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和英国电影很有治愈作用,专门治愈情绪低沉,郁闷无聊。
风景优美,人物端庄可爱,德才兼备,而且他们总是得到应得的幸福。
最大的罪恶也不是罪恶。
you deserve it,当然不要消极理解这句话,这也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赞扬和认可。
听了以后心里十分安定舒坦。
之前看的奥斯汀的作品被改编的电影都挺“正”的,比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劝导》等等,《诺桑觉寺》和它们类似但又有很多不同。
最让我惊喜的是,导演竟然可以把电影拍出迪士尼动画的味道。
首先,女主长得就很有白雪公主的味道,那小嘴和小门牙,还有穿的蓝色小外套,真是白雪公主的翻版。
旁白也是一方面(书中也有),还有不时出现的女主的离奇而又意料之中的梦境,配上动感而又夸张的音乐,真的特别像动画片才有的氛围。
除了这些小片段,这部电影还是很正统的:乡间风景,城市街头,夜晚的舞会,各种需要被引见的介绍。
不得不说,当时的英国社会还真是麻烦。
但,那时的社会又充满机会(对于青年男女来说)。
他们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被介绍了就相互交谈、拜访,甚至生活在一起(不是同居)。
这样给各种年轻人创造了很多机会,正如男主女主。
女主被邀请到男主家做客,然后就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在这期间,她认识到了自己想象力太过丰富,认识到了自己对男主的爱,认识到了人可以有多虚伪,总体上说,她长大了。
看电影之前对情节一点都不了解,所以对于情节的发展,我还是忍不住有些吃惊的。
没想到索普竟然是可以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人,真没想到会有这种人的存在啊,都不怕被鄙视、被孤立么?
不过也很奇怪,就算别人知道他是这样,还是会和他交朋友干嘛的,他妹妹就说已经习惯了哥哥的这种习惯,不把他的话当真,好可怕。
至于伊莎贝拉,只能说,额,恶心。
这种女人,也存在么?
傻得让人难以鄙视啊!
轻易地被勾引,又毫不惭愧地想要得到前男友的“原谅”,搞笑啊!
至于女主,也许因为电影太短,我真的没怎么体会到她的动人之处,除了过分的天真烂漫。
她真的很容易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刚开始,她毫不掩饰地对亨利的喜爱,无论是表情还是动作还是语言,真的是把我给惊呆了。
女孩子不应该矜持一点么?
男主的颜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动人的大眼睛。
刚开始看到他那么风趣幽默,还以为是个坏小子,没想到竟然是男主,痴情勇敢的男主。
他对凯瑟琳是大度的,看到她急切地解释自己失约的原因后就不由自主地原谅了她。
虽然对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感到生气,还是勇敢地和父亲决裂去追求她。
只是,那时候的爱情真的这么简单么?
这个问题貌似问了自己很多遍。
只是一起跳跳舞,散散步,聊聊天,看看家世(貌似奥斯汀的小说中家世从来不是问题),然后就在一起了?!
其实,还能怎么样呢?
那时候还没有同居这回事。
那时候的人们还是挺相信口碑的。
结婚挺容易,爱情也那么容易么?
也许是现在的爱情太复杂了。
也许一直都一样。
电影中的男主不是为了女主甘愿放弃继承权么?
这和现在的财产也没什么不同,女主也欣然答应。
只能说,因为男主女主太勇敢,太不世俗,所以他们的爱情才那么简单,纯粹,那么容易。
简奥斯丁的神奇在于她以讲故事的人的身份用直观的语言和行为讥诮鲜活的刻画人物,但又用皆大欢喜的结局为故事铺开了层暖意与浪漫.可能是之前没看过原著的原因,笑着并满怀好奇地看完了整部电影,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和一整个下午的好心情.女主角演出了Catherine的纯真和正如作者所写的"那个年龄的少女普遍的蒙昧无知",但有些地方稍显急躁与不成熟.对JJ Field饰演的Henry Tilney没有任何苛求,完全拜倒在这个英伦绅士的笑容下了,就连他走路时稍显轻浮的微微摇晃着的肩膀也变得无所谓以至于甚至可爱起来了.好吧,哪个女孩不希望过把简奥斯丁笔下的女主角的瘾呢,我就这样在这个既现实又满怀幸福与希望的虚构世界里获得快乐与陶醉,并在转头后给真实生活一个尚留在嘴角,未被时间消磨掉的微微朦胧迷糊的微笑.
