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锤子镰刀都休息

锤子镰刀都休息,The hammer and sickle are sleeping

主演:徐刚,张志勇,薛宝鹤,顾本彬,袁利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东北话年份:2013

《锤子镰刀都休息》剧照

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2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3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4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5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6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3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4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5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6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7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8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9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20

《锤子镰刀都休息》剧情介绍

《锤子镰刀都休息》长篇影评

 1 ) 《锤子镰刀都休息》:荒诞而悲情的锤子

如果不是金马奖,《锤子镰刀都休息》将和很多独立电影一样,被埋没在成堆号称是电影但却鲜为人知的名单里,孤独但傲娇的休息着。

那将会是一种无以言说的悲哀,正如很多优秀的独立电影一样,拍摄时满腔热血,拍完后无人问津,创作者只能在一阵酒杯碰撞和香烟弥漫中,拷问自己,是否该继续坚持?

显然,我们需要这些电影创作者的坚持,也需要他们创作出来的电影。

但前提是:要有诚意,要走心。

正如《锤子镰刀都休息》一样,我们需要像耿军这样的导演,也需要这样的作品。

一周时间创作剧本,一辆金杯车就拉完的剧组,一干东拼西凑的器材,跑到自己最为熟悉的家乡,16天时间完成拍摄,半年时间完成剪辑。

独立导演耿军以这样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锤子镰刀都休息》这样一部优秀作品。

全片时长52分钟,好多分钟还是耿军早年拍的一些素材(小孩叼着烟唱街头卡拉OK那段以及片尾”云游“诗人朗诵那段),除此之外,大多数镜头都具有长镜头一般的缓慢性,不急不慢,却耐人寻味。

台词并非多么标新立异,却极为贴近生活,或者说接地气,尽管简短,却非常有力度。

加上东北腔特有的喜感,整部电影在故事的荒诞之余,台词也富有了幽默感,多处对白令人忍俊不禁。

是的,你会像看一部戏剧一样屡次忍俊不禁,但实际上它却不是一出喜剧,反倒是一出悲剧:富有荒诞意味的悲情剧。

三个过年了只能靠馒头就辣酱或亲戚送条鱼才能吃饱肚子的底层小人物,各自为了捞点钱而使出打劫的招数,却要么碰壁要么一无所获,最后联手一起,还被一个妇女干翻。

这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除了令人忍不住一笑的滑稽与荒诞之外,更多的是一股软弱、落寞的悲情。

我们会在这样的影像中看到贫穷与底层的某种艰苦,虽然有点自作自受(看起来都可以去干些抢劫之外的正经活儿),却还是近乎真实的展现了某种社会状态。

其中令人有所触动的悲情大概来自两个最为贴近现实的人物,一个是勇哥的亲戚小二:一个口齿不清干瘦沧桑的青年,靠着在教会帮忙,拿着月薪三百的收入维持生活,虽然清苦,却心怀善良且持有信仰。

而另一个人则是被刚子打劫的矿工,过年时节,矿上发不出钱,只能拿着二三十块钱买些鞭炮橘子和玩具手枪,还被刚子抢了。

这两个人物展现了幅员辽阔的国家的某些地方,还有那么一些人,收入卑微生活清苦的过着自己的日子。

可即便是荒诞和滑稽,这几个试图靠抢劫度日的人在内心深处却是善良的,或者直白点,是软弱的。

导演耿军接受采访时就说过,这是一个关于”锤子包上毛巾的软弱故事“。

这些软弱,不仅体现在了他们不愿靠劳动去改善生活,更体现在抢劫时,滑稽不堪的动作下所遮掩的软弱让他们甚至被妇女一一击倒。

这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软弱其实无处不在,鲁迅在一个世纪前就说过的劣根性,现在还在飘荡,与其说导演是想隐喻着锤子镰刀,不如说是在用荒诞嘲讽现实。

