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爬上楼顶一起感受生命的冷暖荣耀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力量
亲爱的麦克斯我预感到自己的死亡所以把这些想对你说的话 写了下来我旅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和内心那个黑暗的自己面对面我不认为自己有多惧怕他但我最想做的事 还是活下去我想再和你见一面我有好多痛苦 好多抱歉 想要对你说但已经没有机会了我想告诉你 无论发生什么我对你的感受都不会改变都会像11月的那天当你来码头接我我们爬上楼顶一起感受生命的冷暖 荣耀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力量那样你永远的朋友汤姆
天才捕手7.4导演 迈克尔·格兰达吉 主演 科林·费尔斯 / 裘德·洛 / 英国 / 美国 / 7.4分(16603评价)
这是一部文艺小清新而又淡然无味的电影,画面优雅复古,叙事手法传统老气。
讲述了一个异常简单的故事,名不见经传典籍的写手托马斯·乌尔夫遇上金牌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他们不断地一起修改作品,从而让作品一度洛阳纸贵,而写手摇身一变成为被街头巷尾誉为“天才”的畅销书作家。
影片并没有什么大的冲突,以至于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影片的名字让人联想到电影《心灵捕手》,两部电影相同的地方在于,《心灵捕手》也讲了天才,也是两个人相知相惜的故事。
自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天才捕手》中的金牌编辑一眼就看出了作家的出众之处,而大力扶持他,从而使他在写作路上一路坦途。
当金牌编辑说“我们有意出版你的书”,作家喜极而泣,他在出版社的办公室里大喊,“耶!
”而当他拿到一部分稿酬时,在回家的路上,过马路连车都不躲避。
不管是在影片里的那样一个年代,或是现在,大多数写手们的生活都是捉襟见肘的,就像莫言在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版权所在的出版社,几乎要倒闭了。
一个普通的写手是没办法依靠稿费养活自己的,除非成为著名作家。
作为任何一个写作者,写出的文字就像是自己生出的孩子,很难删掉作品中的文字,简直是弑杀亲生般不舍。
但是在金牌编辑的协助下,作家的作品被打磨得越来越精致。
作家问编辑“你觉得我们应该删减多少内容”时,编辑回答“差不多300页左右,一本书最重要的不是写了多少页,而是它本身的内容”。
让人动容的是片中两个人的情谊,那不是爱情,却比爱情久远。
金牌编辑珀金斯有五个女儿却没有儿子,而托马斯·乌尔夫就像是他的儿子一样。
连编辑的妻子都说:“我丈夫一直很想要一个儿子,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但试了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我们放弃了,正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托马斯。
”这种如父如子的感情伴随着配音贯穿了整部电影。
彼时,编辑邀请作家去家中和妻子女儿们一起吃饭,作家与编辑的家人相处融洽,滔滔不绝,夸夸其谈;彼时,他们站在屋顶上观赏城市的风景,像两棵长在一起的树一样相互依偎;彼时,作家对编辑说:“我这辈子,从没交过朋友,直到我遇见了你。
”“我最后一次看见我父亲,是通过火车的车窗。
” 幸运的是作家的妻子伯恩斯坦是个贤妻良母,对作家的书籍出版贡献巨大,如作家所说:“纸和笔都是她帮我买的,打字员的钱也是她帮我付的,她给我提供住的地方,填满我这食量惊人的肚子。
”这让我想起了李安导演。
李安导演在美国纽约大学毕业之后的六年里没有正式工作,全靠他的妻子养活。
我想影片中的作家的妻子也是一个坚强又美丽的女子,在作家穷困潦倒、一无所成之时就爱上他,并且无回报地为他付出一切。
《天使望故乡》大卖,一个月竟然卖出一万五千册。
《时光与河流》的删改过程甚是艰辛,编辑粗算了一下大概需要9个月。
于是他们二人在办公室里删改,走在大街上删改,在酒馆里删改,等车的时候也在删改……删改时伴随着吵架,托马斯对珀金斯大吼“谢天谢地,托尔斯泰当年没遇见你,不然他的小说里,应该就只剩下战争场景了”……“我冥思苦想出来的东西,而你一句不合适,就把我打发了”……他们整整删改了2年,才删掉100页的内容。