看了电影《诺桑觉寺》,是有点让人瞠目结舌的一部电影,因为结尾结的太突然Northanger——诺桑觉,算是音译译的比较好听的例子了,比起“谷歌”之流的据说是简•奥斯汀早期的作品,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那个捏造了达西先生的女人吧达西先生太完美,不得不使用捏造二字,《诺桑觉寺》的男主角也十分之英俊他竟然长得十分之像刘晔,尤其是眉眼,真是太奇怪了故事还得从女主角Catherine讲起,是一个生在十全十美家庭的农家女孩她住的那个小镇叫Fullerton富乐敦,有钱人Mr.&Mrs.Allen是他们家的朋友于是Allen夫妇就带Catherine到大城市Bath巴斯去社交,就遇见了男主角Henry TilneyHenry是一位牧师,他的父亲是一位将军,他们的家就是诺桑觉寺,一个很像是各种恐怖片发生的场所的古寺,不免让人想到古寺怪音、古寺魅影、古寺迷情之类的地方在巴斯取景的那些地方,就和我曾经看到过的一样,道路、房屋都是古色古香的只要在夜晚换上马车、戴高礼貌的先生、穿束身裙的小姐,是直接变成了英国古代的面貌短而简单的故事中,出现各种标志性的角色,这也许就是大师写出来的字变成景点的原因总是能让一些家常便饭的事情,变成揭露社会现实的利器,映射种种人性层面的本质其实说白了,男主角的父亲乖戾、孤僻、暴躁,现代角度来看就是极端讶异下的变态人格可是变态人格的父亲却有着情感充沛而又正常的子女而且,变态人格的父亲还要求自己的子女都必须与有钱人家的子女结为夫妻不知道这变态人格的父亲到底脑子里是装了什么烂东西女主角Catherine看了太多哥特气质的小说,导致她对诺桑觉寺产生种种不良的幻想再加上男主角Henry的母亲早已身亡,变态人格的父亲又各种不许他们进入妈妈的房间更促使Catherine把男主角的父亲想成了一个变态杀人狂而事实上,男主角的父亲之所以邀请女主角到古寺做客,是因为听到流言蜚语说Catherine会继承有钱人Mr.&Mrs.Allen的财产,才假惺惺的这么做的结果,当他发现Catherine并非潜力股的时候,就恶狠狠的把她赶回家了可是Catherine又以为,是凶狠的大叔知道了她对他种种不好的想象才勃然大怒的她还被男主角Henry发现了自己那些阴暗的想法,还被Henry斥责了一番于是,Catherine回家之后就各种自查自咎去了说到这里,不知道故事的主线想明白了没有当然,有关副线中,爱慕虚荣的Isabelle也误会Catherine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所以才和她的哥哥James订婚,又红杏出墙勾搭上了Henry的哥哥Faderick,又被放荡不羁的Faderick给甩了;以及Isabelle的哥哥Johns也看上了Catherine可是却像一头蛮牛一样不懂得示爱的技巧还做些一厢情愿的蠢事之类的情节,就不一一赘述了重点在于,回家之后的Catherine,非常思念Henry,然后Henry就骑着白马化作王子不期而至了,你就以为这是爱情片,估计接下来还得有什么父命难违、门第偏见的苦难的可是没有影片一路都在铺垫恐怖悬疑气息,制造有关诺桑觉寺的种种传闻,有关男主角一家的声名狼藉,你就以为,诺桑觉寺的背后估计还隐藏着什么杀妻虐妻、不伦之恋、冷宫囚禁之类的真相呢,可是也没有男主角Henry追到小镇富乐敦女主角Catherine的家之后,就激动地表示自己和父亲决裂了紧接着画外音就告诉你,男主角妹妹的那个一直不被变态父亲认可的心上人,一不小心就很幸运的变成有钱人了,于是男主角也不用背负娶个有钱人的家庭负担了于是男主角和女主角幸福快乐的结婚生子了然后,再一句画外音告诉你,这个故事到底是在推崇父亲的专制还是子女的反抗,就留给各位去评价吧虽然景色和演员都很美轮美奂,可是也难免要在心里说一句:什么跟什么啊这是!
