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是个厨师,在一个狩猎队里面当厨师,然后遇到了一个中国人,这个中国人来美洲大陆寻找黄金的,然后不小心杀了一个俄罗斯人,然后被追杀,男主救了他,过了一天中国人走了,一段时间之后男主离开了狩猎队,然后在一个酒馆里遇到了那个中国人,中国人带他去了住所,然后两个人聊着聊着,提到了,做面包加牛奶的话会好吃,村子里没多久来了一条牛,本来是两个,结果死了一个,只有一只母牛,然后男主夜里跑去偷偷挤牛奶,中国人放风,男主去挤牛奶。
奶牛是村长的,然后男主做好面包,很好吃,中国人提议面包拿出去卖,然后两个人就拿去卖了,果然味道好大卖,然后把钱藏在树洞里面。
卖了几次之后村长也来买,味道非常好,然后一次村长的一个盆友来找村长,村长麻烦男主做一个好吃的派,然后男主做了,晚上男主又去偷牛奶,但是这次运气没那么好,被人发现了,然后两个人就开始跑,最后男主摔伤了,但是被救了,中国人跑掉了,没多久两个人还是在老房子遇到了,然后两个人拿着钱跑路了。
看完《第一头牛》,我真的对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西部有着一些不成熟的憧憬,自然资源完全开放在眼前的感觉真好,现代城市中储存再多的资源,拥有再丰富的工业体系,就只会让我感到生活灵感一步步走向枯竭。
片中两位主角Cookie和Lu偷首领第一头牛的牛奶,用作炸小饼干,挣走了部落大部分人手里的银币。
有点投机,但也有点浪漫,在这森林里,你知道捡些树枝生火,你知道打猎是为了填饱肚子,大部分人还过着以物易物,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品的生活时,他们就已经带来了那些可以麻痹大脑的,高甜小饼干。
你一天的忙碌是为了买那一块饥饿营销的小饼干,在城市里,这总显得有点羊入虎口,但身处在森林中的荒蛮生活,不得不承认这份甘之如饴,是甜蜜的。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一开头就用两具被深埋的白骨交代了两位主角的死亡,当Cookie和Lu选择偷牛奶的时候,大概所有人都知道了他们为何而死,但结局也没说他们是怎么死的,他们只是被追杀得累了,并肩在森林里躺下,入睡。
森林里用来交易的东西,和其中运作的资本是危险的,但森林本身永远是温柔的。
甚至是爱所有人的。
William Blake: the bird a nest. the spider a net. Man friendship. "鸟筑巢,蛛结网,人交友。
"英国浪漫派诗人写下如此平实的箴言,而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导演用一部自然主义电影表现了这个浪漫的主题。
"友谊"是可以浪漫的,并不需要性的加入。
美国女导演以敏锐的女性感受,细腻把握并表现了这种单纯的友谊的真善美。
一部以早期西部为时代背景的影片,全然褪去经典的"男性气概",用温柔视角展现了人与人的连接,与自然的连接,与动物的连接,不同族群的连接,不同阶级的连接,不同文明的连接,不同时代的连接。
正如鸟筑巢,蛛结网那样自然,我们生来需要与万物建立连接,这些关系建构着生命和意义。
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我认为可称其为广义的"友谊"。
同样是西部片,两位男性主角,深邃的情感故事,让人很容易拿本片来和《断背山》比较。
甚至本片也具有东方式的美学意蕴。
然而,我必须要给女导演以更高评价。
她的表达指向更上层的哲学领域,也是对当今极化政治和后现代激进个人主义的曲线回应。
控制自然,消灭对手,功利主义,对人类来说是进步吗,真的会带来幸福吗?
再一次,女导演的另类视角和细腻表达征服了世界。
作为反类型小制作作者型电影,本片广受好评,获奖无数。
在《芭比》《坠落的审判》《好东西》《某种物质》后,又一位女导演Kelly reichardt 展现了绝佳的才华。
终于可以不用再辅佐男导演了。
微信公众号 WeChat ID: Lamotta_yajie
你能想象出《第一头牛》First Cow 这样名字的电影会是一部如此清新的一部电影吗?
