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金橘

Mandariinid,橘子收成时(台),橘子,მანდარინები,Tangerines

主演:连比特·乌尔夫萨克,埃尔莫·纽加农,乔治·纳卡希泽,米沙·梅斯希,赖沃·特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格鲁吉亚语言:爱沙尼亚语,俄语,格鲁吉亚语年份:2013

《金橘》剧照

金橘 剧照 NO.1金橘 剧照 NO.2金橘 剧照 NO.3金橘 剧照 NO.4金橘 剧照 NO.5金橘 剧照 NO.6金橘 剧照 NO.13金橘 剧照 NO.14金橘 剧照 NO.15金橘 剧照 NO.16金橘 剧照 NO.17金橘 剧照 NO.18金橘 剧照 NO.19金橘 剧照 NO.20

《金橘》长篇影评

 1 ) 橘子收成时

影片开头文字简要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爱沙尼亚人定居高加索超过百年,1992年却因爆发流血冲突,在阿布哈兹武力胁迫下被迫返回欧洲北方的祖先家园,村庄人去楼空,只有少数人留下来。

悠远悲凉的背景音乐中,开场一组电锯齿轮切开木板,木屑纷飞的特写,真实交代了主人公伊沃的日常工作,也暗示了平民百姓在战争齿轮面前的流离伤亡。

貌似嘈杂的电锯切割声,实则是伊沃不受外界打扰的宁静,直到艾哈迈德推开了那扇门,打破了这份宁静。

手持机枪的艾哈迈德半是请求,半是命令的让伊沃拿些事物给他和依伯拉辛,在伊沃家中拿到食物后还劝说伊沃:你最好回爱沙尼亚,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们一样好。

开始还觉得明明是伊沃施舍了艾哈迈德,为什么艾哈迈德却认为是自己施舍了伊沃。

在当时特定的战争时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敌我双方,面对一个身份属于敌方的老人,不伤害也是一种善良的施舍吧。

艾哈迈德走时问:“(旁边)那些房子还有人住吗?

” 伊沃回答:“没有了,都是空的了,只有农场那里还有一个人,但也一无所有,他只有橘子。

”玛格斯,一个称职的橘农,在纷乱的战火中努力守护着那些橘子。

在他眼中,那是一场“柑橘战争”,那是一场争夺他的橘子的战争;在他心中,橘子跟金钱损失无关,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 伊沃休息之际,窗外突然传来阵阵枪声,是农场的方向。

伊沃没有躲避,而是跑步向前去查看伤亡情况,去寻找他的朋友玛格斯。

伊沃和玛格斯救下了艾哈迈德,在他们埋葬其余死亡士兵时,伊沃决定分开埋葬,以便区分双方,也因此发现并救下了尚存气息的尼卡。

一墙之隔,养伤的双方,也是方才拼个你死我活的双方,一方是为养家糊口,一方是为拳拳赤心,有血有肉,更有对彼此满腔的仇恨。

艾哈迈德说:“再勇敢的人也难敌岁月。

”岁月带走了很多,却也铸就了沉着睿智的伊沃,一茶一饭,嘘寒问暖间慢慢消除了艾哈迈德与尼卡的仇恨。

在战争中,大部分人都会受损,有些人的代价是饥饿,有些人的代价是残疾,有些人的代价是生命,有些人的代价是举目无亲。

伊沃始终尊重生命,始终坚持战争不应属于任何人。

枪炮之下,美好的场景总是转瞬即逝;餐桌前,剑拔弩张的气氛刚刚平静下来,旁边便是几声震撼的爆炸声。

玛格斯看着炮火中倾塌的房屋,地上散落的橘子,没有说一句话,只有无声无尽的悲伤。

战乱时期,陌生人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敌人。

伊沃和玛格斯救下了艾哈迈德与尼卡,意外的擦枪走火又带走了尼卡与玛格斯,尼卡没能回去继续作他的演员,玛格斯没能如愿收获他的橘子。

最终伊沃将尼卡与玛格斯葬于不同的地方。

玛格斯长眠于橘子树下,春华秋实,均有美丽的事物陪伴。

尼卡沉睡于湖边的山顶上,伴着波浪,向着远方。

伊沃不喜欢告别,艾哈迈德离开时他也只是轻轻的招了一下手,太多的生死离别,生活总得继续。

艾哈迈德则放下战争,伴随着尼卡喜欢的格鲁吉亚音乐,启程回往家乡。

金黄的橘子,寓意战火中美好的希望;明黄的磁带,承载着对和平的渴望;橘黄的灯光,照亮回家的方向。

 2 ) 《金橘》小格局电影的大智慧

我想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概括爱沙尼亚电影《金橘》给我的感觉,总觉得表达不够深切,好像遗忘了某种“动人”的感情。

