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诗人

诗人,The Poet

主演:宋佳,朱亚文,张瑶,周里京,郑家彬,苏艺娟,许凝,张铂辰,肖光耀,李胜,朱玮菱,宋克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诗人》剧照

诗人 剧照 NO.1诗人 剧照 NO.2诗人 剧照 NO.3诗人 剧照 NO.4诗人 剧照 NO.5诗人 剧照 NO.6诗人 剧照 NO.13诗人 剧照 NO.14诗人 剧照 NO.15诗人 剧照 NO.16诗人 剧照 NO.17诗人 剧照 NO.18诗人 剧照 NO.19诗人 剧照 NO.20

《诗人》剧情介绍

诗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片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末一段纠缠在岁月浪潮中的情爱故事。一心想当诗人,改变命运的李五(朱亚文 饰),幸运地遇见连自己气味和影子都痴迷深爱的陈蕙(宋佳 饰),两人因爱而疯魔。一条毛裤,抵不过喧嚣现实地裹挟和撕扯,才华与情感凋零枯萎。爱亦成“毒”,有无解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谎言屋第三季蜕皮计划大酱冰雪战士烽火线荒漠恶种民间怪谈:水猴子无野之城结城友奈是勇者第三季肥猫寻亲记之明天会更好一一之吻破案之致命追凶狼血少年第二季小杰克的攻击誓不遗忘虚空魔境第二季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第二季续大侠黄飞鸿蓝色果冻海无线犯罪大师我真的不想失去你花牌情缘:结斩将夺神录黑市大企业第一季信任老虎来喝下午茶雷霆沙赞!拐个弯儿遇见你越狱第三季

《诗人》长篇影评

 1 ) 不是诗人

诗人,男一一心想成为诗人,在这里,诗人人是理想的代名词。

谁都想当诗人,那是想极力摆脱低层身份的追求,是现实生活激情的照射,就像褐家山的矿一样,挖了几十年,依然挖不完,像运煤的火车转了几十年,依然还在煤山里。

男一不是诗人时,写给自己的诗,一一被退回,不能发表。

当上诗人后,能发表诗了,出版的诗集一本又一本,装满了书架,别人仰慕的拿出诗集让他签名时,他却没有一点欣慰,只有苦笑,那是写给别人看的,自己觉得不值一提。

随着当上作协主席,他的诗意就阳痿了。

谁才是诗人?

女一才是。

就像全片一样,看不到一句诗,你看不到她自己,她为了诗人的追求,从照顾生活起居,再到在社会上不断走动,放弃了自我,利用一切资源,让男一变成真正的诗人,自己却从男一的生活中消失,从影片中消失,却又似无形的存在,她演变成了诗意,像当初的红毛裤一样,像当初让人怀念的无时无刻的激情一样,她已经溃散到每个角落,在高档的饭店不会有,在万元户的公司不会有,在工友的按摩店不会有,再也拾不起来了也拾不到了。

只有老年痴呆的看门大爷那里才有,只有回到空旷矿场才会有,在退回来的信中才会有,男一女一都想退回去,退回那个时代,回到当年的味道,奈何当代诗人已死。

就像现在内卷的社会,一切都不是本来的面目了,读书人不再想成为纯粹的'诗人',现在的读书人,充满了焦虑,分数、名校将人们压得喘不过气,重分不重德,不比照古人修炼品性,却处心积虑的用考试和标准答案去换名校和社会地位,就算得到'诗人'名谓,他会记得自己的本质吗?

有权无德只会苦了大众,害了自己。

想做一个人生顺遂的'诗人'的人,一开始应是大多数,只是受累于坏人坏思想坏欲望的牵绊,这样的人最后变成了极少数。

 2 ) 一个女人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是诗人自己却老了

最近了解了很多70、80年代诗人的故事,越来越觉得电影《诗人》里面最后一幕,朱亚文饰演的诗人朝着太阳,死在“历史”的车轮下,然后宋佳饰演的妻子,在诗人留下的痕迹中丈量,说“我说过,连你的影子我都爱”。

太绝了!

