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探讨过生死的意义的存在。
他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已为陈迹。
”人与人相处,也许一抬头一低头之间,一世岁月就过去了。
所以文章最后他说:“死生亦大矣。
”生死一直是许多影片探讨的话题,《自杀热线》以一通热线电话为引子,让人物停驻、徘徊于生死边缘,它通过一种极其冷静的展现方式,挖掘了生与死这个永恒的话题。
影片对于生死这一深沉话题的探讨却以一种平淡的方式呈现,不凡于常态。
影片的调子很慢,多利用固定长镜头,在女主与那位意欲自杀的老人对话时,本来应该非常紧急,可是影片的镜头却风雨不动安如山,像长者一样冷静疏远而又客观地看着事件一步步向前推进,仿佛将时间放慢放大去审视,让人慢去体会,有东方式的哲学意味,宁静而致远。
音乐的渲染也是偏中性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给人的感觉既带着死的绝望,又带着生的希望,影片以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想像观者说明和传递一种情感:生死虽然是大事,但是真正来临时也是平平淡淡的,生死也不过是被镶嵌在生活中。
对于老人死时的展现,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首先是老人心心念念的琼出现了,在那座四面都是白色墙壁的房屋门口,满目的白显得梦幻不真实,却也代表着老人死时的安宁与心灵圆满,装点着理想主义的生的希望。
而对于老人死态并没有过多展示,只是一个悠长的摇移镜头,和一个全景的大展示,四周都是草木,青绿惹眼,包括盖在老人的布也是绿色的,令人想起蓬勃的生机,没有透出太多的悲伤,有一种死的必然,生的延续。
此外,影片对生死的探讨还以一种温暖的形式,传达出了对生的偏向。
影片几乎没有出现阴郁暗沉的色调,整体色彩的明度、纯度都很高。
譬如女主办公室的展现,阳光漫进来,洒满了窗台,显得那样和煦温暖,人物迎光而坐,就像被光环包围,带来了生的可能。
其次,女主对约翰老人的关心,也给人以生的动力,在特写镜头中,多次展现了女主在细心记下老人说的话,表现了她对老人的关心,而更多的是折射出人世间那些陌生人的善意,让人觉得“世上千寒,心中永暖”。
在得知老人吞掉安眠药自杀后,她紧紧握住手中的表,像是想与时间赛跑,想握住时间,握住老人奄奄一息的生命,极具象征性,也极具暖意。
这所有的一切,都缓和了死的沉重。
《自杀热线》对于生死的探讨,像一涓流水,会满慢慢地沁入人的心,在人心上动起涟漪,生成一支永生花,长承白露,一生难灭。
我们都不是椿,不是彭祖,而《自杀热线》教我们的就像岩井俊二的《情书》,真正的生死面前,不如坦然地说:“我很好。
”然后留下美丽的故事作以永存。
抱著隨意的心態 跑去找來看這部短片電影內容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即便第一次未明白 看到彈幕或者豆瓣其它影評 應該可以迅速了解整個故事 還有電影本身想要表達的給我感觸很深的是女主雖然在生活上有些內向(可以從影片開頭 等車時自己一人低頭看書 還不時拉了兩次帽子/ 說明她是一個沒有多少安全感的人/ 雖然擱在長篇電影 這不足為奇 可是短片這些可以的動作 都成為每個塑造主人公形象的點點滴滴的好時機)雖然喜歡一起工作的男同事卻不敢將自己的想法告知於他 反而最後面對喜歡的人變成了一種不自在 慌張 生怕自己做的不夠好令他嫌棄的狀態/ 女主應該也時常埋怨這樣不夠勇敢的自己吧雖然雖然 這麼多雖然 可是 女主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在她安慰John的時候 她明白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安慰他用成為朋友的方式 也用尊重他自己的選擇為前提的方式一邊心疼他 一邊想要救贖他 一邊又會思考 對於失去愛妻和女兒的John 是否對於John 活下來會更痛苦呢這樣糾結的心情 女主的臉部表情刻畫的十分到位﹣﹣﹣﹣﹣﹣﹣小小分割線﹣﹣﹣﹣﹣﹣﹣還有幾處令我揪起心的地方就是 電話里一開始John發出的絕望聲音 或許人到真正絕望 悲傷極致的時候都會發出微微嘲笑一切的聲音吧那是一種無奈 無能為力的哀嚎聊天過程中 Hather有問John:你在害怕什麼?