完全出人意料。
故事设定在 19 世纪初期的美国西部,淘金者,移民,印第安人,机会主义,权贵和船长,和传统的西部片相比,这部里面有溪水,安静的河流,采蘑菇做面包等桥段,配乐也是类似于尤克里里的轻快音乐。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里也有一则淘金者的故事,Tom Waits 主演,也是柔中带刚。
《第一头牛》还要更温柔一些,连冲突也只是躲闪和不停地追赶。
故事最后的结尾让人动容,没有枪声,两个好友躺在矮树丛下,一个朋友安慰另外一个朋友,我们就快离开,开始新的生活。
《第一头牛》说了一段友情岁月的故事。
一位中国移民和一位西方厨子成为了朋友,两人通过一头奶牛做生意。
相遇的场景很滑稽,厨子小甜饼 Cookie 在野外觅食,中国人景禄 King Lu 衣不蔽体的出现在树丛中,小甜饼伸出了友好的手,第二天两人各奔东西,直到后来又再次在酒馆相遇。
机会主义的拓荒时代富含传奇和浪漫,也充满了冒险和牺牲。
在俄勒冈这片新的土地上,头戴高帽的首席代理商怀念伦敦的香甜面包,印第安人出售劳动力和本地大杏仁,移民们各司其职,海狸皮生意,以物易物,打扫小屋,上酒馆喝威士忌。
在互诉心事之后,小甜饼和景禄想一起做点什么,小甜饼是个厨师,而景禄是位头脑灵光的机会主义者,荒凉的俄勒冈多的是大杏仁和海狸皮,大家需要点柔软香甜的东西。
牛奶加蜂蜜,再加上小甜饼的手艺,两人很快就开始了稀缺的牛奶面包生意。
原材料牛奶是关键一步,整个俄勒冈只有一头奶牛,并且不属于小甜饼和景禄。
两人决定鼓起勇气,做第一头牛的生意。
在面包生意之前,小甜饼在树林里面采蘑菇,采野果,也是在这样的场景下,俩人第一次相遇。
小甜饼第一次去景禄的房子,开始帮忙打扫屋子,而景禄在屋外砍柴,小甜饼抓鱼的时候,景禄在旁边晒太阳午睡,小甜饼做饭烤面包,景禄洗完澡去喂鸡,画面和谐。
抓鱼回去的路上,两人会讨论信仰的问题,景禄说他在不同的地方会相信不同的东西,就像风化石头有不同的传说,有些人认为坐在风化石上会下雨,也有人说风化石是强大灵魂受到了诅咒被困在石头里。
景禄拥有淘金者精神,他想过运送海狸油到中国售卖,知道俄勒冈这片土地是新的机会。
小甜饼想开一家面包店,或者是一家旅馆,景禄迅速作出判断,在这里也可以开,如果做一些准备,以后可以去南方暖和一些的地方,比如说旧金山。
做香甜面包你还需要什么?
景禄会这样问小甜饼。
小甜饼细腻充满善意,所以他才跟景禄成为了朋友,他救了景禄。
也正因为如此,在决定做生意之前他会犹豫,景禄反问,那还有什么是值得做的吗?
第一次去挤牛奶,小甜饼会首先跟奶牛说 Hello,聊一会天,对奶牛失去牛丈夫和牛孩子表示抱歉,并且安慰奶牛,然后才开始慢慢挤牛奶。
小甜饼第一次见景禄的时候,开口第一句说的也是 Hello。
两位黄金搭档一起合伙搞事情,一个在树上放风,一个挤牛奶。
一个烤面包,一个挑担去售卖,随着排队购买的人越来越多,两人开始路边直接油炸制作,并且接到了来自首席代理商的订单。
这个订单就比较棘手了,除了制作上需要的额外精力和材料,下单的人也是奶牛的主人。
机会主义就是存在概率问题,如果失手和遇到麻烦也是自然而然的。
权贵们发现了后院有人,景禄和小甜饼一路逃跑、走散,景禄坐上独木舟沿河寻找小甜饼,小甜饼醒来之后走回了景禄的房子,两人拿着做面包存下的钱,一起赶路逃跑。
故事最后,两个朋友永远睡在了一起,而故事的发生和经过,可以有一百种答案,那些冒险者,机会主义者,不同程度上都在寻求自己的第一头牛。
(完)微信公众号 WeChat ID: Lamotta_yajie
我给你煮碗面吃
拖了很久总于看完了第一头牛。
整部影片的人物设置,情节走向都有些不同寻常的意味。
通过镜头多样的转换,表达了很多当时情景不同的含义。
两个主角性格完全不同,两个人在回到木屋时忙碌各自的事情有所体现;逃生时不同的方式有所体现;最终逃不了时也有所体现。
一个向往财富地位也愿意冒险,是当时大多数西部淘金者的缩影。
另一个则更偏向是感性群体的代表,有着自己的节奏与喜好,善良,友好。
两个人的性格迥异与互补让整个影片在情节推进上无比顺利。
看完了电影也有很多情节没有理解,看了看众多网友的分析解释才懂了一些。
下边几个让我印象深刻:人们排队买饼干时映射了那些在资本家眼里不足挂齿唾手可得,但对于广大平民来说却遥不可及的事物;被印第安人救下的男主醒了之后却找不到自己的救命恩人(映射19世纪的20年代的美国西部正处于西进运动的末期)(西进运动: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的运动,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幸存者被强行赶到西部更为荒凉的“保留地”。
);最后还有“俄国人的追杀,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输出”以及“中美友谊已经siwang” 整体看完以后信息量很大,这种寓意和结构的电影恐怕要看个三五遍才能有所理解。
电影一开场就看到一个方画幅,然后花一分多钟让你看一条船驶过,导演开宗明义告诉观众——我拍的是小众文艺片。
接着挖出骨头,又是长镜头,导演继续提示观众——take it easy,不是凶杀片不是恐怖片,这是文艺片。
耐着性子看下去,轮到中国人出场。
我开始有一种诡异的感觉,就像卢梭的画,本该是凶险的环境却异乎寻常的平静。
一个正被俄国人追杀、一无所有、连衣服都没有、肚子饿得咕咕叫、走投无路的中国人,行为语气却淡定得就像在自己家里,说出来的话就像贵族:“你的厨子下班了吗?
你能让他来一下吗?
”这完全不合情理。
早年华人在美国是什么社会地位、受到什么样的待遇都是众所周知的,这位华人怎么就能如此牛逼哄哄?