有一个形容,说简·奥斯汀的作品就是茶杯里的风波,我想最贴切不过了。
讲述的故事跟男人之间血雨腥风的政治、权位斗争无关,却让那些优雅得体的贵族小姐心生涟漪,暗潮涌动。
从奥斯汀的6本小说当中不同类型的女性,总有一种类型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很具有代表性。
所以,奥斯汀的小说和电影,可以说是专门写给(拍给)同样细腻而敏感的女性读者(观众),让人产生一种温暖的共鸣。
奥斯汀已经在她的小说当中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虽说这些风波和挫折可以说是小到不足挂齿的程度,但对于奥斯汀本人和她小说中的女性,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帮助她们在依然保持单纯美好的同时,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
《劝导》: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因别人的“劝导”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当然,别人从旁观者的角度给予客观的评价不无道理。
但在婚姻大事上若是被以门第和财富来衡量的“劝导”左右,不听从自己的声音,就会像Anne那样萌生后悔之意。
按理说拒绝对方,不会那么深地伤及自己,但事实是,Anne对于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始终抱有歉疚和自责,以至于那么多年一直待字闺中。
直至那个曾经为自己所拒绝的人再次出现,紧张、不安、不知所措,希望面对,又害怕面对。
幸亏有这么一次重逢让Anne能够有机会去弥补过去所犯下的过失,只不过相对于初投爱河的投入,眼下的双方都会显得更加谨慎和小心,互相以礼相待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似乎在英国传统的爱情观念里,女性始终处于等待、隐忍的被动局面,就算是暗生情愫,也只能耐心地等待对方的表白。
而这样的等待又通常伴随着各种闲言碎语和谣言,让女性备受心灵的煎熬。
这种时候,唯有书信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解除一切的误会,让Anne抛却英国贵族小姐应有的端庄和矜持,一路飞奔向爱人的怀抱。
《诺桑觉寺》:天真烂漫的乡村女孩Catharine,拥有美好的童年和兄弟姐妹的玩伴,也许是小说看多了,会经常做一些诡异的梦。
当这样一个不十分漂亮的单纯女孩进入上流社会,很是捏一把汗,怕是被那些无所事事的公子哥儿骗了。
起初很担心那个诺桑觉寺的继承人是否对Catharine出于真心,一位足够英俊富有的绅士对Catharine表现出的kind是否只是止乎于礼?
当有绅士邀请女子跳舞,那是出于礼貌和礼仪;当他邀请女子一起散步,享受阳光和田园风光,那应该说明他是有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愿望的吧。
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女孩,很想窥探诺桑觉寺的秘密,未经允许闯入禁区是对主人家的失礼。
Catharine之所以在诺桑觉寺得到周到的款待,是因为她是一个他们的朋友,半夜三更被赶出来,仅仅因为Catharine并不富有,无法与诺桑觉寺的继承人门当户对,这绝非是诺桑觉寺继承人本人的意愿,他是出于真心才同乡村女孩Catharine交往,为了爱,甚至可以放弃继承权,这样的选择已经表明了坚定的立场。
我很愿意看到这样童话式的喜剧结局:乡村女孩Catharine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在草坪上自在地聊着天,突然其中的一个看到有个骑着白马的王子飞奔着出现在眼前,孩子们欢呼雀跃,Catharine羞涩却掩藏不住兴奋和期待。
《诺桑觉寺》属于简·奥斯丁的前期作品,同作者的其他五部作品一样,《诺桑觉寺》是一部爱情小说。
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除了爱情纠纷之外,小说自始至终还贯穿着对哥特小说的嘲讽。
因此,这可谓是一部“双主题”小说。
小说女主角凯瑟琳·莫兰是个牧师的女儿,随乡绅艾伦夫妇来到矿泉疗养地巴思,在舞会上遇见并爱上了青年牧师亨利·蒂尔尼。
同时,她还碰到了另一位青年约翰 ·索普。
索普误以为凯瑟琳要作艾伦先生的财产继承人,便起了觊觎之心,“打定主意要娶凯瑟琳为妻”。
