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导演前两部片子比,这部确实有差距,主要是不接地气了,转去搞特效了。
我觉得还是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片子好啊,我看评论,是不是导演因为上部片子被禁了以后故意乱来一部。
让人痛心。
方言在刚开始有些许笑点,但就那么几句东北方言,说来说去,不地道。
特技真的不好,这不是中国人的强项,更不是导演的强项啊。
水军太多了,我学浅,但真心不懂这片子5星、4星是怎么打出来的。
祝导演下一步会好。
宁浩三年一作《黄金大劫案》打着“铁定上映”的宣传气势汹汹而来,自从《无人区》搁浅之后,宁浩除了在《刀见笑》《桃姐》客串做了配角演出了几场戏之外,再无新作品,《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疯狂系列”大获成功后,广大观众都期待着这“疯狂系列”的终结篇,好歹嫩得凑个“疯狂三部曲”啊,果然宁浩的新作出炉。
本片和疯狂系列完全不搭边,多线叙事不见了,凌厉的剪辑没有了,电影单线讲述了“一个小混混的奋斗史”,要爱国精神有爱国精神,要励志成长有励志成长,要纯恋爱情有纯恋爱情,要大场面也有大场面,枪战,爆破,装甲车,应有尽有,还有东北独特的耍贫搞笑,也会戳中你的笑肌,但就是没有了标志性的宁浩式的黑色幽默和视觉剪辑风格,宁浩自己也说:“如果你进电影院是为了看一部类似于《疯狂的石头》这种电影的话,我想你们会失望。
”所以,不要抱着看《疯狂的XX》的心态来去看这部《黄金大劫案》,否则你会失望,会说这部电影的水准比之前差远了之类的话,但是如果你忘掉宁浩之前的作品,以看一位新导演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你会感觉这部《黄金大劫案》还真有点惊喜在里面,当做一部标准的商业电影,商业性成绩合格,票房不会少,但是好评不会很多,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不会不把之前的宁浩电影忘掉,除非这是他们看的第一部宁浩作品,所以,都得比较一番,失望的人会不在少数,毕竟这是一部标榜着宁浩的作品。
现在中国电影可以以导演个人名字打上“某某某 作品”这种电影宣传的名号,除了几个比较有商业价值的如:冯小刚 作品,张艺谋 作品,陈凯歌 作品,成龙 作品等,这几位爷的名字一打,这就是票房的保证,这就是电影质量的保证,观众会出钱买票看这几位爷的作品,就是因为之前这几位爷的作品都还不错,虽然也有那么几部电影里面有点老鼠屎什么的,但整体来说,都还是比较符合大多数观众的胃口,除了这几位爷,也有很多电影会打上“某某某 作品”,观众一看,哟,这是WHO?
没什么惊世的作品,没什么个人风格,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也不在少数,这样的电影宣传多这么一行字不多,少也不少,观众看到就和没看到一样,不会为了是他的作品就花钱买票,以为现在的观众没点鉴赏能力的水平,那就太瞎了。
《黄金大劫案》打着是“宁浩 作品”的名头,可见“宁浩”这个名字,这两个字通过《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的成功,市场上的商业价值可见一斑,光《黄金大劫案》的电影海报以宁浩为主视觉的就有四五版之多,可见宁浩形象的影响力。
电影上映前的大学巡回讲演,声势浩大的首映礼,电影宣传品的金条U盘等,可以想见这部电影是蓄势待发,对票房是充满了野心,小马奔腾瞄准五一档期也是经过各种考量,就是希望在这个假期做到全民同欢,票房高升。
很多观众看宁浩的电影就是欢乐,好玩,轻松,你不想笑都不行,你不笑你就脱离了大众趣味,再经过《无人区》的屡次被禁,宁浩的身姿又高大了不少,俨然一副抵抗体制的代表,又赢得了不少关注,《黄金大劫案》未上先火自然是自然而然,问题就是观众会不会接受一个新的宁浩,观众可以接受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都不认识,无所谓,我们看的是宁浩,但当宁浩改变之时,观众能否改变自己心中的固有印象呢?
