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千年敬祈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千年善祷,Mr. Shi und der Gesang der Zikaden

主演:蒋锡礽,帕沙·D.林奇尼科夫,俞飞鸿,维达·汉弗莱马尼,梅根·艾尔伯图斯,韦斯·迪特里克,安吉拉·迪尔多夫·佩特罗,布莱恩·吉本斯,艾里克·霍伦鲍夫,理查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汉语普通话,波斯语,英语年份:2007

《千年敬祈》剧照

《千年敬祈》剧情介绍

千年敬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退休的火箭工程师史老先生(Henry O 饰)来到美国,看望阔别十二年之久的女儿宜兰(俞飞鸿 饰),经历了离婚的女儿近几年一直没有再婚的打算,这让史老颇为纠结。白天女儿上班时,史老试图与年轻的美国邻居交谈,但语言与文化隔阂让史老只能停留在孤独的世界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史老与宜兰一直缺乏沟通,美国之行也并没能改善两人的关系,所幸史老结识了一位伊朗老妇,他们时常用生疏的英语交流,而老妇最近喜得孙子让史老两相对照之下黯然神伤。史老发现了宜兰与一位有家室的俄罗斯男子前景黯淡的交往,情急之下开口质问,才明白女儿不如意的感情生活与自己有莫大的关系…… 本片获2007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最佳男主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北方大地高校电竞风云之巅峰对决谢谢你温暖我将界乐队南粤刑侦档案十月围城萦萦夙语亦难求双龙出手魔法少女伊莉雅:雪下的誓言不翼而飞美式主妇第三季三生三世花之殇蛇皮美人烽火双雄鲁本·格斯瑞乞丐王子逃离未来请回答1994新白蛇传之九尾狐坏妈妈太妹刑事歇斯底里伟大的族谱归乡哪吒之灵珠重生棒球大联盟第二季尖叫天空9号房间迷惑

《千年敬祈》长篇影评

 1 ) 无题

很平淡,很真,看完回想下,好像并没有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给人启发的台词或场景,看完后我也说不上来一个特别明确的主题,只是一个生活的片段,讲述一个丧偶的父亲从中国来美国看望离婚的女儿,但是这部片应该给予我一些正面影响,里面讲述一些人的现状,观念,现实笼罩下的无奈,如果说我不快乐,我可以给自己找很多理所应当的理由,可是当你不快乐,就像打开坏循环的一个大门,会更加不快乐,做事更糟糕。

应该快乐些,不要让自己后悔。

爬上来总是比掉下去,难得多。

在我看来父亲还是很正能量的。

父亲跟谁都能聊两句,虽然也害了他,但是还挺值得学习的。

好片子 ,没有好人坏人,只是对生活有欲望的人。

 2 ) MR.shi,你要往哪里去?

昨晚《MR.shi》看到一半,接到爸爸的电话。

爸爸说,我们刚从医院回来,表嫂的父亲去世了,你打个电话给表哥慰问一下。

这是半年内爸爸第二次在电话里通知我亲友逝世的消息,表嫂的父亲去年底查出肺癌,离世早是预料中的事,我平静地应答着,说我一会就给表哥打电话。

爸爸也很平静地说,表嫂在医院哭到昏死过去,手脚冰凉,上着氧气袋。

“这没什么必要,人应该看开一点。

”我突然觉得爸爸的声音很遥远,我知道,他这句话是在给未来某个时空的我所说。

區亨利扮演的父亲石先生,从北京去美国探望十二年未见面的女儿石宜兰。

电影开场的色调是机场里那种暖暖的明黄色,石先生满面笑容地走出来,等候在外的女儿,俞飞鸿扮演的一个挽着素髻的中年女子,低低叫了声“爸爸”,父女俩客套地握手、问候,然后如同陌生人般地沉默--整个画面的气氛就此凝结住,这种压抑而低沉的调子逐渐弥漫开去,一直贯穿到整个故事始终。

石先生的职业:石先生在影片中四次给别人介绍自己是一个“火箭专家”:第一次是和飞机上的邻座,那个美国妇女满面春风地和前来接机的友人介绍“这位老先生是一位火箭专家!

”;第二次是在女儿家楼下的游泳池边给一个美国热妞描述自己的工作,女孩子一脸羡艳地表示“您太了不起了!

