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小欢的《一转念》中提到这部电影,里面的设定还蛮特别,所以特意找来看看。
看完之后,觉得主旨还有点意思,不过叙事比较乱电影借神秘力量来拷问人性,可是我只看到其中的伪善。
收到box的人,因为私欲而随意地判定他人生死,不能够坚持自我、坚守人性。
但是,控制这一切的力量,又凭什么以此对他人做出惩罚。
并且,它对人先极尽诱惑却并不说明,事后再做裁判,这样不就是伪善吗?
《魔盒》改编自短篇小说《Button,Button》,应该是很多人知道的了。
《Button,Button》的原作者,是担纲过《我是传奇》《不可思议的收缩人》等影片编剧工作的理查德·麦瑟森,小说最初在发表在1970年《花花公子》杂志上,非常短小精悍。
之后它被改编为1986年《迷离时空》第一季第二十集中的一幕,2009年由理查德·凯利从“按钮”改编成《魔盒》。
那么先回顾最原始的《Button,Button》,是什么样子的。
我所下载的英文PDF,如果去掉插图仅有7页半长,主人公与电影相同-妻子诺玛和丈夫阿瑟。
故事发生的场景完全局限在诺玛的家中,作者淋漓尽致展现的是一个道德薄弱的人如何在诱惑下彻底败坏。
诺玛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开始越来越在乎按钮,她极度渴望不劳而获的五万美元(三版对于报酬的设定都不同),不管谁会被杀死。
以至于她在言谈中开始说出不认识的人被杀,和自己完全无关,不认识等于无罪等荒诞的自我辩解,不断催眠自己的恶念。
与之相反,阿瑟是道德意志非常坚定的人,面对五万美金巨款的诱惑,妻子杀人无罪的蛊惑,他都是义正言辞的否决,绝无动摇。
两个脸谱化极其严重的主人公形成了巧妙的对比,一位信奉正直,一位动摇的追随在前者身后。
动摇者势必会倾覆谷底——诺玛原本和丈夫一同退回按钮,名片也被阿瑟撕碎。
当诺玛独自一人时,按钮再次被送回,她把按钮藏在了厨房的柜子中,之后再次劝谏丈夫,但阿瑟愤怒的手都在颤抖。
不论有没有支持,诺玛终究还是按了按钮,因为她为了金钱,美言为了二人,完全相信死者会是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或是根本没人会死。
电话响起,阿瑟在地铁到站时,被拥挤的人群挤下站台,不幸死亡,五万美元有了,阿瑟的保险金。
斯图尔特也打来电话,听着诺玛声泪俱下的控诉“陌生人”规则,他反问到:你真的认识你的丈夫吗?
故事结束,《Button,Button》的核心也一清二白。
一是道德薄弱者面对诱惑时的堕落沉迷,二是做到慎独(诺玛一人按下了按钮)这种高尚情操的困难,第三就是结尾玩弄的陌生人概念,陌生人并不是从未相逢的一面之缘,而是枕边人却无法知根知底的思想道德。
诺玛不认识丈夫,因为她根本不屑于丈夫的正直,不了解丈夫的道德。
如果阿瑟按下按钮,死去的当然就是诺玛,她的恶毒和贪婪也是阿瑟完全不知道的。
讲完《Button,Button》的重点,再看看《迷离时空》中的。
这个其实无需多言,故事上基本相同,除了结尾和阿瑟的人设。
剧集中的阿瑟和诺玛一样是道德薄弱者,无法摒弃20万美元的诱惑,最终在家里眼睁睁的看着诺玛按下了按钮。
结局有陌生人死去,但斯图尔特的话被修改了侧重点——绝对有陌生人死了,而这个按钮会交给其他人,你绝对不认识的人。
这其实就是一个极其开放的威胁性结尾,因为诺玛会成为下一个按钮持有者的陌生人,下一次按钮按下,她和丈夫就有可能死去。
因为剧集只有短短20分钟,时间也不再是70年代,导演彼得·梅达克使用了大量场景,来塑造夫妻二人的道德困境。
明显的脆弱中产家庭,极易被巨款瓦解,两人一天比一天乱糟糟的头发,烟灰缸里满满的烟头,极力营造一个摇摇欲坠的道德深渊。
只不过结局的核心没有太多深入,而是转接到了简约的惊悚、恐怖氛围之中。
原著在乎道德动摇与陌生,剧集在乎惊悚与开放式结局,那么《魔盒》注重什么。
和剧集相同的人物,贯穿三版的按钮,扩容到两个小时难免捉襟见肘。
理查德·凯利为故事增加了丰富的背景,和按下按钮后的解疑答惑,把名字也从按钮也改成了整体的魔盒。
整场事件,就是火星人为人类设置的低端版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为了测验人类的道德水平是否需要进行种族灭绝。
和原著,剧集相比,《魔盒》的人物背景、答案解密,应有尽有。
但这同时破坏了原有的神秘主义色彩,说教感充斥在增添的部分中。
道德测试的自洽情况非常不乐观,未知的按钮放在一个经济情况岌岌可危的家庭中。
完全是让狼放羊再杀狼的行为,原著中诺玛打算的是拿到钱财旅游买别墅,贪婪享乐一比一复刻,但在湍急水流中自救?
