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看过导演的前作《第一夫人》,也并不是非常欣赏小k之前的演技(上一部看的小k作品是《深海异兽》,再上一部是《新霹雳娇娃》...可想而知),甚至,我对戴安娜王妃的记忆也并不完整,只是大概的容貌,不幸的婚姻与年轻便香消玉殒的结局。
于是当我开始看《斯宾塞》时,我并不知道该怀有怎样的期待,或者说并没有任何期待。
影片的前半段,如我所料地并不引人,但随着我们同戴安娜经历过宛如一生的圣诞三日后,便觉得将一生的幸福与悲怆融入三日的展现真是一手妙着,戴安娜的癫狂与不安,正如同笼中扑扇翅膀的困鸟一般,在幻象,在失去自由与隐私的世界游荡,此时她并不是一个万众瞩目的王妃,她只是一个脆弱需要关爱的女人。
1991年的平安夜,30岁的戴安娜王妃已结婚10年又148天,距离她婚姻的结束还有4年又248天,距离她生命的终结还有5年又250天。
然而戴安娜并不知道这些,她有两个乖巧的孩子,她有一个已经貌合神离的丈夫,她身处媒体的聚光灯下,她圣诞的三日要与王室的众人一起度过,需要遵守礼仪形制,需要装作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如何用三天的时间,向我们展现王妃的一生呢?
其它传记片可能选择以长跨度去叙述目标人物不同时期的经历,比如英格丽褒曼的《一个叫果尔达的女人》就穿越多个时代并让褒曼扮演其中几个年龄段的女主,前两天看到的《国王理查德》,时间跨度倒没有那么长,威尔史密斯的容貌几乎没有改变,但是至少剧情也有着几年的发展。
而《斯宾塞》,只有三天。
我倒是觉得,圣诞三天的选择很聪明,这三天里,戴安娜与丈夫,与孩子,与女王,与媒体都有交集,她去到了自己的旧宅,她穿上一套套华丽合身却并不喜欢的衣着,她奔向属于自己的自由明天...三天,已然足够。
影片伊始,我们看到的戴安娜是一个骄傲,任性,不喜欢被安排,似乎与皇室格格不入的形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愈发能感受到华丽的宫殿之中,那些也许看不到,却时时存在的压力。
每个人的话语都会被听闻,会被谈论,这里没有隐私可言,所以必须谨小慎微。
一整个衣架的华服,这件为晚宴,这件为外出,三日的行程,已然被规划得满满当当。
甚至连换衣服时也必须拉上窗帘,如果不拉就将帘子缝起,明明身处白日,室内却依旧冷如冰窖,只好用厚重的皮裘试图淹没自己。
那些无处不在的眼睛,无处不在的耳朵,无处不在的规则,还有那些以“习俗,乐事”为名,却让人厌烦的条条框框。
在这样的重压下,人又怎能不疯狂?
这三天,或许只是王室生活最严苛的一个缩影,但是我相信戴安娜只是一个选错了人生的女孩,她喜欢快餐,喜欢流行乐,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谁不喜欢呢)。
当初遇见查尔斯,或许就因着一腔爱意而将自己的一生许给王室,却从未想过这一切将让自己付出什么。
当然,如若查尔斯能一直站在戴安娜的身边,我相信这定然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但是如我们所知,查尔斯并不是一个老实的男性,他或许说不上天性风流,至少也不安分守己,他时常将戴安娜扔在家中,自己出去进行所谓的社交,高尔夫等活动。
至于尽一个丈夫的职责忠于妻子?
呵!
而在电影中,查尔斯劝导戴安娜戴上一层虚伪的面具,让她至少在面对外人时,表现得谦和温雅,而不是疯疯癫癫。
如果真的相爱,那何必戴上一层面具呢?
这偌大的王室,这浩荡的仆从,上上下下百十来人,却没有戴安娜一人真实。
或许那些人被条条框框圈得过久,便习以为常于这精致典雅的生活了,事实上,我也曾经有一瞬觊觎过这样的生活,我是一个吃上一份一百多块钱牛排就能高兴好久的人,而影片中的王室贵族,每一道菜都价格不菲,然而我所见的他们食之无味,仿佛只是为了维持那份尊严,那份享受而进餐。
戴安娜,是唯一没有失去灵魂的人。
也因此,她如此辗转反侧,她如此怀念过往,她如此想要奔逃而出,她如此在这小小的囚牢中苦苦哀鸣。
我觉得这几乎已经是一部悲剧了,哪怕这确乎是圣诞节,他们确乎有昂贵的礼物,体贴的侍奉还有合身的衣服。
但戴安娜挣扎在自我泯灭的边缘,被王室疏远,被默默针对,被夺取自由和隐私,那无论饕餮盛宴多么宏大,被人牵着线进食,那还是自己吗?
