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一直以丰富的商业片而闻名,因此美国商业电影的竞争非常激烈,但仍然无法阻挡不断涌现的新人导演。
他们表现出了独立电影的新形式,将艺术风格与曲折的故事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
电影《好时光》以时间顺序,讲述了兄弟两人抢劫银行后,弟弟被抓,哥哥设法营救的24小时。
故事矛盾冲突紧密,具有紧张性和波折性。
在视听语言方面,电影以一连串特写镜头开场,将人物的情绪直观的传递给观众,提升情感张力。
人物面部特写镜头甚至贯穿这个电影,将各个人物状态快速、直接的投向观众。
并且电影几乎全程使用了手持拍摄的方式,表现出强烈的不稳定感。
在声音方面,经常是同一个时间几个声音此起彼伏,以至于观众难以听清对话。
这些画面和声音元素与快节奏的剪辑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视听风格,也强化了人物紧张不安的状态。
同时,电影还大量使用了风格化的灯光和具有动感的电音。
电影中,对色彩的风格化使用非常多。
当主人公与女友在出租车上谈话时,窗外一闪而过的街灯和车内手机成为唯一光源。
因此,整体环境十分阴暗,表现出主人公的劣势处境。
并且,一个人脸上是红光,一人脸上是蓝光。
这表现出两个人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同时,镜头贴紧演员的面部,传达出强烈的压迫性。
在电影中,这种表现方式,在表现两个人的人物关系时经常使用。
而对于底层人物的呈现也是导演萨弗迪两兄弟独特的创作视角。
他们经常塑造社会边缘人的形象,表现他们混乱的生活状态和行为后果。
电影中,主人公康尼为了救出弟弟使用了自己一切能想到的合法和非法的手段,但是最终自己却被捕,而弟弟因为智力问题被送入心理辅导中心,有了真正适合他的归宿。
哥哥的一切努力最终成为了荒诞和无力,表现出沉重的无力感。
一切努力归位虚无,自认为好的方式并不适合自己或亲人,这也是社会边缘人的真是状态。
综上所述,导演用独特的视听语言手法和社会关注点,表现出不同于主流美国电影的影像风格,在主流影像风格之外进行创新,表现出自己的影像风格,并且导演之一,本·萨弗迪还在其中演绎了智障弟弟的生动形象,因此,本片在多方面都值得电影创作者深入学习。
本文写于2017年,比较喜欢萨福迪兄弟,当时也看了《天知道》。
影片在戛纳放映时让一众媒体人大呼过瘾,如今在美国发行更是让萨福迪兄弟大火,而在这之前,他们还是游走在纽约街头和好莱坞电影中心边缘的独立电影作者,凭着单纯的冲动和热爱拍着自己的小成本影片。
不过作为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唯一的80后导演,兄弟俩早已在十年前就去过戛纳了,2008年《被抢的乐趣》(The Pleasure of Being Robbed)入围导演双周,2009年《去采些迷迭香》(Go Get Some Rosemary,后改为“长腿爸爸(Daddy Longlegs)”)再次入围,2014年《天知道》(Heaven Knows What)去了威尼斯,还拿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看起来两人属于“电影节选手”,然而相较具有类似特质的导演如肖恩·贝克(Sean Baker),凭《橘色》(Tangerine,2015)在圣丹斯收获好评,今年的《佛罗里达乐园》(The Florida Project)在戛纳导演双周首映且成为颁奖季热门,更不用说从80年代中期凭借独立电影在圣丹斯、戛纳崛起的科恩兄弟、贾木许等大咖导演,兄弟俩这些年似乎一直没“混”出来,要不是遇到帕丁森这位“影迷”,或许他们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待被发现。
