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爱了,每一秒都沉浸其中导演把男人之间的暧昧和挑逗做到了极致,分镜、情节设计、人设、运镜、人物表演,各方面都在表达着一种欲拒还迎,烘托一种如游丝一样的情绪和情感。
大量运用遮挡物的拍摄例如门缝,大量对人物身体不同部位的特写拍摄细微的小动作、小表情,全片对话很少,从头到尾很多桥段又克制有暧昧,仿佛断断续续在心里挠痒,无论是小心翼翼的触摸,还是地铁上拥挤的距离,日常的琐碎加上一些较为静态的镜头,深夜观看极佳。
电影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从两个男性的沉默出发慢慢展开一种张力,期间表现着两人互相挑逗的小把戏,第二段则是两人打破了挑逗之后情感的上升,两人互相挑逗的小把戏变成了对这段情感如何的试探,尤其是主角对男二的眼神探索,第三段则是这段关系走向结尾。
而由夏到秋、秋到冬、冬到春的季节变化也承接着电影三段的发展。
但本片并不是甜蜜的,即使是大量的亲密戏也依然给人一种冷感,导演几次在两人接触的前戏时插入十分烘托氛围的配乐营造一种暧昧浪漫的假象,但切到真的床戏时,配乐也立刻消失,尤其是到第三段,浪漫的感觉逐渐消失变成一种无奈,本片的滤镜打光十分有趣,偏向粽调的滤镜搭配可见光源形状的打光,前后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
男主的演技绝对是片子极大的亮点,几乎无台词的角色在演员用眼神、肢体动作表达的淋漓尽致,几乎只需要看他的戏份五秒就完全知道这个人的性格,在演的到位的同时把角色温柔、内向、多思、惹人怜爱抒发的及讨观众喜爱,水汪汪的眼睛无辜到极点,这绝对是我最近看到的最好的表演以及最近看到的最喜欢的角色。
二位男主表现优异,颜值在线,尤其是身材一级棒…臀部线条优美饱满,看介绍居然是89年的.....HE……好甜.....正如那句:每位内向的人都是折翼的天使...好喜欢💕....又刷了一遍,梳理几个细节:1、第一次欢愉,明显胡安占上风,他已知道小加是同,但小加不能确定胡安是不是,所以肯定不可能领先,在胡安的种种暗示下(演员表现非常好,各种脸部表情到位极了,每一帧画面都值得细品),小加温柔的主动了一次——许多年来他应该是第一次接触男性,尽管他清楚知道自己是gay,但因为有过婚姻有女儿,他又比较信教背负着沉重不能真实面对自己—-但只有这次他是主动的,接下来的他,对自己的第一次同性初恋不管多么爱,但始终坚持自己,再没有主动过,以后每次欢愉都是胡安主动,第一次之后胡安不屑的要求小加离开自己的床回屋去,这个要求深深的伤害了小加,但他仅仅是承受下来,毕竟是男男的第一个初恋情人,但是对于男女通吃生活随意的胡安,也许叫炮友合适些?
2、胡安忍不住心悸,又故态重发站在门口诱惑小加,小加没有理会,二人吃冰淇淋,小加吃完就去睡了,留下胡安一个人味同嚼蜡的继续吃,他震惊 失望 懊恼 也许还有伤心?
但他知道了一件事:小加是不受他摆布的...也非他第一次想定义的施予对象,他要尊重小加,否则就是这样的结果—彼此分离,上次的鱼水之欢只能当永恒回忆...从这时宁变成起,小加变成了牵引的一方—-他其实很渴望也很爱胡安,但他是有尊严的人,不接受不平等关系;3、胡安开始一步步转变,并愈陷愈深,先是与小伙伴加共同听音乐,没忍住主动索了吻,正要进一步时来客人了,这样的延迟让胡安更加渴望...然后第二次欢愉,事后抱着小加不肯撒手..再也不赶他走了,然后又出轨了前男友(惯性放荡生活,还一下子刹不住车),回来后自己主动尬聊找面子,小加接受并原谅了他,又鱼水交融....这次胡安要求小加替他亲亲女儿,心里巳把胡安当亲人4、然后女友来了,主动对小加解释说不知道她要来,没管住自己又放荡了(这里其实说明胡安并非真正的同志,他是男女都可以,或者他不肯接受自己是纯粹的同?