遗憾的是,我没养过麻雀,这情感的鸿沟跨不过去。

或许,说它像一支戴在腕上的精致手表,感觉更形象一些。

上面刻着“Swiss made”,里面含着某位瑞士老人镊子底下的精细,而对佩戴者来说,指针走过的岁月是一段恒流在时光长河里的心旅,里面有战争,也有和平。

先不说电影故事,我必须说一说这部精致小格局电影的硬件。

既编又导的Zaza Urushadze,此君真让人刮目相待,他要是写悬疑推理故事,说不定就能出来东欧东野奎吾的名声了。

各种伏笔,不经意诱导出错觉的悬疑韵味;稳而健的节奏,隐含渐变式续力;一开场就绷紧了故事线索,然后崩断,然后便没有了然后。

而我呢,在电影结束时,彻底搞不清这算是值得欣慰呢,还是满满的悲凉之意了?

脑子里留着那老人挥手的身影,还有从头到尾流淌着的哀伤的乐曲。

周传基老先生谈中国的电影,说得逆耳但是是忠言,编剧编故事的技巧是门学问,不懂怎么讲故事,又不知道讲什么故事,还以为自己很会讲故事,电影自身就会酿成没人爱看的“悲剧故事”。

跟装修房子一样,有设计师出图全程把关,这跟没有章法地发挥个人的创意才华,绝对是两种效果。

通过电影《金橘》,我对这种领悟有所加深。

不能否认情节本身营造出的神秘性,这增添了《金橘》无限的观影乐趣,因此我选择少剧透,而便于理解电影的故事梗概也要忽略掉。

只着墨赞一赞编导设置这盘棋时,他的良苦用心。

小格局似乎也只是他力求精益求精,所选择做出的减法,这种“局限性”恰好能完全突出“平民英雄老爹”的形象。

就像罗曼•波兰斯基把舞台剧搬进一间公寓,用40天拍出一部小格局的大电影,哲思辩论只需要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可以。

适合最重要。

一切残酷的事情它在发挥最坏的作用时,往往也会留下最宝贵的东西。

比如联邦德国审判柏林墙守卫时,提出的最著名的人道之说“将枪口抬高一厘米”。

而在电影戏剧里则更容易发现,比如辛德勒与他名单里的生命,《窃听风暴》里的“那位好人”。

是的,我要说的是《金橘》也有一个充满魅力与希望的人物。

一位帅、酷、勇敢、睿智、宽容、果断、善良的老爷爷,最让人难过的是,他给予世界的“安全感”把他高高地推到了孤独与悲凉中。

而太多的愚民奔赴向冤冤相报的不归路,没人在意自己也是杀人子杀人父的刽子手。

伊沃就像传福音的精灵,孤独地站在岔路口,迷茫的人得以解脱,仇恨只能归咎于无情的战争!

一个橘园、一个木工操作室、两栋住宅房,一条大路,几辆作战吉普,对故事生成的环境就这么简单。

生意人、木匠、医生、士兵,这四种身份的人在一起,就可以演绎一场有关生死存亡的战争大戏。

有了人物设计,需要一个真实的大背景。

随便百度“阿布哈兹战争”详略信息应有尽有。

简单说来,《金橘》的故事发生地是设立在现已独立了的阿布哈兹的领土上。

战争冲突,生死恩怨始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给阿布哈兹撑腰,阿布哈兹要从格鲁吉亚彻底独立出来。

事关“土地”的问题,利益纷争得不到解决,黑海东岸那一条狭长敏感的地带——阿布哈兹,从此陷入动荡不安。

即便在1992年正式独立,2008年与俄罗斯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直到现在,阿格之间的仇恨仍处于点火就着的危险状态。

因阿布哈兹的特殊性地域及绵延至今的土地纷争,《金橘》与其他的反战影片有些不同,它对现实的意义更为重要,用电影呼吁和平,呼吁种族间的互敬互爱,用电影给头脑发热的好战分子退热,用电影浇醒想要发战争横财的投机分子,最大的要求是恳请阿布哈兹政府及格鲁吉亚政府“纳谏”,土地对老百姓来说唯一的意义便是给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

战火吞噬掉生命之后夺取的土地毫无意义。

所以战争就是狗娘!

原来“金橘”就是牵绊,就是明天,就是未知,就是贪婪与死亡。

可能是天使送来的福音,也可能是死神带来的召唤。

木匠能做装橘子的箱子,他也能打出葬尸体的棺材。

一盘搅坏的音乐磁带其实就是化解仇恨使得敌我可以友好对话的共同语言。

人性的良善一直住在举手投足的细节里,当你听到有人说,“翻一翻伤亡士兵的口袋,不分敌我,拿出来保存好他们的身份证明,有机会要送达他们的亲人那里。

”不能不感动。

在一个即将被吞没掉的世界,“逃离”难道不是最正确的选择吗?