而现实总是那么冷峻甚至残酷,有效的办法则恰好包含了像电影所展现的某种态度那样,带着一丝嘲讽的笑迎接生活,虽然略显滑稽和荒诞,却至少还有笑容。

要知道,融化一切阻碍的力量里,笑容实力雄厚。

《锤子镰刀都休息》里那个三人被妇女击倒在地的镜头很有味道,镜头缓缓上摇,三人倒在雪地上,远处的夕阳抹下一层霞光,落在他们身上,唯美中透着悲凉。

大抵上,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还包括了这一点:一股虽显粗糙但的确存在的人文关怀。

 2 ) 看懂了《锤子》,才能真正看懂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社会

大约七八年前,第一次听说这个片子入围了金马,当时我可比耿军还激动,这种高纬度冷幽默喜剧,可太符合我时而冷淡,时而疯癫的胃口了。

金马还是偏爱耿军的,当年这部52分钟短片,入围并且获得最佳,再到《轻松+愉快》,以及今年中年同题材的《漂亮朋友》多项入围,不得不说,金马还是偏爱耿军,他俨然已经是金马嫡系了。

窃以为,耿军这么多作品,锤子还是我的心头好,是我心目中最棒的耿军,之前以为这部有什么政治隐喻,其实我想多了,遥想这部,当年的金马实至名归,在冰天雪地,人们荒诞混乱且无趣的生活着,无意义的,降智的,虚无的活着,活着才是硬道理,即使坑蒙拐骗,亦是盗亦有道,是有人情味的。

本片的摄影非常有电影胶片质感,可以说是渐入佳境,尤其是后面镜头对鹤岗空间的展现,营造出了一种冰天雪地的荒诞质感,室内场景的呈现,也是非常有质感的。

摄影王维华后来和耿军长期合作,并且风格愈加成熟。

谁承想,鹤岗在近年来以另外一种形式出圈,人去楼空的白菜价居民楼,让人心动,甚至长期占据热搜榜单,于是跟随很多UP主,我们看到了一个日常且熟悉的中国东北小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及都荒废之后人们的生存状态,原住民中的青年人逃离了这里,新来的买房客,买了房,又卖房,留下的只有那些搞短视频或者房产中介,或者搞电商的。

某种程度上,东北的荒废是领先于全国的,作为共和国长子,它甚至寓言了未来的中国社会样貌和发展趋势,只是我们以前没看懂,以后会有更多的城市东北化,比如我的老家宝鸡,这几年也早已是人口负增长,包括我们县,虽然撤县设区,但十年过去,已经又十万人逃离了老家,远走他乡,只是我们县城的房价这么多年好像没怎么变化过。

从社会发展角度切入,再回到耿军的文本,我们似乎能嗅到熟悉和陌生的意味。

耿军是更加高度凝练和抽象,他是正在的抽象大师,可能在他们鹤岗人眼中是日常,但是放到全国其他语境,这就很抽象,非常抽象主义,环视左右,现在身边这种人就蛮多的,随着经济下行,身边的流浪汉,社会新闻之中的坑蒙拐骗事件越来越多,所以某种程度上,耿军这部短片是有预言作用的,我们之前的看不懂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经历落后于东北的社会发展阶段。

看懂了《锤子》,才能真正看懂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社会。

 3 ) 我们都是包布的锤子

“我的周围环境荒凉了,身边的故事荒诞了,我们的人生也同时走向荒唐了。

“”荒诞的建立会走向何处....""荒凉,荒诞,荒废,荒唐 ” ——耿军影片一开始展现的就是一片白雪覆盖的荒芜,唯寥寥几棵被扒去外衣的灰白大树空茫地向同样荒芜的天空伸出细密的枝条,拥抱呼啸而去的风。

一同伸出双手的还有那个虔诚地唱着圣歌的信徒。

他两手空空就那样举着,他口齿不清就那样唱着,坚定不渝。

他是里面唯一可以这样做的人,因为内心饱满,才可以这样赤手空拳,单薄地去面对这片荒芜,才可以这样简单而赤诚。

而另外三个人的手里总是会握着一些东西:锤子或是镰刀。

这是他们维生的工具,通过恐吓威胁别人获取物质。

芥川龙之介说,人生往往是复杂的,使复杂的人生简单化除了暴力就别无他法。

然而传统的道德底线和本能的恐惧让他们想出在锤子外裹上一层布的做法,这无疑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