在营地里,一片安静祥和,两人合伙卖小吃,其他人老老实实排队,按正常套路,不是应该有几个蛮子推开众人吃完东西抢走他们的钱还一脚踢翻油锅?
西部开拓时期的蛮荒世界真会这么美好?
这么美好的世界里他们最后怎么又死了?
美好世界里的小插曲吗?
我觉得导演一门心思给我们描述一个“虚拟世界”,从头到尾都拼命淡化他们的死,不要破坏整部电影宁静飘逸的气质,既然这样干脆不要拍他们死啊,他们从此以后就快乐地生活下去……,那也未尝不可,我还可以多给颗星。
可拍成现在这样,前面看起来挺美好可最后他们死了,他们死了说明环境险恶可前面的气氛又完全不对,这电影怎么就拍的这么别扭呢?
这部拍得很写实,那个年代拓荒者所寻找的就是兽皮,用于制作附庸风雅的欧洲贵族喜欢的河狸皮帽子。
影片将西部最典型的几种人演绎成故事人物,第一类人是具备技能的人,是被需求所带来的人群,只想老老实实赚个营生;第二类人是投机者,片中竟然塑造成中国人,他们是不畏惧风险的商人,具有丰富经历和犀利眼光,四处寻找商机,渴望成为暴发户;第三类人是当权者,这类人最怕被欧洲贵族瞧不起,而对阶层较低的大众却冷酷无情,这是这类人最重要的特征,他们占据着重要的资源和暴力机构,影片为了讽刺这帮人,把他们塑造成白痴;第四类应该是行侠仗义的人,一般西部片里主要应该是讴歌这类人,可这部西部片偏偏走了写实路线;第五类是土著,早年间的西部片都把他们塑造成杀人越货的野蛮人,这部也是另类地把他们塑造成当权者的炫耀对象。
集合前三类典型人物,故事就变成,怕人嘲笑的权力者为了几桶牛奶杀了勤劳的劳动者和聪明的商人的悲惨故事。
第一头牛代表拓荒过程中,为了虚荣而带来的却未能发挥其效用的生产资料。
实际上,人类历史中最为悲哀之处,就是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总是会存在这种无知又残忍的当权者,以及没有英雄的现实世界中可怜的牺牲品们。
而我喜欢这部的原因,还在于它把西方文明优越论的遮羞布撕得粉碎,把所谓的拓荒精神还原成人性本色,在西方傲慢与偏见的宣传背后,美国西部历史不过是累累白骨在内华丽包装在外的血泪史罢了。
一直以来,西方宣扬自己的文明优势,包括冒险和竞争的精神、先进科学、人权和经济制度、消费主义,自己宗教信仰等。
本片中嘲笑了美国这个暴发户当时在产业链中做低端原材料供应商的低贱面孔。
所谓冒险精神刻在了无数可怜投机者的白骨上;所谓先进科学技术反而为众多混口饭吃的民众带来了无尽的悲惨命运;所谓人权或所有权制度,是当权者为牛搭的护栏罢了;所谓消费主义,不过是遮掩无知和虚荣的帽子;所谓宗教信仰,可能只是茶余饭后的夸夸其谈。
导演挺坏的,她在影片一开始就剧透了。
通过开篇的“鸟有巢,蜘蛛有网,人有情”一句话让观众知晓了影片主题(这是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
接着两具尸骨的出现,让观众知道了主人公的结局(俩人一起死了)。
然后,她开始讲故事。
一个关于我---一个中国人在美洲的故事。
我叫陆金,出生在中国北方,9岁的时候来到广州,后来我跟着一帮英国商人去了伦敦,我离开中国的时候还是清朝的嘉庆皇帝在位。
到了伦敦没多久,我就把辫子给剪了。
中国古话说入乡随俗,我开始按着洋人的方式穿衣行事,还学会了讲洋文。
在英国呆了几年我去了非洲,然后是美洲。
我和几个俄国人来到俄勒冈寻找发财的机会。
有天俄国人怀疑我的一个同伴偷了他的东西,他们把他分尸了,我开枪打了其中一个俄国人,然后就跑了。
俄国人一直在追我,我把衣服脱了,枪也扔了。
又累又饿实在跑不动的我藏在灌木丛里,就那样,被厨子发现了狼狈不堪的我。
厨子是个好人,他让我住在他的帐篷里过夜,给我盖上他的毯子。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醒了,继续逃亡。
过了一阵子,在镇上唯一的小酒馆里,我又遇到了厨子。
当时我正坐在酒馆里跟人玩象棋,顺便赢点钱。
有几个无聊的家伙开始找茬儿打架,掌柜的锁上钱匣子也出去看热闹了。
厨子一个人在吧台上替打架的看着一个小婴儿。
酒馆里就剩我俩了,我叫他,他回头,认出了我。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厨子算是我的救命恩人。
我邀请他去我的木屋坐坐喝点酒。
回家的路上,我看到在我早上搭的小机关里刚好捕到一只猎物,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动物,介于兔子和田鼠之间。
美洲大陆是片富饶的土地,有很多我从未见过的东西,尚未命名的东西,这片土地有待开垦,希望这次我来的足够早,新来的人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自己制定规则。
到家后我开始劈柴烧火准备做饭。
我让厨子坐着休息,可他不肯闲着,拿起苕帚开始给我打扫房间,等我劈完柴进屋,厨子在一个空瓶子里还插上了一束野花。
还记得我说什么来着,他是个好人。
话不多,腼腆,心善,像个大姑娘。
我看他第一眼就知道了。
吃完饭,我和厨子到河边,他在河里洗洗涮涮,我继续编我的草席。
我俩开始聊各自的打算。
厨子说他想开个旅馆,外加面包店,他可以做点蛋糕饼干之类的卖。
我也有我的打算,很多人在俄勒冈猎捕海狸,为的是把海狸皮毛卖到巴黎给贵妇们做帽子。
可还有个财路他们都没看到,只有我看到了,就是海狸油,这东西可以做药,在中国能卖大价钱。
可惜我在广州没人,如何运输也是个问题。
这就是我这种穷人面对的问题,一无所有,如何起步?
