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中的光点一七年我的爷爷去世之后,我其实在家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那个家就是现在拍摄到的这个房子。
我观察到我住了一段时间,首先就是没什么事干了,我长期陷入在那种失去爷爷的emo当中,然后我就能观察到家里很多,以前没有观察到那种微妙的光线的变化,经常会有不知道哪里折射的光,就是透过我家的小区的绿化带,还有路过的行人,然后影子打在我身边的墙上,然后还有那种没有来源的光,就是在家里环绕,然后会在我和我奶奶的脚边停留。
还会有门窗都是关着的,但是感觉到有风吹进来。
那段时间我就把这些家里边的这种风或者风、影子,就是一种投射,情感的投射,好像是爷爷还没有离开我,爷爷虽然肉身已经不在了,但他某种灵魂或者精神的物质就是化作了万物,就是还留在这个房子里陪伴着我和奶奶。
其实是基于这样一种生活的感受,然后变成了影片当中现在的概念。
光是爷爷,然后风是爷爷,影子也是爷爷,然后他也是保安也是狼人,就是他在我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就是处显现,还留在我身边。
鱼花塘的妖怪其实熊的故事我不知道有没有观众也听过,可能我们中部地区都会有这样的传说,熊是我奶奶跟我说的一个故事,但是其实原版的那个故事要比现在影片中呈现出来的要恐怖很多。
圆版的故事说的是小孩被马戏团拐走之后,老板拿一个铁的梳子,然后把他浑身梳到皮开肉绽,然后再把狗的皮扒下来,粘在他的身上,就他的皮肉就和狗皮长在一起了,他就变成了一个熊孩的造型。
我小时候其实是被这个故事吓唬过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在我害怕的过程中,其实就把熊的形象给可爱化想象了。
对,然后包括那时候电视上大风车什么之类的,里边都是一些什么金龟子大拇哥。
对,然后西游记里边的那些并不恐怖的像玩具一样的妖怪。
对,所以熊的形象就慢慢和那些大风车秋系里边的人物结合起来,然后现在可能就变成了影片当中熊的样子。
非职业演员这个片子的演员叶子是我的一个发小,然后我们就是关系非常的熟悉,30多年都在一起玩。
20多年我还不到30岁(笑),还有女主角的奶奶就是我自己的奶奶,然后还有影片当中其他一些角色,其实都是我身边的亲朋好友就是被拽过来,然后包括还有一些剧组的工作人员,包括熊是我们的现场剪辑。
其实我和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挑选他们之前,我是会比较清楚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
对,然后包括在写剧本的时候,我也会尽量的去把这个角色贴近他们本来的样貌然后保证他们来演的时候,其实就是更多的是在表演自己或者说自己的一个状态。
然后其他的可能就我看过侯孝贤导演的一些纪录片,他也是(用到)很多素人演员。
他的原则就是撞大运,你一直拍,然后拍到你要的那一条为止。
关于初剪和定剪当时其实是我和我们当时一个剪辑的朋友,一起想出了一个和现在影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一个方案,在那个版本里面我们加入了很多的纪录片的素材。
我平时拍的就是关于爷爷奶奶真实的生活的记录,然后其实加入那些记录的素材是觉得现在的影片它已经有的素材可能不足够支撑情感的浓度,可能加入了那些现实的素材之后,会可以帮助观众去理解这部影片的表达。
然后那个版本剪完以后,其实我和我的团队包括我们制片人看了之后都反响还不错,觉得这个影片好像可以定剪了,或者在这个方向上继续精进下去,其实是第三个版本。
但是剪完这个版本之后,我就一直特别的就不得劲,觉得怎么都不对很难受,那个版本我自己还是没有办法接受,因为其实这部影片我还是想建立一个鱼花塘这样的一个幻想的世界,只有这个世界存在,然后我的爷爷才可以永远活在地方,然后我的奶奶或许也可以永生,是我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了。
那个版本其实用现实的部分侵入了乐园,这个是我其实没有办法接受的,于是我是在10月底的时候从头开始剪辑。
那个版本我们大概剪了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顺着剧本版本去找,重新把线索再勾连或者节奏什么,反正做一些工作,最后决定说要定剪。
现在观众看到这个版本,一个晚上,然后我们觉得差不多定剪了,我们完整的看了一遍,然后我们看的时候,我自己大概看了20多分钟就开始哭,情绪一直就没有办法停下来过。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一个情感的浓度,所以当时一天结束,我就说应该就是定剪了。