电影《黄金大劫案》,故事结构单线叙述更方便观众理解,主角虽然都是新人,脸面不是很熟,不过,看完后,这两位应该都能红,毕竟比较出彩,一个耍贫耍到死,一个清纯纯到死。
相较于主演,配角方面还是非常强大,阵容还是宁浩的老搭档们,饰演的各类民国人物,风采百出,各种特点,算是电影的一个亮点。
反派日本人山崎敬一饰演的日本军官,令人印象深刻,也算是一个亮点。
说完亮点,说说失分点。
整部电影里,无聊无趣的插科打太多,笑点虽说多,其中隔靴搔痒比较多,真正戳中笑点的还是少,这个有点过了,因为搞笑而搞笑只能最后成为无效。
特效虽然花了不少钱,电脑CG用的也很多,但还是有假大空的感觉,可以看出来现在宁浩不差钱,虽然不差钱了但还不如之前电影做的那么朴实。
影片的架构有些许杂乱,虽然单线叙事,但是电影的重点还是应该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有些地方明显应该加重笔墨,但却轻描淡写而过,比如电影片名就叫《黄金大劫案》,凡是看过片名的人都会以为这个劫案才是电影的主题,没想到电影里面表现的劫案竟然如此轻松,当观众的期望变为失望,高潮变为低潮,也就很难再把观众的情绪挑起来,虽然最后的枪战很热血,场面也很大,但这种枪战戏90年代的香港电影多了去了,如果能把怎么劫黄金更好的设计一下,也可以为电影增色不少,而不至于失分,君不见《碟中谍4》中段的攀爬迪拜塔,这场戏就加分不少,被不少观众称赞。
还有两天,电影就要上映了,希望国产片可以多出佳片,毕竟西餐再好吃,也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主食。
文/布宜诺斯今年五一档的擂台好看,热闹之余,想来想去都是挥不去的缺失感,《黄金大劫案》前半截好戏,后半截逻辑碎一地;《匹夫》笑点不少,过多风格化镜头和配乐的确有点蛋疼,这些暂且不谈,就说“妥协”这一块,颇有点惨不忍睹。
首先,为商业。
宁浩拍片爱用方言,当年《疯狂的石头》用四川话,俏皮,透着一股子小市民的精明劲儿,但是如今的东北方言呢,特点却是楞,虎,糙,恰好印证了《黄金大劫案》的剧本已经走上一条人有多大胆,故事有多胡编的路子。
如果说彼一时是宁浩用小聪明迎合小部分人恶趣味,意外成功,此一时却认定大众的G点在大动作大场面。
可就算布景再美,一梭子枪子儿放倒再多日本兵,黄金溶进王水的特效再精美,故事线的粗糙简直像导演一个人在发癔症,水准都不如成龙谐趣武侠。
去年中国票房狂飙到130亿,商业片票房成功的指标也跟着呵呵后了,很明显,投资商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回本、过亿,于是,那个会讲出巧思、精巧、复杂故事的宁浩被牺牲了。
至于杨树鹏呢,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曾经借鉴黑泽明的年轻野心导演,变成如今借鉴姜文的年轻跟风导演的过程,《匹夫》很大程度保留杨树鹏的个人趣味和风格,但是黄晓明自断手指的镜头,很难不让人脑补《让子弹飞》里张默活生生从胃里掏出一碗凉粉的模样,大头娃娃对应麻将布袋,一群悍匪里恰好有个娘娘腔等,且不谈《城中大盗》和《落水狗》的Mr. Pink,因为这部电影指向是国内市场受众,揪住现成的7亿票房前科的市场性元素,在观众中造成口耳相传的话题性效果,是导演能想到的的最好、最节约成本的捷径,但作为一个好导演本应具有的原创性和排他性,不可避免被牺牲了。
再者,为制度。
和意识上的妥协比起来,商业上那些其实都是毛毛雨。
很明显,宁浩已经被《无人区》的挫折整怕了,从《疯狂的石头》到《疯狂的赛车》都是小贼偷大贼,贼眉鼠眼不亦乐乎,顺便把民间骗术、神推销术等不入流材料都整上大银幕,越反讽大家看得越乐呵,但《黄金大劫案》的贼,却是一群义正言辞为国捐躯的“英雄”,就主角是个擅长坑蒙拐骗的街头小混混,最后也被国仇、家恨、爱情拐带到高大全一路,电影主题倒是存大义、灭私欲了,但宁浩招牌式的那些倍感亲切、会心一笑的小细节小段子,那些地气儿,那点儿反骨,都跟着小东北一块儿洗心革面了。
这里要说的不是拍贼就好,拍英雄不好,只是,韦小宝变身杨子荣,你信吗?