做生意需要资本,还需要点奇迹,也许还需要犯点罪。
晚上,我俩一边抽烟一边聊天,我跟厨子不知怎的特别聊得来。
厨子说下午他在我打盹的时候又出去采野果,他看到了总领的那头牛。
他说他吃厌了水加面粉做的饼,真想挤点牛奶做蛋糕。
他的话忽然启发了我。
这片泥沼之地上,想吃蛋糕的肯定不止他一个。
我问他做蛋糕都需要什么原料?
厨子说的那几样材料里面,除了牛奶,其他原料我都能搞到。
我又问他,晚上能不能挤牛奶,会不会被人听到?
厨子明白了我的意思,他摇了摇头。
我们还是去了。
我爬上树替厨子望风,厨子开始挤奶,他可真有意思,一边挤奶一边跟奶牛唠家常,安慰奶牛来的路上死掉的家人,好像这牛真听得懂他的话似的。
厨子是个靠谱的朋友,对牛都这么好,对人肯定也不会赖。
第二天早上,我在屋外洗漱完毕,然后去给我养的山鸡喂了点吃的,正要进屋时看到窗台上放着一个刚烤好的蛋糕,厨子站在一旁腼腆的笑。
厨子的手艺真不错。
我琢磨着这蛋糕如果拿到镇上去卖,得多少钱一个。
厨子说他可不敢去卖,毕竟用了偷来的牛奶。
我告诉他,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于是我俩去了镇广场。
我们只有6快蛋糕,转眼就卖完了,为了争最后一块蛋糕,那帮馋鬼宁愿加价。
有些人问我们蛋糕是什么做的,我说那是个秘密,来自古老中国的秘密配方。
感谢法国那帮启蒙文学家,在他们笔下,遥远的东方中国是一个无奇不有的秘境,西方人对我们充满仰慕,中国人可以创造奇迹。
我有预感,我现在是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必能成事。
第一次销售很成功。
我跟厨子说我们必须得继续,如果我们赚到一些钱,就可以去加州开他梦想中的旅店了。
于是我俩的蛋糕生意正式运转起来了。
总领也听说了我们的蛋糕,他尝了之后赞不绝口,还说吃到了伦敦的味道。
他想让厨子为他和一位即将来拜访的上校做一个法国蛋糕,我在旁边站立不安,厨子却应承了下来。
回到家,我跟厨子说,我们必须得停手一阵子,那帮糙人吃蛋糕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可是总领的味觉很敏感,他不会吃不出来蛋糕里面加了牛奶。
厨子慢悠悠的说,也许他不会往那想,有钱人就是很自信,想不到自己会被暗中欺侮。
厨子做的法国蛋糕让见过世面上校也不得不承认是那么回事。
总领很满意。
他们喝着中国红茶和法国蛋糕聊着海狸皮生意和巴黎的时尚风向。
他们描述的世界离我太远了,这些人,自命不凡的上等人,连他们从法国运来的牛似乎都比我血统高贵。
我和厨子回到家,厨子说上校可能看出来了他和那头牛有点猫腻。
他不敢再去偷牛奶了。
我跟他说我们不能停,像我们这样的人,只能靠自己,有机会就必须抓住。
我们攒的钱还不够在旧金山立足,我们必须多赚一点,再多赚一点。
命运的不公和对成功的渴望让我放弃了一贯的谨慎。
最后一次偷牛奶的时候,我们被发现了。
我和厨子一路狂奔,后来我俩跑散了。
隔天,我找到一个印第安人摆渡我回到下游,我必须回去我的小木屋,我和厨子的钱还藏在那里。
等我靠近住处,我看到了厨子。
谢天谢地,他还在,我俩的钱也在。
厨子的头上有个伤口,我跟他说我们先离开这里,然后我在帮你处理伤口。
我俩不知道走了有多远,厨子似乎再也走不动了,他径直在一棵树下躺倒,我看着即刻就睡过去的他,我想,那我也歇一会吧,我把钱袋子压在身下,在厨子身旁躺了下来。
我俩,再也没有醒来。
我不怪那个杀了我们的少年。
他为总领工作,更何况我们还带着那一袋子钱。
如果我是他,保不齐我也会这么做。
我说过,像我们这样什么都没有的人,有机会就一定要抓住。
这世上,既有厨子这样的好人,也有绿衣少年那样的歹人。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办法努力活着。
遇着什么,都是命。
我有遗憾吗?