从电影里的诗人中看到许多真实诗人的影子,没有自理能力的顾城,对爱情执着的海子。

看到很多豆瓣的评论说,宋佳饰演的妻子才是真正的诗人。

我觉得会错了意,电影的主题应该是诗歌时代落幕背景下诗人的悲剧。

想起沈从文的诗句,“一个女人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是诗人自己却老了”。

这与在这些诗人故事的讲述中我听到过最无奈的一句话表达的感情类似,其实诗歌是在进步的,但是诗歌的时代已经过去。

 3 ) 这时代就没变过

自私又虚伪贪图不劳而获走捷径的男人无私奉献 爱情至上恋爱脑的女人疲惫的没法往上走的矿工跨越不了的阶层看到好多现实世界写照虽然不再是文革时代但人性还是那个人性啥都没变不用快进的影片处处都是细节和转折和伏笔没有浪费的地方男主真的代表了很多道貌岸然一心为了功名利禄的男人女主也的确很有代表性 为了爱情像个母亲像个勇士 说那你来吃

 4 ) 隨便嘮嘮:女人?詩人!

今晚南京後窗放映看的可惜因為路途遙遠趕地鐵,沒能留下參與詩人黃梵和導演劉浩的對談交流整個看下來,很有文藝片那味兒了,整個過程打了三次哈欠,結尾卻因為那“太陽的味兒”和“留住你的影子”的實踐表演,流下了淚水。

大概這就是文藝片的魅力吧。

我覺得作為青年導演,劉浩這片子,無論是構圖還是劇情架構都有成熟的市場導向了,這之前看過一些青年導演的習作,就是很青澀,甚至在自說自話,進院線還差那麽點氣。

但劉浩顯然成熟多了。

說說這片子,作為一個低層的小文青,想講的都能看懂。

略感不適的都瑕不掩瑜,在此一筆帶過。

比如台詞有些生硬,包括一些照應,略顯刻意。

但倆主演真心棒,朱亞文加宋佳,文藝青年過大年。

下面講講一些膚淺的感受。

大致在表現時代巨浪更迭下的詩人狀態,“只寫一行詩”與其說是年老詩人在權名和繁瑣政務磨蝕下對青年詩人的警告,倒不如說是一種對當下人抽象的廣泛意義,也就是懂得知足,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這種詩人或者說詩的工匠情懷之下,我們說,那富有犧牲感的女人,卻完整地撐起整個詩的世界。

就算她下海经商賺了大錢,卻始終記掛這那一身太陽味的詩人。

這種從一始終,對心中所愛近乎於母愛的奉獻,正幻化成了詩人心中應有的對詩歌的熱愛和初心。

而擁有明確身份的詩人李五,卻在時代巨浪中,在功名利祿與詩歌熱愛中,浮沉不定,重演了老詩人張目的隕落悲劇。

我想說這影片的真正的詩人,應該是詩人李五的妻子。

影片表達了時代脈搏與個人理想的衝突和對應,在這種分化之下人們的價值觀也不由自主地發生改變。

而某天午後,你突然記起初心之時,恍如做了一場大夢,夢醒來,故鄉水泥牆上卻赫然亮著紅色的一個大字“拆”。

悔不當初,要的太多。

我們總說女人傻,願意為愛情赴湯蹈火去傻的的確多數是女人,而當女人自願成為詩人的光,她就撐起了真正詩意的世界。

我不太贊同有人說李五有點媽寶,對妻子有種女性的依賴,而妻子也很願意為他付出一切。

從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段感情負擔重重,不平等甚至有些畸形,女人也不該為男人付出一切,成為他的附庸,為他犧牲一切。

但我更願意認為,這是對女人的讚歌,如今世人的眼光愈發追求自由,也註定了這樣的愛情越來越受阻,甚至被鄙視。

詩人越來越少,這樣的女人越來越少,詩意越來越少,因而我們要記住這樣一部影片,為了紀念正在死去的,一個女人和一支筆構築起來的一個詩人的世界。

 5 ) 诗人

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女人,一个世界。

该片讲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满腹才华,不安现状的煤矿工人李五,试图用写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屡遭碰壁。

在妻子陈慧的默默支持与帮助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诗人梦。

但他骨子里有着与生俱来的孤傲与清高,仅想凭借一己之力受到他人的尊重敬仰,而不是靠着妻子背后托关系找人换来的。

小有名气后,渐渐地与妻子的矛盾和误会越积越深,两人渐行渐远,形同陌路人。

他的自恃清高辜负了妻子对她深沉的爱,殊不知她为了他放弃了夜大的文凭,放弃了更好的发展。

她身上有着一种母性的光辉,平静而美好;亦或像阳光,照亮了李五,强烈而伟大。

她对他的爱是伟大的爱,包容的爱,无私的爱。

正是陈蕙这种包容的爱,自我牺牲的爱,成就了他,成就了诗人李五。

正是在她的包容和关怀下,他才配称得上是诗人。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意义挺深刻的,推荐大家去看哦😄

