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情节设置和演员的表演都挺好,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没有明确的正反派标签,吊儿郎当的警员在警长一封信的鼓励下,竟然与女主一起捍卫正义,女主痛失女儿让人同情,但却敢放火烧警察局,警长看似威严,在疾病面前却像个孩子,不禁让人思考: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究竟该如何选择,整个剧情不断反转,也不断的考验人性,相当揪心,好在结局不错,推荐给大家看。
微信公众号:影评匠 《三块广告牌》是2018年在中国公映的片名,在此之前该片已获得诸多西方国家的奖项,尤其是第90届奥斯卡奖提名。
因为网上早有资源流出,国内豆瓣评分网打出了8.7的不俗分数。
但我一直坚定这是一部烂片,先前写了一篇文章被影迷大批。
今天这篇文章是结合影迷对上一篇文章的评论,具体的表达我认为《三块广告牌》烂的原因。
以下是个人观点,不喜可以理智交流,但请勿喷。
一、为啥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我还说烂首先我想谈一谈我眼中的奥斯卡金像奖,这个奖的全名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
从我看奥斯卡获奖影片的历史看,获奖电影所表达的社会环境、时代精神和主旨比影片本身的艺术含量更为重要,或者说是首要的。
直白的说就是政治正确,谁的政治?
美国的。
《三块广告牌》中所反映的宗教犯罪、种族歧视议题、禁枪说法、法律讨论没有一个是不触动美国或者说广大西方人民的,奥斯卡当然更喜欢这些表达,这是我认为得奖的原因。
大多数中国普通的观众和一些资深的电影工作者一致认为,《三块广告牌》深挖了人性,是惹人感动式的,人物都十分善良、温柔。
至少破解了很多的套路,女主角米尔德雷德的演技很棒。
但我只赞同并赞扬女主角的演技和三块广告牌的这个创意设计,其余的一切都否定,都很假,并且有理由和证据。
这就是我说烂的原因。
二、人性不是深挖出来的,而是编造出来的为了挖人性而挖人性是该片最大的特点,情节的转折很生硬。
以狄克森警察为例,整个影片中他是从一个对米尔德雷德反对的人,转变为支持者;从一个盲目者,转变为一个冷静者;从一个暴力者,转变为一个充满人性的善良的人。
是什么促使了他的转变?
威洛比警长留给他的一封信,他在大火中读的心醉神迷,以致于被烧伤,暂且不论他那样一个暴躁的人为何突然耐心在火中读信,也暂且不论威洛比的鸡汤信有多攻心。
我们思考一下威洛比为什么要自杀?
威洛比的自杀是整部影片最荒诞,最虚假,也是整个电影能够欺骗观众的一个点,威洛比的三封信最够煽情,最够有力量,牵动了整个剧情和人物的心理。
但同时这个自杀设定暴露出了看似高明的反转,按照我的理解来说,就是为了挖掘人性而挖掘人性。
一个对家庭如此重视(对妻子和孩子的爱不浅),对工作如此尽心(众人侮辱女主角,独他对女主角好),对法律的理解如此深刻(在和米尔德雷德谈话中)的人,真的会选择自杀吗,有勇气自杀吗?
或者说自杀合理吗?
我认为不。
给自杀唯一的解释就是导演编剧为了这部电影而强硬的设计自杀,是一种虚假。
直白的讲,就是用一个真正的人性塑造了无数个虚假的人性,观众看到的是编造出来的人性。
三、人性是什么?
中国人的虚假之处我认为大部分在赞赏这部电影表现了人性的中国影迷,真的很虚假。
《三块广告牌》表现的并不是一种人性,而是恶(初始的人性,小镇最初的人性),和善(被改造或挖掘出来的)。
但是在看到众多中国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中,写的是:里面的人都很善良啊!
多人性啊!
你扯淡吧!
美国人都没说自己很善良(至少在电影里,坏就是坏,很直接),你多假啊?
要借着一部电影表达自己佛一样的心吗?
要问问自己的内心。
从《三字经》开始,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大部分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在西方人心中人性本恶,于是人出生时要去教堂接受洗礼,洗去原罪。
《三块广告牌》完全符合西方人,人性本恶,去除原罪的价值观念。
但是到了国内,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看,我看到的是虚假。
因为我认为人性本来就善,为什么还要把本来就善的人挖出一些恶,然后在恶里更加深挖,直到生硬的表现出一些善。
当然,在上一篇文章中,有影迷在评论区提醒我,我们要试着从美国人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我赞同这一点。
但事实是,真的每个人是从西方人的角度理解了这部片子的好,还是不思考,一味的跟风去叫好?
我觉得在一些国内的大V电影评论人中,并不乏一些西方人的走狗,你是否看了某一篇文章就固定了自己的思维?
需要思考。
四、讲一讲《三块广告牌》中的恶,人性的恶和某国的恶我必须说明,我讲的是我看到的,并不是我联想到的,并且我不善于去用联想或留白的借口夸赞一些东西。
狄克森把广告商扔出了窗户,二楼扔出去伤的不轻,但他只是被开除(这大概是美国法律);米尔德雷德烧了警察局,但拒不认罪,于是事情就过去了(我并不认为这个事情会得到解决,因为女主角的女儿被奸杀都没人管。
烧了民房呢?
比警察局的事更小);被烧警察局的当晚警察局空无一人,大概是周日美国警察无需值班(真不安全的国);小个子被众人侮辱,全程没有一个真正同情他的人出现,我认为有人同情他才是真正的人性。
五、结局是高明还是生硬,是反转还是无可奈何看到电影结束时,我开始设想这个电影还可以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第一种:去把那个嫌疑犯干掉,然后狄克森和米尔德雷德被抓进去审判,但是这样只单单讽刺了警察;第二种:两个人开车回去,女儿的强奸案没有凶手,整部电影除了平铺直叙,似乎就一个威洛比的自杀。
无论怎样想,都太平淡。
结局只服务了关于西方人的一个主题:人性虽然本恶,但可以被救赎,得到善。
唯有得到善,这部电影才能成功,而善的本质是威洛比的死,一个毫无理由的,莫名其妙的,甚至虚假的剧情转折。
《三块广告牌》按我的理解,直白的讲,就是超越现实编造救赎,污蔑法律谈人性,忽略价值观卑微的求观众的心理认同。
确实认同达到了,但是导演编剧太聪明,是影迷不够聪明,准确的说是中国影迷。
我是影评匠,专注于电影评论和推荐,喜欢电影的你,别错过我。
电影是里最感人最震撼的一幕是米尔德雷德警察局纵火。
眼睁睁看着三块广告牌被烧毁的她心中充斥着怨恨和恼怒,比女儿奸杀案未破更让人感到仇恨满腔。
纵火之前她一直在往警察局打电话,直到确认警察局没人才开始扔燃烧的酒瓶。
这个动作很快很自然,电话铃声一声一声的响起,让观众确认,米尔德雷德不是一个丧心病狂被仇恨充斥的疯子,更不是一位包容正直充满爱的虚伪人设。
被熊熊火焰包围的警察局里边是正在读威洛比遗书的狄克森,耳机里放着“当真挚的心已枯萎,所爱的人已逝去,谁还愿留在这荒冷的世上独自凄凉”,所以他一直没有听到米尔德雷德的警示电话。
狄克森一名暴躁的警察,会把无辜的广告商从楼上扔下来,然而威洛比在遗书中告诉他:你真正需要的是爱,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而你在我心中一直是个好人。
当他意识到自己已在火海中时,一边说着fuck,一边把桌子上的安吉拉奸杀案案卷塞到自己衣服里。
米尔德雷德看见满身是火的狄克森,旁边是案卷,那一刻她在心里与狄克森达成和解。
几分钟的镜头,是爱被恨包围,是爱冲出恨的包围,与对面那个原本是敌人,也许明天是朋友的人心中的友善拥抱在一起。
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月亮与六便士》人性不完美
整个电影是围绕爱女被奸杀,凶手迟迟不得绳之以法的故事线开始的。
警察们和Frances Mcdormand扮演的母亲Mildred之间展开了一场有趣的猫鼠游戏。
观影期间我时常会出神,我最专注的一场戏,就是Mildred和女儿之间那场吵架的戏,与我跟我母亲之间的关系很相似。
女儿Angela想借母亲的车出门,母亲不同意她开车,其实母亲的出发点非常简单,出于安全考虑,担心女儿酒驾,然而担心变成了争吵。
母亲:“Angela,为什么你不直接问我你是不是能借车”,女儿:“我可以借你的车吗?