当然有!
我想和厨子去旧金山开旅店,凭他的手艺和我的精明,我俩一定能干得不错。
可是现在,各位看官你们也看到我们的结局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命运,我也能平静的接受。
当我在厨子身边躺下来的时候,最后一眼看了看这片天地,你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吗?
最丰饶的美洲大陆,各种树木,花草,动物,都在我的身边,天空碧蓝澄净,微风吹过树梢,那一刻可真够美的。
我两手空空踏上这片土地,吃的喝的用的全是这片土地给我的。
这片土地从未辜负我。
我能想象如果我活着,它还能给我什么。
我拿了它的,会给它补回去个新的,我补回去的新玩意儿,它没准再加工处理变出来个它本来没有的。
我能想象在这个无限的生机循环里,这片土地支撑着我,我也支撑着它,踏实。
这就是我最后那一刻的感受,大地如此丰饶,它属于我,我属于它,日子有奔头,我心里很踏实。
很多年以后,俄勒冈这个地方出了个女导演,她把我和厨子的故事拍成了一部电影。
有看了的人总结说这是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的故事。
我觉得这位观众说的有点意思。
因为在我死前两年,德国特里尔有个孩子刚出生,他后来成了一位大思想家,我死后两个世纪的发生的大事小情都被他的思想所影响。
他有一句名言也是他所有思想的起点: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我觉得按照这德国孩子的意思,这位观众好像是在骂我和厨子,我俩的故事不知怎的就成了他说的一个资本主义的故事,还流着血啊和什么肮脏的东西。
其实我俩这事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厨子说他想吃蛋糕, 我从他的话里发现了商机,我看到了供需的存在,我和厨子有生产蛋糕的工具,我俩付出了劳动,我们合计出一块蛋糕的价格,我们在镇广场上完成了交易,销售收益让我们有盈余资金进行再生产。
我和厨子对这一系列的生产和交换很满意,食客们也满意。
我和厨子做的事情难道不是再自然不过的吗。
我们确实有个无法否认的脏事就是牛奶是偷的,可这不是俄勒冈的第一头牛么,唯一的牛,唯一的牛奶,如果我当时大胆点,跟总领商量一下买他的牛奶或者用什么交换,如果总领是个精明的买卖人,而不是霸道的土皇帝,我和厨子也不会冒着被枪打死的风险去偷牛奶不是么。
偷牛奶这事,我认,我俩不也是因为这事把命给搭进去了吗。
可是其他什么血和肮脏的东西,我就不明白了。
假如让那个德国孩子跟我一样两手空空来到俄勒冈,别带着那个给他提供了一辈子免费吃喝的英国小伙伴,他会怎么做?
反正,资本主义的事情我不懂,不过有好事者写了个东西把我和厨子的故事用资本主义的术语重新讲了一遍。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https://medium.com/the-innovation/first-cow-economics-optimal-output-expected-value-and-risk-appetite-beb3d0883337
一个少女在野外发现了两具依偎的白骨,开启了一段关于友谊的故事。
Cookie是一个西进运动者团队中的厨师,无依无靠,意外在丛林里捡到了被俄国人追杀的中国移民金路并为他提供了食物和毛毯,帮助他逃过一劫。
但很快大家就在前进的路上走散了。
之后被抛弃在村里在酒吧休息的Cookie再次和金路相遇,两人到了金路的家里一拍即合成了挚友。
相处的过程中Cookie展示了烘焙才能,金路则提议半夜去偷领主的奶牛的奶,做蛋糕卖。
这笔生意很快做了起来,蛋糕供不应求也自然引起了领主的注意,他俩战战兢兢决定尽快攒够钱离开此地。
又一次偷奶的时候被意外发现了,跑路的过程俩人再次走散,Cookie也受了伤,但他们都没有放弃寻找彼此,最终再次相遇一起离开,路上两人休息着,在一片森林中,依偎着睡了过去……
导演凯莉雷查德已经是个大奖项多次提名的知名导演了,而我在打开她最新的电影《好戏登场》(过两天看)之前想更好地了解她,就打开了这部提名超多的电影。
大家都评价它是“新”西部电影,我想它的新和特别就在于视角细腻,语言温柔。
提起美国西进运动和西部影片,能想到的都是战争殖民压迫和灰突突的荒漠,而这部影片将这些隐藏在一段非常普通不会被看到的友情下面,设定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里。
白人男性角色放下了武器拿起了厨具,中国男性角色聪明机智勇敢,都不是常规会展现的角色特性,同时掌权者的愚昧和被压迫者的沉默也都展现在了各处,并没有被回避或刻意的去戏剧化,这也是这部电影不同的地方。
它讲述友谊,跨越种族;它讲述殖民,回避暴力而展示她们脸上的表情;它反西部,用的是一个悲伤的结局,希望产生于这片土地,也埋葬于此。
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的展示,平缓流动的节奏,专注特写的构图和深绿色很有韵味的色彩,都让人在残酷历史之外看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真实存在的人的意义。
它是值得作为一个范本去揣摩和观看的,其中包含的美感和对一个大环境的观点被柔软包裹,不冒犯但更绵长。
故事里很多关于水的镜头,不同的船,来来往往,代表着交替,新生。