听说若是真同志,见女性是不举的...有同志朋友请给个准确说法?
),小加这次直接出门了,短信不看不回,回屋直接睡觉了💤,胡安彻底蒙圈,怂了....于是就有了自圆其说的解释:什么小加有家庭有女儿而他没有了,他不想别人指指点点了....有的没的说不一堆,其实就是为自己开脱—-因为他不想失去小加....我想小加这时应该是已经打算放手,他默然流泪,然后擦干,打算走自己的路了—-尽管路上会有新的孤单,但肯定也有新的风景……5、不能够接受孤单并不舍得放手的一直是胡安,他说了一堆只是开脱自己不想失去小加,所以他彻底成了乞求者,低到尘埃里,跪下来亲吻小加—-这几十秒拍的太欲了,又美又温暖,小加值得胡安这么做,甚至他值得更好的!
6、小加第一次坦露心声,说出自己是同的心路历程以及生活中的坎坷,胡安心疼拥吻,彻底被小加收服,不折腾了,打算跟小加甜蜜踏实过日子了—-这个伏笔是说:胡安就是个同,不肯承认自己是同的同!
至此,小加一直处于主导,他决定再次原谅胡安....只不过造化弄人,胡安女友怀孕了——这一点前后矛盾,因为她前面曾说不要婚姻不要孩子—-但也许只是障眼法,是因为胡安不想承诺她?
—她要生孩子了……好吧,那就这样吧,胡安同学,你是得为自己的放荡付出点代价,你无法得到温柔的伴侣,你只能楼顶上看着列车愈行愈远,小加离你而去?
还想继续见面?
拜拜👋吧您呐!
胡安是小加的初恋,帮助小加成长了自我,有了追求幸福的勇气....而小加将是胡安生命中最好的那一个人,忠贞温柔体贴独一无二……二人从此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但生活一直在变,生命还很长时间,也许有一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有办法解决呢?
二人彼此倾心相爱,胡安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所谓的渣男吧!
马克导演的此类作品都看了,最喜欢这部,总算有枪有弹释放出来,另几部隔靴搔痒太难受了……看不了第二遍!
碎碎念一下,我也可以放下了当然,有空依然会再看
数月前,我就开始留意《金发男子》。
毕竟这部片子是来自马克伯克。
现在,看完《金发男子》后仍然意犹未尽。
我想来盘点自己最喜欢片中的哪几段戏。
一,Gabo向女儿出柜比起两男主间的基情,我更喜欢父女间的爱,特别是片尾铁轨旁的对话。
Gabo对女儿的坦白得到女儿欣然的接受。
父女间的爱在此展露无遗。
相信在未来如果Gabo找到好归宿的话,Ornella也一定会坦然得接受吧。
我认为Gabo选择截断和Juan的地下情是对的。
这种渣男留不得呀。
人生有舍才有得,Gabo这暖男一定可以收获其他更好的男人。
二,Gabo出门前Gabo在正要出门见女儿时看见Juan还在睡着就没叫醒他便要离开却被Juan叫住。
Juan叫Gabo替她吻Ornella后两人的吻真的是甜死人了,害我暂时忘了Juan是个渣男的事实。
Gabo戴着围巾的模样也太萌了吧。
谁受得了那双水汪汪的眼睛。
三,Juan的解释Juan为前女友的突然来访向Gabo解释可以看成Gabo在Juan的心理地位越来越重要。
Juan开始介意起Gabo的感受。
在天台上Gabo难过的神情被Juan看在眼里,或多或少被感染了吧。
四,Juan问Gabo的想法Juan此前说过自己在意世俗眼光,想要组个家庭,想要过个平凡的生活。
后来因前女友Natalie的意外怀孕本可以定下来的Juan却又好像犹豫了起来,并且想保持和Gabo的地下情。
一直出于感情强势一边的Juan在餐桌前却问起了Gabo对此的看法,看来他挺害怕失去Gabo。
渣男永远都无法领悟到鱼与熊掌都不能兼得吧。
最讽刺的是,Natalie之前还说过自己不要婚姻或小孩,现在自己怀孕了却又想以此束缚Juan和自己组建家庭。
另外,Natalie也够婊的,自己有现任男友还死缠着前任男友。
Natalie(婊子)配Juan(狗),一定会天才地久。
五,尴尬关系后的接吻我喜欢这段吻戏甚过他俩第一次接吻。
原本就处在尴尬关系的两人情浓时来个深情激吻,吻着吻着就被突然登门来访的朋友给打断。
这一吻相信打破了他俩的尴尬关系吧。
六,二人世界Juan打发掉朋友示意Gabo他俩可以有个二人世界。