这次的合作明显较前作升级,围绕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饰演的康尼(Connie)这一角色展开叙事,情节更加紧凑和戏剧化,加入明显的类型元素,又有着相对一贯的承接,如摄影风格和画面元素、相似人物设定(年龄、阶层、生活方式等)、电声配乐、强烈极端化情绪,以及对现实的偏好。
影片展现的是关于劫匪和兄弟情谊的故事(虽然导演创作时没有想到表现“兄弟”),主要部分都在“劫匪”这一点上,即康尼为了解救弟弟不得不做出各种选择、一步步走向极端的过程。
叙事节奏很快,且几乎没有停歇的意思,只要一让观众产生这种倾向接着就开始反转,比如抢银行坐上车之后、警察盘问之前,甚至康尼和女孩相处时(尽管有被追捕的担忧)都让人以为“危机”已被康尼成功化解,而情节也就是在这一刻开始走向下一个“危机”,推着康尼不断去处理,也推动观众将焦点维持在康尼神经紧绷的状态中观看下去。
当然除了叙事上的直接引导,贯穿整部电影的电子音乐配乐不容忽视。
充满现代感和噪音化的音乐不仅与画面相契合,匹配人物动作的连贯性节奏,更是传递着人物心理节奏,强化影片的强烈风格。
两人街头被警察追捕的奔跑镜头,警笛等环境音、各种打击乐加上持续的电子音轨,直接延续至弟弟尼克(Nick)进入监狱的场景,而这时将近20分钟的影片开始出字幕,前面的一系列紧张时刻才只是一个引子。
影片的节奏感同时也通过摄影和画面的表现方式直观呈现出来。
摄影师是导演一直合作的肖恩·普莱斯·威廉姆斯(Sean Price Williams),延续了之前作品流动、粗砺的影像质感,然而更具表现性。
大量贴近人物的手持跟拍和特写,最大化呈现内心情绪,加上快节奏碎剪,以及偏离中心、倾斜构图,都成为表现性而非纪实性的技巧使用。
摄影机稍远离人物时,像康尼穿过走廊的运动镜头,得知带错人后下楼梯走向女孩房间的镜头,或孤注一掷或踌躇无措,也都是情绪的展露。
另外,画面中几乎无所不在的对立色彩和色光的使用不仅传达出现代元素的节奏感,其视觉的强烈性和刺激性也是内在的表现。
刺目的红色喷雾染料,快餐店厕所的红白蓝三色对比,黑人女孩家里不同房间的蓝、红、绿、紫色光,游乐场里的红、蓝、绿光以及邪典(cult)趣味元素,甚至夜晚街头、车内光效等,风格化的现代感影像又映射着人物和事件走向怪异化、极端化。
至于片中人物,哥哥康尼最具复杂性和层次感,他的情绪突转是影片推进的催化剂。
像是每一个紧急时刻或是无路可退时他脱口而出的扯谎,维持对方对自己的信任和同情以最大程度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目的又都是出于对弟弟的保护而让人不禁替他庆幸,虽然事情最终走向失控(被女孩发现以及选择暴力手段殴打保安),他在雷(Ray)的面前还是表明两人不是一类人。
智慧、冷静、极具行动力,甚至是迷人的,却异常极端、掩饰冷漠和危险,这一角色也让帕丁森拿到戛纳影帝的提名。
而其中雷的角色与《天知道》中的Mike有着相似性(同一人扮演),导演似乎喜欢让他在镜头前跟别人不断讲述。
另外本尼·萨福迪(BennySafdie)饰演弟弟尼克,可看出他的表演潜力真的很大。
从影片的成功可以看出类型创作的多样化趋势及艺术性更广泛的可塑性,虽呈现的是犯罪类型,却依然保有艺术上的个性化追求。
比如在现实感的表现上依旧是街头实景拍摄,场景、人物都以实地调研为依据(导演甚至专门参观监狱);在大的因果关系线索下,人物动作单元由外部突发事件相连而不是因果链条延续,某种游戏感和宿命感被强化;画面、音乐表现的风格化较前作更加突出,反而表现为一种类型元素的扩张。
艺术性和类型元素的融合不仅保留影片的作者性,也能使其更加“好看”。
当然影片也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只有在第一次且从头至尾完整观看的情况下才能体会到的情绪张力,似乎是难以保留下来的。
这或许与其对人物的刻画几乎完全集中于“即刻”变动有关,而对过去经历、事件前因点到为止,增强了现代感和游戏感。
就像结尾与开头似乎又构成了一个循环,而这中间发生过什么吗?
