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还好心的出来说明了下电影中很多毫无意义,然后就真的将一些毫无意义的镜头组合成了一部电影,让评论家和观众去发挥吧。
于是有人看成了是人生哲理,映射人生的意义;有人看成是黑色幽默,拼命将电影中的角色对照现实中人物;侦探迷们开始进行推理;阴谋论者看到了各种奇怪的细节;高科技迷们开始分析技术上的可行性;灵异迷们觉得是不是灵魂附体;评论家们开始骂导演;观众们开始扎耳挠腮.....而这本身就是导演想说的,我们成为了最廉洁的观众演员,连盒饭都不用给,而这原本都毫无意义啊
杀人轮胎其实是个比喻,杀人者,非刀也,在乎用刀之人;杀人者,非轮胎也,在于其使用者也。
而且影片也把轮胎本身拟人,生于泥土,初初蹒跚,几经血染,杀人陷于癫狂。
导演实验性地把电影观看者放于电影本身之中,一群人在沙漠里模拟电影院观影的状态去看一场现场导演的电影,影片内容与形式上的抽象性可见一斑。
而且影片中不断利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不断提醒观众(包括电影中的观众):我们在看一部假的电影。
正如警长所说:一切都是假的。
只是未曾想到的是,弄假成真,最后轮胎(某演员)失控,杀死了另外的演员,假戏真做,最后还因为不听从导演的摆布而杀死导演。
就如同影片开头时所说的:电影中一切都是毫无理由的。
这本身讽刺了电影业的虚假性,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一系列人的无条理、无逻辑。
电影中对观众群体的批评也是不乏犀利,导演的那句:animal。
以及父子之间的冷漠,盗版猖獗现象等等,一切都没有逻辑,超乎常理。
表现了观众喜好不同,难以取悦的欣赏心理。
…這是用來啟動我多年前所被植入的擬人法嗎?
除了輪胎和木椅,還有實在的軀體Roxane Mesquida也太耀目。
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
昨天我看了《橡皮轮胎杀手》,看似荒诞,但是却意味十足,值得我们谈一谈。
首先我必须告诉观众,不能看电影本身,因为电影本身,真的毫无原因,也毫无结果!
正如电影开头,一辆警车开来,睡在后备箱里的男人出来将的一堆话,他的意思就说“嗨 别问我为什么!
”,然后一个呆如木鸡的人,将手里的望远镜发给了各色人等,说了一句好好享受吧!
就急匆匆的走了。
那么影片就开始了它的荒诞不经了,一群人拿着望远镜,看的远处一个垃圾场,突然一个橡皮轮胎有生命一样,站了起来,滚动着,并杀死它遇到的任何物品,它可以杀死一切,用一种无法解释的能力,总之它就是可以杀死。
然后轮胎就这样滚动着,类似一个人类一样,洗澡、看电视、游泳,然后把阻碍它的人杀死,死的人都是脑袋被炸的血肉横飞。
那些拿这望远镜的人,也莫名其妙的待在那里,没有原因,像旁观者一样看着轮胎杀人,等到他们饿了,弱弱的男人送来了火鸡,众人疯抢着,唯有坐轮椅的人说了一句类似真理的话——“都是一群野兽!
”。
然后吃了火鸡的人,都死掉了。
当轮胎杀人被警方知道后,开场里的警长出现了,他貌似调查一样,询问了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看了一下手表,就终止了提问,说结束了,并告诉自己的下属放弃调查,并让同事开枪打自己,来正面都是假的,只不过是演戏,但是得知还有一个坐轮椅的在观看的时候,他有开始了调查,就像演戏。
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杀人的就是一个轮胎,一定要杀死这个轮胎,他们制作了一个假人来引诱轮胎引爆炸弹,然后把轮胎炸死,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那个做轮椅的残疾人走到警长面前说,你为什么不换个方式。
警长一气之下,走进房间,把轮胎打烂了。
很诡异的是,似乎轮胎的灵魂转移了,出来了一辆童车,坐轮椅的男人,说自己只不过是旁观者,但是童车发怒,依然把坐轮椅的人炸死了。
影片最后,童车似乎唤醒了很多的轮胎,追随它一轮的滚动,最后一幕定格在了一座山上。
似乎写的“好莱坞”的字眼。
影片就此结束。
我为了怕其他言论影响我自己的体会,没有第一时间查阅其他影评,所以我现在把我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下。
第一、这个电影其实映射了很多事务,比如社会、制度等等,但是我这里重点分析一下导演的意图,我个人理解导演映射的其实是电影本身,但是也不妨碍他映射的更为广泛。
为什么这样说呢? 1、警长说了一堆话,其中都是分析电影,按照警长的解释,其实电影都是没有原因的,然后由一个呆如木鸡的人发给每个人一个望远镜,难道不正是意味着“导演拍什么,观众就看什么”。
2、弱弱的男人走时说了一句“你们好好享受吧!