影片结尾,戴安娜终于带着两个孩子开着车奔逃出去,点了kfc,在影片的末尾带来一点欢愉与亮色。
(这可是真正的在逃公主)
然而知晓她的身世,这明明稍微欢快的结局,却给我带来了更大的怆然之感。
戴安娜只是逃过了今天的噩梦,然而在这之后,还有明天,还有后天,还有她之后生命的每一天需要去忍受,需要去妥协。
节礼日这天,30岁的戴安娜已结婚10年又150天,距离她婚姻的结束还有4年又246天,距离她生命的终结还有5年又248天。
她知道自己已经在走向婚姻的崩坏,或许她也预感到了人世的尽头,然而她还并不确信,毕竟在这一个瞬间,她感到自己还在真实地活着。
尾声。
越回忆,便越喜欢这部电影,这般细腻温柔的情感大概在第一次看电影时并无感触,但在记忆的反刍中便能化为绵长的回响。
我喜欢影片的摄影,服装与色调,我喜欢影片用这样华丽而精致的布置去衬托出斯宾塞的彷徨,惶恐与无助。
餐宴愈大,目光便愈多,珍珠项链越长,脖颈上的压力便越重,重到最后,仿佛绞刑的绳索。
小k也真的很美丽,不仅仅是换装秀般的美丽,更是在这样一种困窘之态中,仍在惦念着那些身边之人,身边之物的美丽。
或许她真的是生错了地方,但仔细想想,我大概也不必为她惋惜,毕竟我们只是隔江望月的吃瓜民众,非要与皇亲国戚感同身受的话,怕是也会无法消受。
但这不妨碍我喜欢这部电影。
真的受不了了,一部电影让我如此煎熬。
黛安娜去世那年,我正好高中,爸爸拿回了一张纪录片给我,我很喜欢那个片子,仔仔细细看了很多遍,后来还看了戴安娜相关的传记,所以对戴安娜这个人物是有直观感受的。
这就是现代人物塑造的风险,因为她的音容笑貌都是有视频展示的。
从遗留的影像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戴安娜是那种稍显木讷羞涩的大只美少女,因为个子过于突出,而导致她有点驼背,毕竟她有178高。
而到后期,她已经全然褪去了少女羞涩气质,很自信大方了。
随着她在慈善事业上的发展,她更加职业化大方的气质凸现。
而情感上,虽然有明确的时间线,但可以推论的是,她从爱而不得的任性女孩,逐渐成长,认清现实,怨恨过后,是报复的释然。
皇家可能觉得她不聪明,但其实她是没有他们需要的那种顺从认命的聪明。
就像凯特一样,认清使命,认领责任,保持皇家尊严,微笑,生子。
她所有的一切除了小小虚荣心外,还有对爱的渴望。
以至于到后期她的黑化,她也出轨报复而不幸被人利用,所以她转而为了对抗皇室的压力而争取民众的支持,这都是普通人的心里路程,巨大压力下不是光靠美貌就能完成的,而是她真诚善良天真。
反观这部电影里的戴安娜,像是有什么大病一样,我从没看过视频里的戴安娜像片中这样歪头驼背 ,她大幅度起伏呼吸,搞得我以为下一秒爱德华要飞出来了。
安柏林和戴安娜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她的幻象是她真的匪夷所思。
整部片子就看到一个奇怪神神叨叨的女人,甚至不知道她为什么这样,我的想法和皇室达成了一致,这个奇怪坏事不听话的麻烦精!!
实际上呢?
戴安娜坚定而温柔的一面没有表现,她真人从不畏畏缩缩,她最后在电视节目上承认自己和查尔斯双双出轨,不是因为她傻,她知道后果,她只是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最后的抗争。
而这个戴安娜呢?
抱歉什么都看不出来,她也默认自己是只傻鸟,只好看,马上就要被杀?
当然母亲的感情也完全没有演绎出来 。
我最后还有吐槽小K的声音。
戴安娜原声非常清澈,有种小女孩的娇俏。
但这个片子里的声音透露着一股蠢劲,真的,无力吐槽。
戴安娜要是看了这部电影,应该会祝福小K可以拿奖吧…她应该是这么个温暖的人。
《斯宾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而是带有精神分析性质的。
电影片头就注明了,一个基于真实悲剧的fable。
虽然是对历史人物的臆想揣测,但这种精神恍惚的调调,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的。
暮光女呈现的并非大众眼中优雅的戴安娜王妃,而是备受抑郁症和暴食症bulimia困扰的斯宾塞自己。
此刻的斯宾塞正在崩溃的边缘,阴郁又惶恐,疯疯癫癫的,还要在人前强打着精神,着实让人心疼。
在1991年圣诞节的这三天里,斯宾塞与丈夫、孩子、女王、媒体都有交集。
影片聚焦的这三天,正是王室生活的缩影。
当初任性倔强的斯宾塞,根本不知道自己将要为这锦衣玉食的生活付出什么代价。
在这里没有自由可言,无所不在的耳目,无所不在的规则、条条框框和繁文缛节,压抑得让人窒息。
没办法,人不能既要又要还要,她戴的珍珠项链,就象征着王室给她戴上的沉重枷锁。
吃珍珠和拿钳子自残,都是斯宾塞的幻觉。
这种虚幻现实交织的荒诞手法,呈现了她的幻听幻视。
听到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斯宾塞在苦苦哀鸣,丈夫查尔斯奉劝她戴好面具,因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给自己看,一个给别人看。
”每位王室成员都是这样活的,所以别再无病呻吟了。
美中不足的地方也不少,比如前半段并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内容,但是节奏压得很慢。
慢得我一度盯着窗外发呆,自然也错过了一些对白。
镜头总是怼着人脸拍,把每一个表情都无限放大,很有冲击力,也很考验演技。
一开始去快餐店问路时,暮光女眼神躲躲闪闪东张西望的,又很做作地歪头扭脖子,这是几个意思?
