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我觉得电影比动画做的好。
没人有同感么?
画面:有人居然说动画的beck 属于画面制作精良的,我想这人肯定平时不咋看动画。
beck里面人物经常出现崩坏,比如koyuki唱 Moon on the water时,那个嘴,那个表情画的,很让人崩溃。
真帆也是,总有一撮头发梳不上去。
相比之下,电影版里找的演员真是相当顺眼,还原度也挺高的。
尤其,我觉得小雄有了明显的提高。
动画片里的小雄 感觉非常弱,砂糖君演得算是比较正常的少年了。
不过电影里有个雷点,就是弘美,这个演员没个正常表情啊。
音乐:我还是觉得电影里的好些。
乐队演出,就得看实打实的阿,动画的表现力太差了。
电影里大叔(帮小雄修琴)的吉他,阿平的贝司,blues大师的吉他,龙介的吉他 都是我很喜欢的。
选曲也是,电影里乐队演奏的曲子比较好听。
moon on the water我就不太觉得好听,听来听去还是像J-POP。
至于说小雄的消音,开始我也觉得有些别扭,不过后来又感觉这样也挺好。
反正动画里小雄那把嗓音我是不喜欢,像个青春美少年的声,有点娘。
既然原故事非要把小雄的声设定成天籁,那确实不好找个大家都认同的嗓音。
况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摇滚乐队,主唱的声不是很重要。
我自己就是喜欢听弦乐组的,就是吉他和贝司。
如果声音那么重要,就该去搞流行乐嘛。
摇滚就是要听乐器的阿。
最后的don't look back in anger也挺有感觉,我认为电影导演音乐品位比动画导演要高。
情节编排:很多人说电影情节跳跃,这应该问那些没看过动画的人吧,如果他们觉得看不懂,就算跳跃,看懂了,就算紧凑吧。
反正我看动画的时候觉得挺拖沓的,不建议大家在浪费时间在那26集上面了。
电影的收尾也非常好,就留在了最美好的画面上。
动画的收尾是啥我已经不记得了。
还有那个学姐的情节消了,也非常明智。
我早在看动画时就觉得她是个打酱油的。
不过可能对于有些幻想着被俩美女包围的男生来说,挺幻灭的。
还有,真帆没裸泳,而是成为了一个心智行为正常的女孩儿,可能也让他们挺幻灭的。
不过,电影中把摇滚明星捡垃圾的梦改了,是个缺点。
其它的情节,都可以接受。
总的来说,我觉得电影还原度很高,且在很多方面有提高。
但是故事本身有些薄弱的地方(比如那些坏人乐队的人,我都替他们喊冤,运气总是那么差),能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看这部片子前,没碰过漫画,没碰过动画片,所以那些可能应当存在的旁枝末节的故事,我就一概不知了。
日本人拍出来的电影总是有着那种独有的不紧不慢的节奏,人物和故事在日常琐事中慢慢铺展开来,一般都很注重环境的描写,寻找一个特定的角度和镜头用一种很文艺腔,小资腔的方式记录一天中生活的零零碎碎。
150分钟的片长,看这种片子是要有心理准备的,我想,起初一定是波澜不惊的,甚至有可能是很琐碎的,一直到那最后,爆发出最强烈的能量。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一直都很喜欢这种风格的影片,看着它絮絮叨叨,看着它渐入佳境,最后,为之动容,就像是山泉静谧的流动,许久才回味出那淡淡的甘甜。
会有什么故事和情节能让你有飙泪的冲动?
当那首MOON BEAMS唱罢,千葉和制作人满脸泪水的时候,又是否人们都能体会这其中的感受?