”,一个通过望远镜的看,如何是享受呢?
当然是享受啊,普通电影无非是通过电影院,人们想通过3D、音响效果来满足心理上的享受,而这些人利用望远镜,观看着真实世界的表演,看着那些没有刻意安排的剧情,看的一个个人被杀死,难道不正是一种所谓的享受么?
3、导演为何用轮胎来杀人呢?
其实导演最后已经告诉观众了,是不是轮胎根本不重要,它可以是任何物品,这难道不是暗指电影中,中各类表现形式么?
而所有的电影共同点大概就是寻找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然后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杀死其他莫名其妙的人所构成的么?
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其实就是反复看的同一个故事,只不过是人物、道具、杀人的方式不一样。
4、轮胎杀人把人的脑袋炸开,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就是一种大脑思维的碰撞,电影中的演员疯了,观看电影的人也疯了。
5、那些所谓的旁观者,为了所谓的享受挨饿,等终于饿的不行了,别人送来了一只火鸡,吃了火鸡以后所有人都死了,唯有坐轮椅的人没吃,但是都以为他是一个智者,但是不幸的是,最后这个所谓的智者只不过是更疯狂的人而已,他亲自去质问这个警长,警长其实就是映射“导演”,他质问警长为何不换一种形式?
难道不正式一个影评人说的话么?
结果这所谓的旁观者也进入到剧情里,随后奇怪的是,他没有被炸掉脑袋,而是浑身都炸没了。
很讽刺的吧!
6、最后这个轮胎变换了形式出现,成了一辆童车,这童车带领着一对轮胎滚动着,知道最后看到了“好莱坞”。
难道这不是意味着,这电影就是一个电影而已,这个看似无聊的电影里,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作为“导演”的警长,扬长而去,那个“配音”的女人,也活了下来,但是在剧中,警长曾经让人向自己开枪,告诉所有人,告诉演员、观众、正在观看电影的观众这是假的,都结束了。
但是只要有一个观众,就得演下去,不管多么无聊都得演下去。
7、别问为什么,荒诞的影片,但是真的很有味道,好多地方值得回味。
第二、还映射的社会现实,这个我就不多解释了,你懂的!
全片没有一句话讨论哲学,没有!
但是轮椅人的死揭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是生活的存在。
这就是一个从存在主义到虚无主义再到存在主义的超强反转!
只有膜拜,没有二话。
(豆瓣发影评怎么开始有限制了?
让我水他个140字先从哪里水好呢?
就从这里开始吧,首先啊,这部电影啊,真的是其次啊,我看到结局,心里真的感到最后啊,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的印象嘛水够了吧?