感觉有点过犹不及。
女王、丈夫、管家也都个个威严冷漠,一看就不像好人。
另外,我也没太懂安博林的用意,这个超现实人物每次出现都很破坏情绪,得不偿失吧。
尽管如此,我依然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斯宾塞所承受的痛苦与挣扎,是我作为一位普通女性也可以共情的。
除了优雅端庄,得体大方这些刻板印象,我对戴安娜王妃便无更多的了解了。
但显然,斯图尔特连这些刻板印象的演绎都并未做到,或是她无心在此方向塑造,她更像是把王妃演成了一个反叛的摇滚歌手,一个自由斗士,这明显与开头这些形容词,是背道而驰的。
并不是说不同角度的塑造是不允许的,当演员想要颠覆原型人物表面化的形象,冲破大众视野里惯性认知的桎梏时,一个完整的故事,扎实的剧作是大前提。
而遗憾的是,尽管用了王妃的本名作为片名,这部影片对人物痛苦的来由,总轻描淡写,语焉不详;对人物的每一次发疯,总羞于作更多的解释,而因为仅仅只聚焦圣诞前后的这三天,对难堪现状的描述更像是在隔靴搔痒,无法抵达人物内心最深处的状态,这让片中斯宾塞的失态和神经质,轻飘飘浮在空中,找不到落点和源头,反而更像是孩子任性耍的小性子,幼稚又不懂事,所以观众无法欣赏她,也无法同情她。
从这个层面讲,当然不是演员的问题。
开场的第一句话里,斯宾塞就说了句“FUCK”,这像是斯图尔特开始就给观众划了重点——看,我演的王妃是不一样的。
于是此后的120分钟里,斯宾塞嗓音低沉嘶哑,脖颈前伸,耸肩含胸,性格粘人又不羁,总想出逃,总想反抗,无奈一次次被打回原形,于是一次次表演痛苦。
即使在凸显人物内心时,晃动的镜头和急促的配乐在努力加持,甚至还有珍珠项链这个辅助情绪外化的道具,她的演绎,还是太像“表演”,不松弛,不细腻。
不管是吃珍珠的臆想,还是车轮下下横尸乡野鸟的隐喻,都显得太设计,太不高明,将创作者的算计暴露无遗。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部片子仍然具有优雅又温柔的整体气质。
胶片呈现出浓稠的质感,油画般的配色,不管是斯宾塞闪动的眼眸,还是空旷的草坪和绿树,整个世界都仿佛笼罩在柔雾之下。
大量的滑轨运镜和广角镜头,极大程度展示了宫殿里金光闪闪的装潢,放大了那种复古的奢靡与华丽。
而这样不断强化氛围和电影感觉的原则,也同样被沿用到了人物与剧作上。
这种不断放大情绪的拍法,让斯宾塞拖着华贵的香奈儿礼服穿梭在午夜光影变幻的走廊,放纵地奔跑在公路与草地,美则美矣,却仅此而已,像是一场创作者自我陶醉引起的自恋式的失控。
当有限的叙事篇幅沦为渲染氛围的工具时,对人物动机的描述与深层挖掘自然向后靠。
之所以说斯图尔特演的斯宾塞,永远只有表面的痛苦,是因为那些本该成为呈堂证供,成为不断要压垮骆驼的事件,也是十足表面。
排满的日程,规定好的套装,晚宴前称体重的传统,远远不能传达王室生活的窒息与压迫感,这些更像是我们老百姓认知里,王室成员的“工作内容”,于是这些事件,便意味着无法逃避的职责。
我们更容易将斯宾塞眼中的束缚定义为幼稚,将她的反抗定义为矫情,她甚至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结尾奔向炸鸡店与伦敦桥,更像是在炫耀贵族偶尔体验中产生活的优越感。
至于她真正的梦魇和病根,我们无法从这部片子里知道了。
女王全片说的两句唯二的台词,在我看来是全片最酷,最具有现代女性价值的两句话。
一句是在斯宾塞夸奖她的裙子时,她表示这也不是他们规定要穿的那条;另一句是全片反复提及的“你将会被印在钞票上,你只是货币。
”即说明,她也不乏在有限范围内,作出反抗规则的举动,而她同时又清醒地知道自己处于历史洪流中的位置,于是她选择不作说明,不作表率,只是不动声色地接受。
她或许也有过斯宾塞这样的时期,想要反抗向往自由,但她终究选择了大局上的稳定与繁荣,这是一种历尽千帆后的成熟,因此她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几十载。
而戴妃的悲剧或许在于,过多的执拗与自我让自己转不过弯,她选择了最背离本性的一条路,却无法承担其带来的代价,在漫长的岁月里也无法舒展与自洽,于是她的灵魂,只好在无尽的痛苦与自我消耗里消香玉陨。
首映礼留念!
