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喜剧,温馨不失搞笑,成年人能得到放松,小孩子肯定更喜欢看。
讲述百年前伦敦地理学会的冒险家,在秘鲁发现了一种稀有的智慧熊,它们喜欢吃橙子果酱,冒险家不忍将其带到伦敦做成标本,而被学会开除。
现在小熊从叔叔和婶婶的口中得知伦敦冒险家的故事,直到一场地震毁了家园,叔叔遇难,婶婶住进养老院。
他告别婶婶,到伦敦找寻探险家,希望他给自己一个家。
在伦敦的帕丁顿火车站,狼狈的小熊吸引了布朗一家,善良的女主人为他取名帕丁顿。
男主人则一直嫌弃帕丁顿,主张把他交给收容所。
帕丁顿暂时住进布朗家中,和家中的男孩、女孩都增进了友谊,但也让家里变得一团糟。
反面人物米莉森特出场,她是自然博物馆的领导,也是冒险家的女儿。
她没有父亲那么好心,誓要把帕丁顿做成标本。
帕丁顿面临生命危险,布朗一家,尤其是布朗先生放下了成见,把帕丁顿视为家人,到博物馆冒险搭救帕丁顿。
正邪对决,正方获胜,帕丁顿融入了布朗家中,愉快地生活,并写信告诉身在养老院的露西婶婶。
而米莉森特则被判劳教,在她父亲曾经开办的动物园中。
帕图索死于地震,露西住进养老院,帕丁顿误打误撞帮警察抓了个小偷,受到大家欢迎。
米莉森特的父亲蒙特格利.克莱德就是当年找到帕图索和露西的探险家,由于他不肯把果酱熊做成标本被开除出探险家协会,于是米莉森特想要报复,帕丁顿在布朗一家的帮助下让她失败,她被法院判处在父亲的爱畜动物园做义工。
帕丁顿在布朗家快乐的生活,布朗家也更和谐了
《Paddington 》,中文翻译为帕丁顿熊,影片由保罗.金执导,改自英国作家迈克尔·邦德1958年的儿童文学《帕丁顿熊》中的小熊形象,讲述了一只神秘秘鲁深山中的果酱熊,在家园历经地震洗劫后,辗转来到国际化大都市伦敦后所发生的故事,小熊具有非常高的智商和语言能力,而且拥有人类的真善美等优点,可谓是知书达理!
导演除了给我们展现唯美的画面和家庭式的喜剧元素外,更多的是思考:1、真正真善美却很难被大众接受,汇聚人类优点的小熊初来到伦敦却无人问津;2、伦敦看似万人却是无人,每个人都禁锢在自己的固定的生活方式中,你来我往的脚步却没有交集,小熊很有礼貌的问候过路行人,却没无人问津。
3、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真的很大,小熊的秘鲁生活可谓是世外桃源,但主角布朗家里确实每天不得不为柴米油盐而精打细算,小熊的到来更是给布朗当头一棒,从而不得不买一份意外财产损失险。
4、胆小懦弱的人在爱情面前也会鼓起勇气,在邪恶面前也会勇往直前,所以说人缺乏的不是其他而是自信与勇气!
5、最后,全片核心想给我们表达家这样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包容,一种有爱,一种信念。。。
随便说一下,这是一部真人动画片哟!
还有就是镜头里几次出现的街头艺人唱的歌曲真不错,蛮好听的。
总体来说这部片很是值得去看的,给四颗星!
《帕丁顿熊1》是一部关于伦敦的电影:一份定格在玻璃球里落着雪的温馨向往,在小帕丁顿熊坐着的士环绕伦敦看夜景的时候,这座电影的城市指向就显得格外明确。
影片的最后,帕丁顿给远在退休熊养老院的露西阿姨写信,他写道:“在伦敦,每个人都是那么不同,但这也意味着,任何人都能融入伦敦。
”在那些熟悉的风景以电影画面的形式一帧帧地重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回想起黄粱一梦般的一年伦敦生活,闪耀的街灯和行色匆匆的路人都涌回我的脑海,各色各样的人从五湖四海而来,而他们都生活在伦敦。
如果不用成人的逻辑去苛责《帕丁顿熊》,这无疑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家庭电影,幽默感十足,虽然有那么些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却仍可以舒适地等待皆大欢喜的结局。
这是一个异乡人寻找家的故事,故事的发展在这个格格不入的外乡熊遇到了这心地善良的一家人开始,就毫无意外地坠入了预设的桥段中,尽管期间种种磨合,这个家庭最终接纳了这只单纯可爱的小熊,也因为他的存在而发生质变,彼此成为了重要的家人。
也许是原著的信息量太大,改编成两小时不到的电影就显得有一些快进加速,人物情感的转变也因此过快,使得这个发生在伦敦的温暖故事变得过于理想化而不食人间烟火了。
一个异国他乡的人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并打算长久地生活下去,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呢?