相比之下,杨树鹏甚至是可悲,《我的唐朝兄弟》有那么硬气的隐喻,那么固执的浪漫情怀,那么赤裸的生存哲学,就算票房死的很惨,多年后华语电影史上绝对会有你这么一笔。
但是《匹夫》就不好说了,人物动机又模糊又伟岸,以黄晓明能当土匪头子、建立地下城堡的精明狠辣,怎么就能轻信张译,又认定绑了日本的“八千岁”天皇会拿钱来换?
看来看去,比起故事主题的深度和人物逻辑的可信度,追求一个“打鬼子”的政治正确反而显得更重要。
当然,这不是宁浩或杨树鹏的错,是“电影”这东西,在大环境中尚被多方撕扯的破碎结果,但正因为我们还记的在他们身上给予过抗争的希望,因此如今的失望也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
腾讯电影专稿
伪满时期,时局动乱。
关东军如狼似虎,革命组织救国会相机而动。
在这片看似晴朗的天空下,绰号小东北的无业青年游走大街小巷,靠坑蒙拐骗混日子。
偶然的机会,他意外得知了一个秘密,关东军将有一批黄金送往防护措施严密的大和银行。
有笑有泪,但因人而异。
宁浩以前的电影是告诉你,屌丝的人生有多荒诞和荒谬。
而这部电影则是告诉你,屌丝的人生有多么惊奇。
虽然影片本身从开头的正常年代剧到结尾处魔幻现实主义的衔接过于突兀,对爱情的描写也不够娴熟,但必须承认宁浩还是中国导演里最会给观众讲故事的。
没想到这还是个浪漫主义的故事,故事再荒腔走板,被浪漫主义一包装怎么也不过分,就好宁浩讲故事完整这口,故事结尾太漂亮,还逼出我几滴眼泪。
何况还有一批好演员。
中国人演中国人,日本人演日本人,清清爽爽。
带好友去看,结果看完对方说,也没你说的那么牛逼啊!
那日本军官的军服纯扯淡,一个用手能揉成花的叉子最后能尼玛挡子弹?
富家千金还要去负责押运金条!?
我只能干笑着说军服不用较真,没几个哥们懂得这是现在的军服。
叉子必须要能变化,不然。。
情节咋继续?
开始必须是银的,软乎,你才能弄成花,之后必须硬气才能挡子弹啊!
亲。
神马不锈钢铝合金,总之一定要牛逼!
千金必须押金子,不然就爱不上流氓了。
没有那一幕哪里能有煽情戏,导演让他出现在那,你就必须出现在那!
最后的酸水必须量大到水漫金山!
不然怎么能灌满地下室?!
最后的装甲车必须从天而降,这样尼玛才有震撼的赶脚!
难道你不觉得那是在对《大魔术师》结尾的致敬么?
开篇必须给黄晓明做广告,各种《匹夫》一堆《匹夫》,但是这样也不能拉动匹夫的票房。
亲。
蜂蜜必须是夹带广告,必须重复,必须让你看出来,我这是广告。
主角必须够2,配角必须弱化,日本必须脑残,这样才能有意思啊!
过去劫皇贡都知道要审慎一下,但是必须有这样二逼的主角,这样才能暴露啊!
不然谁暴露啊?
配角必须全灭,这样才有主角的个人英雄主义啊!
亲!
女主角必须死,不这样肿么可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
亲爹必须疯癫,不疯癫没反差!
死前必须葛优,这样才是子弹飞的致敬。
人生不能没有疙瘩汤,神父不能没有酸菜。
不然没有记忆点,大家更不记得有谁了!
直到看了资料才知道那爹是郭涛去的,真是【坑爹】里的战斗爹了!
