫大的无助,无论是爱人还是孩子,相信他们也许早已被同样的对待,那些人想都不会想,就会开枪杀死他们。
想着孩子也许有着同样的经历,她跪地不起,以泪掩面,直到公车被煤油烧的精光,只剩下骨架,血肉全无。
娜瓦尔在痛苦的最深处,内心里重生了复仇的火焰,这世上有一种人最可怕——愤怒的母亲。
她平静的说:“我儿子的父亲是德雷萨德难民,我的儿子被战争吞噬,我已经一无所有。
我仇恨国民党,我叔叔夏尔贝勒以为文字和书籍能促进和平,我轻信他了,但是生活教会了我别的东西。
我要教导敌人,我所学到的东西。
”在这样的决心下,娜瓦尔收起了自己的愤怒,转而通过暴力与刺杀发泄。
这样巨大的内心转变,信仰颠覆,影片则通过更多的静止和特写镜头,来揭示暗藏在面无表情的娜瓦尔内心报仇的决心。
兄妹之间的慰籍: 当兄妹二人从助产护士的口中得知,原来自己就是当年母亲被人强奸后所生下的双胞胎孩子,镜头从他们吃惊的站立,直接转入泳池的水中,二人分别以抱膝式的姿态投入水底,最后在冰冷的水中,拥抱彼此。
这里的意向化处理,不得不令人联想,就像他们回到母亲曾经怀着他们时的状态一样,在羊水中双双抱膝,紧紧依靠。
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是母亲温暖的体温,而是冰冷的池水和刺痛的真相。
内心的荒芜与叛逆 整部电影剧情最关键的地方,这里给出了哥哥:尼哈德.梅,与父亲:阿布.塔瑞克的关系,也就是哥哥与父亲身份的真相。
而影片只是淡淡的给出了两个外景镜头,一个是从右向左的荒芜沙地,接一个从左向右的雪地里杂乱无章的枯枝树林。
这里不需要解释尼哈德经历了什么,如何转变,一个贫瘠的缺乏爱的童年,加上一个杂乱纷争的世界,足以令人癫狂,成为一个向所有人施暴的刽子手。
左手罪责与右手爱怜: 影片的结束,以娜瓦尔的双胞胎儿女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和哥哥,并将母亲的两封信交给了他。
他看完两封书信,就像第一封信中,娜瓦尔说的,沉默将是最好的回答。
他一手一张白色的信纸中,是尘封的过往,无法重来的懊恼与悔恨,撼动与欣慰。
这样的镜头里,传递了他两只手中攥着的,是无法想象的沉重,不需要过多的情绪渲染,这样的画面已是足够。
关于世事:影片中数学理论的潜台词。
在珍妮出发寻找父亲之前,她作为大学助教,其数学教授讲述了这样一段开场白:“迄今为止你们所了解的数学,旨在寻找一个精确且严谨的答案,从而引发其他的问题。
而现在你们将开始一场全新的冒险。
这些课题会很棘手,并且还会引出更多同样棘手的问题,你周围的人会不断重复这一点,你做的都是无用功,你无法反驳,它的复杂令人疲惫不堪,欢迎来到理论数学的世界。
” 这段理论数学的引入,与珍妮即将面临的寻找母亲的过去和父亲的存在,发展趋势是高度重合的,有些时候,很多事情有确切的答案,而很多时候也是没有的。
这里把珍妮内心的迷茫和未知的心理潜台词带了出来。
当珍妮来到达瑞士,见到教授给他介绍的另一位数学教授时,那位教授天花乱坠的说了一个没重点的公式:“1736年,欧拉刚刚解决了柯尼斯堡的七桥问题,E^(PI*I)+1=0。
”,这道问题的答案是:不存在——不存在一次将七座桥不重复的走完并回到起点的路线。
这让珍妮听的又气又急,充满了无奈。
她固然不希望自己大老远从加拿大来到这里,百般寻求最后得到的结果是0。
而这里剧情,用来交代了珍妮的母亲娜瓦尔,在大学期间的时间,也就是国内爆发战乱的年代。
当弟弟拜访完当年的老军官回到家,百思不得其解,最终询问自己的姐姐:“1+1=2,1+1能=1吗?
