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浅的我对电影的评价标准往往是能够震撼我的电影就是好电影那么《The Queen》无疑是合乎好电影标准的它震撼我之处绝不在少数仅此择一二述之一、女主角的精准表演喜欢她走路的样子,风风火火地大踏步前进喜欢她很自信地说:“别忘了我战时当过机械工”喜欢她对狗狗下命令,说现在不许吃还有她啜泣的背影,隐忍的坚强,压抑的悲伤流泪过后,擦拭眼角,抹抹鼻子,然后,深吸口气,目光坚定她说:“他们的悲痛?
如果你认为我会放下两个失去母亲的王子和这里所有的事务赶往伦敦,你就大错特错了!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人民,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我相信他们随时都会摒弃这种由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选择静静地伤痛,默默地悼念,这是我们民族处事的方式,毫不张扬又不失尊严,全世界都知道。
”她还说:“现在的人们喜欢感人肺腑的讲演,但我不擅长这个,从来都不我喜欢压抑自己的情感我愚蠢地认为民众就是想要这样的女王而不是那种小题大做类型职责第一,个人第二我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我只会这么做。
”二、导演和编剧的功力除了戴安娜和14角鹿其他都是演员演绎的近乎真实让我曾恍惚地提醒自己别把它当成纪录片看还有14角鹿这个编剧铺设的情节线索可以说是对戴妃的影射它那么的美丽,优雅女王都为之欣赏当远处传来依稀的枪响女王对着14角鹿挥手对它轻轻催促“走,快走”……可是竭力想保护却无法抵御命运的不设防人民的王妃死于别国他乡14角鹿也终究逃不过猎枪当女王匆匆赶来的时候摸着冰冷的异处身首她的神情,她隐匿的情感原谅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她似乎明白了面对人民的不满和舆论的压力她再也不能像普通人一样默默地悼念和缅怀失去的亲人只能面无表情地走向镜头在电视里向人们说那些他们想听的话三、传媒的可怕力量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政治通过传媒已经渐渐演变为“娱乐”“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因为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而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是传媒从业人员间接使可怜的戴妃致死;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将经过加工、编码的信息——这些未必真实的“真相”传递给毫无防范意识的大众;而这部电影本身(当然同样也是一种媒介)则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女王是被误解的,整件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样怎样……当然,我们无从考证。
虽然所有人都宣扬“地球是平的”我们早已不像过去可以无所不能地通过媒介得到各种信息可是别忘了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还说“媒介即讯息”我们所认识的大多是经过媒介转述的信息是非真实面目的信息只是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而“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需要声明的是我无意彻头彻尾去指责传媒的荼毒和教化我还是不可避免、满足且享受地生活在它的包围圈下起码这部电影还是教会了我一个重要的礼仪常识——见女王陛下的时候,永远不能背对她,不能在她之前转身~~不是吗?
好吧,撇开那些理性的辨析和逻辑的思考,也不再去争辩孰真孰假孰对孰错,只是单就这部电影单就这部电影里所塑造的女王形象还是深深感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说一声GOD SAVE THE QUEEN愿美好常在~
和想象中一样,这是一部不闷的片子。
如果用架空的眼光看这个故事,我甚至觉得,这个故事表达的是和罗马假日一样的思想。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有选择么?
如何处理戴安娜王妃的逝世,在我们看来,无非是人家的家务事。
可贵为九五之尊的英国女王,却也不得不在民众面前表达自己对家务事的看法和退让。
她兢兢业业终其一生为了“女王”这个职业而生存,她高贵,安静并带着自己的骄傲发表对世界的看法。
她并没有做错什么,无论是从女王,还是从一个祖母……但是最后她仍然得屈服于她的人民,那些为了一个根本无法了解的美丽女人的逝世就打算不再拥护她的人民。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在罗马遇见了自己的心上人,可是很快她就回到了自己的王位,带着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人民的爱。
国家也好,人民也好……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真的能比亲人、爱情、朋友和自由更重要么?
可是她们没有选择,她们生来就是为了做王。
就如同以前我们自己的国家有一位不快乐的君主所默默写下的词句:我本西方一袈裟,不幸生在帝王家。
她们没有选择,她们不能换工作,她们不能去酒吧买醉,她们不能随心所欲挑选自己的爱人或者分开,她们甚至连表达自己的愤怒、不安、疑惑和寻求安慰的对象也没有。
其实平心而论,我们自己,又有多少的选择性在呢?