一定会有些人觉得这剧情太狗血,煽情得不知所谓。
是,因为你们不曾有过那样的青葱岁月,不曾有过那个相似的幻景。
只不过,当年的你我在那激昂纯粹的摇滚中找到的那个迷失的自我,都不曾敢想像过的梦想。
BECK把梦做到了最大化,‘曾经的,那个仲夏之夜,那个巨大的,高高在上的舞台下,那无数虔诚的灵魂张开双手,这一切,梦幻得让人目眩神迷’。
散场后,我搜索那首被隐去了VOCAL的MOON BEAMS,然后发现,有些事情,最好还是依旧让它存在于想像中的更好些吧。
这种电影不可能列入我喜欢的行列,我是个跟动漫一丁点关系都没有的人,这个动画片儿是我成年之后唯一一个正经看过的动画片儿,于是我把这个电影看完了。
第一个镜头一出来我就有点儿不太想看。。。
小熊不萌,龙介也不酷,还你妈把小熊的声音给去了!
千叶塑造的挺好不管怎么说,日本子做东西还是挺敬业的,即使是烂片儿你也不舍得像骂中国导演一样骂人家再就没啥想说的了!!!!
稻妻,日文中“闪电”的汉字写法。
作为spitz的死忠来写BECK的观后感,非spitz粉的还是不入为好。
写下这行字的时候,刚刚看完BECK的结尾,五个人,一个台子,头上十来盏灯光,底下逾万的人海。
摇滚这个东西,没有日晒雨淋,就好像川菜里少了花椒一样——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偏执的美学癖以及好吃的四川人的感受罢了。
我想BECK应该是一部很讨喜的电影,感觉不为摇滚来看的可以为帅哥来看,不为帅哥和摇滚来看的可以把它当作正正宗宗的日式青春电影来看,总之,一开始只是为佐藤健的造型而奔来的我,结果在开篇数分钟内被水弟向经理一行人彻底秒到了:水灵灵的眼睛,深深的双眼皮,素敌的少年笑容什么的……啧啧。
不过作为一个没有看过漫画原作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似乎胃口太大,想要涵盖的元素太多了些。
少年间嬉笑怒骂拳脚相向一边嘴角流血一边眼里冒泪的热乎乎的友情有了,少女与少年间天桥上轻轻踮脚一吻帅情敌使坏删来电记录什么的酸酸的纯爱也有了,一号男猪脚说“是你改变了我平淡无奇的生活”,于是二号男猪脚脑海中闪现当初和哥们儿立下的豪言壮语要“总有一天,Rock the stage给你看!
”,然后一段意外上传的视频又牵出幕后大Boss之类的……太散了,以致于不知道,最关键的关键词,“音乐”,或者说“摇滚”,对于这部片子,以及这几个少年,究竟是什么意义。
另外BECK的命运似乎都放在小BOSS和大BOSS手里,私以为很不符实际,也很消极被动。
这也是我认为《乐与路》做得比较成功的原因。
女孩拿起吉他上台唱歌,就是为了恋人,没什么好丢脸,也没什么好自豪。
凭着一股隔世的眷恋,唱一首豪气的哀歌,不求成名不求回报,唱后各自收拾回家,继续做哥们儿死党。
内核收得很拢。
可惜看完还是删了。
但话说回来,BECK仍然很有亮点,所以我舍不得删,并且还会重看。
BECK的镜头有几个很有feel,大略就是只露人物的半张脸,很端正工整地摆在画面的左边或右边,于是就有了种留白的悬置感,叙事性和抒情性都到达满血状态,只等电吉他战栗的音响点燃空气就行了。
正是有这样的画面美感,所以片中对小雄的消音处理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了。
我承认刚看的时候很不爽,很焦躁,很狂暴,但是到后来却越来越轻松:不用和别家乐队比较,甚至不用和电影中乐队创作的其它歌曲比较。
因为“无”,反而释放了最大的想象态,反倒激发了电影这种艺术手法用视觉来触碰听觉极致享受的潜力,类似的不也还有《香水》和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之类,用视觉听觉来魅惑观众鼻子舌头的电影么。
不过捏吐个槽,苦了演员了啊……水弟属于挤眉弄眼派,砂糖就不停地干瞪眼,向井理面瘫状……这个,有点无奈啊。
话归正题。
如果套用OTAKU的话,作为spitz粉,要看三遍BECK:一是观赏用,二是截图用,三是考证用。
之所以对BECK有共鸣,还是因为这几个和spitz共有的关键词:邂逅。
意义。
摇滚。
吉他的三轮叔基本上属于说大白话的类型,然而在他讲起spitz组队的那会儿时说过一句话,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他说“初见正宗的时候,总觉得我们不是第一次见面。
好像以前认识似的,所以很快我们就打成一片了。
有种什么东西要开始的预感。
”我在屏幕这边泪眼汪汪,三轮叔啊你叫我作什么表情才好?