”母亲:“不行。
”女儿:“贱人。
”母亲:“如果你态度好点并且不叫我贱人的话,我会给你打车的钱。
”女儿:“如果你根本不打算借我为什么还让我问呢?
”母亲:“因为这很有趣,而且你每天都在抽大麻。
”女儿:“你真是个伪君子。
”母亲:“伪君子?
”女儿:“在我们小的时候你总是喝醉了载我们。
”母亲:“你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女儿:“爸爸告诉我的。
”母亲:“你什么时候见他了?
”女儿:“别转移话题,我就问你有没有在我们小时候喝醉了载我们。
”母亲思索:“只有一次,在你爸快打死我的时候。
”女儿:“我跟哥哥Robbie 只听了你的一面之词,不是吗?
”母亲:“Angela,看在上帝的份上你为什么不站在我这边?
”女儿:“在你不是婊子的时候我就会站在你这边。
”儿子Robie:“婊子。
”母亲女儿同时:“闭嘴!
”母亲:“这个家里不允许再出现婊子这类词语听见了吗,年轻人?
”儿子Robbie :“那看来你们要搬出去了。
”女儿不死心:“你真的不借车给我?
”母亲面对女儿的死皮赖脸忍无可忍:“你为什么不走着去呢?
”女儿爆发:“我会走着去的,我会走着去的!
你知道吗!
说实话,我真希望我在路上被人强奸。
”母亲气极:“我也希望你被人强奸!
”Mildred后来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赎罪,在潜意识里她认为是自己一时的愤怒导致了女儿Angela的意外死亡,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愤怒,片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愤怒只会引发更深的愤怒。
说出这句话的人是Mildred的前夫Charlie 19岁的小女友,她可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却拯救了Mildred的灵魂。
后来她依然在寻找那个奸杀她女儿Angela的凶手,但是似乎又没有,只是去碰碰运气吧。
我确信每一个人在生命中某一个时刻都恨过自己的母亲。
我也一样怀疑过这个跟我一起长大的女人是不是我的母亲,她根本就不能按照我想象的样子来对待我。
她在很多时候都会对我冷嘲热讽,好像我不是她的女儿一样。
我的叛逆是她仇恨我的根源,可上帝知道我是因为希望得到她真正的关爱才会叛逆。
我们母女关系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这些因为对彼此无能的愤怒来解决我们的关系问题。
生活有些时候非常的荒诞,我不知不觉的热爱着我的母亲,这种爱像活着一样非常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发现这样的感情有多么深刻。
我很难忘记我母亲在我心里留下的某些记忆,我看着她一天天老去,我逐渐变成一个女人衰老的见证者,在时间面前我叛逆不起来了。
这些内心最深层次的温柔抽丝剥茧般弥漫开来,我们最爱彼此的时候往往无法当面表达,或者也不需要表达。
今天是我母亲的生日,自打我出生以来她一直喜欢吃热水泡白米饭就着几根咸菜,她去过那么多地方吃过很多不一样的美食却还是喜欢最简单的热水泡白米饭。
我有时候看着她,心里柔软的像一团棉花,她给我乘了一碗她自己煲的山药汤。
汤很寡淡,像热水泡白米饭一样,我跟她一起就着那几根咸菜度过了一个寡淡的生日夜晚,但我们都很知足。
我很爱喝我母亲煲的汤,就像我中考那年她给我做甜酒冲蛋补脑子一样,我吃下去的是母亲的味道。
那三块广告牌其实就是Mildred纪念她女儿Angela的墓碑,每天回家的路上看见那三块广告牌就像看见自己的女儿一样幸福,虽然这一切都源于一种无能为力的愤怒,然而悲哀的是Angela无论如何也不会起死回生了。
当三块广告牌被火烧着的时候,她像疯子一样扑过去救火即便儿子Robbie怎么劝阻也无用,那些炽热的火再一次提醒了Mildred的无能为力,因为她连给女儿设立的墓碑都保护不好,却还在活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这句古话就只是一句古话。
人生海海,我们就像在雾里漂流的船。
那碗寡淡寡淡的热水泡白米饭就是我们内心最深最深的爱。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
电影《三块广告牌》的文本是精心算计的高级货(MADE IN U.S.A),但如果说一个电影文本是美式“高级货”,那高级货的通用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说说“高级”,文本的高级首先意味着在文学性和结构性上具有匠心独运的设计,这让他免于成为超级英雄电影这种大路货。
那么这种高级货能高到什么程度呢,对于今天我要谈的电影《三块广告牌》而言,它便是一部质量很高的学院派电影,没错,就是典型的Oscar Style,从叙事技巧、电影文本的文学性、题材的社会性而言,《三块广告牌》都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一部作品,技术和专业性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实在是太符合学院派的口味了。
第二从受众而言,高级货是消费者是谁呢?
高级货的消费者大抵是高端人士,当然对于电影这种艺术产品而言,所谓的高端人士一般指的是具有较高电影欣赏趣味的人。
个案上而言这往往可以和物质和社会地位脱节,但是在趋势而言大抵还是呈正相关的。
《三块广告牌》是拍给谁看的呢,是学院派的评委,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
而这决定了这部电影需要一定雅俗共赏的“文学性”、“社会批判性”。
高级货也终归是商品,哲学层面的后现代审美对商品常常无好感,而商品对我而言从来都不是什么贬义词,商品代表着一种共通的价值,具有某种普世性,高级货拥有艺术创作上的硬通货,而对于《三块广告牌》而言,它作为商品的硬通货我倒不认为是常说的好莱坞经典叙事,而是极其优秀人物塑造,《三块广告牌》是群戏的胜利,倔强的母亲、善良的警长,楞警探狄克森等都让人难忘。
第三是为什么说一定要强调这是“美式”的高级货,因为《三块广告牌》的文本具有很强的美国特征,首先从“社会批判性”而言,《三块广告牌》全片充满暴戾感,这种暴戾感是对美国社会现状的不满:对社会治安、警民互不信任、种族歧视、社群分化的发泄,表现在情绪上便是一起奸杀悬案背后的各种“以暴制暴”,体现在故事中便是各种黑色荒诞的喜剧情节,比如讽刺广告牌、警长自杀、警察怒怼广告商、广告牌大火、火烧警察局桥段。
然而这些暴戾的桥段最终也被穿插的温情情节所消解,如警长临终的三封遗书、医院中的一杯橙汁、火纵警察局后的包庇、重贴广告牌及最后的旅程等,这些都源于人性的善意。
其中种种残酷、暴戾的现状要是放在当今天朝也绝对能找到对应,这时候电影最最高级,也是最最美国的核心出现了,那就是“分裂中的弥合感”。
文本在黑色荒诞的分裂之下,维持底子暖色调的统一性,虽然怒诉分裂、残酷、暴戾的社会现状,却能够在微妙的社会感情上弥合现实状况的分裂,最高明的是这两者还完全没有违和感,这才是真正的美国戏呀,这也是剧本最高级、最算计的地方,让本片从一部单纯的黑色荒诞剧拔高到更具社会性的层面,这是本片可能赢得学院垂青的核心。
这就是Oscar Style的高级文本,从此告别小学生作文的黄金教案。
《三块广告牌》无论从扎实的剧本,导演的风格,演员的表演,阐述的主题,发人深思的结局,都能直插人们的内心。