我们似乎可以选择工作,选择爱人,选择晚上能否去夜店买醉……可其实,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是不是可以一直活的健康,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深爱的人是否会一直陪在自己身边,我们无法选择能否真正得到一份发挥自己才华的工作而不是拍老板马P……许多时候,当生命开个玩笑似的让我们的公司破产,让我们的爱人离去,让我们的健康为难时,我们也只能目瞪口呆地接受下来。
谁都希望自己可以快乐而有尊严地活着……但其实,无论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大的权利,有多么富裕的金钱,我们仍然要接受命运对我们的造化,我们只有相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苦衷。
所以我想,这样的片子,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加宽容而存在的。
这一个被塑造得高贵,骄傲,安静却又不失可爱气息的女人,用她纯真的英国腔语言演示做人的原则:我们无法选择永远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只有在做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时候选择自己的态度。
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学会妥协,学会哭泣但同时学会擦干眼泪……也许我们的努力无法挽救我们想拯救的生命,我们的沟通无法被我们所爱的人了解,也许他们会误会我们,看低我们,责骂我们,甚至离开我们。
但是没有关系,只要我还爱你,我就会用我的方式来适应你,适应这个世界,适应所有善良而美丽的生命。
适应,不是因为担心失去,而是为了执行自己的职责——无论生命长短。
人活着亦有自己的职责,也许这个职责并非我自己的选择。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并不孤独,虽然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无法互相认识,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这么一种生命:勇敢,善良,勇于妥协并永不放弃完善自我,执行自己使命的高贵生命。
《女王》讲述97年戴安娜王妃去世后一周内,英国王室和政府如何应对民众。
电影中有一段,首相布莱尔发表公开讲话称戴安娜是人民的公主。
电视前的一个男幕僚说,这话说得有点过了吧。
他回头一看,所有的女同事都在因为感动而哭泣。
似乎对于戴安娜的看法,一直颇为两极分化。
有些人把她看作天使,纯洁美丽的象征,甚至因为她的去世而把自己变作了天使(嗯,思维不像我这么奔逸的同学,我在说Emily)。
另一些人则对Emily的感动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不知所谓。
挺平凡的一个女孩子,做了些慈善,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换作了别的女孩子在那个位置上也不会有多少区别。
我属于后者,这大概不会有什么疑问。
这部电影中,有一段戴安娜的访谈,让我理解了自己的看法。
戴安娜说,I always follow my heart, not my brain(大意如此)。
我觉得这是对戴安娜看法很关键的一点。
如我这般的理性主义者,对于戴安娜的这句话,只有鼻子里的冷气。
不过对于她的崇拜者,这话大概也是直指heart吧。
英国王室的看法却与这两种态度另有不同。
不只是鼻子里的冷气,还有嘴里的热气了。
离经叛道、肆意妄为、口无遮拦、只会给人找麻烦,这是王室对她的看法。
戴安娜去世的次日,王室的第一次公开声明,把矛头直接指向媒体,斥责媒体害死了戴安娜。
布莱尔和他的助手对这一指责的看法很一致,他们找错了替罪羊。
这个说法对我倒是很新鲜。
关于戴安娜之死,我看到的一切指责都与媒体狗仔队有关,怎么在布莱尔那里就成了错误的替罪羊呢?