而拿走在岸边的女人,正是本在这土地上被压迫主的人。
即使新旧更迭,被压迫人却始终不变,这也是最令人无奈和压抑的地方吧。
我喜欢这些水的镜头,安静,适合去思考打破宁静的发展究竟是不是资本的一厢情愿。
第一头牛导演:凯莉·莱卡特编剧:乔纳森·雷蒙德 / 凯莉·莱卡特主演:约翰·马加罗 / 奥赖恩·李 等类型:剧情上映日期:2019-08-30(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20-07-10(美国)
巨大的货轮在俄勒冈的一条大河上缓缓驶过,一只黑狗在浅滩上无所事事地溜达,不远处女孩儿刨开泥土,发现了两具肩靠着肩的人类尸骨。
尽管在影片的最开头,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主人公费戈维兹与景禄的结局,可这依旧不妨碍导演凯莉·莱卡特将这两个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图 | 影片的最初,随着两具骸骨的出现,我们也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
19世纪20年代,美国俄勒冈州,尽管已经作为殖民地存在了数百年但是这片土地依旧处于蛮荒混沌之中。
无数怀着“美国梦”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去去,景禄与费戈维兹也是同样。
缘分使这两个男人在这一个被森林包裹的营地里重逢,两人也开始组队为自己的“第一桶金”而搏命。
可是最终他们的“美国梦”注定只是虚幻一场,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图 | 景禄与费戈维兹,在这片西部土地上,他们也与其他人一样艰难求存。
影片《第一头牛》在年初柏林电影节的初亮相便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关注度,尽管最终并未将金熊收入囊中,但却被许多电影人、专业杂志等提前预定了年度十佳。
影片改编自乔纳森·雷蒙德的小说《半条命》,乔纳森也是这部影片的导演,美国当代最重要的独立导演凯莉·莱卡特的老搭档。
两人在此之前曾合作了莱卡特另一部重要的作品《昨日欢愉》。
尽管影片将视线聚焦在了美国西部,可以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西部片”,但我们在影片中却丝毫看不到平常西部片中的广袤风情或那些马背上的传奇人物,事实上《第一头牛》更像是对那个时代的西部世界的“补完”,通过对两个处在这个广袤世界的边缘人物的描绘,一副并不常见的美国西部画卷,也在我们的面前缓缓展开。
图 | 《第一头牛》主创出现在纽约电影节,左起为演员约翰·马加罗,导演凯莉·莱卡特,演员奥赖恩·李以及编剧乔纳森·雷蒙德温暖暧昧的情谊其实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得甚至有些单调,但是正是在这种从容不迫的简单中,观众们一步一步走进了19世纪20年代,走到了俄勒冈州的哥伦比亚河边,走进了景禄与费戈维兹的生活中。
影片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讲述景禄与费戈维兹相逢、分别、重逢、相知,随后才进一步引入主线,讲述景禄的灵光一闪,两人开始企图以“犯罪”,即偷牛奶,来真正“开始”自己的梦想。
在莱卡特细致的描绘下,我们开始了解景禄与费戈维兹。
同样是被时代抛在一边的边缘人物,这两个人有着相似之处,却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
图 | 两人的初见,善良的费戈维兹收留了被追杀而赤身裸体的景禄,从此也结下了妙不可言的缘分。
费戈维兹从小失去双亲,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过上了漂泊的生活,他跟着捕猎团游走在山林间,为他们提供食物。
但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厨师,他尽自己可能不去伤害动物。
他与那些在西部“讨生活”的汉子们截然不同,他笨拙,寡言,却又善良。
与费戈维兹一样,景禄从小就告别了家乡踏上了旅途。
他有正义之心,为了为自己的朋友报仇而被追杀,他也有自己的“商业头脑”,在不断地流浪中,他似乎渐渐看到了西方世界的本质。
这也使得他对金钱,或者与金钱等同的东西有了格外的执念。
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自己一无所有,才应该在自己可以索取时不断地索取。
比起费戈维兹,他更像是一个活在西部世界中的人物,有着贪念,有着对金钱的渴望。
图 | 再相见,景禄已经不再是那个落魄之人。
影片使用了很多小细节来阐述两人之间的不同。
在影片的开头,费戈维兹在采摘蘑菇时,将摔得四脚朝天的壁虎扶正,放了它一条生路。
当捕猎团的人们问费戈维兹为什么没有肉时,费戈维兹回答“我抓到了松鼠,但它跑了”。
而当景禄带着费戈维兹往住处走的时候,我们看到景禄四处设下了陷阱,贪食的松鼠被陷阱的石块压死。
由此我们便已经可以看到两人之间的区别。
图 | 相似的动作与构图却反映出两人截然不同的内心。
景禄的野心也随着自己的话语表露无疑。
本片令人非常赞叹的一点在于,两人从未真正说出过对彼此的情感,但是在彼此的行动中,无不透露出羁绊。
两人之间产生的是友情,又或许是爱情,更有可能是亲情。