有些人一定会留下,或许是因为他们对那片土地“恨并爱”着,或许是因为死神召唤他们在此等候,或许无处可去。

战火一触即发时,爱家爱土地的老百姓睁大了恐惧的眼神,而好战的暴徒们则用唾沫嘲弄“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的真相,把枪口对准同一片天空下的生命,或许只有一个原因,“服从”冲洗掉了人性里最美丽的“爱”,”血腥“的快意安抚了内心所有的不公与伤痛。

然而,战争燎原时,守护家园似乎又成为所有人唯一能选择的路。

所以,战争真是狗娘!

 3 ) 电影《金橘》的人性诉求:民族和解

电影《金橘》的人性诉求:民族和解本片对人性的确有精彩刻画。

我们也都喜欢谈论人性。

我们谈论人性应当不是为了谈论而谈论,我们谈论人性是为了了解“人”,而“了解人”,往小的说,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为人处事,往中的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大的说,那些以政治为业的人可以寻找到治国安邦之道,毕竟,我们所处的是人的世界。

基于这种人性认识,我不相信《金橘》的编剧、导演奉献给我们的这部电影仅仅想展现一位仁慈老头的人性光辉;我觉得它有政治寓意,那就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了解民族和解的基本条件和方法,这就是本片最大的人性诉求。

影片讲述了一位留守在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老人伊沃(Ivo)救了两位敌对方的大兵——替爱沙尼亚战斗的车臣人艾哈迈德(Ahmed)和为本族战斗的格鲁吉亚士兵尼卡(Nika),以救命恩人的身份,他将这两个视同水火大兵安置在同一屋檐下,经过各方的人性角逐,两位大兵最终和解的故事。

那么,这两人的和解是如何达成的呢?

有人说,敌对双方的和解是伊沃老人的智慧的结果,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更愿意相信,导致和解的是多方人性角逐的结果,而非伊沃一人之功。

伊沃老人最大的作用是他能以他的特殊身份控制住敌对双方再起冲突,和保证双方都能尊重道义,而真正导致和解的是敌对双方的彼此尊重,和彼此对对方切身利益的维护。

对于伊沃老人来说,在两大兵对峙状况下,他实际上充当了调解人的角色。

他之所以能充当这个角色,是因为他具备如下条件:(1)有威望。

他对双方有救命之恩,所以他的建议和要求,容易被他们采纳和接受,这个条件使他在特定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威望;(2)无私。

他对双方都给予帮助,但并不希望获得回报;(3)有相同的遭遇。

这容易使他被对立的双方所接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他并非站着说话不腰痛的人。

在一定程度上讲,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虽然两大兵因战争又产生了私仇(朋友的牺牲),但这场战争就“不是任何人的战争”, 在伊沃老人看来,由战争引起的新仇旧恨对于个人来讲都是不值当的,而他自己也因战争失去了亲人,所以,这容易使他分别与敌对的各方接近;(4)讲道义。

这是最重要的条件。

不仅他讲道义,而且,他所讲的道义也能被两大兵接受。

伊沃老人的道义包括多方面:首先,他能在敌对双方面前保持中立,尤其涉及到民族、宗教问题的场合,他从不表现个人好恶;其次,他平等地对待每一方,在他看来,“是爱沙尼亚人还是高加索人没有区别”,而且这种平等理念也使他反对恃强凌弱。

第三,他信守诺言。

他说“对于承诺,我宁肯死也会遵守”。

第四,尊重生命。

在他看来,即使战争也没有赋予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的权利。

第五,他支持有道的战争。

他对尼卡为朋友而战的行为还是赞赏的,最后他为尼卡准备了一口棺材便是明证。

其实,我们还可以列举更多,关键是伊沃的讲道义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敌对双方的反对,还成功地影响了双方。

所以,我们说,他的确为双方和解创造了条件。

即使有伊沃老人的调解,如果敌对双方毫无诚意,那么和解也是不可能的。

这种诚意主要表现在:(1)敌对双方能暂时放下仇恨,信守诺言;(2)懂得尊重。

对于前者,这是保证敌对双方不再起争端的前提条件。

如果双方都时刻想着为朋友报仇,即使有伊沃在场,都无法保证不出事故,因为仇恨是排斥任何道义的,而且,他们还可以在道义之外假手杀人。

当双方都能将仇恨暂时放下,以名誉作担保的“承诺”便能起到作用;另外,处于战争状态下的“承诺”是不可信的,农场主马科斯(Mapryc)所得到的军方的承诺便是明证。

所以,伊沃让艾哈迈德承诺不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尼卡下手,便是和解的第一步;接下来,敌对双方对伊沃的共同承诺,才躲过阿布哈兹武装人员的搜查,这也就使尼卡最后出手救艾哈迈德并联手对抗无道士兵成为可能。