好时光,对于片中的男主兄弟俩而言,只是二人追求的梦想而已,面对他们的现实却是——“不是好时光”……康尼锒铛入狱,尼克进入精神病院进行强制心理治疗,——治疗的结果是,周围弱智人群的环境,使其心理逐渐更扭曲、更弱智……影片在演绎主线剧情时,一直不断从侧面揭露严酷的现实社会问题——单亲家庭暴力问题。
单亲家庭的暴力行为往往给幼小的一代造成严重的后果,如片中男主康尼的弟弟尼克出现认知障碍的心理问题,无不与其有暴力行为的奶奶有关,这也是为什么康尼要带弟弟抢劫银行的原因,他希望能以此获得足够的资金,带着弟弟远离这个糟糕的家庭、远离无休止的让其不断回忆痛苦的心理医疗,重新过上健康的生活……另一个受单亲家庭迫害的就是男主的女友科里,科里家中只有唯一的亲人母亲。
在康尼去科里家求助时,科里与其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也折射出科里的家庭也很糟糕,这也是为什么科里能决定愿出1万保释金帮康尼的原因,虽然没能如愿,被母亲取消了信用卡,但她对于同受家庭暴力之苦的康尼而产生的同病相怜之情也被折射出……也可能是导演的故意安排,康尼半夜求助的陌生人一家,也是一单亲家庭,也同样是家中唯一亲人是奶奶的一家。
年仅16岁的少女克里斯特尔也和奶奶同住,而康尼进其家后,听到的都是奶奶训斥、责骂克里斯特尔的话语;而康尼询问克里斯特尔平常干什么时?
答案是彻夜不睡看电影,结交贩毒男友……这自然也折射出小姑娘是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中成长出来的,若其奶奶真的疼爱她、关怀她,她也绝不会走上歪路……整部电影从侧面折射出无穷无尽的争吵、歇斯底里的吼叫和不分缘由的暴力……康尼很疼爱自己有认知障碍的弟弟尼克,为了使他能远离“巫婆”般的奶奶,远离无休止的让其不断回忆痛苦的心理医疗,康尼决定带弟弟远走他乡,给弟弟一个健康的新生活……而筹措资金的途径却是铤而走险——抢银行……康尼与尼克在银行柜台前,通过纸条威胁,使面无任何表情的女收纳员将钱如数给了二人……二人轻松地有惊无险地完成抢劫,坐上事前约好的车后,却不料中了女收纳的计,——钱袋中暗藏一彩弹……彩弹爆炸,车中顿时红烟滚滚,车不仅撞车抛锚,袋中的钱也被染上红粉染料而如同废纸……二人慌忙逃窜时,身上的斑斑红迹惹得警察询问,本该镇定时,有认知障碍的尼克却撒腿就跑,这正中警察下怀……尼克被捕,康尼试图将其保释出,但其抢劫的钱因都染上了红染料,律师将这些钱全部占为己有后,让康尼另出一万做保释金……康尼只得求助女友科里,不料,科里的母亲私自将科里的信用卡取消了,使保释计划彻底落空……这时,康尼打听到尼克被看押在一家医院……于是,康尼决定铤而走险,想法从医院将尼克劫走……康尼巧施其计,成功从医院救出“弟弟”,并向同时坐医院大巴出院的一家求助,暂时进屋避寒……不料,进屋后,康尼发现救出的人根本不是自己的弟弟,——自己慌里慌张地给自己摆了乌龙……被救的人叫雷伊,是个售卖迷幻剂的毒贩。
听雷伊陈述,他与同伙在逃避警察追逐时,将一包钱和一瓶迷幻剂藏在了达什游乐园一恐怖屋……于是,康尼想找出这笔钱,希望能用此将尼克保释出……进入游乐园,二人不幸被一保安发现并报了警。
二人慌里慌张地将保安打晕,康尼穿上保安衣服,支走警察……因没找到那包钱,只找到一瓶迷幻剂,康尼决定拿着这瓶药,与雷伊进入保安的家,让雷伊联系其同伙克里发,售卖这瓶迷幻剂……倒霉的是,售卖不成发生内讧不果时,住所遭警察围堵,康尼锒铛入狱,雷伊掉楼摔死……尼克被其奶奶送入精神病院,强制接受治疗,在周围充斥着智障人群的环境中,尼克渐渐被同化、心理被扭曲……