蹭蹭南加大电影学院的福利,在Directors Guide of America看了首映礼。
1⃣️音乐的操纵,不和谐的钢琴,代入感。
2⃣️极其个人化的聚焦,但又因过度个人化,而显得神经质。
一场斯图尔特的个人秀。
3⃣️吞咽珍珠、扳手自虐的幻觉,屈服与挣脱的矛盾。
4⃣️结尾略突兀,力量感欠缺。
作者:Glenn Whipp / LA Times(2021年9月7日)校对:Issac译文首发于《虹膜》「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洛杉矶人,」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一边说,一边弯下腰给我看她身上精心纹刻的洛杉矶道奇队的队标。
今天是特柳赖德电影节的最后一天,我们将乘坐同一架包机回洛杉矶,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坐下来谈了谈帕布罗·拉雷恩执导的新片《斯宾塞》,斯图尔特在片中扮演戴安娜王妃,在为期三天的圣诞周末期间,她试图从无爱的婚姻和令人窒息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斯图尔特刚参加了特柳赖德电影节一个题为「重现真实:重新想象一个逝去的名人意味着什么」的座谈会;而现在,她坐在露台上,在这温暖的科罗拉多日光下穿着一件休闲的白色T恤、一条稍稍卷起裤脚的休闲裤,头发扎成马尾辫,她自嘲式地谈到自己是这类场合的「专家」参与者。
另外,一只巨大的金毛猎犬不停地绕着我们坐的地方转,完全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可能是因为在她来之前的几分钟,我给它喂了半块英式松饼。
事实上,斯图尔特说她没有太多的智慧可以传授,除了这一点:做完调研就把它抛在脑后,这样你就可以活在当下,更加听从自己的情感。
她在剧组有个语言教练,并且还去了学校学习仪态。
但斯图尔特不想让这些东西来定义她的表演。
她想要自由地想象。
「戴安娜就像一根通电的电线,」斯图尔特向前倾着身子说。
「在我看过的她的任何照片或采访中,她都有一种爆炸性的、惊天动地的特质,让我觉得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即使当她走在红地毯上,也让人感觉有点可怕。
这可能只是一种遐想,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际发生了什么。
但她就是有种野猫的感觉。
所以我想传达这一点。
你没有办法计划混乱,只需要陷入其中。
」在准备离开前,我们还抓紧时间谈论了在威尼斯电影节和特柳赖德电影节上让所有人都议论纷纷的影片细节和表演。
问:《斯宾塞》里有一段舞蹈蒙太奇,让人感觉你把对戴安娜的所有了解都融入到了动作中。
这很惊人……看完电影后,我才听说你其实讨厌跳舞,真的吗?
斯图尔特:我现在能说的是,这确实让我的能量摆脱了束缚。
这释放了我内心的舞者。
这是我从她身上夺走的东西。
我现在绝对可以站在任何人面前起舞。
我不再感到尴尬了。
就像撕掉了创可贴一样。
以前,我就是无法动弹,感觉不太对。
问:现在呢?
斯图尔特:这部电影在威尼斯首映的时候,我们举办了一个盛大的舞会,那晚我大概瘦了五磅。
是的,我觉得跳舞能说明很多关于戴安娜的事,我也希望通过舞蹈动作传达出来。
我会问帕布罗,「我们要在哪里拍这些东西?
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要听什么音乐?
」最后,他说:「我们不是在拍传记片。
无论浮出水面的是什么,只要坚信你是爱她的,把你对她的了解展现出来就行了。
」然后他会选择各种各样的音乐,比如迈尔士·戴维斯的《通往绞刑架的电梯》(Elevator to the Gallows),或者传声头像乐队、卢·里德的歌,还有希妮德·奥康娜翻唱自涅槃乐队的歌。
歌曲总是能传达心情。
戴安娜是一个热爱流行音乐的人。
我能想象到她听着菲尔·柯林斯的歌,然后在浴室里哭。
我还似乎能看到她跟着麦当娜的歌在衣橱里蹦蹦跳跳。
问:这场舞蹈戏拍了多久?
斯图尔特:每一天拍摄的最后30分钟,我们都会随机穿上不同的服装反复拍这场戏。
有时我很生气,有时我又一团糟。
有时我感到有一种强烈的欲望。
我感到被需要、渴望、疼爱。
有时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孤独、愚蠢,有时又很有报复心。
最后,我说:「拜托别拍了,帕布罗。
这些素材都够你剪一部12小时的电影了。
」问:拍摄的这些东西会左右你的情绪吗?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以想象你肯定有更多感到愤怒或孤独的时候。
她在整部电影里几乎都处于一团糟的境况。
斯图尔特:她满腔怒火。
你能感觉到。
有时她真的被逼到了绝境。
你很可能会问:「她为什么要生气?
她原本就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
」对于一个女人站在悬崖边,处于某种无助的状态,人们却倾向于一个充满诗意的想象。
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我不认为她能接受被拒绝。
她再也不能忍受这个谎言了。
这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感觉。
那会让我生气的。
我觉得这会让任何人生气。
你怎么能不感同身受呢?
问:戴安娜身上有多少你的影子?
很多人觉得由你来扮演她是一个不寻常的选择,但你很了解聚光灯下的生活。
你知道幻想和现实是多么的不同。
斯图尔特: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善于自我抽离的人。
我不是一个性格演员。
我没有为自己制定任何规则,但这部我所参与过的最诚实的作品一定包含了我自己的回忆。
况且,我还远远达不到她在全世界的名声。
她是世界上上镜最多的女人。
对我来说,很高兴能和这么多观众分享作品。
然而,有时它是如此短暂。
它是如此不可触摸,以至于感觉不真实,因此让你感到疏远。
人们认为他们了解你,而你觉得他们不了解你,然后你就会想,「好吧,没有人的印象是错误的。
无论我在那一刻说什么都是真实的,无论他们把什么细节拼凑在了一起,那就是他们得到的最终印象。
」问:但当你觉得这一切都被商品化了——那只是一种形象,而不是真正的你,你无法控制它的时候,你不会感到困扰吗?