深情的Gabo还为此将见女儿的时间推迟到几天后。
可见Gabo有多爱Juan,愿意顺从Juan。
趁这机会又做爱又看戏的,真是有够幸福的说。
虽然很短暂。
结果这渣男半路却接见旧朋友和旧炮友,还和旧炮友彻夜未归跑去外面鬼混,把Gabo丢在家。
Juan的种种行为成功把自己定位成渣男,可喜可贺。
总结:Gabo就是暖男一枚。
从各个方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伴侣和一个好父亲。
Gabo放弃了渣男才有机会找个更好的伴侣呀。
这样看来这结尾也算是HE吧。
无休无止的漫谈、对视,动辄几分钟的固定镜头追逐着人的眉眼、动作,慢虽慢矣,却使人产生醇厚的共情。
Gabo好几秒不眨眼的静止表情,要不是看一眼进度条还在走,几次我都以为它卡了。
从受伤疑惑到坚定从容,没多少分写在脸上,但仿佛就是能从他的一呼一吸中体会到什么。
门框那段Juan眼眶里有泪!
就算装作不在乎没爱过,也总有一丝两分真情实感浮出表面。
没有表白也没有争吵,有的只是两个人,两个态度,共同经历一段暧昧,最后得到两种反馈。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Gabo自由意志的体现。
一开始的接收暗示,主动试探,后面的期待,困惑,受伤,直至最终的洒脱和淡然,仿佛经历了一次成长。
我承认爱过你,但你不是我必需。
喜欢你时包容你迁就你的是我,结束后收回这一切也是我,受伤的结果是你而不是我自己。
特别喜欢电影的视角。
把Juan和Gabo任何一方换成女性故事逻辑也同样成立。
这应该算是同影的发展趋势吧,比起性取向带来的社会矛盾,现在影片的关注点正越来越向作为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的当事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倾斜。
“你怎么不早告诉我?
”“因为我感到羞愧。
”对女儿也是对自己坦承,其背后是内心的终于强大。
“噢,爸爸!
”还有比这更美的结局吗?
真的看着好想虐他,软萌的,大眼珠子像小狗一样。
性格就很适合被欺负🤦♂️没啥写的没啥写的凑够140字还得,只好粘点百度百科:(以下不用看)词语“虐恋”的英语词为“sadomasochism”,是施虐癖(sadism)和受虐癖(masochism)两者的合成词,故虐恋更常见的非正式称呼为“SM”。
虽然“虐恋”的非正式称呼为SM。
但由于广义上常见的的虐恋活动可能也涉及捆绑、鞭打或其他调教(Bondage & Discipline )形式,一般的正式名称BDSM(bondage, discipline, dominance, submission,sadism, masochism)即是以多意义、首字母缩略字的混成词来泛称。
有人也直接扩大使用,以“虐恋”活动称作“BDSM”活动的代称。
词语来源性虐恋包含施虐癖和受虐癖两个范畴,对他人施加痛苦可以导致自身的性快感、性兴奋或单纯的乐趣则属于前者,如果接受痛苦可以导致自身的满足感则属于后者。
其中的疼痛既包括肉体痛苦(如鞭打导致的痛感),又包括精神上的痛苦(如羞辱、支配所导致的痛苦感觉)。
词义解释虐恋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7世纪和18世纪,米歇尔·福柯认为18世纪末是虐恋文化现象出现的准确时间。
在其后的几百年间,虐恋亚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它不再仅仅是一些人们的个人行为,甚至也不是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的纯粹在私人场合进行的活动,而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引人注目的社会和文化的现象。
M是受虐症的非正式缩写:19世纪奥地利一小说家名叫马索克,他本人是一个被动虐待症病人,在他的作品里描述了许多这类变态的性活动。
因此,被动的虐待症就被命名为马索克现象(Masochism),即受虐症。
(实在不知道我的评论里有什么违规的东西……)Juan到底有没有爱Gabriel?
