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第一归正会

First Reformed,牧师的最后诱惑(港/台),重组教堂,第一次重组

主演:伊桑·霍克,阿曼达·塞弗里德,塞德里克·凯尔斯,维多利亚·希尔,菲利普·埃丁格,迈克尔·加斯顿,Bill Hoag,Kristin Villanueva,Ingrid Kullberg-Bendz,Ken Forman,克里斯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17

《第一归正会》剧照

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2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3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4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5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6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3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4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5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6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7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8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9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20

《第一归正会》长篇影评

 1 ) 慢电影的力量

我第一次听到“长镜头”这个概念还是高三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的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突然在一堂课的结尾提及他最喜欢的五部电影。

好像有一部是贾樟柯,我仍记得他在提到那部电影时对其中“长镜头”之美的迷恋。

那个时候,我虽然也看电影,但怕是没有一部能帮助我体会什么是“长镜头”的,所以听罢也就萌生了几分好奇而已,并没有太多共鸣。

很多年以后,对文艺片的涉猎让我逐渐感知到长镜头和“慢电影”的力量。

虽然历经过基耶洛夫斯基和安哲罗普洛斯(这些“逼格”大师)的熏陶,但真正让我触动深刻的其实是后来的《山之外》。

蒙吉在这部电影中把时间“拉伸”到极致,尽可能将我们还原到电影的情境中。

我至今依然记得黑夜里Voichita的背影,镜头静静地“注视”着她,分享着这张背影的思绪,孤独与沉默,一呼一吸间,我们仿佛就是她身旁急剧凝结的空气。

保罗·施拉德2017年的新作《第一归正会》让我再一次体验到这般“空气凝结”感觉。

慢电影可以有许多种,而《第一归正会》就是类似于《山之外》的这一种。

它不是塔可夫斯基的壮美,安东尼奥尼的色彩,或侯孝贤的细腻,而是类似于蒙吉镜头下的那般冷峻与锐利。

因此,此类电影的“慢”,不在于传递塔氏的悲悯,安氏的浪漫,或侯导的温情,而是从小格局出发,去解析个体在社会与环境重压之下的挣扎与“逃离”。

伊桑·霍克饰演的神父Toller和修女Voichita一样,都是脆弱无助,自我封闭,想要挣脱,却又恰恰因为善良而畏缩胆怯的。

教堂这一情景设置,抽离了人的社会关系(亲情与爱情无从谈起),现实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分歧对抗进一步加剧,影片冷静背后的张力也由此而来。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施拉德在本片中通过拍摄对整体故事氛围的渲染。

虽然手法本身并无新颖,但放在当今美国电影的大环境下已属十分难得。

我想,也就是这样一位已经走过人生巅峰的七旬老者才有如此的底气吧。

影片开场,镜头舒缓地移向First Reformed教堂,仰视而非平视的角度似乎有意在逃避教堂原本的庄严,推镜的过程中流露的几分不安,为接下来故事的展开定下基调。

随即切到室内,这里则是俯视角度,从教堂二楼的位置观察“芸芸众生”,定格有数秒,教堂的全部座席尽收眼底,而所谓“芸芸众生”其实也就是零星的几个访客。

他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眼前的画幅上,个体与个体位置之间搭建起的微妙平衡,像极了《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里那经典的花园定格场景,某种暧昧不明的情感关联叠加在表面的稀疏与孤独之上,虽然没有任何一句台词和声音,但镜头本身传递出的情绪已经足够丰富饱满。

接着,伊桑·霍克从一侧的大门走出,登上讲台,开始布道。

阿曼达·塞弗里德饰演的少妇Mary,她的出场也经历了类似这样的情绪铺陈。

一个中景镜头对向神父Toller和另一位中年男子,他们交流着些我们现在早已记不清的话题,Mary就站在一旁静静地等待。

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一同在经历这样的等待,施拉德似乎并不急于让两位主角的“对戏”早一分一秒开始。

这段在情节推动上毫无意义的“等待”,实际上恰恰帮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了Mary这一人物形象。

身材瘦弱的她在高大的门前更显得单薄,虽然中景镜头里我们看不清楚她脸上的表情,但正是这样一个非特写镜头将我们代入人物的内心,从环境的视角去更加立体地揣度Mary当时的心情和背后可能的故事。

《第一归正会》采用了当代剧情片极其少见的1.37:1画幅规格,相信是借鉴《Ida》而来,施拉德在采访中也坦承这部电影的灵感源泉就是《Ida》。

这样的画幅几近正方形,对准人物时会使主体更突出,描绘空间场景时则更加拘谨逼仄。

作为有意选取的形式,施拉德在本片中将此与布景上的“从简”,背景音乐的克制,和色调上的单一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了神父Toller苍白而又敏感的现实与精神世界。

就是在这样的画幅里,我们窥探了Toller的生活空间,一张桌子四条腿,一把椅子一杯酒,画面两端被画幅本身截去,似乎告诉我们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别的什么。