 6 ) 半截的诗

你是我的半截的诗,半截用心爱着,半截用肉体埋着;你是我的半截的诗,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

——海子《半截的诗》什么是诗,荒诞的,未完的,热烈的,深刻的…可能与常规相区别,不见得一定美好,但读来就忍不住思考的存在吧。

故事发生的地,还有人的性情,像一场干旱般乏燥,矿井的土地总是寸草不生,生命气息都寥寥,人在其中更像一套流程的械具,在时代的流水线被动运转。

看到诗人受欢迎就去拼命写,看到妻子晚回家就怀疑苟且,理所当然,不愿意投入多的信任判断与感性思考,好像那些日常泛滥的爱和相濡以沫的付出都随时因机械链条卡壳而归零。

就像阳光的味道持续不到午夜,怀疑男主的爱是否只是女方的柔情与无微不至的投射,她的美貌与娴淑,娟秀字体、暖胃厨艺、细织毛衣…都抵不上捕风捉影的片面推理。

抱着欣赏诗意只言片语的文字游戏点开影视,却全是时代缩影的卑微世俗追寻,原本写诗该是情绪的表达,而后被人欣赏,获得名利不是主要目的,可那时代作品一经发表便神话的捷径,却给诗蒙上工具的灰尘。

全片靠着女主撑起了点,倒像一部女权的电影,一开始真诚相待为爱委身,而后变通探路认真印书,而后抓住时机干练经商,受委屈还回馈,全身闪着人性光亮,看似失去一段关系,其实一路都在收获坦然与丰满。

其实真正的大爱是与他人无关的,遇上朝朝暮暮长相厮守的感情固然欣慰,可不知善而善,不求回报发自内心的爱却注定收获更多,过滤掉那些自私的占有,嫉妒的比较,扬长避短全是良性的美好阅历。

从头至尾那句“哪怕是影子也留着”的初心,遍体鳞伤,白壁无瑕,如海子般的半截诗,爱的就是你的本来模样,心上,土里,不许别人更改一字。

 7 ) 李宗盛的《问》• 刘浩的《诗人》• 陈年喜的“契诃夫”

自“想看”到“看过”电影《诗人》,用了772天。

开映不久,耳畔开始有李宗盛创作的《问》萦绕:“谁让你心动谁让你心痛谁会让你偶尔想要拥他在怀中谁又在乎你的梦谁说你的心思他会懂谁为你感动如果女人总是等到夜深无悔付出青春他就会对你真是否女人永远不要多问她最好永远天真为她所爱的人只是女人容易一往情深总是为情所困终于越陷越深可是女人爱是她的灵魂她可以奉献一生为她所爱的人”从阅读的角度讲,李宗盛写的词多明晰得乏善可陈(“我遍寻不着那蓝色的小药丸”呵呵),它们因配曲演唱而得以升华,但无可否认李宗盛的擅长概括,尤其擅长概括那些生活中爱情的经验,X光女性。

《问》正是如此,令人叹息地精准。

你叹息,你黯然——因为你自己何曾没有被言中。

刘浩执导的《诗人》有首宣传曲,名字是“生如飞蛾”,近义重复了《问》。

几年前,参与一个购书募捐活动,我买下诗集《炸裂志》,作者陈年喜矿工出身,其时已染尘肺病。

《炸裂志》题材广泛,令人难忘的意象里,“矿井”“巷道”和“幽深的黑暗”排在前头的前头。

与诗集同名的那首《炸裂志》,收在全集最末——“早晨起来 头像炸裂一样疼这是大机器的额外馈赠不是钢铁的错是神经老了 脆弱不堪我不大敢看自己的生活它坚硬 铉黑有风镐的锐角石头碰一碰 就会流血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 把一生重新组合我微小的亲人 远在商山脚下他们有病 身体落满灰尘我的中年裁下多少他们的晚年就能延长多少我身体里有炸药三吨他们是引信部分就在昨夜 在他们床前我岩石一样 轰地炸裂一地”同那个在拥挤不堪的旧车站深深哭泣过便取出一本《凡卡》来读的女人的场景一道,我想这“炸裂”也是诗人陈年喜想“告诉”契诃夫的。

尤其诗歌,哪个敏感而向往善美的人,不曾在少年时代尊崇过这种文学体裁?

