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看到中途,認真思索了一個疑惑:為什麼本片是黑白的?
《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顯而易見的只是將彩色素片輸出成黑白,所以器材絕非因素。
理由之一可能是如同導演所說,本片是致敬伍迪艾倫三十年前的電影《曼哈頓》(Manhattan),該片也是彩色轉黑白的經典範例。
所以是後進的巧思所致嗎?
我想了另一種可能的考量,那就是黑白畫面的單純能比彩片令觀眾聚焦在劇情上。
結果上,《紐約哈哈哈》確實是不大需要出現彩色對比或高解析背景來烘托劇情的情緒起伏。
然而如此手法,算是導演張開手掌導正觀眾注意劇情的某種強硬,強悍也強制的變相購圖嗎?
讓我深思。
《紐約哈哈哈》的故事主旨極簡單:二十七歲還在追夢,是年輕還是逞強?
當生活的挫折逼近,我們又該如何取捨?
女主角在紐約被舞團踢出去,面臨了該識時務轉跑道,還是持續有一天沒一天的舞女生活的困頓。
導演以細碎卻不零散的諸多生活片段,緩緩道來女主角如何度過人生寒冬,女主角樸實訴說的這一切掙扎,就好像這是發生在導演身上,發生在演員身上,而且也發生在觀眾身上的生活關卡般。
到最後,追夢的抉擇就像馬戲團的空中飛人:你從一個鞦韆盪到另一個前,必須要放手。
也許恐怖,但卻必行,只是鼓動你鬆手的力量是勇氣可嘉還是無可奈何的差別。
這選擇如此平易親切,自然且不做作。
所以,好看。
p.s.1當女主角無從下決定時時,她找了最好的密友代她抉擇。
這種放開手心,分享自己生命給密友且毫不後悔的「閨密」情誼,哥們兒我實在難以想像阿(eyeroll)!
這果然是多數男性無從踏入的領域了。
2 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談本片:「我認為在紐約市中,像《紐約哈哈哈》片中法蘭絲這樣的女孩其實隨處可見。
這樣看起來古怪或是格格不入個性的女孩在紐約超越了一般人特定的人口......《紐約哈哈哈》透過一種以特異性為出發的劇情,來讓觀眾得以從中發現到一些普遍的東西,這才是《紐約哈哈哈》所期待能帶給大家的。
」3女主角兼編劇群的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
戲中多次開玩笑說她的臉蛋超過實際年齡的老成。
劇中的她是二十七歲,現實中的她剛滿三十歲,不彷看一看她的差別,度量一下真假。
4原片名"Frances Ha",後面的字尾ha在片中有神來之筆的呼應。
台灣翻譯成《紐約哈哈哈》,雖然蹦出了個地名有些難解,不過倒是另有旨趣,因為本片著實也是一封導演送給紐約市的情書。
5本片號稱致敬的電影:《曼哈頓》(Manhattan)。
這也是個關於紐約都會的名作,有著我見過最犀利的電影開場白之ㄧ。
有趣的是,本片上映時,此導演伍迪這周也剛好上映了新作《藍色茉莉》(Blue Jasmine)!
很多人在看完诺亚•鲍巴赫的新片《弗兰西斯•哈》之后,都会对主角在搬入中国城的新公寓之后欢快地在街上跑那个段落印象深刻,这里代表她吐露心声的背景音乐“modern love”的确是功不可没。
没错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脑海里马上就会出现《坏血》或者《四百击》的相似场景。
但其实更特别的奔跑,我觉得,是弗兰西斯在决定请列夫吃饭的时候信用卡用不了跑去找ATM取现金那里。
回去的路上,弗兰摔了一跤(还刚好被路边的汽车挡住),却一秒钟都没有暂停地爬起来接着跑。
这短短几十秒其实就是她当时人生和这部电影的写照:暂时失业,居无定所,好友的离弃,男友也没了,但必须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否则房租都付不起。
听上去很惨吧?
但这部电影不论是人物还是台词,更多地像是一种“苦中作乐”的幽默,对,就像那一辆挡住她的汽车。
她不是不痛苦,只是电影没有表现在那方面。
所以我觉得,《弗兰西斯•哈》和HBO的《都市女孩》还是“很”不一样的。
当然,这两部作品都在描绘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在纽约挣扎的生存状态,难免让人产生对比。
《都市女孩》的年龄层相对弗兰要低几岁,但倘若按照现在这情况再拍个几季,那不就是一样也快三十了嘛。
(所以我在挺喜欢第一季的情况下,对第二季的走向并不十分满意。
)《都市女孩》更像是替你把生活的伤疤揭开给你看,生活在大城市的低收入年轻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父母/朋友/恋人/工作(甚至相貌?