景禄总是那个在“做梦”的人,费戈维兹总是那个在静静倾听的人,他们分享着同一瓶酒,分享着同一摊篝火。
可是两人终究是不同的。
对于景禄来说,钱才是最重要的东西,而对于费戈维兹来说,或许并非如此。
景禄在那唯一的奶牛身上看到的是金钱,可费戈维兹却在偷盗牛奶的时候,与奶牛渐渐产生了“友谊”。
最终,景禄的贪念成为了“凶器”,两人的梦想顷刻破碎。
图 | 在景禄面前寡言的费戈维兹却与牛产生了友谊。
或许正是对景禄的贪念有了细致入微的描述,也显得影片的结尾显得如此浪漫与动人。
精疲力尽的费戈维兹躺下了,景禄默默地看着他,最终他慢慢放下了代表了自己一生追求的钱袋子,躺到了费戈维兹的身边,轻声说:“有我陪着你呢。
”
图 | 影片的最终,景禄放下了自己执着一生的东西,躺在了挚友身边。
或许两人从没有想到,尽管两个人的淘金梦已经被埋入尘埃,可百年后,两人的尸骨扔在哥伦比亚河边静静诉说着两人至死不渝的羁绊与情谊。
虚妄幻灭的美国梦如果仅仅只是讲述了两人的情感,那么影片固然会给人们带去温暖与感动,却并不能成为这么多人心目中的“年度十佳”。
影片另一个可以吸引如此多眼球的因素,恰恰在于影片的时代背景。
19世纪20年代正处于西进运动的末端,伴随着大量的移民以及印第安人的死亡,这片土地上充满了金钱的味道,能不能在这里获得一片土地,一份利益,已经成为了人们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
图 | 19世纪末期的一幅政治卡通画讲述了人们如何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瓜分了原本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
影片中也凸显出了这样的一种氛围,事实上,莱卡特选择将镜头对准两个企图在历史浪潮中拼力一搏的两个小人物时,无形中也带出了那个时代中差异极大的阶级分层。
以景禄和费戈维兹为代表的底层阶级,为了活下去而拼尽全力,面对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形,他们的内心都隐藏着一种怒气,这也使得暴力在这片区域中成为了最习以为常的东西。
挣到钱给自己买了双新靴子的费戈维兹没走几部就有过往的人或羡慕或带着酸意地说“真是双不错的靴子!
”也使得胆小如费戈维兹没走几步就选择隐藏。
而总代理所处的阶级则是高高在上的,他拥有一幢真正意义上的房子,这幢房子也与景禄与费戈维兹的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刷着漂亮颜色的漆、挂着优美风景画的墙,有着半透的纱帘与舒适的沙发座椅,一边则是零零落落的木板拼成的透风的墙,几个矮小的木凳和一个勉强可以成为窗的“方框”。
从他们的住处,观众们已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两个阶级的天差地别。
图 | 景禄的住处与代理商的住处,费戈维兹与代理商的家显得格格不入。
更不同的,是两个阶级的人物的生活方式。
劳动阶级的人们费尽心思捕猎只是为了挣到几个银币,而总代理千里迢迢运来一头奶牛,考虑的根本不是这头奶牛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收益,仅仅只是他想要像其他英国人一样拥有一杯加奶的茶。
高傲如总代理,甚至无法想象自己竟会被这些底层的人们偷盗。
尽管这是一片充满机遇的年轻土地,可正如景禄在影片中所说的那样,“穷人没有办法开始,你需要资金,或是突发的奇迹,又或者是犯罪。
”事实上,这何尝不是莱卡特对于西进运动的一次嘲讽?
西进运动本就是建立在殖民者对于原住民的剥削甚至杀戮之上,一切的起始本就源于一场“犯罪”。
图 | 尽管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拥有美国梦,但是如何实现美国梦,对于穷人们来说无异于登天。
但在同时,无论是哪一个阶级的人,又都分享着一种相似的愁肠——乡愁。
当景禄和费戈维兹偷盗牛奶开始制作牛奶蛋糕时,每个人,甚至是总代理,都尝出了不同,却又相同的味道:家的味道。
这也是所有人愿意花重金去换来的东西,在这片寒冷贫瘠的土地上,费戈维兹的蛋糕为人们带去了短暂的温暖。
细细想来,景禄和费戈维兹的蛋糕本就带着一丝荒诞的色彩,就好像那时候身处于西部大地的每一个人的梦想那般,都只是散发着梦幻色彩的虚影,当他们接触到了残酷的现实,他们的梦想就如同泡沫般,轻而易举地就被摧毁了。
图 | 因为奇货可居,景禄与费戈维兹的蛋糕很快成为了“爆款”,人们争相排队购买。
影片中还有一个小人物,尽管着墨不多,但总能吸引笔者的目光。
这个年轻人是总代理家的一个随从,他与其他底层人一样,被看不起,被欺负,是一个边缘化了的人物。
每一次他想要去买景禄和费戈维兹的蛋糕不是被人插队,就是被别人高价买走。
他想要接近总代理的管家却被斥责。
他似乎是这两个人的故事的旁观者,但是最终他也成为了追杀景禄和费戈维兹的一员,当他跟踪景禄和费戈维兹回到小屋,又看着他们扶持着离开。
笔者也忍不住开始想象,是否他就是那个指引其他人最终找到景禄和费戈维兹的那个人,是否他也以一场犯罪,开启了自己的“美国梦”。
图 | 在这些跟踪的段落中,镜头给到青年的景别也越来越近,或许他的故事,也即将开始。
静静流淌的影片莱卡特作为美国的一位独立女性导演,凭借着自己的作品,俨然成为了如今美国独立电影旗帜般的存在。
她的电影往往拥有一种静静流淌的缓慢节奏。
