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看完的瞬间就想吐槽,作者为了表现女主对爸爸的愧疚和主要故事线里爸爸给女主的信,牺牲了母女亲情线,这妈妈,就像是女主充话费送的一样,让女主的形象大打折扣,导致最后天上的回信也完全没有感动到我,明明是重头戏之一。
这是最大的“顾此失彼”。
第二个顾此失彼,是塑造妖怪,除了小豆,其他两个要多烦有多烦,真的好久没在日本动画作品里看到这么惹人烦的主要配角了,如果要从这种惹祸精妖怪身上学到什么感悟到什么,那我真的对女主完全没有任何期待了,而且,妖怪设定守护者非常多余,守护个毛线啊一直给女主添麻烦,故事线真的好散啊起因经过结果莫名其妙啊,强行推进,强行关联,强行“守护”,最后莫名其妙回信。
先重点吐槽母女线。
对于女主,一开始来到新环境,性格啊处事啊表示理解,后来老被惹祸精妖怪连累,显得弱小可怜无助(bushi),对于爸爸的愧疚也理解,还是小朋友嘛,直到和她妈的那场吵,亲妈哮喘病发大家都在担心的时候你知道女主干嘛去了吗,跑去看相册了,去看爸妈合影,还很高兴妈妈没有忘记爸爸(因为前面有场妈妈和竹马说说笑笑的戏,我理解她的气愤,但后来剧情发现,她这特么的是把自己的愧疚强加在她妈身上了)……小朋友,你是想要变成孤儿吗请问?
前面她妈看到镜子碎了第一反应是女主有没有受伤,她妈一个哮喘病人,她就在她妈丧偶之后一个劲地伤人,大台风天作死离家出走,在明知道她妈会出来找她、大几率会犯病的情况下(感觉就是推动剧情的工具人,母女两都是),我原本以为女主虽然内向但是是个好女儿,结果后来和 爸爸的回忆里,也是女主单方面任性啊我的天,爸爸那边完全是好脾气的啊啊啊,好无语的台词“你可以不用回来了”这房子是你的吗天,这故事真的好没逻辑和感情,女主完全是剧情工具人,啊啊啊啊,这么好的画风为什么不整个好点的故事啊啊啊啊啊好点的人设啊啊啊啊啊再聚焦到妖怪这。
妖怪们虽然不符合人类审美,但人设过得去的话也是能看出萌感的,比如小豆,慢吞吞说话,讲礼貌也不烦人,不闯祸不任性,遇上这样的妖怪的话,后面女主成长的故事线才会顺理成章啊,可惜,作者的笔墨花在大金牙上比较多,但,大金牙真的又丑又烦,各种连累女主,把女主的信擅自拿来写写画画送上天,把她妈留着的她爸的遗物给打碎,导致了母女的争吵,导致了她妈哮喘发作,最后妖怪救人的重头戏完全没有被感动到。
作者想要打造一个温馨治愈的动画,可顾了这头忘了那头,配角人设都很正常,很好,女主和另外两只妖怪却是槽点满满。
有趣的是,这样的人设在国漫绝对会被喷得非常惨烈,我就直说了,7分就差不多了,你看看大鱼海棠,都不到7分,而这部,我看的时候8.1,两年涨0.2,牛逼不牛逼?