索普生性喜欢吹牛撒谎,他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便向亨利的父亲蒂尔尼将军谎报了莫兰家的财产,蒂尔尼将军信以为真,竭力怂恿儿子去追求凯瑟琳。
当他们一家离开巴思时,他还邀请凯瑟琳去诺桑觉寺他们家作客,把她视为自家人。
后来,索普追求凯瑟琳的奢望破灭,便恼羞成怒,连忙把以前吹捧莫兰家的话全盘推翻,进而贬损莫兰家,说她家如何贫穷。
蒂尔尼将军再次听信谗言,以为莫兰家一贫如洗,气急败坏地把凯瑟琳赶出了家门,并勒令儿子把她忘掉。
但是两位青年恋人并没有屈服,他们经过一番周折,终于结为伉俪。
显而易见, 作者如此描写索普和蒂尔尼将军,是对金钱和门第观念的无情针砭。
看这部07版的时候,看过小说已经很久了。
几乎都要忘记了情节。
总的来说,觉得这部戏节奏有点偏快。
可能是由于篇幅的限制。
不过,毕竟比新拍的p&p要更有英国的味道和更符合austen的思想。
不过 女主演的那个演员,俺觉得有点现代化了。
过分的活泼了点。
不过英伦的田园风光还是那么吸引人。
这次ITV重拍的很多austen的作品,包括emma NA,MP,SS,PERSUASION。
不过就是没有PP ,可能95那个太过经典了。
大家可以到这里详细了解:http://janeausten.itv.com/#
在简奥斯丁的众多作品中,凯瑟琳可算是最朴实无华的女主角。
她容貌清丽,心地纯洁,直至15岁前的岁月里,未曾踏足远方。
闲暇之时,她最大的乐趣便是沉浸于各类哥特小说的世界,将自己代入其中,尽情畅游在奇妙的冒险之中。
亨利,这位男主角,与《理智与情感》中的爱德华颇为相似,他是蒂尔尼将军的次子,英俊潇洒,谈吐优雅,却偏好说教。
在他26岁那年,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如何在财富与心意之间找到平衡,寻求一位既符合自己心意又富有的妻子。
故事便围绕着金钱这一主题,展现了种种矛盾与纷争:误以为凯瑟琳出身富贵,索普先生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索普先生的妹妹则试图与凯瑟琳的哥哥结婚;蒂尔尼将军更是邀请她前往诺桑觉寺,以此培养与她次子的感情。
然而,当误会澄清后,众人却纷纷离她而去:索普先生的妹妹撕毁婚约,转而试图攀附蒂尔尼家的长子(亨利的哥哥),却因没有嫁妆而被抛弃;蒂尔尼先生更是毫不犹豫地将她赶出诺桑觉寺,让她孤身一人乘坐马车回家。
这一幕幕金钱至上的场景,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这正是简奥斯丁作品魅力所在——她毫不回避地揭示了金钱在婚姻中的地位。
即便在故事中最温柔可人的蒂尼尔小姐得知陌生女子将与长兄订婚时,她首先询问的也是:“她是否有足够的财富?
”当凯瑟琳表示自己的嫁妆并不丰厚时,蒂尼尔小姐便断言长兄不可能娶她。
而亨利先生则从一开始便坦言:“如果我钟爱的女子没有财富,那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
”在电影中,许多情节后期作品都有所体现,如《理智与情感》中,爱德华的弟弟罗伯特娶了家境贫困的露西,还获得了继承权。
而爱德华本人,与亨利一样,最终未能得到产业,成为了一名牧师。
简·奥斯汀的几部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差不多看全了(还差一部《劝导》)。
很有意思,我每次看,都会在电影里看到相似的故事脉络,然后就下意识地试图拼凑出背后千丝万缕的真实。
去年看了自传性的《成为简·奥斯汀》,于是觉得这几部电影其实翻来覆去都有些情节雷同。
这部中,和凯瑟琳的哥哥谈情的那位姑娘(《成长教育》的女主,也演过《傲慢与偏见》的妹妹),活脱脱就是现在俗称的“绿茶婊”。
虽然有人不喜欢这个称号,可是现实生活中,这种人还是混得蛮如鱼得水的。
她已经和凯瑟琳哥哥订婚了,可是得知对方需要两年后才能继承遗产,就有些接受不了。
然后诺桑觉寺的大少爷一招手她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这位可是名正言顺的金主,她心里自分定了高下,于是嘴里说深爱着凯瑟琳的哥哥,转身却挽上了人家的胳膊。
可惜她遇到的是一个情场浪子,那套欲拒还迎、欲擒故纵的把戏不太灵光,生生赔了身子又折兵。
她自忖度好事已成,没料想人家一到手玩完就一脚蹬了她。
当然她不会自怨自艾,而是立即给凯瑟琳的哥哥写信去澄清城内弥漫的谣言,说自己一直守身如玉等着他。
哈哈,这类人总是会努力抓住什么的,因为她们注定需要攀援着大树才能活下去。
相对比,凯瑟琳就显得天真无知多了。
可是这样的女人才可爱,不是吗?