有些人的为之眩晕,一直延续了很久很久。

爱屋及乌,爱诗歌及诗歌的作者,抱持童话般的迷信,女性尤其容易陷入其中。

电影《诗人》,全片没有出现“矿工诗人”李五半行诗作,倒是妻子陈蕙的一句叨念,宛如箴言:“只要是你的,我都留着。

你的诗,你的味儿。

”遥远的1980年代,试图借写作改变命运者,同体制纠缠、暧昧,功利而虚弱,自尊并投机。

“只不过”是儿时被父亲要求在报纸上练过大楷的纺织女工妻子,执拗地相信丈夫的才华,私自为其编、刻、印诗集,成就其敲开了文联大门继而成为文联主席的“志业”,不想为自己招来“横祸”……她的娟秀字体,她悄悄取回丈夫退稿的有心,她捧读诗笺时眼里的光……她确有私心地接受借调去帮有权有势的年迈诗人刻稿,摊开来的那叠“只写给自己,永远不会发表”的诗稿上,隐约可见两行:“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分裂的时代 / □□□□千疮百孔”,这个毕生活在“诗”的魔咒里的女人,如浴火之蛾,终不能化为蝴蝶,却远远远远比她的“诗人”丈夫更明白“诗意”为何。

而那得了功名的“诗人”前夫,也会记得搭乘矿车“体验生活”,但,再难写出一句诗。

作为一名涉足信息产品设计、制作的观众,眼看大屏幕上那册装帧质朴的手抄油印诗集,我禁不住揣想妻子陈蕙在其中发挥的编辑之功,篇目的选定、排序,“议程设置”产生得出无声意味,平添文字的魅力。

片末致谢名单里打头两位:陈道明、杜宪,这对伉俪支持的是电影《诗人》,也是那个“芒种”节气前的整个1980年代吧?

电影中一些令观众出戏的地方——1980年代,至少中国内地还不会把丈夫叫做“老公”,印象里只有“我爱人”“我们家那个”等。

(今天,凡遇到有同性提起配偶时称其“我先生”“我爱人”者,我都会对她多一分好感——为那称谓里自有一份庄重)1980年代,没有“母爱泛滥”这样的评价。

1980年代,没有那么大方的女式棒针毛衣款式。

……请《人生》里高家林的饰演者周里京来出演抛弃乡下妻儿的老诗人张目(“张目”这姓名,当经过了设计。

倒是该角色第二次婚姻的儿子的姓名“张义”,太符号化),导演是故意的么?

因意外猝亡的李五,死前不久表达他来生的愿望:“等等自己的灵魂 / 用一生,写一行好诗”。

“李五”这个姓名,暴露了集《诗人》编、导于一身的刘浩的臧否?

这是一个同“张三”“李四”一样潦草又具普遍指称功能的符号,Ta们因“写诗”而握有某些资本,因“诗人”之名而轻易就能博得景慕和谅解;Ta们的才华,众说纷纭——一部分人,货真价实,另一部分人,虚张声势,而已。

至于真正拥有才华的人,才华,不过一种天赋、一种能力,同品德可以丝毫无关。

爱上某一个“李五”,是怎样的命数?

或许你遇人不淑,却无法对诗歌、文学抱恨。

“陈蕙”则不然。

“蕙”者,引申意为女性的内心纯美。

陈蕙,让我禁不住断章取义地摘抄陈年喜那首《女子》里的一小节——“她们把一些事物引向此岸又把一些事物推向彼岸使它们并不需要借助翅膀就完成了坠落和飞翔在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推引间她们完成了一生的深渊”

 8 ) 不是诗人

诗人,在这里是追求理想的具象化,是真实生活的激情,像褐山煤矿一样,几十年都挖不完,像矿山的火车一样兜兜转转。

男一号追求的并不是诗人的本身,而是一种低层身份的逃离,向另外一种身份的向往,是儒家文化官本位思想的价值体现。

男一号不是诗人,他是一个蜷缩在社会底层而又不甘心的普通人,想通过追求诗人的光环,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还不是诗人的时候,他写的诗,是写给自己的诗,被一一退回,不能发表。

讽刺的是,当他当上作协主席后,写了一本本的诗集,将办公室的书架都装满了,但当仰慕者拿出其中一本让他签名收藏时,他却没有一点欣慰,只是苦笑,因为这些能发表的诗,都是写给别人的,他觉得不值一提。