这不是在考验一般性道德,是极端环境中的严重道德败坏。
而火星人趁火打劫捅人弱点,再消灭全人类的做法,不能理解。
就拿《太空旅客》来说,你会因为男主出格的行为,审判整船人吗?
不能啊。
不是说普通道德考验中人类绝对是正直的,我也不信人类的道德不会弯曲,但强行加几个负面效果,反而让说服力和震撼程度变得儿戏了。
电影最耐人寻味的,还是斯图尔特关于Box的解释,人永远活在盒子里被渐渐分解。
普通道德困境中人的动摇 / 惊悚恐怖 / 极端环境下人的道德崩塌就我个人而言,《Button,Button》是一篇杰出的小说,深刻而神秘,剧集和电影只能说不分伯仲各有千秋,与原著相比都不尽人意。
这部电影几乎是在让人做选择题,而且每一个选项都是很绝望的,虽是在考验人性,看到最后真觉得有些无聊。
其中有些人物的出现莫名其妙,还在想这到底是一部外星人侵害地球人的影片吗?
本来是想去看一部科幻大片的,抱着刚看完阿凡达的激动心情,结果看了一部伦理片。。。。。
心被佛祖拉了出去拷问了一番。
没有大场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女主角又是个外国刘晓庆,真是不应该去电影院看这个片子啊,虽然是周二去的,票价只有40港币,可是还是不值啊,大家不要去电影院看这个片子啊,听我的,没错的。
人类对于这种外星生物就好像小白鼠对于人类,人类对于老鼠来说是超出它理解能力之外的,这种外星生物对于人类来说也是,当然也就必然有超过外星生物理解之外的人对他们进行cao dan的检测和评定这导演偏要用这么愚笨这么冗长的手段来说这么简单一根筋的故事,智商也低到一定的程度了鉴于人类和这种外星生物的差别,这外星生物就是在利用人类人性上的缺陷嘲弄人类罢了,导演想要表达的原本可能是劝人向善或者人性本恶,但是一不留神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有钱有权我怕谁”给表达出来了,真是可笑到极点更可笑的是,这叫科幻么?
男主角爱看Sci-Fi,探索火星把外星人招来,冒似虫洞的空间传送.......这就可以成为科幻了???导演编剧多读点书吧,就算小说原著如此, 这可是2009年的电影.....而且诸如那个保姆的一惊一乍的表演, 脑残一样的V字手势......I feel violated,这片子就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IwNTk1MTE2/v.swf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wNTk1MTE2.html
1976年,美国弗吉尼亚州。
担当中学教员的诺玛(卡梅隆·迪亚茨 Cameron Diaz 饰)和在NASA供职的丈夫亚瑟(詹姆斯·麦斯登 James Marsden 饰)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的事业小有成就,衣食无忧,唯一的不足则是儿子沃尔特(Sam Oz Stone 饰)身染重病,健康每况愈下。
随着岁月的流逝,儿子的病情不断加重,夫妇俩渐渐无法负担这巨额的医疗费用。
某个早晨,一辆神秘的黑色轿车在诺玛家的门口留下一个带有红色按钮的盒子。
不久,一名脸上留着恐怖伤疤的男人拜访了诺玛。
他声称这是一个能为所有者带来幸福的盒子,每按一次,便有巨大的财富入账,与之对应世上就会有某人死去。
一方是儿子的巨额医疗费,一方是无辜者的性命,诺玛夫妇将会怎样选择?