天真可爱的女子,只有内心强大包容的人才会懂得欣赏,所以一般人只会追逐那些世俗肤浅的艳丽女子。
非常搞笑的是,男主的父亲打了一回酱油,这个一辈子投机婚姻的老头,用冷暴力害死了前妻,居然又打起了凯瑟琳的主意(他误以为凯瑟琳是会继承艾伦家丰厚的财产),倒是误打误撞促成了小儿子和凯瑟琳的姻缘。
的确有点琼瑶剧的感觉,哈哈。
还是难以想象我之前因为搜索哥特式小说最后找到了奥斯丁的这部小说并写了点不成熟的东西出来。
哥特式小说作为线索贯穿并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这个故事本身对女性的教育意义比较强,相对来说虽然存在一些哥特小说的元素在,但更多是体现在故事中人物脸谱化的配置以及小说对女主凯瑟琳的影响。
天真烂漫的年纪总是会被主流的读物所影响,凯瑟琳也是如此。
整日阅读哥特式的小说并幻想各种离奇的故事,当她离家去往巴斯带着她充满好奇心的想象力,正踏上了一场成长的路途。
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为了推动教育性剧情服务的,也不必多进行介绍了。
但尤其让我感到有趣的是这里男主角的定位,他是凯瑟琳的导师,是一位,理想化的指引者。
从他们身上我并没有感受到很多爱情的元素,更多是启发意义,相信作者也是为此而设计的角色。
被赶回家中后,凯瑟琳不再把小说中描绘的光怪陆离的故事当作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将小说扔进壁炉作为一个成长的小高潮。
大团圆的结局显然也是为了剧情服务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在女性读物有限的当时却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它也启发了当时的女性去思考父权制以及个体自身的权利与自由。
英文原版书中复杂的词汇也并不多,是很适合作为入门的读物。
有一段让我觉得像恐怖片
总是以jane austen惯用的结果来处理。。。美好的
如此无聊的一个故事。。。
极其一般。
Felicity Jones, 太可爱❤
OMG,男主角笑起来太要命了,感觉这部片子有点不太像Jane的风格,但是无路如何,BBC的Jane的剧,男主角都让人很喜欢,哈哈哈
真没劲
看不下去
女主角很漂亮~
节奏把握糟糕。感染力糟糕。哈,果然有凯瑞穆里根。
赞!简奥斯汀的作品一如既往的好,只是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毕竟只是小说,在探讨婚姻与选择之余,给人以希望。
奇怪,女主为啥得到男主的爱?是因为天真爱幻想?影片拍得也不通。
原著比电影好。
JJ菲尔德sexy到逆天~~~~
简单的故事 皆大欢喜的结局 打着重重的奥斯丁的风格 我还是喜欢 只是电影太短 准备找来原著读一读
原著是这么无趣的吗,故事都没讲完诶。我真不该瞎捡片子看,不是经典片基本都坑爹。
很少有英剧是第一集都看不下去的 剧情好无聊 淑女绅士复古剧不适合我
男主角有点jude law的感觉
虽然场景美人也不差口音迷人,但总体来讲一般,电影节奏把握得不错,女主角的幻想太过多有点烦,前面的跳舞拍太长,到后面的表白就勿勿结束了。是说女主角有时觉得她很美,但有时又觉得,她嘴巴是不是永远不能合起来……
因为有JJ,ITV总算有了一部像样的奥斯丁改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