当他成为作协主席,当他为举办诗歌大会的经费发愁时,准备牺牲自我换取经费时,他的挫败感,让他的诗意阳痿了。

女一号才是一位生活中真真正正的诗人,为了理想,放弃自己深造机会,只为照顾诗人的起居生活,自己学刻蜡纸出诗集,在社会上下不断的走动,最终把自己打造成女强人,但她最后却像影片中的诗一样,一句也没有出现,甚至像红色毛线裤一样被抽散了线,像诗人的味道一样,溃散蔓延在四处,无从拾取,消失不见了,却又无处不在,她变成了诗。

男一号找不到她,在高档的饭店找不到,在万元户的公司找不到,在工友的按摩店找不到,却在活在记忆中患老年痴呆的看门大爷的口中找到了。

经济社会的大潮,要将伟人塑像旁的工人宿舍推倒,宿舍里有她的红色毛裤的激情,有他原来真正的生活,他决定和那些墙一样一起倒下了。

在严重内卷的经济社会,现在的读书人没有多少愿意成为'诗人'了,都在为了分数、名校,为了比较而烦恼,不比修炼德行品性,只比谁能利用考试和标准答案换取社会重要地位,就算获得了权力,他会记得自己的本质追求吗?

有权无德只会苦了大众,害了自己。

想做一个人生顺遂的'诗人',最初时应是多数的,只是受累于坏人坏思想坏欲望的牵绊,最终只剩下了极少数。

 9 ) 专访导演刘浩:那些逝去的时代与远去的生活

电影《诗人》6月5日上映。

笔者有幸提前看过该片,由宋佳、朱亚文出演的一段独特、奇美的爱情故事被刘浩全景式的投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时代变迁中,意味深涌,通片强烈的自带美学气息,扑面而来。

“我入行太晚了,所有我的时间太宝贵了。

”在我和刘浩导演两小时的交谈中,他反复重复这句话。

33岁初执导筒,至今5部长片面世,一部入围柏林,两部入围西班牙塞巴斯蒂安主竞赛,一部入围金鸡,一部入围东京主竞赛。

他的导演之路一直在他的计划中稳健进行,但关于时间,他却格外敏感。

刘浩向我们展示了背包中已经被写的密密麻麻的灵感记录本,还有一个满满当当的旅行洗漱包,“要时刻保持高效率、系统化的利用时间我才能抵抗岁月带给我的焦虑。

”我们聊了将于6月5日全国上映的《诗人》台前幕后的趣事,也聊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陈默和美婷》的拍摄始末,还有那些让导演眼神里闪烁光芒——关于他自己成长和生活的那些故事。

没有一首诗的《诗人》吕乐之前曾在电影《小说》中抛出过这样一个疑问“什么才是诗意?

“电影中王朔、余华、阿城等著名作家集体出镜,彼此众说纷纭,最后却也没能辩出一个结果。

我想吕乐曾经在《小说》中的疑惑,如今《诗人》也许可以给出一个答案。

虽然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有关于诗人的故事,但是整部电影中没有出现一首诗。

“十年前我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我当时就确定,这部电影中从头到尾不出现一首诗,因为出现一首诗剧情会有顺拐之嫌,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另外就是,我认为任何一个人在他的心里都有诗意的,可能一棵树、一条河、一个瞬间甚至一滴雨、一个女人,在某一个瞬间都可能迸发出诗意。

他认为诗意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些人用影像纪录诗意,而有些人可能用自己的一生在谱写一首诗歌,但这个诗意不是常态上的诗意,诗的本质还是在追求讲诗意转化为最真实的感动。

”而有些人将自己的一生谱写成一首诗歌,比如电影中宋佳饰演的陈蕙:“她用一生去关照自己的爱人,我认为这就是一首诗,而不仅仅是诗意。

所以,如果电影中只有一个诗人,那就是陈蕙。

诗意在这部电影中,我的打点更多的还是在‘人’身上,诗担当了一个功能性的东西。

”电影与人生:理智与情感刘浩在创作中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他2002年出道,仅拍摄5部长片,但是刘浩在这个期间一共创作了26个剧本,每一部作品的剧本都坚持自己创作,并且单个剧本耗时极长,常常推翻再重来。

他一直在潜心等待每一个剧本的机会,当所有的投资和台前幕后的团队都敲定之后,项目才算真正启动。

不仅在面对创作时刘浩一直保持非常清晰的头脑,面对自己人生规划刘浩也难得保持了理智。

但他也并非是无欲无求的,他的欲望全部都寄托于他的事业——电影之上。

刘浩拥有旺盛的创作欲,刘浩向我们展示了他纪录自己灵感的本子和手机备忘录之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的片段,或是他在生活中偶发的灵感和捕捉到的片段,密密麻麻的手机备忘录拉不到头,本子上每一页都有规规整整的铅字。

他也不过任何的节日,甚至连过年都不回家,刘浩说:“你说我不想家吗?