承诺的达成离不开“尊重”意识。

如果敌对双方对伊沃根本不尊重,那么,即使有表面承诺也是不可靠的。

当然,这里讲的尊重,主要是指敌对双方要懂得彼此尊重。

主要表现在:(1)尊重彼此切身利益;(2)有伤害就要道歉。

“切身利益”并不是那种小打小闹伤及个人颜面的事,比如,两大兵虽在同一屋檐下,但彼此敌意相互攻讦从没停止过,但涉及民族问题、宗教信仰问题、个人道义方面的事项,他们都表现得谨慎和克制,这为和解提供可能。

“道歉”是对“伤害”的最好弥补,是尊重的突出体现。

当艾哈迈德对伊沃出言不逊,他诚挚道歉,以示尊重;当尼卡冲动给伊沃再添麻烦,他请求原谅,也是尊重。

正因为有尊重,所以,当两大兵为彼此杀害过对方的战友而相互道歉时,和解也就基本达成了。

可见,有伤害就应当道歉,以其他方式来弥补伤害,都不是诚意的表现。

个人间的和解不过如此,民族间的和解又能怎样,不过都是“人”的事。

当我们感叹个人和解之困难时,事实上也是在感叹民族和解之困难,尤其本片中的故事发生在民族矛盾多发的地区,我们不能没有这样的联想。

如果我们能从个人和解中领悟到民族和解的办法,那也就不枉编导的一番苦心了。

(署名:石板栽花,来源:豆瓣,转贴请保持文章完整。

2015-04-22)

 4 ) 那些以敌我冲突矛盾为梗的优秀电影----观《金橘》小感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可以说,整个故事就是以矛盾产生为起因,而形成的故事情节,在一个个矛盾不断激化又不消亡的情节里,故事跌宕起伏,让读者和观众跟着故事与人物一起悲伤和欢乐,到最终所有矛盾的化解完美的结局,那么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故事。

如果故事里没有好的矛盾,那它就不是个好的故事,只能算是三年级小学生每天要交给老师批阅的流水帐日记。

嗯,那老师是个阅人隐私无数还拿红笔在你的隐私里勾勾圈圈的变态狂。

爱情的矛盾琼瑶奶奶最拿手;不共戴天之仇以及争霸武林的矛盾非金庸先生莫属了;之于宇宙最的大矛盾之婆媳矛盾、原配小三矛盾,贵国每晚8点黄金档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我想电影中戏剧冲突最激烈的,应该是战场上的敌我突然变成“基友”的矛盾冲突。

敌我双方突然出现在同一战壕、同一间房屋,不是突突突的打枪,而是看着彼此吃喝拉撒的过着正常百姓的生活,那种前一秒还在准备拼刺刀的仇恨突然变成了“基友”般同居生活的宁静甜蜜,冲突之大,着实让整个故事异常的精彩又有深深的反思。

我看过这类的电影不多,共三部2001年波黑的《无主之地》、2005年韩国的《天军》以及2013年爱沙尼亚的《金橘》。

《无主之地》获得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个人认为一是题材新颖,这应该是第一次用这种题材来反思战争的电影,波斯尼亚与塞尔维亚的战争,除了他们自己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了解?

而联合国在整个地区冲突中的作用如何?

影片也有一点点戏谑的方法来说出他对UN的不满。

敌我双方相遇在同一战壕,为了生存相互猜忌又相互帮助,在吃喝拉撒中感受到了敌人作为普通人性的另一面。

而2005年的《天军》一惯有着韩国电影的夸张搞笑风格,韩朝今天的敌对何时能化解尚不得知,但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和历史,那导演就将敌我冲突从2005年传送到1572。

韩朝的敌我双方,由于时空穿梭在一瞬间回到了李舜臣时代,在同一个村落,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共同抗击来犯的女真人部落。

从于是敌我变成了战友,在战斗又结下了友情,当我看到韩方少校朴政宇一干人与朝鲜的江民吉少校一干人为了互不相犯在屋前的晒谷场上用树枝划“38线”时,我似乎理解的导演要说的话,这两个命途多舛的国家,因为弱小一值被某强国附属,又因强国被分裂,今后能统一两国人心,除了文明那就还有可寻根的历史吧。

2013年的《金橘》比起《无主之地》枪炮之性减少,UN变成了一位爱沙尼亚老人伊福,正面冲突的战壕变成了山间的小屋。

比起《天军》没有玄乎的“时光穿越”,没有韩国一惯的搞笑桥段,没有大韩国的“民族抵抗外敌”的正义。

但平叙而又沉稳,似乎像一个中年人的脚步,没有青年人的蹦蹦跳跳的嘈杂,也不是老态龙钟的蹒跚,一步一个脚印,你听得到的沉稳与踏实。

大赞是的片子一开始的配乐,似乎是拨弦式的乐器,长调而又带伤感,这基本也就定下了这部电影的风格主调,偏暗却又带遗憾的故事,结局不会阳光得皆大欢喜,这也不符合反战题材。

片头的配乐配合着男主 在切割木条的电锯声,平日里我们听到的那种刺耳的电锯声,似乎也是融入在一起的配乐声,个人感觉极为经典。

接着镜头上移,镜头从男主扶木条的手上移到脸,人物特写完成。

几钞钟后,两名士兵敲门,男主出门,男主的身份在男主与士兵(艾哈迈德)的对话中一一交待清楚:你是谁?