情节必须一波三折,关注必须不能呲逼!
不然你就是打压中国的天才,不然你就是文艺里的装逼青年,青年里的二逼导航!
总之,时间必须长一点,这样才能撑满,所以主角必须死去活来。
不然一定不够莫名其妙。
必须要融合禅学,抗日,以及脑残的日本人,必须有各种角色的打酱油。
看完必须发帖子,发帖子必须给高分,不然你丫就是枪手!
必须只能说好话,说没意思的都滚犊子,说扯淡的,都尼玛不懂拍电影。
说难看的,有本事你拍一个看看。
瞎呲逼的,必须水军拍死,找出你的祖宗十八代!
导演宁浩曾在早前在采访里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自己的电影以前基本是提出问题:“都这样了,你们看看该怎么办吧。
”现在逐渐在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不见得靠谱,但提个建议。
是的,提个建议。
而由他执导、热映4月底的国产新作《黄金大劫案》大概就是这位新生代导演在“疯狂系”多年后的一个建议,对于当今国产商业类型片的建议,这一代人对于电影的要求不再那么混沌了,在好莱坞观影经历的洗礼下,他们希望看到国产片的风貌要猛、要萌、要逗、要high,要有段子、有狗血、有感情,还要简单粗暴,要不动声色,要意有所指,更要有服务性。
所以,相比《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中宁浩式的多线多角复杂叙事,《黄金大劫案》无疑要简单和亲民得多,从叙事模式的单线来看,它是颇有服务性的,专注聚焦了一个混混屌丝小东北的成长史,并以此发散和展开,除了孙淳和黄渤交接的一幕点绕火线外,全程基本都围绕男主角的性格、情感与经历来叙事。
范伟饰演的神父用小品式的诵经被骗作为开场,玩了次未见主角+声先于影的噱头,之后顺序铺陈小东北的身份、处境、似是而非的性格和玩世不恭的格调,以及轻描淡写了一番他与父亲别扭生硬却浓郁的关系,紧接着进入主线故事,小东北遇到陶虹领衔的文艺救国会,以赚钱为初级手段加入了这场夸张、荒诞又热烈的救国运动,不知宁浩是想吐槽当今电影界,还是本职工作更好信手拈来的取材,他选择了一个剧组的各业务成员作为救国会成员,让此番革命显得较比舞台化和戏剧化,更为剧情中的荒诞有趣找到了影像的表达途径。
讲述民国故事的电影中一向少不了对时代嘶吼的大学讲师,也少不了引领潮流的媒体人员,更不会缺了那些促成新趣味与新美学的演员、戏子和艺术家,安排他们的出现让《黄金大劫案》的民国范儿显得充满可追溯性和审美感的,而最后一场戏中戏用黑白胶片致敬电影中笔墨不多的副线爱情,显得轻盈而特别,顿时取巧的获得了独具匠心的动人质感。
而之后,通过救国会,八吨黄金作为一个有指向意义和炫目色彩的关键性道具也随之出现,它是剧情的题眼,也是民国草根起义和救国的切入点,它意向性的涵盖了一批人的理想和目标,它作为财富的夸张性也预示着《黄金大劫案》之后的剧情也亮闪闪的夸张起来,如果说前半段有点群戏亮相、团队作案的意思,那么后半段本片就几乎进入了中国式cult片的程度,此起彼伏的神展开、夸张荒诞的群像戏、趣味怪稚的感情线、癫狂无序的枪林弹雨和血腥全灭的轰炸,《黄金大劫案》严格遵循了昆汀式的cult片铺陈模式,用无禁忌和无秩序展开了戏剧张力,以此达到邪典般的high感和喜感。
电影中的反派鸟山简直是亦步亦趋的致敬了《无耻混蛋》中的瓦尔茨,全程用神经质的表演发散着窒息般的阴郁格调,也同样如《无耻混蛋》一样在电影的最后崩坏,达到了怪诞的黑色幽默。
看到《黄金大劫案》结尾处近乎歇斯底里的轰炸和全灭,整个影院上空仿佛都散发着砰砰锵锵哈哈的激烈气场,走出影院的观众几乎甚少有细究其剧作细节的,而是被其满面的欢脱所感染,达到了生理上的兴奋。
而这个结果好像印证和道出了宁浩为中国商业电影提出的建议:不再自我疯狂,不再独辟蹊径,而是富有娱乐精神的制造中国式High片:大众爱狗血就有狗血,大众爱段子就有段子,大众爱轰炸和爽利就来有一场黑色全灭,大众爱煽情与流泪就安排生离死别,大众爱意外就安排女主角嘤嘤嘤的突然死去……总之,集合了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元素,将其顺畅的融会贯通,让剧情极度夸张化、让人物高度符号化、让叙事集中戏谑化,让线条简练亲民化,要范儿有范儿、要笑有笑、要泪有泪,安全无比又兴奋震撼的达到声音的释放、风格的绽放和隐喻的诉说。