在这样的画幅里,我们目睹Toller与极端环保主义者Michael之间全程的对话,两个大男人靠在画面的边缘,“挤在”这样一个无形“框架”下,交锋着迥然不同的价值观。

这段长达十多分钟的对话也是影片里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它也是这部关注人物内心“极端情感”的电影里为数不多真正在相互坦诚与倾听的段落,严肃和尖锐背后,透着十足的冷静和对角色与话题本身的尊重。

伊桑·霍克自己曾说,“The older you get, the humbler you get, the more life kind of rips you open and the more responsible you feel.” 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第一归正会》背后的施拉德再合适不过。

这部电影为我们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位“长者”的视角。

在我眼中,长者并不等同于智者,因为智者在捏合人物和故事的过程中会有更宏观的视野,企图站在更高的维度去评点一二。

老塔是智者,安东尼奥尼亦是,但施拉德的这部《第一归正会》却并没有这样的野心,它其实非常私人化,因为信仰和spirituality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东西。

渺小的个人远不如上帝那样“全知”,往往很多时候,个人境遇的不幸,社会关系与情感的缺失,信仰的建立与崩塌就在一念之间。

影片的结尾是扣人心弦却又无比安详的,教堂终于迎来250周年庆典,Victoria Hill饰演的Esther代替神父走向台前,一曲慢板的教会圣歌“Leaning on the Everlasting Arms”缓缓诉说着人世间的不幸,和每个人为此做出的牺牲,挣扎与妥协。

一墙之隔的则是“世界”的另一面,我们的神父Toller慌张,惊恐,手足无措,在信仰和人生的夹角中不知是进是退。

对悲剧本能的恐惧让我们感到时间在这一刻变得好慢好慢,因为我们太想知道最终的结局。

好在Mary适时的出现,拯救了Toller也拯救了银幕前的我们。

电影在他们二人的紧紧相拥中戛然而止,温柔的圣歌被这极具爆破力的“hard stop”打断,似乎,是那位“不在场”的上帝按下了遥控器开关,把我们强行拖回黑暗与现实。

有人说这是施拉德十几二十年来拍的最好的一部电影,这位影评人出身,《出租车司机》《基督最后的诱惑》背后的编剧,在神父Toller这个角色上倾注的不仅是个人经历和阅历上的思考,更包涵了对电影这门艺术语言本身的认知与体悟。

《第一归正会》远谈不上是施拉德从影四十年的总结,他只是一位七旬老人“越过山丘”之后的又一次“喋喋不休”,是一位布列松和德莱叶崇拜者交给“老师”的一份迟到的作业。

以施拉德本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作结:“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low cinema. I’ve been writing about this. There is the ultraslow cinema — making time a participant in the narrative. How long you watch these people becomes part of what you think about them.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hen nothing happens? You think about something when nothing happens.”

 2 ) 信仰是外化的内耗

该片堆叠着非常多的远景镜头,人或在画面的边缘,或被门框等挤占了视觉空间,暗示了人封闭的情绪。

但是造成人形成这种精神状态的,不是影片所基于的宗教元素,无论是牧师还是环保主义者都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内耗之中。

影片非常有意思地讲牧师和环保主义者进行同级对比,我们可以在故事中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相似性:他们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信仰和认真的态度;他们的认真太旁人看起来太过分(环保主义言论总是被诟病危言耸听;牧师实际上只是个景区教堂管理者,“那里没有信徒”);他们与世界的黑暗进行不懈的抗争(资本和教会勾结)。

这些共同点使得他们承受着强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外界确有压迫,另一方面他们的内耗将这种压力不断发酵、厚涂和放大。

最终因为自己排解无法,对外发泄不行(环保极端事件的取消)环保主义者走向了自杀;牧师一方面对外追问没有结果,另一方面也拒绝了许多来自外界的帮助,将所有痛苦压抑在自己体内,诉诸内部,最终也即将走向极端行为之际,接受了女子的爱意,将这种压力化解了。

信仰本身也是痛苦的是,如果你的内部信仰无法与外部世界形成闭合和自洽,个人存在于世界上本身就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反抗结构,容易陷入对内消耗或对外发泄上(现代社会大部分还是选择内耗,而非破坏外界社会)。

影片中两种主要配色(黑白)、两个主要场景(黑暗的家和明亮的教堂)也加剧了个人-世界之间对亏的冲击感。

黑暗的房间是男主的内心,特意不开灯,用蜡烛照明,为自己设置内耗的场所,同事固执地抵触了他人的拯救(这一点当女子来到家中被打破)家的重点场景也从写日记的更黑暗房间转向了相对宽敞但是空旷(即空虚)的客厅;明亮的教堂是男主面对外界社会的形象暗示,光明磊落,博爱积极,但是这个教堂不是起到真实作用的教堂(没有人来这里祷告),起到的只是旅游景点的作用,成为一个不可少,但是又失其底色的象征符号,就像身为牧师的男主一样——自己处在深度的痛苦和空虚之中,却要表现出值得信任、自度度人的形象去帮助其他人。

