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结构很精巧,是一出嵌套的戏中戏,简单概括就是,女作家B在创作《鬼域》的过程中,离奇地闯入了“鬼域”——一个所有被人遗忘丢弃的东西都会来到的地方,在这里她遭到自己抛弃的长发女角色的追杀,等她历经艰险重返现实世界,才发现原来她也只是女作家A抛弃的小说中的角色。
但关于“鬼域”的设定和描画挺粗糙简陋、不清不楚的。
设定上,那个腐蚀回收过程是什么,有什么触发条件?
为什么作家A写到结局,那个长发女率领的队伍会定住然后碎化?描画上,给人的感觉像是有很多个分类好的互不相关的“垃圾堆”——玩偶堆、弃婴堆、死人堆等等,并没有一个很完整清晰的世界架构。
遗留的问题:B房间里的长头发是谁的?
是她丢弃的那个方玉玲的?
后面她在“鬼域”街道上遇到的那个很高的红衣长发女是谁?
结尾率队攻击女主的那个长发女又是谁?
如果是方玉玲来到了现实世界,为什么还会出现在“鬼域”中追杀女主?
槽点:把那个老伯设定成B的爷爷太突兀了!
总体来说,这片子更像是彭氏兄弟灵机一动编出来的一个精巧段子,并不是一个很严谨的故事。
《异域》,又作“鬼域”。
但是本人还是觉得“异域”比较贴和。
又是一部李心洁主演的鬼片。
她的长相有一种天然的惊吓特质。
喜欢这个演员,在她还没演《见鬼》的时候,喜欢着她的歌,很活泼的歌。
其实这部电影并不惊吓,正如预期的,香港的鬼片已经很难让人有期待,彭氏兄弟也不例外。
所以就看看剧情。
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剧情,只是讲述一个女作家在自己笔下的异域的经历。
那个异域充满被遗弃的东西,所有被她遗弃的东西都在里面找到。
特效做得不太糟。
还过得去,看起来花了制片方不少钱,那种奇幻的意境已经可以感受到,黑暗,阴森,广阔。
这就是异域。
在那个世界里,她碰到被她遗弃的爷爷,还有打掉了八年的女儿。
很诡异的思想。
但是她和她并没有来到世界上,却在那个世界长大的女儿之间的感情才是感动我的地方。
那个她遗弃了的女儿,为她千难万险都愿意去,但是她却不知道她是谁。
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经历的感情,也有母女情。
每次看这类鬼片都会感动。
所以,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不是恐怖片,而是一部亲情伦理片。
《鬼域》,李心洁,2006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影片。
很久没看鬼片,于是找了这个来看。
出乎意料,我觉得这个片子基本上已经不能算是恐怖片了。
故事情节很简单,甚至可以被称为单薄。
一个当红女作家着手写一部新的灵异小说,却迟迟找不到灵感,涂涂改改,一张纸上常常只写了几行字就被丢进了废纸篓。
混乱的思绪中,她出现了种种幻觉,水池边的长发、莫明其妙多出来的身影、浴室莲蓬头自己放水、自己开启的电视……似乎她的生活跟她笔下的故事重叠了。
前部分的片子还算是一般意义上的恐怖片,直到她被两婆孙引导着进入鬼域。
密集林立陈旧的楼宇,模糊不清不断从高处跌落的人,灰褐色的调子压的人喘不过气来,往前找不到方向,往后又找不到退路,狭小的空间,戴着苍白面具穿着红裙的女孩,只有跑只有跑,连爬带跑才瞬间开朗。
楼房天井间来回晃动的巨大的海盗床,吱吱嘎嘎响着满是铁锈的摩天轮,一个废弃的游乐场。
完全不可思议的场景,不得不感叹CG效果做得不错、导演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不过,从这里开始,我就一点都不觉得恐怖了。
“这是一个被遗弃的空间,创造出来的东西被遗弃了,就会在这里出现,但也都会随时消失,一切只不过是个循环,我们只所以出现在这里只不过是被遗弃的一群。
”这个空间里面唯二正常的两个人就是那个老头和那个小女孩,后来知道是她的爷爷和孩子。
老人和孩子的出现让她有了依赖,她甚至希望能跟那个小女孩一起回去正常的世界。
当她发现他们的真实身份的时候,当她意识到他们都是被她亲自遗弃了的时候,眼泪忍不住流下来。
也许是悔不该当初吧,也许是勾起了当时的伤痛吧,也许是不舍吧。
小女孩最后慢慢消失的场景让我心痛,可是的确很无奈,毕竟那是真实经历过的事情,就像小女孩说的,是她亲手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她无可逃避。