”,但石先生蹩脚的英语明显让她误会了石先生是一名医生;第三次是在公园里,石先生在美国唯一的朋友,那个伊朗老太太,他们用母语+英语的方式进行着只可意会的沟通;最后一次,石先生坐在独自漫游美国的火车上,从他的手势可以看出,他又在和邻座描述他“火箭专家”的职业经历。

直到女儿宜兰在父亲喋喋不休的盘问之下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之前,石先生的“火箭专家”身份是无庸质疑的,他可以语焉不详地描述自己的父亲宜兰的爷爷“他是个银行的经理,曾经给英国人做事,后来又去帮过美国人。

解放后,他就什么都没有了。

他后来确实只是一个看门人,做些收发工作。

”而对于他自己的身份,那是象黑字写在白纸上一样清晰明了的。

石先生的感情:宜兰和父亲说,您去参加老年活动中心挺好的,顺带也给自己物色一个老伴。

石先生正色回答:我这一辈子只有你妈一个。

女儿一脸的不置可否。

在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石先生的职业与感情,都在女儿的一顿抢白之下揭盅:你根本不是什么“火箭专家”,你的事情别以为我和妈妈不知道,别人会在背后说会当着我们的面说,一切都是为了那个女人。

父亲的形象轰然坍塌,原来一开始淡然得近似冷漠的女儿,完全有她冷淡父亲的绝对理由: 石先生是一位有过外遇并给家庭带来了极大伤害的父亲。

然而事情并没完结,第二天一早,石先生在卧室里喁喁独语,女儿在客厅收拾上班的行头。

我曾经是一个“火箭专家”,32岁那年被撤职当了一名文员,在这个位置上干了30年,天天看着同事们做着我梦寐以求都想做的事。

撤职的原因是我和一个女同事经常在一起聊天,但没人相信我们在一起只是为了聊天。

领导让我写悔过书承认我的错误,我怎么能写呢?

我什么都没有做过,我要是承认了,你妈妈会怎么想呢?

于是,32岁的石先生,从一个“火箭专家”被降职成了一名文员,原因只是“作风问题”。

王颖电影的观众多是美国人,所以他并没有让这个会让所有美国人不知所云的词汇出现,他借用石先生的一段自白来解释,而作为中国观众,作为了解那一段历史的中国观众,这四个字已经足够解释石先生32岁之后一切莫名的境遇了。

女儿石宜兰:在石先生眼里,女儿石宜兰的生活足以称得上离经叛道:她在美国离了婚,而且是因为她爱上了另外一个俄国已婚男人。

石先生用一个过时多年的词语给她下了定义:你这样做是不守妇道,象你这种离了婚的女人是很容易走错路的,一定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学会用母语去表达自己,那当你懂得了另外一种语言以后,就只会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

”这句话涵盖的意思可以有很多,很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也有过类似的描述,是说中国人谈恋爱时都不好意思说“我爱你”,而如果把这个意思用英语“I love you”或法语“Je t''aime”来表达,则会容易许多,就象把自己躲在一个面具后面说话,不会感觉难为情。

离家多年以后,我也逐渐发现,有时候,当我要描述一件事或表达某个意思的时候,我的习惯是用普通话而不再是我的母语方言来叙述。

但这两个例子,只是一种浅层的表现,与宜兰所想表达的带着些许悲剧意味的表述,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我可以想象,可能出生于70年代初期、自小生活在一个有着沉默寡言父亲的家庭里、一直被父亲有外遇的传言所困扰、对父母的婚姻充满着怀疑的石宜兰,在自己的婚姻中会是如何的寡淡:因为她与她的丈夫都来自有着同样环境的国度,他们同样都没有学会用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她选择了去与另外一个男人,一个俄国男人用英语谈一场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恋爱。

女儿的世界与父亲的世界已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影片的前半段,我看尽女儿对父亲的冷淡,内心对这位父亲充满无尽的同情;后半段,父亲开始对女儿的生活开始进行不合时宜的干涉,用一套过时的观念妄图去改变女儿的价值观,我又对女儿的处境充满无限的理解。

这是一对错位的父女,早年的父亲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疏于与女儿沟通,多年以后,父亲老去,老年的他开始变得絮絮叨叨,而成年的女儿已经完全不知道如何去接受自己的父亲,于是这样一对同样沉默寡言的父女,每晚坐在餐桌前,对着父亲做出的一堆中国菜,吃着一桌的压抑。

电影的最后,误会看似冰释,但几十年间积累的陌生与隔阂如何能在一夜之间消融?

石先生独自一人坐上了去周游美国的火车,继续着对旅途中相遇的人介绍:我是一位“火箭专家”······人与父母的缘分是在出生之初便已注定,有的人缘重,有的人缘薄。

如今已人到中年的我,眼看着父母一天天的老去,又该往何处去?