)
电影从一段关于电影情节是否需要理由的独白开始,独白最后得出的结论当然是任何电影的情节都是“no reason”的。
no reason“警长”说完这番话,“no reason”地倒掉了手里的水,正如开头汽车将路上的椅子一一撞碎、他从汽车后备箱而非后座钻出来一样不合常理,一样“no reason”。
倒水他和驾驶员一同邀请一群观众观看一部“电影”,内容是一个橡胶轮胎如何对这个世界大开杀戒。
这当然非常地荒谬,但更荒谬的是“剧组”为了“解放”演员,把观众全部杀死了(只剩一个老头儿)。
如果不是他最后被橡胶轮胎爆头,我甚至以为这老头儿是开了全能视角的上帝,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no reason”。
可惜他最后还是被“no reason”杀死了(只不过是通过那个占据了三轮童车的橡胶轮胎灵魂杀死了他)。
橡胶轮胎看起来很有个性,非常顽劣,实际上它也只不过是“no reason”向世界展开、延伸的一个环节。
这才有了“警长”要求认真工作的警员向他开枪,他中弹后却安然无恙的情节,因为在一个“no reason”的世界中,虚拟和现实的区分也就不再清晰、不再重要、不再make sense。
片中老头儿看着狼吞虎咽地吃着有毒火鸡的同伴,说道:animals。
他把被非理性所俘虏的人称之为禽兽。
可惜这就是一部歌颂非理性的电影。
血腥,暴力,充斥着“no reason”的狂欢。
整部电影所揭示的,就是非理性打败理性的进程,这个进程在更多的橡胶轮胎被唤醒中达到了climax。
彻底的一个虚构。
电影之外的世界,永远是理性占据主导的世界。
因为,理性就代表了文明。
非理性的一瞥但从自然的角度看,熵的总量在不断增加,文明与理性或许只是时间长河里的昙花一现;更宏观的自然主义视野下,非理性可能才是宇宙的终局。
当我们自叹为animals的时候,或许被自然的欲望所俘虏只是粗浅的表象,更深层次的悲哀在于,我们自诩为理性主义者,为人类文明的伟大而沾沾自喜时,早已经陷入了“非理性的狡计”(Hegel震怒!
)
个人观点,片子的讽刺方式:以电影的制作、观看模式来讽刺社会某些现象。
望远镜客:说的就是大部分观众,或者只会盲从不动脑子的人们-我想大多数人都有些这样吧,不然中国的各种有毒食品怎么这么风行呢?
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什么追求都没有。
就会听别人的忽悠。
眼睛男:就好像是推销商,发行者,影院的一些相关产业者,比如出爆米花和可乐的。
想尽办法让观众看电影并消费。
尽量多捞观众的钱。
警长:电影或电视剧制造商。
只要有人看,就得继续脚本,不管情节多烂。
因为要赚钱。
美女:电影或电视剧里都有。
老套路。
特异功能轮胎:大多数男一号都这样,从天而降,固执,孤独,没人理解,并且身怀绝技。
还是老套路。
下面说说情节:美女+有NB能力的英雄,这是太老套的情节了,是一种讽刺。
观众里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比如那个坐轮椅的老人,他拒绝别人忽悠,坚持用自己的想法看电影,他又老又残疾,静下心来好好欣赏每一部电影也许是个好主意,但是最后他的结局炸了。
这是暗讽每个想仔细看电影的人最后都得被烂片子整崩溃。
那个眼镜男,就是出售附属商品的人,这些人不惜一切办法牟利,最后结局--自己吃自己的食品,毒死了。
暗示如果观众们不买那些骗人的东西,这些行业就得自己把自己拖垮。
警长打烂轮胎,暗示如果实在是没有情节可以演了,就弄个主角死了之类的结局糊弄观众,反正钱也赚够了。
轮胎又复活了:一部烂片接着一部,想看好电影的人只有等死。
眼镜男对警长唯命是从:因为他们是附属产业,都得看制造电影的人的眼色。
轮胎做男一号:其实什么都行,每个男一号都这样,把男一号设计成一个丑陋的轮胎,讽刺。
其实除了电影,我们国家许多事都这样,比如现在很火的毒奶粉,毒生姜,毒馒头,地沟油,瘦肉精,致命化妆品,超标玩具,超标漆料。。。。
等等,大多数人们总是容易被忽悠,不去自己想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想法,接近事实,那些骗子们也就无从遁形了。
说多了,呵呵,仅此而已。
原文出自:《电影手册》661期-2010年11月刊原文标题:Roue libre原文作者:Jean-Sébastien Chauvin译文首发:公众号“远洋孤岛”
译文如下:《非电影》《牛排》以及最新的《橡皮轮胎杀手》。
昆汀·杜皮约的三部电影(以及他执导的音乐录影带)构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世界【univers déroutant】,与法国电影所能创造的任何东西都不同:一种远离国土以及法语的方法(在《牛排》中是加拿大以及滑稽的新语言,而在《橡皮轮胎杀手》中是加利福尼亚沙漠以及英语),这可能源于他作为音乐家的经验(杜皮约以Mr. Oizo的名义因扭曲电子乐【musique électro-déglinguée】而闻名),更倾向于摆脱国土问题。
和导演另外两部电影一样,《橡皮轮胎杀手》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外来物,这和通常试图将自己融入明确电影风格的作者导演不同。
在电影序幕中,一辆车缓慢向我们驶来并撞倒摆在路上的椅子,停下后一名警察从车厢里拿出一杯水,对我们列出一系列荒谬的问题(例如“为什么E.T.是棕色的?