对,是这样决定了现在的版本。
声音设计其实我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写了很多的声音设计在里面,然后它有一个最基础的概念,跟你说太多创作的秘密了(笑)。
这就是因为这个影片其实他在努力想要还原一种做梦时候的感受,然后我就把我自己做梦时候很多感受就是想办法总结和记录下来,其实就是很多错位,比如说空间位置的错位,然后声音的错位,对,所以其实在写剧本的时候,我就在声音设计上做了很多,比如说你在这个空间听到的其实不是这个空间的声音,或者你把一些日常的声音当做是其他的声音。
这个影片当中用声音做了很多线索的串联,我们其实就是用错位的一个概念在一直往下继续,在现场录到尽可能多的这些现实的声音,我要捕捉所有一切的实感的部分,然后我们再在后期的时候把这些现实的东西做变形做错位,然后或者像DJ打碟一样做一些音效,都是我们用现实的声音做的变化,在他保证实感的基础上能做一些错位和变化,然后营造那种又熟悉又陌生的梦境的感受,大概是这样。
导演的身份与作品在我刚开始创作的时候,作品肯定会跟我有非常强的关系,因为我也没有再看到更大的世界,然后我的世界里可能只有我和我的家人和朋友。
跟你分享一个小的事情,就是我在做完这部影片之后,首先给了我的研究生老师去看,然后研究生老师看完这部影片之后,他跟我说了一段话,他说首先就是小雨恭喜你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然后你已经看见自己了。
但是你要知道当我们看向一面玻璃,然后你既可以从这面玻璃的倒影里看到你自己,你也可以把这面玻璃当做是一面窗户,你可以透过这面玻璃看到外面的世界,你可以关心更多的人,当时我刚做完这部影片,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当我完成这部影片,然后它开始走电影节,见到越来越多的观众之后,我觉得我好像完成了建立自己的过程。
所以在我之后的作品里,我觉得我或许有能力去关心更多的人,然后看更大的世界。
我很讨厌“阵痛”这个说法。
有所谓的影评人或电影爱好者说,这片子是叶子告别成长的阵痛,我不赞成。
不管是什么痛,都绝不是一“阵”的,而是如埋在骨血的钢钉,每逢阴雨天就酸痛难忍。
再不济也要在医院复检的时候恶心你一回。
前半部分看得困。
细碎的光影像明亮的怪物;人参果的咚咚咚是临别倒计时;忽好忽坏的老式挂钟;和咯吱作响的锈风扇。
每一次对奶奶的呼唤,和无应答的敲门声,都让我觉得是生命走向终点的前奏。
但又每一次都起死回生。
小雨导演以风格化明显的拍摄方式来讨好文艺片爱好者们,但又很固执的把最私人的一部分套用在里面。
每一帧都在讲她自己的故事,我们所看不懂的、觉得无趣的那些,反而是她最珍视的。
催泪落点意外发生在触底反弹之后的“极乐”。
人、妖,动物,手牵手唱歌跳舞。
一半是现实意味特别浓特别生活化的方言台词,一方面又是很割裂很荒诞的视觉表述,观众被反复来回地拉扯到一个情绪的至高点然后“啪”——落地了。
我没什么兴趣参与别人的童年创伤,只是觉得插曲的作词特别有意思。
“所有生命都在显化痛苦的一面,像一道光线窥视着黑暗,太阳之下人们勉强支撑着笑脸。
”“为什么有人对我上下的打量,我觉得我很美我没不正常。
”我为这首词而哭。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间隙我有短暂的睡着,导致那段影像和我恍恍惚惚的梦境有过一段不分虚实的重叠,是一种奇妙而不可言说的体验。
整部电影的画质透露着90年代浓重而陈旧的粗糙颗粒感,挂在阳台上的CD影碟反射到屋内白墙上形成点点光斑,一年前过世的爷爷坐在沙发上静静观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窗外的阳光明媚刺目,时间安详而静止。
女主叶子恍惚了一下再转过头去,思绪终于回归到现实,狂风骤起,暴雨将至。
很多时候我们不相信一个人早已离开,于是“鱼花塘”出现。
神秘的鱼花塘收留无家可归的“人”——无论是由于各种缘故导致无处可去的小妖精,还是徘徊在人间久久不愿离去的亲人。
类似这样的地方可能会存在于很多人童年的记忆中,或是大人为了管教而吓唬小孩的说辞,或是一些都市传说,亦或是自己内心的某种期待。
总要有这么一个地方,承载孩童天真的好奇心。
这部电影情绪颇多,导演对于童年记忆碎片的细腻捕捉容易让人产生共情。
整个故事结构被打碎后重新拼凑,鱼花塘的妖精牵着叶子的手,从真实的生活走进诡异虚幻的另一维度空间,重塑了回忆的质感。
昏昏欲睡的午后,似乎被某种神秘力量控制着的、停摆了的老式挂钟,逐渐失去时间感知力、喜欢看闯关节目的奶奶,变成大灰狼在深夜与叶子告别的爷爷。
或许你会感知到这种混乱中的有序——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或是感受,早已触碰不到却知道那些零散情绪曾经真实存在,他们被你典当给了悠长岁月与成长,此刻被陌生人赎回。