就如同一个强盗抢劫时拿刀都会发抖的可笑至可怜。

这和太宰治那渴望爱却不具备爱人能力的悲哀其实何其相似。

诗人魏尔伦说,上帝选民的恍惚与不安俱存于吾身。

据说,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刻意制造了缺陷,因为上帝需要人们去信仰它。

不然夏娃也不会被撒旦诱惑误食禁果,而夏娃便是亚当的弱点。

我们都软弱而无能为力,像那片荒落废弃的土地般失落无力。

导演看似荒唐的设定却折射出隐淡的悲伤。

软弱源于恐惧,而恐惧源于未知与死亡,源于太多不可控的因素,这是人类摆脱不掉的宿命。

影片中小勇喜欢一姑娘,却因为自己的腿不想耽误人家,而躲了八年。

在现实面前,像个败者般的收起自己的爱落荒而躲。

太宰治说,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

我们太喜欢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各种各样的饰物,剧中人则选择了锤子镰刀来伪饰成盗贼的样子,可悲的是,他们并不具备与之相配的勇气与残酷,只一块软绵绵的布便撕毁了他们所有的自以为是。

卡夫卡说,有罪的是,我们所处的境况,与罪恶无关。

那个北方小镇由于城市化的进程,构造一点点破坏掉,人际关系和环境一点点被抛弃掉。

他们如同一下子被放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就像他们所说,我们需要30个朋友,可是只有一个朋友当30个来用。

如今现代化的发展造成更多边缘地区的荒废,而人心的荒芜才更显苍凉。

这也是导演以他的关怀所能做的无奈的控诉吧。

导演以一种荒诞喜剧的方式来呈现,在对比的落差下无疑更显力度。

固定机位拍摄,人物特写,拍的冷峻而克制。

古典音乐的轻快搭配人物的表演一下子将荒诞喜感表现出来。

在那片荒废的地方,锤子镰刀也被荒废。

黑色幽默下除了变化的无力,人无可摆脱的软弱,还有最后温热的人文关怀,如同雪地上的冬日阳光,不够明亮,却足以带来些许温暖。

 4 ) 如果增加个女主角弄成90分钟,一定会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一

红色歌曲被一本正经恶搞,比起《一剪梅》等被被拿来造成反差搞笑,本片无疑更勇敢。

太喜欢“大婶”了,想起都好笑。

想起了以前被强卖花的小女孩抱大腿的那一幕幕。

装大婶唱歌强行乞讨,讽刺十足。

以前满街都是瘦子。

现在满街都是胖子,我恨他们。

笑死了。

三个蠢货。

哈哈,后面又看了法拉利兄弟的《三个臭皮匠》,连着笑坏我了。

导演应该拍拍当下的东北农村,那些快手的蠢货现实而又可悲可笑。

 5 ) 可惜生命啊,他苦涩如歌

其实你是在讨论信仰。

骂人没词,打人没胆,装X没本,耍帅没钱。

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起打劫。

耿军拍的很讲究。

一个让人歪想到某旗帜、忍不住去解构的片名,其实片中锤子是乡村二流子抢劫的武器,镰刀也许是农具也许是凶器。

相对很多独立导演镜头运动随意,形式感极差,耿军对这方面很讲究。

冰天雪地的东北人式幽默语感,傻愣愣的基督教徒圣歌,加上古典音乐凝重或轻快的配乐,片子流露出的荒诞与悲凉自然而真实。

以为会有惊喜,发现实属一般。

元素非常多:东北话、长镜头、交响乐、基督教;意图很可疑:题材擦边球、幽默黑又白、意义无批判。

总之,总觉得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唯一我觉得动容的,是片尾那段《再别康桥》的朗诵,一言以蔽之:东北话自有风流。

国之大,民之众,情之烈,欲之杂。

纵横万里,大有可为!

华谊兄弟,兄弟华裔!

振兴东北,东北整型啊!