为什么在这里?

你是做什么的?

电锯木条是为什么?

这个村子里有多少人?

这样的交待符合戏剧情景―――战争期间,村民被过路讨吃的士兵盘问,再正常不过。

接着一行三人来从男主的工作坊到起居室,又是一组镜头交待男主的过去、家人、性格……交待物法平叙无声,但又每组镜头都有重点,稍稍有点素质的观众能一目的然的体会导演的人物及场景交待。

这是一部通剧只有男人的电影,如果非要算有女人的话,就那就影中多处提及到的男主的孙女的照片,导演有意的多次提及。

其用意大家可以观后分析。

戏剧冲突在士兵二人讨要面包开车离去后不久的一声爆炸声中生产。

俄罗斯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Ahmed和敌方格鲁吉亚军人尼卡Nika在战斗中侥幸活着。

而男主伊沃Ivo救下了两人,并为两个医治。

敌我双方同处一屋,矛盾在不断上演,从最初的为了死去的兄弟仍要拼命,到有条件的答应不在救命恩人屋里杀人。

当艾哈迈德说,只要尼卡敢把头伸出窗外,就要把他的头砍下来时,男主伊沃了句:他可以对着外面尿尿吗?

可以说是全剧为数不多的笑点之一。

哈迈德和尼卡的矛盾,在早餐间冲突,在宗教仪式后冲突,在彼此谈到音乐、文化、理想、领土时的冲突――为了祖国的土地要杀死对方,而对方反问你有没有文化读没读过书,这块地是底是谁的?

当双方喋喋不休时,男主的那句“是谁给你们杀人的权力?

”时,艾哈迈德说是“战争”。

我又让我不自觉的想到了贵国……,算了,不想贵国了。

继续说电影。

敌意在男主的屋子里融化,在平常的起居生活中慢慢的融化,戏剧性的一幕到来,一队艾哈迈德一方的民兵来屋子里,为了让屋子里的和平继续,为了让男主不受牵连,尼卡假装是艾哈迈德的队友与民兵们一一握手,与自己的敌人握手,这就是电影的戏剧表现方式之一。

而当那一夜,男主与尼卡等人在屋外烧烤喝酒时,男主问了艾哈迈德一句“你今天不杀他(尼卡)了?

”得到的回答是:“我今天头痛”。

你看,敌意其实已以融解得差不多了,只是男人们没有那么直白罢了,但还要他多说什么呢?

最高潮的冲突在结尾的一场激战,也是很好的反讽,一队路过的车臣士兵认为帮助他们打战的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是敌方格鲁吉亚人,非要他说句车臣话来验身证明,这下激怒了艾哈迈德,在车臣士兵举枪射杀艾哈迈德之际,躲在屋里的尼卡一通扫射救了艾哈迈德,双方分工配合,灭了这一队车臣士兵,但结果尼卡还是被冷枪击中。

艾哈迈德与尼卡的从敌人到战友,艾哈迈德与车臣士兵的从战友到敌人,矛盾的两次转变在这一场戏中完成,戏剧巧妙而又冲突激烈,激烈之后的反思当然就大彻大悟了,当男主与艾哈迈德埋葬了橘园好友后,又将尼卡埋在他儿子的坟边,艾哈迈德问出了心中的最后一个心结:你将杀死你儿子一方的仇人埋在你儿子身边?

答:不可以吗?

答:可以。

他还不死心,又问:如果死的不是卡尼,而是我,你也会将我埋在你儿子身边吗?

答:会的,可能会远一点点。

全剧中最后一个冷冷的笑点。

男主伊沃挥手作别,艾哈迈德开车归家,当他从口袋中取出尼卡平日里修复好的那盘黄色磁带时,全剧升华,对方的理想、宗教、文化他都试着开始了解、接受,和平从那一刻诞生。

 5 ) 金橘

金橘发生背景是阿布哈兹战争。

车臣人艾哈迈德,格鲁吉亚人尼卡因为受伤在当地的一个爱沙尼亚人伊沃。

“他杀了我的朋友”“你不是也杀了他两个朋友?