成长即是交换。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夜色已深,感觉仿佛是做了很久的梦,我从梦境中走出来,回头只看见五岁的自己手里握着糖葫芦,被姥爷背在背上,渐行渐远。
本文原发于澎湃,为《女导演的夏天》第二部分。
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女导演的夏天 天下电影 抢救记忆 四比三的年代《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是牛小雨前作《鱼花塘》(2013)和《青少年抑制》(2018)的继续和发展。
作为一部实验性较强的作品,导演对自己的主题倒是毫不卖关子,人物之间对死亡和失忆的探讨,一开始就把观众引上了解读影片的“正途”。
这回没人能再用“艺术电影/实验电影看不懂”这样拙劣的借口了。
影片是主角叶子与奶奶生活中的一系列片段,其间穿插着漫画、歌舞和其他风格化而超现实的场景,都来自想象:奶奶讲的市井传说,或是叶子小时候因孤独而幻想出来的事物。
当然,后者往往以前者为基础。
这一切又以一个人物线索和一个地点线索串联起来:过世的爷爷和神秘的鱼花塘。
爷爷灵魂永生又挂念家人所以会“回来”,鱼花塘中有各种精怪,这都是汉文化和当地文化中对生死和世界的理解与演绎。
让人不禁想起 2010 年金棕榈得主阿彼察邦对泰国本土传说的发掘。
说来也巧,《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节奏缓慢,但故事完整,可看性极强,甚至还设有悬念,这些也跟阿彼察邦很像。
与唐艺一样,牛小雨作品的底色也是一种自我表达,是她的人生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这里面的第一层就是家人、亲人、邻人,这些中国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际关系。
甚至在选角上,不但用的是素人演员,还根本就是导演的家人朋友。
其中奶奶的扮演者是牛小雨本人的外婆。
片中有一段奶奶作为演员与导演的对话,她在拍摄中对自己的时间感产生了怀疑,跟片中不知今夕何夕的人物相呼应。
这一段嵌入得恰到好处,让我们看到演员与人物之间虽有不同但没有彻底的割裂,而是一种连续性关系。
这也是作者的一种宣言,影片始终没有打破与观众的第四堵墙,但却消弭了创作与生活、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让我们对摄影机的存在和主体性异常警觉。
这样一来,叶子才能顺理成章地重新见到爷爷,才能面对日渐失忆的奶奶。
牛小雨才能留住一个家庭即将逝去的记忆。
人的线索之外,鱼花塘这一地点也承载着厚重的回忆。
《青少年抑制》去西宁的时候,“导筒”就此曾问过牛小雨,她回答说:“鱼花塘是我从小到大上学的必经之路,合肥这整个城市的都市传说有一大半都集中发生在鱼花塘。
小时候觉得鱼花塘的树林和水里藏着无名尸、妖怪、鬼和全世界在逃的‘罪犯’,附近所有学校的风云男孩女孩也都会去鱼花塘谈恋爱,躲在树林里亲热。
鱼花塘是我童年全部想象的集合,是我的《双峰》。
”鱼花塘连接了作者的个人记忆与当地的集体记忆,二者相辅相成:她从集体记忆中汲取灵感,进而又用自己的才华记录、保存、传播了它,集体记忆通过她的作品超越了当地人的口口相传,进入了更为广阔、持久的人类记忆共同体。
片中对安徽方言的使用,有其实际考虑,比如素人演员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可能在自己惯用的语言中能更加自如。
但其效果惊人地好,在描摹普世人类情感的时候,找到了“个人”与“世界”之间的中转点——“故乡”。
影片的地方特色让它的故事、情感都更加令人信服,它让每个人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从而感同身受。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还是一个关于童年的故事,或者说是关于同年回忆的故事,并巧妙地处理了一些家庭关系。
叶子是(外)祖父母养大的,这跟很多八零后、九零后的孩子一样(之后的一代人中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像合肥这样的城市里就比较少见了)。
有时候,特别是长大以后,他们会分不清、想不起某件事是跟父母做的,还是跟(外)祖父母。
影片后段,叶子在大夏天穿上一件有特殊意义的毛衣,所有被隔代抚养的小孩都会会心一笑,想起每个被捂得直冒汗的春秋。
这种个人化的经历带着一个时代的印记,代表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的共同体验。