)上的不快,而这剧把这些烦恼全都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并尽情宣泄不满,让年轻的观众群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产生强烈共鸣。
但诺亚·鲍巴赫和格雷塔·葛维戈在本来就并不十分dramatic的84分钟后给了弗兰一个相对“快乐”的结局,也正如他们在采访中说到的“我们需要看到这样的结局”。
弗兰和她的朋友们把生活的苦都化作了幽默的自嘲,“undateable”,“这间公寓太有自知之明了”。
弗兰是个爱读书的女孩,她总是拿书来举例子,但电影里的她,就像那支在巴黎怎么点也点不着的打火机一样,卡在了这个混乱的章节里出不去。
但一本就算再写不下去的书,总是可以继续写的,摔倒了,总有方法可以爬起来——至少鲍巴赫和葛维戈认为是这样吧。
《弗兰西斯》和《都市女孩》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在友谊的描写上。
到了第二季的《都市女孩》似乎四个女生的生活变得十分割离,再无第一季里面对闺蜜生活的细致刻画(也有可能是汉娜的性生活占的比重太大)。
而《弗》,按葛维戈的话来说,是“纯粹的友谊”。
电影里的弗兰西斯一开始就跟男朋友分手了,这个角色的存在感之低我都无法形容——然后整部电影连个像样的接吻场面都没有(虽然他们整天把性挂在嘴上讨论),显然它的主题不是关于爱情的。
索菲作为弗兰的“最好的朋友”,被其形容为“头发颜色不同的另一个我”,虽然开始不久就搬离了和弗兰一起租下的公寓,但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角色。
除了中段弗兰在朋友家晚餐后的那段独白,其实整个电影都在叙述这种女生之间的情谊,这种认识也是弗兰成长的标志——其实最好的、“灵魂伴侣”般的朋友,不一定就是要整天腻在一起做一样的事,而是那个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分享你的眼神和情绪的人,哪怕只是一瞬间。
我相信每个从大学刚毕业的女生都会有类似的纠结,如果你有那么一个亲密无间的室友,却在毕业之后慢慢疏远,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这段时间和友谊的价值。
但真正很重要的人,会一直都在的,就像“宇宙中的另一个维度”。
当然本吉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他真是无数次地暗示自己对弗兰是有意思的,弗兰估计也不是不知道,只是当时的她生活太混乱了,忙得都没时间收拾房间(是这样吗?
)。
不知道片尾她进入了下一个章节,里面还会不会有本吉。
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一个特殊的“章节体”,因为它利用弗兰搬家的过程分成了几个阶段,一开始的布鲁克林,到后来的中国城、萨克拉门托、巴黎等等。
所以电影其实并没有很戏剧化的冲突,像是碎片拼成的一样,却让人一直觉得节奏很快(这一点《格林伯格》其实也是一样风格但就散掉了),一直在跟着弗兰跑。
很多人都把这部电影和伍迪·艾伦的比(巧的是,葛维戈就是在拍完《爱在罗马》之后就开始拍这部),像很经典的《曼哈顿》和《安妮霍尔》,纽约故事嘛。
其实要真的说像伍迪艾伦,鲍巴赫的长片处女作《疯狂二十年华》倒是像得更明显一些,尤其开场的毕业派对,活脱脱年轻版《丈夫太太与情人》?
总之感觉很到位。
(顺带一提,那部处女作真是蛮不错的,有新意且非常纯情,值得一看。
)而《弗》我觉得它更像是对新浪潮的致敬,不仅在于它特意使用了复古的黑白摄影,而更在于它相对鲍巴赫的前作,少了知识分子、读书人的纠结、自怨自艾(虽然有还是有的),多了那种对自由、热情甚至不停奔跑、舞蹈的冲动。
格雷塔·葛维戈作为编剧之一,也贡献了绝佳的出演。
之前看过她几部电影,都是演的单纯年轻的美国大妞,但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她事业的转折了。
其实这种看上去生活化的台词和表演是更难做到的,比如她自己就说“别人肯定以为我就是站在摄影机前即兴说台词然后编剧里就有了我的名字”,其实她是从一开始就着手写电影的各种片段,经过很多次的取舍和组合才有了现在的故事;而她和索菲在酒吧厕所里吵架的二十几秒,拍了有42遍之多。
弗兰有句台词说,“我现在感觉自己身处瓦尔登湖”。
这部电影最大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如果把里面的iPhone、Mac拿掉,它可以轻松地成为一部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片。
所以弗兰的故事,其实与这个时代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完全发自人的自身的。
相信很多年以后,我们可以说,“I’m having a Frances Ha moment”,因为这部电影会成为,不,它就是一部“timeless classic”。
copyright@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
【瞎写】对2010后大城市单身贫困女青年的困境,Frances Ha做了最精准的描摹。
除了和她一样的困境,我和F一样,也有不完美的身材和穿衣品味、尴尬的说话方式、不愿意向实用主义和金钱主义妥协、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我没有她的爱笑、单纯和乐观。
我甚至有点故作深沉、过分忧郁。
她可以甩甩肩膀故作轻松,哈哈笑一声,那我呢?
