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遭受过家庭暴力的格蕾丝勇敢地反抗,通过法律途径把伤害自己的父亲送进了监狱。
为了帮助更多有同样遭遇的少年回归社会,她到寄养中心做了护工。
她用温情的关爱抚慰各种受伤的心灵,但是她自己的伤口却从没被治愈,只是深深地隐藏起来。
直到女孩贾登被送到寄养中心,凭着敏锐的判断,格蕾丝察觉到女孩遭受了和她同样的不幸。
同样的遭遇使她心底的伤口再次被揭开,而父亲即将出狱也勾起她心中的怒火。
好在她真的是很坚强,她不顾一切冲进贾登家,将她带回寄养中心,向她袒露了心底的秘密,鼓励她站出来反抗。
因此,在对贾登进行救助的过程中,格蕾丝才真正治愈了自己的伤口。
对未成年的伤害是令人憎恶的,虽然影片选了一个这样沉重的题材,但是片子处处显露着温情与希望,非常具有积极意义。
格蕾丝收获了爱情和家庭,贾登揭发了父亲的行为变得勇敢起来,马库斯也回归到正常社会生活中。
就连片尾那个再次狂奔的萨米,也不再是因为情绪失控而发狂,仅仅只是想来一个恶作剧。
多么充满阳光的结局。
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生活终究是美好的。
这部电影我看得粗糙,原因无它,我已入化境。
原本只是边做PS边听电视剧,如今连电影都用耳朵听起来,果然听得稀里糊涂。
看这部电影,自然冲着那“情色招牌”,色而不淫,现代人很是看重。
可惜电影属于典型的“色而不色”,“淫而非淫”,顶了个“DESIRE”的幌子,支离破碎了一回。
情爱画面含而不露,欲望却昭彰的一塌糊涂,不是走美感路线的情色电影。
故事的主角是中产阶级妇人史迪娜,“中产阶级”一词如今被用得恍如符号,拎出来就是“孤独”“压抑”之类的语境,也怪不得做如是想,电影里的女主人公确实压抑,寂寞,困顿,流离,完全是精神上的作茧自缚不死不休。
这个中年妇人有着殷实的家庭,庸常的丈夫,听话的儿子,一切似乎很圆满。
可她有那么固执高耸的颧骨,有那么故做平静的面容,欲望好比是深海里的鱼,看不见,但存在;好比茶杯里的波涛,随意一吻,就惊涛骇浪欲仙欲死。
电影从他们一家三口来到精神病院开始,丈夫麦士接手管理这家荒郊野外的精神病院(收容所),于是他们得在精神病院开始平静的生活。
女人史迪娜的任务就是每日与一群妇人们谈琐碎的事务,明显她既反感所谓的上流社会,又反感所谓的收容所事务。
然后她与精神病院里的园丁艾加搞上了,艾加也是个精神病人,由资深的医生基夫照看医治。
然后史迪娜跟艾加的奸情让人发现了;然后艾加逃往伦敦;然后史迪娜屡次去伦敦与艾加继续幽会;然后史迪娜的丈夫发现妻子继续不忠,史迪娜干脆偷跑去伦敦跟艾加厮混;再然后嫉妒发作的艾加对史迪娜拳打脚踢。
我忘了说了,艾加曾经杀死自己的妻子。
史迪娜在这个过程里又跟艾加的朋友亚力亲昵了一番。
史迪娜这个人物有点意思,一方面她确实是端庄娴淑的母亲,高贵大方,疼爱儿子,而另一方面她的欲望是真实的,激动的,不断发作的,她受不了丈夫的木讷平静,她需要暴风雨一般的情欲洗礼,她想要一个粗暴的躯体肆意宣泄,她又害怕男人的拳头跟暴力,她一遍遍的逃,逃来逃去,从此处到彼处,到最后整个人心神恍惚,连一贯的好女人表象都舍弃不顾了,连自己儿子的性命都顾不上了。
于是她也成了精神病院的病人,成了基夫的病人。
基夫如愿以偿接手了精神病院跟史迪娜,要求史迪娜跟他结婚,这样她就不必待在收容所里。
基夫的话,几乎使一切都茅塞顿开起来,至少让故事不至于一直荒唐下去。
原来强烈到尸横遍野的欲望只是让人利用了,基夫的设计下有了女人的丑闻,有了女人的疯狂,有了孩子的死亡,有了敌人的离去。
精神病院,你别说这词残忍,非得好心好意说是“某方面有缺陷的人”,或者“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这电影没一点情感站稳了脚,只有一件事很明显:管理精神病院的成了疯子;待在精神病院的成了疯子;艾加本来就是疯子,史迪娜也是疯子,基夫的野心也是疯子,那样一个逼仄的环境里每个人都走向了疯狂。