荒废里的荒唐,荒诞,你的荒凉。

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起打劫。

挺悲凉的,最后一首《再别康桥》感觉在告别整个世界的荒芜。

残阳下倒下的三个男人,都荒废了。

 6 ) 当饥饿来临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之后觉得有些黑色幽默味道却又能体会到其中的悲凉的短片。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鹤岗的农村,这个地区以矿业为主,曾经的经济都依托于煤矿的开采。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煤矿不再能支撑地方经济,大量员工下岗,民生凋敝,大量无业游民考验着地方治安,而留在这里的人,如同被社会抛弃一样,就像他们经常口里说的,都荒废了被荒废的,不仅仅是谋生的能力,还有人际关系,比如友情和亲情镰刀代表着农民,锤子代表着工人在被社会抛弃丢失了生存的来源之后,他们可以变成劫匪和骗子。

就如同片中的刚子,每天在荒凉的小路上打劫,并且记下收成,虽然收成看起来少得可怜,这简直就是最不专业的劫匪,因为连温饱都无法满足,残破的小屋子,需要一直坐在火炉边烤火。

打劫,行骗并不一定代表了这些人本质如何,在本片中,他们的本质偏偏带着很多软弱,和善良。

因为就算在抢劫当中也体现着人性,甚至明知被人欺骗,也要讲面子,给人台阶下。

地方环境如此,人的内心也会变得软弱,唯有宗教已让生命力旺盛,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必然这些人会比生活在稳定环境的人更加有心灵寄托的需求,回忆,期待,甚至宗教信仰只要信仰还在,人性的光芒就不会磨灭。

这些人,不正像是大灾难过后的野草,尽管愚昧,尽管懒惰,尽管心中有恶念,但仍然在生长着。

东北是一个讲人情的地方,在恶果中仍然能够找到人情的花比如刚子在打劫的时候也会心生怜悯,勇哥在被抢劫之后也能真诚地邀请刚子加入。

而刚子坚决不会突破自己的底线,伤人性命,在被邀请吃了一顿饭之后,就想着跟人一起过年。

再比如,被勇哥一拐杖没有打倒的汉子,在听说勇哥认识自己之后,就赶忙递烟,并且为自己想不来以前的朋友还略带羞愧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这是一个很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人没有办法脱离历史的局限性,来回答这个问题且问,如果刚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以他的个性,会是一个拿着锤子到处抢钱的抢劫犯嘛?

且问,如果勇哥不是在受了工伤,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会拿着拐杖到处抢劫而且还团伙作案嘛?

每个人可能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没有处在这个环境下的人,没有经历过这些人的经历的人,即使发表了评论,意义又能有多大呢墙上的一个“饿”字,或许我们作为旁观者一辈子也写不出,等到写出了这个字,又有多少人能向他们一样继续思考自己做法对与不对呢刚子作为一个打劫的,内心可算是懦弱,恐怕不止他,这三个大老爷们,恐怕是一个比一个“胆小”吧。

尤其在被一个女人接连掀翻之后,躺在床上相互取暖,更可谓是内心疲劳到了极点。

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人到底是身体的力量更强大,还是内心的力量更强大?

然而,我们这些评论的人,每一句评论是不是都显得很空虚呢,因为如果没有过这些体验,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内心会足够的强大呢?

最后,刚子还是勇敢地离开了,或者去谋一份生路,或者是去找他的哥哥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在这片寒天雪地中的人,就像野草一样,总会想办法,生存下去。

 7 ) 弄钱的方式有问题

天寒地冻的偏远小村落里,有理想抱负的人都走了,剩下的基本是些个老弱病残的,要活下去那当然要搞钱啊,非常规的搞钱方式怎么能没有问题呢?

僧多粥少,各显神通咯。

东北人还是天生的幽默乐观派,言语不多,但是传递的信息却相当饱满,是不是说多了太耗能量哈?

省着说话,说出来的便都是经过脑子的,再加上古典音乐配乐,这些人精神上是很富足的。

画面上虽然感觉有点苍凉,甚至有点像幻灯片,但是那种天气条件下,万物都慢下来了,不用着急,越是着急忙慌的越容易摔倒,该休息还是得休息。

交到了朋友,成立新的犯罪小团伙,但却没搞来一分钱!