 3 ) 活出自我的俞飞鸿——观电影《千年敬祈》

父女的和解——观电影《千年敬祷》 一俞飞鸿一直是我很欣赏的女性,不仅是因为她的美,更因为她的气质和生命姿态。

也可以说,她演绎了什么角色,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活出一个精彩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看了许知远采访俞飞鸿,就明白了俞飞鸿为什么吸引我的原因。

俞飞鸿谈话的核心主题是如何才能获得自由,其中包括如何才能勇敢的说不,如何才能拒绝别人。

她说她的父母都是别人眼中的好人——不拒绝别人,不发泄愤怒。

俞飞鸿在现实中的父亲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和儿女的人。

当孩子们在小时候与他人发生冲突时,父亲会不问理由地认为是孩子们的错误,不会辩驳,也不会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让俞飞鸿也变得不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会拒接别人,不会对愤怒的事情发泄不满。

父母的严格管制,让俞飞鸿在高中以后想逃离家庭,去北京上大学。

我不知道是不是俞飞鸿学电影的原因,她很幸运地意识到这样不会表达愤怒的性格是有问题的,于是她大学毕业以后去了美国,想在美国学习一种自由的能力,也就是忠于自己内心的能力,或者说找到和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俞飞鸿在电影《千年敬祈》中扮演的宜兰是一个移民美国的华人离婚女子。

他的父亲到美国来看她,但是发现女儿跟自己并没有多少话说,并且感到女儿内心深深的不快乐。

这位自称为火箭工程师的父亲努力拉近和女儿的关系,但是女儿总是拒绝父爱。

她仿佛穿着厚厚的铠甲,不让别人走进她的内心。

后来父亲发现女儿常常接到一位男士的电话,而且女儿对这位男士有很长很长的话讲。

当父亲问女儿离婚原因的时候,女儿在告诉他是由于她自己和俄国男人有了外遇。

当父亲指责她为什么可以做出如此有违人伦的事情,女儿则反问父亲为什么年轻的时候藏着一个情人,又和母亲如此少言寡语。

父亲沉默了……过了一夜,父亲和女儿说出了实情。

他年轻时候是一位火箭工程师,由于和女同事有很多共同的理想和话题,就聊得多一些。

但是领导和同事非说他们有不正当关系,非要让他检讨认错。

由于他不拒绝承认,所以他从工程师的职位降到文书。

那时女儿还很小。

也许是由于父亲的沉默,父亲和母亲一直都很少言寡语,加上邻居的八卦非议,让宜兰小时候感到父亲不爱她和母亲。

这样一种童年的心理情结,影响了她的心理结构。

让她成为寡言的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但是当她学会了英语,她就获得了一种用外语表达心灵感受的自由。

于是她和俄国男人发生了情事,但当俄国男人向他求婚的时候,她却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他并不是她共枕眠的缘分。

从心里分析来看,童年时期父母管制越严,孩子的反抗心里越重。

但是孩子与父母的势力明显不对等,孩子反抗的情绪就会压抑储蓄起来。

等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就会以叛逆、或者无意识地做坏事的方式表达这种反抗。

电影中的宜兰就是以出轨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反抗。

三当父亲和盘托出实情以后,宜兰和父亲的关系忽然之间就改善了。

他们一起坐在草地边的长椅上,女儿对父亲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临床的很多心理治疗案例表明,当心理医生通过唤起病人潜意识,让病人发现其实父母在是爱他们的时候,很多病症就得到缓解,甚至痊愈。

有意思的是,俞飞鸿说自己对于电影《千年敬祈》中宜兰的演绎,是自己最不像表演的表演。

俞飞鸿的弟弟也说这此表演是俞飞鸿最像她的表演,而其他的影视剧的表演都不是她。

在这次表演中,导演王颖没有让俞飞鸿化妆,也就是说这是一次本色表演。

那么,俞飞鸿所说的“最不像表演的表演”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尽管俞飞鸿不是宜兰,但是她却进入了宜兰的身体,完成了一次与父亲疏远、冲突、和解的过程。

既然是进入了宜兰的身体,就不需要用表演的技巧和理性与指挥自己的行为和话语,而是按照宜兰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去自然表达,因此这次表演就最不像表演,而是一次自然呈现。

俞飞鸿在无意识中选择了一个与自己有相近心理结构的人来演绎,那么在演绎的过程中,俞飞鸿也在内心深入完成了一次她自己与父亲的和解过程。

因此,她自己也变得更加柔软和丰富了。

她说以前的自己是硬邦邦的。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实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与父母的和解。

只有在内心深处,达成与父母的和谐,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活出真实的自我——直面恐惧、愤怒、悲伤、激怒、内疚、羞耻,承认他们的存在,并且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P.S:一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这些本能欲望太强,就会做出触犯伦理和法律的事情。