电影有个响亮的结局,女人就那么出乎意料的跳了下去,之前漫长的一级级台阶的行走真的好像只是寻常的步行,如同赴一个幽会那般平常,却是那么突然就跳了下去,没有表情,没有叹息,没有绝望,没有哀伤,只有一地的玻璃飞花碎玉,七窍流血的她躺在地板上对着基夫说着一生中最正经的一句话“别碰我”。
《少年收容所》题材沉重,却不乏温暖,电影开头,几个辅导员聊着天,突然铃声大作,一个问题少年奔跑着往外逃窜,辅导员赶紧去追赶;电影末尾,几个辅导员依然在聊天,铃声又骤响,问题少年又往外奔逃,辅导员再追,不过,问题少年逃着逃着,又折返回来,原来他开起了玩笑。
这是一个美妙的结尾,《纽约每日新闻》这样说:“《少年收容所》包含着2013年所有电影人最令人动容的结尾镜头。
这部简短但能引起共鸣的影片会在你心头萦绕许久。
”
这是一个面对蛇蝎父母和黑暗人生如何自救的故事。
在家庭中受伤的孩子,是很难面对既爱又恨的父母,他们多数时候选择忽视、遗忘、逃避,或者是歇斯底里的愤怒发泄,才能确保自己不被啮心痛苦湮灭。
没有人能打败你,只有触及你内心的曾经受过的伤害,一点即燃,如同“揭痂之痛”,你会本能地跳起来。
片中女主角格蕾丝,当她觉察到那个墙上挂着阴茎解剖图片喜欢暗黑绘画的女孩贾登,可能和她一样受到父亲虐待时候而无力反抗时(那个海洋被鲨鱼咬掉腿却只能和鲨鱼继续玩耍的可怜小章鱼妮娜,住在大洋底下很深的地方,也就是心理学说的潜意识深处的感受),无法自制地潜入妮娜家中,举起棒球棒,砸向那个恶毒的父亲……十年前因父亲强奸她虐待她 ,被她送进监狱而如今马上要出狱,自己该如何面对,十年了,对禽兽父亲的恨如何化解?
格蕾丝心中之痛,只能用这种方式才能发泄出来,对于这点,等她三年的男友是无法理解的。
只因她内心之痛,实在难受,基于对父亲的爱恨和彻底的羞愧感,她实在无法说出口,只能用暴力和歇斯底里才能释放。
这种情况下,社会救助,心理治疗师的帮助,男友真挚的爱……都只能是一个外部环境,内心的疗愈,还需要靠自己,靠两个同病相怜的女孩相互倾述和砸车发泄。
那是一部好车,显示出贾登父亲的形象和身份。
前面剧情中说,贾登的父亲是这个少年收容所的主管“朋友的朋友介绍来的”,他人很好,很有文化。
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一个公认的有文化有身份的好人,并不能说明他在家庭里是什么样的人。
关于家庭虐待和乱伦案件,每个国家每个文化中都存在,这是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人们看了报道之后愤慨一番多数是选择回避和遗忘,那些受害的孩子如何走出内心的阴影,很少有媒体跟踪报道。
导演根据自己当年毕业社会实践的经历拍了这部电影,少有地塑造了一群自我救赎和相互救助的家庭悲剧中受虐孩子的故事,很让人震撼。
这部电影叙事严谨,人物刻画细腻,情绪拿捏到位。
同类的电影有《超脱》,更加暗黑,男主角可能是母亲和外公生的,对于自己如此怪胎的身份,主人公只好逃离在社会的边缘,孤独地苟延残喘……好在本片有个温馨阳光巧妙的结尾,展示出导演兼编剧对人性希望的肯定。
这部电影值得推荐,尤其是那些在家受伤的人们,能得到一些面对自己困境的力量。
电影《少年收容所》的故事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清晰可见,有血有肉,很少有人能直面所谓的“问题儿童”,这个社会边缘的群体,那些阳光无法触及到的阴暗潮湿的心房。
收容所里的孩子们,都是背负着种种伤痕累累的过去来到了这里,而这里的工作人员却要面对他们看似毫无征兆突发歇斯底里的疯狂表现;生活虽然不堪回首,但还得继续,未来何去何从,只有自己来选择和面对。
独立电影、收容所、少年。
是做好了受虐的心里准备去看的,却被瞬间治愈了,收容所里的青春最是残酷,好在,分解、和弦,几个八度的上扬,奏出了最美丽的祈祷。
开头就很赞,很用心。
几分钟的对白,悠悠闲一个笑话,不动声色的交代清场所、人物的所有信息;接着用突然冲出来的孩子打破平静、控制节奏——追逐、扑倒,没成功,再一次......这个孩子怎么了?