牛小雨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体验,为我们留下了这种记忆。
记得小学时老师常说,祖辈带大的孩子分两种,一种被宠坏了没教养,一种内向孤僻不合群。
这种说法当然很极端,但都市中与奶奶爷爷外婆外公相依为命的孩子总是有些孤独,因为老人的精力有限,也不太愿意放孩子出去。
于是自己玩成了家常便饭。
而“自己玩”除了可能让人孤僻外,还会激发小孩无限的想象力。
毕竟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愉悦自己,就需要“脑补”一切自己渴望而不可得的,比如假装自己的卧室是个神秘处所,比如在大脑中为自己杜撰几个朋友。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里有好几处关于童年与想象的场景,让人看得鼻子一酸。
不是伤心也没有悲情,就是自己的想象及其产生的背景在大银幕上被赋予了一种存在的合理性。
因为牛小雨的作品,那个时代虽已随风而逝,却并非不留痕迹。
作家蒋韵说自己“每写完一个东西,总有一种抢救出什么的感觉:从自己的记忆中,从日渐老去的生命中。
像是和生命赛跑。
”牛小雨所进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无形的抗争。
她要用电影这种时间的游戏,把时间所带走的和即将带走的一切记录下来,把记忆与想象具像化,让逝者永生,让所信成为一种存在。
导演前作:
鱼花塘 (2013)暂无评分2013 / 中国大陆 / 短片 / 牛小雨 / 叶子 郑圣芝
青少年抑制 (2018)5.42018 / 中国大陆 / 剧情 短片 / 牛小雨 / 叶子 郑圣芝
看完之后 散步回家 在回来的路上 平时夜晚比较吓人的路都感觉充满了童趣 一切都好像特别可爱和明朗。
最终促使我来看这部电影的因素 还是因为爷爷在前几天的去世 我感觉确实有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来 可能真的神了 今天来参加放映的观众 都有爷爷奶奶推着我们来 可能我的爷爷真就在和我一起观影 我们确实一直都在讨论生死这个巨大的话题 亲人的离世我们总是免不了难过伤心 也害怕去面对 但是死亡这个话题 我知道 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 导演给出的答案就是亲人会一直在你身边。
导演是个爱笑的女孩 爱笑的女孩运气一定不会差!
导演说到合肥这座城市的特点就是 人们的休闲就是发呆 在观影过程中也感觉到影片中把生活用艺术的表达出来非常好。
映后主持人说似乎还没看到把长沙质感拍出来的电影 确实比较遗憾 但是也给了我一种想要表达的冲动 这部电影还挺给我力量的 给了我一种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表达的思路。
包括今天看的CODA 真的越来越觉得电影的真诚表达很重要了。
电影中真诚的一些情感流露 不做作 却有打动人心使人共鸣的力量。
最后夸一下影片的美术和灯光 画面简直太梦幻了 光影的运用很梦幻。
青年电影人 加油。
刚看完,前半段在很舒服地眯着,后半段就开始一直哭。
电影里每一段对话都喜欢,轻轻的昏昏欲睡的日常对话。
夜间场景和漂亮的光斑都让我陷入童年梦核。
很多个情节都细腻真实,夜里妖怪唱歌跳舞像在为儿童节的文艺汇演彩排;喜欢用镜子折射的光斑偷偷吓人;小赵发廊家的女儿也和小时候被拐走的那个孩子好像;
厕所里养的潮湿的花草和奶奶家的阳台上一模一样。
看完以后脑海里出现好多童年的记忆碎片,但并不是很想让人躲回过去,而是听见脑海里出现过的人和幻想过的妖怪说,你往前走吧,你要活得更开心。
很多七八十年代的老歌听起来机具回忆感,会让我想起儿时的事情。
看电影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了。
后来长大后,看到很多大妈再社区跳舞时,也会放这些怀旧金曲。
和同学聊起这个话题,他们却不理解,觉得我不时尚而且老气横秋。
之后我便很少和同龄人聊这个话题了。
现在,能从这部电影中听到这些曾经我喜欢却得不到身边人认可的旋律,感觉我的青春似乎才刚刚开始。
12.1苏州观影团。
看之前豆瓣评分7.0,看完变成6.9。
全场几十号观众唯一情绪共鸣处,是隔空交流环节南京场有一个观众提出“看不懂”,屏幕这边的我们不约而同发出一声诡笑。
我真的很努力地留意影片细节,努力思考导演意图。
然而依然看不懂。
几个印象深刻的细节:1.第一次提到时间,对话说的是2010年,字幕却是2020年。
2.电视上出现过海峡两岸节目播报中美联合军演,时间应为2013年。
3.片尾餐桌上不知是妈妈还是奶奶(若是中年时期的奶奶,演员形象过于年轻),膝盖不好,是否和女主腿瘸有关?