超我代表着人类美德、克制、自律、理性等完美品德。

但是超我太多,人就会变得紧张、压抑,而且不真实。

自我是本我与超我的平衡。

拥有良好自我的人,既可以适度地满足自己的本我欲望,又可以适度得发展超我,为世界做出共贡献,同时知道自己是谁,想要做什么,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最近几天一直在武志红的心理讲座和心理分析文章。

武志红说,愤怒、恐惧、悲伤、内疚、羞耻、嫉妒,尽管是人们不愿面对的负面情绪,但也是人的生命本能。

排斥、压抑这些内心深处的情绪,就是在压抑自己的生命力。

他说很多人标榜自己是好人,也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结果却往往费力不讨好,内心非常不快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难道好的行动不应该换来好的结果么?

武志红认为,这些努力成为好人的人,在心理上一直在排斥自己的本我,拒绝承认自己也要欲求,也有愤怒、嫉妒等所谓负面欲望和情绪。

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向别人表露这种情绪,别人就会说他是个坏人,就会不喜欢他。

于是,他们压抑自己内心的本我欲念和情绪,总是以好示人。

但有趣的是,人与人的交往其实也是真实的生命能量的交往,如果一个人过度压抑自己的本我,就会让对方有一种不被真诚相待的感觉,两个人的关系也不会真正走进。

长期压抑自己内心的人在心灵深处并不快乐,因为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

如果一直逃避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些情绪,一直用意识和理智排斥和压抑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以别的方式变身出现——因为这些情绪就是生命能量它们会以各种变身的方式显现出来。

比如长期压抑自己内心的人,会在躯体上出现各种症状。

有些人很多人害怕鬼,甚至见到鬼,而这种现象并不是恐怖事件,而是人内心的投射。

鬼就是自己不愿面对的愤怒、恐惧、嫉妒、悲伤,这些情绪不会因为压抑和排斥而消失。

这也是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因为礼仪是对人本我欲望的压抑,但是本我不会由于理性和规范的压抑和排斥而消失,它自身想要表达和发泄,于是音乐就可以发泄和疏解这种生命不能情绪。

当让我现在一直不能解释的是,文学与音乐的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是兴于诗?

成于乐?

为什么不是兴于乐,成于诗呢?

 4 ) 石先生和蟋蟀的歌唱。

这个奇怪的标题是电影德语版的片名,没有译出原片名中的“千年”,好像风马牛不相及。

看了电影后才揣测,可能是因为男主角在电影中提到蟋蟀有17年的寿命。

开头父女在机场见面的场面让我想起平时在工作中接待国内来的代表团,握手、问好、寒暄、洗尘,不关痛痒,不动真情,但必须要说要做,因为是礼数,是义务。

这父女两之间为什么也是这样?

他们可是长久没有见面了。

生分、冷淡,象一杯隔夜的绿茶,不见温度。

这一杯绿茶随着电影的逐渐深入,才慢慢回暖。

父亲天天做好吃的,女儿晚回家还等门,甚至等到公车站,等到学校的图书馆。

看到女儿和陌生男子回家,关切神情溢于言表。

女儿把父亲在门上挂的中国结拿下来又挂上,给父亲选择合适的旅游路线,告诉父亲出门附近是个公园可以散步,听到父亲的火车驰过时红了眼圈。

电影的最后提到了父亲与他的女同事之间的事造成全家的误会,使得女儿认为父亲和母亲间并不相爱。

这虽然解释了女儿和父亲见面时的淡如水,但这么一个在观众听来简单的故事造成几十年的家庭悲剧,稍牵强。

石先生来美国前学了英语,随身总带小本子。

有些话要先说中文再蹦出英文。

与公园碰到的伊朗妇女的交谈是全片的亮点。

老妇有两个儿子在美国,工作体面生活无忧。

但大儿子一有了下一代,就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

老妇这时才对石先生说出自己其实还有个女儿,可惜在伊朗被杀害了。

她悲伤的眼泪似乎在说,如果自己的女儿活着,她决不会被送去养老院。

这和石先生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形成呼应。

另一个值得琢磨的情节是女儿对石先生说自己没有学会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到了美国才真正用一种对自己来说是外语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这个说法让我很吃惊。

但这或许是很多海外华人的现状。

王颖导演原来是男性,这次看了介绍才知道。

 5 ) 千世修来共枕眠

那天在文化中心看王颖的《千年善祷》(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王颖亲临电影节,他说他当年和缪骞人结婚,觉得是两个人的事,也不想筵开百席,所以连父母就没有通知。