豆瓣很多人是对外国作品宽容呢,还是对本国作品严格呢,还是都有呢,一串儿下来,我就不相信只我一个人看到这些问题,我就希望你们用同标准对待国漫,后来发现,你们对国内3d倒比2d(用新动画电影相比)宽容,明明同样的内容2d更费工夫。
不过有一说一,这部画风我是服的,我也是因此一方面觉得不给及格说不过去,一方面又觉得作者的故事配不上这样的画风,怜爱一下女主,可以看得出来变成了一个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是作者的锅。
分了三次看完,头一天晚上看了十分钟左右,凌晨三点过醒了睡不着,又翻来看到五十多分钟,然后第二天上午才全部看完。
好久没看过这么沁人心脾的动画了。
- 桃子在日语里是momo;- 豆子前几次出现时被他的黑眼圈和长舌头吓到了,到后来才发现他是天然呆萌;- 刚开始对阿岩的印象也不是很好,大个子,黄芽,闭不了嘴,后来感受到他的热心和搞笑....”我们剩下的只有食欲了“;- 很会放臭屁的那只也挺可爱,虽然讲话直白又粗俗,还穿得衣不蔽体,样子也不讨喜;- 小岛的小孩们能听出来他们的口音,跟东京搬来的桃子讲话不一样;是部治愈的动画,能有幸看到,真好。
电影的画面是清新日系动漫电影的典型风格,每一帧都十足的展现了濑户内海的风光。
蓝天,大海,远看是郁郁葱葱的山林,近看荡漾着层层金光的海。
岛上的建筑古色古香,街道干净整齐,每一幢老房子都带着各自的历史伫立在这座小岛上多年,看着一代一代人繁衍生息。
在我看过的每一个日系动漫电影中,他们对画面细节的展现都十分用心,乍一看好像是用相机拍摄的画面,尤其是新海诚的作品更是将这种真实感和细腻感发挥到了极致。
虽然《给桃子的信》在画面的真实感上不及新海诚的作品,但是也足够拥有一种魅力,让看过的人产生“想去濑户内海看看”的想法,想去岛上生活一段时间,那里悠闲自在,干净整洁,住在一幢老房子里,就像是《海街日记》里面的老房子。
这样的生活一定是很惬意的。
在看《给桃子的信》的时候,在桃子的身上,总能看到千寻的影子。
她们两个身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沉默寡言,内向,也因为内向,看起来总有些不礼貌,在各自故事的结尾,都因为经历一些事情让自己成长起来。
这种成长的方式虽然带着一些残忍,但是还好最后在性格上她们得到的坚韧,足以让人觉得这是一次值得的经历。
成长对于很多对人而言都是变得懂事,开始试着承担自己的责任,对于桃子而言也是如此。
父亲去世之后,妈妈带着桃子搬到了濑户内海的一个小岛上,突然转换生活环境,桃子需要一些时间适应这里,但是妈妈总是很忙,使得桃子总是一个人孤身在家,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变少。
桃子在心中对妈妈有很大的怨念,她不应该总是让自己一个人孤独的待在家中,也不应该和别的叔叔有说有笑。
人们很容易在孤独中滋生一些负面的情绪,何况桃子还是一个刚刚失去爸爸的孩子。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的交流,往往会让孩子的心形成一座孤岛,这座岛通向外界的路慢慢的被腐蚀掉,最后家长总会用奇怪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孩子,眼神中仿佛在说“她怎么变成这样了?
从前不是这个样子啊?
”。
因为没有交流,桃子也不明白妈妈的忙碌是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妈妈会偷偷的翻着她和爸爸的照片哭泣。
妈妈在心中同样藏了很多心事,桃子的心也慢慢的成了一座孤岛。
但是他们都忘记了一件事,她们是家人,家人本就是一体,即便一些沉默是本着对对方好的原则的,但是沉默本是就是一种伤害。
她在台风天气中,决心冒着风雨拯救妈妈的时候,那时候她已经明白了家人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妈妈为辛苦。
那一刻桃子像是妈妈的守护神一样,穿行在狂风暴雨中,守护着妈妈。
电影的名字叫《给桃子的信》,这是一封只有“致桃子”三个字的信,这是爸爸出事前留给桃子的最后三个字。