为什么要扑到他?
疑问一个个到来,角色一个个出场:孤傲阴郁的黑人少年、爱骂脏话的哥特女孩,守着秘密的女老师......每个讨厌、怪异、不合群的孩子都有他们的故事,每个成熟、美好、从容强大的成人都有他们的脆弱。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暴力与贪婪,人性里太多的陷阱难以被跨越,回忆的某些死角长处黑暗,可当我们开始看到、关注、理解别人背后的故事,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那样,或许我们自身的伤痛就可以被治愈了。
故事的最后,依然是那个青青暖暖的草地,讲笑话的青年,孩子突然冲出来,青年扑上去......一切忧患都已结束,一切忧患即将开始;所幸的是,如果爱是一种能力,那么是它是可以习得的。
PS:容我必需花痴一句——男主角太治愈了。
心与眼睛一样,容易有一些盲区。
比如人们会对爱情说“如果爱,请深爱”,却不容易想起对亲情说。
孩子与父母建立关系时,两者世界的区别是,一个是零,一个是二三十年的经历,于是后者成为前者世界里的全部,而前者只是后者世界里的一部分。
于是,孩子对父母的爱本能而全部,反向却并不必然。
如果爱,请深爱。
而本片的故事离爱还有很远的距离,是伤害。
其实如果不爱,可以放手,在最初。
生命不必必须以人类的形式来到这颗星球,生育是权利,不是任务。
如果说生育是任务,那么也是在“生加育”的复合意义上,即便这样,也还是浅了。
既成伤害的,怎么办?
坚强是伪命题。
人需要爱,何况困境时。
而伤害既成时往往已造就性格缺陷,爱更因此而疏离……恶性循环。
爱的前提此时成为看懂这一切,挺难。
没关系,总有人懂,比如电影里的主人公们,比如我们,电影主创们说。
一部选题立意都好的电影,各岗位的技术也过关,导演和主角会因此作品而被记住。
片子最后还是以喜剧收尾,贾登离开了虐待她的父亲,格蕾丝也重新找回了平静、幸福的生活,黑人小子马库斯离开收容所也找到了工作和爱情,皆大欢喜。
整片平淡而不乏波澜,演员演出亦十分自然动情。
影片还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十佳独立电影。
本人看了影片之后,体会较深的几点是: 1. 必须对生活、对工作、对爱情投之以全身心的真心与热忱,他们才会在积累到质变之后对你进行回报; 2. 不要自以为是地总是从“我认为”进行思考,多从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去体谅对方,理解对方;对于片中这些被父母抛弃、从小遭遇不幸的孩子,只有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最终被他们接收; 3. 十分叛逆的孩子大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桀骜不驯的孩子大都拥有让其能桀骜之才。
我想这是个极不讨喜的题材,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讲述,都难以逃离故事本身的压抑和沉重。
可是它确实是今年继《野马》之后我最喜欢的片子。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称呼这些孩子:心理问题,情绪管理障碍还是某些心理学或精神病理学范畴的专有名词。
我觉得怎样都不适合,我想他们只是还未被教会“爱”。
我们是天生具备爱的能力,还是后天在被爱的同时才学会了爱。
我想这是值得被争论的,我更偏向于后者。
每一个人出生后大概首先体会到的是父母之爱,随着年龄增长,渐渐体会了友人之爱,爱人之爱。
点点滴滴,我们才在交互之中获得了爱的能力。
与爱相对的不是恨,而是冷漠和伤害。