人生就是一次单程旅行,我们在路上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东西,我们在路上也会创造很多东西。
然后,当我们走到下一段旅程时,自然而然的,我们会一点一点的遗弃。
我们遗弃忘却的如此轻松自然,从未想过将来有一天这些东西会带给我们什么。
他们散落在道路的两旁,他们在另外一个属于他们的空间恣意生长,直到有一天,我们无意中闯进了那个空间,回忆中的种种才会扑面而来,我们开始记起,我们开始伤痛,在那些被遗弃的事物背面我们都已经忘却了自己曾经的模样。
看到那些被自己遗忘的曾经,也许真的会心生恐怖吧。
直面自己的过往,需要的不仅是勇气。
记住与遗忘或许只在一线之间,曾经以为记得很深的东西,在回忆的那一刻却突然变的很陌生,好象遗忘了一样.记得在哪儿看过: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
于是,看不见的,看到了;遗忘的,记住了。
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
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
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几米的一段话。
很好的电影注脚。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鬼域,那些被遗忘的曾经存放在那个空间,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会不小心闯进去,遍体鳞伤的回来。
看完了2006年的恐怖惊悚诡魅港片《鬼域 Re-cycle》『观影时间』:2022.8.12周五·正巧「中元节/鬼节」————
前几天在某平台日常搜「爱丽丝疯狂回归」搜刮新动态,没想到就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安利,其中提及了「爱疯」和「小小梦魇」好家伙正好是我最爱的两黑童话游戏,再发现这电影是我以前眼熟过但不知其名的感兴趣鞋垫片,这下刚好全解惑了!
再撞上鬼节并顺眼大赏!
本片的主要风格可比喻成『港式寂静岭』,当然也和『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都是进入“仙境|魔境”这种"奇奇怪怪"的异次元空间|世界。
黑暗感上确实和寂静岭更像,特别其中的人不人鬼不鬼的“伪丧尸”形象设计(长脖造型特惊悚,面部化妆也特吓人)更像的点是故事的两大角色配置同为一大一小的女性,寂静岭可不就是母亲寻女嘛。
鬼域也和寂静岭一样每隔一会就来一次“地狱危机”。
就像追光动画《白蛇2》中修罗城的“跑毒轮回”,那么说道「轮回」,鬼域的危机也是轮回性质的,英文片名的意思就叫「循环再造」,结局收尾的“烧脑”设计也验证了这点。
鬼域本身是有鲜明的设定的,叫『被遗弃的空间』,顾名思义,你以往(遗忘)遗弃的、抛弃的、取舍的...任何实体/虚拟物品都可能像倒垃圾一样的丢在这个世界。
所以本片的创意美学是很吸引人的,荒废美阴郁美、香港残破的大楼街区、庞大的书籍山和诡异的摩天轮以及带有东方古代『阴间』的邪恶气息,无一不在表明本片最大的价值所在;并且后期还带点『血肉朋克』的场面,我的猎奇味蕾也尝爽了。
本片摄影色调和特效都挺优秀的,虽有些地方依旧有特效痕迹,但整体的风格化很浓,喜欢鬼魅本质的观众都会喜欢的,其次恐怖元素的视听处理也烘托的很好,虽没有恐怖创新。
但稀区柯克的有句话很契合本片“惊悚片最恐怖的地方不是S人那一刻,而是在S人之前凶手所营造出来的气氛。
”|除外在灵异方面上,像会动的纸团、秋千仿佛被隐形的孩子荡来荡去 等诸如此类的设计挺不错。
个人最夸的是迅捷流畅的犀利剪辑
————那么,接着我就要提及本片对大众而言辨识度最高的桥段了,那就是【废弃玩具领域】会动的巨型残废玩具,特效做的也逼真,就真有感觉...那么很巧啊!
这不仅是让我联想到我最爱的《爱疯》游戏中的【娃娃屋】地图,而且有2点几乎同款!
1:『蓝瞳黄发绿衣男娃』我的天这一对比几乎各方面相似!
仿佛是同一位!
毕竟都是巨型的,你完全可以把左边看成右边的报废形态.... 当然啦,也许只是娃娃型号是同款的
2:『人偶尸堆』这一对比,电影做出来的质感和震撼感甚过爱疯,但实际游玩上,爱疯的压迫压抑感绝对甚过鬼域...