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换来了托马斯的妻子伯因斯坦的不满,因为她的话剧首演,托马斯都不能到场,而珀金斯因为不能陪伴四个女儿去度假而大声吼了他的妻子,后来,伯因斯坦甚至往嘴里倒安眠药以求一死。
后来,作家的冷漠让编辑心寒,编辑说作家:“我们认识那么多年,但没想到你竟如此残忍。
” 作家独自去海边,映衬了那句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活在自己精心构建的理想世界里。
而作家在海边突然晕倒,到医院一查居然是脑结核。
天妒英才,映衬了影片开头托马斯·乌尔夫在小说中所写的那句话:谁不是生而疏离,至死孑然。
在定格动画《玛丽和马克思》中,玛丽与马克思常年通信,最后,玛丽看到马克思家里的天花板上,粘贴的全都是她写给马克思的信。
那一刻,玛丽泪流满面。
而在《天才捕手》这部电影里,编辑收到作家给他写的临终信件时也流出了眼泪。
不止如此,他还摘下了那顶连吃午饭都不肯摘下的帽子,以示对作家的敬意和缅怀。
而作家的这封信,是他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写下的一封绝笔。
当作家的信没到编辑的办公室之前,编辑还是在修改文章。
就像影片中作家所说的,“我们埋入书堆,将一生献给文字。
” 中规中矩的制作,中规中矩的剧本,中规中矩的表演,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也没什么可称赞的。
总体说来,这部电影没有起伏的高潮,从头至尾流于平淡。
小品哥迫不及待要给大家推荐一部最近看的电影《Genius》,中文翻译成天才捕手,不是赏金猎人。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脸叔科林·费尔斯饰演的珀金斯,和植发爱好者裘德·洛饰演的沃尔夫——两个英国男人,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扮演1930年代的一对纽约客相爱相杀的故事。
电影主人公铂金斯是个编辑,相当于现在的新媒体小编。
你可以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和海明威你总归听说过吧?
他们三手将美国文学推向巅峰。
而这三个成功男人的后背上,就驮着同一个男人—铂金斯。
麦克斯·珀金斯究竟有多厉害呢?
海明威写 《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他是编辑;菲茨杰拉德写《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他是编辑;托马斯·沃尔夫写 《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他还是编辑。
发现这三个人时,他们都默默无名,是一钱不值的文坛新秀。
毫无疑问,铂金斯是这些网红的幕后推手。
来,小礼物走一走走一走。
菲茨杰拉德甚至称他为“我们共同的父亲”。
铂金斯傲娇地说,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得叫我爸爸。
靠北!
珀金斯十分爱才惜才。
为了推出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他不惜和所有的资深编辑们撕逼;因为海明威吃醋,他放弃了做福克纳的编辑,间接导致后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抱怨过珀金斯对于新秀们的关心:“每次我来办公室,你都不和我说什么,而你和沃尔夫却聊得那么多。
哼,拿小拳拳捶你胸口,大坏蛋!
”细心的读者要问,为什么这些大文豪都哭着喊着拜倒在铂金斯的超短裙下,争先恐后地做他的裙下之臣?
很简单,因为他熟练掌握了人才挖掘和管理能力,善用思维导图,能化腐朽为神奇。
作为一名编辑,珀金斯深度参与每本书的全过程。
他会对那些作家分门别类,各个击破。
菲茨杰拉德的文字没毛病,但他的拖延症是个顽疾,每次到了deadline他都能收到铂金斯的连环夺命call;海明威一人分饰甲乙方文案,每次都要自我否定改改改,改着改着就懵圈了;而沃尔夫就更夸张了,每修改一次,他就会写出更多离题千里的新文字……在这个过程中,书名的选择,人物的出场,伏笔的运用,场景的取舍,章节的增删,关键词的使用,这些都是铂金斯的长处。
除此之外,铂金斯还是个标题党。
要不是他,《了不起的盖茨比》只能叫《西卵的特里马洛》了;而《天使望故乡》,充其量也就是《噢,迷失!