后来明报周刊把他们的婚讯报导了,父亲飞往美国,在他们家住了下来,却没有谈到他们已结了婚的事。

几天后父亲终于在吃饭发作,说他们竟然户口只有几千元胆敢跑去结婚,原来父亲在这几天在他们屋内大搜查,连银行存摺都看了。

王颖的父亲斥责他们在美国太自由了。

因为有这种经历,他读到华裔作家李翊云写的小说《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很有共鸣,便决定回归美籍华人生活这个题材,把故事拍成电影。

王颖说,近十几年美国华人社会的最大变化,是愈来愈多来自中国大陆的中产阶级移民。

最近读余弦栈主的文章,也提到国语渐渐取代广东话,成为华人社会的多数语言,港星到悉尼开演唱会,亦多唱了国语歌。

《千年善祷》的主人公绮兰,正是12年前由北京移居美国,她觉得说着英语的时候,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跟来探望他的父亲很难沟通。

绮兰与当年跟他一起移民的丈夫离了婚,爱上了俄罗斯的有妇之夫。

她跟俄罗斯情人说他们没有夫妻缘份,说了“百世修来共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这句中国谚语。

千世修来,就是书和电影意思─“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

原文刊于: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73

 6 ) 相逢一笑泯恩仇

从图书馆借的碟,是英文字幕,可讲的确是中国的不能再中国的故事。

看着片中的父亲记单词,和邻居寒暄,同伊朗女人聊天,摩门教上家里来传教,这简直就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情节。

曾几何时,妈妈也这样将单词记在小本上,每天问我晚上什么时候回来吃饭,强迫我带饭盒觉得面包水果没有营养,在小公园里和一个只会说几句英文的越南女人一起散步聊天,偶然被拉去参加华人教会组织的活动。

我有时也会闪过愧疚的念头,她在家应该挺寂寞的吧。

但也就是想想,不可能在家里陪她,甚至并不特别减少外出和朋友的聚会。

而她,虽然国内有无数亲朋好友,还是希望在我身边,即使寂寞。

一世人,只有一个爸爸妈妈,我不清楚别的父母是不是也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难分难舍,还是那种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洒脱,或者表面上云淡风轻而私底下的隐忍。

但我们之间毕竟是有很多话说的,兴致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聊上几个小时,互相爆料那些年久失修的秘密,不吵架的时候,甚有天伦之乐。

但电影里的父女,一开口的那句“你好”就让人震惊,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父女在一起显而易见的无话可说。

再逼急了,说一些诸如知了要在沉睡17年才破土而出,come比kum正式这种人畜无害的话。

那些真正想说想问的无论如何都不知道怎么开口,因为彼此的隔膜猜忌反叛,说出来便石破天惊海裂山崩。

最后在父亲的逼问下,女儿终于爆发,她不是要解决问题,不是要求理解,她打了一场痛快淋漓的自卫反击战,瞬间将父亲打的溃不成军。

他们之间,语言早就失去了弥补抚慰含情脉脉的功效,抽出来就是阿飞的剑李寻欢的刀。

父亲到最后也不认为他有婚外恋,即使为此葬送了一生的事业。

他觉得和妻子没有问题,如果硬要说有,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说话。

可即使没有话说,仍有几十年的恩情在,一样可以白头偕老。

他是一个坚定的有信仰的人,这个信仰甚至包括了不离不弃从一而终。

对于一段婚姻,这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对于一段只有一次的人生,更是没有答案。

当对一个人没有话说时,我们为此给出了很多解释,因为激情不再,因为工作太累,因为知识差异,因为性格不合,横竖就是死也不能承认其实就是不爱,或者不够爱。

哪怕这个代价是将所有的人拖下水,甚至那些无辜的人。

一旦很爱一个人,而对方不够爱你时,或者对方很爱你,你却无法回报等量的热情时,爱的落差便开始积累势能,愈来愈大,逐渐变成一个不可说的秘密。

我们开始三缄其口,能说的只有“你好”、“谢谢”而已。

但那真正重要的,永不开启,任由疏离忍让猜忌愤怒来填补这巨大的空白。

电影中,将父女痛苦的根源归结到父亲那若有似无的婚外恋上。

所以,爆发过后,坦白过后,末了,坐在公园长椅上的父女似乎终于可以交流了,可以沟通了。

但怎么看,都觉得是俩人都疲倦了,只好相逢一笑泯恩仇,毕竟是父女,哪里就真的有国仇家恨,有的不过是过往岁月中不足为外人道的缺斤少两。

那些旧伤口还在,清洗过了,或许从此好了,或许不,那些错过的,有些可以弥补,有些不,但生活总归还是要过下去。

 7 ) 《千年敬祈》: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是在上周,还没生病。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在现在,正在病中。