”,姐姐看着弟弟以为他发烧了,不过很快从弟弟疑惑的眼神里,她终于明白弟弟的意思,倒吸一口凉气。
这个寻找亲人的未知旅程,两个未知项父亲和哥哥,最终还是以数学的公式角度,被揭露出来。
这里珍妮的反应,从不解、到震惊、再到悲伤,她瞬间的“倒吸一口凉气”,是最恰当的表现,不夸张,又有力度。
之后她也只是掩面呜咽,反而给人更为压抑的触动。
关于信仰:一首歌和一句誓言。
影片中,母亲娜瓦尔生下自己第一个孩子尼哈德.梅的夜晚,抱着他唱了一首摇篮曲,发誓无论发生什么,都会爱他一辈子,并且一定会找他。
而当她身陷监狱中,不屈服的活着,依然唱着歌,之后被人们赞颂为唱歌女。
而在最后给自己双胞胎兄妹的信中,她写道:宝贝们,你们的生活从哪里开始?
你们何时出生?
我带着骄傲开始诉说。
你们父亲的出生又是怎么回事?
我要开始讲述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我说,你们的故事由一个誓言开始,愤怒之线由此断了,谢谢你们,我终于有勇气这么做了,这根线终于断了。
我也终于可以轻摇着怀中的你们,轻轻地哼着摇篮曲,哄你们入眠,没有什么比彼此相伴更美好了。
我爱你们,你们的母亲,娜瓦尔。
之后,娜瓦尔.马尔文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影片里。
第一次是开头的档案卷头,这一次是结尾墓碑上的刻字。
电影以娜瓦尔的大儿子,独自站在墓碑前哀悼结束,与开头的大儿子孤独的站立,相互对照,却又不同。
这一次他知道了自己的母亲是谁,自己还有兄妹,还有孩子,他知道了还有人曾经深深爱着他。
影片本身架构在厚重的小说之上,直指信仰的真义,克制压抑的表现手法更是突显戏剧张力,几首原声配乐成为灵魂颂歌,令观者感受到了权利与教派,亲情与仇恨,恐惧与怜悯的强烈冲突。
重新审视宗教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誓言的力量。
当信仰成为刀俎,人命成为鱼肉,无论母亲娜瓦尔选择什么,相信自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爱的真谛早已她的心里扎根,与其说她信仰什么,不如说她信仰真理与誓言。
相信这部电影作品,是对小说的再一次升华,也是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有力竞争者,可惜败给了《更好的世界》。
不过,这部电影让我们记住了一位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一位出生于魁北克法语区的导演,有时听他的英语采访确实是个听力考验。
虽然他英文表达不算流畅,但是电影表达却是娴熟老练,近年来也是佳作不断《宿敌》《囚徒》《边境杀手》,未来更是前途无限。
即便他逐渐向大制作的影片靠拢,但他的影片始终试图探讨更深刻的冲突与矛盾,像他早期的作品《8月32日》一样,看似简单的故事线,人物内心却背负着生死。
就像他说的,恐惧有时候是他灵感的来源。
相信,恐惧也是生活中教会我们更多的源头。
这首《You and Whose Army?》的专辑封面都与电影海报有着相同的色调。
在丹尼斯.维伦纽瓦新片《边境杀手》暂时还没有资源之前,这一部令他声名大噪的《焦土之城》值得回顾,反复斟酌。
2015年10月7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沙丘》严肃影评:剧情、人物关系和未来十年的沙丘宇宙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
——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一 欧拉公式证明上帝的存在欧拉恒等式被誉为是数学上最优美的公式之一,因为它将自然常数e、圆周率π 、虚数i、自然数0,1和两个基本运算符+,=连接在了一起,从而被认为是上帝写下的音符。
欧拉公式二 地理与宗教黎巴嫩位于中东地区,南邻以色列,东临叙利亚,西临地中海。
由于地处欧洲和亚洲的中部,有漫长的海岸线,自古是文化冲突与地缘交战的前沿。
亚伯拉罕一神教当中,最早出现的是居住在迦南地区的犹太人所信仰的“犹太教”。
公元一世纪,犹太人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建基督教。
由于《圣经··新约》中多处记载的耶稣圣遗迹集中于此地,该地区成为后世基督教多种派别认同的圣地。
黎巴嫩国境内也有被认为耶稣居住过的地方。
自耶稣基督时代起,该地一直有基督徒居住。
伊斯兰教承认与犹太教/基督教的共同祖先。
三教都承认亚伯拉罕/易卜拉辛是唯一神所挑选的信徒。
他与原配妻子一直没有孩子,便与妻子的女仆生下一子,后又与原配妻子生下一子。