對於安慰人的人而言 能夠想到的應該就是“是不是你在擔心 自己做了錯誤的選擇?
”而那個時候的John 應該是藥效發揮作用的時候內心已經直面死亡了 應該說 已經沒有對死亡那麼多的恐懼了John回答說的是“我很害怕 最後只剩下我一個人孤零零的”我覺得John的去世如果是造成Hather勇於表白的直接原因那麼這句話 或許便成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導火索可能每一個人 都會很害怕很害怕 孤獨終老沒有人陪著你說話 沒有人可以分享 沒有人可以微笑有的時候想到這裡 就會默默心裡面暗傷一陣子即便有所愛的人 也會常常擔心會不會失去之類的老人的這句話 激起了Hather心底深處深埋的那一部份勇氣她不想要就這樣放棄 她希望能夠勇敢的表達出自己心裡的感受John在電話里還說著“你能不能待在那裡 僅僅和我說說話 握握手”看到這裡 心裡就跟拿刀在劃一樣 心疼John兩年了 埋在心裡的痛沒有辦法表達出來 或許還要在別人面前裝堅強不知道是怎樣度過的“I just want someone that i can talk to”最終的結尾 老人去世見到了自己的老伴“i miss you”"i miss you too"其實算是很暖的結局 可是心裡堵的不成樣了已經眼淚也在憋了十多分鐘后迸發了出來真的很棒 這部短篇電影﹣﹣﹣﹣﹣﹣﹣﹣﹣﹣﹣﹣﹣﹣﹣﹣﹣覺得自己以後如果可以當一個這樣 安慰別人的接線員也挺好的暖暖整個世界我相信 世界會越變越好:)祝大家安好。
高三艺考狗的练笔!
轻点喷,溜了溜了。
高亮:完全应试文体!
伟大的告别 ——评微电影《自杀热线》 曾荣获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微电影《自杀热线》,讲述了一个关于尊重生命、把握人生的温暖故事。
影片的结构并不复杂,整体基调也是平和的,带着淡淡的忧伤,也有令人动容的希望,透露出浓郁的人文主义关怀。
死亡并非一切的终结,往往还伴随着新生,而每个人都有权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时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尊重着生命的抉择。
伴随着安静的配乐,影片伊始用一个长镜头引出女主人公。
该电影的背景音乐是一大亮点,它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并将这种感觉贯穿始终,起到了对剧情的推进作用。
尤其是在影片末尾,《Take This Dance》的旋律响起,空灵的女声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配合着老人妻子宛如一个天使从纯白的门中出现的画面,二者相得益彰,更好地诠释了影片的内涵。
生命除了肆意泼洒、大起大落,也可以有这样安静、淡然的姿态,仿佛是回归本真的平静,令观众们感受到生命最朴实的尊严,对人生产生新的领悟和思考。
作为片中男一号的老人全程都没有形象的表现,我们对他的了解全部源于他和女主的对白。
简单勾勒,一个曾经拥有一切又失去了全世界的孤单老人便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却是一无所有,惧怕孤独,但他的人生并没有遗憾——这世上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了。
于是他选择回到他的妻子身边,那个“天蓝色的彼岸”。