(虽然后来正宗还是花了三年才去掉你名字后面那个さん^^)不记得是日饭还是主唱说过,spitz是“雨水乐队”,一开始在文化祭的首次登台也是梅雨时节来着,再加上各种音乐节也都聚集在七八月,遇上个暴雨什么的也不奇怪。
最经典的live莫过于雨中演奏的「猫になりたい」,细雨如烟里上万人人头攒动,顶着白毛巾的女孩,沾湿的刘海下有一对猫一般的双眼。
再加上我也曾经站在一场雷雨中等到live的结尾,所以对BECK最后终极live的设定再满意不过。
曾经有一位日饭的repo里写道:「ほんと何も覚えて無くて惜しいんだけど、でもスピッツの前に綺麗な虹が出たんです。
」(虽然什么都记不大清了有点可惜,但是spitz面前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私下感叹这live是有多美啊。
最后随便扯几句日本人的美学观。
如果说美国在世界上传播的一大卖点是Democracy的话,日本贩卖的一大亮点就是「青春」。
无论残酷青春也罢,校园恋曲也罢,他们对这份青色的岁月真是珍惜得不能再珍重。
伴着Moonbeams的乐声回放的镜头里,十有九成都是难堪,都是幼稚,都是老了回头会脸红耳臊的东西,但我们看着就觉得美,因为画漫画的人,拍电影的人觉得、并且知道它美。
最难忘的莫过于村上春树让“鼠”倾吐的一番告白:“‘我喜欢我的懦弱。
痛苦和难堪也喜欢。
喜欢夏天的光照、风的气息、蝉的鸣叫,喜欢这些,喜欢得不得了。
还有和你喝的啤酒……’鼠咽下话语,说不清啊!
’”说不清啊,也许对摇滚的少年来说,是摇滚让青春逃离平庸;但对我这观影的看客来讲,是青春让摇滚如此不同凡响。
不管是人物造型,还是故事结构,都忠于原作,艾迪和马克的那两张脸,露西露的子弹孔,乐队成员的长相,包括南真帆的感觉也比较相似,唯一不足是音乐上没有达到动画里面的高度,田中幸雄的声音被居然消掉了!!!!
貌似怕不能给观众以震撼吧
热血青春摇滚片,live时小雄的声音都被消音了,不过也不算遗憾,最美的声音肯定会在心底浮现出来.看过动画才来看的电影,剧情没有维和感小细节改编的蛮顺畅,水岛帅是够了,表演太夸张,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花男出不来了.佐藤是近来比较看好的优质小正太,可惜这片子里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音乐锻炼还不够丰富吧.要是让jin或者kame来演没准儿更有feeling
第一次不用字幕看的日语电影. 靠着看动漫日影多年积累起来的几百单词量,再加上原作动画和漫画都读过. 竟然也能勉强看懂台词了..时常想,要是看电影时我才18岁,心情会有不同么.... 是不是还会向处在人生第一个低谷期,虚度荒废每一天,白天吃很少晚上失眠,患有轻度抑郁的中青年的我一样,观影时流那么多眼泪呢.也许会吧,也许还会兴奋的推荐给很多人看,也许还会早四年学吉他,也许也会在平淡的人生中留下在耀眼的聚光灯下,唱歌弹琴给谁听的美好回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18岁时被感动流下的稀里哗啦的泪水,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大叔般的年纪,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小人物,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一个对不起自己才能人,对自己懦弱的人生歇斯底里的发泄...这部电影的评分很快就会到7.X分的水平吧. 和乐与路一样.. 不过这两部对于我两说,都是9.5分的好电影.对于所有理想主义大叔,都是非完美,但有灵魂的,9.5分的好电影.