宁浩的电影一直有种歇斯底里的无秩序感,张扬肆意的充斥着一个年轻人不顾奇突的想象力,小众影迷一直期待着他的使命感和极端风格能在《无人区》中绽放,但最终电影腹死胎中,消亡于体制内,他自此仿佛不再疯狂,更在新作中增强了大众意识的服务感,成功的让人欢笑让人哭,许多人说小东北就是他本人的写照,吊儿郎当最终成长,也有人说,他更像《黄金大劫案》中的疯爹,癫狂有趣却手握金镖隐而不发,求的是一碗代表温饱的疙瘩汤,背后却有滚烫理想和决不妥协的坚持。
4、5月份是我喜欢的导演作品集中在电影院上映的时刻,近有管虎的《杀生》、杨树鹏的《匹夫》,远有陆川的《王的盛宴》、王全安的《白鹿原》,而开启这些电影的观影之旅的,恰恰就是宁浩的这部《黄金大劫案》。
在观影之前,草草看了一下网上的评论,似乎负面评价居多,甚至有人怀疑导演不够用心。
然而将近两个小时的观影历程告诉我,对于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唯一能相信的,就是自己的眼睛和心。
正如管虎之前的力作《斗牛》把时代背景选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派力量斗争激烈的华北农村一样,宁浩这次把电影发生地选择在了全面抗战前夕的满洲国首都长春。
这显然是久经审查考验的宁浩一个充满智慧的决定:首先,那个年代的满洲国同样各派斗争激烈,矛盾重重,满人皇室与日本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民间抗日组织与日、满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以及普通民众与权贵阶层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电影戏剧冲突展开的大好素材;其次,虽然当时中共力量已经涉足东北,但东北抗日联军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东北农村,而对长春这样的大城市望尘莫及,故事选择在长春展开,可以避免涉及对中共人士形象的刻画,增加审查通过的难度。
与宁浩之前的作品类似,《黄金大劫案》从人物设计到情节安排都充满了喜剧效果,只不过由于选择的时代背景和导演有意为之的表现手法,《黄金大劫案》里的桥段并不是插科打诨意义上的搞笑,而是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讽刺效果。
抗日组织救国会为了阻止满洲国和意大利的武器交易,牺牲多人,试图劫走采购武器的黄金巨款,然而在底层民众小东北看来,是否参与这样的行动,取决于行动能否给他带来足够的利益,能否让他获得体验上流社会的机会;而一旦事情败露,这位街头混混则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保命,而出卖那些革命义士。
真正触动小东北与日本人决裂的,是自己父亲的死,而与任何革命大义无关。
不仅如此,为报杀父之仇,他还破坏了救国会暗杀意大利公使的行动,导致救国会义士全部惨死。
这样的所谓喜剧故事恰恰是千百年来中国现实的反映:面对一次次的统治者更迭和侵略,精英阶层(无论是先前的士大夫阶层和后来的国共两党)选择力死抗争,而普通百姓关心的则只是生存和吃饭,只有在侵略者剥夺了自己的生存权时,才会被迫选择抗争。
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人把老百姓比喻成“鹿”,把对天下的争夺比喻成“逐鹿”,真的是非常恰如其分。
在救国会义士和小东北都面临束手就擒的局面时,导演选择了让小东北的父亲——参加过义和团的所谓金镖十三郎发威,救下了大家。
这样的情节安排同样具有讽刺效果。