cross the room if you've ever been lonely…有谁没经历过这些麻烦 大胆的美学尝试 高噪点 色相不准 镜头眩光 导演尤其偏爱特写镜头 简直是21世纪的卡萨维茨 最难得的是 看似一发不可收拾的情节 其实暗含诸多情节走向的可能 走错一步 便走向另一种发展 这便是没有剧本的剧本 生活也是一出没有剧本的表演 随时可以戛然而止 而暂停的方法又有一千一万种 影片最后能归于冷静的思考 这一点真的很棒
总结一下新浪潮在哪:1.个性化的影像,虚焦、摇摆、出画、镜头根据外在乱入的思路而不是观众想看的情节而设计,在画面上一个意外连着一个意外,制造了混乱的感觉。
2.情节上人物的出现也如此,不按照情节内(有安全感,会让人觉得“我就知道”)的逻辑而是按照真实生活的混乱逻辑(生活不会给你任何提示)来出场,保安和小女孩的“被惩罚”给主角赋以真正的邪恶光环,混乱就像泥沼一样会让普通人陷入,也像妖风吹过一样来去无形,这无辜的二人就是普通人接触到邪恶边缘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小女孩,充分展示了没有信仰之物就会自动滑向混乱和邪恶(无贬义)的人性本质。
3.打斗戏真tm出彩,几乎没有完整的动作,从银幕外飞进来的一脚让我感觉被打了一顿。
与韩国的飞天踹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细节证明了创作者并不是剑走偏锋,而是已经在主流层面上升华的状态。
罗伯特演的是真的很好…电影中康尼在电影开头闯入办公室的时候就一眼撞进了我的眼里 我似乎是一瞬间就感受到了这是个怎样的角色 他粗鲁 蔑视规则 狡猾恶劣地游走于这个世界里 他看起来没有过高的教育水平 但却让我无法一时间下结论 是他天生恶劣还是生活太过于艰难 他看起来强大 无所不能 浑身是刺 危险到让人根本不想去接近 但实际上他如此强大 只是因为他被需要 不是被社会不是被周围的人 而是被尼克 只有尼克让他在这操.蛋的生活里有了坚定的 活下去的勇气何一定要活下去的决心 一定要变得勇敢一定要变得强大一定要变得足以被依靠 尼克是他仍然存在的证明和仍然被爱的唯一痕迹 一切都是那么混乱 然而一切都只存在于尼克“之中” 在迷幻令人头晕的夜晚世界里 电子乐伴随着他的脚步带我们偷窥他生活的一角 仅仅是一天 一个夜晚 但这一定是他人生中最可以被说为是“全部”的一天 借用别人的评论来说 尼克因为曾被爱过而穿越了整个房间 然而他却不知道 他的哥哥康尼曾为他在一晚穿越了整座城市
故事很简单,哥哥和智力低下的弟弟抢银行,弟弟被抓后哥哥想救他出来的故事。
时间跨度为一天一夜,荒诞逼厄令人厌恶。
一度难以看下去,即使有帕丁森的颜。
但在暂停的间隔里,我意识到,我真正抗拒的是一眼可以看到的悲剧,以及无力改变的绝望。
拿好时光和无名之辈做个比较,因为都是憨憨新手抢劫的故事,都是悲剧的底子。
无名之辈巧妙的地方在于它增加了许多的幽默,让你在观影过程中会笑会哭会被感动,你会在不可改变之事里看到一丝曙光,即使这曙光只是假象。
残废的人还是想死,走火的枪最终还是终结了一个人的生命,底层的人还是在地底爬行,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还是相信着曙光?
