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罗贝托·费恩察
主演:玛格丽塔·布伊,卢卡·扎莱迪Luca Zingaretti,格兰·布莱格维奇Goran Bregovic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05
简介:电影改编自艾伦娜·费尔兰特的同名小说,讲述了35岁的奥尔加得知丈夫喜欢上别人,抛妻弃子,另谋新欢。她对家庭、生活失去信心。而这时母亲给了她帮助,另一位音乐家邻居也给她带来新的希望……详细 >
还行,偶然一次刷到了然后去看的,剧情也还不错的,推荐去看看
找到自己眼中的世界,整体很平淡,女主某些角度有点像梅格瑞恩。
最近刚好在看孤独传。这部电影描述了女人作为这个性别框架下的孤独,带上面具,按社会丈夫所期冀地生活,然而,这样真的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吗?音乐家是女主角的救赎,提醒她找回自己的视角,但我更希望我们内心能滋长出力量,不过分依赖除自己以外任何人。希望我们能脱离第二性,脱离我们不愿接受的框架,应该生活,享受孤独。(谢谢木心博物馆让我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很多事情不做预设,让人感到惊喜
这种老套的故事,肯定是书写的方式更迷人。陈英什么时候翻译啊。
不知道谁打的标签,不不,情色除外。可以打音乐,爱情,大提琴这些标签。女主演技赞。俩孩子加分。
改得真是一团糟。之前唯一一次看该导演的作品是《佩雷拉的证词》……建议导演以后就不要去碰这种纯以笔力取胜的小说了……
看完之后我挺能理解女主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挥挥衣袖,立刻振作的。但是我没懂捡垃圾的那个女人是嘎哈的
在女性打破/逃离/重塑/寻回自己的框架下,Olga因不被母亲允许模仿自己而迷失、逃离,将自己塑造成优雅稳定的妻子和母亲形象;又因这个形象被丈夫厌弃而走向理想自我的反面,依然迷失,在镜像自我如影随形的折磨下走向混乱;被迫重塑稳态之后,她依然只能成为母亲那一面的自己,直到音乐家的提醒,她才重新找回自己的视角。影视重在描述失婚,但也对原著里女性谱系的部分有所着墨:对母亲的不认同导致自己的迷失,惊而发现女儿也走向迷失,只有当母亲找回自己的时候,她的女儿才不会重复这个悲剧。
Olga在被抛弃之后,变成了一个“疯女人”,最后找到了新的归属,又重新变得平静。虽然是一个很传统的happy ending,但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局。不管是“被抛弃”还是“重新找到”,Olga始终是一株藤,即使是在最后半个小时,她慢慢从上一段感情中出来,似乎也没有变成一棵树。就像音乐家说的,她缺乏自己的视角,小时候是母亲的视角,结婚后是丈夫的、子女的视角,相亲时那个男人也想做她的引导者,而音乐家又何尝不是呢?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的视角,要她体面、体贴…在翻译时,她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了翻译文本里,在对编辑道歉的时候她说“自己的故事不值得一提”。真的让人很心酸。越靠近结尾,我越想看见她怎么变成一棵树,但我没有看见,还挺失落的。
期待新的翻拍
崩溃边缘的女人~看了真是扎心!结局一点都不喜欢,坚强独立的女性,最后又是依附于另一个男人啊
女主演技赞,otto让我难过极了,另外结尾有点尬
讲述的方式比较粗放,和原书的气质可以说大相径庭。书中大量特别细碎的心理描写没有用电影体现出来,也就是大概把故事讲出来了而已。想象欧容拍会是什么感觉
前面挺好,中年女人的绝望很真实,但为什么最后落在一个一点不真实的男人身上?手法什么的也略显陈旧了,套用学生论文经常出现的话,审美局限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永远不要把生活重心只放在男人和家庭身上
片名翻译不喜欢,原名是被遗弃的日子,诗意性的翻译失去了原本的力度。/改编只能说是按照小说剧情进行了影视化的呈现,但是文字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并没有通过电影语言呈现,依赖了大段独白;小说开头是丈夫的坦白,而电影改成了欢乐的河边假期,也少了冲击力;丈夫出轨对象改成了女学生,不知道是何用意。/奇奇怪怪的配乐铺满整部电影,十分出戏。/女主角的长相有点像于佩尔。/期待科塞特和克鲁兹合作重新拍这部😊