这个老人是一个群体的缩影,那些已经圆满走完了这段旅程,等待开启新的篇章的人们。
正如那句著名的电影台词所说:“死亡,只是一个开始。
”他们已经做出了生命的抉择,也值得被尊重和理解。
影片的场景很简单,无非是接线室和老人的家。
接线室整体是偏暖棕的色调,自画面左边斜射入的明亮光线渲染着充满希望的气氛,也象征着重生、新生。
而老人的家,乍看满目白色,冰冷肃穆,却又充满了圣洁和纯真,恍若天国的引渡站。
最后一幕里热闹、鲜艳的爵士酒吧,仿佛是一个小小的、精彩的人生缩影。
在这里,女主勇敢的跨出了迈向新人生的第一步:迎接爱情。
影片针对钟表和电话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
钟表象征着老人生命的流逝。
而电话作为本片的重要线索,一根线牵住了两个原本陌生的人,给予了老人生命最后的陪伴和温暖;这份陌生人间的温情并非单向,如架起一座心灵间的桥梁,女主的灵魂也得到了启示,感悟新的人生百味。
人们对于生与死的理解、对于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作为艺术话题也是经久不衰。
对生命的态度构架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
见过太多如夏花般绚烂的生命,《自杀热线》却如秋叶般静美。
但无论是哪种形态的生命都是值得尊敬的。
死亡是一场为伟大的告别,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遇到一个海瑟,在你向她告别时,她微笑着对你挥挥手,目送你不再回头。
接电话。
奇怪的声音、他说害怕、木已成舟、来不及了、两年前怎么了、“你们会追踪这个电话,我要挂了”、他重提了一次你叫什么名字、失去了琼、又重复不能告诉你、是不是吃了药,这时她眼睛好像红了、快七点、“抗抑郁药”、吃了很多、一个小时之前、现在非常冷静、弹幕说:她已经知道了、害怕做一个决定吗,她问,他说,不,害怕最后时刻孤零零一个人、她开始尝试问另外的事激发他、有一个女儿,25年前就去世、本来要记的手停下了、她哭了?
心理热线的心理辅导社工不是应该冷静吗、“她喜欢做什么”、弹幕再飘过“打了20分钟电话拿了奖?
”……花擦我才注意到这部片子才20分钟、我们是朋友了、能叫救护车了吗、你就不能只是跟我说说话、喜欢滑雪和哪种音乐、我想做个演奏家、去哪个演奏厅、他说“你还年轻”、她说“你确定吗现在还来得及”……转换画面,“约翰”、我去找你了,你在哪里呢、抬出来的是尸体、最后的画面是,女孩跟前面那个男的在一起了。
我没看懂,去翻了分析。
说法是女孩目睹死亡无能为力而焦急哭泣,懂得珍惜。
原来如此。
不过我难以感同身受。
还有点评20分钟全靠她一个人撑起来演技很赞。
1.主题:用一根电话线拉起无数沉溺于绝望的心灵,呼唤着对边缘性人群的关怀。
影片场景及叙事都架构简单,用-部电话串联整个故事。
以接线员视角切入,让观众跟随人物一起从未知到已知,推进情感的代入。
影片中打电话的男人始终未曾露面,只通过声音传达情绪推动叙事,通过颤抖呜咽的声音,调动观众的听觉,留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很好地表露出了男人痛苦绝望,不愿表露自己的封闭孤独的状态。
女接线员以温和包容,尽力地进行引导和安慰,通过一根电话线,传递着生的希望,传输着人间的温暖和关怀,传送着陪伴与爱。
用这样一个生与死的故事,陪伴与孤独的故事,其中强烈的真实感,更加呼唤着对在黑暗中的那样一群绝望的人的基本关怀。
