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与荣耀是个选择题,放在爱德华-诺顿面前,A是正义的使命和职责带来的自豪感,B是警察家族立在悬崖边上的荣耀,他们都是那么必要,于是这个选择成为一个残忍的游戏,非A即B,没有两全其美,没有中间路线。
看片像做爱,时间久了,G点会变得麻痹,眼看着故事由前戏到高潮,循规蹈矩,中间换了几个熟门熟路的体位,没找到刺激,反而感到无趣,假装出来的几下呻吟,听起来像是敷衍的叹气,没有兴奋,只有疲惫。
《自豪与荣誉》,是一部令人疲惫的电影。
本该折磨得人撕心裂肺的选择,其实无非是编剧教材里冷冰冰的一二三四,如此如此,无论爱德华-诺顿怎样的做出苦大仇深的便秘表情,无论一干警察与匪徒怎样狂飙脏话,都无法令人兴奋,我只是无动于衷地躺在沙发上,看着时间流走,泡了杯茶回来,哦,该到高潮了,两警察的绑架戏和爱德华-诺顿与科林-法瑞尔的逮捕戏,热闹的两条线合拢,以坏警察科林-法瑞尔之死做了句号。
boks说这片儿怎么看都是一普通美剧的水准,而我觉着这是一稀释到两个钟头的美剧,疲惫无趣的编剧无辜地用了无数个FUCK来填充时间,假装亢奋。
他们甚至不惜做出煽情的表情,一副“你看,谁都有苦衷不是”的样子,尽量的让故事周折,尽量的让人物立体,而周折不是跌宕,立体不是饱满,架势对了,功力不到,功力到了,敌手的功力更强,到头来,还是差了口气。
怎么说呢,不给劲,扁塌塌,软绵绵,提不起,立不住。
问题不是循规蹈矩,而是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你看,《摔跤王》不也就是一比琼瑶高十段的煽情戏么,做得熟练到没什么刻意使然的痕迹了,照样感动人。
《自豪与荣耀》其实不赖,只是看起来太规矩,规矩到呆板,连导演自己都打趣说“本片和《洛城机密》的差别是故事发生在纽约”。
看了不嫌多,不看不遗憾,大概是这么回事儿。
又是一场悲剧同意前面一位朋友的观点,片子的台词太脏,故事情节还行最近的片子都不怎么样,能有这样的已经不错了
有一项工作叫"好人",老板是自己,薪水自己发,听起来很愚蠢或老土,当然,前提是有主观的意愿.当进入社会,先不说,要建立什么伟大的事业,首先,不做坏事,不做坏人,养活自己,就已经做得比一些人出色.在此基础,也许可以期待什么,也许不.
其实应该算好电影,最后的处理也没什么可以批驳的地方,但总觉得很脏,整个片子都很脏,实话,现在不流行这个了,看得我不舒服。
没有选择题,如果我是诺顿的话,我一定会选择亲情,我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但人生最大莫过于自己身边的人,其他人和我何干,正义感这东西事后再说好了。
性格决定人生,诺顿这样执著的人注定一生郁郁寡欢,人生取舍应该干脆一点,虽然这是很难的一件事,但一定要舍的话,还不如来得干脆一点,何苦事后怨己?
老子一定包屁亲人,最多辞职不干,没什么敬业爱岗的感觉,活得开心就好。
自己很喜欢诺顿,为什么不去找一点阳光的,聪明的戏来演,他看上去就一个IQ180的人啊。
挺搞笑的那种不平,本来这里都是因为你我他而堆积起来的圈子。
所以何必呢?
基本上我认为这是一个跟无间道一样的环境素材。
本来是以为在金球奖典礼上柯林·法瑞尔获奖的那个片子,才看这个的,电影的手法很好,故事也不错,整体还算精彩。
原本对这片期待挺高的,放出来之前已经炒了好久,可惜真正看起来就老觉得提不起气,只在最后结局时找到点爆发,诺顿和法瑞尔都是很有实力的演员,可惜在这片子里没被用好,或者应该说是片子的主线上分叉太多被干扰了,感觉力道不足,期待至少是四星以上的片子,最后发现只能给到三星,就是这种感觉。
看了这部片,情节安排比较平缓,步步深入,讲述的方式不错,cop家庭生活和cop紧张工作交叉推进。
抛弃传统的对错定理,个人处事方式与方法,有关责任和私欲就应当静心思索一番。
诺顿扮演的角色,由于(应该是)2年前,办案中自己的失误,造成了一个无辜年轻人的死去,自己内心的责备,以及爱人的离开。
他也偏离过,依据cop的责任,是幡然醒悟了。
似乎成为影片中的正面人物。
但是,最后内部调查科询问的时候,他也是只说了不是自己开枪,其他的一概不合作。
如果不是Jim为了卸掉自己的责任,捏造事实。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对比。
Jim的老婆(诺顿的妹妹)有怀孕了,诺顿却是孤家寡人,没有过多的担忧,朋友们生活中的很多选择不就是不得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走进天堂或地狱么?
你确定这原本是你的想要的吗?
BTW,最近的《lie to me》中的一句话非常值得说明“测谎仪只能知道人是否说谎,但是不能指出为什么”,这往往才是动机!