就连影片的电影原声,吉他简单弹奏的几个旋律,每根弦蹦出的音符,都能直撩你的泪腺(2018奥斯卡最佳电影原声提名)。
电影的导演,是好莱坞金牌编剧兼导演——马丁.麦克唐纳。
知名作品《杀手没有假期》,《七个神经病》,让他的黑色幽默风格发扬起来,得到大家的打CALL。
马丁.麦克唐纳擅长塑造故事中每个人物的性格,并敏锐洞察社会的极端事件,从而把人物的多面性展现出来,最终探讨愤怒,救赎,暴力的哲学。
《三块广告牌》每一幕的剧情,都处理得干脆利落,没有一点拖泥带水,每一次剧情转折,就像一记记的闷锤,穿过肉体打在你的灵魂上
《三块广告牌》的黑色幽默,在每一个角色说出一段笑梗的背后,都隐藏着血淋淋的丧,我们看的时候虽然也会笑,但笑过之后心里却透着刺骨的冷。
这样好的电影,为了不让大家错过任何闪光点,大聪再一次自虐拉片,全面解构《三块广告牌》的主要人物。
—— 剧透解析开始 ——
一首哀愁的爱尔兰歌谣《Last rose of summer 》(夏日最后的玫瑰),唱出了这个小镇的不安宁。
这首歌谣在影片中唱到的歌词有:'Tis the last rose of summer,夏日最后的玫瑰Left blooming all alone,独自孤单的绽放All her lovely companions所有美丽的伙伴Are faded and gone.都以凋零谢落No flower of her kindred,既没有同族的花卉No rose bud is nigh,也没有任何其他的花苞To reflect back her blushes,来一同撒娇Or give sigh for sigh. 或是一起叹息这歌谣是爱尔兰诗人托马斯摩尔的诗,所以歌词每一段的最后一词,都有押韵。
电影歌词唱的第一段中“alone, gone, nigh, sigh” 分别押韵。
翻译出来就是“孤独,离去,贴近,悲叹。
”电影开场在雾气荒野中,耸立着三块广告牌,再配上《The last rose of summer》第一段,就传唱着一种史诗感的悲凉,拉开了莎士比亚式悲剧序幕。
破旧三块广告牌中,有旅游广告,咖啡广告,婴儿用品广告等,他们像曾经小镇幸福繁荣的记忆,同时也暗示着如今现实的荒凉,悲情闹剧的开始。
一位母亲,米尔德丽德,几个月前,她女儿就在这个广告牌下,被强奸后烧死,至今案件杳无音讯。
这位母亲看着这个广告牌,咬着自己手指,沉思良久。
不要小看这个画面,这是第一次表现这位母亲内心的写照,因为她内心的善意与愤怒,还在摇摆。
但最终,她踩下油门,开向做出决定的方向——广告牌的公司。
她和广告老板谈下这三块广告牌,用愤怒和怨责,直指警方对她女儿奸杀案的不作为。
很多公号都注意到,他们在谈论广告牌具体内容时,米尔德丽德在窗台帮一只昆虫翻身的动作,说明了这位愤怒母亲内心深处的柔情似水。
这是一个很好的具象侧面描写,但大聪带你们看个更深层次的——起初母亲坐在车里看广告牌时,披着头发,和一般美国妇女没什么区别。
之后来到广告公司,扎起头发,中性打扮,开始向人物刚硬一面转型。
生意谈妥之后,三块广告牌涂成血红色,事已至此。
这一天米尔德丽德的形象,在工装连体服基础上,里面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匹配了广告牌的血红色,最重要的是,她带起了一块头巾,并接受电视的采访。
这块头巾让人想到了一部电影《猎鹿人》,影片中的人物Nick,也带着类似的头巾,最出名的场景,是他带着这块红色头巾玩俄罗斯转盘,这是一场人生的赌博。
米尔德丽德在三块广告牌启用以后,也带上了头巾,说明她清楚自己如同玩一场人生的赌博,而且随时做好社会对她反击的准备。
这位母亲的形象,在开头几段的出场,已经暗示着她对的社会的抗争,一次比一次剧烈。
第一个正面对抗,来自警长威洛比的登门拜访。
他们据理力争,威洛比试着对她解释案件的信息量太少,没有匹配的DNA证据。
米尔德丽德居然建议,让镇上八岁以上男性抽血验DNA,最后干脆说,最好所有男人一出生,就把DNA存入数据库,只要一出事,拿出来一对照,犯事匹配者即杀之。
她的这番脑洞建议,堪称未来科幻大片剧情。
此时威洛比发现,对话到这里已经聊不下去了,这位母亲把互相理解抛到脑后,把蛮狠的问责摆在他面前,要的不是一个说法,要的是一个近乎不得达成的真相。
从更深的角度来说,米尔德丽德这么做,是对女儿愧疚的一种表现,她逼着自己不要去忘记,要保持对世间的愤怒,而这种愤怒因为没有真相无处安放,从而转移愤怒给警方。
之后威洛比说自己得了癌症,本以为是一个杀手锏,但却没曾想米尔德丽德已经知晓,并用不近人情的话语回击了威洛比。
在此大家注意一个小细节——米尔德丽德在怼回威洛比癌症的事情之后,身体不由自主的荡起了秋千,按理说这么一位强悍的母亲,不会突然少女心泛起荡秋千,这只能说明,她此时在伪装自身的轻松。
因为她也清楚自己这么说很过分,但她情愿这种不近人情,如果能转化成警方办案的动力的话,她可以让全世界人都恨她。
大聪看到此时女主这么细微动作的表演,内心赞叹演技完美。
第二个正面冲突,来自于神父的不请自来。
神父自认为代表了民众,来向米尔德丽德“讨伐”,暗示她撤掉侮辱警长的广告牌。
米尔德丽德也不甘示弱,直接拿宗教开刷,把基督教比喻成恶痞流氓帮派,把神父比喻成帮派头目成员,只要一人有罪,是否全盘共犯。
这暗示了米尔德丽德是无神论者之外,也说明了她反感宗教中的绝对正义,从而引出影片对宗教神圣性的探讨。
在全球,西方宗教可以说撑起了西方传统文明的旗帜,一直屹立不倒。
但近来很多现实的案件,以及很多电影纪录片的揭露,让我们发现少数带着神职身份的人,有着性侵的控诉但却没有被法律制裁的事件。
影片这段米尔德丽德回击神父的话,点亮了现今问题的存在。
语言性的冲突,很快变成了肢体上的暴力.米尔德丽德去看牙医的时候,连牙医都反感她广告牌的做法,当牙医表明立场时,却被她钻破手指。
很快她被传讯回警局问话,和警长再一次就广告牌进行对峙。
在对峙中,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调侃了美国种族歧视问题,调侃了美国牙医,还有引出米尔德丽德的前夫等等。
短短几个来回的对话,不光关注了当下美国的一些敏感问题,还为接下来的前夫登场埋下伏笔,这样精炼的台词太精彩了。
就在他俩还没争出胜负之时,警长威洛比因为癌症,一口血喷到米尔德丽德脸上。
此时两人都蒙圈了,转而剧情来了180度大转弯。
米尔德丽德坚硬无比的内心,瞬间被脸上的血迹软化,她心中的善良被唤醒,并急忙去叫救护车。
这算是影片第一次对米尔德丽德正面的描写,光这一个举动,就让观众对她之前做的那些事,统统讨厌不起来。
如果说这些冲突来自外部,那么儿子对她的不支持,则是米尔德丽德没办法用愤怒去回击。
因此她选择保持沉默,但儿子的愤怒,让她想起了她和女儿最后的对话。
她想到了她和女儿死前的争吵,正因为米尔德丽德不愿意借车给她女儿,从而多少间接导致女儿的死。
而且在他们母女俩最后对骂的时候,米尔德丽德还诅咒她女儿在半路被强奸。
内疚,自责,后悔,又一次侵蚀着这位无助的母亲。
大聪看到这里其实有一个猜想,觉得米尔德丽德最后那句诅咒女儿的话,其实不是真的,是她因为过于内疚,给自己拷的枷锁。
因为当她女儿死了以后,她回想起自己过往对女儿的种种,认为自己离一个称职母亲的距离,还很遥远。
因此她变本加厉的幻想,以达到对自己最大程度的自责,从而让自己一辈子生活在痛苦的惩罚中。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这段回忆母女最后那句争吵,也可以是真实发生的,只是说如果真的说过那句话,未免剧本在台词的设计上,也太故意捏造巧合了,反而变得不高级。
接下来米尔德丽德前夫的造访,让观众了解了她的性格为何如此愤世嫉俗.