所以在个人与世界的二元关系中,一方面个人没法改变世界(导游牧师的能力和权力有限);另一方面个人也没法脱离世界找寻自己的意义(导游牧师的身份是被赋予的),男主才会陷入“对立”而非共处的结构之中,可以说导游牧师i的身份设置非常的巧妙。

当然影片最后设计的解救之道也显得十分仓促,我们已经接受对立二元结构,且对立反抗在男主寻找解决方法无门的情况下已经非常紧张,紧张到需要用自爆或自残来表现,却引入了第三方的爱情线,让男主暂时的妥协,并且故事戛然而止,本片最大的悬念——男主的归途没有解决,故事没有讲完,非常坏结局。

 3 ) 字数限制,乱写的笔记

摄影和台词很棒“The desire to pray itself is a type of prayer. How often we ask for genuine experience when all we really want is emotion (or a motion).”电影对传统议题的切入角度可谓是相当尖锐,环境、宗教、cult等主题交织在一起,对disenchantment和后现代主义信仰的poignant讨论,甚至是一种苍白、fragile、但是无比坚定的非传统的爱。

而且怀孕的女主角名字叫Mary,preceding the birth of a baby boy 是极端者的自杀。

男主的somatic symptoms(呕吐、腹泻等)其实可以被解读成一种manifestation of spiritual purging,同时伴随着喝酒、血液,他的意识中聚集了许多符号,尤其是最后三分半。

对于环境变化的讨论顾虑有点多,或许毕竟open to interpretation可能点到即可。

What does nausea accomplish?结尾的无fade out直接黑屏的剪辑是我没见过的,momentary confusion之后觉得wow cool。

 4 ) 一场真实的噩梦

最近《第一归正会》得了几个奖项,才让我注意到保罗·施拉德的这部新作。

这是一部奇怪的片子,有神秘主义,有现实主义,主题非常晦涩、复杂,但看起来又特别简单、干净。

全片采用1.33:1的画幅,就是老式电视机显示器的“全屏”画幅,给人一种抱残守缺的陈旧感,也暗示了男主角伊桑霍克借助教堂固步自封的内心。

电影的节奏迟缓克制,通过对话推动情节,情感是故意疏离的,但同时剧情又是曲折突变的,在平静的表面之下有着强烈的矛盾波动。

而这一切都和宗教信仰有关。

男主角对基督教的怀疑、动摇、放弃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面对至亲的死亡,恶疾的折磨,宗教与政商挂钩变得唯利是图,以及信徒的稀疏、将教堂当做旅游景点等现实问题,单靠信仰已经救不了男主角的灵魂了,因为圣经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这种挫败感让他怀疑人生,怀疑社会,怀疑上帝。

期间他遇到了一对疯狂的环保组织夫妇,丈夫做人肉炸弹前被其妻子发现,妻子寻求男主角的帮助,但结果适得其反。

丈夫的自杀,把反社会的种子种在了男主角心中。

这个妻子由阿曼达·塞弗里德扮演,她那双超大的眼睛有一种带着迷惑的神秘感。

其实她比她丈夫更像是撒旦的化身,她看似无辜软弱,实际上却潜移默化带着男主角走上了绝路。

影片的结尾非常极端,男主角突然发狂,通过自残完成了生命的最后献祭。

他在弥留之际产生了幻觉,在最神圣的时刻和撒旦的化身拥吻在了一起,用自己的死亡对这个所谓的“第一归正会”进行了最终的亵渎。

决绝、暴力、黑暗,施拉德的男主角始终如一地走向毁灭。

这部电影刚看完觉得so so,过几天一回味才后劲十足。

施拉德老当益壮,编导合一,希望他再拍出几部佳作,再次问鼎奥斯卡、三大电影节。

 5 ) 信仰与现实

繁荣的背后,是废弃的塑胶轮胎,焚烧的垃圾,肚子里都是垃圾的鸟……雪山、森林、海洋那么美,有谁知道满目疮痍、触目惊心的景象?Toller牧师说“美国国会依旧否认气候变化”“我们污染环境等待上帝清理,我们犯罪等待上帝原谅,我不认为这是使徒的旨意”,有信仰固然重要,可是一味盲目追随错误的思想,就是放纵错误进行,不去阻止,任其发展,那这种信仰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有很多时候,祷告求得的是心理安慰,却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影片中的信教一再强调不能触及政治问题,因为信徒也好,使徒也罢,改变不了政治家决定的事情。

影片最后,Toller牧师和Marry在拥吻中互相得到了救赎?也许吧。

 6 ) 破碎,然后是宁静

剧本很好吗?

也许。

人家顶着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头衔。

剧情很好吗?