”),然后无论什么问题他的回答都是“没有理由(No reason)”。
就像生活一样,在电影中有些事是没有理由的。
这个奇怪而滑稽的开场场景也不例外,在如今的法国,电影制作充满了对理由的需求(心理、现实、社会等方面),《橡皮轮胎杀手》这般敢于踏足纯粹诗意的领域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这个简短的序幕从开始就说明了电影的运作方式:在你即将看到的一个半小时里,不要寻找任何外在因素【nécessité extérieure】,唯一重要的是它自己的内在逻辑,这也是创作者的唯一意愿。
这种叛逆的自由毫不犹豫地颠覆了观众的习惯,这也是影片同名主角的特点:一只形状相当朴素的黑色橡皮轮胎,一个抽象的角色——一个圆形、沉默和深不可测的没嘴巴没眼睛的存在。
杜皮约用纯粹而原始的本能来拍摄了轮胎杀手的逃窜(它心情不好会炸掉所有移动之物)。
与精确测量的化学产物或是文明象征(车轮)完全相反,这个令人不安的角色更像来自史前时代深处的爬行动物。
这种原始的动物性和绝对粗犷的特质无疑构成为电影最美妙的旅程,电影赋予了这个抽象角色一种物质性,这回应了荣格所说人类无法完全摆脱的蜥蜴尾巴,我们看到橡皮轮胎(片名“Rubber”,即法语中的“罗伯特(Robert)”)从尘土中诞生,通过抓挠地面来转动自己,我们立刻明白杜皮约是一位电影导演而不是一位有离奇想法的小商贩(像嘲笑《牛排》的那些人所暗示的那样)。
如何拍摄一个角色在空间中的进化和行动方式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杜皮约用关注细节的方式拍摄“罗伯特”,表现出对他创造之物几乎感情般的依恋,他乐于让它沐浴在柔和的黄昏或灿烂的晨光中,就像拍摄一位演员时希望捕捉光线在皮肤上产生的效果一样。
昆汀·杜皮约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冒着浪费原初创意的风险让罗伯特经历了一段旅程,引导他去体验生活、体验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
《橡皮轮胎杀手》中最美的片段也许是这一角色学习滚动、跌倒又重新站起来、稍微晃动后找到平衡的时刻。
其中蕴含着同时让人想起孩子的第一步以及他在无辅助轮的情况下学骑车的紧张时刻。
对自身能力的发现、对外界的抵抗以及内心的涌现(有一个令人惊艳的场景:罗伯特在镜子前回忆以前还附在车轴上的生活),直到最终的蜕变(可能有些滑稽):一切都将这个角色指向一条生命之路,使其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铭刻着一种离奇而另类的宇宙进化论。
奇幻成为探讨存在的工具。
这个角色远离一切可塑的拟人化,它是一种纯粹的形态,只有胎刺的轮廓和每次行凶前的轻微颤抖表现出其个性。
然而,它的经历并不让我们感到陌生。
有时会出现一种矛盾的拟人化,例如当人们与轮胎对话时它会转动身体。
还有什么比这种既没前面也没后面的圆形形态更荒谬的呢?
它缓慢旋转以直视敌人的眼睛?