我当然想家了,但是我回家没有事干就会非常焦虑,家里人也不喜欢看见我这种状态,久而久之家里人也不再叫我回家。

”尽可能的节约、规划时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电影,他对电影的追求近乎于执念,他过往生活中的每一步都在掌控之中,进入电影学院之后刘浩曾告诫自己:“我来电影学院不是为了谈恋爱的,更不是来荒废时间的,我是来招兵买马的。

”聊起这个刘浩言语间有一股得意劲,念书期间,刘浩组建了一支非常坚固的幕后团队,17年间这个幕后的固定班底从没变过,团队中的每一位都和刘浩合作了7年以上,对刘浩来说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互相都非常信任彼此,制片组,摄影、录音都是从第一部作品就在一起工作。

大家都是不离不弃的,非常团结,因为最早也没有多少钱,都是象征性的。

《陈默和美婷》在四年之后通过DVD的版权费拿到了一笔钱,一共是1万1千元,我把全组9个人叫回来一起分钱。

虽然钱不多,但这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荣誉,我想让和大家一起分享。

”刘浩能够组建一个如此稳固的团队不是偶然,他的身上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热情的表达欲,和面对电影的纯粹,他下意识的口头禅是“你明白吗?

”,他仿佛天生拥有倾诉自我的渴求,所以他写小说,所以他拍电影,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有很多自我的经历和映射,这些都是为了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他需要听众、需要读者。

刘浩的生活与其电影中的映射刘浩的电影中有很多元素和设计都与导演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关。

《诗人》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刘浩对于那个时代依旧残存着迷恋,他在新疆哈密三道岭周边无人区中搭建了一万平米电影中的“褐家山”矿区大院,事无巨细的还原了那个黄金时代。

连“褐家山”这个地名都是源自于刘浩幼时出生之后生活过的安徽芜湖一个地名。

9岁回到户口所在地上海生活,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是刘浩自己的青春期。

“我最早工作是做文字的。。

那个时候喜欢码字,所以我就开始写小说,当时给副刊投稿因为会给稿费,小说写的都是我自己的经历。

包括当时杜月笙的总账房(黄国栋),包括‘海上文人’的那批人我全都采访过。

最后这些经历日后不经意间都变成了自己的故事,包括我自己又喜欢历史,所以就写了这样一个年代戏。

”包括电影中宋佳饰演的陈蕙都是刘浩对女人最初的感知,在电影中陈蕙和李五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母子,陈蕙在用母亲般的温柔和慈爱包围着李五,宽容和接受李五的一切。

“陈蕙也是我深爱的一个角色,她是我生活中从小对女性感知的一个缩影。

我从小在女人堆里长大的,我是家里年纪最小的男孩。

而且我小时候我妈周围有很多纺织女工,她们起码是我的偶像。

她们从纺织厂出来的时候身上都是香香的,每天她们都会洗澡,因为车间太热了,每天进去身上都是湿漉漉的。

她们一般洗澡都是用蜂花,黄的是护发素,红的是沐浴露,或者是硫磺香皂,那对我们孩子来说那个气味就像糖一样,能带给你幸福指数,甚至是少男对女人的那种萌动。

而且我每次去厂子里她们都会塞给我很多冰汽水、包子馒头,你始终都能感受到最温暖的东西在包裹着你。

这种温暖我后面也加入在陈蕙这个角色之中,所以陈蕙也是我很痴迷的一个角色。

”不仅《诗人》中包含了刘浩曾经生活中的碎片,刘浩的导演处女作《陈默和美婷》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又被网友称为《积水潭爱情故事》,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北京积水潭的爱情故事。

“我刚刚开始来北京的时候就住在积水潭,积水潭我太熟悉了,在积水潭黑道、白道我都混得特别熟。

电影开始是两个巡警追陈默,,我当时和他们特别熟,我就直接和他们说,我们也不能妨碍人家的工作,所以我们就直接让巡警在洗头房外面跑过去,我们躲在房间里偷拍而成。

”甚至为了拍摄,刘浩还向好朋友那边借来了三位从事特殊行业的女孩。

据说,当她们三个人顾盼生姿从车子上下来,扭动着腰肢进来的时候,看呆了一旁的副导演,他拉着刘浩小声问道:“你这都是从哪找来的人啊!

