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明归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越南,德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越南语,哲语,苗语,戈语,嘉莱语年份:2019
简介:2045年,一位导演从地球带着他拍摄的影像素材到达火星,素材是关于他曾经遇到过的越南原住民群体。本片从身份议题、美学、影像政治学到当地葬礼风俗,再到那些有形与无形的力量催生的文化,将科幻片元素与人类学电影相结合,阐释了时间与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家园这一概念的理解。详细 >
北影节:Rup Soan
在电影院看的,有的时候真的分不清是视听语言还是放映事故,我只当是看了部听不懂也看不懂的意识流有声小说。
BJIFF# 很像影视人类学 有几处剪辑特别有趣 只是以未来在火星的视角回望故乡的母题有点不够充分 中间一段反思很棒 身份/历史/苦难的解释权总是被剥夺 记录者(侵略者)来了又走 只剩下即将消失的破败建筑和小小部族的语言
2.5
有点越南版鄂温克族人的感觉,还是极易被镜头穿越那些山间迷雾和诗意旁白打动。
负片一分,人类学相关一分
阿彼察邦不是这么学的啊~我蛮喜欢中间他反思记忆与图像关系的段落,但是这个电影真的是没有任何缘由的慢,就是你慢可以,我求你给我个理由
三层叙事的低吟,明显迈向边界之外的脚步,对于到火星可能还有点距离
“我们的记忆依赖影像,而他们的记忆充满着想象。” 落雨天变慢变潮湿
每次看这样的题材都感到无比沉重 无比无力。以现代化的名义剥夺的故乡 无处安放的乡愁和回忆 死的人和活的人 遥远的叙事 和近处的麻木 无力 无法改变任何
林地文明的消逝,洞内的拍摄比较少,当然不可比拟《忘梦洞》。并没有深挖人物,导演刻意为之,处理方式还是有一些刻意应该能够避免的。
真的是一點一點搭建起來的電影,很多層面可以縱深延展
关于家的寓言,从树到岩洞到房屋再到土地。很久没见到这样自然朴实的电影了,也确实没有起伏。负片出来效果奇佳,正负片的切换就是正负世界的切换。中间一度以为音响坏掉了,岩洞风景犹如泰式神秘,堪比去火星路边野餐。
web-dl
home 有故弄玄虚的成分
很喜欢这部,对森林有着独特的情感,私心加一星。导演从“房子”这个主题切入,描述了三个不同土著的故事。房子在这个片子中既是空间中实际存在的庇护所,又具有诸多精神方面的表征意义。它是身体的容器,灵魂的避难所,生与死都无法逃脱的归宿。房子的转变,可以看成精神文明的无意识流失,灵魂与肉身的分离与安放。这部影片不像传统的纪录片,有明确的时间线,它十分跳脱,定义为实验电影,更加合理。它像是一砖一瓦堆砌的房子,片段的破碎与重组,正负片的冲击,导演似乎并不想让观众去了解民族志,反而更想表达记忆并非靠图像传承,而是人们的“想象力”。这也呼应了贯穿整个影片的小婴儿,他长大后去了火星,所有地球的记录都不重要了,毕竟也未必是真实的,人们靠着想象力传承记忆。这种思辨和克制反而挺独树一帜。还有挺多讨论点,有机会二刷。
Ernst Karel声音制作
SIFF25 (2/5) 很私人的记忆,美丽的林中生活;看我看这场有7个人(可能多于这个数)走了,原来不是只有我打哈欠
我为什么不直接去看纪录片。。。
对乡愁本身的乡愁……是已死之人企图对死亡事实的遮蔽……有些地方想起《花山墙》……有一段觉得很像瓦尔达 接着马上片中就说起瓦尔达……最喜欢负片段落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北影节:Rup Soan
在电影院看的,有的时候真的分不清是视听语言还是放映事故,我只当是看了部听不懂也看不懂的意识流有声小说。
BJIFF# 很像影视人类学 有几处剪辑特别有趣 只是以未来在火星的视角回望故乡的母题有点不够充分 中间一段反思很棒 身份/历史/苦难的解释权总是被剥夺 记录者(侵略者)来了又走 只剩下即将消失的破败建筑和小小部族的语言
2.5
有点越南版鄂温克族人的感觉,还是极易被镜头穿越那些山间迷雾和诗意旁白打动。
负片一分,人类学相关一分
阿彼察邦不是这么学的啊~我蛮喜欢中间他反思记忆与图像关系的段落,但是这个电影真的是没有任何缘由的慢,就是你慢可以,我求你给我个理由
三层叙事的低吟,明显迈向边界之外的脚步,对于到火星可能还有点距离
“我们的记忆依赖影像,而他们的记忆充满着想象。” 落雨天变慢变潮湿
每次看这样的题材都感到无比沉重 无比无力。以现代化的名义剥夺的故乡 无处安放的乡愁和回忆 死的人和活的人 遥远的叙事 和近处的麻木 无力 无法改变任何
林地文明的消逝,洞内的拍摄比较少,当然不可比拟《忘梦洞》。并没有深挖人物,导演刻意为之,处理方式还是有一些刻意应该能够避免的。
真的是一點一點搭建起來的電影,很多層面可以縱深延展
关于家的寓言,从树到岩洞到房屋再到土地。很久没见到这样自然朴实的电影了,也确实没有起伏。负片出来效果奇佳,正负片的切换就是正负世界的切换。中间一度以为音响坏掉了,岩洞风景犹如泰式神秘,堪比去火星路边野餐。
web-dl
home 有故弄玄虚的成分
很喜欢这部,对森林有着独特的情感,私心加一星。导演从“房子”这个主题切入,描述了三个不同土著的故事。房子在这个片子中既是空间中实际存在的庇护所,又具有诸多精神方面的表征意义。它是身体的容器,灵魂的避难所,生与死都无法逃脱的归宿。房子的转变,可以看成精神文明的无意识流失,灵魂与肉身的分离与安放。这部影片不像传统的纪录片,有明确的时间线,它十分跳脱,定义为实验电影,更加合理。它像是一砖一瓦堆砌的房子,片段的破碎与重组,正负片的冲击,导演似乎并不想让观众去了解民族志,反而更想表达记忆并非靠图像传承,而是人们的“想象力”。这也呼应了贯穿整个影片的小婴儿,他长大后去了火星,所有地球的记录都不重要了,毕竟也未必是真实的,人们靠着想象力传承记忆。这种思辨和克制反而挺独树一帜。还有挺多讨论点,有机会二刷。
Ernst Karel声音制作
SIFF25 (2/5) 很私人的记忆,美丽的林中生活;看我看这场有7个人(可能多于这个数)走了,原来不是只有我打哈欠
我为什么不直接去看纪录片。。。
对乡愁本身的乡愁……是已死之人企图对死亡事实的遮蔽……有些地方想起《花山墙》……有一段觉得很像瓦尔达 接着马上片中就说起瓦尔达……最喜欢负片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