今天闲翻盛宁先生的《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一书,偶然看到书中对于德里达(J.Derrida)《论文字学》(De La Grammatologie)一书中对文本的解释,原文是“il n'y a pas de hors-texte”,这句话英译以后会产生歧义,一为“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of the text”,另一种是“There is no outside-text”。

今人多在第一种意义上理解这句话,而盛先生虽未明说,且在其引文中依然沿用了这种说法,但显然,在他的思考中,是较为考虑到后者的,这从其为此所作的注解中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我们把电影视作一个文本,在新叙事学的角度来对之进行读解的话,我们或许就可以看出盛先生强调德氏第二种定义的意义所在了。

从第一种英译,我们发现,“文本以外一无所有”,而第二种则意味着“根本没有文本以外这种情况”。

电影的叙事如果置放在第二种英译之中来看,那么,电影中的记叙所衍射和延伸出的意义,其本身也毋宁说是一种文本。

在《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本的无所不在:代际沟通障碍、语言以及由之伴随而来的文化沟通障碍、边缘力量的自然亲和性、身份认同与族群逃逸等等之类的问题。

而我,自然是对语言情有独钟的。

俞飞鸿所饰演的宜兰,孤身一人身在美国,Henry O所饰演的宜兰父亲来美国看她。

影片就从这最初的遭遇开始,步履缓慢,琐碎几近窒息,沉默,少量的台词以及破碎的美语……宜兰对父亲的态度不冷不热,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冷谈,以至于在电影即将行至中途时,宜兰越来越少在晚上回家,与父亲的见面和交流就几乎没有了。

而宜兰的父亲也渐渐习惯每天到公园去和一个伊朗女人交谈,大家都不懂彼此所说的语言,虽然大家同样在极力地使用本土的美语,可这样的美语表达却往往淹没在本国语言的运用上,他们无法通过美语来进行思考,也无法通过美语来进行言说,更无法通过美语来进行交流,对于美国的主流文化来说他们是边缘的,甚至对于美国的语言本身来说,他们在语言上也是边缘的。

于是,汉语和波斯语在支离破碎、几乎不成其为语法的袋装美语中相遇。

这样的相遇或许只是为了寻找某种异质的同质感——或许也正是因为他们同时是异质的,因而在“异质”这一特点来说是“同质”的——也或许是为了寻找某种同质的异质感。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无法逃避边缘,他们也无意跻身中心,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借用中心的某些资源——那些可怜的资源——来维系各自不同的交流——在交流这一点来说,他们并不是相似的,倒毋宁说是一致的。

那么,对于宜兰们来说呢。

美国文化虽然在语言上已经整合了他们,可是不能在记忆上收编他们。

他们更加可怜:一方面,他们不能回归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求灵魂和情感的皈依,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美国原生民,他们对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即便在他们身处其间的时候,依然不能完全内合进他们的生命,一旦这样的努力无可回避,记忆的闸门不是向他们完全打开,将他们冲刷得措手不及,就是完全向他们封闭,使他们选择逃避却无可逃避,因为对他们来说,最好的逃避之处是真空,可是美国不能提供给他们,中国也不能提供给他们。

他们说着流利的美语,仿佛已经是一个纯正的美国公民,可是无根的漂泊感像野兽攫住他们,使他们须臾不可挣脱锋利的爪……压抑——完全自由所带来的压抑、孤独——相对无言的彻骨的孤独……对于他们来说,故去的历史已经埋葬在另一个遥远的国度,即便那曾是他们肉身的故乡,在一个客旅的异乡,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封存,他们没有历史……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延续也并不通往另一个光明的未来,即便这曾是他们理想的归所,在一个漂泊的国度,未来对他们来说已经沉没,他们同样没有未来……于是宜兰选择了一个俄罗斯人作为男友,一个共产主义者,一个有妇之夫……于是宜兰选择在经历了数重的压抑以后向着自己的父亲彻底爆发,为着父亲当年的丑事,为着父亲没法在汉语的世界中教会她如何去爱……他们——宜兰和父亲——越来越没有话——他们说着,却不沟通……他们——同是说着汉语——可是谁也不能用汉语把自己好好表达……无言——父亲还是对着墙自说自话,倾诉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冤情故苦;宜兰,一墙之隔,早已打点好行装……最终,宜兰还是和俄罗斯人分手了,这一个分手中,折射出多少历史和文化的沉重,这分手绝不仅仅只属于个人——因为在这里,个人变得如此单薄,单薄到丧失了一切的权利,毫无资格……故事极其平淡,全剧中几乎一半的台词是用于父女的争吵之中,只在全剧的中途爆发,那样的昙花一现……现完以后,故事未完……行文至此,我发现我使用了太多的省略号和破折号,究竟是为了解释说明,还是意犹未尽,谁也说不清楚。

只是对于一个栖身异域文化之中,选择逃离你本有的领属的人,我不知道我该用怎样的目光加以注释,是钦佩你的大胆,还是鄙夷你的怯懦呢?