很多人直接断定Juan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的确,在Marco Berger过去的电影中,应该还没有一个角色在性格上如此“讨厌”。
但我个人觉得还是不能简单地用“渣男”这个词来定义Juan。
从过去马可伯格的电影可以看出,他所建立的角色绝不会是非黑即白的,《B计划》中的布鲁诺为了抢回女友故意施计掰弯帕布罗,以挑拨离间,严格意义上讲布鲁诺也有点渣吧,但似乎没有人那么憎恨布鲁诺。
所以我觉得,Juan绝不会只是一个设置为单纯的玩弄感情的角色。
有幸曾在一个专注同影的高质量字幕组工作过,因而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看了无数。
很多个年份的电影看下来,也隐隐约约地能够将不同地区和阶段的电影风格区分开来。
有着令人自豪的反抗史和石墙运动作为背景,美国的电影,往往是反叛与激烈的。
让人看的热血沸腾,畅快淋漓。
假想自己也能够在冲突的漩涡之中揭竿而起,最后在刺激的吻和性之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更彰显自由之风的,是欧洲如画风景下的群体闲散与宿命。
大概是同性恋很早就加入了社会和道德大框架下的讨论,很多国家也跨越了其合法性的辩论。
欧洲的同性电影,亦或是浪漫的一见钟情和爆发,亦或是个人身份认同的困惑与挣扎。
但无论如何,看到的大多数电影,都更是体现同性恋作为一个群体概念的特点,但个体之间的化学反应却被简单的道德化或浪漫主义化。
这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目的是为了唤醒大众的认知和意识。
尤其放到中文语境下,这就总叫人感到些许的不适应。
文化表达的不同,社会制度的限制,人们对于爱情和欲望的表达方式本就不同。
因此,以往看大部分同性电影,多的大部分是向往和感概,共鸣却较少。
即使有,也是对于歧视和偏见的愤愤不平。
直到2018年,随着《用你的名字呼唤我》和《爱你,西蒙》的出世,我听到了人们开始用一个概念:同性电影的常态化。
一方面,这两部电影,是同性题材的电影为数不多的几次作为商业片和获奖季热门影片,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
另一方面,两部电影中,不再刻画同性恋的“禁忌感”。
没了社会的偏见,内心的挣扎或是皆大欢喜的和解。
它们更着重于对爱情本身的刻画,重心并不放在双方个体的性别上,而在彼此之间爱的一致与平常。
从这一点来说,“常态化”妥帖且喜闻乐见。
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常态化并不是在2018年才第一次出现。
早在2011年,在我开始接触到马可·伯格这个阿根廷独立导演的电影时,我就看到了更为平静的情绪,也意识到纵使文化不同,但所有人共通的,是吸引力。
他的电影中,抛却了浪漫主义情境下的爱情,而更以清淡的镜头展示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与你与我,与广大懂爱的人,内里都不言自明。
它裹藏在紧张、困惑、期待、失望、欣喜等无数细小的情绪下,展现的,是我对你的渴望。
与此同时,他的电影选择同性之爱作为切入,于是也不忘点出,男性之间行为与表现上的独特之处。
于我来说,看来非常的亲切。
从大荧幕上第一次出现同性恋角色之后,整个社会对于同性恋的认知就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媒介,教会了异性恋如何去看待异性恋,同时也教会了同性恋如何看待自己,而更深一层的,是反映了我们尚不可得的希望。
我们在生活之外,通过电影去找寻身份的意义,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可能拥有的状态,我们希望能够活得那么自由。
电影往往有这样的慰藉功能。
但从马可的电影之中,我看到的往往不是希望和梦想,而是现在的我。
是我作为一个人,最自然的情感与状态。
于是,我下定决心,马可·伯格的电影我每部必看。
今年放假之初,我看了他的新片《金发男子》,之后意犹未尽,又找出2016年的《跆拳道》细细品味。
看完两部电影,竟发现一时间心绪波澜,无从整理。
现在记录下心之所想,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这就是我平淡的生活 阳台外黄昏的城市远景,洒满阳光的泳池涟漪,散落在地的潮湿枝叶。