其实女主坐在打字机前的时候最迷人了,即使是在她翻译那篇并不存在的书稿的时候。 23.04.12 重看
好片。
还可以 女主角演的还行
埃莱娜的书籍改编《被遗弃的日子》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还行,偶然一次刷到了然后去看的,剧情也还不错的,推荐去看看
找到自己眼中的世界,整体很平淡,女主某些角度有点像梅格瑞恩。
最近刚好在看孤独传。这部电影描述了女人作为这个性别框架下的孤独,带上面具,按社会丈夫所期冀地生活,然而,这样真的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吗?音乐家是女主角的救赎,提醒她找回自己的视角,但我更希望我们内心能滋长出力量,不过分依赖除自己以外任何人。希望我们能脱离第二性,脱离我们不愿接受的框架,应该生活,享受孤独。(谢谢木心博物馆让我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很多事情不做预设,让人感到惊喜
这种老套的故事,肯定是书写的方式更迷人。陈英什么时候翻译啊。
不知道谁打的标签,不不,情色除外。可以打音乐,爱情,大提琴这些标签。女主演技赞。俩孩子加分。
改得真是一团糟。之前唯一一次看该导演的作品是《佩雷拉的证词》……建议导演以后就不要去碰这种纯以笔力取胜的小说了……
看完之后我挺能理解女主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挥挥衣袖,立刻振作的。但是我没懂捡垃圾的那个女人是嘎哈的
在女性打破/逃离/重塑/寻回自己的框架下,Olga因不被母亲允许模仿自己而迷失、逃离,将自己塑造成优雅稳定的妻子和母亲形象;又因这个形象被丈夫厌弃而走向理想自我的反面,依然迷失,在镜像自我如影随形的折磨下走向混乱;被迫重塑稳态之后,她依然只能成为母亲那一面的自己,直到音乐家的提醒,她才重新找回自己的视角。影视重在描述失婚,但也对原著里女性谱系的部分有所着墨:对母亲的不认同导致自己的迷失,惊而发现女儿也走向迷失,只有当母亲找回自己的时候,她的女儿才不会重复这个悲剧。
Olga在被抛弃之后,变成了一个“疯女人”,最后找到了新的归属,又重新变得平静。虽然是一个很传统的happy ending,但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局。不管是“被抛弃”还是“重新找到”,Olga始终是一株藤,即使是在最后半个小时,她慢慢从上一段感情中出来,似乎也没有变成一棵树。就像音乐家说的,她缺乏自己的视角,小时候是母亲的视角,结婚后是丈夫的、子女的视角,相亲时那个男人也想做她的引导者,而音乐家又何尝不是呢?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的视角,要她体面、体贴…在翻译时,她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了翻译文本里,在对编辑道歉的时候她说“自己的故事不值得一提”。真的让人很心酸。越靠近结尾,我越想看见她怎么变成一棵树,但我没有看见,还挺失落的。
期待新的翻拍
崩溃边缘的女人~看了真是扎心!结局一点都不喜欢,坚强独立的女性,最后又是依附于另一个男人啊
女主演技赞,otto让我难过极了,另外结尾有点尬
讲述的方式比较粗放,和原书的气质可以说大相径庭。书中大量特别细碎的心理描写没有用电影体现出来,也就是大概把故事讲出来了而已。想象欧容拍会是什么感觉
前面挺好,中年女人的绝望很真实,但为什么最后落在一个一点不真实的男人身上?手法什么的也略显陈旧了,套用学生论文经常出现的话,审美局限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永远不要把生活重心只放在男人和家庭身上
片名翻译不喜欢,原名是被遗弃的日子,诗意性的翻译失去了原本的力度。/改编只能说是按照小说剧情进行了影视化的呈现,但是文字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并没有通过电影语言呈现,依赖了大段独白;小说开头是丈夫的坦白,而电影改成了欢乐的河边假期,也少了冲击力;丈夫出轨对象改成了女学生,不知道是何用意。/奇奇怪怪的配乐铺满整部电影,十分出戏。/女主角的长相有点像于佩尔。/期待科塞特和克鲁兹合作重新拍这部😊
其实女主坐在打字机前的时候最迷人了,即使是在她翻译那篇并不存在的书稿的时候。 23.04.12 重看
好片。
还可以 女主角演的还行
埃莱娜的书籍改编《被遗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