在当代历史研究之中,学者们已经不再一昧肯定义和团是一场革命性的抗外救国运动,而对义和团的愚昧和残忍多有揭露。
然而,影片中的金镖十三郎却仍然以革命党人自称,只不过他的口号却是“扶清灭洋”,这样的口号和革命党人的身份构成的强烈反差背后,是导演对于传统革命史观的嘲讽;而救国会的义士全要靠金镖十三郎救下,荷枪实弹的日本人却拿两手飞镖的老头儿无可奈何,这里更多的是导演不可免俗的一种向底层民众示好的浪漫手法。
影片中的爱情更是充满了讽刺效果。
满洲国的贵族阶层——顾行长的女儿对同为贵族的皇族之后的爱慕毫无兴趣,却被小东北这样一个街头混混不难识破的爱情伎俩轻易打动。
这或多或少暗示了,那种代表着权力和利益交易的权贵姻亲是多么让人感到无趣和压抑,以至于一个小混混的虚情假意也来得比它要真实得多。
与此同时,这个爱情故事的设置同样蕴藏着导演的深意:两位贵族阶层之间毫无感情基础的婚姻,被一个街头小混混的示爱破坏,这样的故事情节正是与《黄金大劫案》同期上映的影片《泰坦尼克号》情节的翻版。
如果说这种翻版是我的无端揣测的话,影片最后出现的那艘酷似泰坦尼克号的大船就完全印证了我的判断:设置这样一个翻版《泰坦尼克号》爱情故事的情节,既是宁浩跟与自己争夺票房的这部经典大片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也表明了以宁浩为代表的中国新生代导演直面美国分账大片的挑战,试图正面与其分庭抗礼的决心。
经历了巨额投资的《无人区》长达三年未通过审查,无法上映的惨痛事实,幽默到骨子里的宁浩终于把电影审查部门也好好戏谑了一番。
让人值得玩味的是,试图抢劫黄金的救国会义士是满洲国最著名的电影剧组,这恰恰象征了面对日益增长的中国票房跃跃欲试的中国电影人;而在一番周折之后,在强大的日本统治力量面前,这个电影剧组全军覆没,那个给电影剧组各成员竖起了木头墓碑的场景恰恰暗示了在强大的控制力量(影片里是日军,现实中是审查部门)面前,优秀电影人的结局只能是尸横遍野。
面对代表着票房金额的黄金,在现实中颇感无奈的导演只能选择在电影里倒一把酸水,把黄金化为乌有,落得个轻松自在,痛快痛快!
在《让子弹飞》之后,又看到这样一部把大众趣味和批判思想兼顾得如此之好的中国电影,真的感觉非常欣慰。
为中国电影加油!
为强大审查力量面前智慧越来越高深的中国导演们加油!
今天冒着大雨去看了期待已久的《黄金大劫案》,看完后比较失望。
为什么会失望呢?
大致有这样两个原因:首先是故事情节太粗制滥造了。
宁浩上两部公映的电影的故事情节还挺精巧的,而这部《黄金大劫案》的很多情节倒是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外。
尤其是电影的后半部分,有些情节完全就是胡乱意淫。
其次就是宁浩在这部电影里竟然也开始贩卖起民族主义了。
在我看来,在21世纪的今天,在电影中贩卖民族主义是很卑劣的一件事。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每个人都可以卑劣行事,只要承担后果就可以了。
而且在中国,贩卖民族主义还常常能让一个人名利双收,甚至成为所谓的“国师”。
关于所谓的“抗日题材电影”,我最喜欢的是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电影彻底超越了民族主义,没有一丁点意淫的成分,它剖析了这个民族最隐秘、最致命的劣根和病灶,可惜这部电影在内地被禁了。
作为宁浩的影迷,我当然不希望宁浩继《无人区》之后再拍一部禁片。
只是宁浩这次的转向转得太“惊人”了,使得这部《黄金大劫案》竟然隐隐有些“伟光正”的味道了。
这两年内地电影市场越来越好,所谓的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现在基本上都专心在内地电影市场捞钱了,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完全可以理解。
只是众所周知,现在的内地电影市场很畸形,套用一位豆友的比喻,内地电影导演可能同样不得不被3P,即“嘴里含着市场的睾丸,肛门上横着政治的阴茎”。
宁浩算是第七代导演?