他的镜头下,都是一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生活图景,都是琐碎的人与事,都是惜字如金的角色。
似乎是对传统电影叙事的挑战,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加以刻画,并加上大量的人物群像和大量的记录画面。
马可往往并不仅仅聚焦在主角的生活切片,而是尽力地通过对外界环境的刻画,展现着生活的平淡。
这些平淡无比真实,作为观者,微微一笑,体会到的,是画面中散发的无尽惆怅。
惆怅往往是一种让人心安的情绪。
和伤心不同,当我们感到惆怅时,我们往往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这种平静来自于接受和回忆。
黄昏时分,独自一人漫步在林间小路上,落日余晖将尽,我们看到面前不断延伸的路,和未来不断延伸的我们平淡的生活。
然后我们也想起在已经过去的依然平淡的生活中,无数不值一提的片段。
此时此刻,就像半边脸颊上尚有余温的阳光一样,我们的内心也似乎裹在一片温暖之中。
我们无声地继续走下去,不卑不亢。
这就是我的生活呀。
再平淡无奇,我也还有时间,去期待那不可知的可能性。
这就是马可的画面给我的感受。
纵使电影感性无比,春色满溢,这些远景却不断的传达出一种斯多葛学派的恬淡寡欲。
在淡淡的吉他配乐之中,这些画面也与电影中那些观者期盼,浓墨重彩的瞬间形成了反差。
《金发男子》截图
《跆拳道》截图
《跆拳道》截图就差那么一厘米 镜头上更值得一说的,就是导演通过角色走位在观众心里制造的距离。
这个距离,是走到你背后,我的手与你的手之间的距离;是地铁上面对面,我和你呼吸之间的距离;是台阶上肩并肩,我望向你,你转过头,我的目光和你的嘴唇之间的距离。
看似近在咫尺,但只要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些个距离,是多么令人抓耳挠腮,焦躁不已。
你知道,我有多么想再凑近一点,让这个距离消失呀。
未可知马可·伯格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观察者的形象。
亲身的体会是,观察者们总是将周遭所有发生的事都看在眼里,并予以深刻的解读。
一丝一毫的小心思都逃不过他们。
马可的电影看起来,就像是一部观察者的日记,听觉的作用则大大削减。
通过对节奏的巧妙掌控,只消一个小小的停顿,他就能够将埋葬在最深处的渴望不动声色的呈现给观众。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以贯之直触心底的细小心动。
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让我感到,我似乎把过去生命中每一个心动的瞬间,和在当时看来,被那个瞬间无限延长的不安和幸福,重新活了一遍又一遍。
那些悬而未决的情愫,那些屏住呼吸的凝望,似乎是导演看穿了你,为你呈上一份侵虐性极强的自传。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此克制却可爱的时刻。
《金发男子》截图
《金发男子》截图
《跆拳道》截图看看你,也碰碰你 镜头语言之外,还有角色从头至尾都发挥到极致的,刻意的不经意。
目光和触碰,往往是吸引力最为含蓄的表达。
在感情萌动的时候,目光是不可缺少的。
任何体会过爱意和表达过爱意的人,都熟悉那种无处不在的注视感。
也知道那种,即使我尽力地想隐藏我眼中的爱意和嘴角的微笑,但无论如何也无法不温柔的目光。
而触碰更是一个极端的东西。
如果是两个并无吸引力的人之间,触碰往往稀松平常,毫无波澜。
但如果我喜欢你的话,哪怕是一寸肌肤的温度,也似乎承载了我万分的情意。
马克的电影,则大量的对这两个元素进行了特写。
角色的目光,无时无刻不锁定在心动之人的身上。
无论是长久的注视,还是眼角余光悄悄的一瞥,都是那么的热切又温柔。
再加上那些看似合情合理,但却无比刻意,尽在掌握的触碰。
头轻轻一偏,就蹭到了你的肩膀。
但这可不怪我,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你在哪。
泳池里并排躺着,我的手腕就搁在了你的手腕上面。
但这我可也毫不知情,因为自然而然的,我们就成了这样的姿势。
种种安静的画面之下,是震耳欲聋的潜台词和在内心翻滚而不敢说出来的话:我真的很想碰一碰你啊!