他们一家人在三言两语之间,就能掀桌子,掐脖子,拿刀架脖子,好不热闹,看得19岁进屋上厕所的前夫女友,语无伦次。
是的,这样一个暴力家庭,造就了米尔德丽德冷眼看世界,出口成脏,对儿女不问不顾的性格。
因为她认为,只能用这样的姿态,站在这样冷漠暴力的家庭,才能保全自己。
但很快,他们一家人安静的摆好掀掉的桌子,说起了感人忏悔的话语,那个时刻,他们又是多么的软弱。
随着影片的进展,对米尔德丽德内心脆弱的写照越来越多。
经过前面大大小小的冲突之后,她终于有闲情去到三块广告牌下,种下一些红色的花和植物。
这个举动,是一种纪念的象征。
一来这是女儿惨死的地方,二来广告牌成为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而此时的神来之笔,是一头百尾鹿悄然来到了米尔德丽德身旁。
这位母亲看到这头美丽的鹿,想起了自己的女儿,于是开始喃喃自语,她的经历告诉她,这不是女儿的转世,但她多么希望此时转世这种事是真的。
一番自言自语之后,看着远去的白尾鹿,米尔德丽德终于没能抵挡对女儿的思念,她抱头痛哭,嘴里还念叨着女儿的名字。
影片到这,把米尔德丽德善恶,柔情和暴力的性格,完整的立了起来。
但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都认为,故事的矛盾就此说完的时候,在原本没解决的矛盾里,又突然迸发出新的矛盾,这个新矛盾,就是警长威洛比的自杀。
这也是大聪觉得这剧本牛逼的地方。
在故事主线矛盾还没有解决的时候,主体矛盾里自发产生一个矛盾事件,让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都猝不及防。
警长威洛比自杀的新闻一爆出,小镇上的民众,由最早对米尔德丽德的同情,转变成对她的唾弃。
就连她儿子上学的学校,也有人对他们家车子扔饮料。
陌生人来到她打工的店,正面用她女儿的奸杀案刺激她,羞辱她,甚至想要摧毁她。
可以说,米尔德丽德因为警长威洛比的自杀,引起了众人的公愤。
这讽刺了什么,像不像今天不明真相的网络暴力(大聪深受其害),像不像今天吃瓜群众追踪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墙头草一样东倒西歪?
于是,“群众”的暴力需要一个发泄口,作为威洛比跟班的狄克森,拿广告老板出气,把广告老板打个半死,直接从二楼扔下去。
因为在狄克森单纯的脑子里,认为追根到底,是广告老板一开始“鬼迷心窍”,才让广告牌贴出来。
此外,她前夫喝醉,干脆把广告牌给烧了,一了百了。
米尔德丽德正好在回家路上,看到了燃烧的三块广告牌,她奋力抢救,因为这是她和她女儿唯一的精神连接。
广告牌的烧毁,也烧到了米尔德丽德的内心,她最终选择以暴制暴,拿汽油瓶烧掉无用的警察局,以示抗议。
这一幕非常震撼,也是影片中米尔德丽德人性恶的爆点,但看到她烧警局的时候,大聪反而想掉眼泪,这是多么扭曲的母爱,让人既同情又无奈。
这种感觉,不禁让大聪联想到了《权力的游戏》中的瑟曦,她在连续死掉大儿子乔里佛和女儿弥赛拉之后,为了保全第三儿子的母爱,不惜与全世界为敌,炸掉整个大教堂。
当然,《三块广告牌》不是复仇之路,米尔德丽德虽然怒火中烧,但她并没有变成十恶不赦的坏人,她在烧警局之前,还是一再打电话确认里面没人才放火。
但剧情的矛盾又一次升级,狄克森在警局里被大火烧伤。
当米尔德丽德看到狄克森在逃离火场的时候,还拿着她女儿的案件资料。
这一次的她,真的束手无策了,复仇的怒火,让她开始变得茫然,她仿佛掉进一个复仇的深渊无法自拔,但这个深渊并没有通往她女儿真相的出口。
但往往当事件把主角推向最底深渊的时候,就是见证主角性格弧度转折的时候。
《三块广告牌》进行到这,米尔德丽德由开始对外界的问责,到抗争,到报复,在暴力中,她正在迷失自己。
而这一切缠绕在米尔德丽德心中的混乱,在一次晚餐中,被她的前夫一语击中,准确的说,是被前夫的女友看到的一句话击中,她前夫说——愤怒,将会招致更大的愤怒。
这句话可谓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整个广告牌事件由米尔德丽德一人愤怒而起,然后转到多人的愤怒,多人的愤怒而后再投射回到她自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让米尔德丽德变成了可怜但不可爱的人。
难怪在晚餐时,一直喜欢她的侏儒詹姆斯也无奈的对她说——你以为你是谁?
从来不会笑的广告牌女士,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过一句好话,大晚上还去烧警察局,
所有的种种,又一次点醒了米尔德丽德内心的善,而这一次,她对前夫感情给予了祝福,虽然还没放下女儿的案件,但米尔德丽德开始试着放下以前愤怒的自己。
之后狄克森追查到了嫌疑人,本以为案件终于要尘埃落定,但现实的玩笑,再一次讽刺了这个残酷的社会,那个嫌疑人,不是这次奸杀案的真凶。
影片的最后,结束在米尔德丽德,和狄克森一起去往嫌疑人家的方向。
最后他们是以暴制暴,杀掉一个毫无证据的人?
还是放下过往,开向未来,重新面对生活呢?