在犹太教与基督教中,后子称为以撒,是亚伯拉罕的正统继承人,传承与唯一神的约定。
伊斯兰教称为易司哈格。
在伊斯兰教中,前子称为易斯玛仪,是亚伯拉罕的正统继承人,享受唯一神的庇佑。
犹太教与基督教称之为以实玛利。
7世纪,穆斯林先知默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迅速统一阿拉伯半岛。
新的意识形态统治下,势力逐步扩大,逐步威胁西方的基督世界。
自此,“兄弟”间为了争夺谁是真神唯一的继承人,谁的先知听到真正的神的旨意,开始了长达千年的征战。
地缘上,黎巴嫩位于伊斯兰世界内,境内的穆斯林众多。
但由于其北部多山地,往来交通困难,形成了基督徒保留地。
一战后,列强瓜分殖民地,作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黎巴嫩成为基督世界伸向伊斯兰世界的矛刺。
作为该地区最西化的国家,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被誉为中东小巴黎。
二战后,基督世界进一步蚕食伊斯兰世界,借犹太复国运动,在伊斯兰世界建立了以色列国家。
根据《圣经》记载,将以色列国家的地址选在迦南地区。
当年犹太人被迫离开之后的迦南地区,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巴勒斯坦,居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国民。
以色列建国以后,迦南地区爆发了多次武装冲突,大批巴勒斯坦难民四散迁往邻国。
黎巴嫩成为重要的巴勒斯坦难民迁入国家之一。
黎巴嫩境内的两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徒数量几乎相当。
三 黎巴嫩内战二战前后,世界上各被殖民地区先后独立,黎巴嫩也脱离了法国的控制,成为独立国家。
但是,列强的爪牙并没有就此收手。
黎巴嫩的南部邻居以色列,给它带来了4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居住在南部边界地区。
其西部的叙利亚扶持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不断以黎巴嫩南部为大本营,发动对以色列的攻击。
背后有美国的强力支持,以色列拥有中东地区最优越的战斗力。
以色列的报复行动打破黎巴嫩境内势力。
黎巴嫩境内原本平衡的局势是由基督教马龙派与世俗派伊斯兰教共同维持的。
在新的入境伊斯兰信众的支持下,黎巴嫩境内原本的伊斯兰教派开始跃跃欲试。
1975年,巴勒斯坦游击队枪击一座基督教堂。
为报复这一行为,基督教伏击一辆公共汽车,将其乘客全部杀害。
此事开启了15年的内战。
内战迅速将首都贝鲁特变成焦土。
随后虎视眈眈的各路外国势力纷纷进入黎巴嫩,整个国家陷入动乱。
四 《焦土之城》2010年上映的加拿大/法国合拍电影《焦土之城》(Incendies)改编自黎巴嫩裔加拿大籍法语作家瓦基迪·穆阿瓦德(Wajdi Mouawad)的同名剧作。
故事讲述居住在加拿大法语区的双胞胎姐弟珍妮和西蒙在单亲母亲的遗嘱中得知,从未谋面的父亲与哥哥尚在人世。
两人需将遗嘱中的两封信分别交到对方手上,然后才能阅读母亲留给自己的最后一封信。
在此之前,母亲拒绝以体面方式下葬,也拒绝在墓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故事以2009年姐弟寻找亲人展开,穿插揭露三十多年前母亲在黎巴嫩内战时期的经历瓦基迪·穆阿瓦德(Wajdi Mouawad)出生于1968年,在黎巴嫩度过了他的童年,在法国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在加拿大魁北克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
他在剧作界具有一定的地位,创办多家艺术公司,担任多家剧院艺术总监、院长等重要职务。
他创作的多部剧作获得成功,其中创作于2003年的《Incendies》被导演丹尼斯·维伦纽(Denis Villeneuve)于2010年改编为电影,在第83届奥斯卡典礼上入选最佳外语片类别。
此外,他为儿童撰写的剧本和故事也大获成功,其创作的小说获得多个奖项。
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演员,他还在多部优秀剧作中扮演角色。
由于孜孜不倦地工作与卓有成效的创作,他获得了许多荣誉。
包括2004年法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发育国家大奖,2006年被授予国家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和和平艺术家称号。