————本片的人物高光都在PLJJ和PLMM这两位身上(前者:李心洁 |后者:曾雅琪)女主和小妹妹颜值都超高!
总之养眼就完事系列。
而且大多电影一旦出现让人有保护欲的漂亮小妮子的设定,就必然安排一个大人全程保护照顾她;而本片反着来的,反而更有味道了【奇怪发现】:李心洁在1998年台湾圣诞节,出演了由果实文教基金会的歌舞剧“爱滋梦游仙境”!
好家伙!
再次CUE爱丽丝,但这个信息我是从她简介里发现的,但是我死活都搜不到这歌舞剧的报道?
而且演出名字都很奇怪?
艾滋病主题的梦游仙境?
总之特奇怪...
————总之,最后很推荐写作的朋友康一康,四舍五入也有《刺S小说家》的框中框的味道。
最后!
珍惜缅怀下中国少有的放开手脚以想象力为主体开发的影视作品吧!
而且还是非商业片;现在这种片太稀缺了....
“我觉得好怪你说被遗弃的东西会出现在这里但 为什么会变得那么恐怖……”金马奖 李心洁最佳女主角提名片《鬼域》留意部分镜头剪辑 很像网络电脑游戏找来看了今天下午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一盏台灯其实没有什么剧情的电影影片的2/3应该是电脑制作还是看得很投入因 像梦 光怪陆离的一个恶梦有鬼魂 被追 拼命跑 却逃不掉有楼梯 残破 走在上面 摇摇欲坠低头看 无尽深渊电梯突然停止 门开 进来 是魂魄……也许每个人都有做过这样的梦只是曾经有段时间的自己被困在梦里 每晚的恶梦里所以看影片时 得以足够时间去努力试图客观的想念分析那些梦的缘由 梦中的恐惧皆是因有所不愿 不甘心 或被遗弃谁都有东西想忘记有些自然而然被忘记有些逼迫自己必须要忘记那些林林总总原因被记不起的人和事在记忆的回收站中是否也在怨怼我们对它们毫不留情的遗弃?
那么 说抱歉吧对着被我们甘愿或不甘愿遗弃的忘记的道歉生活总是要继续告别 才可继续……
大家都已经评价了,电影不是光看特效的,我们要故事故事故事!!!
前半部分我完全不知道它在讲什么,看到最后,哦,原来写的是这样这样的东西,想表达这样这样的意思。
那干吗非得有房间里面随时出现地鬼影呢?
干吗要来个什么鬼婆婆牵着一个鬼小孩呢?
再说说逻辑联系,这写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既然连那个女儿和爷爷最后都不可能到阳界(姑且说成是阳界吧,但是怎么又是一个幻想的世界呢?
有时候它有变成是一个遗弃的世界,一个字:乱)这些人又是从哪里钻出来的?
编剧看来也是发现自己漏洞百出,于是把所有的不合理归结为一个梦,你能说梦是合理的么?
我想编剧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太多,想象力也很丰富,不过思维太过于跳跃,无法连贯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于是就这样,出来一个我们现在看到的《异域》(这个名字还好点,大陆版叫《鬼蜮》,英文叫《RE-CYCLING》都乱七八糟的)。
故事不能吸引观者,于是想从视觉效果上给以震撼,很可惜,我是那种认为心里恐怖片才恐怖的观者,于是觉得整个片子就是一个失败。
唯一的可取之处是小女孩,真叫可爱!
PS.李心洁现在代替林嘉欣成了恐怖片专业户了么?