早买了票,由于最近太热,一直没去看。
好不容易来了个台风,于是终于下了一点雨。
看得是17点15分那场。
走进2号厅吓了一跳,因为整个厅就我一个人。。。
挖,vip专场!!!!!
刷新了以前去看鬼太郎只有我和一个不认识的哦巴桑的观影记录。
因为就一个人,于是我已无比放送的姿势慢慢欣赏。
给某个院试失利的朋友发短信告诉他享受vip的喜悦顺便鼓励他还被他骂了,叫我不要烦他。
明明是他自己先跟我倾诉的。。。
汗。。。
一个大男人,不就考试失败么,这么想不开,心里素质不好。
不知到现在有没有还在哭。
----分隔-----内容before:本来看过动画了,很不看好的那些造型的,特别是水嶋君的那个假发,还有很担心经理肚子上的赘肉煞风景,还有就是砂糖的声音,コユキ的设定可是很震撼的很牛叉的声音呐。
after:看着看着渐渐觉得每个角色斗狠自然。
水嶋君的假发和过细的眉毛都变得不重要了。
不愧是归国子女,e文发音比纯生霓虹人好听多了。
不过不太有米国味。
经理搞贝斯,所以大部分果上身的时候肚子也被挡了,看不太清楚,不过最后在greatful festival的地方终于看到了。
看到了4块小小的然后感觉上不太硬的肉。
经理乃健身还需努力,但不要像3p那样成肌肉男。
最诡异的就是砂糖唱歌的部分了,一句也没听见,都是用背景音给盖过去的,也就证明了砂糖肯定不是摇滚卦。
(堤导演,这个外型方向无意见,可是为什么不让我们听コユキ的声音呢。。。
哪怕用个牛币的代唱么。。。
不过看了mixi上的beck讨论的人说,画册上说不让コユキ出声是漫画原作者的意思)看看人家健太君,像吃了很多天肉的样子,声音就很有力气,还用真声音。
本来サク君的存在感感觉满弱的,但是中村弟弟打的那一架好帅,存在感瞬间变强。
至于那个妹妹,其实演的还行,只是没那么有名气,可我觉得挺有气场的啊。
e文也还好。
龙套和小ネタ是浮云。
那个变态专业户カンニング竹山叔叔这次真是太可爱了,感觉这个还原度最高了。
结子前夫,以前还看了他演的好多电影呢。
今天才发现他原来是个鞋拔子脸。
竹中叔,ラーメン屋大将似あうよ!
livehouse某观众,某芸人,今天还在电视里看见,乃怎么出现在beck里了?
greatful创始人,もたいまさこ,你的回眸一笑实在销魂。
ミヤネ屋,youtube,mixi,很高兴能看到你们。
恩,这个片子值回票价。
比那个ハナミズキ好看。
虽然去前上过厕所了,可是在关键的fes部分非常有尿意,所以友情提醒,看的过程不要喝饮料比较好。
【本人只会感性地与剧本交流】 所有我对青春的幻想都已经出现在这个故事里了。
对刻意保护下的学校生活感到枯燥,对无奈的欺凌中生存感到无耻。
当阳光劈在那张100*80的正方形木料画桌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幻想原来已经只存在重复。
当旁边桌的同学提前完成设计,而自己连续通宵都只能乞讨个及格。
当下床的同学已经带着女友去梦幻双人游时,我用那十只磨掉皮的指尖都弹不出一曲。
雄的所有都是从梯子上抱起BECK开始,从认识BECK到龙介(电吉),从龙介的电吉认识樱井裕志(架子鼓),之后是平义行(贝司),千叶恒美(主音),组成了存在同一个幻想的乐队BECK。
甚至存在了本人幻想的极端,用自己的音乐笼罩命运中的伴侣(南真帆,Moon Beams)归根,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在梯子上报下BECK的勇气开始,有那样的想法就应该有那样的行为。
不喜欢世俗的校园,就已经不理会世俗的袖手旁观。
皮肉的痛会完全消退的。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幻想的追求,但疯狂用尽平凡的人物与画面去诉说这个的故事,让作为观众的我也产生了一个幻想,一个可以将幻想变现实的幻想。
当我看回截图时,我才发现原来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了那个幻想中的背影、、、、一个小女人带给我的现实中的背影 Mr.children【见本人的相册】
很久之前就看过了,现在又突然想起这部漫画,接着想到电影,忍不住又杀回来说几句:垃圾,垃圾中的垃圾!