一味指责说谎的人,可能会南辕北辙。
父亲(强·沃特饰)鼓励诺顿重返特遣队进行刑事案件的侦破,其目的为了提升家族的荣誉,认为特遣队比失踪人员office更能凸现诺顿的才华。
人生就是这样的《蝴蝶效应》,我相信父亲知道有这样的解决绝对不会让诺顿插手这个调查。
“做了八年重案缉毒特警......你就从来没有私下解决过事情?好让这件事以后不困扰你妨碍你?”“任何有损警察名誉的事都不是好事”,父亲在剧中这样质问诺顿。
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经典之论“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抓老鼠就是好猫”,目标的正确并不能掩饰过程的偏差与错误。
老人家来说这段话,简直太合适了,年轻人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概而论,看来应该上一个台阶了。
Jim(柯林·法瑞尔饰)所做的事情,片中讲述的动机是“一年的薪水才6万5千美元,而tezo一周挥霍掉的都不止这么多,他觉得这不公平”,但是他忽略了cop的责任,cop可以要挟线人,可以殴打嫌疑犯,可以刑讯逼供,但如果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私欲”“劣迹”,那么他的行为和cop的职责正在渐行渐远。
结束前,那个曾被Jim殴打和威胁过的墨西哥人,煽动群众并将Jim打到。
是否值得体谅,试想他为什么被Jim殴打,但是Jim用BB做要挟实属卑劣之举,如果墨西哥人一开始就招供了,不就没有Bad cop了?
但是招供会那么简单(诺顿从那位瘾君子那里得到线索,好像非常有技巧)?
现在开始感到好cop也是被逼坏的!
这些情节安排导演非常之用心,是值得慢慢品味和体会到的!
借用《盾牌》接介绍用一下,把一群警官与各种罪案做斗争的同时,也面临各种自身问题的困扰,一个个有着复杂性格的警察跃然于屏幕之上,彻底打破了“警察就是好人”这种简单而幼稚的界定...哥哥弗兰西斯·泰尔尼(诺亚·艾默里奇饰)为了降低犯罪率纵容手下,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提升(政绩也有点类似),他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没有收黑帮1分钱。
当看到他让sandy自己退出的那段剧情,能说什么,是为了荣誉,为了个人名誉,挑战cop的责任,挑战他曾经宣誓的承诺。
“为什么选择做一名警察,什么样的人每天早上起来 洗澡 剃须 出门......却不知晚上能否活着回来?什么样的人有如此勇气在神殿前.....对企图贿赂 抢劫 伤害市民的人说:"在我的守护下不行,谁你都休想伤害"?”cop的职责与责任。
在纽约警署,泰尔尼家族声名赫赫。
老弗朗西斯·泰尔尼(强·沃特 Jon Voight 饰)创下无数丰功伟绩,在黑白两道皆有很高声望,他的儿子小弗朗西斯(诺亚·艾默里奇 Noah Emmerich 饰)、雷(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饰)以及女婿吉米·伊根(柯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 饰)也同样在警察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某晚,正在参加橄榄球比赛的吉米突然得到噩耗,他所负责的辖区发生枪战,数名警员中弹身亡。
在父亲的鼓励下,雷加入特别行动小组,开始追捕相关疑犯。
在调查过程中,雷发现越来越多疑点,进而察觉吉米、小弗朗西斯甚至敬爱的父亲都可能牵涉其中。
正义在这一刻染上污点,雷的调查之路也充满曲折和危险……©豆瓣
总觉得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查了一下imdb,发现是Joe Carnahan担任第一编剧——确实有几年前Narc的感觉——然而没有执导筒。
去掉了Joe Carnahan华丽的暴力美学,也没有意识流的闪回,凌厉的剪切等未必neccessary的炫技,便只剩下了用返璞归真的现实主义语调讲述的虽俗套却饱满的故事,以及演技派们淋漓尽致的飙戏。
当然,比起David Fincher的Zodiac表现出的史诗一般的张力,本片还略有不及,不过精彩这两个字在词典中的意项里,并不需包括天下第一。
剧情实在没什么可说的,并不是不想剧透,而是觉得没有必要剧透。
但感想却有一点。
法律尽可以定义为特权阶级与非特权阶级强制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然而非特权阶级们却需要这种不平等条约来作为基本的生存保障和行为底线,只要不越过这条线(如拿熨斗烫baby脸之类),还是可以原谅的。
自我道德优越感浓重的人(无论掌握着或强势或微弱的话语权)尽可以挥舞着公理真相正义的铁锤试图将你钉在十字架上拷问,然而他们发泄过之后,面对生活的还只是you and you alone。
记者说:你们同类相互,掩埋真相。
忧郁的警察说:Don't tell me about 真相, you have no idea what it takes to do what we do. You weren't there. 的确就是这样,Most people weren't there, but they just won't stop babbling.但是,你可以不在there,你总要在somewhere吧,生活在什么地方其实都差不多。
引用古龙的经典论断,又一个“人在江湖,身不由主”的故事罢了。
简介不是一般的短 ========================= 中午看的片子没意思好像 ==========================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BJIFF 240425 党史馆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北影节英嘉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