友情:Frances如此珍视Sophie,不断强调“we are the same person, only with different hair”,以至于扩大社交圈也是通过她,和别人聊天聊的也是她。
是因为在大城市孤身一人,对事业无热情、没有爱情,她只能本能地抓紧唯一她认为和世界的最后一点良性的连结。
即使处处不如她,被说“look older but less mature”,也深信这个朋友就是她的白月光,两人可以永远在一起,做一对不做爱的拉拉。
而友情,对事业有成、拥有爱情的Sophie不是唯一的选择。
F对她来说,不过是需要的时候的一种熟悉感、诗和远方的短暂逃离。
这份关系严重不对等,分岔口迟早回来,无法撤回地到来。
所谓孤独:一时兴起刷信用卡去巴黎过周末,带着目的:我要散心,我要CLASSY一下。
结果还是一个人无聊的不知如何打发时间,在街道上形单影只晃悠,倒还没有在纽约街头奔跑的那种肆意与自由。
睡了两晚,时间可以过得那么慢又那么快。
和世界的联系:父母家人远在家乡,再好的朋友都有自己的生活(再undatable也会找到男女朋友)默默淡出自己的生活,工作又是毫无斗志,孤身一人的自己只能觉得和世界没有了任何联系。
这个时候我能怎么样呢,只能“哈”一声,笑着活下去?
看电影需要缘分。
比如说因为喜欢简奥斯汀,所以十三年前看了05版的《傲慢与偏见》。
因为看了《傲慢与偏见》,才对凯拉奈特莉有好感。
而对凯拉有好感,所以她的电影总会看,也因此看了《赎罪》。
看了《赎罪》,因为人设所以非常讨厌小姑娘的角色,进而讨厌小演员西尔莎罗南。
讨厌演员所以自然的避开她的电影,却又偶然看了《布达佩斯大饭店》,完全没有其他角色影子的少女西尔莎又征服了我,进而开始寻找长大的她主演的片子。
凑巧《伯德小姐》上映,还各种提名,把它加进了观影单,找了机会看。
看完后又很失望,虽然还不错很流畅,但是工业化痕迹那么重,自然没有兴趣关注有关这部电影的相关信息。
看完《伯德小姐》没多久,某位很喜欢的影评人的一篇影评让我有兴趣找来《弗兰西斯哈》看,看完很喜欢这个主演&编剧的大姑娘。
查了一下叫格雷塔葛韦格。
蹦出来的信息显示她同时也是《伯德小姐》的导演&编剧。
获得了各种提名。
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事情好像又兜转再了一起。
当然,我硬拗的。
这部《哈哈哈》估计也会成为以后某件事的蛛丝马迹。
看电影的缘分啊,真不知道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在什么样的时间到来。
尝试pull myself together的早晨从这部两次错过在现场观看的电影开始!
一次是在Libertango一次是在资料馆。
看完感觉像照镜子一样,全程不由自主或者说恬不知耻地对号入座,心想这就是我呀!
“朋友”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
初次见面时加好友对我来说不算难,但如何后续进行维护一直不得要领,发展成为称得上好朋友的人也越来越少。
曾经在QQ里郑重其事地专门建了个分组,也有过微信置顶的人,现在的我大概勤勉了一些,用打字搜索来找到想联系的朋友。
影片中很多片段对我来说都有既视感,像是和朋友合租在分担房费时三言两语决定分摊比例,从别人口中获得“好朋友”的近况一时哽住,还有厚着脸皮在朋友的地方借住(这个我有发言权hhh)和女主的舞蹈专业相比,我学的似乎也没什么很快变现的前途,福报也只能浅尝辄止。
还好电影的结尾弗兰西斯用自己的创作开始了一段新生活,就像我被真正激活也是做了一段非常对胃口的工作,以至于被拖欠工资至今我都可以忍一手暂不计较——因为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仅仅是触碰到那种感觉,对我来说就像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正如今天早上的这部电影,一个完美的call back。
电影里时不时会用一个新住址作为小标题开始下一段故事,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我也很熟悉,购物软件里的各种地址记录着我一路上大张旗鼓地落荒而逃。
晚餐上聊到工作时弹幕里都是觉得很难受,我想到的则是周五晚脱口秀演员讲的段子:全职脱口秀演员=没工作。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吧?