”拍摄间隙三个女孩和大家打成一片,其中一个叫小妖的女孩让刘浩印象深刻:“她是北京人,后来混熟了和我们说了自己的故事,她自己有老人要供养,家里还有一个弟弟要上学,钱都要从她这里出,实在没办法了才从事这个行业,真的很不容易。

四年之后《陈默和美婷》不是有了一笔奖金吗?

我当时还去找过那三个女孩,另外两个都找到了,但就是小妖至今没有任何消息。

”聊到这里,刘浩沉了一口气。

入行这么多年,刘浩的身上依旧保持着一种宝贵的特质,这是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演必须要具备的一种本能:对生活依旧抱有热情,同时依旧保存着敏锐捕捉生活触感的直觉,感受到生活中那些碎片背后所带来的诗意,并对创作保持纯粹,我想这可能也是刘浩一直保持高效率创作的秘诀。

访谈接近尾声,天色渐渐暗淡了,刘浩提议一起去吃点东西。

席间,刘浩同我们和工作人员一起聊天,又聊起了各自曾经的经历和生活。

上班时发生的趣事、年轻时靠写作赚取的零用钱贴补家用、还有女同事来拜托他帮忙却被同事误会为女朋友的乌龙等等……那是刘浩的青春年少,也是电影《诗人》发生时的80年代,刘浩感叹到:“80年代是中国最自由的时代,堪称中国的‘文艺复兴’,所有的思想都在复苏,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展望和期待。

”刘浩一边吃饭,一边感叹:“想念那个时代,但已经回不去了。

”刘浩吸了口烟,丝丝烟雾缭绕的升空腾起,和电影中的那些时代的尘埃与氤氲的情欲缠绕在一起,难解难分。

 10 ) "徒劳无功的前赴后继" - Bevislalala

18 日,导演刘浩携电影《诗人》来广州举办观影活动,影片放映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有观众表示,《诗人》是他近年看过的文本内核、呈现方式极具历史和美学辨识度的一部片子,情感质朴、真挚,视野开阔,思想深邃,意蕴十足。

更有年轻观众感慨片中宋佳、朱亚文饰演的角色命运酷似自己父母年轻时的遭遇,她要请父母进影院二刷《诗人》。

刘浩感谢观众厚爱,称自己是时代经历者、受益者,这样的经历令自己可以多角度、多维度看待、感受周遭发生的一切。

他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诗人》既有集体的时代记忆,也有个体差异化的时代记忆色彩,希望更多观众能和自己分享那个时代的点滴记忆。

《诗人》制片人孙宁介绍,为能让更多观众看到这部电影,将在百城开启点映和长线放映活动。

《诗人》短评

看的时候就想告诉simon 也看看。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6分钟前
  • 豆瓣里不是
  • 推荐

“等等自己的灵魂 用一生,写一行好诗。”导演绝妙之处在于片子叫诗人,却未程式化的让诗歌遍布,丈夫是诗人,妻子却把对行丈夫的爱过成了诗,是用一生谱写的浪漫诗意

7分钟前
  • 莎士比耶
  • 推荐

一个痴迷于拆毛线裤的诗人之死前半场是诗人的味道,后半场跑了,结尾诗人莫名奇妙被轧死,尤其臭。

8分钟前
  • 小鱼影迷
  • 还行

最后一个镜头女拳还不骂死?