大聪更愿意相信后者,并不是因为政治正确,而是影片中的母亲米尔德丽德,在经历了这么多人生悲剧和愤怒之后,她开始选择放过自己,放过这个操蛋的世界。
注意大聪的用词,是放过,而不是原谅。
米尔德丽德或许并没有原谅这个周遭的世界,但她试着不再使用愤怒,把愤怒掩埋起来,而对于女儿的爱,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忆会模糊,但那是因为思念的缘故。
就如片尾歌曲《Buckskin stallion blues》(鹿皮种马蓝调)所唱的——I heard her cry on a summer storm我在夏季风暴听到她的哭声I loved her, but she did not know it我爱她,但她不知道 So I don't think about her anymore所以我不想再想起她了…….If I had your love forever要是你的爱能永远Sail into the light of day我将驶向光明的一天这首歌很好的诠释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车上的两个人,各自怀揣着对世间的愤怒和爱,驶向光明的一天。
一位好好警长,深受小镇居民爱戴,同时也是这次三块广告牌的问责人。
看电影中的人物,最重要是看该人物的第一次出场。
威洛比的第一次出场,是接一个电话,他当着孩子的面,在电话中就粗话连篇,但转头就对孩子道歉。
这样一个生动的表演,马上就能反应威洛比粗犷,但又不失温柔的形象。
在影片中,威洛比在工作中处处照顾狄克森,并在小镇上也树立着一个好警长的形象,在生活中,他是一个能让老婆性福的好丈夫,也是一个能逗小孩开心的好父亲。
在这次奸杀案中,他已竭尽全力,但依然毫无收获。
就在他快要退休之时,还遭受了名誉上的问责。
更重要的是,他得了癌症。
但即使这样,当米尔德丽德弄伤牙医之后,威洛比完全可以把她关起来,但威洛比却选择放过米尔德丽德。
威洛比在生命最后的阶段,他或许看得比任何人都要淡,淡掉功名利禄,淡掉愤怒仇恨。
他选择在一个晴朗的日子,和家人一起团聚,陪孩子钓鱼,和爱人做爱做的事。
也就在那一晚,他带着美好记忆的一天,撒手人间,在马厩中自杀。
死的时候还不忘留下三封信,给妻子,给米尔德丽德,给搭档狄克森。
换个角度理解,其实这三封信,也是威洛比自己写给自己写的信,分别的含义是:第一封信是他看待人间的情(妻子儿女),第二封信是他看待人间对自己误解(广告牌事件),第三封信是他对人间的爱(开导狄克森)。
狄克森内心其实正直,纯良,仗义,但同时也有恋母情节,是位易怒的种族主义者。
如果说警长是先知先觉的人,那么狄克森就是后知后觉的人。
他对很多事情都看得太表面,从而闹出很多笑话,最终这些黑色的幽默,把自己的饭碗都丢了。
在威洛比死后,他选择用愤怒发泄,而发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跑到对面的广告公司,痛打一顿广告老板。
而在收到威洛比的信之后,他又“浴火重生”,通过自己和嫌疑人肉搏,刮下了嫌疑人的皮屑,用来做DNA对比。
一切事情都往好的方向发展,但现实的残酷就是把他们的希望燃起,又冷冷的吹灭。
这种对现状的失望,就如狄克森最后和新警长对话那样,他还给警徽的那种决绝,没有一丝的留恋。
最后狄克森在和米尔德丽德驶向远方的车中,他们两人表情都已不再愤怒,不为彼此所做的事情愤怒,不为广告牌事件愤怒,不为这个社会而愤怒。
因此,他们也不会再为想去杀掉嫌疑人愤怒。
因为有两大男配左右呼应,广告老板的戏份并没有很多,但大聪依然觉得很出彩。
广告老板的第一次出场,当时他正在看着一本书,叫《好人难寻》,这本书其实是由很多关于邪恶,救赎的短片故事组成。
《好人难寻》讲述了祖母一家外出旅行,途中碰到了祖母年轻时就认识的逃犯,最后祖母一家惨遭复仇般的杀害。
《好人难寻》中的人性并不正面,但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愤怒,复仇和道德上的探讨,广告老板看的这本书,映射到他身上,则是他在愤怒面前,学会了宽恕。
所以当他被狄克森打得进医院后,发现他的新病友是烧伤的狄克森,他选择了宽恕。
导演在处理狄克森和广告老板之间的关系时,大部分都是语言和肢体上的暴力对抗。
所以医院这场戏,导演是想通过伤痕累累的两个人,让观众看到暴力的无用和丑陋,让观众了解暴力和愤怒,其实可以用一杯果汁化解。
另外,影片中的侏儒詹姆斯,也侧面描写类似他这样的特殊人群,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正常生活的现状,是多么的艰难。
还有米尔德丽德的前夫,儿子,威洛比的妻子等等,每一个角色虽然戏份都很少,但他们每一场和主角们配合的戏份,都非常细腻和丰富,表演也很自然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三块广告牌》的剧本其实七八年前已经写好,但一直拖到这两年才拍摄,去年才上映。
但正所谓好事多磨,今年奥斯卡的风向标,是女性平权主题。
光女性为主的电影,今年就有好几部,比如《三块广告牌》,《我,花样女王》,《伯德小姐》,《水形物语》,《华盛顿邮报》,而且光妈妈角色,就有三。
虽然上述的每一部作品都很上乘,竞争相当激烈,但大聪依然最喜欢《三块广告牌》。
如果说《三块广告牌》最终拿不到最佳影片,那么这部电影,将会成为奥斯卡的又一个遗珠。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目前2018奥斯卡BP最佳影片赢面最大。
值得观看。
一片面面俱到、剧透得彻彻底底的影评。
标题是我起着唬人的喂。
3月2日全国艺联院线上映,大家可以自行选择。
本片的精妙之处在于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各种社会现象的表现篇幅,看似各个方面都是轻描淡写,却以致实现在一个完全虚拟的故事环境下,还原真实的社会生态:社会潮流和个人自身生活的联系,是若有似无、却又无所不在;对于社群间的人际关系,则是理不清又无处回避。
1. 叙事构架和基础——「真」故事发生在「假」环境故事背景的时空选择上,「三块广告牌」发生在密苏里一个叫Ebbing的虚构小镇上。
回想一下,这是否是一个常见的故事假定前提?
这种人为假设往往有几个共性:地点虚构:密苏里是真实存在的,民国的西南大后方(国产片很爱用的时空选择)是真实存在的,但创作者又把虚拟的具体地点安营扎寨在真实环境中。
相对封闭的空间性:整个故事都基本都在这个场景下发生,有点独幕剧的意思;场景外界的影响少而间接,只作旁白式的交代,例如他去重庆了,他从重庆回来了,并不直接把在重庆发生了什么搬上台,不发生除了虚拟场景以外的地点的直接沟通。
在如此纯粹的环境下,一方面既杜绝了天马行空的脱离现实性,但又保留了对故事起承转合的掌控权;总之,在一块完全的空白画布上,作者得以施展完整的世界观创作。
虽然前面这些写的比较繁琐,但这是创作的第一步;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实现交互性这个目的。
现实类的、揭露社会问题倾向的剧本必须在戏剧性和给人可以感知的真实性之间做个平衡,也就是shocking and real并存。
因为场景架空,就必须以充沛的、复杂交错的、尽可能仿真的交互性来实现,I don't know where it happens but I know it's real for sure的目的。
但并不能以单项、中心思想的目的为出发设置各种情节冲突,如同生活本身最多算是螺旋上升的,生活本无从谈起其目的性。
故事有目的,故事创作者以此来表达个人观点;别忘了故事本身可没有是非观、也绝无倾向性。
身患绝症时日不长的警长Willoughby在和女主角Mildred Hayes对质时,因情绪激动无法控制地喷出一口病血;而当他躺在担架被送往医院途中,他却不忘叮嘱下属不要因此为难Mildred.最让人感到有悖常规逻辑的是,Willoughby在身中主动提出帮Mildred支付内容为一个月公开责问自己的广告牌的租金。
Mildred是警局纵火事件的制造者;而Dixon作为火灾受害者,尽管猜测到了纵火的真相,却丝毫不放弃帮助Mildred捉出嫌犯的蛛丝马迹。
Dixon把广告牌出租方Welby扔出窗户造成住院,却意外受到后者慷慨的安慰和关心。
的确,社区容量越小,成员之间关系越显亲密,又爱又恨,既毁了他,又有求于他,种种情感得以重叠在同一个对象身上,就越盘根错节。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种解释,情感难言对错;但每个人都在社会中do their own part,这是最付出了多少努力,就能得到多少回报的掌控度较高的事了。
那么回过头来,以评鉴角度来看,为什么我觉得国产片的「驴得水」、「不成问题的问题」太戏剧化了?