未必。

看了一半我以为是探讨一个在受资本排挤、没有生气的教堂供职的牧师的人性;探讨他如何每天布道、帮人解答各种人生难题,却到头来只发现自己是冠冕堂皇地灌鸡汤,只发现自己背后也是深渊,只发现自己都没有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探讨他如何身体恶化还坚持行上帝之道。

我会说,啊,很好,这就是我想看的。

可能我毫无宗教背景,看不到任何关键的点吧。

一半之后我又发现这是一部环保片,以Michael为起点引发Toller反思人类对地球所做下的种种,进而思考帝哥真的会宽恕人类吗?

快到片尾我又以为是恐怖片,思考无果的牧师准备玉石俱焚,在升华中找到救赎。

最后原来是爱情片,Mary再次出现,Toller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准备赴死的Ernest立即融化破碎,破碎之后才能寻得宁静吧!

到这里我明白了,片子还是回到了牧师纠结的人性思考,因为那黑色的衣衫下却是入柔的荆棘。

 7 ) Even a pastor needs a pastor

Even a pastor needs a pastor. 牧师霍克被请去开导Mary的丈夫,结果在说了一通冠冕堂皇的话后,后者不为所动,还是自杀了。

霍克这时才突然意识到,Mary的丈夫活的比自己真实。

也许Mary的丈夫对环境和人类的前途的看法是偏激的,但他的行动和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

他去游行示威,他不想要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出生在一个他认为不可逆的越来越糟的社会。

他甚至选择了自杀。

可霍克呢?

嘴里说的都是鸡汤话,私下里却酗酒消沉。

一方面谴责造成污染的赞助教堂的企业,一方面又在用酒精和药品污染自己的身体。

一方面不喜欢教堂里喜欢自己的女人,一方面又放不下面子与对方周旋。

本来要救赎别人的人,自己恰恰需要救赎。

本来是他要救赎的女人Mary,反过来却在救赎他。

她真诚地求教,给了他反省自身的机会。

她无保留地揭示自己家庭的情况,给了他面对自己情况的勇气。

他们一起出去骑车郊游,给了他二十多年来没有过的体验。

他们一起“男女双修”........使他真正领会了上帝的信息:做个身心合一的人。

于是他有了勇气,终于敢对教会爱慕自己的女人说了自己想说的话。

即使如此,他一开始选择的还是Mary丈夫的老路:用失望,仇恨来面对这个世界,于是他穿上了Mary丈夫留下的自杀炸弹背心。

当看到Mary也来参加活动时,出于感情,他脱下了炸弹背心,却用铁丝缠绕自己的身体,直至鲜血淋漓,然后喝下致命的毒药。

只有当他看到Mary来到自己身边的一霎那,他才突然理解了上帝的真意:做个身心合一的人,你也是可以选择的。

你可以选择despair,也可以选择hope。

阳光和阴影相伴相随,全看你自己要什么。

影片的结尾,霍克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选择,也让观众在看完影片后,开始了思考。

 8 ) 是因为我不相信

我觉得,看一部电影吧,我懂或不懂,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喜欢不喜欢。

真的是这样,我可以不完全理解泰伦斯马力克的《生命之树》,但绝不妨碍我在观影时,感受到震撼和美,它是具备诗意在里面的。

但这部电影呢,并不美。

影片唯一有一个(我眼中的)亮点,是当男女主角贴在一起的时候,导演做了点特效叠化处理,让两人仿佛飞在宇宙中。

这个让我想起《1984》,整部小说充满着压抑,惟有男女主角在草堆里做爱这一处情节,可以使人感受到一点点亮色。

我看到这部电影觉得挺讶异,因为是个4:3画幅,在看别人的影评时被确证,这的确是导演有意为之;另一处不愉快的地方,则是翻译字幕,明明这个男主角职业是牧师,一定要翻译成“神父”,圣餐翻译成“圣体”,这个其实是不对的——既然片名都叫“归正会”了,怎么可能是天主教吗?

然后,电影中涉及到经文部分,则都原原本本地对照和抄录了中文和合本圣经,所以我觉得还蛮无语的。

其实我应该是比豆瓣其他电影观众更有“宗教背景”的,电影里唱的英文诗歌有些都是我自己熟悉的。

然后是我对主人公的遭遇和反应感到不满:死了孩子吧,和想搞人体炸弹,这个有什么必然关联吗?

上海今年有个学校门口有人持刀杀了几个孩子,其中有1、2个是基督徒的孩子,家长是有信仰的人,至于有这样的反应吗?

而我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在于他把捡来的铁丝缠了一身这个情节,为什么?

是要表达他的极致痛苦吗?

我不能理解。

再者,女主角的设定是有信仰的基督徒,但她却选择嫁给了一个没有信仰的环保爱好者,后者还自杀了。

这真的是很有信仰的基督徒的选择吗?