出乎我的意料,这电影让我找到一些理由。
英国王室,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最有权势的贵族,他们拥有全世界最重要的王子、公主和女王。
毫无疑问的受到世人的瞩目,特别是西方人的瞩目,又特别是欧洲人的瞩目和关注(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戴安娜在中国并没有受到那么多的崇拜)。
可是王室墨守传统教条,保持“有尊严的沉默”。
这让他们和大众相距遥远。
王室甚至认为这种距离也是他们高贵的表现。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正相反,那种沉默与疏远是由于王室缺乏实权的结果。
无论如何,这种同公众的疏远与公众的关注形成巨大的反差,公众的期望无法得到满足。
而戴安娜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差距。
她获取了王室的身份,她像普通人一样口无遮拦,她甚至连那种诡异的口音都没有,公众当然会喜欢她。
而她做得比这更好,她还做慈善,她还和不解风情的王室决裂,这足够让她变成一个天使。
后来的媒体关注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所以,把戴安娜推到那个位置,甚至推到死路上的,罪魁并非媒体,而是王室的地位、王室的传统、王室的守旧与公众的合谋。
可笑的是王室却没有认清这个真相,所以他们被推到了危机边缘。
以上其实与这部电影并没有特别的关联。
《女王》只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电影,讲述王室与公众的这种政治格局并非他的主题。
不过以一部人物片能够把这些关系讲清楚,也是非常的难能可贵。
《女王》这电影真正闻名的是女主角Helen Mirren,去年她凭这部《女王》,横扫各大影展的最佳女主角奖,而且是毫无争议的获奖,可见其水准之高。
电影开始她张口说的第一句台词就透着所谓的贵族口音,吓了我一大跳,还以为在看古装片呢。
然后就逐渐忘记了这是在看一部故事片。
女王保持着传统的尊严,喜怒不形于色,然而在这种大风大浪中,她的内心也在面临巨大的冲击。
Helen的演技出神入化,内敛而富有冲击力,并没有多少的戏剧性,却非常可信。
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把她当作了真正的女王,感觉像是在看纪录片。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我醒悟这是一部电影的,是女王哭泣然后和雄鹿对持的片段。
这是整部电影中,戏剧性最强的一段,女王的真实面目在这里袒露。
然而这一段并非败笔,恰恰相反,这就是所谓的神来之笔。
女王的哭泣,女王对雄鹿的称赞,还有女王催促雄鹿离开,每一幕都让人震撼。
她的软弱,她的慈爱,她的担忧,她的挣扎,打动每一个人的心,此时此刻,她不再是那个固执,甚至短见的老太婆,她把所有的人都拉到了她那一边。
而当雄鹿被杀,女王与雄鹿的告别,甚至带有悲壮的意味。
Helen这个大满贯最佳女主角当之无愧。
而且能拍出这样桥段的编导,也非常了不起。
实际上,整部电影的节奏感都非常现功力。
故事的中段非常紧张,但是编导信手拈来,于无声处闻惊雷,手段高明。
而在电影的一首一尾,又透着典型的英式幽默。
开头布莱尔觐见女王一段,完全让我笑喷了,自《憨豆的黄金周》以来,我还没有在银幕前面笑得这么开心过。
而结尾处,女王说的建议不仅幽默,还能与开头呼应,结构上非常完整。
Technorati Tags: 电影 , 影评 , 人物 , 女王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重看the queen的感想。
里面Cherie,the queen, Diana,前两者和后两者之间,都是彼此厌恶吧。
Cherie可能多了一些不被上层认同的屈辱感。
另外,英国群众也行为也比较滑稽。
这Diana死在狗仔队手上,其实就是死在英国老百姓手上——难道那些八卦小报是卖给英国王室看的不成?
结果这帮土人出了事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赖已经跟diana没有关系的王室没公开默哀,真是无耻。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中香消玉陨,那时候我不过是个尚未开窍的初中生,并不懂得欣赏传奇,更不要说为之掬一把同情之泪,呵,做什么,我又不认识她。
不过1997年在英伦三岛,却着实有一个人因为不肯为之当众哭泣而身处险境,落得千夫所指,横遭诟病。
这个人就是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当是时,英国王室对戴妃之死反应冷淡,举家避居行宫巴尔莫罗堡。
这一做法激起民愤,媒体火上浇油趁势抨击君主制,女王的地位岌岌可危。
上任仅三月的首相布莱尔斡旋其中,终于说服女王“与民众共同悲伤”,平息了这场风波。
电影《女王》围绕这一事件展开。
但我没料到这部片子可以拍得这么好看。
女王有银灰鬈发,细薄嘴唇,讲一口矜持的伦敦音,戴低调柔润的珍珠饰物。
她那么尊贵乃是由于她的权威来自久远的岁月,根基深厚,一千年来,曾称霸一方。
于是我们看到,布莱尔在她面前单膝跪地,接受任命。
而接下来女王貌似漫不经心地同他讲起,“你已经是我第十位首相了,我的第一位首相是温斯顿•丘吉尔”。
听起来真叫人咋舌是不是?