在这些影片的情节设计中,都具有浓厚的作者观点性和人为导向性,人的动机和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本片主旨。
人是复杂的,生活是难辨对错的,失去了这一种是非模糊,也就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性。
哦还有镜头一动也不动(偷懒)这一点加成。
2. 略略影射:宗教势力对于社会事件的明暗态度本片中出现了社区教父这一角色,出面为Mildred的广告曝光做息事宁人的平息周旋。
这绝对是导演的有意安排,增设的两组对比(另一组在下文),用虚构讽刺现实。
影片中神父来到Mildred家中拜访,希望她撤下广告牌,消除对社区形象的不良影响。
家丑不外扬的出发点,不由让人想到震惊全美的神父亵童案件(「聚焦」取材的真实故事)。
教父想要put it down,仅仅是出于维护社群关系表面和平的关系,却让人联想到可能的更大阴谋。
教会势力不仅对恶行冷眼旁观,甚至可能是恶性的制造者。
反政治正确(一个亮点)有意思一笔在于,有一处Mildred反问警探Dixon黑奴事件处理得怎样了,这里可以理解为Mildred为了在对话中获得先发制人的气势上的优势,抛出了一个对方难以回答的棘手问题,责难Dixon之意大于实际问责的目的。
借机借Dixon(一个传统南方州PD)之口,导演蜻蜓点水般地,有意无意提及了对于有色人种的态度。
如今西方社会对于种族平权的矫枉过正似乎是人人心知肚明,但又是种心照不宣、不敢不随波逐流的过度政治正确。
更讽刺的是,说辞上政治正确了就万事大吉,没人关心虐待事件本身究竟发生与否。
新闻传播中的泛道德化树广告牌本身就是一种寻求曝光和唤起公众认知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Mildred第一次接受电视台的直播采访,同样是想借助媒体传播之力。
但到了后程,媒体兴趣和利益发生转向。
Willoughby的自杀是一个绝妙的转折点。
在这个节点上,观众会非常紧张接下来的篇幅是否会描写媒体追逐新闻爆点和民众易被煽动的情绪结合,造就又一出泛道德化的舆论迫害?
本片以画外音(新闻报道之声)点到了这种倾向,Willoughby的自杀原因还未查明,但是否与前几个月Ebbing小镇上对他的公开谴责广告牌事件有关呢?
在此刻,Mildred的心里估计也是十分担心这种舆论发酵的可能性。
但影片的做法依旧是略带一笔,没打算在这个问题上做过多停留。
的确,并不是每一次真相都会被利益性解读,大多数的节外生枝并没有那么猖獗的生命力。
第二次同样在三块广告牌前,同样是摄像机和直播的记者,Mildred这回是开车路过,她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媒体态度不信任态度。
立起广告牌更多的只是情感的宣泄口,随着故事的发展,Mildred越来越明白,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自己来,借力只能是锦上添花。
3. 人物行为动机:探讨「执着」究竟有无意义同样是女性维权,寻求曝光,不由让人想到发生在90年代中国的「秋菊打官司」,而主角同样是来自小镇的家庭女性。
尽管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这里是竭力找出凶手,后者是要个说法,缺没把现实实行的可行性和达到目的的可能性完全考虑在内。
这种“我不管,这事儿非得XX”的执着较劲的劲儿,我想在女性身上比男性是要强得多(纯客观描述)。
不管执着本身有无意义,还是给自己心理上一个交代(无论结局如何,我都尽力了)。
而故事发展必然是情绪的渐渐平息,片尾Milred说,我们可以在路上再做决定;抗争过程似乎慢慢消耗较劲的能量的过程,如同大吵一架过后的精疲力竭。
两位女主的另一个相似点是,对事不对人;Willoughby和村长都属于小地域上的有所威望的权力阶层,他们绝不是恶人,或许在这件事上处理欠妥,但把全部居民的矛盾都(通过此事件)指向他绝无可能。
棘手之处在于,总体上说他是个好人,还是挑明他此次的失职;尤其在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黏合度非常高的社会里,情与法,就事论事是不是就与撕破脸皮划上了等号?
Willoughby命不久矣的身体状况,村长最后又成了秋菊的救命恩人,又把人物间的关系包含进了性命的这个高度的元素,便使得问责人的权力受到自身良心的拷问和外界对于其不仁的质疑,进而更只能把追究就事论事的权责对错含糊过去。
4. 细节处理上:细节击中痛点与矛盾的整体趋向和解(我常常谈的一点)以上观点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段对白出自同样出演海曼的Lucas Hedges之口),同样是以不幸事件的承担者做主角,海曼以细节的关注出发,触发观众感同身受的敏锐痛觉(比如Patrick由冰箱门联想到freezer里的尸体,种种物是人非、物物相似性的瞬间联想,实现了影片中主角情感的即刻触发,而经历的共通性顺延到了观众的同步情感共鸣,有兴趣可以看我之前详细写的「海边的曼彻斯特」,100%源于生活。
);与之侧重点不同,三块广告牌总体风格是事件因果、环节盖过内在情感勾连构建。
如果说海曼是亲近一个不幸的人,那么三块广告牌并没有太多关注不幸本身,而通过不幸做爆发线索,牵扯出事件参与者之间的错综联系才是其目的。
以下是抖机灵的插科打诨时间 先吐槽一下开场前半小时我觉得太太太出戏了,为什么呢?
以下截图可以近期不同片子里同一个演员、极其相似场景的无缝对接。
在影片中Mildred还有个儿子,他刚出现的时候我是十分震惊和错乱的。
没错这就是海曼中的未成年男生,一样是常常坐副驾驶,一样是在副驾驶上和遭遇不幸的家长争论。
这两个角色都是影片中的辅助性角色,相似度太高了。
一路开车从麻省到南方,镜头几乎是可以无缝替换,根本无从分清出处。
Lucas Hedges in Manchester by the Sea (2016)
Lucas Hedges in Three Billboards (2017)你以为这就结束吗?
接着如果看「伯德小姐」(今年热门,很红),这个男孩子又出现了。
连同是Timothee Chalamet(今年一样很红很热门的「Call Me by Your Name」的主演)一起出现在了加州首府Sacramento,哇这真的是时空错乱。
同样,「真探」中的Woody Harrelson,时隔两年再次出现的Missouri警探,发型和执勤的州名都不换一下的。
镜头依旧可以无缝替换。
Woody Harrelson in True Detective S01E01 (2015)
Woody Harrelson in Three Billboard (2017)*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我的影评微信公众号SolidPerfume,扫下方二维码直接可直接关注:
母亲表演的亮点满满整部影片都是。
如果没有她的演技影片会逊色很多。
最让人揪心的是,前夫说“为什么女儿死前一周还问我能不能和我一起住,我和她说,待在家里吧,妈妈很爱你”母亲听完,马上崩溃,扭曲着脸连说两次“我不相信你!!!
”那种突然被说破戳穿的痛苦诠释的很到位,她知道是真的,但又不愿相信,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从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到。
看到那时,我挺难受。
还有一个镜头,山姆得知他找的那人不是凶手后给那位母亲打电话。
她说“我没有一天是像今天一样在希望中度过的”然后一直锤自己鼻子,可以看出一样破灭,然后接受还是坚强的母亲。
那种无能为力,最后一点希望破灭的无力神态也从她的表情体现出来,看后让我心生怜悯和感慨。
至于山姆,他让我印象深刻之处在于,黑人警官告知他那个人不是他认为的凶手后。
他听完有一瞬间的呆滞,当时表情马上变了,有种不敢相信的感觉。
然后再说“what!”这时表情肯定是会变得,他转换的很好,表现出一个小警察以为自己真能有些作用最后却又空欢喜一场的怀疑,倒是山姆表演的精彩之处。
就是你看着他俩觉得他俩的确就是他俩演的那个角色,就像个活人,只是经历让他们和一般人又不太一样,首先说明演技就是非常自然传神的了。
其次,他俩的角色是极端化的正常人,就是正常走路上你不会多看他俩一眼,但他俩一开口一做事你就忍不住盯着他俩看。
这种复杂的微妙性他俩诠释得都很棒,和影片风格也很一致。
演一个全然疯子的难度远没有这种带点疯劲儿的正常人难演,因为这种角色既需要现实生活体验又需要艺术人物的塑造,在适当的时机有逻辑,在适当的时候又有些神逻辑,这个时机很难把控。
举个例子,假如妈妈这个角色就是个单纯被女儿之死弄疯了的妈妈,她会经常处于一种歇斯底里,一提她女儿就开始崩溃的状态。
看完后我们会深刻同情这位母亲,说她真是太惨了,然后呢?