斯图尔特:我知道被逼到墙角是什么感觉。
我知道那种感觉,先是想要反抗,然后又有点后悔,因为突然之间,你就被定义为叛逆的。
你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说:「所以你根本不在乎,是吧?
」你在开什么玩笑?
你真的是这样吗?
因为事实正好相反。
这是一个复杂费解的想法,但我完全理解那种想要与人建立联系的感觉,而实际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感觉越强烈,你离它反而会越遥远。
问:作为一个自称土生土长的洛杉矶人的人,你在那个乡村庄园进行拍摄时有没有感到格格不入?
斯图尔特:事实上,我感觉非常自如。
在我们开始拍摄之前,我很害怕,感觉可能会有点夸张,但实际那里没有很多人,所以感觉它的覆盖区域并不大。
当然,它覆盖的区域其实很大,但感觉上的规模非常小。
所以你感觉像在家里一样。
尽管这部电影悲伤而沉重,但有一种不屈不挠的能量。
我拍得很开心。
我觉得我被允许并且被鼓励成为一名领导者,因为她就是。
她有一种毫不费力的领袖感。
戴安娜让有一种让每个人想要亲近的特质。
她是你能想象到的最好的幼儿园老师。
所以当我到达片场时,我都怀抱着对于全体剧组人员的爱意,我每天都觉得如果有人累了——这可能是世界上听起来最傲慢的事情了,我不在乎——我都会心想,「如果有人摔倒了,我都会扶你起来。
」我觉得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
问:我不知道需不需要担心会剧透结局——也许谈谈最后一首歌的选择是一个剧透?
我不知道。
(如果读者不想知道,就跳过这一段吧。
)但迈克与机械工乐队80年代的歌曲《我需要的是一个奇迹》(All I Need Is a Miracle)给人一种摆脱束缚的感觉。
斯图尔特:当帕布罗第一次为我播放那首歌的时候,我开始嚎啕大哭。
这就像约翰·休斯的电影的结束镜头。
似乎突然间,女主人公骑着马走向了夕阳,然后我们画面又回到了那个差劲的前男友,他是个失败者。
这让人有一种胜利的得意。
问:在电影中,戴安娜与安妮·博林的鬼魂进行了交谈。
你遇到过超自然现象吗?
斯图尔特:(笑)没有。
但拍这部电影时,我有一些毛骨悚然的精神层面的感受。
即使我只是在幻想。
我觉得有些时候我好像得到了启示。
讲述一个已经不再活着的人的故事是很可怕的,更何况她的生活已经被公众严重入侵了。
我们从来不想去侵犯什么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只是想增加一件美好事物的丰富性。
问:你有感觉到戴安娜和你同在的时刻吗?
也许这听起来太虚无了……斯图尔特: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她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鲜活,即使这只是我的幻想。
但有时我的身体和精神都会忘记她已经死了。
突然间,我对发生的事有了一种印象,会想起来她留下的那些东西。
每一次我都会对这种新的情感体验感到惊讶。
也许每周会发生那么两三次,她去世的事实会让我完全崩溃。
我只是无法接受,因为我每天都在努力让她鲜活起来。
这部电影是极度戏剧化的。
它的故事被压缩到三天之内。
对我来说就像一支芭蕾舞。
但为了让她鲜活起来,每天都要非常努力,所以一想到她已经死了,我就非常心痛。
它不断地摧毁着我。
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苦旅……有时候我就想,「哦,天哪,」就好像她试图冲破我的身体。
这很奇怪,但也很神奇。
我这辈子从未有过这种感觉。
原文链接: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movies/story/2021-09-07/kristen-stewart-spencer-princess-diana-interview
评论里戾气和恶臭含量太多了。
2023.0614 上影节。
表演的节奏很蛮好。
k的表演我觉得是越来越好了,真的很棒,要知道她所塑造的是一个跟自己本身却离得很远,但是在心里某一小块距离很近的人。
而这一小块给了演员靠近角色的途径。
我看到有人单说表演不行,无法共情,只会发疯。
我觉得要分别说明一下。
这个群影片表现的是在一个临界点的女人,她被挤压在王权和个人自由之间(别忘了女王也说了自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了电视演讲的衣服)。
所以整体压抑,并且神经质,是好的,在有就是,当演员在人物状态里的时候那怎么做都是对的。
k是达到这个了,在这个片子里。
况且有的人说和以前一摸一样就是演她自己,我想说,她的小动作说话的嘴型,以及走路的姿势,都和过往不一样,完全成为了另外一个人,如果真的认真对比应该不会这样睁眼说瞎话。
另外,我们在影片中也可以看到,斯宾塞在独处的时候,尤其是偷偷做什么的时候,动作频率 放松程度,还有某些人说的做作,是完全不存在的。
同时与她在与儿子们的时候 与宫廷人的时候 与佣人的时候等等都是不同的。
所以,k的演技在这个片子里是好的。
再有,表演要演的是人而不是“王妃”或者什么样的一个“符号”。
共情的前提是理解人物,换位思考人物的处境,很多评论区的人和观众,您要的共情是让电影共你的情,并不是你在共人物的情。
你都不愿意走入人物心理,一开始抱着敌对的态度,那怎么能打开心去尝试接近人物呢?