一点点就好,哪怕是手腕内侧,能在走过你的时候产生一丝似有若无的摩擦。
以及,还有不断撩拨的注意力。
突然拨弄你的头发,然后迅速的收住,让它看起来只像是个恶作剧。
又看似偶然的走到你面前,扯掉浴巾,脱掉内裤,裸露出最为敏感的那几寸肌肤。
就是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引起你的注意。
带着小小的勾引,只希望你能有所感知。
不仅如此,这也是我最期待得到答案的疑问: 我就想看看,你是不是喜欢我。
往往在这样的时刻,行者有意,观者也有心。
当你在我面前一丝不挂时,我只想直勾勾地盯着你看,但是我又不想让你看到我在看你。
于是我只能闪躲着目光,佯装平静,回避着面前的美景。
但总又不由自主地,舔舔嘴唇,将目光再往回移那么几寸。
目光,触碰,欲拒还迎的小心思,这是幸福的未知。
在这些克制但又饱满,看似情色的场景中,它勾起的却不是欲望,而是亲密感。
这种亲密感慢慢地氤氲开来,溢满整个屏幕,溢到我们的心里,直让人心痒痒,不由地大吼:The suspense is killing me!
《金发男子》截图
《跆拳道》截图
《金发男子》截图
《跆拳道》截图
《跆拳道》截图
《跆拳道》截图
《跆拳道》截图
《跆拳道》截图 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是敏感的,是内敛的。
他们不想用自己的热切冒犯这个世界,他们将所有的细节尽收眼底,他们也能感受到更多的情绪。
相比于话语,他们更希望在彼此的目光流转之中让你读懂他们。
这样的人往往爱而不得,因为他们更愿意将自己满腔的情意藏着掖着。
这是最有耐心的一群人。
马可的电影,将这种心理的纠结和这种心理影响下的人类行为体现到了极致。
和众多西方语境下的爱情电影不同,在这里,爱情的起点不是破釜沉舟,也不是一往无前,而是细水长流的,是我在悄悄的释放信号。
马可·伯格的电影,是献给敏感之人的电影。
但终究还是耐不住性子的,又或者是导演的一个小小建议:忍不住了,就还是勇敢些吧。
《跆拳道》的结尾,假期结束,只剩下两个在泳池边无声陪伴的人。
长达两个小时的隐忍与暗示,终究抵不过费尔南多的那一句:“我能吻你吗?
”
《跆拳道》截图
《跆拳道》截图
导演的拍摄风格很鲜明,先看的《夏威夷》,后看的这部,真的一看就能看出一个导演作品😂明明一个时间是燥热的夏天,一个是冻人的秋冬,但是比起《夏》的克制,甚至连最后的吻戏都删掉了(没记错的话),这部片子倒是亲密戏不断。
这是少有我觉得会BE,而且也应该BE才是好结局的电影。
加百列爱的克制,在乎从几乎不说。
胡安却不同,最开始激情后的拔吊无情,到后来的慢慢喜欢,但是这中间却还是死性不改,不管是前女友,还是老情人,真的一个接一个。
加百列在觉得和胡确认关系后,反倒第一时间和女友分手。
这是场从头到尾都不平等的恋爱。
本以为胡总算鼓起勇气,与前女友不再来往,最后的发生的故事,却让人意想不到,但是又意料之中。
两个人之间的结束,是一件好事。
另外说说最喜欢的两个镜头。
一是第一次激情前的暧昧试探,配上BGM,莫名的有感觉。
二是第二场激情戏前,戴上耳机与摘下耳机音乐声效的变换,顺滑又自然。
导演真的很爱,也很会运用各种背景音,不管是音乐,还是自然杂音,给整部影片加分很多电影整体还行,但是论精彩我心中会觉得《夏威夷》更胜一筹,期待下次看这位导演的作品
Argentinian queer filmmaker Marco Berger’s 6th feature, THE BLONDE ONE is a slo-paced, blue-collar romance between two collegial men, Gabriel (Re) and Juan (Barón), Gabriel is the blonde one, a reticent single father, renting a room from his coworker Juan, while his school-age daughter Ornella (Irusta) stays with her grandmother. A decade after his debut feature PLAN B (2009), Berger has asserted oneself as a supernal intimist in configuring the game of seduction. Juan, a virile, both-ways-swinging satyr, finds Gabriel a low-hanging fruit and proceeds with his tried-and-tested titillation swimmingly, knowingly stoking Gabriel’s thigh on the sly, appearing dishabille in front of him accidentally on purpose, gazing him too long with his lip-smacking gaze. A reactive Gabriel absorbs all the signals in full, it is a matter of time that the two consummate their carnal knowledge, short of 35 minutes into the movie, Gabriel yields to Juan’s provocative suggestion, but it is always the nonplussing and awkward post-coitus moments that eke out the intrigue which