可是我还是喜欢林嘉欣。。。
大约六或八年前,我有一个朋友写了一篇小说,提到她在夜里感觉角落里有婴孩的哭泣声,她写道,相信那是几年前堕胎的孩子在阴间长大了,来找妈妈,在哭。
那个小说虽然写得晦涩,但这个情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看『鬼域』的介绍时,是觉得写灵异题材的女作家的线路很吸引人。
拿到片子首先两个失望,一是国语配音,这个就不用多说了,二是感觉进入很快,却转而不了了之。
一句话来形容的话,这部电影像是两个不完整的局部拼接在一起的结果,唯一的联系体就是李心洁所扮演的女作家。
大约不到15分钟的时候,在作家私宅中的诡异现象就已将故事引入“鬼途”。
不是所有恐怖片都能在15分钟内提供很多想象的空间。
但当我们被导入“笔下世界”和“异域”的接轨混和之后,竟然以一个登时扑倒在电脑前的动作将故事嫁接到另一个情节上,因而直到影片临尾声1分钟时,我还在期待中。。。。。
期待故事的套接。
按我来想,确实还有很多可以讲的故事。
但时间几乎全部贡献给了大场面的视觉效果。
阴间的孤寂寥落,第一次将鬼和被活人遗弃之物融合在一起,确实不同凡响。
我最爱的场景想必也是很多人最爱的,楼宇间的破旧摩天轮,以及专门积攒被丢弃的玩具和书本的地方。
照我想,还应该有无数被遗弃的手机和电脑,那些诡异的电话想必就是从这些手机里传到女作家的电话里吧。
但这是我看电影人的杜撰。
或许发展成小说也很不错。
从女性的角度看,这部电影虽然有“主情节单调之极”、“前言不搭后语”的嫌疑,但主心骨的主题是动人的,绝对可触及不少女人的伤心事。
其实贯穿了一种对“被抛弃”之物之事之人的伤怀,这一点,恐怕是最得我心之处。
情节的单薄致使这场看片体验少了很多震惊。
相信不少人看到大半时已经猜得出来,那小女孩是她的小孩。
我只是很遗憾很遗憾,制作花费巨大付给了散发锈迹和腐蚀气味般的危旧楼宇,却在关键性的“弃婴”场中潦草含糊,一开始我还以为她跳下井,是意味着转生投胎哪。
在叙事方面来说,本片还有相当迂腐的做法:所谓“真相”被轻而易举地说出来,既无悬念也无波折,人人都知道她将在“指引”下返回人间,完成作品。
说话,是影片中见仁见智的微妙部分,不少电影都毁在了毫无创意的台词上。
这显然又一次昭示出港片花大力气在制作上,却对剧本根本不讲究。
无论如何,遗憾盖过了惊喜,骤然收尾让人哭笑不得。
闰7月本是咱们的历法,鬼节也是咱们的传统节日,又怎么能少了咱们的鬼片呢?
于是,这部“异域”便适时的出现了。
彭氏兄弟和李心洁的组合,已经不止一次的获得了成功。
李心洁甚至因之得到了“鬼后”的称号。
不过,本片却令我大大失望了。
影片前30分钟属于我能理解的部分,拍摄手法也是传统的鬼片拍法,尤其是李心洁一个人在房间那段,通过她的表演和恐怖的音效,营造了一个阴森的氛围,使我不得不回头看看电视分散注意力才不至于被吓坏。
这部分虽然没有创新,但作为恐怖片是成功的。
但一进入异域,我就不明白了,甚至怎么进去的我都不明白。
越往后就越不像恐怖片了,大量的CG应用使本片更像一部奇幻片,最后还冒出来一段亲情伦理的描写,结尾更是草草收场。
其实,这部影片每一个元素都可以单独拿出来拍一部电影,但是当它们被拼凑在一起的时候,不见得就是一部好电影。
影片中描绘的“异域”,让我想起了寂静岭,当然,是游戏。
一个人在烟雾弥漫的街道上走着,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和呼吸,那种感觉,非常压抑。
游戏的参与感是电影无法比拟的,在本片中CG表现的“异域”中,我丝毫无法融入,当然也没有恐怖的感觉了。
而影片想表现的主题我想是关于放弃与珍惜,我记得以前看过一部韩国片“人偶”,是讲一个被主人公遗弃的人偶复仇的故事,那部电影便将恐怖与想表现的主题结合的很好。
而本片,不伦不类,更像一个试验性的作品,有那么一点想法,但是作为观众,至少我很难理解,或许本片更适合西方人的口味吧。
补记:看完了国语版两天后,下到了粤语版,居然长了15分钟,国语版剪掉的都是精华啊。
现在再要我写的话,绝对全是溢美之词了。
尤其是结局,乃点睛之笔,非常耐人寻味。
而当中的CG场面堪称豪华,剪掉的一些恐怖场景一点也不输于以画面见长的好莱坞恐怖片。
再次鄙视国语版,不仅改了名字,改了结局,甚至最后还煞有其事的出字幕“其实,世上本没有鬼……”,让一部好端端的鬼片成了一部索然无味的片子。
看来以后还是不能看尝鲜的国语版。
片子倒是一般,但也的确给到我很多想法。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在人生的旅途中,捡捡丢丢。
有时候,这种遗弃并不是出自本意,可能是各种外在因素加诸导致内心选择放弃。
每一次,都是选择把悲伤的或者带有刺痛的回忆选择遗忘。
其实很多事想要忘掉,但却怎么也忘不掉,到最后其实只是控制自己不要再想。
记忆因此有时候会有断开。
好比在放电影的时候,突然剪掉一部分,马上画面调到另个情节。
尽量选择不去记起一些事,却又每每在不经意间想到,这个时候只能深呼气,闭上眼睛,深呼气。
尽力用新的事物去填补生活中的空洞。
但又好像说,心里的空洞始终无法填补。
也许我们都是这样的。
我一向不喜欢看恐怖片。
不是因为害怕不是因为胆小。
而是觉得,看那些捏造的假象镜头晃来晃去,有什么意义吗?