然而,正是这些许背离一切逻辑的情节,使角色拥有了一种粗糙的人性。
因此,罗伯特既是一面举到观众面前的镜子,又是一个拒绝任何交流的他者。
这也许正是《橡皮轮胎杀手》的局限所在,它从不愿意摆脱这种略带自闭的态度,假想对那些可能刺穿或改变它的人和物进行绝对的抵抗,也因此为故事的内核带来了某种辩证性。
因为这里可以看到两部电影,一部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另一部则是关于人类的。
拿着望远镜的观众实际在看一部以罗伯特为主角的电影,而演员们(其中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在为别人表演,例如警察们、一个年轻女孩和一个青少年)负责推动情节和追捕轮胎杀手。
就像罗伯特被本能逻辑驱动那般毫无理性与道德,《橡皮轮胎杀手》中的人类行为也完全不合乎逻辑。
他们的行为荒诞可笑,他们的决定难以理解,他们困在一个边界模糊的现实中,从而导向了一个相当巧妙的摇摆时刻,虚构和现实突然陷入同一时空纬度(顺便一说,有点像《非电影》)。
这种将本能的野蛮和理性的愚蠢对立起来的奇怪区分,甚至是冒着某种令人反感的风险。
《橡皮轮胎杀手》不是一部让人喜欢的电影,它从未试图吸引观众。
搞笑和严肃、插科打诨和恐怖之间的边界是如此微妙,让观众时刻会有不安感。
在这点上,杜皮约纳入了他声称唯一的参考布努埃尔,他们共享了某种恶意或者说某种幽默感的恶意(尽管布努埃尔更为诙谐)。
因此两种人类形态形成对立,一种是前文明的形态(罗伯特),另一种似乎是我们文明退化的荒谬形态——加利福尼亚沙漠似乎是这种后人类形态的适宜居所,一个迷失在虚无中的后末日世界。
在这两者间有一个缺失的环节,这一缺失有助于电影的诗意逻辑(两个世界的碰撞),但也构成了一个有限的视野(拒绝两条叙事线任何融合的辩证)。
这种小男孩般的意志,在前进途中否认各种形式的优良品格而去摧毁一切——并不妨碍这部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电影在视觉上的出色表现——尽管如此,它仍有一种令人振奋的少许朋克特质。
特别要归功于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其中尤其是斯蒂芬·斯皮内拉(出演理论派警官),他们对杜皮约创造世界的坚定信念使电影立马远离了任何讽刺意味【second degré】。
此外,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导演精心挑选了演员,每个人物都带着自己独特的世界登上银幕,并滋生着远离任何群体效应的自我意识和独特诗意。
电影似乎与任何传统流派都无关。
虽然《橡皮轮胎杀手》玩弄着比法国更具美国特色的想象力(至少影像上呈现出好莱坞类型片),但其故意的漫游和孩子般的前进方式使它不属于任何一类流派。
它更像是一种无国籍的电影,虽然故事所在地并非纯粹虚构而是与现实紧密相关的。
《橡皮轮胎杀手》情节中某些内容确实非常真实,几乎巴赞式的捕捉光线的方式不断将其角色带回现实原则(罗伯特必须具体克服的障碍),或者是仅仅使用机械特效。
这无疑是电影最后的终极美感之一。
能用一个轮胎撑出一部电影,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想象能力我不觉得片难看,只是不忍心看到爆头的血腥场面⋯⋯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各种看客、警察、被爆头的各种瓶子、动物们及好莱坞的结局,影片是深刻的,不幸的是我没看明白⋯⋯轮胎叫罗伯特?
我怎么没看出来涅⋯⋯
这是一部黑色的政治寓言片
7.6;打怪升級要組隊
嗯,镜头很赞,偶思豢.
对于这个荒谬的主题,导演貌似有点点想法,从观看者与参与者的角度来解读真实与虚构。但这个东西太难讲清楚,而且还披着一个恐怖片的外衣。有创意,但实现的颇为拙劣。
耍小聪明
看的时候还是11年…然后睡着然后醒来是12年元旦的中午了…哎,老年人
No Reason
比较无意义的一点是,本来不认真看电影的观众也不会花时间来这里找抽的【
完全没话说、看你自己是否觉得看懂了
意义深刻
蓝光看爆头就是爽。。。
轮胎提喻法
片子唯一的目的就是愚弄观众
说我怎么那么喜欢法国电影呢,轮胎都能是杀手,是不是冲着这个想法都值得一看?这个电影其实明确分为两部分啊,一部分是关于轮胎杀人的,一部分是关于真人秀和人杀人的。
WTF 谁来阻止法国人…
创意不错,当废弃的轮胎有了生命时
what a slap in the face
越看越想越无聊
完全没看懂
是我个人特别不喜欢的那种卖弄小聪明的电影……一开始确实被新颖的创意和间离的形式而吸引住,但结果发现导演卖弄完这个鬼点子后全片毫无内容,不停地用各种很无聊的方式拖延时间,连代表观众的老头都受不了直接冲进故事里质问他们怎么还不开干?感觉浪费了人生中的8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