is crucial to keep audience hooked in this gradualistic probe into the delicate equilibrium between two men who are sexual bedfellows.Everything happens in THE BLONDE ONE has a whiff of banality which has been percolating the queer cinema since the millennials, if one doesn’t resort to surrealistic flourishes. Personal coming-out struggle slowly gives way to a more introspective look on the interactive nature of sustaining a relationship, often under an extrinsically jaundiced milieu. And on the regard, Berger’s film cleaves to that realism at heart, being a story preponderately confined in the unprepossessing apartment, its camera sticks to its garden-variety naturalism and withholds any bold gestures. Totally in sympathy with Gabriel’s quiet, observational viewpoint, which means a viewer is better to be psyched up to immerse oneself into the slowly panned-out plot, where emotion weight will soon encroaches the blasé happenstances. Gabriel’s passive presence (his nickname is Dummy) is the dominant perspective that makes THE BLONDE ONE a gay drama with a difference, and Re makes most of his soulful look to elicit maximal tendresse in our hearts. His Gabriel’s introvert disposition isn’t a bottled-up gimmick, but a truly entrenched personality that doesn’t change through any turbulence. That said, in the pursuit of that elusive thing call love, the blonde one is also the braver, truer one, and Berger’s open-ended coda ingeniously freezes on the smiles of the intimate father-daughter duo,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that illuminating hopefulness is just what the doctor ordered. referential entries: Berger’s PLAN B (2009, 6.4/10); Andrew Haigh’s WEEKEND (2011, 8.1/10); Lucio Castro’s END OF THE CENTURY (2019, 7.8/10).
多年后二刷,带着成熟后的心态看到了跟之前不一样的东西。
一段爱情里面,是不是有人渣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爱人的能力以及爱自己的能力。
Juan选择了一条看似会伤害别人为代价的路,实则要承担懦弱带来的后果,而Gabriel进可攻退可守的心态,其实一直是很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且在电影前一小时内就明显透漏了自己输得起。
Juan忽近忽远,Gabriel就以守为攻。
看似被动,其实很潇洒。
你若爱我向我靠近,我将用力的拥抱你,因为我拥有爱你的能力,能给你无边的幸福,那是两个人的运气;你若更爱自己,那将是我一个人的运气,我会尊重你,远离你。
即使会心碎,但也总会过去。
在那之后我会是那个更接近幸福的人,因为我还拥有自由飞翔,拥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爱情总是会伤心难过和幸福快乐并存,这样才完整。
除非生命终止,否则没有什么结局是真的结局,渣不渣是太小鼻子小眼睛的问题,Juan的自私和懦弱很小气,他在这段关系里面唯一收获的是日后的懊悔和永远带着面具的生活。
Gabriel收获的,是未来。
根据英文字幕,我个人理解片尾Gabo说的是“Juan曾是我的男朋友(但现在不是了)”。而他带着女儿去等的应该是另一个人。【真的没必要为了一个折磨你的人爱到死去活来】
導演你是對同性的感情有什麼誤會?反正這麼做作,連片頭字幕的字體都莫名矯情的電影我也是很少看到了
未知 试探 触摸 交融 蜻蜓点水的痒 真的太会了吧?! 马克,好狠一男的!