©豆瓣
看预告片时我以为是奇幻片,半脸老头是恶魔使者之类,看了开头我发现是科幻片,一上来就讲NASA啊外星生命啊。
本片前80%的观影体验非常奇妙,复古的场景,怀旧的色调(主角客厅的深棕底色浅蓝花朵墙纸真漂亮),除了主角夫妇的一言一行还像正常人,其他都是举止诡异的NPC——这立刻使我想起《成长的烦恼》里的“眼睛黄了”,只不过在本片替换为“流鼻血了”。
当那个杀了老婆的男主的同事出场时,我知道谜题要开始解开了,我期待着所有的荒诞都能自圆其说,可是,没有,这位救星还没讲解几句,就被横亘出来的大货车撞死了。
剩下的剧情依然处于梦游状态,男主明明听说了同事的警告,明明知道半脸老头会用两难的选择逼迫自己,竟仍没有作出任何可能的努力,就那么顺从地射杀了老婆,实在匪夷所思。
当半脸老头继续骚扰下一轮受验者,让事情陷入循环的套路时,这部本来可以更有新意的科幻片,瞬间变成一部拉长了的美国版《世界奇妙物语》。
我一直认为美国式故事比日本式故事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会一味地故弄玄虚,会煞有介事地发展出一套理论加以解释。
所以,我始终在等男主冲破重重关卡,像Neo一样来到MATRIX深处,见到建筑师,所以,真的让我很失望。
不过,作为资深影评人(自己先呕一下),加上我看的碟翻译不错的关系,忍不住把本片的几个关键点过一遍。
1. 半脸老头的第一个offer听上去简单,但并不简明:按一下按钮就能拿到一百万现金,但在某处会有一个人死去。
这时谨慎的人就会想了:按下按钮后为什么会有人死?
什么原理?
自然死亡还是意外死亡?
这个人可能是我的亲友吗?
可能是我自己吗?
我会因此遭到起诉吗?
所以我拿这个选项问老公时,他说不会按,因为害怕未知的麻烦。
那么,如果老头的目的是试探人性,他这样出offer又怎可能迎来准确的结果?
不按按钮的人多半是出于警惕心,按按钮的人多半是出于好奇心,跟道德准则神马的挨得上多少关系?
2. 第一个出现流鼻血症状的人是女主儿子所在学校的老师(校长?
),正是他取消学费优惠的通知,促使女主想得到这笔钱。
这说明老头的雇主,即所谓外星人,从一开始就在给女主一家下套,这样显失公平的做法只能体现出外星人的恶趣味,而无法支撑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
3. 令人奇怪的是主角一家的经济状况,男主在NASA工作,差点当上宇航员,女主是老师,也不是什么低端的幼教,两人有一栋体面的房子,还会小资地看看话剧,难以想象他们其实手头拮据,敢情都是靠的贷款?
4. 老公说为了一百万“杀人”,太不值得了,但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免税的一百万美金在当时仍属于巨款吧。
再说了,正如某春晚小品所言,谁不缺几百万呀?
换作我,搞不好就跟女主一样半好奇半贪婪地按了=_=。
5. 片中呈现出的3个按了按钮的人,都是夫妻中的妻子一角,不知是作者重男轻女,还是想说明男性更趋向于稳扎稳打,女性更趋向于不劳而获?
抑或,女性为家里考虑得更多些,更容易担忧,而男人更会逃避责任?
6. 片中有几个流鼻血的人向主角夫妇透露了外星人的信息,不明白这一描写的意义所在,是地球人在被寄生之后仍努力突破束缚帮助同类吗?
其中一个是在课堂上嘲笑女主残疾的学生,为什么他会被邀请至女主家的私人宴会呢?
在这样一个开心的场合请来一个让自己不开心的人,这又是何必?
是他不请自来充当服务生并替换了盒子里的礼物,放上一张老头的照片提醒主角?
那个V的手势也是在提醒主角选择第二扇门?
7. 半脸老头的第二个offer其实更无聊,我要是女主就不会受这个威胁。
又盲又聋顶多也就一海伦·凯勒嘛,照样可以活下去,有了一百万,尽可以花钱雇保姆照顾孩子,而杀死孩子他妈,对孩子而言不同样是巨大打击吗?
要是自己再因此关进去,孩子的未来就更没有保障了。
当然,你会说,这是因为我没生过娃,站着说话不腰疼,可老婆就不是老公心头的一块肉了吗?
舍老婆救孩子不是杀鸡取卵吗?
再说,就算夫妻两人都架不住这人性拷问,那也不要这么快就缴械投降呀,至少垂死挣扎一番吧?
干脆打死老头试试,反正他也不是人类了,外星人要真能轻易再派个寄生的头领过来,也不至于要靠天打雷劈这样的概率事件。
剧情构思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就在《故事会》这本杂志上看到过,几乎有50%的重合率甚至更高,而且那个故事还比这个更有逻辑更精彩。
不过鉴于《故事会》回晃的抄袭史,谁借鉴谁这个就不一定了。
单就电影来说,这部片子情节怪异,画面既像科幻又像奇幻,内容不断为肆意玩弄践踏无辜者的人生和生命这种残酷变态的行为找各种匪夷所思的借口,但这似乎也是不少国外片子都有的BT思想。
总而言之很令人失望。
在启蒙时代的时候,法国有一位大思想家狄德罗,他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百科全书》的发明人之一,他主持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他其实也写过很多别的文学作品,思想讨论的文章、艺术评论等等。
他曾经写过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面就出现有两个角色的对话。
他们对话的内容就是说,你想象一下,有这么一个很可怕的杀手,在我们法国这里穷凶极恶,现在跑掉了,跑哪儿去了呢?