貌似第七代导演在内地还很不成气候。
原来喜欢看宁浩的电影,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拍的电影很好玩。
前一段时间读杨宪益访谈集,一位访问者发现杨宪益总是把“好玩”这个词挂在嘴边,杨宪益对于一件事物的最高评价就是好玩。
宁浩的喜剧电影好玩吗?
一般一般,内地第二第三吧。
没办法,好玩的内地电影导演太少了。
宁浩的这部《黄金大劫案》虽然拍得挺失败的,但比《举起手来》等诸如此类的纯意淫电影肯定还是好看一万倍左右的。
如果你问我谁是我心目中内地最好玩的喜剧电影导演,其实答案就在本文中。
又一部想去电影院看,结果最终没看成的电影。
算是佳音的粉丝,从他演话剧时就很喜欢,所以一直挺期待这部戏的。
话说某天看电视才知道这角色,还是徐铮推荐给宁浩的,给力给力。
特效很好,除了最后结尾有点太扯,整个故事都还行吧。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期待《无人区》,可能真看了还是会骂娘的吧,哎。
120925晚1306
或许是因为看到了豆瓣上7.1分的低分,降低了我的期待,才发觉《黄金大劫案》竟然可以如此惊艳脱俗,绝对不是一般“烂片”可以媲美。
其实,它不过就是一碗酸菜疙瘩汤,平常不过,您没必要去用满汉全席的国宴眼光去较真,太累。
它又不仅仅是一碗疙瘩汤,它是一碗儿具有浪漫主义、革命情怀、小资情调、狗血情节、丰富笑料的酸菜疙瘩汤,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宁浩想要表达什么?
故事是什么逻辑?
各路主角怎么到头还不死?
根本没有必要去探个究竟。
五一大过节的,不就图一乐呵么,别看泰坦尼克3D了,带着沉重的眼镜,憋了三个半小时尿,我看远不如情节紧凑的《黄金大劫案》来得酣畅漓淋。
小人物,大时代;国人的劣根性与优越性;在加上有足够亮点的笑料,这便是最近两年叫好又叫座的国产片坚持的几个基本点,《大兵小将》《让子弹飞》均是这个路线。
估计宁浩也是活明白了,《无人区》那么“黑暗”的主题,爱禁就禁呗,学学老大哥姜文,《鬼子来了》挂掉照样没放一个屁,楞是活生生憋出来了个《让子弹飞》。
真心但愿宁浩这次真的找到了与广电总局的和谐相处之道、又不至于屈尊纡贵、阿谀奉承、又足以让观众心悦诚服拍案叫好。
不是我太怂,只是想有电影看而已啊!
这么点要求,白送票房都不要啊?!
不得不说,《黄金大劫案》越看越象《让子弹飞》,时代背景一个伪满洲国,一个北洋军阀,都出奇的相似。
或许把时间定在这个“政治安全”的年代,来点小黑色的自嘲主题更容易能过审吧。
里面的抉择无非是,一面是舍身取义闹革命,一面是苟且偷生求存活,当小东北的父亲死后,他还是毅然决然的走上了革命之路。
中国人往往把“家”“国”两个大局统筹好后,就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即使是在小人物身上也能看到巨人的精神。
这是主旋律么?
这当然是!!!
再次应证了,国产电影不是拍不好主旋律电影,症结不在于主旋律的好坏,而是拿捏不好主旋律下的人性。
《黄》同样是一出有“爱”的电影,不过里面的爱情戏只负责搞笑吧,缺少铺垫和刻画,爱情戏来得太突兀,小东北甚至从来没有真正发自内心地表白过,但似乎这也是绝妙之处,爱不就是不清不楚么,女孩最终匆匆地从爱人被划为了过客。
但,无论如何,结尾依然是感人的,虽然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当小东北在观众席看到爱人出现在大屏幕的电影里时,他那张酷似年轻版陈道明的脸颊沾满沧桑的泪水。
这出戏中戏,深刻揭示阴阳相隔的凄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宛如结尾崔健的歌中所唱:太可惜,也太可气,我刚刚见到你。。。
你说你对爱情已不在乎,你还说你不愿意。
你爱不爱我?