2.色彩:场景道具的色彩运用,渲染庄重宁静的氛围感,同时营造出了别样的异度空间。
影片中的影调基本为亮调,以白色偏黄的自然光为主,接线的办公室里,清晨的光线充足,投洒在女接线员身上,淡绿色的墙壁,木质的档案柜,淡棕色的服装以及绿色的电话,将这些质朴温和的色彩进行搭配,较低的饱和度,渲染出一种庄重宁静的氛围感。
同时影片中穿插着一间白色房子内部的镜头,这一反常现象表明了另一空间的创建,那个空间场景内,所有的家居饰品都是白色的,象征着爱情的纯净,也预示着生命的枯竭。
3.意象:以时钟这一意象,昭示了生命的流逝与死亡的临近。
影片中多处使用以时钟为主体的空镜头,办公室墙上的挂钟,女接线员手上的手表,“天堂"里白色的小钟,不同地方的钟都拉动着时间的流逝,推动情节到达高潮。
办公室里和手表时钟发出的滴答声,微小的声音放大,似乎变成了可贵生命的声音,展现了局势的紧迫,带动着观众情绪,也催促着男人生命的流逝。
另一空间中白色的钟,预示着死亡的临近,时针颤抖转动,仿佛等待着男人的到来,也暗示了最后的的结局。
时钟作为时间的外化表现,被赋予生命的深层意义,也表现了人生命的脆弱。
ངས་སངས་རྒྱས་དང་དཀོན་མཆོག་དངོས་སུ་མཐོང་མྱོང་མེད། ཡིན་ན་ཡང་ཐོས་མྱོང་ཡོད་པས། ངས་ཀྱང་སྐད་ཆ་ལ་བརྟེན་ནས་ཁོ་ཚོས་ཐོས་འགྲོ་སྙམ་པ་ཞིག་བྱེད་དགོས། རེད་དེ་དབང་བོ་ལྔ་བོའི་གང་ཞིག་ཡིན་རུང་ཚད་མ་མིན་པར་གསུངས་ན་ཡང་ལ་ལའི་ལྷ་མཐོང་འདྲེ་རིག་བྱུང་སོང་ཟེར་ན་དེ་ལ་ཡ་མཚན་ནས་ཧོན་ཐོར་འགྲོ དཀོན་མཆོག་དགོས་ས་ཞིག་ན་དེ་ཡི་ཡོན་ཏན་རྒྱུད་ལ་མ་འགོས་པ་ལ་ཅི་ཞིག་བྱུང་བ་ཡིན། མི་ཡུལ་ནི་བྱིས་པའི་རྩེད་མཚར་ཀུ་རེ་རྫོགས་སུ་མེད་པའི་འཁོར་ལོ་ཞིག་ཡིན་ནོ། །
画面开口是女主的一个特写,接着镜头由房间的男接线员展开,女主进来工作。
电话响起,一个绝望颤抖的声音响起,男主开始神经质的交代自己的痛苦。
但男主耍了一个心机,他已经下定决心死掉,但又不想孤零零的,所以他最后找了女主来分享曾经的生活,名字也是假的。
最后的画面非常有意思,男主被救护车推走,女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非常完美,但会不会是这种可能。
接电话的途中女主望了男接线员一眼,男主说过他的妻子做过义工。
最后男主那个本来死掉的妻子回家,与男主重逢。
会不会男主就是那个男接线员,女主接到的电话实际上是几十年后的男接线员打来的,而男主口中那个可怜的乳腺癌去世的妻子就是女主本身。
这样超现实主义的猜测这个情节,最后男主的妻子回家与男主重逢就更有深意了。
最后女主同男接线员接吻,真美好,可是不是男主口中那个悲剧性故事的开始呢?
这只是我换一种方式看这部电影,大家不一定要相信,也不存在过度解读,只是感觉这样理解很有趣,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理解,谢谢。
悠扬的音乐声在我们的耳边萦绕,近景镜头缓慢的推向了海瑟,一个救助中心的成员。
故事中只有几个人物,约翰在整部影片中却没有露过一次面,直到他的死去,约翰可谓是影片中的一个神秘人物,增强了影片的一种神秘感,引起了观众们对其的观赏兴趣,这个神秘的男人究竟是谁呢?