因为一切都会变好的正是自我欺骗的旗帜。
好时光的巧妙与无名之辈完全相反,它妙在把绝望逼入更深的绝望,从小被欺负的智障弟弟,靠色诱达成目的的哥哥,抢劫得到的钱距离赎出弟弟还差一万块,以为救到了弟弟但其实是另一个人等等,它总会在你以为有所改变的时候将你拽入更深的深渊。
我抗拒这份一眼见底的悲剧,抗拒这比绝望更绝望的深渊,也抗拒无能为力而选择自欺欺人的自己。
在萨弗迪兄弟的《天知道》中,可以看到一种把摄影机摆置于远处,利用望远镜式或长焦镜头拍摄街头远景与演员特写的接近卡萨维茨风格的影像,这种影像因手持摄影机的抖动,电影中直视社会边缘人物和那些充斥着毒品与性爱的城市生活面貌而更显真实。
导演萨弗迪兄弟同样为入围本届戛纳主竞赛的《好时光》带来了这种具有真实感的影像。
或许是由于多预算和职业演员的参与和调和,《好时光》已经明显褪去了《天知道》里那种生野与锐气并存的独立片质感,真实影像进入了更具类型故事的皮肉,一个形如埃尔莫尔·伦纳德犯罪类型小说的皮囊。
加斯帕或雷弗恩式的霓虹灯光,Oneohtrix PointNever创作的具有十足躁动感的电子音乐,真实影像在两者的强力渲染下,放大了主演罗伯特·帕丁森表演中的表情与情绪,也紧紧抓住我们参与了这场“猫鼠游戏”般的叙事情境,与帕丁森共同奔向角色命运的未知。
《好时光》是由一个像《热天午后》的犯罪白天,一个《下班后》的失序之夜和高潮来临后的一个短暂黎明所组成。
从有着认知障碍症的尼克接受心理医生治疗开始,我们似乎就在毫无预备的状态下,以旁观者的姿态匆忙跟上康尼与尼克最对难兄难弟的一天一夜。
电影情境的真实感就是从生活的某一瞬切入起始的。
哥哥康尼随即破门而入,电影以一个手持望远镜的推进动作快速聚焦帕丁森的脸庞,他一头乱发,胡子拉杂,衣服邋遢,帕丁森堪称突破与颠覆的表演之旅就由这个有着定格人物肖像功能的镜头与鲜明的造型风格开始了。
在康尼的带领下,尼克跟随哥哥到银行抢劫,随后带钱逃跑,反而中了银行员工的计策,随后尼克不幸被警察逮捕,康尼为赎救弟弟,深陷一场兼具黑色幽默与挫败心酸的营救计划。
在后半程的故事行进中,康尼为了在规定时间内筹足10000美金救回弟弟,一路寻找一瓶他人制作的毒品,这瓶自制毒品成为了这个具有犯罪类型元素情节里的麦高芬。
就像官方海报所呈现的那样,他被“堵”在了这瓶毒品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桩桩意外之中。
这张海报模仿了马丁斯科塞斯的喜剧电影《下班后》的海报,《下班后》在有八个小时的夜晚之内,癫狂般地打破了城市生活的规范秩序,戏弄又嘲弄主人公,而《好时光》同样用一瓶毒品捉弄了一个一夜奔波的哥哥,一个英雄与狗熊并存,拼命抵不住命运的顽强弱者。
萨弗迪兄弟总喜欢在主人公遭遇某次挫败或在即将失控的真实情境中加入一笔魔幻,一个美妙瞬间。
《天知道》里,是愤怒地把手机抛向天空幻化成一抹烟火的妙趣剪辑,《好时光》中,是康尼在游乐场陷入危险境地的时候,游乐场突然亮起灯光的满园亮色。
这仿佛都是导演特意传递的影像讯号,在紧张的故事情节,紧绷行进的叙述节奏中对落魄与失意的主人公,抛出了一次慰藉与一种怜悯的温柔。
《好时光》非“好时光”,这是片名文字上的反讽,也是对片尾段落场景的反语。
如同《天知道》的结局,男子逃离女友躲在空屋里睡觉,半夜点燃的蜡烛意外烧毁一屋,女友再也找不到他,他也在睡梦与火花中死去,这些生活在纽约街头,每天与毒品相依,惶惶不可终日的年轻人,他们的命运与未来真的只有“天知道”。
而当康尼被警察逮捕,尼克不得不被送进集中教育智力障碍者的学校,他将会在那度过一段“好时光”吗?