我们会忽略她的行为逻辑,全都被一个“她被她女儿之死击垮了”这个状态给遮蔽,她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状态下人说话不值得思考只值得同情,啊你看她都被打击得放火了。
而片中的母亲是冷静的,克制的,会给人感觉,她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知道自己做这些的后果,她的智商在线,她不需要我们同情她需要公正,真相,凶手,为了这个目的她做出种种。
这位演员她演出来了,有些时候她甚至让我们和片中的小镇居民一样忘了同情,开始思考她这样做对不对。
如果这位母亲是全然失心疯,她最后在车上思考到底要不要制裁凶手也不会引起观众同样的思考,只会觉得,这是失心疯母亲的化身正义使者的一种报复。
但报复显然不是导演的本意。
迪克森这个角色同样复杂,很多人说他的转变太突兀,其实是因为这个人物复杂的简单个性。
迪克森很容易受人影响,他像个孩子,他母亲说,你为什么不去威胁她朋友?
他就去了。
而如同他父亲的警长说,你去做个好人,他也去了。
好与坏,对他只是一种引导。
他不在乎其他人的生死,很暴力,他同样也不在乎自己的生死,所以他与凶手以命相搏,所以没有因为毁容记恨那位妈妈,不是因为他人变好了,他只是本来也不那么在乎。
山姆洛克威尔这个喜剧见长的演员把迪克森的暴虐与天真完美融合,从各种细节和表情我们可以脑补出这个角色的背景。
他与凶手搏斗时的凶狠,和自己暴虐的老妈相爱相杀,对警长的迷弟式敬畏,一听歌就忘我的二缺状态。
这个角色很复杂,但演员演的你会觉得的确就有这样的人活着,这就是他的演技。
因为他能演出来的,只是他背后对这个角色的认知的那端露出的冰山。
欢迎关注我的WeChat订阅号
朋友对我说,看完《三块广告牌》能感到这是部好电影,但是具体好在哪里始终说不上来。
我解释说,这部电影惊艳到我的有两个部分:一是爆发力十足的剧本,二是演员们层次丰富的表演(奥斯卡最佳女主最佳男配实至名归)。
马丁•麦克唐纳很懂怎么样把荒诞的小细节加到台词里面去,让故事的正面冲突充满戏谑意味。
然而不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大多可能正是感到剧情过于戏剧化,接踵而来的情节急转弯让人累到窒息(虽说是无巧不成书,但哪有这么巧的啦)。
首先想聊一聊的是让我感到熟悉的场景设定。
《三块广告牌》对于场景的设定很有代表性,这个虚构的密苏里Ebbing小镇轻而易举就把我拉回到当时读书所在的美国南方小镇,其中的建筑风格和街道布局都让人回忆联翩。
移步室内,我们可以看到警局办公室、小广告公司办公室、医院、礼品店、酒吧以及角色们的家,这些场景和现实非常贴合,让人产生很强的代入感。
影片有出色的演员阵容,有出人意料的剧情,有对人性中愤怒、冲动、正义和爱的挖掘,看完之后在脑海里面检索三秒钟,的确没有找到这一年还有哪一部我看过的电影可以把它比下去,所以《三块广告牌》在大陆上映的时候我挤出时间去电影院又感受了一遍。
既然要找一个角度来讲一讲《三块广告牌》带给我的惊喜,那不如借着马丁•麦克唐纳优秀的台词设计扒一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第一步我先把电影剧本扒出来通读了一遍。
影片中的人物都操着一口浓浓的美国南方腔调(这在美国常见的刻板印象中是poor-educated和智商不高的象征,也算是充满地域歧视意味的偏见之一),说话习惯省掉某些连接词,话语里偶尔夹杂着语法错误,并且使用大量俚语,想必马丁在运用对话和独白塑造人物形象这个过程中下了很深的功夫。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Dixon这个角色,他的语无伦次(不愧是最佳男配,演得很自然)让人觉得这个警探在中国恐怕会很难通过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
下面是我非常喜欢的原台词(依故事线排序) ▽1
警局(此时广告牌刚被挂上)
Dixon的人设是粗俗、愚笨、歧视黑人和同性恋的南方红脖子,对妈妈的话唯命是从。
作为一个因为警校期间英语考试不及格而留级延毕的屌丝警察,一方面说自己的母语连舌头都捋不直,一方面却在这里和同事玩文字游戏。
A simple question shouldn’t be counted as defamation.Dixon在这里抖的一个小机灵也是这部电影第一处punchline.
学到一个新习语 fly off the handle:
短语来源handle在这里是斧柄,斧头则暗指暴走的这个人。
(除了be pissed off, lose one’s temper, flare up以外的新表达)2
Mildred接受采访
广告牌就位之后的一段采访。
Mildred第一次完整陈述自己租下这三块广告牌的目的:我女儿Angela在七个月前就在这条路上被先奸后杀,然而我认为警方把精力全部耗费在虐待黑人上了,没人关心我女儿这桩实实在在的案子。
所以我觉得这几块广告牌可以帮他们集中一下注意力。
当被记者问到为什么矛头就指向Willoughby警长时,Mildred表示这件事总得有一个人出来背锅对吧,既然Willoughby是警长,那就他了。
此处习语 the buck stops at sb. 的来源buck在此正是指责任,Mildred毫不避讳地当着电视机前的观众把锅扣在了Willoughby警长头上。
3
弄伤胖牙医后,Mildred被传讯到警局
这一段对话发生在警局的审讯室里,虽是Mildred被传讯,但对话看起来却像是Dixon正在回答Mildred的审问。
结合前一段剧情,在台球室里Dixon向Mildred老老实实回答和妈妈约定好12点之前回家的桥段,看上去Dixon的确是一个不敢在Mildred面前喘一声粗气的Mama boy.
“别用那种眼光看我,如果你把我局里有种族歧视的警探全部开除掉,最后只留得下三个——留下的还全都会歧视同性恋,我也没办法”4
Mildred, Wife-beater型前夫,儿子
“噢,嗯,我有一点想上个厕所,但是如果不方便的话,好像是不方便,是吧?
我感觉不是很方便,我可以憋着,没关系......”这是Mildred前夫的19岁现任女友在电影中的第一处台词,出现在Mildred与前夫发生争执被掐住脖子同时儿子Robbie把刀架在父亲Charle脖子上时......这也是整部电影中我最认为戏剧效果最强烈的笑点担当,这个“浑身散发着动物园屎臭”的19岁傻女孩儿嘴里蹦出的每一个词都散发着尴尬的味道,但却让三个人烧到999℃的紧张局势瞬间降到冰点。
5
Chief Willoughby的两个女儿
剧情推进到Willoughby警长自杀的当天,他带家人去郊外并打算给妻子女儿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在带着妻子去草丛里面亲热之前,为了让女儿们乖乖待在原地不乱跑,说了这一番鬼话:不许离开这条铺好的摊子,不许把鱼竿戳到对方眼睛里去。
这些话语在影片中看起来非常平凡,就是一个平凡的爸爸平时为了让子女们乖乖听话编出来的那一套东西。
但是设想一下说出这番话的人当晚就将自杀呢?
他写好了给所有人的离别信,把一切都打点得妥当之后,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对女儿们说了这番过家家一样的话。
向女儿们交代完毕以后,Willoughby拿着酒和毛毯,牵着妻子去了草丛深处。
这个细节对塑造Willoughby的人设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现出的一方面是他在面对死亡时的勇敢、镇定,也体现了他在生活中是一个耐心的父亲和一个有担当的丈夫。
6
夫妻俩最后一次调情
妻子对Willoughby撒娇,回味在野外亲密的行为,夸奖Willoughby. 警长问道这个夸法是莎翁哪出戏里的吗?