 8 ) 都荒废了

有背景有深意。

东北荒废的矿场小村,毫无生气的人们生活的寒冷又贫穷。

三个坏人以抢劫为生,浑噩度日,他们成为了朋友,成了愚蠢好笑的组合。

抢劫发不了财,甚至吃不饱饭。

三人组合,三次都抢劫失败,镜头拉远,夕阳下被猎物放倒的三人窝在雪地里。

配乐是莫扎特。

情节有趣,台词也有趣,“人得有30个朋友,每天上一个朋友家蹭一顿饭,我觉得这样活就特别好”,“你知道吗,我腿好的时候,认识一个裁缝店的姑娘,她蹲下捡发夹时,我看到了她内裤的印子,我觉得特别美好”。

抢劫的人抢不到东西,感叹的说出“都荒废了”,实在是有深意啊。

镜头语言来看,前后剪辑有变化。

前半部分多数用长镜头叙事,压抑真实。

故事后半部分剪辑有趣活泼,三人组合后接捶被子的一声巨响,三次抢劫失败,三人躺在炕上继续之前的台词聊天。

全景构图对称。

演员表演是片子的加分项,除了三个笨拙的抢劫者,那个抽烟的装作很潇洒的小孩,唱歌时周围愚昧又真实的人们,爱好文艺的喝酒之后只会用复读机音调朗诵一首《再别康桥》的哥哥,都像是真实的,会在现实里听说过的人。

是一部适合研究的片子。

 9 ) 两个耳光

由于金马奖,导致这种独立电影受到关注。

起反应的社会现实,起揭露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与政府的宣传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而又无比真实,各种影评媒体、独立评论人和普通观众对此片的反响十分赞同,无疑给政府扇了两个响亮的耳光,境外一个,境内一个。

在境外看了,除了此片颇有噱头的片名之外,反应了中国东北真实的情况,衰败与混乱的治安;在境内看来,东北这个陌生的地方又一次展示了其的落后。

在国家高喊“振兴东北”5年来,依旧还是那么破落。

 10 ) 如果在这片取景地拍一部《动物世界》

看了一遍 简单记一些。

虽然没有指的特别明,但会去想的人应该都能明白,这故事发生的地方自然条件不咋地,天很冷,人烟稀少很荒凉,生产靠煤矿,可矿上压了好久的工资。

于是为了生活,一个打劫一个,一个打劫一个。

就像拿着一个锤子的刚子去抢手无寸铁的刚买了玩具枪和鞭炮的人,却在看见两个拿着镰刀的人经过的时候赶紧躲起来。

这里的冬天了无生机,人好像是唯一能喘气的动物。

当问天问地也求不到一口饭吃的时候,大概不管什么动物都会自相残杀。

就在各种方式的问人“借点钱花花”中,刚子分别和宝鹤,勇哥相遇。

相遇的时候他们互为“借钱”的对象,却神奇地组成了一个team。

参照上一段可以发现,三个人比两个人厉害,当然比一个人也要厉害,抱团出击更有胜算。

在勇哥和宝鹤的理解中,这是择优方案。

充满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味道。

刚子则显得更有“人性”。

他把打劫来的玩具枪还给人家,给宝鹤桔子和白菜,吃了一顿饭觉得是朋友了就要把钱还给勇哥,用锤子砸人下不去手。。。

虽然从形象设定上刚子特别像一个冷血劫匪哈哈。

莫非是受他爱朗诵《再别康桥》的哥影响?

他哥这个形象,就像这一群人的反面例子。

离开了北国大地,来到温暖的南方,这里食物充足,环境热闹,他哥有很多并不是用来蹭饭的朋友,还有诗歌这种吃饱饭闲的才能有的爱好。

最后刚子的离开我并不懂是什么意思。

小二的角色应该是智力有点问题,傻,单纯,为了糊口有了信仰,却因此过的很开心。

勇哥这些正常人因为正常地知道在这里要怎么活下去,会用力地想今天,想明天,想改变的办法,想过上好日子的法子。

如果在这片取景地拍一部《动物世界》,不会像人这么纠结,肯定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