这部倍受业内推崇的影片,其实只适合在小范围圈子内流传,既能满足导演的圈内名利心,也能满足这小撮人群的文化优越感。
然而,它走进了院线。
也是,既然卖房拍电影,总得把房子再挣回来。
面向大众,至少得给出一个大众都看得懂的故事吧。
只给大众看情绪算怎么回事?
若是表达的情绪能让大众不靠导演亲自下场解读就能看懂,那至少这俩小时不白费。
什么时候我们的电影人能明白,只要电影还需要票房,它本质就是大众艺术。
业内吹捧这样一部半成品,一如当年对《逐梦演艺圈》一水的好评,只会让国产电影离观众越来越远。
如果吹捧本片的电影人,都想和本片导演一样,任性表达自我,那大可模仿很多“文字作者”,自费出书,只赠亲朋,不为名利,只为留念。
文字可以不需要读者,电影为什么一定需要观众呢?
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是为了流芳百世吗?
梵高画麦田里的乌鸦时,是为了发财吗?
如果片方“求排片”成功,影片评分必将持续走低。
最后时间变换晃动的镜头给了我重重一击,鱼花塘的一百分钟对我来说也是一场现实和梦境揪扯的过程,不断回忆起经历过的死亡和离别,那些眼泪和血的味道,冰蓝色的天亮,又放任自己沉溺在幻想的梦境里,在那里见到所有死去的人,哪怕面目全非我想我也愿意再见见他们。
概括起来鱼花塘给我的感受是:温暖又痛苦。
即使技巧上这样跳跃大胆,但还是能感受到电影的情感很浓厚,第一次音乐想起小朋友们跳舞的时候就已经想流泪了,逝者变成阴天的风,变成晴天的光影,变成毛茸茸的熊,却还是会想握你的手再看你一眼,把所有所以的人参果都存给你,祝你长命百岁,一生平安。
其实映后想问导演,你现在对生死的答案是什么呢?
你有少难过一些吗?
但是又感觉不必问了。
几年来死亡和离别始终折磨着我,甚至于无法感受到全心全意的快乐,有一段时间我拼命地看相关的作品,一遍又一遍试图剖析自己,好像这样就能找到命运如此的道理,后来又开始拼命回避,因为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
但是今天谢谢你,你的电影有让我好一些,听到你对时间的理解也让我感觉很温柔。
所以我也只从私人情感的视角来写这些话。
「下塘入梦,为您增寿。
」谢谢你的祝愿,我在票根背后刮出了一万年。
把它送给你我的奶奶。
整个片子的基调是稀碎而荒诞的,是关于导演的一场不愿醒来的梦的电影。
这种电影传达的记忆和感情很私人化,但是他对梦的表达我认为是很贴切的——我最近常常做梦,在梦里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你会有很多你不认识但你叫的出名字的人,会有一些荒诞的记忆和行为,而这些行为在梦里只是一种普通的日常,而中间穿插的导演对话更像是睡得迷迷糊糊半梦半醒之间的某个瞬间。
我在想,能把导演自己抽象的梦——或者说是她设计出来的一个梦——以具象化的影像形式展现在大荧幕上,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事情。
至于很多人看得想睡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谁还没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梦呢。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3.5
#Cannes2023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0421北影
3.5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