》了。
他们之间还有着哪些伟大而隐秘的八卦,今天小品哥我就来扒一扒。
菲茨杰拉德第一个被铂金斯宠幸的作家便是大名鼎鼎的菲茨杰拉德。
1919年,哼唱着“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的阿菲成功把富家女老婆拐回到故乡。
他开了个公众号,卯足了劲将处女座《人间天堂》点了发送,一天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刷新了无数次,阅读量仍为1。
他开始借酒消愁,一醉方休,见证了无数个凌晨四点的纽约。
躲得过对酒当歌的夜,躲得过四下无人的街,却没躲过铂金斯这个干爹。
很快,珀金斯就顶着出版社的压力,坚持出版了这部作品。
没想到短短几天内第一版就售罄了。
了不起的菲茨杰拉德一炮而红。
朗格里格楞。
凤凰男出名了,总是会飘的,他和老婆开始过着没羞没臊的生活。
要么挥金如土,要么穷困潦倒。
在电影《天才捕手》中出场的菲茨杰拉德,正处于人生中最糟糕的时期。
他的妻子泽尔达因精神分裂症被送入医院,而他自己则沉迷酒精无法写作。
一人我饮酒醉,醉把出家人成双对。
此时唯有铂金斯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不断做他的蚂蚁花呗,对他辅以爱的供养,支撑到他去好莱坞写剧本,直到死去。
爱吃醋的海明威就吐槽说,这是我们这一代天才最大的悲剧。
一个天才就这么陨落了。
小礼物再走一走走一走。
海明威早年,菲茨杰拉德曾寄居巴黎,在17岁的天空下结识了美国驻巴黎记者海明威。
1925年,热心肠的阿菲向珀金斯推荐了海明威,并且信誓旦旦地拍着铂金斯的胸脯说“小威不火,天理难容”。
于是铂金斯开始对海明威爱爱爱不完,时常为他的任性买单。
据说有次海明威突发奇想决定到非洲旅行,珀金斯在海明威下一部作品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就为他预支了大笔稿费作为旅费。
真爱啊朋友们!
但是海明威是一个并不满足的叛逆boy,经常翻脸不认人。
这位硬汉多次公开爆粗,“想让我继续在你这发小说可以,那你就他娘的别给我找茬。
” 对于这样蛮横自大的宣言,珀金斯多半跟没事人一样,一句“别闹”就气得海明威乖乖站那继续写—海明威喜欢站着写作。
沃尔夫托马斯·沃尔夫是个疯子。
薛之谦看了都会说“神经病啊”的那种人。
饰演他的裘德·洛一出场就能告诉你这一点。
他是“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偶像,毫无节制、嗓门大、话痨,喜欢用他那双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皮鞋用力踏着地板打拍子。
咱老百姓啊,今个真高兴。
高兴,高兴,今个今个呀真高兴!
沃尔夫遇到珀金斯的时候,他的第一部原名为《噢,迷失!
(O, Lost!)》的自传体小说正被全纽约的出版社退稿。
只有铂金斯读完了。
也只有珀金斯说,我愿意出版它。
沃尔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鼻子,他欣喜若狂,在人群中呼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原稿太长了。
定稿时被铂金斯删了9万字,但沃尔夫只有服气,一再地表达对他的感谢。
小说出版后大火,即便在那个工人需要在街头排队领取面包和牛奶的年代,依然卖断了货。
沃尔夫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珀金斯的鼓励下,沃尔夫又开始创作第二部小说《时间与河流》。
在1933到1934年撰写这本书最重要的关头,沃尔夫常常把自己关在布鲁克林高地111号的公寓里,一写就是几个星期。
沃尔夫有着无限的创作激情,才思如尿崩。
文字在他笔下倾泻,仿佛永远没有终点。
他只管写,他深爱笔下的人物,他深爱被雷电击中的感觉……他太高了,接近2米的傻大个,只能站着写,而且只能靠着一个电冰箱站着写。
简直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电冰箱广告代言人。
沃尔夫喜欢边写边碎碎念,沃连老奶奶都不扶就扶冰箱。
每写完一张草稿,他就任其飘到地板上,只有一天写作结束时,他才会拾起来整理好。
终稿完成的时候,他把书稿搬去珀金斯的办公室,足足好几箱,打印稿也有5000多页。
铂金斯看到头都大了!