回到大学宿舍里同睡一张床的宿醉醒来后苏菲还是和弗兰西斯根本不熟悉的男人结了婚,一段亲密关系的无疾而终只要有一个人就够了。
最后的最后弗兰西斯把写有姓名的纸条折叠,把自己的姓氏只露出两个字母“Ha”,可以理解为向生活的妥协,同时也是她不曾背离的随性态度。
读过的书,跳过的舞,喝过的酒——哦现在我有病不能喝酒,点点滴滴皆成文章。
《Frances Ha》好莱坞流行黑白,复古?
《艺术家》、《内布拉斯加》,还有这个《弗兰西丝·哈》。
导演: 诺亚·鲍姆巴赫擅长描写中产阶层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困境而著称。
本剧女主人公弗兰西丝是一名舞者,靠着给人上舞蹈教学课赚些生活费。
就像她差不多年纪的人一样,弗兰西丝努力朝着自己的梦想却一事无成。
她是纽漂,放在中国是北漂!
活在理想与单纯中的人总是会受挫的,毕竟成人世界没有童话。
疫情居家隔离恰满一个月,非常幸福地看完了《Frances Ha》。
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关于生活的意义,Frances Ha演绎了一个浪漫的暂时性解决方案。
自片头起,这就是一部忠于法式风格的电影, Noah Baumbach 用跳切剪辑致敬French New Wave,用松散的摄影手法和自然随机的对话,描述了困惑与忧虑下的存在主义觉醒。
黑白的色彩,配上明快的曲调,Frances在what a mess的生活里没心没肺地奔跑着。
27岁的生活里的无奈,来源于不确定的工作、不固定的住所、不稳定的亲密关系,精神无处安放、身体厌恶束缚。
然而单细胞的Frances还是接受了ATM取现手续费、还是避开了没有营养的恋爱、还是在尴尬的中产聚会中我行我素。
面对不温不火、每况愈下的生活,Frances笨拙、倔强地填充着虚无的人生。
“人生来就是虚无”、“存在就是虚无,存在先于本质”,我们总是被“虚无”所惊吓,恐慌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是徒劳的。
但是尼采又说:“生命是强健的”,萨特又说“人被判定为自由”。
我们向往Frances骨子里的自由,但是自由又是多么的沉重,因为必须独自承担所有的选择。
直面无意义的荒谬,才能如释重负地奔跑,原地踏步的27岁,需要积极的虚无主义,成为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斯。
Frances身上的自由感、明亮感,源自于对自己的忠诚与对外的钝感。
在格格不入的聚会中,丝毫不怯地说出自己的爱情观:“ It's that thing when you're with someone and you love them and they know it. And they love you and you know it, but it's a party and you're both talking to other people...and you're laughing and shining...and you look across the room and catch each other's eyes...but not because you are possessive or it’s precisely sexual…but because that is your person in this life…And it’s funny but sad, but only because this life will end, and it’s this secret world that exists right there… in public, unnoticed, that no one else knows about. It’s sort of like how they say that other dimensions exist all around us, but we don’t have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them…That’s what I want out of a relationship. Or of life, I guess. Love” 在这段独白里我们都看见了自己,这也是我们在微醺后会道出的宣言,Frances就是每一个执着于浪漫的人,是我,也是你。
应该设想,Frances是幸福的。
回到电影制作本身,Noah Baumbach导演、Greta Gerwig编剧兼主演,这对独立电影人兼情侣,为当代的都市故事注入了老派的艺术风格。
黑白的色彩更清晰地呈现出光线语言,也俏皮地烘托出艺术张力;频繁的跳切镜头压缩着时距,也引导着随机的事件走向。
被媒体贴上新浪潮、Woody allen标签后,Greta Gerwig却自信地说take it as a compliment~与传统新浪潮电影不同的是,Greta Gerwig还是保留了较为清晰的剧情脉络,并把“作者电影”的情怀藏在细节之中。
罗列几个深深击中我的小细节:1、一闪而过的花神咖啡馆(“通向自由之路,经由花神”)2、“Socks in bed,gross”3、“Twenty-seven is old,though”4、瓦尔登湖梗,it was five minutes from his mom’s house5、伍尔夫与undateable6、“this apartment is very...aware of itself”7、最后Frances与Sophie的对视而笑,笑着笑着把我看哭了写给27岁的自己和Frances们:立足于虚无、摆脱于意义、坚守于浪漫,Ha!