因为从来就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在选择融入一种文化将以有为,还是找一个寄生的躯壳把自己藏起来,在外语的衣襟下谈情说爱……徐小斌说:在这个粗糙的欲望化的时代,爱已灰飞烟灭。

但是对于宜兰们和那些俄罗斯共产主义者们来说,这一切不是如此轻松,他们太过沉重,太过不堪,也太过伤痕累累,太过无处伸冤了……所以,当我看到宜兰对那个俄罗斯人说“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的时候,我在想,这个与历史和文化的确认有关吗?

与操控着历史和文化的语言有关吗?

以及与一种语言所带出来的一种认同有关吗?

以及与一种希图超越边缘——或者说是摆脱边缘——的努力有关吗?

《圣经》上写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这是今天太多人的境遇,不论你身在哪里,你即便不是选择在历史和文化中逃逸,你却逃不脱你的语言。

因为德里达早就告诉我们,不要希求走出文本,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文本以外”!

然而,电影并没有把我们引向虚无,影片最后父女的和解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对于生命意义的体认,在Henry O平静地望着车窗外的长镜头中逐次延伸,尽管其间的陡转似乎需要更多一些的逻辑脉络,但这并不是那么重要。

千年敬祈,片名原本就指向时间,也指向信仰。

直等到三千三百六十日,这人便为有福。

我们从洪荒时代开始学习祈祷,可悲的是,许多人直到如今还是没有学会,那一切受造之物无奈只能一同叹息和劳苦。

 8 ) Something about language and family

I watch the film is because few day ago, I read some interview about Wang Bang, she recommend some writers ,one of them is Yiyun Li, I am interest in what she write,so I search the movie to watch.Yesterday I made a vedio call with my mom, she told me something about the the attitude my boyfriend, a spainish, a man who is older 12 years than me. My mom support me ,one reason is because he can speak Chinese.I always very curious if I unsterdand spaninsh ,weather I will love he or not.This movie also make me think about my future. If I live abroad, I will face the problem because the long distance with my family.

 9 ) 千年敬祈中的三餐

颜色好漂亮,每一顿都很喜欢。。。。。。。。。。。。。。。。。。。。。。。。。。。。。。。。。。。。。。。。。。。。。。。。。。。。。。。。。。。。。。。。。。。。。。。。。。。。。。。。。。。。。。。。。。。。。。。。。。。。。。。。。。。。。。。。。。。。。。。。。。。。。。。。。。。。

 10 ) 中文语境下的爱

学语言的才更加发现,语言可以是很废的东西。

当语言无法用来表达自己、明白别人,却变成了被“坚定的理想”控制思想和行为的工具的时候——这种局限人感情的东西由其可恶。

YILIAN和她父亲组成的小家是沉默的。

而这沉默是一种压抑,无法表达的压抑,即使他们的语言本来是相通的。

而在户外,MR SHI的语言又变得自由——和一个法国老太太彼此用蹩脚的英文交流,人放松了,情便真了,反而真的处出情分来了。

当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时候,思想和心灵就脱节了。

就变成了自己给自己编造故事的MR SHI————他无法允许自己曾经做过违反“理想”的事,于是要编造谎言给自己,给别人。

他无法面对自己的错误,于是就压抑自己,压抑别人,去相信说谎的语言。

我想这不是他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错误语境,而是整个中国的整体语境——压抑,谎言,伪善。

于是,即使是亲情里,也混杂着太多的阴暗,控制,恐惧。

所以YILIAN离开了同语境中的KEMING,而选择了一个相对真实,但似乎又不会真实得过分的俄国人。

毕竟他也是保守的,如中国男人一样保守,虽然真实些。

所以,YILIAN其实从没有自由。

即使孤单了,她也仍旧压抑着自己,半夜一个人去电影院借电影的激动来体验遗失的感情。

最后一段MR SHI关于YILIAN男朋友的追问简直让我发疯。

如果我是YILIAN,估计不会态度那么好地自己喝冷水将冷笑话压抑自己,我会把事实说出来——拜托你想想自己做过什么好不好?