跑到遥远的中国的海岸上面,您会不会为了那边的中国人担心呢?
角色之间彼此的对话,那个人就说好像不大会担心吧。
然后他说为什么呢?
他说因为如果是跑到巴黎塞纳河旁边,那当然很担心,但是跑到中国,那儿离法国很远。
接着这个角色又问回他,就说,那你不担心他在中国那边也会像在我们法国这边这样子到处杀人放火吗?
这个问题就有意思了。
就是说对于一个欧洲人来讲,当年的中国是个很遥远的国度,所以狄德罗特别用中国来当成想象中很遥远的地方。
就是说你想想看,在欧洲有一个杀人凶手,跑到中国去,欧洲人好像就不再害怕、不再忧虑,因为他不会害的是别人,害的是那些陌生的、不熟悉的、遥远的中国人了。
这个故事后来又经过好几次的变形,一个有名的作家夏多布里埃,他就把这个故事变得更复杂一点。
他讨论到这么一种假设,就是如果一个欧洲人,他今天不知道为什么拥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拥有一种很玄妙的超能力之类的东西,使得他可以利用这种力量去害死一个在中国的百万富翁。
然后他在欧洲这边的户口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多了一大笔钱,他把那个死在中国的百万富翁的所有的财产就继承过来了。
但是这中间完全不会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个中国的百万富翁怎么死的,他那边的乡亲父老不知道。
而这边的欧洲人也不知道他突然多了这笔天降之财,原来是透过那么卑鄙的杀人手段获得的。
然后夏多布里埃就问,假如你有这个能力,你愿不愿意这么使用?
这个问题问的是什么呢?
就是一个很敏感的道德问题,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够做一些坏事是神不知鬼不觉使自己获利的,而且保证没有惩罚的话,又保证没人发现的话,你做不做得出来呢?
你愿不愿意做呢?
原来那个故事问的是,你对遥远的地方的人有没有一份同情心、有没有一份身同感受的能力?
这个故事跟上一个故事之间变化的地方,就是多了这么一重问题。
前面的悬念简直是五星级的题材,中间的过程是三星级不明所以毫无因果关系的叙事,最后结局是一星级标准的烂片收尾。平均下三分,不能再多了!
杰作。献祭式感召,导演枪杀自己。
4.5.悬疑感气氛塑造非常好,把握住人心的犹豫与怀疑。短篇小说大刀阔斧地改动,从最初仅仅探讨个体彼此之间的隔阂延伸到神/神罚的范畴,一小时后的审判段落完全是《2001太空漫游》的某种展开——从神指引人类的道路变成神对人自身选择的审判,萨特的人间与宗教的上帝并行于电影之中,全然的自由与必然的审判共存。于是对火星神秘的探索,最终返归自身,是对人本身神秘的探索的延伸;身体的残缺也是人之残缺。
根本就是一场无休止的连环杀人案
如果给你100W还有按下按钮..你会选择什么?
结局已定的循环
MD,Richard Kelly越来越神棍了,学大卫·林奇还学不像,倒是装十三装的和Depp的那部《宇航员的妻子》一样,白白浪费了演员!
高等文明对地球人值不值得救赎的人性测试悬疑探秘。虽然看似立意很高,但是最后的结局什么也没解答,整片就只是在讲一个简单的测试,这种铺垫营造的期待感过高了,导致结局看起来就像烂尾,不知是导演无法驾驭,还是编剧过于傻逼。
boring
全是因为老外没听过刘大耳朵说“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点混乱,相当于放大版黑镜。但也拍得不顺
有望竞争年度最傻
去掉那些神神叨叨的外星人、神秘液体、流鼻血、人海行为艺术,影片或许还可以。2个小时不到的片长,至少可以减掉1/3。
3.5。深不可测的悬念——作为叙事的尺度,把人物与情境拖入迷宫般的漩涡,而比起对逻辑的放任罔顾,“真相”就显得有些无趣了,《死亡幻觉》更自洽也更自由。
最近挺喜歡看人性的電影 還不錯
连快进要看结尾的心都没有,四分之三弃。
这部去年被错过,今年找了好多资源才下下来看,终于明白那么多骂声是为何了,不过是个火星人附体拿地球人做测试,然后恶性循环的剧情,能被导演讲得如此隔骚曲折也实在不容易了,盒子按钮完全是狗屁,死亡幻想这么看来完全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之作,还有CD真不适合演这种题材片!也不算白期待吧!
Mixing Lynch with Kubrick and 1,5 hours too much. The Box worked as a Twilight Zone episode because it lasted 20 min. 2 hours are ambitious.
不知所云~~不知道cia做这个实验是干毛用的~为什么每家拍下按钮的都是妻子....
短篇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