他们大概一开始就获得了更多爱的反面,所以才与大多数人如此格格不入。
不论是习惯用写词宣泄情感的Marcus,每日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永远疏离于人群独自画画的Jayden,还是在自己创造的游戏世界中保护妹妹的Sam。
每一个都让人心疼却无力。
我想“章鱼与鲨鱼”的故事可以诠释一切,对于他们而言想要得到爱的代价便是自己被一点点吞噬。
渴望爱又惧怕爱,当恐惧超过渴望时,表现出来的即是伤害。
伤害他人,伤害自己。
我一直在想内心多强大的人才可以留在这里做社工,又怎样才能被他们接受或者至少不被排斥。
直到Grace和Mason的过往被揭开,拥有相同的身世才能够真正对他们感同身受。
倘若无法感同身受大概只能是一副救世主的样子,厌恶至极。
虽然是很沉重的题材,可是内里真的很温暖。
基本上,這是我第一篇在豆瓣寫的評論。
評價是一種很兩極化的事情,但若是硬要作為觀影時的考量,勢必要仔細慎選,這部電影我給予「還行」,也就是所謂的三顆星來說,在多數人來說,是會以為我認為這部電影感到普通,或可能是還要更差勁些,但對我而言,這三顆星不能說明這部電影的優缺點,而是它對我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有多深刻而評定的。
我想已經有很多人已經以「自我救贖」、「逃避過去」等命題來論述,因此我將以我所認知的一些「談論孩子/青少年」電影來敘述這部電影的特質。
首先要從較早在電影中,使用這個收容所場域的概念來提,便是一般皆知的經典作品「飛躍杜鵑窩」 (1975),當時這部電影傳達出一種,為了使人們改良改善而所處的一個封閉性空間的質疑。
在這個精神病院中,主角從瘋狂(假性的發瘋),到呆滯(真確的發瘋)的一個轉變過程,令另一個最終歸屬於野外長大的酋長終於覺醒,逃離這個人們一直以為是溫暖的「鳥窩」。
因此在往後的電影發展,我們都可看到這種為了某種人類改良目的而造的緊閉空間,無非都無法控制住肉身以外的心靈。
而這種心靈相對於成人來說,青少年是最具有令外人感到最危險的心靈。
成人可能因為某種因素而有各種不尋常的想法,試圖輕生、逃避、偽裝等,但青少年擁有更多的是,瞬間的爆發性情緒,這是基於他們都還未受過完全的入世社會的洗禮,能夠比起很多成人,來得更主張自己的需求。
青少年也因此從最初以成人為主體去反應人們的心態,到縮小範圍至,青少年成為了很多電影的主題,而這些電影能夠傳達出與成人情感上很不一樣的情緒表現,近年來的「壁花少年」(2012)便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表現多樣性的少年煩惱,而非單一的維特煩惱,也終於不再是過去從1999年以來,「美國派系列」僅僅是淺白地只認為青少年的煩惱總是只有性的好奇疑惑,更何況那是絲毫沒有以女性的角度來考慮的內容。
當然據我觀影的經驗來看,也是相當早就有以大人的角度(成年的導演)關注到少年情感上的議題,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1),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2012),一直都有相似的主題表現。
其中也含括很多針對特殊案例所衍生成的故事劇情,如上帝之城(2002)、貧民窟的百萬富翁(2008),這些並非不屬於以少年的煩惱為主題的電影,而是這些電影往往將少年視為一種相當成熟的成人,以一些超乎於一般少年所想的觀點來看待整個社會。
仔細尋找會是我們平常熟悉或常見的案例,也仍然很多例證,其中歐洲相當早就在廣泛地討論,單車少年(2011)與十七歲的單車(2001)來看,雖然國籍不同,但同樣都能展現一般青少年面臨生活情境時,會碰撞到的問題。
而這些電影由於相當符合現實生活,使得我們不得不讚嘆他們逼真寫實,以及我們內心所感受到的情緒張力。