怎么能共情呢?
所以基于此评价k塑造斯宾塞,即黛安娜,是发神经表演,我是不认同的,其中的层次第一段分析过了不多赘述。
但话说回来,建立在对人物充分了解,并且愿意用“她”的眼睛去看世界最后,依旧“无法共情”,我尊重,但是建议别当做发泄个人戾气或对演员本身不满的借口。
我理解观众无法共情的立场,但我不认同用“无法共情”当挡箭牌直接且片面的评价演技,因为对于我来说很共情,我相信在面对斯宾塞与儿子们游戏的时候,最后独自在老房子回忆哭泣的时候,还是会有人共情的,尤其是遭受过生活苦难并且勇敢面对的人们。
所以共情本身是因人而异的,因此用它来评价演技是片面的。
更不用说一些人一上来说演技烂,并没有给出根据,我觉得也不过是在发泄自己的自卑而已。
所以我觉得公正客观的评价才是评价的本质意义所在。
以及k真的很棒,但肯定没有到完美。
不过同作为进入过表演世界的人,她让我钦佩。
看的第一场BFI电影节的电影。
Spencer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我很像戴安娜,尤其是她强忍着眼泪哭的时候,就像极了我前段时间每天暴哭的样子。
电影让我最震撼的片段是戴安娜的臆想和音乐的高潮相结合,太棒了,好几次这样,以为是真的,其实是假的。
就是女主的情绪到达了极致,很喜欢配乐,好像是大提琴(不太懂)在这里我就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我像戴安娜了,因为这里的戴安娜很情绪化,整部片子都让我非常压抑,因为戴安娜一直处于情绪崩溃的状态,而我就是如此,经常崩溃女主演技很棒观影体验很棒,沉浸式体验,我爱上了无字幕英语电影,我大概看懂了70-75%,由于语言限制,还没有完全看懂,下次再看!
摄影很棒,对于我这种视觉动物来说,这真的是可以称之为视觉盛宴,每个镜头,演员服装,汽车(复古911和劳斯莱斯太美了),屋内装饰等等为什么大家都那么喜欢戴安娜?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的性格像戴安娜,但我不喜欢戴安娜。
我们都是靠自由活着的人,无法被束缚当我们生活在大众视野下,所有做的小事都被放大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接受失去自由的代价?
夜晚11点钟,从英国的电影院里走出来,和同学分别后,一个人走在王子街上,风吹在脸上,我在街上小跑着,好舒服,好自由。
我从电影院出来的感觉就好像Spencer从王室里逃脱出来,因为电影很压抑,结束后我也好像解脱了一样。
我好喜欢夜晚在大街上,自己或者是和朋友一起,夜晚总是让我觉得自由。
在异国,我竟然一点都不害怕这么晚一个人走路,坐双层巴士回家。
即使我如同往常一样,坐反方向,坐过站。
但是我还是好快乐好自由。
现在就想多买几张BFI的电影票
“每个丫头都有两幅面孔。
一副留给自己,一副留给照相机。
”(篡改自电影《斯宾塞 Spencer(2021)》)
随着颁奖季的到来,一轮又一轮”优质“的表演开始充斥在大荧幕上。
和很多随波逐流的影评人和媒体人一样,我也要开始蹭热点了。
(虽然国内自称艺术家的人们对于奥斯卡没有多大兴趣......)今年的几位女主角都奉献了最做作的表演,也是最舒服的做作表演。
(我就只说这三部鸭)有人说表演一定要自然,但是事实上在任何场合我们都喜欢看到“抓马”的日常表演。
办公室一定要有甄嬛传!
家庭一定要有阿修罗!
真是因为这些“严重的表演痕迹”(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爱说的词汇)和“奇奇怪怪的动作行为”让我们这些普通的再不普通的大众有了“跳脱繁琐生活框架”的能力。
就像玛格丽特·苏利文在《街角的商店 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 (1940)》里在信里的所说的那样:”我们每天的生活已经够糟心的啦!
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美妙的事情值得我们去讨论?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日常生活上了”杰西卡·查斯坦演出了作为一名传教士的“艺术感”,将塔米·菲的日常生活表现为了一种“行为艺术”。
这种跳脱现实的行为艺术,让一些人爱上了塔米·菲,也让一些热衷于“正常生活”的古板人士非常不悦。
当浓妆艳抹的塔米·菲讨论女性、同性恋、艾滋病以及一些“非正常生活”的行为时,总有一股无形的枷锁试图让她停止自己的表演。
通过装疯卖傻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这种古怪的行为赋予了塔米·菲勇气去对抗这些“正常的生活”。
(感谢上帝,让我在2021年看到这部杰作。
)但是这些事情,戴安娜王妃做不了。
这个在崩溃边缘挣扎的女人,只会歪脖子、抿嘴唇,来表现自己的”不舒服“。
说实话,那种困在豪华礼服、高压音乐和皇宫之中的日子,我没有体验过,我很难想象有些影评人是怎么感同身受的,可能是车马费收的多吧,和我这种贫困选手不一样。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表演恰如其分,在皇室阶层的”正常生活“之中,表现地十分不自在。
和被上帝祝福的塔米菲不一样,斯宾赛从小就生在一个被拘束的环境当中,她被教育到”拘束“即是”正常“。
然后她内心的、人性的、原初的自由本性,让她备受煎熬。
是不是很好笑?