妻子:“笨蛋,是奥斯卡·王尔德写的。
”从最后一次安抚女儿们睡觉,到与妻子最后一次调情,这一段温情的镜头充满伏笔,Willoughby警长的确为妻子女儿留下了一天最美好的回忆。
就连最后在马厩旁自杀之前,Willoughby也不忘为家人着想,给自己套上黑麻袋。
7
Willoughby在马厩旁自杀
Willoughby写给妻子Anne的信。
文字之间充满理性且坦然,一边乞求妻子的谅解,一边尝试让气氛变得轻松一些。
我知道你可能会生我的气,甚至恨我,但请不要这样。
事实上我选择今天结束我的生命,不是在逃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是一种勇敢。
当然我不是说敢于面对一颗子弹的勇敢,接下来几个月的病痛肯定是比这一瞬间痛苦一万倍的。
我所说的勇敢是指,在权衡了接下来几个月的生活之后,我不想从你眼里看到对我日渐消瘦的身体的叹息,我不想用你对我最后的回忆是充满怜悯的来交换和你每天早上一起醒来,来交换和孩子们相处的最后的时间,我不想这样。
其实我们并不是孑然一身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孑然一身地离开,相反,我们都一直被陪伴着,我很感激你的陪伴。
你不可以忘记我们度过的最后这美好的一天,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
我希望你记得今天我们在野外亲热时的样子,什么烦恼都抛之脑后,多好,你要记得你喝醉酒以后倒在沙发上开的王尔德的cock玩笑。
哈哈,对了,我觉得女儿们肯定在我们走开以后有作弊。
记住,我永远爱你。
8
Dixon在警局里读信
一个猜测,不一定对。
之所以有朋友因为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而不喜欢《三块广告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段突如其来的高潮转折。
Willoughby自杀时矛盾第一次升级,Dixon将广告牌负责人Red扔出窗外时矛盾第二次升级,Mildred在警局纵火的剧情本应按照上升趋势,将矛盾推至巅峰,没想到冲突却被一封信给化解。
Willoughby写给Dixon的这几句话的确透露出一股“主打反叛主义的黑色喜剧被勒令加入主流元素”的味道,好端端的一个粗俗、酗酒的种族主义者就这么轻松地被反转成了爱和正义的化身。
这么一个突如其来的剧情急转弯确实容易不受人待见,但对于演员本身表演层次的要求又提升了一个档次——Dixon接下来的表演需要做到非常细腻,非常具有说服力才可以不毁掉整个剧本。
9
Mildred在餐厅与侏儒约会时偶遇前夫
“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 也算是《三块广告牌》的半个中心句了,是整部电影下来给我留下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台词。
Mildred不相信这个19岁动物园屎臭女孩儿措辞这么考究,所以半开玩笑地反问了前夫一句“她真的说出begets这个词了?
”接下来在与侏儒约会泡汤之后,Mildred提着一瓶酒来到前夫桌前当面问了一遍这个19岁女孩儿,没想到对方非常饶有兴致解释了起来:“噢,是我说的,不对,不是我说的,我从书签上看来的,是我正在读的一本书的书签,讲小儿麻痹症的,不对,好像是马球,还是麻痹症来着,就是有马的那个词,哦,马球。
”这个傻白甜人物的存在给整部电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电影结尾的部分是Mildred和Dixon双线剧情并行,人物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朗,但主要矛盾仍然没有解决,留下了开放式的结尾。
《三块广告牌》是不是一部将会成为经典的电影?
“I guess we can decide along the way.”
眼泪里的盐分会使你的伤口恶化。我还以为盐分会对伤口有好处呢。引爆泪区。
我对生活从无迷信,为何对女儿的诅咒却一语成谶?我以为世间应有上帝,奈何却被邪佞玩弄股掌。没人告诉女人在丈夫自尽后的一天该做什么,也没人知道母亲在女儿奸杀后的半生能做什么。在血色晚霞里涂上殷红的广告牌,它早晚会在烈火里被遗弃。幸好在斑驳之前,每个经过它的人都看过上面狰狞的字,正义。
美国内陆小镇社会比较可怕。女主老公基本缺席,男二父亲早逝,唯一正常点的男主警长早早自杀,全是一堆破碎的家庭。还有穿插其中的酒精泛滥、警察滥权、种族问题。感觉里头的人物不练点散打都不好生活下去。
每个身在矛盾中的人一旦放下立场,都变得惺惺相惜起来(是不是有点秋菊打官司的味道,哈)。奇笔别出,相当惊喜,更难得的是不断的大笑一声瞬间又笑不起来的那种新鲜观影体验。
请给我一个五颗星的原因…
三星半,长评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48973/
可能山猪吃不来细糠,是真的觉得无聊,看完我都不明白影片的主旨是什么,没有能共情的地方,还有,里面的角色就不能好好说话吗?一个个就像天生带点智力缺陷似的,做事冲动不计后果……
一個只因木牌爛掉就怒拿油彈炸警局(還是間敢動私刑的黑局)的母親,何以在女兒被姦殺後整整七個月毫無動靜?如此關鍵而撕裂的人物動機的空白,不可能也不該靠一句「憤怒只會招致更大的憤怒」就打發,復頌幾次都一樣;何況我根本想不出,有哪一種憤怒能比人母得知女兒慘死當下的那一種更巨大、更極限。
牛逼,屌,好看,广告牌边的曼彻斯特。
最好: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无论受害者或强权者,都没有绝对的善也无完全的恶。是三块广告牌,而不是二或四,标题已经在解构。善恶关系的模糊,也就更加要求观众的判断力。最失望:s警察从恶到善的改变,不过因为一封遗书,还原到虚无的超越性符号里,回避问题的真正所在。
电影主题太散,转折生硬没有铺垫,观影全程一脸懵逼😳,不知道自己看了个啥,特意看了影评不明白为啥这么受肯定😳。
可能是带着Fargo那样的期待来看的吧,所以看完之后有点失望。这个剧本过于斧凿了,蛮适合得好莱坞的最佳剧本的。
年度最失望。并不难看,但麦克唐纳丢掉了他身上最可贵的独立精神,转而把视角向主流靠拢和妥协,仅仅留下的那一点点还属于他的技巧,也处处写满了居心叵测。
妇女节陪着又看了一次,问题也逐渐清晰:某人退场后整个故事就散掉了。马丁喜欢怒怼主流价值观这点我不讨厌,但他的立场确实限制了他在那个严肃问题上的想象力,其结果是某人的退场几无价值,最终让心灵软化的是那些个近似于机械降神的拙劣手段。
一部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电影,可能是十年内调性最接近科恩兄弟的一部,连女主都是科恩老婆。优点是人物真实,毫无造作和伪饰;缺点是人物过于真实,使得故事走向必须屈从于人物,有些时候甚至让人感觉连导演都把持不住了,导致结尾有些离散,搞不清楚要干嘛(无关开放式结局)。
原構思不俗,但發展出的劇情有夠無聊,可惜了一幫好演員
3.5。I mean, it's definitely not what you expected, which is a good thing?? 有很多转折,有很多科恩兄弟式、“无法无天西部片”式的暴力,有很多有点超现实的巧合和桥段(比如前夫女友的那种教科书式的傻)。我觉得最好把此片理解为寓言。否则很多地方都觉得是臆想出来的密苏里农村。
年度失望,不懂为何好评如潮。其实我挺喜欢麦姨这决绝到不合人之常情的alone against the world的人设,但迪克森的圣人附体和酒吧偶遇嫌疑人简直莫明其妙到了极点,而且警长这条线想想其实还挺突兀。
最喜欢的是完美家暴那一段,还有医院基友重逢。手起刀落,一言不合扔下楼。
本届奥斯卡主题——美国妈妈牛逼死了。《伯德小姐》《我花样女王》《大病》《三块广告牌》拜托把这几个妈妈凑在一起吧,光聊天吵架就行,比超级英雄联盟好看一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