影片设计巧妙,将影片不断的推向了高潮,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电影虽短,却是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
在影片开始时,特写镜头慢慢移向电话,这一特写暗示着电话就是这个影片的引线。
在影片中,摄像机对钟也做了很多的特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事态的紧急。
在影片中,摄像机也不停地对海瑟摩挲着手中的手表做了特写,既表现了时间的紧迫,也进一步表现了海瑟内心的一种悲伤与感动。
在拍摄影片时,摄像机还对女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做了特写,表现了海瑟的伤心与感动。
几个特写镜头叠加起来,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该影片的用光也十分有特色,当海瑟望着正在柜台上工作的年轻男子时,男子向她微笑,这时,一侧顺光打在了男子的脸上,因为坐在窗边,显得很自然,这时的男子的背后全部虚化,留给我们的却是一种神圣感,暗示着海瑟和男子之间的爱意。
本片音乐也别有特色。
影片开始时,音乐声是悠扬的,让人们身心放松,更能让人融入情境,让人更加容易接受,更加的自然。
而当在得知约翰服用了大量的镇静剂时,音乐是紧急的,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让观众感同身受。
在影片最后,约翰尸体被带走时,音乐是凄美的,他死去是要与妻子团聚的。
男子家中的布置是很有特色的,一片雪白,向天堂一样,到影片最后,救护车上居然下来一个老太太,她应该就是男子的妻子琼吧,可是她不是死去了吗,可以说琼就是接引约翰的天使,带他步入天堂。
这部影片可以用三个字描述:短、精、简,实在是一部佳片!
整部影片的基调是平和的,情节没有太过复杂,带有淡淡的忧伤,富有人文主义色彩。
影片一开始,镜头从上往下慢慢移动至车站台,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只见一个戴着粉色的姑娘眉头抱着书。
她时不时拉了拉自己的帽子,看得出女主角是个内敛且羞涩的女孩。
她叫海瑟,在救助中心工作。
接下来,通过长镜头,随着镜头推移,看到绿色的桌面和电话机,女孩进来后,带着瓶水,放在了电话机前面,桌上还有一盏台灯。
这些物体都蕴含着生命。
电话铃声打破了寂静,女主在一边接电话一边记录,尽可能和求助者(老人)保持通话状态,寻求机会与他面谈。
但老人已经吃了大把安眠药,木已成舟。
海瑟红着眼,含着泪,静静的聆听着,对方谈到的音乐代表着生命永恒,是上帝给人类的最美的礼物,总能引发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和片段。
海瑟不断抬眼看墙上挂着的钟,手里也摩挲着表,镜头不断推向柜子上的白色钟表,运用夸张,将秒钟的声音放大,整部影片充满紧张的氛围感。
她手中紧紧握住的表,隐喻了老人将生命在最后一刻完全交付给海瑟,仿佛她此时紧握着电话另一端的老人的手。
这种信任确实令人感动,女主角不断地流泪,他们的谈话令人动情,此时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
女主拖着长长的电话线走到书架翻找记录,却没有发现老人的名字,因为老人之前电话用的是假名。
海瑟在用电话追踪他,寻找他,她热爱自己的职业,有敬业精神。
画面一转,白色的门映入眼帘,并且墙壁也是白色的。
白色的钟,旁边是可爱的天使,这些都隐喻天堂,木已成舟,老人已经进入天堂了,后来他的妻子回来,尸体被人带出去。
只是尸体被带走,在最后的这段时间,老人的灵魂留在的家中,他也就可以永远和妻子相依相伴。
尸体已被转移出门,灵魂在家里,其实老人打的求助电话意义并不大了。
这个自杀热线的设置目的除了挽救自杀者,将他们带出生死线,更重要的是,分担和减轻精神患者此时的痛苦。
自杀这种事情,在当代人类社会已经比较普遍,国家出于人文关怀的目的来增设这样的配套服务。
老人说,妻子患癌症三年,痛苦死去。
说明药物无法治疗很多疾病,到了某个地步和阶段,我们能提供的帮助只能是理解并尽可能让一些救助者在平静的毫无痛苦的幸福的告别人世。
所以,老人在回忆自己与音乐的交集的时候,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也能看出老人很善良,愿意与人交朋友。
本片突出自杀热线的这一个重要作用,除救助外,更多的是让求助者体味到曾经的人间的幸福,这就是人文关怀。
老人没有出现镜头画面,这是心与心的交流,灵魂的托付。
老人死去,老太太回家,这个剧情设计很关键,说明在老人的观念中,他并没有走出这个门,此时,老人好像对老伴说:我一直在等你啊,怎么才回来?