戴妃之死令举国大恸,白金汉宫门前祭成花海,面对镜头,民众哀哀痛哭。
自由派人士称王室为“一群憎恶自由、感情迟钝的怪胎”。
而急于登基的威尔士王子,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抛弃他的母亲,叛逃向大众的怀抱。
实在讲,他甚至还不如首相布莱尔来得忠诚。
但女王极力维持贵族的格调,隐忍的感情方式。
对于民众的误解,她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人民,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我相信他们随时都会摈弃这种由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选择静静地伤痛,默默地哀悼,这是我们民族处事的方式,毫不张扬又不失尊严。
不过你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奔跑过甚,一切崩溃得太快。
老罗素早已说过,人们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并且正热衷于使地球表面各个部分看上去都彼此相像。
呵,甚至必须要有相同的悲伤,而表达悲伤的方式最好也要一样。
真的讲不好,1997年那个非同小可的盛夏,究竟是民众通过媒体强制了女王,抑或是媒体借由民众对女王施加了它日益膨胀的暴力?
想想真叫人心凉。
影片中有一头寓意深远的雄鹿。
它很美,鹿角有十四个分叉,站在清晨的薄雾中好似神明,高贵典雅。
这头鹿出现之前,女王在哭。
她站在河水当中,镜头里只看到她抖动的肩和背。
之后她回头,见到雄鹿,被它的美击中,连眼泪也忘记抹。
这鹿好像专程来同她打个照面,容她向它道别。
次日,女王得知雄鹿已被射杀,驱车赶往猎场,看见鹿倒挂的身躯和砍下的头颅,她知道,旧时光不再了。
呵,真正的贵族统统走错时光隧道。
他们是豹,卓尔不群,但不幸得很,这个时代早已臣服于豺和土狼。
最后,在戴安娜的葬礼上,人们为一篇煽情的悼词鼓掌、起立、流下热泪。
而女王寂然不动,临了,她举起手,揉了揉眉心。
你看,女王并没有屈膝,她只是学乖。
我的微信公号:逍遥兽
演技是现在公认的好,化妆造型师其实更加厉害,不需要用巩俐身上手上那些金光灿灿的饰品,依然一副母仪天下的威严。
为了表现伊丽莎白内心情感的复杂,演员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是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试图要表现人物内心的压抑,相反,我感受到的是女王的孩子气,看着她的种种应对,甚至会微微发笑。
她贵为女王,终究还是一个普通人。
从情节上而言,女王起初对黛安娜车祸事件的反应,基本上都是基于普通人的做法,而不是被王室章程束缚。
王妃当时离婚已久,确实这只是斯宾塞家族的私事;为了避免小孩子被媒体伤害,远离伦敦也没什么好指责的;既然国王去世都没有降半旗,不为黛安娜破例自然无可厚非;媒体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为什么还要从他们的意愿发表什么劳什子的声明?
不事张扬,本来就是英国民族的特质。
况且王妃夫妇的离婚对这一家族确实造成了伤害,不论责任到底在谁。
试问普通家庭,会有几个在这种情况下会做出什么积极的反应。
女王的屈服,不是对民众的屈服,这本来就是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她是随同黛安娜一起被媒体压迫的受害者,原因只是因为她们都是王室。
贯穿整部电影的,是每天的报纸头条,是电视里面的新闻,是布莱尔报告的民意调查结果。
布莱尔在听到那个张狂的顾问的秽语之后的爆发,才是真正反映导演意图的点睛之笔,而王宫门前那个小女孩单独给女王送上的鲜花,跟国王的新衣里面的说真话的小孩,隐隐呼应。
她在片尾的那句话:现在的人们,喜欢感人肺腑的讲演,但我不擅长这个,从来都不。
是的,无论她是不是明星,为什么要让她面对这些愚弄万千乌合之众的东西?
在当时要被指责的,到底是无耻的媒体,还是冷血的王室?
可是事情就是这样了,面对1/4支持要她下台的民意调查结果她就和那只被追得走头无路的麋鹿一样,不得不妥协。
上个月的新闻:2006的圣诞,80岁的伊丽莎白二世,首次用播客给英联邦国家人民致新年贺辞。
不擅长不重要,谁让你其实就是一颗明星呢?