很想替所有压抑自己的人喊一句:ALL IS BULLSHIT,WHAT THE FUCK。

但是让这种阴云散开的唯一方法就是,将真心话,说出来。

就算不会立刻见效,但已经是黎明的开始了。

=================================最后,在中文语境传说中的“a thousand year of good prayer”才能换来的同床共枕——爱真的有那么难么?

还是因为我们都不敢对对方表达自己,只敢对上天祈求,才让一对恋人有机会相识相知,变成需要千年这么难,这么久的时间?

忘记那个看不到的上天吧,把自己的情感告诉就站在你对面的人——我想,祈祷千年,不如当下一言。

《千年敬祈》短评

我大概猜到导演被哪个细节打动从而决定拍这部电影。但对白太差了~

7分钟前
  • shizao
  • 还行

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 相比李安的推手 我更喜欢这部 没有尖锐 很安静平和 三言两语的说一些过去的故事

10分钟前
  • chaos
  • 推荐

很生活化的小独立,文化上,以及情感上的沟通,年代和地域多少看得我稀里糊涂的,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0

16分钟前
  • 江沔佾庭
  • 很差

特喜欢这种中西文化差异的家庭电影,一直以为老爷子是詹姆斯洪。。。

19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推荐

接送的情感。

22分钟前
  • nitom
  • 还行

父女的表演太尴尬了。

25分钟前
  • 道听图说_路
  • 较差

能说出来的都不是你所看见的寂寞

29分钟前
  • 洒脱
  • 力荐

偶然在图书馆的发现的电影. 知道是那种安静略带压抑的故事. 还是看了. 电影是说中文的, 英文字幕. 很感动. 电影里的老父亲, 想跟女儿交流, 想照顾女儿, 可女儿却不领情. 他们俩相处最多的镜头是在晚饭时, 女儿对父亲的敷衍,冷淡. 看了好心痛. 好想爸妈. 要过年了.

31分钟前
  • Hui
  • 推荐

如果尴尬也是一种节奏的话,导演表现得很好。

34分钟前
  • 青实
  • 还行

都是一个人拍的,差距肿么这么大

35分钟前
  • 加州卷
  • 推荐

父女一对话,我就压抑…平时觉得五光十色的美国,在这电影里也暗淡了

39分钟前
  • tarepanda
  • 还行

父女的表演都很好,那种亲人之间克制的不耐烦、成年子女与父母的“不熟”呈现的非常自然,俞飞鸿演技可以的。但剧情本身,中段有点冗长,结尾有一波三折的狗血,父亲有“外遇”这个非常画蛇添足,但是里面俞飞鸿讲说自己不会用母语中文表达感情,因为从未被“训练”过,这点怕是李翊云的夫子自道。

43分钟前
  • 曼仔
  • 还行

你要去哪呢?我爱你。这里有当年一个人旅行时遥望窗外的心情。i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

48分钟前
  • 雨浥轻尘
  • 力荐

很像李安早期的三部曲,五颗星好评

50分钟前
  • aaadzy
  • 力荐

形同陌路;鸡同鸭讲;父女之间的沟通壁垒不是一日建成的

53分钟前
  • Lutra🌈🐟
  • 还行

读了GQ对李翊云采访,采访非常感人,慕名来看看这部与小说同名的电影。不知道这种极度的控制欲是不是东亚父母的专利,李基于对控制的反抗,在习得英语写作后,通过语言的巴别塔,一直在用英语做表达,甚至一度拒绝翻译成中文,宣告对父母的成功反抗,色彩强烈。电影里虽然也是反抗,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王颖的克制,没有感受到李个人表达里的惊涛骇浪。(btw俞飞鸿很美但没啥灵魂)

54分钟前
  • ____anybody
  • 还行

王颖的作品真是大俗大雅又爱又恨顶棒烂透的都有。 父与女不能沟通的故事拍成了电视剧八点档。说到沟通我曾为我与母亲不需要怎么沟通就懂而倍感高兴,但是又觉得这样也不太正常,我们就只能有畅谈的情绪而无一起深沉失落的心悸。或许某一面都长大了吧。她失神的样子也仅仅是在父亲的遗体前见过那么一次

57分钟前
  • M.
  • 较差

父女之间...留意到了"區亨利"大伯...海报很喜欢--这对父女在多年之后,在异国他乡,终于达成了谅解.

1小时前
  • FEI
  • 还行

语言环境与缺乏交流真的是害死人啊。当心门被轻轻扣开,所有问题都豁然开朗。俞飞鸿的气质没得说。

1小时前
  • 青鸾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