……所以,这个电影里没有我喜欢的角色。

我记得陈凯歌《风月》的制片人在电影失败以后说了一句话:以后再也不参与这种自己一个人物都不喜欢的电影(大意)。

我当然不是制片人,因为非此同行,对任何电影也没有什么影响力。

但就电影来说,它所构筑的那个世界,没有美,也缺乏救赎,它不是《悲惨世界》这样纯粹的信仰电影,如果你寻找信仰,这部电影里没有,如果你寻找欢乐,这部电影也没有,如果你要寻找美,这里也没有。

总归是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也因为我不相信它。

 9 ) 上帝也不总在花园,他也在山顶 市场和神殿

真的好难受啊好难受,音乐太惊悚,基调太灰暗。

导演是一个长于用影像渲染情绪的人。

也许有很牛的地方,但个人喜欢不起来,满满负能量……为什么要这样子生活呢?

阳光一点简单点不好吗?

上帝不是说,这世间常存的有三样:信,望,爱。

而最大的是爱。

比较认同里面那个虽然有点世故的黑人说的:你总在花园里,这样不好,满身血汗……你看,上帝也不总在花园里啊,他也在山顶,也在市场,也在神殿……这句话意味深长。

我们始终是世间普通的一个生物,纵然有万般理想,也应当站在土地上,活在真实的生活中。

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管是美好还是灰暗,都不应当被当真!

否则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跟上帝过不去。

里面还有个人物说得好:你知道上帝的计划是什么?

他告诉你了?

很讽刺对不对……很多自以为奉了神意的人,只不过是被内心的妄念迷障了双眼罢了这个牧师,自己都拯救不了,还妄图拯救别人拯救世界。

自己都没有真正理解上帝,却没有向别人布道。

他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懦弱的狭隘的可怜男人。

不管什么职业 角色,我们不能一直在奉献 在消耗自己,我们也需要吸取滋养,时而俯瞰大地,站在宏观的高处看整个世界 人类时空,时而与民同乐,时而心怀梦想 亲近神明……你看,上帝都知道劳逸结合呢什么钻入牛角尖,非得如何如何如何,都是执着。

过于执着的,都不是神的本意。

神要让世上的所有按它本来的规律进行,既然生 就自然活着 等待自然消亡 或下一个轮回。

啊……以后不想再看这类作品花好大劲才缓过来再见,不 再也不见。

 10 ) 老城牧师的生活

比起特立独行而散发着夺目光彩的《乡村教士日记》,第一归正会缺少的是詹森主义的奇异味道。

关键词:牧师日记;荷兰移民的教堂;工业城;日渐恶劣的环境想必,稍有阅历的观众都能从本片看出不少布列松的端倪来。

如果说本片没有受到一点乡村教士的影响,那绝对是自欺欺人。

我们甚至能从隐藏在故事中的叙述符号中,看到这种相似或曰继承——17世纪晚期在殖民地建成的荷兰族裔教堂,其历史蕴含就是詹森主义被打压的教会史(此处不展开了,自行百度)——但需要稍微展开一下詹森主义的意识形态:简单来说就是认定人的原罪是不可自赎的且人的堕落是不可自救的。

上帝的恩典与人的自由意志无关。

人的获救是上帝预先拣选的。

总而言之,就是强调恩典和宿命。

理解这一点,是理解本片的重要基础。

既然已经提到了《乡村教士日记》,就必须提到深深影响布列松创作思想的法国作家贝尔纳诺斯(《一个乡村教士的日记》、《在撒旦的阳光下》、《少女穆谢特》)。

他的写作渗透着强烈的詹森主义批判性。

对于生活本身的险恶和人的堕落,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总是成为既震撼人心又显得微不足道的牺牲品。

乡村教士也好,穆谢特也罢都承受着这个世界无以复加的恶意——他们仍然相信善良、道德以及朴素的信仰——他们不能像地主、猎人那样肆无忌惮又逍遥自在地活下去。

事实上,他们是向往死—救赎的恩典的。

这一点在乡村教士身上更加明显——并也被本片借鉴了过来。

酗酒这一幕与乡村教士蘸葡萄酒吃面包的场景如出一辙。

既可看作是致敬也可看做是一种叙事气质上的精神延续。

而图像之下的内质则暗合了詹森主义的那套理论——身负自责的牧师终日靠酒精麻醉自己。

而另一方面,牧师又每每从深夜和黎明前惊醒,然后一本正经地记述自己与上帝、真理的对话和忏悔。

牧师日记在这里,本片比布列松更加喜欢用暗喻来变现,其实并不算得上很高明。

日记;酒杯;牺牲的证明和教堂的钥匙,一并构成了一个封闭的阐释:居住在客西马尼园的牧师,日复一日地沉浸在悲怆中无法自拔。

这位敏感、谨小慎微的牧师甫一出场便表带凄凉忧郁之色。

尽管,他的工作和任务是去开导一位激进环保人士,但他事后认为这其实是极为困难的任务。

而随着环保者的自杀,牧师被卷进了一系列的精神危机之中去。

唯利是图的工厂主、八面玲珑的大教会负责人、频频示好的女性教会工作者还有那可怜的寡妇,以及一系列迫近的亟待他亲自办理的事项——教堂250周年纪念;修缮;葬礼和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更是将之挤进了墙角。

牧师每日都奔波于这样那样的事务中去以至于甚至都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他开始酗酒。

他开始憎恨。

他开始制定一个计划。

他送走可怜的玛丽并嘱咐她千万别来参加纪念……牧师拿出了那件自爆背心。

纪念活动如期开始,牧师开穿上了自爆背心然后,他突然发现玛丽的到来……我们现在必须回到“坏人”的视角来看一下。

团契负责人对牧师的开导错了吗?