看这部电影的人的最初动机大概是想看看王妃车祸的真相的居多,或者是想看看王室真实的生活,看来要失望了。
作为跟惊爆13天差不多类型的政治片,人物塑造的成功,同时强化了影片主题,确实是一部上乘之作。
一本杂志上说,英国观众觉得《女王》这部电影很像肥皂剧,我觉得这比喻实在比较准。
不少人对此片赞誉有加,我却不觉得多么优秀,这片子拍得没什么毛病(特别是演员),但怎么看都有点单薄,整个故事的分量,达不到电影应该给人传递的量,最多也就是一集剧。
也许问题又在于,片子里还缺少了英国味的嘲讽和自嘲,且少了英国片特有的令人舒服的节奏感,就像面包里没了盐,又没了筋道。
(不好意思,最近烤面包过多)后知后觉,看过电影之后才发现导演原来是Stephen Frears,《危险关系》、《美丽洗衣店》都是我相当喜欢的电影,《危险关系》虽然相对很美国味(相比较,Milos Forman反而把这部作品拍得很法国味,而且还相当法国式的喜气洋洋),但对原著的把握是几部改编电影中最好的,而且能把原著那种平淡到啰嗦的讲解转出感情,实在不太容易。
话题跑远了,拐回来,因为前因后果都很清楚,所以故事没什么悬念,平民当权者奋力斡旋大众与王室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美好结果,这有点变形美国英雄主义,首相夫人不忘加上那句:如果你的母亲还在,应该是女王这个年龄。
——给美国英雄又加了点美国煽情。
介于掌握故事关键的不是女王而是布莱尔,所以这部电影不叫《女王》而是叫《布莱尔与女王》,似乎更合适。
早几年,戴安娜王妃的悲剧还像电影中表现的那般深入人心,这片子出现,应该能更得呼应,甚至会有煽动民众情绪的危险。
不过这几年,热潮过后,人们能够比较冷静客观的对待戴安娜王妃,褪去光环还原成普通女人,很多人对王室当年的尴尬处境反而有了新的认识,就我个人来说,女王最后那句: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
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
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
——仍然是我心目中应该的王室标准形象,而不是戴安娜面对镜头无时无刻不在宣泄自己情绪的外露。
女王最终认识到自己错了,这个错不是在于教育方式的错误,而是时代口味更适合走秀,人们喜欢看到装腔作势的戏剧化胜过平淡内敛的生活化——何况,王室作为特殊群体,很容易承受平民对特权阶层的全部情绪。
现代的王室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他们是维护旧秩序的活化石摆设,人们一方面喜欢他们代表传统延续,另一方面又不满他们有特权高高在上。
正因为王室没有真正的权力,所以一旦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变成牺牲品,今天他们被推崇,明天又可能被推翻,戴安娜王妃的意外事故,凸现了王室看似稳固实则脆弱的根基,试想如果王室失去了传统,失去了神秘,和普通家庭保持一样的标准,人们会赞同吗?
不,实际上如果真的有这一天,王室不存在了,他们只会更失望——这就是大众。
女王告诉布莱尔,民众不可能永远都喜欢他——民众是反复无常的,不管导演是不是这个意思,女王对此肯定感触很深。
整部电影都在叙事,只有女王车子抛锚那段,节奏突然慢下来,哭泣的女王看到一头美丽的雄鹿,流露出外界看不到的温情和脆弱,那是电影中最富有感情的部分。
另有结尾,女王对小女孩提出把花代放到花群中,遭到拒绝,女王正尴尬时,女孩出人意料的说:这是给你的。
——海伦那一刻把女王百感交集的表情演得十分到位。
虽然是不出意料的噱头,但看起来还是很舒服。
整部电影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这两段了。
在我这个喜欢历史的人眼里,《女王》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君主立宪制在当代英国社会中的微妙地位。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君王也好,皇帝也好,都是近百年以前的事情了,距离我们实际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
近些年来风行戏说中国皇家历史,但好象还没看到过戏说中国皇帝穿越时空到了中国当代的科幻片。
其实当年中国确实有不少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力挺在中国搞君主立宪制的,那个范本就是从英国拷贝来的。
所以,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女王》也可以作为一部戏说帝王在当代社会的科幻片或者现在流行的“架空”小说来看的。
其实故事的主线很简单,她所讲述的故事距离我们还很近,十年前,托尼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刚刚在大选中战胜了18年来牢牢占据执政党地位的保守党,并当选为英国首相。
不幸的是(对布莱尔幸运的是?