所以,又何必用这些来恐吓自己..李心洁出演了很多这类的片子。
似乎她消瘦的脸庞、冷肃的眼神,总是比较适合这样的气氛。
《鬼域》这一部也是如此。
电影的情节可以说是一如既往的套路。
悬浮的音乐,惊悚的表情,老旧的背景,象征性的恐怖画面。
但我却对其中的几个场景分外感触——电影里描述了我们的世界其实存在着这样一个空间,那些曾经被人们遗弃的事物都被承载在那儿。
包括未成形的弃婴。
所以,那是个被遗弃的世界。
你有没有想过,不管你有多抱怨生活的不公,你可以幸运地来到这个世界,它本身就一个巨大的奇迹。
这段时间会愈加频繁地和妈妈一起散步。
我们在一起说外婆的病情,说大学散伙饭上的荒唐事儿,说我日后北上的生活...她说,如果当时没有认识我爸,如今就不会有我在这儿陪她一起散步。
我突然就想,不要说是这样的假设,单是他们俩结婚这种现实情况,能够轮到我这样一个人,而不是任何一个带着其它相貌身高智力基因的婴孩出生,对于我而言,这本来就是一个机会渺小到微乎其微的概率。
有那么多种可能性,却偏偏不多一秒不少一秒,单是我一个可以幸运地成形,活在胚胎里,来到这个世界体会众生百态的喜怒哀乐。
你有没有觉得,这其实是件奇妙到值得让你去感激的事。
所以看到电影里关于弃婴的描述时,我突然自发地为自己而感动起来。
我们可以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是件多么幸运的事。
中头彩的机率虽小,却尚可以循迹。
而单是一个你能来到这世上的概率,于此根本是无法比拟的。
这样看来,生活中的那些不如意,又有什么好值得在意的呢?
所以,即使是面对那些曾让我悲伤令我失望的人和事,我也会很感激。
因为我能够来到这个世界遇见你,因你哭因你笑,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被遗弃和遗忘的世界,这个立意不错,加上充满想象力的特技场景,很有可能制造经典。可惜没有。故事进展和场景间衔接生硬,台词也如同嚼蜡,埋下的线索太浅。
除了李心洁,我没有觉得它是一部恐怖片。
还好。
挖坑不填坑,自有天来收😂废稿的坟墓,设定很有意思,视觉方面也不错。总的来说挺清新脱俗的。
搞笑么。。
不能打胎
郁闷,前面还不错,怎么中间就。。最后也不够温情。。最后竟然还是有合写的注释。。。我我。。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被遗忘和最后的温情。
简陋,处在构造世界观的底层逻辑,看不到什么真正的建设,一本概念图册足矣。
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无聊
太爱了,这种画面感。
哪里出了问题,拍得有点紧,收得有点早。
大烂片!
结局看似牛逼,但其实跟以前只有一丁点儿的关联度,等于完全放弃了中期最精彩的冥界剧情,显得割裂。其实不要结局也算很完整的一个电影了
总之李心洁真的很会演这类电影
结局还算小惊喜吧~ 前半部分故意吓人很挫 = =~ 很多场景看的时候就觉得像寂静岭了,原来大家都觉得像啊~~
百转千折后发现,原来我也是个被遗弃的人。
非常无聊
虽然彭氏兄弟相当不满别人评价“还是拍恐怖片有前途”的忠告,却依旧回到老路,又合拍了一部《鬼蜮》,虽然涉及元素更加多元,又有现实社会惨状的展现,但是和之间相比,确实从故事层面上比不上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