我想,帕丁顿熊没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一半的遭遇诉说这世道艰险,但遇到的人们又太过亲善了,我悲观地认为,对于普通人而言,也许仅仅只能够经历前半段的艰难苦恨了。
且帕丁顿另外的幸运源自于他是一只会说话的熊,如果只是一个赤身裸体而行为诡异的孩子站在帕丁顿车站想要找到一个家,估计温厚的布朗一家也会绕开远远的,尤其是布朗先生(不过他成为父亲后的转变真的是这部电影一个特别美好的细节),绝不会允许亲爱的家人靠近这位可疑分子半步。
果然童话改编成电影还依然是童话。
但我有时会想起,我在伦敦结识的朋友们,他们亦远道而来,或来自燥热干旱的沙漠戈壁,或来自浪涌潮平的沿海小镇,终都在伦敦落地,渐渐地扎下根系来,若卷入伦敦的人潮中,也就再懒得分辨谁究竟来自何方——这个多元而包容的伦敦,收留他们的梦想与希冀,悉心地呵护着。
那些失落、悲戚、隔阂,也曾都像伦敦的细雨、阴雨、暴雨般打击过他们的心,可又偏偏是伦敦,终于给了他们归属感。
或许他们没有遇到像布朗一家那样美好的存在,但他们在他乡遇见的温暖,会以另外一千种方式呈现:一个擦肩生命的过客、一杯醇香的热可可,还有途径一座大桥偶然一督发觉的风景……温暖的故事,可以化作千万种形式来诉说,那么一段关于远走他乡的冒险,不仅只是伦敦与帕丁顿熊的故事,若能落得一个圆满结局,也就不只在童话里才显得合理了。
但愿我们都能邂逅属于自己的那个温暖故事吧。
接连看了两部关于异乡人的电影,一部是从爱尔兰到美国的《布鲁克林》,一个是从秘鲁到英国的《帕丁顿熊》,不过后者的童话色彩让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件事多了一些浪漫主义。
带着一个充满英伦风情的名字,又被归类为喜剧类,我以为本片又要走向俗套的宠物卖萌和合家欢煽情路数,不过剧情走向出乎我的预料,帕丁顿熊并没有展现太多的憨态可掬,喜剧效果是有的,但它身上作为异乡熊的怯生生更加生动形象。
主角是熊,讲的其实是人,宣传的是城市。
Paddington的身上有很多容易引起共鸣的点。
不远万里来到想象过许多次的地方,发现想象与现实存在着差距。
为此行准备过许多但仍是手忙脚乱。
希望find a home但是眼前只有行色匆匆的人群,没有人为它停留。
这部电影熟人太多,尤其是演过Made in Dagenham的Sally,那里面她演的Rita给我的印象就很深刻,于是她的Mrs.Brown对我的杀伤力简直翻倍。
Paddington孤独地坐在车站,只剩下帽子里的储备粮。
它发现这个城市并不是他曾经想象的那样。
本以为这家人就这么和之前的许多人一样走过去了,没想到那个穿红衣服的Mrs. Brown走到它面前,露出暖色的裙角,带着笑容和它问好,温暖到想哭。
也许几乎每一个带着期待,迷茫和忐忑来到一个没有熟人和亲戚的异国他乡的人,都希望能遇到一个笑容温暖的Mrs. Brown吧。
其实这个故事里的小熊虽然坚强也很敏感,它会偷偷地听Brown夫妇的对话,甚至在他们不相信它说的是真话,Mr.Brown要把它送到authority去的时候主动离开那个家,自己去找explorer。
可惜explorer的后代,想法与explorer不同。
她不会给它一个家,还要把它变成标本。
它终于找到了答案,但这个答案叫惊吓。
万幸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它与Brown一家人不断磨合,各种机缘,这一家人和它建立了感情和信任。
如果它没遇到Brown一家人会怎么样?