为了完成对《时间与河流》的修改,两人整整9个月几乎是吃住在一起,每天就一个章节、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乃至一个词的修改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和争吵。
两个男人为了《时间与河流》没日没夜地干,珀金斯的太太和沃尔夫的情人只能抱团哀怨。
孔子在评价这段关系的时候很是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啊。
当时的沃尔夫傍上了有夫之妇、舞台设计师爱琳,却又对经营感情一窍不通,就像辜负杜甫的李白,又像不懂爱的法海。
而缺心眼的爱琳放弃了前夫、子女,还有尊严,死心塌地只为眼前这个男人。
一点都不酷。
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男人别提有多痛苦。
小品哥觉得她就是生不逢时,要是生在中国,多看几篇公众号里的“高情商的女人,都是怎样恋爱的”,“他爱不爱你,只看这一点”,“徐静蕾:别管男性怎么看,要活成一匹野马”,立马就释怀了。
还会接着发朋友圈:别低头,皇冠会掉;别流泪,情人会笑。
更让小品哥不理解的是,遇到两个男人都不爱回家,整天腻在一起这种问题,他们三个人为什么不去参加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
话说回来,沃尔夫不仅冷血,还是过河拆桥的高手。
沃尔夫火了之后,别的出版社给出了更高版税的offer. 沃尔夫翅膀硬了,试图证明不靠铂金斯也能闯出一番天地,加上两人之间几年的积怨泛起,删我稿子,改我书名,动我标点,还想咋滴!
你以为你是甲方了不起啊,儿子不伺候了!
他给珀金斯写了封绝交信,友谊的巨轮说翻也就翻了。
珀金斯的职业病实在是太严重了,他边读这封信,还边做笔记。
分手后,铂金斯需要和别人吃饭才能打听到沃尔夫的不明下落。
虽然两人决裂了,但铂金斯一直没有怀恨在心。
沃尔夫陷入官司时,久不来往的珀金斯还是愿意为他出庭作证。
后来沃尔夫也被感化了。
当他一病不起时,他唯一放不下的,是和珀金斯曾经光辉的友情岁月。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基友。
在西雅图,沃尔夫预感到自己快要挂了,他在收到珀金斯的慰问信之后,颤颤抖抖地握着笔给他回了一封信:无论会发生什么——我有过这种“预感”,想过要给你写信告诉你,无论将来发生什么,无论过去发生什么,我永远会想你,怀念你,正如我永远都会记得三年前的7月4日,你我在船上相见,然后我们登上高楼楼顶,感受下面这座城市和生活的所有奇特、荣耀和力量。
你永远的汤姆翻译一下就是,如果我有一张船票,你要不要跟我走?
铂金斯肯定是不愿意的。
开颅手术之后的第三天,1938年9月15日,沃尔夫就去世了,还差15天就到他38岁。
沃尔夫很念旧情,指定珀金斯作为他的遗产执行人。
又在落葬时,指定他为自己的抬棺人,但铂金斯避开人群,独自在树丛中站着,正如他在沃尔夫生前扮演的角色那样——一个站在作家身后的编辑。
故事要讲完了。
这个一手栽培出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三位巨匠的男人,经常被问起一个同样的问题,“我就纳了闷了,你的写作水平高过这么多大神,你自己咋不写呢,开个公众号呗?”珀金斯的回答,总是高冷又克制:“我是一个编辑。
” 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来自自己的公众号巨没有品
看豆瓣评分太低,有必要说下这部电影。
叙事老套,这不用说,要知道一切艺术是内容为王,方法只是其次。
再说这部电影平铺直叙也没影响到内容,并且有及其强烈的戏剧冲突(特别是有妮可基德曼的几场戏),比一般用技巧(闪回、倒叙、穿插等等)去述说都好。
还有人戏称“基友”情,我就笑了,明明白白的如父如子、师生和朋友。
要说缺点就是电影中文字语言有超越镜头语言的嫌疑。
当我顺着电影了解其中的作家与编辑时,忽觉悲凉。
并非是天才作家早逝引发的感慨,而是因编辑这个角色而起。
编辑们付出心血,辅助作者完成一本书,最后推向大众,经由时间的检验,历练成一部传世著作,但大家所记住的,往往是作者,以及延伸出的日常琐事,而编辑这个角色会被作品的光辉隐藏掉,最终无人记得。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背后,定有无数个闪光的灵魂,作家的构思与表达外,定有无数人的支持,也包括他的编辑,在背后,掌握着一条河流的走向。
会有担心,自己的这种把控,是否会失去河流的风貌?