桃子在内心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这件事也一直在她的心中搅动,在爸爸出发前,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永远不要回来了。
”没想到竟然称为父亲在人世间听到的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
桃子也非常后悔伤害了爸爸,但是这件事就这么发生了。
因为这样,看见妈妈哮喘病发,守护妈妈的心就更加坚定了,最后妈妈和桃子也回归到既是朋友也是母女的关系。
这是生活出现的契机,再尴尬的局面也会被契机化解开,在至亲的人面前,即便是有没有契机,也会创造出一个合适的机会让关系重回从前,只不过可能没有契机出现的这么自然。
但是最后的结局肯定都是好的。
桃子封闭的自我也因为三个妖怪的到来,让桃子的内心世界逐渐打开,原本乌云笼罩的小岛开始有阳光从云层缝隙中穿透而过。
三个妖怪虽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是他们这种没心没肺的性格恰好是打开这个阴郁少女的心的钥匙。
他们成了桃子心事的倾吐对象,虽然他们并不能说出安慰的话,但是桃子需要的只是说出来的,当她说出来的时候,心理的负担就减轻了一半,在生活上也不会那么别扭。
三个妖怪笨拙的表现总是能让桃子开口大笑,不知不觉间他们就成了桃子最好的伙伴,最后他们还帮助桃子带回了爸爸的信。
他们虽然长得比较粗糙的,但是作为生死之间的桥梁,他们就像天使一样,守护着要守护的人,虽然笨嘴拙舌还爱偷东西的,但是也是一群可爱的妖怪。
成长真的是一件不可测的事情,不知不觉就会有人走歪了,家长也是不知道该怎么教育,说重了怕留下阴影,说清了只是隔靴搔痒。
在这个过程中,要家长的呵护,也需要自己去体会,每一人的成长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形成了性格迥异的我们。
这个夏天对于桃子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开始慢慢长大,体验到了成长的烦恼,但是也慢慢体味出长大成人的辛酸和憧憬。
愿我们永远保持童真,在复杂的世界里,心地纯净地活着。
在不适当的年纪,和亲人生死永隔,这一亘古的人类困境可能我们永远无法跨越。
尤其是电影里的桃子,她在父亲临死前还和父亲吵了一架,说出“你不要回来了”的话,结果仿佛一语成譏,父亲一去无回,这样的遗憾不知道怎么弥补。
如果在成人世界,这种境况也许需要自我调节,也许可以求助心里医生。
动画片里则天马行空的安排了几个妖怪。
他们带来了父亲未完成的信,以及对桃子和妈妈的守护。
我觉得《给桃子的信》对有些人,有些境况很有借鉴意义。
日本的动漫好像总是以夏天开始。
青翠的稻田,湛蓝的天空,清脆的蝉鸣,一派夏日绵长岁月静好的光景。
但是影片开头的桃子落落寡欢,心事重重。
父亲海上失事,就在他离开的早晨,桃子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最讨厌你了!
”收拾遗物时意外地发现父亲提笔未完的信,徒留一句“给桃子”。
父亲会写些什么呢?
是在桃子不理解自己的复杂心情下准备写的信吗?
所有未完待续的言语和情感都只留一张白纸。
妈妈忙着搬家定居乡下,强颜撑起破碎的家,她好像一点都不在意桃子的心情。
桃子满腹心事,怀着对逝去的父亲的愧疚和思念,对新环境的陌生和不适开始了这段暑期。
大概是心有念想,桃子对妖气的感触特别灵敏。
加上伯伯给她看的传说图集,更加深了她对鬼怪的恐惧和怀疑。
桃子几次三番地感知到妖怪的存在,最后终于在一个下雨天看到了三个偷吃橘子的妖怪。
桃子大惊失色,惊慌失措地跑回家,但是在她孤身一人在家时,还是和三只妖怪正面相遇了。
桃子挥舞着手中的木棍要赶走三只妖怪,意外中她手握了它们的通关咒符。
为了稳住桃子的情绪,阿呆阿川胡乱编派了一个谎言。
于是,孤单寂寞中的桃子开始了与阿呆阿川三只妖怪的生活。
她与它们约法三章,不能偷不能伤害人类,但是禁不住嘴馋的阿川仍然屡犯禁令。
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影片中那个忧郁的少女好像渐渐改变了,在人妖之间的制约和妥协中,桃子冲淡了对父亲的愧疚和思念。
影片的节奏加快,氛围也渐趋轻松。