最简单,最原始的东西,自由,居然是要通过争取,才能得到的。
我们要忍住我们的本性,才能”正常的生活“,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最后是《犬之力 The Power of the Dog (2021)》,听说是十分的好看。
(但是我看到了3分就睡着了)还听闻克斯汀·邓斯特的表演很出色,所以看了。
想想也是震惊,这位在《夜访吸血鬼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94)》就有卓越表现的女演员居然没有获得过任何奥斯卡提名。
一个在男人世界里过着“正常生活”,束手束脚的西部女性......电影不是很好看,也就不多说了。
那个,最近有人私信和评论觉得我写文章很随便,我倒是希望他们能够给我随便一下看看。
暮光女和戴安娜王妃的形象根本不搭,不是说只要是个白人女性带个金色短发套就是戴安娜的,两个人的面相完全不一样,暮光女的面相一向都是偏凌厉的,脸上的轮廓跟刀削一样,一看就不好惹,戴安娜一贯给人的亲和感就跟脸部轮廓的柔和关系很大,哪怕是她离婚时打扮往复仇女王上走,也没有减弱效果。
不过这女主中文配音演员挑得也不好,腔调太造作了。
我觉得这个影片名字很可笑,戴安娜就算是抛弃了王妃的身份,她就是一个斯宾塞吗?
她又不是斯宾塞家族的继承人,成为王妃前整个家族有谁重视过她呢?
其实我觉得整个故事和《出走的决心》一样讲的都是一位要出走的娜拉,尽管两个人身份天差地别,但她们陷入同样的系统性困境,这种pua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就算她们努力出走也摆脱不了,戴安娜到死也摆脱不了王妃身份的束缚,因为这个王妃的身份同样带给她一生的荣华富贵,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王妃的名头,谁会关心一个寻常的苦闷妇女,就像没有人真的会关心成名前的苏敏。
就以影片而言,李红的丈夫和女儿几十年共同生活,怎么会没有过快乐和亲情?
可他们同样也构成了困住李红的的网,家庭不是避风港,反而是挣扎不出来的锁网。
同样对戴安娜来说,她的孩子,她的娘家,她的夫家,她的高贵身份,共同构成了密不透风的锁网,只不过和寻常的妻子们比起来,锁网更好看,宛如她脖子上戴的那串耀眼的珍珠项链,即便是离了婚,戴安娜也没有真的挣脱过,她到底是死在了这张锁网的绞杀下。
戴安娜真的想不到吗?
她不知道离婚也不会带来真正的自由吗?
我想她知道,几十年来足够她都看清楚了,所以影片中你会感觉戴安娜时刻处在崩溃疯掉的边缘,这就是个颠婆,可无论高低贵贱,世上婚姻里有几个女人不是癫婆呢。
整个影片算不上高水平,首先就是暮光女的演技实在不够用,疯女人是西方文艺中常见的形象,能演好疯女人往往是女演员高水准演技的直接体现,但暮光女显然没做到。
要知道颠公颠婆们看人的眼神往往是直勾勾的让你害怕,但是里面女主的眼神太飘忽了,她演出的癫,不是真疯或者崩溃,而是故作的叛逆。
当然整个剧情和台词也拉了很大的后腿。
而且我也不理解编剧的脑回路,戴安娜干嘛老把自己和安妮博林联系在一起,就因为她是著名的砍头皇后吗,觉得她们都是被王室侮辱和损害的?
拍戴安娜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她想当个跟儿子吃炸鸡听流行歌曲的中产阶级之女吗?也太矮化这个非凡又独特的女性了...我觉得小K跟戴妃唯一像的地方只有腿。
对于斯图尔特的表演评价真是两极分化。不过传记片里,演得是否“像”也不是评判是否演得好的唯一标准。以及戴安娜斯宾塞原本就是一个离大众极远的人,大众说了也不算(这部片子已经把这个距离尽量缩短了)。导演适合拍恐怖片。(一查果然拍了一部金)
与其说是传记电影,不如说是彻底的心理电影,完全是戴安娜的独角戏,所有的环境、人物、镜头和音乐都在渲染着规行矩步的“深宫大院”带给戴安娜的压抑。禁锢和自由的主题取巧但却流于表面,无论是扯断的项链还是奔向KFC都很理想化和符号话。而且大部分时间里,戴安娜展现出来的是她神经质,而非人物的复杂性,对于她何以至此的真实境况还不如她十分钟采访来得让人共情。不过小k还是很用心,很多时候能带来神似的惊喜。很喜欢影片的色调,像是记忆该有的颜色,正如戴安娜眼中,这个过去和现在混淆不清且了无生趣的权力世界。
渐入佳境的一部 我的感受从三星到四星再到五星令人窒息的就是她身边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恶人,但他们最终还是将她推入了绝境,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他人的地狱添砖加瓦all i need is a miracle