抑或是,大家会更喜欢原来的文本,一个天才的喋喋不休或是一个疯子的天马行空。
但对于那些狂妄的、年轻的河流而言,这样一个人是需要的。
麦克斯的书房有一整墙的书,其中大多是他编辑过的,这是他的积累所成,见证了他的生命价值,但他真正生命的价值是给予一条河流金色的光。
这条河流名为托马斯·沃尔夫,美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小说家,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
他的人生亦如河流,没有遇见麦克斯之前,他无意义地写着理想的文字,安静的、低调的流淌着,但也平凡着,无人赏识。
当他遇见麦克斯后,河流有了新的走向。
关于父亲的情节,电影中出现了两次,这成为了解读两人关系的关键。
第一次,沃尔夫疯狂的女友艾琳与麦克斯夫人简短的对话中,得知麦克斯的家庭中一直缺少一个儿子的角色,这是他生命里的遗憾,另一处细节是,狂傲的天才作家,伤害他人后,在熟悉的办公室,对着窗,伤心说着当年父亲离去的场景,“列车缓缓开启,他的身影,却变得越来越小,直到他完全消失。
那列火车带领我走向自己的未来,翻过千山,走过万水,始终不变的是,河流不停息的流淌”。
这两个无意识的情节,不知是否是冥冥中的安排,父与子的遗憾隐隐约约成为两人情感的暗线。
在第二部作品大获全胜,沃尔夫游历欧洲归来后,他们回到了沃尔夫初次闯荡这城市的那栋楼顶,如往昔般看着这城市的黄昏。
他轻轻靠在麦克斯身边,如孩子一样。
这两人关系,我想不仅仅是知己,或是工作关系,反而如父如子。
他是一条河流,自由流淌,展现一派波澜壮阔时,会有一双目光,如父亲一样慈爱,看着你去往更远方,但他也知道,你某些行为就像泛滥的洪水,会带给人伤害,他宽宥你的,也引导你。
年轻的文字总有不可节制的表达欲望,所言所写都认为是重要的存在。
他教他删减,呈现直击要害的文字,给予他一种老练,这种气质来自一个编辑的积累,是经过岁月洗练才有的,而年轻的河流此刻不会是懂的。
电影或许不只是为了沃尔夫立传,而是对两者关系进行了新的探讨。
回到河流本身。
对于结尾,纵然悲伤,但我依然偏爱,如神赐一样,他让整个故事不落俗套。
若按照约定的情节发展,大约是浪子回头,通过种种努力,重新赢取爱人的心,重新创作,前途一派光明。
但这条河流消失了,突然消失了,他留下的作品,成为了永远定格,仅仅四部作品,天才之名就此盖棺定论。
最后的生命画面中,他经历了所有人的离开,行走在海边,他用力跺了跺脚,一如他内心的念头,他想要重新振奋,开始新的征程,但命运却在他意欲回头那一刻,突然发力,因病晕倒,斜躺在沙滩的一边,命运如此宽广。
那留白的沙滩似乎就是他尚未触及到的,想要踏足的远方,只是他已无力踏足。
电影不能算作一部好电影,有着很奇怪的叙事节奏,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前两部作品如何走向成功,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才出现高潮与冲突,最终以死结尾。
那个写《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家菲茨·杰拉德,三两次的出现感觉都是废笔,不知是否他的文思枯竭与源源不断的天才写作者用来作比,还是另有意图,这我猜不到。
老编辑,天才作者的搭档。
老编辑为艺术负责,天才作者尽管为人混蛋,但是个天才。
这种梗,只有20世纪能演出来。
今天,所有的传统行业都要完蛋了。
出版业摇摇欲坠,更不用说独立的、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出版业,在中国就没有正经发展过。
今天谁要是再指望有什么行业大牛带你一飞冲天,那就是白日做梦。
以前,我们都为理想工作过。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献身于伟大的艺术。
但是今天,谁再这样想,谁就是个混蛋。
根本不存在什么伟大的艺术之神。
你不用心怀全人类,不用为全世界的良知负责。
不用为伟大艺术的历史负责。
首先你应该做为自己负责任的人,其次你应该为家庭的幸福负责;最后,你还应该负责成长成为一个越来越好的人。
再说一遍,不存在什么伟大的艺术之神。
艺术之神是谁?