看不懂,五倍速
除了金发小心试探那一段,其他都乏善可陈吧,场景很单一,想要营造暧昧却还是有些无聊。
欲望与凝视的因果关系。
导演一如既往擅长捕捉光影和暧昧情愫。肉体系反而显得多余。电车的戏最动人。
这个导演所有作品里最不喜欢的一部。主要还是我太土鳖,对南美文化有点消化不良。另外俩人也太秃了吧,程序员的爱情吗?
好剧本 从主角的女儿 再到 男二搞到别人的肚子 最后结尾出其不意地跟女儿出柜并被女儿理解 还有 开头是搬进房间的新房客 到结尾搬走 一切皆为因果循环// 台词越少 电影越好// 估计受了不少杨德昌的影响?大量透过门框拍人 蛮会用空间 // 镜头给得漂亮 尤其是开头一系列专拍下半身 信息明确角度新奇 // 要是能再好好利用下自然光会更好
终于把那层纸捅破的Marco Berger,把目光放到一段恋爱关系的各种状态上,并且加入了很多现实因素去考验这段感情,观感比起前作要复杂得多。对情欲的捕捉一如既往地充满性张力,只可惜反复的缠绵更多只是“展现”而缺少明显的角色情感变化在其中。眼神戏实在太精彩,情绪满溢到完全不需要言语。很喜欢这个结局的处理方式,对Gabo这个角色产生了很深的依恋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想起他。
节奏和剪辑像《周末时光》,但很明显又是一部马可伯格风格的电影。暧昧粘连的情感融化在最简单的镜头和只言片语里,大段的窥视视角满足私人的窥淫欲,性的张力表现在镜头的张力。但总体而言是失望的,可能《夏威夷》在我心里地位太高,因此无论是《跆拳道》还是新作《金发男子》都让我觉得是在不断地重复,鲜有惊喜之处。
我病了
没看完 有生之年应该也不会再看
3.5。依然是马克·伯格,《夏威夷》《跆拳道》一脉相承,欲盖弥彰的软色情。男主角真的好看,属于那种越瞅越有味道的拉丁裔,别看他表演温文尔雅,不动声色,充沛的情感全部展现在脸上。如果角色写得再勇敢一点,不那么逆来顺受,主动退出这场自讨苦吃的恋情,分数可以给得更高。喜欢开头与结尾,列车进出的对照隐喻
马克·伯格真是同志电影的老行家,细腻浪漫,阳光温柔,暧昧是看得见的流动,情感是绷不住的火苗,空气中都是荷尔蒙的味道。含蓄隐忍,甜蜜快乐,现实残酷,每个阶段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言语对谈已是多余,眼神交汇更能辽阔的表达,挑逗暧昧,性的张力,心理变化,还有终将面对的现实意义,导演都能精准的捕捉,把流动的情感拍的鲜活又残忍,爱而不得的失落感,身份认同的遗憾,像一场意外旅行,如沐春风般的相遇,无疾而终的分离,虽涟漪无数,但终将云淡风轻。缅怀是爱情中带给你最伤的领悟。★★★★
暧昧。
软色情
镜头机位好单一,看的我好闷...不想公开的bio和脆弱敏感的受,但对人物的了解并不是从电影里面得出的,金发的演技倒是很可以...各种零碎的片段,用无关的配角的可有可无的对话填充了几十分钟...不是个人喜欢的电影。好吧 结局还不错
这种暧昧又含糊不清的情愫已经完全不能让我relate了
浓烈的生活气息、悠缓的叙事节奏、情意绵绵的暧昧、柔和的影响风格……使我不时联想到另一部同性电影《夏威夷》,后知后觉发现,两部作品导演/编剧刚好都是的马可·伯格。—— 胡安与加百列的情感收尾不太美好,但影片的结尾却设置得挺温馨→-加百列:奥莱娜,能跟你说件事吗?-奥莱娜:嗯。-加百列:胡安是我的男朋友了。-奥莱娜:为什么?-加百列:不为什么?我们是情侣。-奥莱娜(微笑问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加百列(笑了笑):因为我觉得害羞。-奥莱娜:老爸啊……(父女俩相拥,抱住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