卡萨维茨说过,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戏”,因为只有戏才是创造,但是,戏应该是来自于鲜活的人物,而不是故事或情节。
当帕丁森被送上警车,电影用一个固定长镜头凝视着他无助与无力的神情,这恰恰与他出场时镜头推近后的聚焦形成首尾的闭环,康尼这一类型肖像就在这调度下的闭环内形成,是他的行动触发了情节的跌宕,也是他的行为衍生了电影里的“戏”,作为绝对主角的帕丁森就在这闭环内完成了一次从此将一改“暮光男”形象与标签的精彩演出。
帕丁森的演绎还是称不上完美和具有征服性的,一方面,《好时光》营造的影像真实相比《天知道》已不够纯粹,卡萨维茨的真实感影像与吉娜·罗兰兹的身体表演是相辅相成的,但《好时光》的短镜头剪辑多多少少碎片了真实情境中的帕丁森,表演能量还不够有绵延感。
另一方面是《好时光》剧作和类型写法的不成熟受限了人物的塑造。
似乎是从独立到类型的转换,让这对兄弟导演稍显不自在,《好时光》的结尾,尼克做游戏时的茫然与徘徊,确乎可让观者对片中的兄弟感到同情,但还是无法抵达更高层次的令观众移情的效果。
或许是开头没有多添几笔对康尼与尼克之间的情感叙述?
抑或是尼克被捕后,电影不再着墨于尼克这条可待开发的支线?
现在就把这些问题暂留一旁吧,无论如何,在今年这个过于平庸的戛纳主竞赛单元里,帕丁森绝对是最佳男演员的有力争夺者,而萨弗迪兄弟这对年轻导演,早从选片人福茂将《好时光》从导演双周的平行单元抢夺过来,或许就已经预示着70正年迈的戛纳要开始培养它的下一代“嫡系”了。
5.27写于戛纳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a/20170527/42937922_0.shtml
The Pure and The Damned是电影的主题曲从哥哥的角度看,他们多想冲出黑暗,走向心中理想的世界。
像是电影结尾的旁白说的,Someday I swear, we can go to a place we can do everything we want to. We can pet the crocodiles. Love.可惜,他没能做到。
他也做不到。
Good Time这部电影如此真实地给描绘了一罪难逃的世界,以至于片中出现的任何正常生活的角色都显得那么幸福。
在纯净和有罪之间是有条明确的界线的,你只能待在线的一边。
为什么?
因为当你到了有罪的一边,你会发现自己仿佛在一条被诅咒的隧道,怎么奔跑也触及不到尽头的阳光。
罗伯特·帕丁森演了一个抢银行的罪犯。
没多少经验那种。
但偏偏固执、运气差、判断失误,还有点善良。
这是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
看到半途就会预料到,在这个纽约的街头,它只是一场毫无结果的恶战。
然而它丝毫不影响你感到紧张、热烈和嗨。
电影的用色和背景电子乐太抢风头,但没关系,它是一颗药丸,为的是让你相信这荒唐的事情可以这么继续进行下去……好时光?