”战争可以给人互相杀戮的理由,有的人为了钱做了雇佣兵,也有的觉得保卫祖国是自己的义务,他们其实都好不到哪去。

战争就是这样,让两个不认识的人打得你死我活。

马戈斯,一个种橘子的爱沙尼亚人,准备买完以后回爱沙尼亚躲避战争,然而他还是没能幸免于难,先是军车撞坏了他家的栅栏,然后房子也在炮弹下被烧成废墟,最后,他本人也在乱枪下被打死。

他说担心金橘的原因不在于能给他带来多少收益,而是他觉得金橘如果被浪费了,会很可惜。

金橘浪费了尚且可耻,那么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呢?

艾哈迈德和尼卡尽管磕磕绊绊,但后来他们也互相为杀死对方同伴道歉而和解了,但当他们考虑战后生活的时候,厄运总是现在降临,阿哈布兹军队不相信艾哈迈德的车臣人身份,抱着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心态。

在最危急的时刻,尼卡出手了,一个格鲁吉亚人和一个车臣人放下了曾经的仇恨并肩作战。

但这场冲突带走了马戈斯和尼卡。

马戈斯被埋在了他热爱的橘园,尼卡被埋在了伊沃儿子的旁边,一个被格鲁吉亚杀死的人和一个格鲁吉亚人的尸体被埋在了一起,没有生命的他们没有区别,也没有仇恨。

事实上,他们活着时也应该没有区别,无论是爱沙尼亚人,格鲁吉亚人,车臣人,阿布哈兹人,他们都是人。

最后艾哈迈德开着车驶向回家的途中,他拿出了尼卡的磁带,听着尼卡喜欢的歌。

在某种意义上,他带着尼卡活下去,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杀人犯活下去

 6 ) 《金橘》:错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遗珠

一部以小格局和小人物来讲大道理,讲得还很透彻的反战电影。

苏联解体,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要求独立并与格鲁吉亚政府军发生军事冲突,而俄罗斯暗戳戳地支持阿布哈兹,这是故事的背景。

一个到阿布哈兹种金橘的爱沙尼亚人,一个受阿布哈兹武装雇佣的车臣人,一个刚应征入伍的格鲁吉亚人,一群阿布哈兹武装力量,一群俄罗斯武装人员,全部被搅入这场乱局中。

爱沙尼亚人将在一场冲突中受伤的车臣人和敌对方格鲁吉亚人带到家里治疗,两人伤愈后相互虎视眈眈,一度还剑拔弩张。

在相互了解并在爱沙尼亚人照料下。

两人逐渐认知了解,放下了敌意,多了份亲近,在阿布哈兹武装出现时还相互打马虎眼。

最后,当俄罗斯人出现后,两人甚至一起携手对付共同的敌人……故事的反战主题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情节透露出来,领土、民族、宗教,这些难道真的值得人们去流血?

人与人之间真的有那么多仇恨吗?

影片的最后,主要人物在相互了解后不再将对方视为敌人,但活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种悲剧衬托出战争的残忍和荒谬,同时提示人们,人性中有着善良和友爱的成分,之所以有冲突和战争,源于彼此之间互不了解所产生的分歧和恐惧。

 7 ) 一场不属于任何人的战争

2022.06.30

爱沙尼亚人都离开村庄返回了爱沙尼亚,一个村庄只剩下老人伊沃、橘子园主马可斯、医生尤汉三个人,一天两个高加索车臣雇佣军和三个格鲁吉亚士兵在橘子园的路上遭遇,双方发生枪战,互有死伤。

负伤的车臣雇佣军阿赫麦德和格鲁吉亚士兵尼卡被老人伊沃和马可斯抬回家,安置在两个房间里,请来医生尤汉医治。

轻伤的阿赫麦德醒来后听说隔壁有一个重伤的格鲁吉亚士兵,挣扎着要去杀了他,为战友报仇,被老人制止“杀一个神智不清,睡着的人算神圣的事?

”阿赫麦德改变了主意,“那就等他能站起来以后杀”。

老爷爷不允许在他房子里杀人,老兵就又退了一步“格鲁吉亚士兵走到门外我就会动手”。

阿赫麦德自曝是个雇佣兵,为了钱参加这场战争。

伊沃从另一间屋里扶出格鲁吉亚士兵尼卡,阿赫麦德遵守诺言没有动手,两个敌人做到了一张桌子两端,老人伊沃坐到了他们中间,像极了为交战双方调停。

果然,两个有了点力气的敌人在一块就你来无往的互相打嘴仗,还时不时的火冒三丈欲动武,伊沃只好不断的喝止。

阿布哈兹的人突然到来,阿赫麦德答应替尼卡打掩护。

尼卡走出房门,阿赫麦德自称懒得动手,伊沃看出来了,阿赫麦德已经没有了敌意。

晚上他们一起在院子里喝酒,吃烧烤。

吃着吃着,两个敌人又掐了起来,伊沃厉声斥责“我有本事救你们,就有本事杀你们”,一句话镇住了两个人,真的是“人狠话不多”。

老人伊沃的胆识不可小视。

几个俄罗斯士兵到来,他们蛮横的认定阿赫麦德是格鲁吉亚士兵,要枪毙他,危机时刻尼卡开枪救了阿赫麦德,两人互相配合击毙所有俄罗斯士兵,不想马可斯和尼卡也中弹身亡。

现在只剩下老人伊沃和阿赫麦德,两人掩埋了尸体。

老人把尼卡的尸体埋在了他儿子坟墓旁边,他儿子是被格鲁吉亚人打死的。

阿赫麦德迷惑不解,老人一句“那有什么差别和不同吗?