他被授予里昂高等文理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和法国科学院的戏剧大奖。
他的戏剧和小说已被翻译成约20种语言出版,并在世界所有地区上演(他自己的作品和外国艺术家的作品)。
本片导演同样不同凡响。
维伦纽瓦是一位多产的导演,能够从事各种类型的工作,是同代加拿大法语国家中最引人注目的导演之一。
他与1967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南部,最初对科学感兴趣,后来决定追求对电影的热爱。
毕业于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后,于20多岁开始了电影生涯。
早期的小型成功让他能够展开独立项目,多部短片的成功使得他开始尝试长片。
两部长篇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加拿大电影最高奖项——精灵奖的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奖。
2009年自编自导的《理工学院》(Polytechnique)横扫精灵奖七个主要奖项。
第二年,导演推出本片。
这部电影除了在加拿大境内获奖外,也得到了国际认可,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和更多电影节奖项。
随后,导演全面进入好莱坞,推出多部佳作。
其中,影片《降临》改编自著名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的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大获成功,获得了八项奥斯卡提名。
随后,导演拍摄的《银翼杀手2049》(2017年)与《沙丘》(2021)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成功。
五 故事分析不难看出,电影故事的核心来自于原著作者本人对于自己祖国内战的观察与感悟。
原著名Incendies,在法语中本意为“火焰”,引申义为“煽动、鼓动”。
此名既能够描述内战导致国内多处地区战火弥漫的景象,又像一只箭头,指向了内战爆发的诱因为多方势力的煽动。
故事围绕一个黎巴嫩家庭内成员的组建、相互伤害与分离展开。
5位家庭成员就像欧拉公式中最基本的5个符号,组成相互制约的函数关系。
正如数学是真实世界的模型,这个5个家庭成员也分别映射了黎巴嫩内战时期及战后的各方势力。
5位家庭成员分别是:父、母、父兄、姐、弟。
父-母生活在黎巴嫩基督教村落的少女与巴勒斯坦难民相爱,遭到家人村族的反对,冲突中父被母的家人枪杀。
40万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与当地国民争夺土地等生存资源,诱发了严重的冲突。
两教冲突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基督教马龙派分化出的基督教民族主义右翼派系长枪党与境内穆斯林产生武装冲突,导致内战爆发。
母亲的哥哥既是该党在故事函数中的映射。
母-父兄(长子)黎巴嫩境内的基督教主体是分属于天主教的马龙派。
基督教内部分化为三个主要派别: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有别于目前流行于西欧和北美的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教义保守,教制等级分明。
教义保守,视堕胎、私生子为罪恶。
怀有敌人私生子的基督徒母亲被家族视为耻辱,产下的男婴被偷偷送走。
为了日后相认,男婴的脚跟上被纹上三个墨点。
《俄狄浦斯王》是欧洲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
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焦》故事中的男婴被报复性烧毁基督村落中的孤儿院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培养成为狙击枪手,丧失人性,无差别射击平民,被长枪党俘虏后投降,成为关押政治犯的监狱牢头。
他的父亲是被突如其来的暴力枪杀而死,而他自己成为了暴力的帮凶。
并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性侵了自己的母亲。
俄狄浦斯的字面意思是“肿胀的脚”,脚的意象同样发生在《焦》中长子的身上。