人没人性不叫人,但是都是人性吧,感觉要活不下去了。

《锤子镰刀都休息》短评

好不容易找到的片源,but欣赏不来

6分钟前
  • Vinson
  • 很差

太形式化了,剧本也不用心,很有姿态,却也令人厌烦

11分钟前
  • 鴍諌🌈
  • 较差

如果这是政治讽刺电影,我不喜欢这样的电影,内涵太狭窄,且容易狭隘,偏颇。如果如导演所说是人的软弱,包上毛巾的锤子,有信仰的傻子,立意和表达就有逼格了,可惜我没有看出来,或者说太隐晦,且被锤子镰刀的政治隐喻遮盖,还是不行。

14分钟前
  • anassi
  • 较差

片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绝望中没有出路,导演把气氛拿捏地很不错。可惜这位导演之后就没什么好作品了。

17分钟前
  • Ben笨熊
  • 推荐

粗略一看:又是个买丑博眼球的;想想我在黑龙江多年的所见所闻,再仔细看看:哎...荒废了。

18分钟前
  • 随便取个名
  • 推荐

鏡頭時間的延長、不匹配的音樂(莫札特、貝多芬)、非常詭異的節奏與腔調、粗糙感,氤氳出的不可說之寂寥。最後兩段紀錄影像(唱歌、吟詩)比較失敗。

20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水平低,看不懂

21分钟前
  • Abel
  • 很差

恢复高考,至少给农民的孩子上大学进城就业的机会,与村霸流氓落魄,似乎非常一致。从小就恨那些地痞流氓。

24分钟前
  • 桦桐心理社工
  • 还行

很独特的作者电影,并且中国大陆这样的导演屈指可数。风格非常像北欧的阿基,冷峻而又荒诞,也不乏冷幽默,古典乐也并不违和,这类片子注定是要挑观众的。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曾经我去一家裁缝店,遇到一个女子,她没有化妆,碰巧她头上的发卡掉了,俯身弯腰去捡的时候,我看到了她裤子上的内裤印,那感觉真美妙啊!哈哈哈。结尾的《再别康桥》诗朗诵简直是神来之笔。时长虽短,但把东北铁锈带荒原上那种悲凉的氛围营造得很到位,锤子镰刀都休息了,也是城镇化导致人才流失的一种隐喻。

28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立意高明,有了作者电影的味道,整个短片的场景演员调度来看,电影成本并不高,值得学习。

29分钟前
  • Lcy
  • 推荐

挺逗的,但是我感觉一般吧。

31分钟前
  • Reiko
  • 还行

这帮人是来搞笑的吗。取这名字导演想表达什么?满目的荒凉...

33分钟前
  • 灵魂救赎o0
  • 较差

没什么好吧,除了有点黑色幽默,拍的跟民谣似的

38分钟前
  • gooodooot
  • 还行

生活本身就像片子这样无聊,那些被生活挤来弄去的人活下来就有了一股子韧性,悲悯是不必要的,应当目送独行的英雄。

41分钟前
  • 智慧大蒜🧄
  • 推荐

暖和的南方,很好的意象。今天看了三部耿军导演的作品,竟然三部都在台词里提到“暖和的南方”。

46分钟前
  • 泥狗
  • 还行

真实的场景 真实的时代背景 真实的演员 真实的精神状态 半死不活的三人组 但其实略显沉闷和冗长

49分钟前
  • 朝雾净
  • 较差

我可能“理解”金马奖为什么把最佳短片给了这片,肯定不是(或者不仅仅是)因为片名。我觉得这片拍出了一股浓浓的尴尬的诗意,把诗意去掉也行,拍出了那种浓浓的尴尬。

53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有一点可念想的、混沌的片段是生活没被完全拆除的原因。信仰并非在场,只是沉睡的,残疾的,除了阻止人为生存作恶,别无它用。二级镜头也都很凌乱,摄影好。

56分钟前
  • 我不在这
  • 较差

既不荒诞也不幽默,故作有趣,手段没跟上。

58分钟前
  • 风间隼
  • 较差

有点意思,但剧本欠点火候

1小时前
  • 青木瓜之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