根本就没什么好时光。
在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之前,那些侥幸的时光,都是好时光,所以,别让他停下来。
亡命天涯已经是我最好的生活康尼·尼卡斯决定带着弟弟尼克·尼卡斯去抢银行。
这件事不那么好办。
因为弟弟尼克是一个有认知障碍的成人。
但是比起让尼克接受令人不适的心理治疗、迫使他不断回忆创伤,还是远离驯化,去冒险和追求自由更合理、更有保障。
抢劫进行得很顺利。
第一个让人发笑的地方是银行女出纳员的面无表情。
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康尼通过纸条胁迫她把钱交出来,她的反应就像“抢劫银行”也是银行的日常业务之一,纸条互相交流两句之后就把他们要的钱如数奉上,整场戏在这里(电影的前15分钟)就可以结束了。
接下来两位导演开始要展示制造意外的能力。
首先是弟弟尼克(本片导演之一本·萨弗迪出演,很出彩)意识到情况不妙,在该保持冷静的时刻疯狂逃跑,正中警察下怀;然后是哥哥康尼要做一件胜算颇小的事:把受伤的弟弟从监狱医院里救出来。
考验一个劫犯专业水准的时候到了。
康尼要处理的细节越来越头疼,而他因为在这过程中不断犯错,后来牵扯出越来越多不相关的人,他就像无意跳进了一个没有出口的螺旋转盘,在里面忙活着,却没有意识到被操纵已经易如反掌。
这里有一部犯罪类型电影所有该有的东西,却不只描绘了一个紧张刺激的猫鼠游戏。
兄弟俩的家庭情况在片中一直有暗示。
影片开场颇为震撼的一幕,是心理治疗师讲了几个词,让认知障碍症的尼克进行描述,银幕上只有尼克的脸,不见任何表情和语言,但泪珠就滑落了下来。
接下来我们知道,与一起生活的祖母交恶,以及那些不愿提及的家庭暴力事件,是他们想逃离现实的原因之一。
后来康尼跑到自己女朋友的家里,想拿出 1 万美金把弟弟保释出来。
女孩见到他便觉得有了一丝宽慰和快感,因为这意味着可以摆脱自己家那位长辈——他们面对的是一样残酷的现实。
你会发现,这些孩子无论如何也逃不出外面的控制,家长、治疗师、医院和警局给了他们威胁感,在这样的世界里,康尼和尼克都见不着什么好时光。
皇后乐队有一首歌叫《别让我停下来》(Don’t Stop Me Now),里面不断重复的是“别让我停下来,因为我在享受好时光”,歌词像是嗑药之后的描写,跟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异曲同工。
生活已经支离破碎,周围也变得不可信任,康尼觉得跟尼克不能分开,不仅因为亲生骨肉的感情,还因为共同的命运和随时会迎来的袭击,所以没有比抢劫逃命更自由的时光了,反正都会在控制之下,在被追捕的时间里,大胆的色彩、夸张的电子配乐,只要不停下来,就算是好时光。
罗伯特·帕丁森的重大突破最夸张的评论来自于《好莱坞报道者》和知名娱乐媒体 The Wrap,前者认为罗伯特·帕丁森在《好时光》里的表演可以和《热天午后》里的阿尔·帕西诺相提并论,后者则认为他与《穷街陋巷》里的罗伯特·德尼罗一脉相承。
看了电影你会觉得这并不夸张,这孩子只是前几年被一个冗长的偶像剧给耽误了而已。
罗伯特·帕丁森已经脱胎换骨,这是他生涯的最佳表演。
把帕丁森吸引过来的是这个角色的“裂变”:他是个罪犯,本来应该对什么都不在乎。
“但是让我感兴趣的原因,是他突然有了想要关心身边那个人的理由和冲动。
本来他对万事万物无知无觉,现在由于这种感情的触动,世界对他来说,突然又是全新的了。
”帕丁森似乎在通过《好时光》抹掉他最后的“暮光”痕迹,很成功。
《暮光之城》系列之外,他还有《大都会》、《战前童年》、《迷失Z城》、《星图》……但最初让这位习惯了金酸霉奖提名的年轻男演员开始有了点理想的,是2012年大卫·柯南伯格导演的《大都会》。
对他来说,《大都会》是事业最重要的转折点。
“那是我第一次需要处理一个复杂角色,我突然意识到,那才是我要做的事。
”对于任何一个迫切希望得到认可的演员来说,萨弗迪兄弟创造的这个角色实在令人梦寐以求。
它需要分寸感、爆发点和趣味性,同时还可以享受摄影师在自己身上打各种颜色的迷幻灯光,这让观众回味都多了几分理由。
萨弗迪兄弟也证明了自己。
如果你看过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天知道》,《好时光》的快感依旧,导演依然迷恋于刻画那些小场景里的爆发点,那个不和谐音。