跳出这部电影,并不是每个Paddington都能遇到一个Mrs. Brown.能遇到一个示意你进来躲雨、给你食物的卫兵,就是很幸运了。
也许那段充满巧合和喜剧效果的Paddington抓到小偷,上报纸的情节和最后paddington写给aunt的信结合起来能给个答案。
Find a home很难,但是在这个城市里,有价值的话,就算带着different的标签,总能find a place.Good luck. Hope you find your place.
果酱熊,超级可爱ớ ₃ờ了,吃了一箱的果酱到了梦寐以求的伦敦。
遇到了那家可爱的人们。
最初的浴室囧途,实在是太搞笑了,那牙刷塞熊耳朵里掏出来的耳屎实在是超级多了😂😂😂不得不说,这个家因为帕丁顿基本算是换了个样子,又因为帕丁顿使得他们更其乐融融。
做标本的探险家的女儿也是有些残忍了,后来的粪埋可以说是很给力了。
期待帕丁顿熊二的到来。
This is London, everyone is different, that means everyone can fit in. 这是结尾的一句话,是我很喜欢的一句,也是伦敦之美,也让人很爱伦敦。
伦敦欢迎每一人,这里的人不仅仅是生物圈所定义的人,应该是包括所有生物,《帕丁顿熊》就用另一个方式表达出这个含义,表现出伦敦的包容性。
也是因为这个包容性伦敦文化变得丰富多彩,伦敦也更具特色。
小熊的家乡遇难,无处可去,从家乡来到伦敦市区投靠曾经的一位去过他家乡的朋友,因为伦敦欢迎每个人。
它的一举一动都彬彬有礼,尽显绅士风度,在出口挂牌等待好心人的领养,布朗一家在帕丁顿车站遇见他,并领养给他取名帕丁顿,之后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熊与人的生活交织,有喜悦也有矛盾,在不合拍中也一步步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最后一家人的团聚,而是帕丁顿离开布朗家遇见英国站岗士兵,在雨中站岗士兵从自己的帽子里拿出了一片面包给了帕丁顿,挺有趣的,而肚子咕咕叫的帕丁顿把面包分享给了鸽子,那一份传递着的温暖照亮了整个雨夜。
小熊用执着的信念和不放弃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奇迹--它终于有了个家了。
有一只小熊,他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面前,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他的家。
他仅剩的唯一的阿姨跟他说,去伦敦吧,那里有我原来的一个朋友,也许可以找到他的帮助。
阿姨把他送到码头。
挥挥手。
很熟悉的情节对吗?
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大概都有过这种怀揣父母殷殷期望外出找工作闯荡社会的记忆吧?
临行前父母深切嘱咐,到了哪哪去找谁谁谁,殊不知多年不联系的朋友可能已经物是人非,我们靠的还得是自己的能力。
当然,包括自己的运气。
于是我们从乡下来到了大城市,成了北漂儿、沪漂儿(海跑儿)、广漂儿、深漂儿……各种漂。
当然我们也没能立刻找到父母口中能够提供帮助的朋友。
怎么办?
小熊在车站寂寥的等待好心人的到来,它用帽子里的最后一块面包交了一群比它还要底层的朋友,鸽子。
它引起了一个有能力而且有想象力的人的注意。
它得到一晚的临时收留。
它通过女主人丰沛的爱心得以延长这种收留。
它努力让人相信它的故事,它只要找到阿姨的朋友就不再会给别人添麻烦。
它用可爱和善解人意,得到了一家人的支持。
但它最终没能如愿,那个所谓朋友的旅行家本来目的是要把它的家人做成标本,因为感动于熊熊的温暖善良和高智商而成了动物保护者。
但他的女儿却执意要为标本这一事业奋斗。
可怜的各种漂儿们,是不是最初我们也是偶然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地方暂住,然后租房子,找工作,生活在逐步趋向于安定?