非常喜剧的片段是桃子带阿川去小岛的山中寻找肉食,偶遇野猪,阿川不顾后果地抓走小猪,结果三人遭遇野猪围追堵截。
在逃命的奔忙中,人妖异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另外一个让人捧腹的片段是阿川给天国报送桃子郁子的近况时,三只妖带着桃子手舞足蹈进行仪式,起初桃子不以为意,敷衍了事,不了阿川一个大巴掌拍过来,纠正桃子的态度和动作。
看着他们一本正经进行像祭祀又像跳大神的神圣仪式,实在是忍俊不禁。
在与三只小怪的相处中,桃子不知不觉战胜了对跳水的恐惧。
第一次和小伙伴们跳水前,桃子作逃兵半途而废;第二次跳水桃子未能赴约;第三次,当桃子鼓足勇气站在岩石上,心里七上八下时,阿川从身后一个大巴掌推过去,桃子就跌落水中。
“就这样吗”,阿川若无其事地说,全然不理水中龇牙咧嘴的桃子。
但是桃子和妈妈的关系呢,仍然毫无进展。
关系的突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桃子和母亲的矛盾爆发,负气跑出家门。
母亲哮喘病发,在对父亲愧疚,担心失去母亲的恐惧中,桃子勇敢地冲进雷雨夜里找医生。
阿川阿呆起初担心插手人类的生死触犯禁忌,最后终于明白自身的职责是在桃子父亲从人世转向天庭的空隙,帮助守护桃子和郁子。
于是,众小喽罗一齐为桃子遮风挡雨。
最后,母女解开心结,桃子收到了来自天边的信,消解了对父亲的愧疚。
影片里虽有鬼神,但是却没有将它们和人类相对立。
“神明落魄了,也就成了鬼怪”,桃子的外公如是说。
是啊,其实阿川阿呆就是桃子的父亲委派下来守护母女的神灵。
日本也是一个相信神灵的民族,影片想要表达,是那些走远的亲人其实并没有弃我们而去,而是化为神灵默默地在守护我们。
822虽然我是个数学白痴 但原谅我对年份和日期无比的敏感前段日子在微博看到的桃子起床时又倒下的gif,下面有人评论是给桃子的信。
个人超喜欢这种日系治愈系动画。
然后就记住了。
那天顶着一双哭肿的眼睛上班。
丝毫不输给一年前中秋的前一天。
秋天总是个伤心的季节。
没想到是在这样一个心情下看的桃子。
那时候满满是不甘心和悲痛。
一不留意剧情泪又满腔。
想不到看一部电影都要鼓起勇气全神贯注地看我努力让自己只记得剧情却总挥不去某人的身影留意剧情时 笑了出神时 哭了又在留意剧情 又笑又出神 又哭基本那天是这样过来的谢谢桃子让我那天还可以笑亲情和友情也是不能忽略的羁绊
画风继承日本动漫一贯的精致美丽,可能只有几秒的出现但每个场景的广度细节让人感叹。
剧情远离喧嚣浮躁的都市,在美丽的小岛上,淳朴的岛民,淳朴的房屋街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给心灵一点宁静,安宁。
影片不去描写纸醉金迷糜烂的都市生活,而是取材淳朴宁静的小岛上的人和事。
主角母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她的坚强,对丈夫的爱,对女儿的爱和遭受打击后的坚持,选择的路,我很赞同。
"没有人比我更爱你,没有人比我更忘不掉你,可生活还要继续,不是吗?
我继续往前走了,亲爱的,我可能不会时时刻刻惦记着你,但我就把你放在壁橱里,那段属于我们的最美好的回忆;每当生活停了步子,我会想起,会把身体埋进壁橱里悄声细语。
你能听到吗,我在说‘我爱你’。
"
给桃子的信 (2011)8.32011 / 日本 / 剧情 动画 / 冲浦启之 / 美山加恋 优香
坐拥 “八百万神明”的日本,鬼故事从不稀有。
不过能把鬼故事拍成治愈片,不得不怀疑监督冲浦启之是否做了绿川幸的得意门生。
也罢,《给桃子的信》成功达到了治愈宅男邪恶心灵抑或感动大妈充沛泪腺的目的,作画也继续发扬了Production I.G“业界良心”的优秀作风,片尾ED亦佳,响起时恍然间竟以为是奥华子的天籁了==!
原本应该是轰轰烈烈的片子为什么要生活化呢,这样平淡过头了,有一群小鬼在身边,那不就应该闹吗?夏天、小镇、大海、少女,反正有这几个元素的基本都不会差,这片不好笑,但也没什么缺点,不紧不慢的叙事,其实这年头搞得煽情一点,更好,欧洲文艺时代已经过了。
以前不会觉得庭院有什么好,但现在越来越觉得这类建筑风格超合理的,那才叫适宜人居住,而且中国几百年对建筑和生活的理念全都能涵盖在这上面,向往已久。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