老人的灵魂留在家里,等待早已经故去的老伴。
因为爱就在这里,所以他没有走出这扇门,有家有爱,这里就是最美的天堂。
人间与天堂是完全可以划等号的,但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爱。
没有爱的地方,人间即是地狱。
对于一个自杀者来说,天堂是最美好的。
在人间,家是最温暖的,有爱在,家就在。
一条电话线,将天堂与人间联系起来了,那条电话线也象征着爱。
男女主角在音乐厅里两人接吻,这是爱。
人间和天堂一样,都充满了爱。
有爱的人,善良的人终究会在一起,他们绝不会孤独的,这对情侣也一定会幸福,那是来自上天的祝福。
回过头来讲,老人接电话的时候,镜头来回切换,白色的门与救助中心,还有同步的时间,另外在片头,镜头从上外下拍,这其实就在暗示天堂与人间的对应关系。
本片为了营造这个思想主题,强调自杀热线这种临终关怀的作用,而非急救。
其实我们看,真实的情况也是如此,打进自杀热线的求助电话,其中有很多根本就是无法挽救的情况,所谓木已成舟。
(ps:片头女主翻阅的是半本书。
假如说,人生就是一本书,而那些自杀者,刚刚活到人生的中段,生命戛然而止,当然就是半本书。
)
电话里压抑的哭声,断断续续,好像什么都听不清。
因为那种绝望是那么强烈,强烈到已经缠住了电话线,时断、时续。
当约翰的第一个压抑不住的哭声响起,我才发现我已经泪流满面。
太熟悉了,那种扑面而来将人严丝合缝地裹住,从毛细血管到内脏,每一个细胞都在说:去死。
那段时间的我总是不敢看窗,因为一看就要看好久,脑海中已经模拟了下百遍跳下去的镜头,德彪西的月光在脑海中一遍一遍伴奏,只差一个低音符号,我就要迈开脚步。
爬在栏杆上望着远处的红旗竿,嚎啕大哭两个小时,对着风许愿让风把我带走。
高处的巴掌还没落下,扯着我的头往地上砸,我只希望一切都快点结束。
生活太艰难了,一波三折的是电影,炼狱焰火的才是人生。
那时候的我经常走着走着就低下头,因为悲伤突然涌入,眼泪哗哗直流。
半个月瘦了十斤。
我有一大堆的情绪要发泄,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我看周围的人都觉得很愚蠢。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热线该有多好,说不定我就不会这么难过。
真想抱抱那时独自煎熬的自己。
别哭了。
也许因为故事太过朴素平凡所以突出了女主的演技...
只有10086愿意跟我聊这么长时间
孤独终老,一把药片。
真该把莎莉·霍金斯丢到最佳女主角那项去评选,还有这把老头的声音,和《她》里的斯嘉丽约翰逊一样,人虽然没现身,却显得处处在场。
“在死亡的那一刻,我们终于重逢”
4.0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5767503/comments
背景音乐不错
你的声音伴我前行
活着,一切尚早。
要是叫法国人拍,就不会这么生硬了
?
我呀就这命,一辈子装不了啥大逼。20分钟的片子,睡着七八回。破玩意,读者文摘成精
see you again
Crisis Centre Call Agent
一般
结尾比较突兀,破坏了整体的情感,铺垫的情绪瞬间泄掉。但是中间自杀者和接线员之间的对话实在太打动人心,他们每聊一分钟,心就要多揪一分钟,虽然最后没有把绝望者救回来,但是接线员接受了自杀者的遗愿请求,用拇指盖住了手表盘那一幕却是让人最温暖最感动的。
看完指匠情挑之后 觉得英国莫文蔚的演技好到任何角色都能信手拈来
没球意思触不到自杀的根本性在哪角色也不真
一言难尽,Sally Hawkins演技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