)他上台没多久,就发生了戴安娜在巴黎因车祸身亡的重大事件。
王室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是:这是一件家庭私事,况且戴安娜已经不是王妃了,就让她静静地去吧;所以王室在这件事情上面不想发表什么哀悼的公开声明,更别说什么白金汉宫降半旗、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隆重葬礼此类异想天开的事情了。
或许在王室心里,戴安娜之死其实让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老是抛头露面不安份的女人,给王室惹的麻烦已经太多了。
女王没想到的是,英国社会已经不是她任命丘吉尔担任她的首任首相的年代了。
当布莱尔建议她降半旗时,女王生气了,她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她说英国人之所以赢得其他国家人民的尊重,是因为他们静静地但尊严(quietly, with dignity)地做自己的事情。
这一次英国人果然仍是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他们的鲜花很快就阻塞了白金汉宫的南大门,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成千上万,他们都是静静的来静静的走,即便对王室冷漠态度的不满,也只是通过伴随鲜花的小卡片上的文字来宣泄。
布莱尔是通过竞选上台的民选领袖,怎会不敏锐感受到在这安静潜流之下的巨大民心呢,他立即发表了顺应民意的演说,并将戴安娜称作“人民的王妃”(people’s princess),顿时执政不久的布莱尔成了英国人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但是保守固执的王室依然对作出妥协心不甘情不愿。
根据英国宪法,首相名义上是国王/女王任命的,内阁成员也是由首相提名由国王/女王批准的,所以影片中女王在首次接见布莱尔时会教导他说:我授权你组建我的政府。
但实际上,根据英国的不成文宪法,首相是赢得下议院选举的政党领袖,他及他的内阁并不对国王负责,而是对下议院负责,这就是所谓的“责任制政府”。
从英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实际来看,首相才是真正代表了民意的权力中心。
布莱尔的妻子,那位精明强干的现代女律师,对君主制是不屑的,王室的成员也一眼看出来,这位女士行的屈膝礼是“敷衍”的。
当民意对王室的沉默极度的不满,甚至布莱尔的幕僚都说出了“革命”的字眼关节口,布莱尔反而坚定地站在了同情理解女王的一边,他说我们已经身处现代社会,女王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情形,她需要学习如何处理此类事件,虽然在她六十多年的女王生涯中面临过许多比这严峻得多的情形。
因而布莱尔成为了那位在人民和王室之间的调停人。
英国人的理性可见一斑,当年为何独独在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实在不能说是偶然的。
当然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也证明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是有弹性的,能够长期存在的。
归根结底,女王虽然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元首,但仍然要受惯例和英国民意的约束。
在民意和惯例发生冲突的时候,女王最终向民意妥协了。
英国又一次恢复了平静。
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虽名为天子,但何时向沸腾的民意负责过呢。
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国,民意才在理论上成为了执政的基础。
还记得当年戴安娜去世,人们的焦点一开始在绯闻,然后在于她是否已经再怀孩子,另外猜测王室是幕后黑手。
随着时间推移,王室无动于衷与冷漠,令所有人的愤怒与日俱增,终于明白戴妃生前在王室受到了什么样的冷遇。
真心的,好歹是自己孙子的妈妈,她死了,你们立刻出去度假是几个意思?
不让用专机又是几个意思?
当年戴妃威望可以说大过女王。
因为她走到很多王室怕弄脏衣服的地方,去拥抱非洲的灾民,去关心当时人们恐惧歧视得艾滋病人,真的王室其他成员,谁在乎过这些人呢?
他们只是高高在上罢了。
你们自己远离人民,还奇怪为什么没有民心?
还觉得戴妃做秀?
什么思想啊?
这里面提起电影明星和设计师都一种不配给自己提鞋的表情,真心的,新世界,谁还要这样的王室啊?
好在威廉和凯特都不负众望,近几年女王的形象也算亲民多了,查尔斯卡米拉?