没有,反而说的很有道理。

那么工厂主对牧师的指责,是否合情合理呢?

其实是有道理的——尤其是考虑到政教分离这一基本原则,牧师受到影响从而决意自爆的计划,本就是极端的不是吗。

尽管,这个极端的选择是对日渐腐败的外界的回应但,它仍然是盲目和非建设性的破坏。

一个工厂主的生死并不能改变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而一个牧师的自爆却会引发更多的社会冲突——这么说,是不是意味着对问题的回避乃至退让呢?

并不如此。

牧师的责任不是抗议,也不是安抚而是通过保持中立进而接纳更多的人去传播福音——否则牧师就成了直接参与社会进程的革命者。

从这一点上来说,牧师的确“并不理解上帝的旨意”,虽然他从事着教堂的工作。

再次落回到恩典论的宿命思想上。

可,牧师尽管肠胃出了严重的问题——医生却这样回答他。

“现在有很对治疗癌症的办法”——是啊,现在已不是上个世纪了。

乡村教士眼中堕落、不可救药的法国农村已经成为了历史。

战争的破坏和战后各种民权运动的兴起,将人类的历史彻底与过去划分开来。

污染仍在继续,但环保的声音和行动也在扩展。

人们仍然受到强权、金钱的压迫,但人们已经走上街头……詹森主义之所以在以保守著称的天主教内部都受到排挤,是可想而知。

因为这种否认人的能动性、否定自由意志的作用的观念,虽然能够稳定社会秩序但长远看来,却是对人本身的否定和压制。

如果这套观念大行其道,其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尾——回到电影本身,这个结尾既合情合理又通过与布列松的对照而展示出新的意味。

最后玛丽的现身玛丽的出现,破除了詹森主义宿命观的笼罩——也同样破除了牧师心中的憎恨。

他憎恨的源头不消说源自儿子在伊拉克的枉死——这里所使用的“枉死”是经过一番考虑的——即便对于出自世代从军的爱国家庭的牧师而言,他自己也承认了战争的“不道义”性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家庭的破灭。

妻子不能原谅丈夫鼓励儿子参战,牧师不能原谅自己造成的过错(以及影片中环保者的自杀),这份负罪感,自责和愧疚直接造成了牧师在教堂的那种忧郁和敏感的“苦修(酗酒)”生活。

当牧师第一次出现在玛丽家中时,他与自杀者相对而峙,分别占据着画面的两侧——尽管,牧师出于自身的责任与对方针锋相对但,实质上,牧师心里很清楚——在环保者的坚定信念和由此信念而产生的行动力面前,自己仅仅是一个躲在“第一归正会”内的自怨自艾的可怜虫。

这一点,在他不懈地写日记的行为中,已经得到彰显。

这本被他称之为“在特定时刻”便要销毁的日记,不过是他与上帝的对峙的记录。

是他被詹森主义所吸引进而迫不及待展开自己的行动的源头——现在,再来谈谈自曝背心吧。

这个道具的第一次出现,是玛丽丈夫自杀前。

它第二次出现则是在牧师被环保问题引入绝路的时刻。

踱步牧师的犹豫,反复掂量在凄惨的世界背景之下,显得更加动人也更加骇人。

面对外部世界的如此惨状——他不能不联想到战争和被战争夺走生命的儿子。

必须要采取行动!

画面发出这样的呼告。

写作于是牧师开始制定自己的计划或者说是完成那份未尽的责任。

“……到2050年人类将面临地球环境的极度恶化”这样现实的预测显然说服了牧师,并促成了牧师开始行动——但诚如团契负责人犀利的批评那样,“你怎么知道上帝不想毁灭人类?

”上一次上帝毁灭这个糟糕的世界用了40个白天和40个黑夜——牧师采取的不是“圣职”的工作而是一个“有良知、觉醒者”的个人行动。

自爆背心。

即使是《古兰经》中也没有鼓励自杀的词句。

“圣战士”的行为是他们自己的曲解,是个人的行动(这就是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关系中的政治正确——没有打上引号是因为,这的确是正确的)。

上帝不知道一个人决定自杀时是否在祈祷正如在詹森主义看来人的获救仅仅是来自恩典且绝对不可知一样。

这样看来,玛丽在最后的出现仅仅是一个电影化的结尾,一个好结局,一个悬疑的开释……却不能作为牧师自身异化得以解决的先决条件。

牧师决定自爆的计划即便因为玛丽的出现而不能实现甚至自杀而不得。

最后的拥抱在仓促之中只是解决了牧师不必死的电影矛盾,却未曾完全阐明牧师从自我异化中解脱出来的心灵困局。

他一直都在等待这样的一个机会吗?