这仍然是一部没有高潮的电影,主角仍然是处于破碎家庭和社会边缘的人们,但是导演对故事的掌控已经炉火纯青,对演员的把握也颇见功力。
《热天午后》和《穷街陋巷》不只是用来形容帕丁森的,《好时光》让戛纳的影评人们马上想到了这两部经典,但影片中令人出乎意料的色彩,以及著名电子音乐人 Oneohtrix Point 贯穿全场的配乐和朋克教父伊基·波普(Iggy Pop)的片尾曲,都让人感到新鲜、带劲和回味无穷。
刊于 2017 年 9 月《环球银幕》
燥时光,适合在杜比全景声影厅轰一发,尤其是几个航拍俯瞰夜路狂奔的转场,劲劲的。但除此以外,从银行打劫开始就露出了话痨片的娘炮本质,而且喋喋不休到了结尾,有些地方完全不是正常人的逻辑思维,把蹦迪热舞搞成了难念的经,实在是有点遗憾啦。
粗糙的怕丁丁还是很有看头
能明白喜欢的人为什么喜欢,可就是不喜欢。电音、频繁对切手持大特写、人物无节制的焦躁状态,都看得头痛欲裂。
漫漫长夜的不安与崩溃。影像和配乐风格很接近Drive,每一帧背后都是如芒在背的惶恐。追溯到《人鼠之间》的傻兄弟情结时而有令人流泪的冲动。川普美国的社会讽刺,每个人都在无法安宁的玩命奔跑。特别喜欢那些聚焦在面孔上晃动的特写,被拘束在宽银幕里无法呼吸的人类。9/10
一个卢瑟人渣的一夜,没意思。萨弗迪的表演比帕丁森抢眼多
原来弟弟是导演之一演的,五方的好时光还在后头呢
迷幻、强烈、饱满,电子乐和五颜六色的光彩,让人一下子就陷入了这个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的漫漫长夜。。
人生就是选择逐渐变少的过程,攫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得被迫破窗或者跳楼。当你为了一万美金捉襟见肘,当你在迷幻药里浑浑度日,你便主动选择了失却自由。黑人女孩的最后回眸里写满了不解,错救男人的慌不择路充满了不甘。在鬼屋里寻宝,于病房间奔逃。电音癫狂里,没了自由,纽约的夜里再无好时光。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纽约一日 pretty compact 电音的轰鸣把它变成一次极其特殊的影院体验
呃,坎城主競?除了鏡頭使盡吃奶的勁朝演員臉黏以外,這片的內核跟《速度與激情》有差別嗎?
Pete Davidson, 我真的很想喜欢这个电影,但又真的喜欢不起来
凌厉、混乱还带些迷幻,感官就像被导演强暴了一样
Spectacularly stylized. The stunning use of the neon lights envelops the film in a surrealistic aura. A bit Cassavetes, a bit Sean Baker. This kind of heist film is really about class and the working class' discontents. Robert for the Oscar?
用电音来带动节奏,用霓虹来冲击视觉,迷幻且现代,但是故事本身的魅力远不及导演的叙事方式,就像你沉浸在迷幻药过度的世界中,等你清醒,却再也感受不到那种刺激——整个故事就像一颗迷幻药,你会想要继续嗑药、再看到像这样的故事,上次看过什么却不会记得了。
cross the room if you've ever been lonely…有谁没经历过这些麻烦 大胆的美学尝试 高噪点 色相不准 镜头眩光 导演尤其偏爱特写镜头 简直是21世纪的卡萨维茨 第二次观影有些新思路 但总觉有些空落 是否因为我潜意识将其预判为感官体验满足之旅
荒乱一夜。几乎全片都是特写近景,电音当作鼓点在焦躁的心间敲击,霓虹灯再为此添一份猩红。天光大亮,所有的一切随着他坠亡。“如果你爱过别人就穿过房间”,或许尼克不知道,他的哥哥为了他穿过了整个城市。
啥啥啥啥啊……男主什么脑回路,是为了叛逆而叛逆为了犯罪而犯罪么,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闯进来,毫无代入感,一头雾水,我不会共情这种伞兵
#SIFF2017#纪实性减弱,娱乐性提高,故事性可以再强一些。五方的仓皇一夜,话痨毒贩回忆愚蠢的毁容经历...配乐继续强势,片尾曲好听
跑個沒完 音樂好 羅伯帕汀森好 對濃重偏暗的色系已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