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家了,但……
Ich war zuhause,我在家但是(台),我当时在家,但……,我当时在家,可是……,我曾在家,但是,I Was at Home, But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玛伦·艾格特,雅各布·拉萨尔,克拉拉·穆勒,弗兰茨·罗戈夫斯基,莉莉丝·斯坦根博格,艾伦·威廉姆斯,依尔卡·泽特,丹尼·科姆林,大卫·史崔梭德,沃尔夫冈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塞尔维亚语言:德语年份:2019
简介:电影讲述一名失踪一个星期的13岁男孩,他受到父亲死亡触发,渴望在大自然的环境下与死亡和睦共处,但他的母亲与师长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电影于2017年秋季开机,而于2018年4月开始第二波拍摄,于6月杀青。详细 >
@19bj德国影展。北京的文艺青年太硬核文艺了。这大闷片据说柏林电影节首映放到中间就走了1/3了。北京基本没人走。
这样意识流的片在影协还是第一次看,完全不懂,不过很好睡就是了。
柏林导演拿得不手软,但我无法说服自己这是一部好电影。慢不是问题,表达的机械才致命,小津衣钵的情感诉求和欧洲现代的影像美学完全不兼容。105分钟的坐如针毡后,对自洽的寻找宣告失败,只有用发声器的诡异男人时不时穿破迷雾。
好讨厌这种故作姿态慢吞吞的片子啊。故事讲不明白,很多配角和片段可有可无,讲真也毫无艺术手法,镜头和演员们都直挺挺立在那,头尾那狗兔驴是效仿前年金熊肉与灵么……对男孩和母亲内心的展现、对艺术的讨论都浮于表面。片名是致敬小津吗?
很简单,就是不喜欢。影史最先用一个镜头然后长篇大论的导演是谁?这个罪魁祸首让后世的导演争相模仿
3.5 布列松《温柔女子》续篇——《躁郁妈妈》。前者属于看的懂但不好看,后者属于我基本看不懂了,但.....还蛮好看的。
这个电影简介是假的吧 搞的我一直往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面想 讲的明明是家庭(人与人)的关系啊……
5.5/10 怯魅一切人類情感的努力注定徒勞
Ich......
大量长镜头,肃冷的内心表达,新浪潮年代的镜头语言,是向某些人物致敬吧。
HKIFF 43 | 開頭的兔狗驢與片尾的走向自然有點精彩,但攝影機的間離、人際互動的親疏、德式性冷淡對白以及兒童面無表情的《哈姆雷特》排演並未達到真正的詩意和哲思效果。有觀眾在映後談問為什麼孩子們如此死氣沉沉,導演反駁「it's the opposite of death.」
respect...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看过无聊的 没看过这么无聊的
悲伤女子的肖像。静止的固定镜头、面无表情的表演、破碎的事件结构完全呼应了主角的立场——所有的表演都是谎言,艺术和生活之间有一道鸿沟。不同的电影ontology。
氛围独特
pieces of trash
这台词要用中文说我估计一分钟也看不下去,中间那段音乐MV感都出来了,真是作的淋漓尽致,另外导演对自行车是不是有什么执念……
不能赞同这样的电影,缺乏沟通感。
4- 所有的室内部分都有纵深被截断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