他看到玛丽的出现而撒掉的毒药(清洁剂)难道不正是他放弃了自己那“神圣计划”的体现,难道不正是他放弃了一直以来“清洗”自己罪愆的自主意愿么。

布道实际上,牧师本根就法履行自己的“圣职”——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第一归正会,他所履行的仅仅是他的父系家族的传统。

爱国爱教……而他所在的这个古老的殖民地教堂的传统,难道就从不衍生罪恶吗?

城镇周围的污染随处可见,滚滚冒烟的烟囱似乎都在诉说着——然而工业化带来的便利,就业,发展与环境破坏究竟孰轻孰重呢?

没有这些烟囱,牧师就没法开车,他的教堂的管风琴需要有人维修而维修者的存在是因为有厂家在生产这样的乐器而所以有人愿意生产管风琴是因为大部分人能吃饱过上有水有电的日子……就连为无家可归者举办的午餐会也需要电力、煤气和运输食材的交通工具。

可是环境遭到了破坏。

原先那个围绕着第一归正会的农耕社区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有了柏油路以及路灯。

这也是错误的吗?

牧师穿着外套骑着车,很是快活的样子骑在自行车上的牧师,露出了自然的笑容——真正的笑容而不是面对团契领袖、工厂主时尴尬的干笑。

是因为此时牧师跟在女人身后?

不,牧师真的讨厌团契女员工么,是的——因为他不能克服在团契中相互识别和认同的那种宗教氛围——压抑和束缚的象征性困扰着牧师。

这不是女人美丑的问题,也不是怀孕的玛丽象征着圣母玛利亚的问题。

而是牧师将自己套进一个不可脱离的精神困境。

他越是信仰上帝,相信圣经就越是被自己的执着和盲目所遮蔽辨别的能力。

因此,只有在牧师面对比他信仰更坚定的玛丽夫妇时,他的骄傲/自卑,虔诚/盲目才会被暂时地压制住。

他不得不站到一个比玛丽夫妇低的位置上与他们谈论上帝;谈论真理。

其实牧师接受环保信念的切入点,便是自杀者带给他的绝对的震撼。

牧师相信自己是有罪的,但他却只是酗酒!

牧师与玛丽作为象征性存在的玛丽,当然并不只含有宗教上的意味。

那个太过明显的体型暗示,对基督教世界代表着什么,是毋庸赘言的。

但最后的拥抱和亲吻,却并不就一定意味着他们的相爱。

不如说,玛丽这个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牧师的镜中倒影。

拥吻的场景实是牧师与自我达成的和解。

玛丽,这个更加虚弱同时也更加坚强的女人正是男人的镜中倒影。

她的柔弱使得一切施加在她身上的伤害被消化和反弹了回去。

无人质疑玛丽并不是因为她的出现场次太少或缺乏与他人的交集。

而是因为,玛丽正是牧师的倒影——一个不执拗于詹森主义信条观念的受尽伤害的人。

牧师同样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因此结局也就是他终于从客西马尼园中,走了出来。

至此,《第一归正会》走出了布列松的阴影,更走出了詹森主义的阴云满布的恶土。

漂洋过海的人们不是为了受难,去北美殖民地的。

他们也不是带着去污染的决心登上帆船的。

这些先祖想的只有一件事:活下去;从欧洲的战乱和迫害下逃走,然后活下去。

他们不知道自己将面临怎样的局面。

他们不知道上帝的意图究竟为何?

他们当然也关心信仰,但他们首先要面对生活。

《第一归正会》短评

本身遍布伤痕的人,试图能得到宗教的庇护,但发现其实温暖不了这个世界、也拯救不了自己。前段功力十足,但后半段剧情发展比较突兀,结局象征着被救赎。

2分钟前
  • 清风配咖啡
  • 推荐

一头雾水。。。

3分钟前
  • ROBOT
  • 较差

宗教片看不下去

7分钟前
  • warstar
  • 很差

3.5⭐喜欢电影的色调和镜头,很美很契合本片想要营造出的明亮却压抑的气氛,结局很美,宗教相关的电影总是少不了的原谅与救赎

11分钟前
  • 伏伏伏伏伏的馍
  • 推荐

What the hell? 感觉这才是电视,还是最令人无法入戏的那种(非间离的不入戏),通篇废话与废戏,乱七八糟如坐针毡,且没有看到所谓形式带来的任何补救甚至仅是散发恐惧的效果,它就像是被玩弄了一次。