是这些编辑与作者合作,所为之奉献的那个时代。
在这种戏码里,必须有一个老教父,有一个肯包容、容纳疯子天才的资源所有者,而且他还得为了满足伟大的艺术创作,而迁就这些混蛋天才。
但是,我必须冷酷地指出一点:混蛋天才多得是。
缺一个两个,死一个两个,根本不足为惜。
因为只有活下来的,只有能长久地奉献和输出的人,才能盖棺论定是艺术家。
只有一丁点才华的人太多了。
死了的,糟蹋自己的,自毁到不能输出的人,太多了。
这种人,别管有多少才华,都是坑。
今天我还看见有人在前仆后继地跳这个坑。
为了所谓艺术追求,不惜毁了友谊,家庭。
这种人,就是单纯的自私而已。
撒娇撒够了。
赶紧长大成人吧。
哦对了,片子男主人公Thomas Woolfe可是哈佛大学的文学硕士。
自以为是天才的家伙,有多少真有才华?
豆瓣上天天自以为怀才不遇的文青,有几个人有份正经学历?
我打四星,是为了纪念这些人带来的艺术史。
但是今天,谁再演这些梗,谁再跟我面前扮演伟大艺术家,我就让谁滚蛋。
人物传奇,四平八稳。
写作需要灵感,需要空间。
托马斯才思泉涌时一天随随便便就五千字,但受到妻子精神状态影响的菲茨杰拉德,即使曾经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但如今一百个字都难以挤出来了。
意气风发的托马斯接着酒劲奚落菲茨杰拉德江郎才尽,我忽然想到了同样出现在电影里的另一个作家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的一句话。
“所有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不要嘲笑别人的不幸,尤其对于冠于“天才”二字的人来说。
“天才”的称谓,更像一份古老的诅咒。
李贺,梵高,莫扎特,迈克尔杰克逊,甚至乔布斯…这些天赋异禀的能人,都殒命在不属于他们离开的年纪。
有时候冥冥中老天爷就不怎么眷顾那些锋芒毕露的人,或者说天才的诱惑和压力又是普通人难以承担的结果。
托马斯年仅38岁就英年早逝,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生最大的老师和知己,老牌编辑麦克斯维尔·帕金斯。
作者与编辑,除了最初相识的发掘,类似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更多的还在于编辑能否精准掌握和提萃作者的精华剔除槽粕的能力,“去除顶端的枝桠而不触及它的根”。
如何把握增删补润色的尺度,这是非常考验编辑功力和作者交情的时刻。
就好像科林叔深情的朗读作者的那段关于一见钟情的文字,那么细腻动情的描写(我是感同身受了),被他嫌弃词藻过于浮夸华而不实,而一一删除,“文章在于内容而不在于页数”。
编辑必须拥有魄力,这个位置不仅担任着舆论风向,还肩负着文化的使命,是幕后的无名英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能够相识相遇,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戏剧导演处女作,段落断得厉害,就像舞台切换一样迅速,使得人物间关系推进突兀,也相对暴露裘德·洛 Jude Law角色的夸张度。
但整体可看性不低,单独场景亮点亦不少。
科林·费斯 Colin Firth一如既往的棒,全靠他控场;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戏份不多,但全是肉,粉丝们应该不会失望。
同看的人好喜欢这部片子,也许是对于那个大师时代的憧憬以及整个调调的投好。
如果这片有再多一倍的时长空间,做成电视电影或者迷你剧,相对全面的展现时代和人物精神,会更合适。
豆瓣评分并不高,我想应该是卡司阵容维持了它的口碑,但给出差评的,我想多半是因为看不懂。
好片总会让人纠结,人们喜欢流行大片,多半因为大片会带来一种激情,立即产生,随即消失,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剂,给平淡带来一丝趣味;而文艺片大多是写实的,总可以将生活和思考血淋淋的呈现在你面前,你说无聊看不懂,主要是不愿去想去面对,因为生活总是残酷的。
关于生活。
托马斯是天才,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dreamer”。
他愿意活在梦里,因为现实是残酷的,有人坐在大理石的餐厅里喝香槟,也更有人为了免费的食物在寒风中等待;他举止粗鲁,有话直说,因为他渴望自由,渴望平等与理解。
但当麦克斯告诉他:“生活就是看着他的眼睛,体会他的痛苦。
”时,他沉默了。
生活终究不是乌托邦。
关于故土。
整部电影没有阐述托马斯的身世,也没有单方面的抒情,但贯穿全片的,始终是淡淡的乡愁。
《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故乡,河流,河流从他门前缓缓流过,几经波折又流回到原来的地方。
托马斯时常说到他的父亲,但那好像一个幻影,他想叶落归根,可惜他是浮萍。
当年轻时的激情褪去,只剩孤老一人时,故土成了一种奢望,好像一辈子都为之而救赎,故土即天堂。
不论是柴可夫斯基,还是贝尔纳弗孔都说过:“人的一辈子就是永远的乡愁。
” 关于知己。
简介总容易让人把这部电影想成同志片,可那是一种友情,是另一种《霸王别姬》,另一种《故园风雨后》。
生活可以击碎一切,但知己的情感却是顽强的。
有人把麦克斯和托马斯比作伯乐与千里马,但我更觉得像伯牙与子期。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过着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观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默契,也许这是一种巧合,一种缘分,但你还是会被那句话打动:我想告诉你,无论发生什么,我对你的感觉都不会改变,都会像十一月的那天,当你来码头接我,我们爬上楼顶,一起感知生命的冷暖、荣耀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力量那样。
生命苦短,知己难觅。
若遇见一个愿为你绝弦的人,人生足矣。
世间最美的不是爱与被爱,而是理解与被理解。
石块,叶片,一处尚未寻到的门,在石块叶片门中,在所有被遗忘的面孔后面,谁曾知悉他的兄弟?