9分钟前
  • 尤普生
  • 还行

#2ndHIIFF# 男性以死亡的代价来换取自己的成长,而女性却早已以自己的仁慈来包容了一切。卑微的爱何尝不是一种宿命呢?对前半段的喜欢要超过后半段,情节上走向有点偏melodrama,但是个人感觉导演处理得没有特别smooth,不过整体对于人物还是理解的。能体会到导演的复杂情绪,对于时代的、感情的,甚至是个人情结的纷繁感受,只是落实到片中还是有点不够稳。

1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理想之死。煤矿并没有把人染黑,反倒是墨水把人染黑了,所谓“一个时刻需要走动的时代”。全片置景下了大力气,视听上非常精准(且并不直给)地还原了时代氛围,也许可以说是近几年以来同一题材中最让人信服的作品。整部片子里没有任何实质性关系发生,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一直在变化,对情感的把控极其精准。裤腿上的红毛线太有了。

12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推荐

没了蕙姐,李五还不如普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毛裤的意象很贴合时代,布景妆造也是符合我婴孩记忆的,但就是表达得很模糊,另,大陆版3分钟删了什么呢?

16分钟前
  • 冷淡鸡。
  • 还行

从八三严打到小平南巡,这既是解冻期赋予诗歌的黄金年代,亦是蒸汽机车在这个国度的最后疯狂。火车迷一眼便会尖叫,取景地是拍摄蒸汽机车的圣地新疆哈密三道岭,上一次来这里取景的剧组是宁浩的《无人区》。宋佳的母性光辉照耀全片,她俨然扮演起一个“圣母”的角色,这其中当然掺杂着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女权的隐喻。朱亚文是大儿子,也是诗歌年代理想主义的化身,结局只能在崩塌声中走向毁灭,同时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电影总体拍得有些虎头蛇尾,开头很好,后面叙事有点凌乱,李莉投怀送抱哪一出有点胡闹了。

2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虽然片名叫诗人,但绝不是要为个体立传,至少后半段人物完全让位给时代变迁了,诗人之死在这里是必然的结果。朱亚文这个角色很有意思,有诗人的脾气,却缺乏诗人的才华,需要有宋佳的支撑才看上去像个诗人,所以后面宋佳缺席,他就泯然众人了,以至于他的逝去没有引起一丝诗意的悲壮,更代表了改开下被淘汰的部分人的缩影。

21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这个时间和这种片子,果然是包场了。前有李沧东「诗」德赖弗「帕特森」印象不错,所以也想看看国人是怎么拍这个题材。这是借诗人之名,述时代变迁的一个故事片,片名叫「诗人的生活」更加合适。可能大家有其他期待,豆瓣上的分数偏低,实际很值得一看。要说诗意国外的两部更多一些。中国人离开诗意已经过去900年之久了。无论怎样,当下的国人想的念的,总离不开过去的具体的苦难。或许00后20后们能拍出些表现诗意的作品来。

25分钟前
  • 暮雪听风
  • 推荐

一个真正的诗人并不需要会写诗

30分钟前
  • 苹果树和椰子
  • 很差

也是没能拜读到这位大诗人究竟写了什么好诗值得让女主这么付出呢?

31分钟前
  • 其實我很羡慕你
  • 还行

时代变革尽在细节里。也没有多强烈的共鸣,时常觉得剧情太拖沓,镜头切换太快,拍摄的角度非常规整,正因如此也很无聊。不知道为什么后半段宋佳完全消失了一样。很欲,不枉我梦朱亚文一场,我觉得最欲的一场是他硬不起来半敞衬衫坐在餐桌旁边那一幕……

32分钟前
  • 穂永絵里
  • 较差

最矫情的巨婴“诗人”

36分钟前
  • Easterin
  • 较差

其实李五不是纯粹的诗人,他根本没有那种风骨!辜负了一个好媳妇!

41分钟前
  • 地下乡愁蓝调
  • 力荐

导演太沉溺于自己的创作了,又长又慢,但开始挺好的。

43分钟前
  • 次非
  • 还行

浓烈的时代感,对社会现实的描述,如此题材,未来几年可能会比较少见到,如果没有经历,是不会太喜欢这部影片的。。。

45分钟前
  • 康斯坦丁
  • 推荐

咋看出来李五是诗人的啊= =

46分钟前
  • 李盒子
  • 较差

以死亡为结局,让人失望了。

48分钟前
  • 顾不得
  • 推荐

理想主义社会分崩离析,迷失于文学的精神寄养、酸腐自恋的文艺青年终成为被时代列车碾压的碎石废土。到头来,在动荡和变革中投入万般柔情予以迂回进退、辗转腾挪的女人,才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诗——电影架子拉得很大,却没有充足的血肉贯通其中。很多关键节点语焉不详,一些戏剧化冲突也制造得相当生硬突兀,导致最后连个故事都圆不起来,甚为可惜。服道化下了大功夫,年代气息拉满。

49分钟前
  • Ess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