13分钟前
  • 奥利
  • 很差

3.5。之前不懂施拉德。

16分钟前
  • 格兰德河的火车
  • 还行

氛围好,那种对于自己的信仰和自身现实矛盾冲突的无助感与无力感的描写,最后一段的自我拉扯也很揪心。但整体的节奏比较慢,念白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感染力,懂男主的心理状态但却难以完全共情于男主,总感觉差了点什么。

19分钟前
  • 梵顿Kirin
  • 还行

神神叨叨的倒是蛮符合宗教主义和激进环保者的调性,为了男女神,结局压抑。开始喜欢年长一点的男性尤其是瘦瘦的脸上有皱纹头发略白的那种。

20分钟前
  • 龢青
  • 较差

难以言喻,极简的摄影风格营造出通篇萧瑟和阴郁的气氛,牧师透过地球的创伤揭开了自己的创伤,他认为人类对地球的摧残也是对上帝的背叛,气候的危机在电影里也正是牧师信仰的危机,他决定用惩罚代替宽恕,也是对自己的不可原谅。伊桑霍克通过极其克制的表演让观众看到角色内心的痛苦和纠结,简直太赞了。

21分钟前
  • 铁志
  • 推荐

文化差异,话痨剧本。开头结尾的几段摄影让人回味。

26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还行

两个备受心理折磨的人之间的交集。

30分钟前
  • kiki204629
  • 还行

双修环保,飞起

32分钟前
  • mxx
  • 还行

阿曼德一下变得好老啊!1‘22”那个两人飘飞的镜头有点跳,且笨拙,最后牧师的挣扎也挺刻意、极端,整体故事有些拖泥带水,让人怀疑这是保罗-施拉德的作品。

37分钟前
  • 天D行者
  • 较差

年度最佳摄影之一,镜头构造电影氛围的佳例。然而这部片探讨的东西完全与我们的社会及生活语境可以说是无关的,或者说还无法触及到的,我们哪能感受到这份挣扎呢?尝试用宗教对话环境问题吗?或许我们只能从艺术展览开始。

42分钟前
  • ddawn
  • 还行

氛围很好,极简对称,严肃压抑,复古端庄。最后居然是个爱情故事

43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整个故事有点像出租车司机,但主题全程用嘴说都并没有深入剖析下去,而且趣味性与美学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之前听波米用无私和自私来解读这部电影,其实这套方法也可以套在出租车司机上,即自私,却办了一件大众意义上的好事,所以我反倒觉得这电影最后真炸了是更好的写法,正好对应出租车司机,即无私,却办了一件大众意义上的坏事,去反写一个好莱坞式的弧光,当然也成立,但角色也只是反向的好莱坞角色,就像反类型片也是类型一样,落入另一种无趣与俗套。4.5分。各种情节傻得冒鼻涕泡,无论是轻而易举被说服,旁白还在那自言自语,还是最后看到女主角那个傻疯了的杯子落地,以及360度环绕镜头…

44分钟前
  • 祝默
  • 较差

各种表达交织在一起能不能工整对位或自洽先不说,就通篇嘴炮这一点就不太能忍了。

47分钟前
  • 一念无明
  • 较差

非常典型的施拉德男主,这次“房间里的男人”是写日记的乡村牧师,绝望和希望是理性同时提供的两个答案,在主角的自我挣扎中神学的疑问和政治的诉求在新时代合为一体,无果的危机只能靠殉难终结。影影绰绰都是对大师们的爱,施拉德还是还像那个写论文的电影学生,有些地方很拙劣,有些地方又很美。真心希望结尾截然而至的旋转热吻可以是临终的荒诞幻觉、是死亡瞬间的揭示和极乐,而非现实里的匆匆团圆。

49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台湾译名《牧师的最后诱惑》我倒觉得挺合适的。自我意识偏离既有轨道,航向未知危险的旅程,才开头。整篇来回讨论不是问题,要看话题,宗教问题纠缠到环境问题,再牵扯到全人类的利害关系,仍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就显得很脆弱。

50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施拉德对每一个镜头的调度还是很严谨和精确的,但是影片实在太像塔可夫斯基、布列松等人了。每个地方基本都可以找到所对应的另一位前辈。同时,老白男那种“悲天悯人”的形象实在是接受不了,到了最后还是往出租车司机的方向去走,只不过加了个有点像是扒手的结尾。美国电影的作者(auteur)们更多是在故事层面上的“作者”,而并非让影像-声音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塔可夫斯基的“老人的悲天悯人”和对人类未来的憧憬和忧虑是基于自己更深度的思考和感知以及完全的在电影中的坦诚所流露出来的。这也可能是现在更强调从“点”来进行爆破的对抗体制的方法。你谈谈环保,我谈谈人权,他谈谈性别。而这样非常分化的方法其实像极了美国社会的那种极度制衡、极度分化的体制,到最后什么事都干不成。施拉德这部电影太老气的同时想教诲观众,实在无聊。

54分钟前
  • Dr.Lig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