回過頭來看少年收容所(2013)這部年輕導演所拍攝的電影,我認為與弗魯特韋爾車站(2013)一樣有著值得觀看的內容,兩者都是年輕導演試著以一些紀錄片式的方式緩慢地觀看人們的一舉一動,因此帶有著相當高程度的寫實性,但同樣地多少都會面對到年輕所導致的某些不夠熟練而產生的小缺陷,如很多人常會說影片步調的緩慢,而使電影不夠張力等等。
然而換個念頭來說,它的緩慢程度,應該沒有像雲端情人(2013)來得誇張,但很少會認為那部電影的緩慢會影響到人們觀影的情緒。
而少年收容所其實缺陷的不是緩慢性,而是故事的舖成較為多元的關係,為了傳達除了少年之外,還有幾乎是女主角的看護員心情,而讓劇情更為複雜,這是很多導演都會容易面臨的狀況,試圖添加內容的豐富性,或想探討的議題過多時,會造成影片焦點不夠聚集。
近年來很多清新電影(鏡頭用色都相當清朗明亮)試圖表現很多生活上會面臨到的議題,但其實這些的內容舖成,到最後,其實都給予一個很不確定的答案,而不是一個果絕的答案,這是因為這個答案很難會是觀眾想要的答案,又或者這個答案(結局)會遮掩人的眼睛,看不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就像電影最後仍然是少年因為再度困擾,又再次地飛躍杜鵑窩。
年度独立佳片,短片和长片的导演系同一人,在叙事和故事节奏上就有了很好的把握。整体看下来很流畅很舒服,而且还有几个打动人的点。成长,就是不断地逃离过去的过程,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即便过去的路再崎岖可怕,也不必畏惧,勇敢向前跑就是了,光明会出现的。
并没有太多新意,一切按照套路行事,看到开头就知结尾,新人点并未做足
那个小章鱼的故事真的棒极了!电影结束那段高速摄影也挺不错。只不过故事太cliche。
美国大片看厌了,再看这种独立小片就是舒心,简单平淡,没有太多技巧性的东西,纯粹的在挖掘私人化的故事,通过窥探一个个少年畸形的内心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度,满怀正能量的人性关怀触动人心,也触动了人们开始去审视现代亲情纽带的残缺
这片子真像法国人拍出来的,《课室风云》啊达内兄弟之类的路子,美国人那种贴上去生唠的态度还是让人不适应,收容所也不知是个干嘛的所在,曾被父亲性侵的女主在和受害少年们的互动里完成双向重建,调子总算都较平和,细节给出的也足够平静,是扎实有气度的表现,片尾马修斯泡妞的故事差点把我听哭
两星半 / 中间略微平淡 / 故事也挺套路 / 但架不住暖心的BGM和一些让人泪目的瞬间 / 挺暖人心的一个普通小品
长片把一些刻意的地方都放大了,情绪也散了
问题少年和社工,社工也因这份工作和自己的经历怀疑婚姻和生育下一代的必要性。父母对子女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可估量。有点法国电影调调,不过不好看,很闷。96m的电影度日如年。
有点虐心啊
小成本独立电影,个人感觉很一般
不是我的type。
还是在以大人的视角在揣度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不好看
小清新腔调
bittersweet
适合拍电视剧
社会问题剧经典套路。结尾跟开头的对照有点小牛逼,不过这种手法是不是有点像小学生作文?
阴影处处都有 说明阳光正好。
3.5,口述的两个故事那么精彩
奇怪这美国电影节奏挺特别,原来这就是独立电影。印象深刻的是其中讲出的三个故事。
很喜欢的题材,可是拍的太平淡了,故事情节也零星散乱。女主怀孕了还奋力奔跑,嘶喊,孩子居然没事,太佩服了。片子是很一般,Brie Larson演技确实没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