谁曾洞识过他的父亲的内心?
谁不曾被遗忘在永远禁闭的囚牢中?
谁不是生而疏离,至死孑然。
好的电影一定是多元的。
截取著名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得主A•司格特•伯格的著名传记《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传》一段改编而成的电影《天才捕手》,我的朋友宁宁看到的是“我们做编辑的会为这件事失眠:我们真的有让书变得更好吗?
还是只是改变了书的样貌”,我看的则是“我们埋入书堆,把一生献给文字”。
原因简单,宁宁是出版人,而我,职业虽是报纸编辑,却愿意将业余时间全都奉献给码字,至今出版了三本书。
据说,这部在今年柏林电影节期间开始公映的电影,虽然网罗了科林•费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大腕明星组成了豪华阵容,却没有赢得如潮的好评。
这样的结果,想必导演是有所预料的吧?
出版业都已经式微的当下,还用一部电影去再现出版社编辑和作家之间如胶似膝又水火不容的关系,分明是在吟唱一曲行业挽歌。
基调已经让人沮丧,再加上爱书人越来越少,《天才捕手》呼应者寡,正常之极。
可是,所有因为它是一部关于出版人和作家之间的恩怨故事而错过《天才捕手》的人,你们错过了最高级的窥探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
科林•费斯饰演的麦克斯•珀金斯,是出版史上不世出的杰出编辑,是他,在如过江之鲫的所谓作家中挖掘出了真正伟大的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
事过境迁以后,我们说铂金斯在茫茫人海中定位到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这样伟大的作家,像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事实是,这位英国绅士要从成堆的书稿中慧眼识珠,他得是一个读心人,惟其如此,才能让天赋过人而桀骜不驯的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听命于他从而帮助他们将粗粝的初稿磨炼成文学作品中的钻石。
知道电影《天才捕手》为什么选择的托马斯•沃尔夫吗?
因为这位同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一样来自美国的梦比天大的男人,比海明威粗陋比菲茨杰拉德粗鄙,遇到英国绅士珀金斯,两个人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看过《天才捕手》的,一定不会忘记当珀金斯要删除沃尔夫原稿中他认为是多余的词、字、句乃至章节时,沃尔夫的反弹是多么不讲道理。
这种反弹在他第一部作品《天使,望故乡》大获成功进入到第二部作品《时间和河流》的磨砺阶段,就更加让银幕外的我们觉得,铂金斯遇到的是无赖天才,“如果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写的,你就不会说这不好那不对。
因为是我写的,所以你要说这里要删哪里要改”(大致如此),天呐,看着科林•费斯饰演的麦克斯•珀金斯面对沃尔夫排山倒海式的咆哮,居然当它是拂面的春风,直到复归理性的伍尔夫能够正确地理解他追随他的思路修改自己的作品。
一个是负责出版书籍的编辑,职责是出版书出版好书出版能赚到钱的好书,一个是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出版社看中能被出版,珀金斯与伍尔夫的关系孰重孰轻清晰得一目了然,在出版界权重一时的珀金斯何以任由尚没有得到认可的作家伍尔夫在自己面前如此放肆?