让阿赫麦德完全明白了过来。

阿赫麦德“放下屠刀”,告别老人,开车返回家园,一路上播放着尼卡修理好后遗留下来的那盘磁带。

 8 ) 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

“你们知道,这跟金钱损失无关,即使损失金额很大,我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

”尼卡呢,他是那种自尊心强,天真热血而心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他认为“这是我的义务,所以就参战了”,头脑发热地甚至连和母亲说一声都没有就投入战争,却根本没有思考过这场战争的意义。

艾哈迈德说他是“不知道如何战斗,却一直在战斗着”“你浪费了时间,这就很好笑”,而尼卡的回击则反复暗示自己了解历史,读书很多。

或许,尼卡的形象也象征着许许多多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饱读诗书,但却没有真正认清现实、领会到战争的残酷与荒诞,这样一位耿直的知识青年的死亡,反映了战争中多少士兵的命运啊!

他们盲目地成为了大国政客之间角力的棋子和炮灰,至死仍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

“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我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9 ) 反战老人救助战争双方受伤士兵, 是敌是友是生是死皆在一念之间!

20231217•天堂电影院观影之《金橘》这是我今年到电影院观赏的第147部电影,也是2021年12月开始这两年来在天堂电影院观赏的第179部电影,同是也是我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727部电影。

这部反战电影吸引了五男一女共六位影迷观赏。

好喜欢这种题材的反战电影,画面犹如油画的质感,配乐实在太好听了!

开头的BGM悲凉大气,结尾播放磁带的歌声充满和平的希望!

男主人公是个白发苍苍却又身手矫健的老头,他演技深不可测,似乎看透了世事无常,人间冷暖。

车臣人和乔治亚人都演的不错,角色非常立得住。

本片是一部完全由男人演绎的电影,没有一个女性出场!

唯一能看到的是一张老人孙女的照片!

孙女已经跑到和平的爱沙尼亚去了。

这也许蕴含着“战争让女人走开!

”的道理。

整片虽然只有一场结尾的枪战,却无比震撼!

敌和友,生与死,都在一瞬间!

我一直在想,其实尼卡可以不开枪的,不开枪也许他还可以保命,所以这点更令人震撼!

看完本片,让人更加厌恶战争!

战争有很多只是政客们的统治工具,死的绝大多数是平民百姓和来自平民百姓的士兵,绝大多数士兵只是炮灰!

战争就是用来摧毁世上美好事物的工具!

如果没有战争,世界该有多美好!

精彩台词:木箱里装的是什么?

手榴弹?

橘子。

你最好回爱沙尼亚,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们这么好人。

车臣人和乔治亚人各活了一个。

“翻一翻伤亡士兵的口袋,不分敌我,拿出来保存好他们的身份证明,有机会要送达他们的亲人那里。

”我还以为车会爆炸呢!

电影里都会爆炸。

电影都是骗人的。

在我的房子里,谁也不许杀人,绝对不容许。

我喜欢乔治亚的音乐。

你是喜欢乔治亚的土地吧?

艾哈迈德问他“你为什么不走?

”伊沃答:因为我不想走。

他爱这片土地吗?

伊沃答:爱并恨着。

“你今天不杀他(尼卡)了?

”“我今天头痛”。

我告诉他(儿子)那不是和我们有关的战争,但他不听。

” 假如是我死了,你会把我埋在你儿子旁边吗?

会,可能会稍远点。

本片豆瓣8.4分,我给8.5分,毫无疑问,本片入选2023年度军军观影的三十大佳片之一。

 10 ) 伊沃给世界的“安全感”把他推上了高高的孤独与悲凉

摘录别人的影评,很准确的表达了我的观点,这就是战争的残忍:伊沃给予世界的“安全感”把他高高地推到了孤独与悲凉中。

而太多的愚民奔赴向冤冤相报的不归路,没人在意自己也是杀人子杀人父的刽子手。

伊沃就像传福音的精灵,孤独地站在岔路口,迷茫的人得以解脱,仇恨只能归咎于无情的战争!