喜欢这个片子好几年了,现在想来最喜欢的一点就是真的在电影里见到了珍视友谊大于性缘关系的女孩——Frances Ha。
她的那种状态很少有电影能够捕捉到,对朋友的占有欲,对朋友抛弃自己表现的和失恋一样的难受。
描述友谊的电影并不少,但是要么就是友谊最后还是上升到了爱情,比如经典的男女纯友谊迷思,直人导演们既否认友谊又否认酷儿的存在。
要么就是友谊是性缘关系的铺垫或者陪衬,比如描述女性友谊的时候一定有给对方性缘关系支招的桥段,男的都那么不堪了还是不能想象一下不要男人让她俩好好过吧。
要么就是友谊恋爱两手抓但是友谊总是表现的肤浅平淡。
友谊,似乎总是和深刻沾不上边,为对方牺牲,不顾一切为了和对方在一起,占有欲和确认自己最特殊的位置,这些表现甚至不会和友谊这个词联系起来。
我想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想过或者尝试过,当你真的和最好的朋友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你能体会到的情感也是人类最深入最细微的情感,你能拥有的生活体验也会跌宕起伏,也会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成长,所经历的成长绝对不会比一段感情差。
友缘还是性缘,主要取决的是人,和其中的人对两者的态度。
很多时候,一个看重友缘的人意识到朋友靠不住,注定维持不久,有可能是没遇到对的人,就像Frances对Sophie那样。
在Sophie决定要好好安定下来过日子之前,她们的同居生活就跟普通情侣一样。
除了不靠激素分泌维持一些浪漫瞬间,一起嬉戏打闹,逛街买菜,一起看书分享读书感受,有精神共鸣,睡在一张床上,有时候各做各的事情也总是很和谐。
她俩都有各自的性缘关系,但是Frances显然是对恋爱这种事没有什么未来想象空间的人。
嗯我是恋爱谈着呢,所以能说明什么?
前男友提出一起养猫住在一起吧,一般人听到会觉得很感动,住一起说明有承诺,是关系升级的最高境界。
而我们的Frances听到第一反应是愣住,表情变得凝重,让我先和Sophie打个电话,开头开心地大笑打招呼,对两个人的态度差异立现。
打完电话说分手,男友都觉得震惊,当然不是这个意思,Frances说我得和Sophie住在一起,还是分手好。
接着就去找Sophie开心玩耍,顶多吐槽几句,然后该干啥干啥,失恋伤心这件事,不存在的,也没啥感觉。
在友缘和性缘的选择上,Frances从来没有啥纠结。
后面遇到Ben和新女友在一起,脑子里没有雌竞态度的Frances看见了,也完全不会想为什么选她不选我,我哪里比不上她?
Frances可能唯一纠结的,是Sophie为什么选那个纳粹后裔的男的不选我?
被好朋友抛弃后的Frances,开启了一段自暴自弃的旅途,但是都自己扛下来了。
中途也意识到很多朋友都不靠谱,但是内心足够强大的她是不会在这个时候靠性缘关系解决困境的。
端茶送水可以做,宿管也可以当,找个新男友在纽约有地方住,不行。
这不是用一个undatable就能形容的,而是一种选择。
经过了一系列的自我反思之后,她也能意识到Sophie和她的本质区别,一个不符合常规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追求精英人生,即使知道自己没法安定过日子也要做好一个妻子去参加纳粹爷爷葬礼的,可以抛弃自己原则的Sophie。
当餐桌上大家问Sophie时,她会毫不犹豫地说我read,Sophie不read,她知道Sophie的那种精英气质是包装出来的。
但是最后的最后,Sophie来找她求助的时候,她还是立马收留了她安慰她,直到早上醒来发现桌上的信,鞋都不穿就光脚跑出去找Sophie。
这种对关系的期待和在心里的重要程度,不用多说了吧,生命中有几个人会让你不顾一切地奋力跑出去追,即使内心也知道永远追不上了?