而烧毁孤儿院的事件又是现实内战中巴勒斯坦游击队报复性烧毁基督教堂事件的映射。
涉及家国情怀的故事中,母亲、妻子等女性形象常常成为土地和国家的喻体。
长子是基督和穆斯林的孩子,从母亲身体中来,又与母亲诞下后代,同时极力伤害母亲。
这个关系的现实映射也很明显。
内战时期的暴徒双方都是来自迦南美地先民的后代,受到同一个神的感召,却用极力的残暴破坏这个国家,使得黎巴嫩从乐土变为人间炼狱。
母亲写给同一个人的两封信中,一封充斥着控诉和仇恨,另一封则饱含爱意。
这位母亲孤身刺杀长枪党魁的举动,并不是因为她站在巴勒斯坦游击队的一方,也不是为了与党魁政敌换取逃走的资源,而是为了在内战中死去的无辜之人伸冤。
似乎想要表达在现实中,作为国家的黎巴嫩爱好和平,滋养子孙;嫉恶如仇,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甚至不惜以暴制暴。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长枪党人屠杀伊斯兰平民乘客的事件,在真实内战时间线中占有重要一环。
母-双胞胎遭受蹂躏的母亲生下双胞胎,被长枪党魁的敌人安排逃往加拿大。
她并没有将仇恨转移到孩子身上,反而给予无私的母爱。
母亲得知长子就在加拿大时,并没有直接告知子女真相,而是以墓志为要挟,勒令子女自己寻找。
她像一张拉满的弓,将黎巴嫩的孩子们送往历史的真相。
她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而是给予孩子们自己判断的机会。
根据原著作者的简历,想必他自己便是逃离战火中黎巴嫩的孩子之一。
黎巴嫩就是那位饱受蹂躏的母亲,战火平息后依旧承接子民的未来。
任何一个黎巴嫩的后代,不管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抑或是二者的混血,都将从内战的教训中获得智慧。
面对母亲的遗嘱,两个孩子的反应截然不同。
女儿毅然决然地回到故土,探求过往的足迹;儿子只想要给母亲办一个符合加拿大法语区社会规范的葬礼,继续过着西方世界的安宁生活。
黎巴嫩内战结束十几年后,超过百万国民奔走他乡。
想必移民他乡的黎巴嫩后代,也面临着类似的选择。
父兄-双胞胎同样的一个人,既是大哥,又是父亲,这是此片被贴上乱伦标签的主要原因。
这样的设定其实并不算狗血。
在亚伯拉罕一神教的世界中,有许多乱伦故事。
事实上,在人类个体数量很少,种族难以延续的时候,伦理的桎梏自然会被瓦解,以期最大限度释放生育资源。
作为大哥,他是穆斯林的儿子。
伊斯兰教尊亚伯拉罕长子为祖先。
作为父亲,他是以基督教长枪党人的身份与母亲媾和,次子成为了基督徒后人,正与《圣经》相符。
双胞胎作为一对男女,代表了战后黎巴嫩全部的后代。
他们同时使穆斯林与基督徒的后代,生活在同一片国土。
故事中的双胞胎得知真相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直面父兄,正如黎巴嫩的后人们直面自己的内战历史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即母亲的遗嘱委托人兼老板。
这个人物来自黎巴嫩,在加拿大运营产业,与黎巴嫩的故交保持紧密的联系,在双胞胎的调查陷入困境时出手,协助解开迷雾。
而次子尝试接触巴勒斯坦游击队高层时,此人不知去向。
甚至早在母亲去世前,就因代笔三封信件而了解真相。
在黎巴嫩内战中,西方势力的作用不容小觑。
原著作者并没有在回忆过去的桥段中直接展现这方面内容,而是借这个人物进行暗示。
内战中,基督教派得到黎巴嫩军政府的支持。
站在黎巴嫩军政府背后的是来自西方势力。
从宗教源头上讲,西方宗教也同样来自迦南地区。
黎巴嫩军政府对抗的巴勒斯坦游击队背后的支持力量是叙利亚,叙利亚的行为代表了伊斯兰世界对以色列建国的排斥。
故事中支援母亲刺杀长枪党魁的人,很容易理所当然地被认作巴勒斯坦游击队。
但当母亲出狱后,帮她出国的人并没有安排她前往叙利亚,或者其他中东伊斯兰国家,而是加拿大法语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长枪党魁实际上是可更换的傀儡,黎巴嫩内战的煽动者就是是谁。
六 结论笔者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正值2022年3月俄乌冲突态势紧张。
眼见同气连枝的斯拉夫人攻打斯拉夫人,东正教徒袭击东正教徒,基辅罗斯的后代相互射击,反法西斯战友的后代彼此仇恨,内心甚感凄凉。
乌克兰同样地处西方与另一大势力中间的重要地缘地带,历史悠久,物产丰富。
执政党魁受到外国迷惑,战火内引,无辜民众遭受无妄之灾。
不知将来的乌克兰后代又会如何揭开煽动者的面纱?
好看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