爱或不爱?
愿不愿意?
这不就是爱情的诡谲与迷人之处么。
提到宁浩,自然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老师”盖里奇,盖导在拍完《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两大巨作之后,《摇滚黑帮》《左轮手枪》一系列被骂得狗血淋头,两部《福尔摩斯》也是不温不火,都说是盖导的才华被老婆麦当娜榨干了。
宁浩似乎也是如此,《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过后的《黄金大劫案》被骂为烂片,嘲讽之声不绝于耳。
但是,本人作为盖粉和宁粉,却完全不以为然,窃认为上述诸片皆为佳作,当然或许是内心中的“痞子情怀”再次作祟。
宁浩在《黄》中真的是小试牛刀,小小炫技罢了,并成功地走好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商业电影路线,你看看那烂到什么程度的场景特技,你就知道宁浩得多缺钱了,或许《无人区》赔了好多钱。
好吧,我承认我是被里面的段子折服了。
《黄金大劫案》真的是一碗儿酸菜疙瘩汤,好喝朴实,也没有太多条理逻辑深义,经不起推敲和解读,但是它真是的我的菜。
至于太较真的人,还是拜拜您内,对自己好一点,还是绕行吧,何苦呢。
“不是同一党,别上一条船”。
Ps:郭涛演技着实是好,老头子背后那块类似“精忠报国”的“扶清灭洋”的纹身和不肯剪掉的辫子,把国人的奴性和坚韧劲给写活了。
Pss:范伟的神父只负责搞笑好吧。
O(╯□╰)oPsss:老头的故事和疙瘩汤情节告诉我们,咱们还是民以食为天啊!
后悔那时候没去电影院看了。虽然剧情漏洞有点倒胃口,但宁浩处理起感情戏来竟然也挺细腻的。
枪炮与玫瑰?怎么觉着这剧情有点儿弱。想看无人区啊。。。
别被那瞎了眼的预告片给蒙了,这片老好看了,节奏就跟片中的一口东北腔似的,流畅而欢快。此外,相信喜欢《让子弹飞》的大老爷们和娘们也都会待见这部电影。
2021:看到自己2012年的评论,才知道原来是“重温”。2012:陶虹那群人送死也送得太傻了吧!宁浩女一号,怎么看着有点儿像杨幂,我知道是我错了。原想给两星,但是宁浩嘛,三星!
要不要这么惨?这男猪思想转变也太快了吧
黑色幽默拿着根鹅毛,撩国人打了个大喷嚏。
很好,觉得硬气而不是搞笑的东北话很好听
有些地方感觉没事找事
好看!很多搞笑的部分但是还是难掩抗战时代的太多无奈,“明白为什么有吃有喝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不要命的人,因为有些东西就是比命还重要”TAT
从前英雄总是打不死,这回算是英雄们的悲歌了。但终究,英雄们的行动还在延续。屌丝成长为一个英雄的史诗。
标准的虎头蚯蚓尾,真是浪费了一个好故事。。。
剧情太老套了,亲
逻辑狗屁不通。
没太看懂 有点不伦不类
客观的说,前半部分还可以,后面完全的乱七八糟的剧情,根本经不起推敲,一城日本兵可以让你开装甲车出来!一车黄水可以淹满整个金库!新婚里随便可以带枪进去!你当别人都是傻子啊!
很好看啊!!
简而言之,太平庸了,绝对不会想去看第二遍,和疯狂的石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有笑有泪,但因人而异。宁浩以前的电影是告诉你,屌丝的人生有多荒诞和荒谬。而这部电影则是告诉你,屌丝的人生有多么惊奇。虽然影片本身从开头的正常年代剧到结尾处魔幻现实主义的衔接过于突兀,对爱情的描写也不够娴熟,但必须承认宁浩还是中国导演里最会给观众讲故事的,BTW,没方言,宁浩不能活。
本来想给四星,但是看到7.3分,忍不住加一星,宁浩要支持,中国这样的导演太少了~
原来真的是名副其实啊,就是明明白白来抢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