潜意识里,Sophie一定是Frances最爱的人。
女导演才真正地懂女性友谊,格蕾塔又是上女校的,与女性的情谊不可能不是生命中重要的部分。
感谢导演能把这样的人生经历拍出来,即使对女性友谊的最高想象不一定会成功,但是Frances ha这样的人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知道她对爱情有最高的精神上的想象(餐桌的对话),她对朋友更有除了精神依恋之外的对生活日常维系的追求,她不会为了性缘对友谊做任何的妥协。
也许是生活中见到太多性缘大于友缘的朋友了,说好去旅行因为要跟男朋友回家去不了,在一起的聊天话题总是避免不了恋爱关系,谈了恋爱就消失的朋友,把朋友给自己的帮助当成理所应当恋人的一点点付出就感动的不行的朋友,觉得谈恋爱就是无条件牺牲而朋友就是只需要平等,不知不觉让人对自身对他人都不会有把友谊放在更高位置的想象,甚至习惯作为朋友就是会被放在次要位置。
如果生活中你有Frances这样的朋友,请一定要珍惜,如果生活中你也遇到值得一辈子交往的朋友,请一定要告诉ta ta在你心目中的位置。
我今天又去看了一遍《frances ha》,这大概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看的电影了。
大体上,frances这位没有故事的老同学算是我的理想型。
她27岁,看上去比赤木还要老,骨架大,爱旋转跳跃闭着眼,极端善于冷场,永远不在状态。
“我只有27岁”她说。
“27岁已经很老了”曾百般暗示要和她在一起的好人王benji如此说。
frances毅然决然甩掉了他的男友,对不起,我看了两遍,还是忘记了她男友叫什么。
因为男友想让frances搬出来和他一起住,而她却选择了和她最好的朋友sophie住在一起。
在sophie面前,frances轻描淡写地说分手的原因是男友做爱素质差。
我想资本主义的女同学都十分善于在这方面找原因。
以至于当sophie甩了frances跟另外一个姑娘合租的时候,frances陷入崩溃。
“sophie和我是一个人,只是头发颜色不一样嘛,啊哈,我开个玩笑。
”她看着窗台的两个位置,还是不太习惯一个人抽烟。
后来傻大姐从布鲁克林搬到了chinatown,她穿着碎花小裙,一百年不换的皮夹克,牛仔裤,converse,背着小包快乐地在街上奔跑,那年,她才27岁,无忧无虑的年纪,也不想着称霸全国,就乐呵乐呵地奔跑。
她非常满足,一边奔跑一边跳舞,背景音乐是《modern love》(如果没记错的话),妈的,看了两次还是觉得这段最屌逼,快乐到我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可后来付不起房租,圣诞节的跑龙套角色被取消,sophie个臭不要脸的还跟她男人一起跑了。
万念俱灰,只好有钱没钱咱回家过年。
她穿着朴素的衣服在家乡的街道上骑着自行车,一脸不知所措。
她整个人泡在浴缸里,而老妈则急着要用洗手间。
那一刻她明白,这家里她也是呆不下去了。
其实我们frances也蛮有理想的,她想做一个知名舞蹈演员,然后和sophie约好了一起去巴黎。
可后来她没成为知名舞蹈演员,sophie又跟男人去了日本,于是她赌气之下就一个人去了巴黎,巴黎街头的那段音乐应该是《every1’s a winner》。
她在没有gainsbourg的巴黎倒时差,水土不服还生了痘痘。
她想约从前的小姐妹喝杯下午茶,结果回到了纽约小姐妹才来个电话留言,又是一样的排列组合,哲学家,画家,一起共进晚餐好不好?
她怒关电话,心中想的一定是,我日,老娘真tm再也不想在文艺圈混了好么。
而我想的是,麻痹,不要签证就飞去大美利坚,你该知足了。
之后,frances为了她说走就走的旅行成功破产。
这也是给各位坚持说走就走的文青们一个提醒,没钱没时间没计划就请别瞎鸡巴装逼好了么?
什么奋不顾身的爱情,什么说走就走的旅行,没钱你意淫个鸡巴。
在这之前,frances在一次高端洋气的成人聚会上又闹出笑话。
而醉后的她说出了一段很美丽的话。
她说,她想要拥有这样一种关系——在茫茫人群中为了社交而与别人搭话聊天,但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的另外一个人也同样偷偷投来注视的目光,那是她最亲爱的人,因为足够信任,所以无需多言,你我都在相互注视着对方。
我不太理解闺蜜这种东西的存在,毕竟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简单粗暴,不近人情,虽然广交天下基友,也常跻身男闺蜜的list之中,但女生和女生之间细腻的情感,还是无法感同身受。
很久之后,sophie又和frances睡在了一张窄窄的单人床上。
sophie说,你知道么,我一直想要和你比赛。
frances笑着说,我从来没有想过啊。
我想,女生应该会更明白一点。
穷困潦倒的frances在大自然呼吸,被禁止抽烟。
后来她又回到了纽卡,我梦中的城市,啊不是,是纽约。
她决定重新做人,既然做不了舞蹈大明星,她也不再勉强。
她成为了舞团办公室成员,接电话,打交道,带学生练武,我的意思是,练舞。
有一幕非常感人,在空旷无人的舞台上,她的学生们还没来。
于是她脱掉了高跟鞋,光着脚独自在舞台中央上跳起舞来。
这时刻虽短暂,但是她坚持理想的证明,已然极端灿烂。
比起那些认为自己应当放弃理想,面对现实的人来说,她是成功的。
frances在学生的舞蹈表演之后,忙着和主管交谈,在茫茫人群中,她突然望向sophie,而彼时sophie也投来目光,她们两个都笑了。
我为frances感到高兴,她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relationship。
而最后的最后,frances终于找到了她理想的房子,有大窗户好阳光,她忙着整理杂物,突然想起要给自己的信箱贴个名字,于是就有了我们这部电影莫名其妙的片名。
《frances ha》。
大团圆的结局让人充满希望。