呵呵哒吧……这个片子看过去,我只觉得王室的脑回路真是一直飞在天上,跟百姓想的真心不是一套。
戴妃就是平民的王妃,永远。
互联网海纳百川,但大脑却远远没有那个容量。
于是有了emule和BT以来,只觉得翻电影比翻书还快,留在心里的影像却一年少似一年,有多少东西涌进来,又照样涌出去。
不仅仅是心态的问题,还有过多如今过于迷恋技术效果的风气,以及编剧对于人性先入为主的“伪挖掘”,看了这么些年,不疲沓才怪。
昨晚看了《The Queen》,只觉得影片风格正像摄影师对于英国平原的处理,不是《理智与情感》中那种绿得逼眼的精致,而就是阴郁的天空下苍茫的绿,有种纪录片的写实态度。
编剧无疑是很下心力的,以女王与新任首相布莱尔的关系为主线,中心事件戴安娜王妃之死只不过是考验两人关系的试链。
1997年5月30日,新任的工党首相托尼·布莱尔带着夫人切丽拜见女王。
女王对以改革派面貌出现的布莱尔毫无好感,礼貌却傲慢地坚持称呼他为“MR BLAIR”而不是tony。
在宫廷礼仪上,布莱尔被她摆布得很是有些“下马威”了,然而一切不过是女王为了掩饰她的不安。
布莱尔的改革口号、切丽明确的反君主制态度,都让这位在位2500个星期(小布在做女王工作的时候恭维的用语)、历任十位首相的女王感到了宝座的威胁。
时代不同了,君主制的废立成为掌权者一念之间的事,而可悲的是如今掌权者不是她。
女王不掩饰对丘吉尔为王室尽心尽力的怀念,与布莱尔抢夺“任命”还是“请求任命”的主动权,嗤笑切丽笨拙得摇摇欲坠的屈膝礼,她无非是借此提点布莱尔她所拥有的传统——当然,她唯一的依靠也只不过是传统而已。
然后时间就来到了1997年8月30日,三个老人家(王太后、女王和菲利浦亲王)对戴妃的死表现得相当漠然,布莱尔坐不住了。
一周之内,首相与女王之间三个电话,将英国这个古怪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权力分配表现得淋漓尽致。
女王开始是打定主意不回应,她的理由很正当,Diana已经不是王室成员,不需要王室有任何反应,于是布莱尔开始补白,发表了“人民的王妃”的谈话。
然而正像布莱尔所说,人民希望听到的是他作为首相所不能给予的,铺天盖地的媒体质问“女王在哪里”,即便是代表女王的张伯伦也在众人压力下被迫决定为戴妃举行国葬,王太后愤怒“这本是为我准备的”,女王呢?
忍了。
她带着一家人去温刹堡避风头,也不想看见白金汉宫门口越堆越多、多到要迫使卫兵从北门换岗的悼念鲜花。
然而对于群情激愤的民众来说,这还不够。
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小布最后一个具有压力的电话中以命令式口吻宣告的,一面四百年中从来没有为任何王室成员逝世而降落的旗帜降半旗,女王发表电视讲话并亲自出席戴妃的葬礼。
不是如此,英国将有四分之一的民众嚷嚷着废除君主制;不是如此,女王所希望尊崇的传统将被连根拔起——她所执着的不过是作为女王的自尊与脸面;然而不放弃自尊,连女王的位置也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女王在温莎的日子绝不可谓轻松,她心情急躁步履匆匆,自己将吉普车开到爆胎,心情差到极点。
看到女王在河边哭泣,对比到王太后关心的葬礼,菲力浦亲王关心的麋鹿,还有查尔斯王子并不高明的首鼠两端——原来女王的同盟者,还真只有首相而已。
布莱尔当然有私心,虽然影片中他的政客面貌更多由智囊团的热衷来表现出来,唐宁街刚开始对女王的冷漠倒是袖手旁观的,因为两相对比唐宁街会赢得更多尊重。
然而之后,当人民开始置疑君主的存在,权力真空造成的动荡也并不是这一届守成的政府图谋之中的事,布莱尔的态度堪称鞠躬尽瘁了。
小布在影片中也有性情中人的一面,尤其是切丽不以为然的手,小布说“我们怎么能强求一位女王哀悼背叛她的人,她(Diana)把她(Queen)赋予的荣誉和地位扔在她脸上”,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相信他是真心的。
切丽很迷惑,责问他十个月前的改革者面目何在,为什么所有的首相最后都站在了女王的一边?
——很容易解释,因为他们相同的都是政客,他们都号称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彼此理解在这个口号背后的风险和牺牲,所以他们彼此理解,最容易合作。
政治生态中每个人都是奇怪的,影片中最两面的角色是查尔斯王子。
在戴妃死的问题上,他倒是表现出了与我们印象中的负心汉截然相反的悲伤,而且是第一时间,——应当是真心的吧?