她的影片并不急于叙事,也不急于给出结论,而在于让观众自己去“体验”。
影片在前三分之一的时间中,尽其所能的将那个时代进行展现,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生活片段,却恰恰为我们编织出了极为真实的生活气息。
在极简的运镜与画面中,那片俄勒冈州的森林更像是一座舞台,而观众们在跟随景禄和费戈维兹的脚步中,也渐渐地走入了那样的生活之中。
也由此,俄勒冈州的这片森林仿佛也成为了影片的重要角色之一。
图 | 正如《第一头牛》海报所显示的那样,环境,也成为了影片最重要的元素。
对于莱卡特而言,场景可以说是她的影片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莱卡特为了本片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勘景和前期准备。
影片中这片美丽的树林不仅仅是让观众们看到了颜色柔和,如画一般的绝美构图,更是尽情展现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影像魅力。
在莱卡特的作品中,包括这部新作《第一头牛》,她从不需要用语言,台词去解释一些事情,因为她相信场景和身处场景中的人物们的行为就可以解释一切。
就如费戈维兹第一次来到景禄的住处,他看着在屋外劈柴的景禄,自己则拿起墙角的一把扫帚,开始打扫房间,最终再为房间装饰上一束野花,两个男人的默契由此清晰可见。
图 | 环境、人物站位与镜头的合作,水到渠成地形成了这样一幅充满默契的画面这样的“沉默的展现”也使得影片本身脱离了电影的戏剧化,更贴近了生活本身。
而生活从不需要任何的解释,它一直都静静地在那里。
就好像《第一头牛》一般,无论你在意与否,它都静静地存在在那里。
这也使得影片最终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多元化的观影体验,带着不同的经历进行观影的观众们,似乎总能在影片中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最终也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解释与感悟。
就好像景禄和费戈维兹的感情,有些人认为这是兄弟之情,有些人则认为这是爱情。
其实无论是哪种解释,最终都说明,莱卡特已经成功地让这两个人物走进了每一个观众的内心。
图 | 影片已被多家权威媒体和多位知名影人认定为年度十佳之一,也成为了“冲奥”的热门选手。
*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萍水相逢俩兄弟所迫偷牛下的奶勤恳创业炸蛋糕街坊邻里排队买日进斗金钱不少原形毕露死同穴
暗含宿命论的首尾中间穿插些许历史片刻,就,挺流畅的。
只有一小时后偷挤牛奶做油炸中国馅饼备受好评有点看头。
说话温吞吞动作慢悠悠画面黑糊糊,别人以为我在黑屏看脸,其实是在看这个电影,看得好困
#Berlinale70th 12# 我死了两次,一次是开头静悄悄挖出的白骨,另一次是两个人肩并肩躺下来闭上眼睛迎接电影的结束。我也心碎了无数次,颤抖了无数次。长满森林的蘑菇、湿漉漉的草地,温柔看着你的奶牛,是资本主义伊始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导演安置的一个乌托邦,又温柔又残忍。如果电影可以拟人化的话,第一头牛一定有双时时刻刻都湿润的眼睛。用最简单的语言,最简单的人物,最简单的情节讲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最美好的故事。希望他们睁眼醒来能到另个平行世界一起开旅馆,烤面包。
开头响起那个令人蛋疼的配乐我就坐不住了.....然后感觉雷查德受<旺达>影响有点多,反正我都不爱。
where can i find oily cake
好基友一辈子一起走(大雾
在这荒蛮之地,两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男人,互相扶持,一起经营起自己的甜品店。影片重点讲述两个男人的友谊,发生各种欢乐而温情的小故事。然而结局却令人唏嘘
确实精彩!编剧赞,节奏好,镜头舒适,演员的自我修养,就是这样吧,泥牛入海,无影无踪。最后,敬友谊地久天长!干杯!
7.7 危机四伏,但这个西部竟然是温柔的。只是还是有点平淡,看完一想,不明白怎么拍了两个小时。《旧梦》里河水声音滔天,《第一头牛》十米之外偷听,又是美丽景色,这就是自然主义吗?
美国初期拓荒者的艰苦生活。
这设定,薅羊毛只能薅一头谁能不发现问题,意外之财不可常发的意思吧
在电影院看的。都是人的错,都是月亮惹的祸,牛什么都没有做错。
单薄的故事情节,不时响起的配乐太煞风景了,
低配版《花村》,没啥意思,亮度真是暗瞎了
节奏太慢了,故事也不好
沒想到Kelly會拍了個美食片,然後順帶講個故事這樣子。也是個很簡單的故事。簡單的倒敘手法,引起觀眾好奇,繼而説下去。一種很輕鬆的敘事角度和中景鏡頭,敘說關於階級為主題的故事。鈕釦、獨木舟、印第安人、貴族、勞動者。然後比較有趣的是,Kelly很會利用動物作為其中一種敘事的趣味手段,爲電影增加了很多靈性。例如一開始那隻引入好奇的狗,那隻想偷吃麵包的卷毛小狗,和那隻大母牛的親密行為。這些利用動物天性的鏡頭很有趣。★★★☆
BL還是太勉強了
欣赏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