演员演得不好,对原漫画又把握不了,开口又唱不了,只剩下一堆shi……只可惜浪费了那么大的场面,可惜哉!
让人想到北京乐与路,呵呵,完全没得比。
日本有很多导演真不咋地,空有很多资源和经历却只能拍出这样的东西,真是浪费。
以前喜欢漫画 至死不渝的爱 ,听说出电影版了,跑上网一看,快吐血了,完全不知所云,垃圾的程度真是和这部的导演有得比。
呵呵,岛国有很多的VV什么导演都是想拍电影而不能只能在VV电影里面过一下瘾,呵呵,估计就算让他出人头地了出来拍的东西也是这样,不会好到哪里去……小国心态,在电影上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天籁之音每次唱却要消音这种处理真是硬伤
消音你妹啊!!!
和oasis有半毛钱的关系么。。。
我就是喜欢hiro 我期待了好久了
看完之后觉得水岛宏好美腻!!!!!!佐藤这娃真是超老相的。剧情和奇怪的英语忽略就好了。
翻译很混乱,日音英文要靠自己,不过有桐谷健太的剧就是一定热血,何况还有音乐辅助。。。大致路数和桥段设置看过摇滚类电影的都知道,不过摇滚是个即使重复也不会无聊的事儿,只要精神还在!!!
写了一篇2B评论……感脚自己又2了不少……
桐谷健太不要这么萌啊啊啊啊
大概三星半吧,那个消音处理实在有点…… 桐谷健太演什么是什么,比其他人更亮眼。
给主唱消音真是要多坑爹有多坑爹,听觉幻想你妹啊!劳资以为电脑坏了好马。。水弟英文很赞,果然是归国子女神马的。桐谷家的小健太可爱依旧。就真的被硬伤EX到了,两星半。
呃,感覺太少年漫畫了,改編成電影就有點怪怪的了……本來想給一星的,第三顆星是給意外地,很適合呆萌人設的佐藤健的~~~
跟动画版简直没法比,最后GREATFUL SOUND如此飙泪的情节竟然被如此的完美的破坏了。并且在演员的选择上小雄单纯不足却妖气有余;龙介就更懒得吐槽了。。。
故事 演技都蛮烂的,而且竟然有145分钟 | | |
我看的是消音版嚒 摇滚得半点摇滚 人模鬼样的。。
和原版动画相差太多了,演技做作
近期看的最好的片,没有之一。这个band太养眼了好么,水弟和忽那汐里不愧是归国子女,英语真棒。桐谷健太太亮了。那些酱油君比如有吉桑品川佑桑竹中直人桑你们也太亮了。真想过一次这样的夏天。
念书搞乐队时候学长推荐的《beck》,记得电影结束在消声的出场,哔哩哔哩能免费看。时过境迁,发现原来电影来自动漫改编,动漫来自漫画改编。不说电影多么精彩,但也快忘光了情节,现在重新追起动漫,那时候的情景却不似电影般有画无声,更多的好像听到那些日子的召唤,似有声而无画。我想作者也是这样的,他会去要求做消声处理,大概是听到了他做乐队时那段时间的召唤,或者热爱摇滚时那段时间的召唤。他的回答,大概是不想让那些画面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于是用影像回复它的召唤。
对小雄被消音表示很失望。。。
听不到声音的歌无法吸引我
砂糖好!砂糖好!都好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