分了七八次才看完。仅代表私人觉得k演得并不多好,情绪和表演方式一直原地打转,不断单调重复,感受不到推进和变化。她用那张好看的脸反复地喊“我太压抑啦我要崩溃啦我受不了啦”,然而那更像一种青春期少女的叛逆躁动,而不是一个困在华服城堡中苦闷的王妃。片子除了k的部分都很棒,每个配角,每一个!蒂莫西、莎莉,还有王储、厨师长(波吉亚家族里的侍从!)都又稳又可信。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王妃洗澡时裸身站在“四面楚歌”的老式淋浴喷头下,那喷头像一副古老、巨大的怪物骨架把她囚在里面,水柱喷射,万箭袭来,无处可逃。
英国王室因为戴安娜将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最难过的点是看到最后电影里的她终于开心地做回了Spencer,但照应在现实中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了倒计时......厨房场景那么多但没看到一样比炸鸡更能勾起食欲的东西,不愧是你大英
看过《王冠》第四季,再看这部电影版,感受完全不一样。电影非常压抑,小K饰演的戴安娜不只是敏感神经质,还有幻想,偏执狂。小表情小细节非常非常多,可惜的是,三天里的戴安娜,很难让人产生共情。非常可惜
拍情绪即成情节。我们熟知的惊世骇俗的戏码尚未发生,但惊涛骇浪已在她的胸中翻涌。电影在每个环节都做到了精致准确:以圣诞前后的三天两夜为线形成工整结构,钢琴、弦乐、爵士和流行的音乐变换兼顾人物内心与叙事分节,所有台词语涉双关,所有运镜调度都追求光影的完美和强烈的象征色彩。有条不紊的形式造出内外一体的牢笼感。KS的声音很有特色,是受惊的鹿的哀鸣,是被死死摁住后的愤懑低语。只在结尾短暂的“逃学”,她的声音才变得明亮,但最后一个镜头,欢时短暂。她的脸又阴郁下来。她注定要走向那个电影外的悲剧。本片不讨好的点在,一旦观众无法共情戴妃的内心的窒息晦暗,将把一切段落都贬斥为矫情和作。我们固然不是戴妃,但她没有位置的痛苦,无爱又无望的婚姻,被所谓更宏大的目标胁迫去每天承受自己恶心的事情,又与我们众生有何不同呢?
编导演全程灾难,首先编剧试图揪出戴妃决定离婚前三天的情感矛盾,这对于传记片来说本该是个聪明的视角,但坏在前情没有任何铺垫,只能在只言片语里面得知王子的外遇对她所造成的伤害,用衣服和称体重这种小传统要如何能表现出王室对她的束缚和压迫呢??情绪没有落点导致我们只看到了一个神经质的矫情的到处给工作人员添麻烦的王妃,加上KS试图表现优雅但全程极其做作的表演,拍球台那一幕居然又好笑又尬,大失败的人物塑造让观众很难与之共情。拉雷恩试图通过某些失重感表达出戴妃情绪的陷落与突破,但转眼就是一场场香奈儿变装高定秀,对于想展现的所谓“女性主义”简直是贴标签式的赶时髦。本片不论对戴妃还是对女性主义都是一次浅薄虚伪的消费,正如那一套套华服下包裹着的KS的空洞表演一样让人难以忍受。
作为传记电影来说剧情显得很片段,仅仅几天的时间跨度也没法很好描绘这个复杂角色。戴安娜的悲剧无疑是源自英国王室,但电影中对于英国王室实在太给面子了,只是整了一些一语双关的台词和情节内涵一下,这还不如去看一些纪录片
6月12号fancl斯宾塞,有个姐妹放映完直接开骂屏摄、装修,我支持你!
小k这次演的还可以,虽然是无实物表演。
侍者对她说:It’s all set。她回答说:这话听起来真可怕,就好像一切事情都已经发生了一样。
既然是在拍摄早已远去的幽灵,那么不如拍点实际点的东西,即——论不想“扮演”王妃的演员小K如何恢复成小K的自由身,在这点上拉雷恩是成功的,最后一段MV似的蒙太奇颇有玩味之处,它打破了空间秩序,在这里衣服只是衣服,想换就换。
这个戴安娜看上去像磕多了
压抑孤立的形式感始终做的很足 配乐是心理惊悚感的加分项 但文本实在是减分项 削弱了镜头设计上呈现的被控制与无助
因为是根据真实悲剧改编,再现了戴安娜与英国皇室决裂的那个“圣诞节”期间的故事,也还是吸引人的。女主获得即将揭晓的本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提名。导演是智利出生,拍过不少历史人物电影。对历史题材有兴趣的观众可看。
戴安娜既不是野鸡也不是烈马,而是时刻要被人观赏,被无爱婚姻和宫廷礼教捆住的金丝雀,美丽但不自由。就像结尾这首摇滚相对于之前的古典音乐,戴安娜的格格不入在所有人看来都十分刺眼,大量跟拍特写,就像时刻对准她的镜头和隔墙有耳的监视,小k经住了考验,压抑痛苦情绪传达出来,而且拍的太美了,拉来安妮·博林这个点有意思。
一部人物状态主导叙事的影片,而状态的呈现主要通过镜头。推拉、广角、仰拍、跳切,简直电影技术大赏。一个皇室,一个面孔会出现在以后货币上的女人,一个换衣服必须拉上窗帘的女人,一个濒临崩溃的女人。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约翰.卡索维茨式的女性角色,一个在沉沦和寻找本真此在的张力下进入“垂死”状态的女人。不过没有卡索维茨那么绝望。最后段落时空的跳切和场景的布局颇有《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影子。话说小K这种辨识度过高的演员似乎更适合纯虚构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