老姑娘又开始了她崭新的人生,她会继续在闲暇的时间跳舞,继续用微笑来感染每个人,lev会继续换妹子参观房间,benji则继续戴着耳机忍受隔壁lev的大欢愉,sophie和男人应该快结婚了吧,而frances依旧是如此的incasable,我为她祝福,同时也为我的incasable感到同仇敌忾。
但对于未来的爱,还是非常期待。
当打开这部《弗兰西斯-哈》,看到的是黑白影调下两个女孩在亲密无间地打闹的场面。
我心说:“得,又是一部女同的电影。
”两个女子兴奋地在纽约的街道上奔跑,然后是在她的房间,然后是在她们的床上,其中一个人快睡着了,迷迷糊糊地对另一个人说:“你回你床上睡吧....”,另外一个女孩摇头。
然后......然后什么也没发生。
这不是一部讲述女同志的电影,尽管27岁的Frances与她的同室女伴Sophie的亲密关系,的确有那么一点怪怪的。
就好像电影里她们自已也说:“我们就像两个从来都没有性的拉拉一样。
”这只是一部讲述Frances这样一个普通女孩的电影。
一个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一事无成的27岁女子,一个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没有钱没有男友没有女友也没有梦想中的事业的大龄女,但电影拍的会让你一直去关心她的命运:Frances在与女友的关系里很受伤,因为再好的闺密也有结交男友的时候;Frances是个 dancer, 但就连她自已也自嘲“I'm not really doing it." Frances没有钱,时常窘迫得交不出租金;但Frances也很冲动,一高兴拿出所有余钱去请陌生人吃饭,一不高兴居然借钱去一趟巴黎,结果落得孤身一人在街头游荡;Frances很骄傲,在不受重用的剧团里有一份职员的工作也不愿去做;但Frances也很现实,她最后还是接受了那份工作。
从此她也开始能付得起自已的房租了。
对,就是这样一些细碎的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流淌在叙事的河流中,又有一点被新浪潮调性的黑白影像所诗化。
就是这些平凡人的平凡事,讲述着一个人所要面对的复杂而多变的relationship,讲述她一定会面对的孤独和与他人的疏离,而说到底是讲述着一个人,如何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一步步走向成熟,也走向内心的强大。
发生的纽约的普通年经人的故事,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
而在这个被模式化了的梦想之地,他她们的梦想,通常总归是要出现的。
但这并不是Frances的故事。
你一直在等待某个戏剧性的时刻出现,Frances会终于走上舞台。
但这个时刻却一直并未出现。
Frances还是那个很大支,大支到有点笨拙的不怎么样的舞者。
于是故事偏离了那个“困境-奇迹”的励志或骗人的寻常轨迹,而走上了另外一条更真实更细腻的道路。
Frances经历着各种困顿无助和寂廖,但我们知道大大咧咧的她不会有事。
她从来不装,从来顾影自怜;她会干一些不得体的傻事,滔滔不绝地说一些不得体的傻事,但她在生活的坚硬面前,其实不会有事。
我也很喜欢电影的结尾 --- Frances最终成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
也许她也干一点编舞的工作,但她成为一名舞者的梦想算是彻底泡汤了。
但我们看到一个开心而微笑的Frances. 其实相比很多奢谈“梦想”的电影和综艺节目,我更愿意相信这样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可以有梦想有挣扎有失意有放肆,但总有一天,人是需要从善入流的。
从善入流不是什么可耻的事。
从善入流才是生活的真谛。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终于住上自已租的公寓的Frances,在公寓楼下的名牌里插上自已名字的纸条。
名牌的位置不够,放不下她的全名。
她想了想,把写着自已的姓的那部份窝了起来,于是名牌里只有这样一个名字:Frances Ha.一个残缺的名字,另一方面却说明:至少我们还能继续做自已。
这是这部行云流水的黑白电影的唯一的一处隐喻。
在我看,那个小小的名牌框框象征着现实世界的促狭逼戾,和人生中十之七八的不如意之事。
而Frances那个把自已名字折起来塞讲去的动作,其实说的是人在现实面前的“对付”。
须知“对付”和“将就”没有什么不好,人要不知道“对付”,那只能说是跟自已做对。
这部不温不火的电影,其实很适合今天中国的年轻人观看。
按我们现下流行的价值观(如果还有的话),Frances这样的女孩会被叫做典型的“屌丝”。
但她真的不是,我相信她也会拒绝成为一名屌丝。
她有她的自尊,她在人生际遇的低谷和拐角处,一直保持着一份本能的乐观和豁达。
很平常也但很可爱的人生态度,才具备更多的现实意义。
============================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公众号“李骥-Josh"努力隔三差五写一些影评、书评、商评、时评或者其他管他什么的心得。
请在“订阅号”中搜索“李骥-Josh" 或微信号"joshli0805"。
就知道豆瓣的文青们会给这片打高分,导演你是在致敬特吕弗呢还是在致意贾木许?黑白画面很讨巧,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大俗人看到照搬莱奥“坏血”里的奔跑桥段就完全提不起劲了。倒是Greta在独立电影圈走的越来越顺畅了
不是我的菜 PS 海报很吸引人
please, pick your dignity off the ground....