然而说到戴妃的葬礼,绝不是像他所宣称的“为未来英国国王的母亲举行国葬”那样堂皇,那场戏相当讽刺,查尔斯王子坐在一旁,秘书看着他的脸色挤牙膏似的与布莱尔通电话,暗示两相合作——很明显,他也想通过戴妃的死从母亲的阴影后面走出来——她不是一个一贯为人民爱戴的女王吗?
这一次,他们不喜欢她了。
我与她不同,应该会喜欢我吧。
——何其笨拙与无奈的政治空间啊!
历史给予了他的舞台这样狭小,如果他死硬到底至少可以赢得尊严,然而他却要笨拙地玩弄权术,难怪连小布都要鄙视他了。
影片带来的反思实在太多,除了权力,还有身为女王的哀伤。
菲利浦亲王是个死硬到底的家伙,他穿着苏格兰短裙,活脱是那个时代的活化石。
他不能成为女王在政治上的参赞,但起码是一个同盟者,他有着老一辈的政治智慧,例如他对媒体的煽风点火表示愤怒。
女王要面对属于历史的母亲和丈夫,还有表情闪烁的儿子,以及只手操纵存废的首相,还有她已经越来越看不懂的“人民”。
她相信自己是全身心爱戴他们的,她“责任第一,个人第二”,他们却离她越来越远,她感到了被抛弃的惶惑。
媒体,人民,反而成为影片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对立面。
他们口口声声要废除王室,殊不知Diana所有的荣耀都来自于王室的存在。
他们作为普通民众蝇营狗苟地生活,唯一的乐趣是通过爱戴传奇来体现自己的存在,这样的民主,是不是类似于如今的草根英雄?
十年前还没有“捧杀”一词,Diana如此善用传媒提高声望,却不得不以与保守的婆家鸿沟渐深为代价;她赢得人民的爱戴,同样的人民悼念她却也为女王献花。
还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王室的存在,伊丽莎白女王照样可以凭产业养尊处优,Diana却将不为人知,又怎么可能成为大众的偶像。
至于“人民”,在一片悲惨的人生道路上,又何来八卦的乐趣,何来是非的争辩呢?
看透了五光十色之后,也不过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女王经此一役,大概真的是看透了一切吧,旗子可以降,恶言可以听,为什么不能让卡米拉嫁进来呢?
怪只怪自己卖与帝王家,打着一份世间最特别的工……好久没有这么罗嗦了,好久没有看到这样容量丰富的电影了。
典型英式闷片
成功的危机公关
虚假!
一部非常好的传记影片,发人深思
看似在说女王,其实呢,意识形态腹语术啊,笑~
承认海伦米伦的演技,承认我当看一部复杂麻烦的八卦传记
讲述戴安娜王妃车祸后的一周,英国皇室的辛酸史。由于背景意义很深,肤浅的我看了一半,碍于乏味难以熬到最后。
未戴王冠,不知其重。首相爆发的那番话正中主旨,四分之一民众甚至要废除君主制,全世界要她表演出悼念。片子讲的是天人两隔,却不得不继续撕扯角力的王妃和女王。架构了危机框架讲故事,工整却别有洞天。女王陷在小河中看见的那只鹿,以为赶跑它便可予其自由。这与她的处境何其相似,无人能懂最凄凉。
9,超爱的一部,米伦的表演真是大赞,各方面完美啊
連流淚也只見到她背影... 一個女人能有多堅強,成為全世界人眾矢之的
她經已妥協,還有何要求?女王永遠只有威严。
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结果总是不同
海伦米伦演技真赞!没了...
英国女王就是Helen Mirren……
演技是好,没话说
万人之上日子也不好过,想哭也只能对着马儿。
封建帝制这种东西吧
看完后,更觉得皇室没必要存在了
那段历史多了天花乱坠 从女王的眼里看到神鹿
被舆论绑架的王室。 个人觉得王室的存在只是对旧时代贵族精神的缅怀而不是阶级压迫,然而人民以悲伤为由,逼迫女王违背内心。职责第一,个人第二的女王也蛮可怜,但是所有王室纠纷比不过死人的力量。“我选择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