因为能读心的珀金斯读到了伍尔夫作为作家的天赋,为了让这位作家能够修得正果惠及天下文学爱好者,珀金斯宁愿委屈自己,引导伍尔夫和平处理与艾琳的关系,邀请伍尔夫去家里与自己亲人共度美好时光,放弃与家人一起外出度假的机会来陪伴伍尔夫修改书稿,随沃尔夫一起去酒吧听自己并不喜欢的爵士……在与伍尔夫的关系上,珀金斯哪里还只是伍尔夫作品的责任编辑?
简直就是引领沃尔夫向前走的精神伴侣,于是,我听到电影中铂金斯在伍尔夫突发疾病英年早逝后如此界定他与伍尔夫之间的关系: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狂欢一起泣血……(大致如此)哪怕去掉编辑和作家的职业外饰,珀金斯和伍尔夫之间相扶相携的关系,难道不让人感叹这种君子之交渐渐已成往事?
这种相知难道不应该用一部电影记录下来让我们惦记?
瞧,社交媒体上凡是点赞《天才捕手》的,都动容于珀金斯与沃尔夫之间只比亲人少一个名分的关系。
尽管宁宁和我表达的对《天才捕手》喜欢的角度不同,但我相信,我们都是被影片中那种渐成绝响的合作关系打动了。
情绪起不来
及格 导演处女作,就冲科林+裘得 来看的
整个电影院只有我们两个人看哭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都是图书编辑,感触太深的缘故。我知道,我们都有着遥远而又漫长的理想,在通往它的路上,我们选择了做一个编辑,或许仅仅想在这个繁杂的世间,抓住那最后一息尚存的希望。
我也一直在confuse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人生 是纠葛的情感和不堪一击的才华 还是每天吃饭的时间都要蘸的那碗辣椒酱
这部讲述美国人文学事件的影片简直堪称英国影人的聚会。天才之间的那些事,被英国人格兰吉达呈现得中规中矩。影片画面复古考究、叙事手法相对传统,可惜剧本不够给力,所幸费斯大叔的表演依旧出色,人类的交情一旦发展为似父似友,便滋生出很多跃出职场的情绪。另,盖·皮尔斯的费斯杰拉德颇有新鲜感。
哭了 就算我不懂如何生活 但我是真的很爱这个世界啊
看到结尾colin叔的泪水真的我也哭了
我知道是知音是友情!但科叔和裘花真的(⁄ ⁄•⁄ω⁄•⁄ ⁄)磕什么辣鸡爱情,这单纯的灵魂相交不是更动人吗!科叔这该死的英国男人禁欲式魅力
天才与时代互斥的本质、天才根源上的孤独、天才本身不断能量释放如白日焰火的特征、美利坚的漂泊与寻根情结的张力关系......对,以上命题本片没有一个讲清楚,甚至连三角恋也没有。跳跃、混乱、煽情、莫名其妙,透露着一种毫不天才的躁动与矫情。给科林叔裘花加半星,不能再多。
我说不出来哪不好,但真的很不喜欢,大段大段的独白。。。然后呢?
平庸。对作家生平有点兴趣。
作为英美文学专业毕业的人,似乎找不到不看该片的借口。挺平庸的片子,裘德洛在脸叔面前真是弱爆。
能拍得如此文字化也只有英国了吧...
最喜欢麦克斯引导着乌尔夫删改书稿最后找到完美语句的那段。作者和编辑的美好羁绊。
为什么要扯上基情呢?这种同性之间的惺惺相惜,伯乐千里马的父子感觉多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总觉得一直要爆发,还没有爆发,就忽然结束了,柯林叔读诗和听爵士乐的那段最喜欢,演技有超乎寻常的节制美,裘德洛的表演虽然外放,但总觉得少了一些纯粹,妮可基德曼,抱歉,我只看到了神经质。
冲两位男神去的,角色和演员荧幕形象/自身性格都有相似之处。Colin Firth演得真好,Jude Law有点用力过猛,南方口音违和。
不对
3.5 不及预期,但依然好看。对某些人来说,创作的意义和完成作品的满足度远远高于维持恋情或家庭和睦,无怪乎他放浪自私,视世俗于无物。但让我感到矛盾的点在于,我以为一部伟大作品的作者应当具有相应深切的同情心,而主人公被刻画得如此刻薄,他的文章和他自身品格真能打动阅人无数的老编辑?
科林叔和妮可演技无懈可击,裘大帅哥略显浮夸。总的来说,传记型文艺作品拍成这样依然不易。为了以后还能看到,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