文艺青年成为文艺中年后就会理解不动产和理财并不是文艺/梦想/小清新的对立面、不会让你uncool,房贷比起租金会让人更元气满满地继续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奔跑😂
我所有的一切只有同性才能充分理解并接纳,但我该死的是个异性恋....不,也许还可以继续开发.....精神取向为同但生理取向为异真是最荒谬的事情。。。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像弗朗西斯哈一样,找到索菲这样的人,真的住同一个房子,偶尔睡同一张床,一起吐槽互相嘲笑不常抱怨.....我们和各自的人谈话聊天,然后时不时望向不远处的对方,不一定会同时对视,但总有人会发现,然后说,嘿,你在和谁眉目传情?与丹皮同看14
舒适,安逸,突变,波折,心灵折磨,悲惨,故作顽强,重获希望,昙花一现,打会原点,接受改变/美国人独立的近乎冷漠,商业时代的悲剧,单个的个体永远没法合二为一,舒服的音乐,美好的结局
唉。这就是我吧……
没啥意思。
以前我会特别羡慕弗兰西丝和索菲这样的友情,但现在一点也不。现在我不喜欢任何有依赖感的亲密关系,有了依赖感就一定有落差、失望与占有欲。我不曾有过这样的友情,现在也不再想要了,对于我来说留有边界感与距离感的友情才是最舒服的,爱情也同理。影片中最触动我的场景是弗兰西丝最后编排的那场舞蹈:不同的舞者,穿过人群,拥抱彼此。我们不也都是这样,在茫茫人海当中遇见彼此,然后互相安慰。听不出笑话,总是惹人尴尬,像个孩子,乱糟糟的弗兰西丝,都拥有了自己的公寓啦。我们也会有的。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会有一个写着自己名字的信箱的!Btw司机居然也参演了欸,他好帅好可爱噢呜呜呜!就算在黑白影像里,都能看见他眼中的闪烁。本吉也蛮帅的嘿嘿。女主角居然是俺一直关注的导演格蕾塔,也好惊喜喔~
这生活99%都这么糟糕,但最后还是果断的美好结局了~
黑白间的舞者
3.5
电影本身也许值5颗星,不过鉴于我一直带着自身体验去看,so f**k it,我不想看第二遍,或许我就是那类最cheap的观众群,要看的是梦不是生活。
不喜欢“新浪潮”电影,因为我他喵的就不知道什么事新浪潮电影。。。。。。
虽然我很讨厌话唠式台词 感觉是画面和本子上的功力不足才会用过多的台词来表达 但不得不说后半段拧巴得实在。。so me。。
致敬特吕弗吗?
用了地标做衔接,实际上弗朗西斯的心被困住了,这是我最喜欢诺亚鲍姆巴赫的电影的一点,他总能在生活流的故事里找到一个明确的点,整个故事就围绕着它产生了许多分子。这个故事很打动人,是被困住的委屈和愤怒,还有自己的无能,许多对白写得精妙,言其它时欲望满溢心胸,塑造人物上也有不少格蕾塔后来作品的样态,实际上她的表演有些笨拙,但充满了少女的未知人生的危险,同样的情节如果换上御用西尔莎罗南,则是另一番忧愁。可见这样的一个故事不由地点决定,也不由人的外在和情绪决定,是如何放置自己的一颗真心来决定。
太文艺啦。
重看。某种程度上可以和《醉乡民谣》对应着看,两部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科恩兄弟借奥斯卡·伊萨克那张忧郁的脸将观众推向虚妄和迷茫,鲍姆巴赫则用格蕾塔·葛韦格那张憨厚傻笑的脸让结局归于完满。一定要有一个归类的话,科恩兄弟拍给文青看,这部却适合所有人。
简短好看的独立小品,复古风融合话痨范,黑白影像看得十分舒服;生命中总有一段类似爱情的友情,总有一人的喜欢胜过另一个人,总有“你好吗?我很好”背后的尴尬慌乱,总有无数个shit的瞬间,哈小姐让每个行色匆匆正奋力打拼的人都会产生代入感;Frances快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