回归自己的感受:不由得会想起2001年的《无主之地》,同样以小见的战争片,没有了华丽特效、大场面和大制作 有的只是四个人,一间屋,一个院子,两台车,一片金橘地等微小的场地,连战争的正面冲突都没有,反而更加真实感人。

相比较《无主之地》的黑色幽默、诙谐和绝望,金橘最终还是呈现了和平和希望。

先看看人物的设置,伊沃老而弥坚,经历丧子之痛,早已看透了战争的残忍无情;马戈斯老实纯朴,不忍心金橘毁于战争之中,注定是悲剧的角色,战争中无辜受害的人;艾哈迈德粗中有细,外冷内热,重情义,却深受战争之害不得不参军养家糊口;尼卡自尊心强,易冲动,难复经纶却没有脑子,仅凭一腔热血,瞒着母亲就走上了前线四人个性鲜明,形象饱满。

全片色调偏冷,加入了灯光和金橘比较暖的颜色,反倒多了些希望的象征,也是暗示黑暗笼罩之下人性的光辉。

同时整个镜头没有丝滑的炫技,随着镜头慢慢移动,稳中有变,难免有些会看困的感觉,随着同桌吃饭,彼此斗争,一块聊天镜头的转变,故事发展到高潮,艾哈迈德被自己人怀疑开枪产生冲突,马戈斯被杀害,一个辛辛苦苦种金橘,不图能发大财,只是觉得毁掉了比较可惜的人死去,希望开始慢慢破灭;尼克和艾哈迈德联手开枪,最终尼克被杀害,一个冲动,有信仰理想却没有想法的人接着倒下,再次说明战争就是永无止境的杀戮;经历两人被杀之后,故事在前期各种细节的铺垫之下开始升华,伊沃苍老而坚定的背影挥别艾哈迈德,坚守在自己热爱又痛恨的土地上;艾哈迈德开车回家,拿出尼克修复的黄色磁带,尝试了解对方的音乐、文化和宗教理想,和平的一幕开始掀起,车子越开越远,画面愈显祥和。

还是一个难得的没有女人的片子,三格实力级别的演员,将整个情绪控制的信手拈来。

本片也是第一个格鲁吉亚和爱沙尼亚联合出品的电影。

最后说一下配乐,少而精,仅有的三首曲子,随时影片不断出现,尤其是最后一首(至今都没找到音乐原声,有的话求推荐)悠扬悲凉又充满希望,加上一望无际的绿,和平的希望开始萌芽,也对尚未泯灭的人性和良知的赞颂。

《金橘》短评

4分钟前
  • 第二交响曲復活
  • 力荐

"請你告訴我,有什麼區別嗎?"

6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我去。。原来是格鲁吉亚片。。把这俩国家放在一块竟然是用来黑俄罗斯的。。

9分钟前
  • Jiajiachan
  • 还行

金橘成熟后就可以丰收,人与人彼此理解后就可以包容。那些为死亡干杯的人,也一定有着对生命的敬畏。

11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1.就像是圣诞快乐+无主之地的产物 2.所以本片结尾肯定会发生武装冲突带来流血牺牲,在墓前真情告白后各奔东西。一切都很老式也很必要。3.战争和人有什么关系? 4.为死亡干杯

12分钟前
  • 全声波频道D
  • 推荐

闷,不能靠天吃饭啊,政治隐喻不懂所以只能三星。结局还是蛮震撼的

17分钟前
  • 月球怪物
  • 还行

更多的是引发思考:战争究竟带来的是什么?

20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平静而真实,这部无聊剧情的最大优点了

21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7.5/10

23分钟前
  • Keson Suen
  • 还行

一切都发生的太快

28分钟前
  • 粵語殘片
  • 推荐

爱沙尼亚在这里是一个超脱的第三方,也使得老人的立场和剧情空间更加合理。格鲁吉亚人尼卡最后救车臣人,虽然当时看有点突兀,但回想起伏笔——车臣雇佣兵拿自己的血汗钱补贴老人时,他已经不是敌人,车臣人也成了第三方。

31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侃侃推荐

35分钟前
  • 希尼莫
  • 较差

橘框最后变成了棺木。

36分钟前
  • Jeannels
  • 还行

挺不错,小格局拍出了对战争的思考。

39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3.5星

40分钟前
  • 天生我狂
  • 还行

简单的反战片。

44分钟前
  • D.DH.82
  • 较差

后悔扔在硬盘里2年多才看。太精彩。才1小时26分钟的小体量,竟讲了这么一个深沉饱满的故事,台词和叙事都很节俭,然而人物各个鲜明立得住。情感表达的很克制,哀痛之中又穿插着幽默的细节,结尾却给人悠长的余味。

49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对长辈的尊敬,恪守承诺的品质,再加上丑恶的战争

50分钟前
  • WiTS
  • 推荐

很简单,比那种大场景的战争片要好,打来打去的两个人,其实坐下来完全可以做朋友,就看愿不愿意了解彼此。

53分钟前
  • 蜡笔
  • 力荐

好看。人与人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分别。

54分钟前
  • .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