是不是填饱了肚子,开始思慕一个家的温暖?
青春被岁月消磨,心智逐渐磨砺成熟,父母家的温暖每每想起便潸然泪下。
于是我们想有一个家,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
小熊最终经过和布朗先生和布朗夫人一家认得共同奋斗,打败了坏人,幸福的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里。
我们也可以找到能同甘苦共患难的志同道合的伴侣。
人生无论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暴雨,坚定信念,便无怨无悔。
一部温情的片子,温暖的故事情节。
帕丁顿熊 一个在伦敦的异乡人 他来自神秘的秘鲁 他的英文名字来自帕丁顿车站 他想念自己的家乡帕丁顿熊 被布朗太太在帕丁顿站捡到的 在布朗家里度过了伦敦的第一个晚上 虽然布朗先生不喜欢他 但他可是一只来自秘鲁的果酱熊 如同精灵鼠小弟一样 慢慢地 他也被大家所接受和喜欢 可是 大坏人出现了 居然要抓走小熊做标本 同时布朗一家也误会了小熊 使得小熊离开了布朗家 被探险家女儿抓到了 危急时刻 小熊和布朗一家齐心协力 小熊和布朗一家胜利了 小熊留在了布朗家 有了自己的家人 帕丁顿熊 是个不错的温馨家庭片 适合家人一起观看
一星半。伦敦城市形象片,就算是儿童片也太一般了
飞机上看了2/3,四个月后看了后面部分。
太过幼齿
圆满的圣诞合家欢电影,有萌熊有笑点有感动,起承转合流畅,剧情的前后照应特别到位。找回自己身上失去的勇气,给你一个家,这两个情感点都很击中。看完后最想说的还是,please look after this bear, thank you!
1.大家把熊甚至当做习以为常,也看似只是装扮之后的熊2.动作效果逼真,毛发也是很重要的特效细节。
日语吹替版 木村佳乃❤
蓝精灵在纽约,帕丁顿熊在伦敦……全世界有几万个城市,就可以有几万部这样的电影。
小熊只有一件大衣淋湿了也一直穿在身上湿哒哒的好可怜。
才开场不久眼泪就涌了一下 因为他胸口的小纸片上写着“请照顾一下这只熊”
可爱。。。。个屁!
熊出走那段后排小女孩竟然看哭了。。。
为什么这片在豆瓣上8.0啊我真心不明白 从小到大的真人动画题材不都是家里来只动物但是其他成员都不容忍可是经历时间之后忽然发现大家都是内心善良的好人并且和动物也很合拍接着一家人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这种俗套的剧情题材别闹了好吗?不如反个英雄吧
火车站台女主人走过去又折返,地铁闸口管理员抽出刷好的卡片,卫兵岗亭熊皮帽里递来藏起的三明治。帕丁顿熊对每个路人脱帽致意,生气时只会瞪眼。小心翼翼想要融入陌生的环境,还是引来了水灾火灾。谁规定牙刷不能掏耳朵,口袋不可装食物,外乡人不能落户。伦敦一直在下雨,这些陌生的善意却格外温暖。
14年还是如此政治正确的一部片呀:In London, everyone is different, but that means anyone can fit in……although I don't look like anyone else, I really do feel at home, I will never be like other people, but that is all right, cos I am a bear. 这也是我喜欢伦敦的原因。
小熊真是好可爱!!
幼稚
献给伦敦的情书,今年最具英国情怀的电影。大老爷直接从唐顿庄园走到了现代伦敦片场。作为一部儿童电影,它不仅制作精良用心,还能看出许多深度:帕丁顿熊源自战争间被送往乡下的伦敦小童;半个世纪来英国从殖民帝国到世界一份子的转变;甚至还有碟中碟4的原样复原…
我也是从帕丁顿开始认识的伦敦。
很可爱,帕丁顿未必是移民,也可以是所有在异乡的人
看到paddington离开故乡飘洋过海,就想起自己七年前来到伦敦的那个周日,伦敦还是那个伦敦,只是我的世界从此不一样了。英国人都是电影里这样吗?当然不是了,只有伦敦人这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