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能或多或少的当过“诺曼”,和陌生人聊天打交道时总喜欢把自己认识或不认识的大人物脱出,显示自己的不寻常的人脉。
这样做也许是想显摆一下自己,也许确实是想通过人脉帮助别人,也许还是为了酝酿另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这些人脉有多少是真心实意的?
有多少是为我所用的?
又有多少是彼此利用的?
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影片中的“诺曼”是善于利用人脉的掮客,也是一个被人脉利用的掮客。
他并不高明的交际方式和絮絮叨叨的表述方式,确实令人生厌也不值得被人喜欢。
“诺曼”为了实现推销自己的计划不惧怕别人的冷眼相待,受辱时也不知道生气为何物,只知道一路死磕到底。
去利用人脉的“诺曼”,被人脉利用了,丧失利用价值的“诺曼”最终被抛弃在公园的长凳上,孤独的等待自己用花生来了结此生。
悲哀啊!
对于“掮客”一词的认知,还起源于壹姐曾经年少无知时看的小说。
那部小说中的掮客,是个用利益换取金钱的好手,什么高官高管,什么文人墨客,只要能够出得起钱财,为别人拿到他们想要的事物,就是这群掮客们的使命。
在当时的壹姐看来,掮客这一职业,是一个以命来博钱的职业,为了得到不菲的佣金,他们不论道德,无视法律,他们游走在危险与激情的边缘,稍不留神便会粉身碎骨。
但壹姐近日看到的一部电影,却给了壹姐关于掮客这一职业不一样的解读。
电影名称《诺曼》,豆瓣评分7.3。
影片讲述的男主角诺曼,是个不太合格的掮客。
他在与人交谈时习惯自吹自擂,喜欢谎话连篇,而他自吹自擂、谎话连篇的背后,是他想要藉由自己的关系网来脱离自己落魄的生活窘境。
可现实是,他哪有什么靠谱的关系网呀?
他口中所熟识的某某某,其实不过是与他有过一面之缘,或是有过一句话之缘的陌生人。
好在,诺曼早已在到处说媒拉线的活计中练就了一副厚脸皮的本领,任旁人对他如何不客气,任旁人对他多么冷言冷语,他也只会用微笑去面对。
就在他这种对待客户能屈能伸的态度里,他的命运被改写了。
在一次与别人攀关系的过程中,诺曼见到了以色列的一位副总理艾歇尔,为了能够成功的与艾歇尔搭讪,诺曼硬着头皮为他买了一双价格不菲的皮鞋,并亲手为其穿上。
本以为像以往的每一次攀关系一样,此次的见面并不会有任何回报,但幸运的是,三年后的艾歇尔扶摇直上,变身为了以色列总理。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凭借着与艾歇尔的朋友关系,诺曼的人脉圈顿时开阔了起来,他依然致力于扩张他的关系网,并一度达到了自己事业的巅峰。
但壹姐提到过,诺曼是个不合格的掮客,他的不合格不仅仅在于他能够将自己的工作做得窘迫无比,还在于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巴。
作为一名掮客,嘴巴不严,这可是要命的大事。
诺曼就在一次旅行中,与一位法务人员攀关系的当口,将自己与总理之间的关系全部炫耀了出去。
是的,炫耀。
在诺曼的心里,一直坚定的以为自己与总理之间看似亲密的关系定然能为自己扩张开更多的人脉网。
但很不幸,这个路途中偶遇的法务人员,却只听到了艾歇尔受贿的片段,并且,她以此为线索,展开了对艾歇尔总理的受贿调查。
调查期间,她甚至还要求诺曼前去出庭作证。
面对这种由自己闯出来的祸事,诺曼在深思之后,做出了一个连壹姐都没能想到的决定。
这个决定,也注定了他悲情的一生(至于决定是什么,壹姐觉得,还是你们自己去看,记忆会比较深刻,咳咳咳……)。
不得不承认的是,诺曼真的是个不合格的掮客,虽然在剧中,他也曾成功的为他人处理过一些需掮客出面解决的问题,但这依然改变不了“他还是那个嘴巴把不严,行事情绪化的诺曼”的事实。
壹姐看到有网友评价说诺曼最后的悲情结局,是因为他的忠诚,可壹姐却认为,此部电影、此种剧情,其实和忠诚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诺曼,只是当权者们手中的一粒小棋子,他没有能力左右大局,只能在自己与自己的较劲中凸显自己的英雄主义。
但这种英雄主义,说真的,挺可悲!
壹姐希望生而为人,我们宁愿少走一些捷径,少攀一些关系,少一些炫耀的资本,也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生活下去。
这,或许才是一个人,能够长久的立足之本。
很多人无法理解诺曼的行为动机,他显得很神秘又很卑微。
因为他帮助了别人却从未改变自己,这种自我牺牲或者说忽略自我的存在方式,注定了毁灭的结局。
在自私的人眼里,诺曼只是个临时工具,即便心里对他有所亏欠,他也是一文不值的。
诺曼并不愚蠢,他有自己追求的东西,他也总能一次次实现自己的目的。
诺曼也不可笑,他活在一种希望里,一种很多人都不屑一顾也不信任的希望里。
这希望却足以改变很多人,同时也使诺曼感到满足,以至于死亡对他而言也不值得去畏惧和逃避,而成为一个自然的选择。
他像蜘蛛般创建自己的网,但他却不是为了捕猎,而是为了牢固这张承载着他全部希望的网。
你可以说他是无名英雄也可以说他是人与人交际关系中的牺牲品。
但他就是他,他有力量改变你,但你又有力量改变谁呢?
看了一些影评喷诺曼的还是挺多。
电影最后是诺曼自杀,而且是含着笑,电影中大多数的角色无论是以大局为重还是以个人利息为先都选择性舍弃了一些东西,对于一个没有名分没有财富,也许生命已经是最珍贵东西的诺曼形成强烈对比。
大概是导演想强调人性吧,话说当一个人回首过去时,更容易看到的是自己曾经犯下的错和留下的那些遗憾,一辈子做到问心无愧太难了,诺曼说的那句我永远不会背叛你(其实是永远不会背叛自己),也许就是最好的诠释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颜先生(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3396478/理查·基尔的皱纹,将岁月刻画得性感严重剧透,慎阅!
《诺曼》,也许是我2017年差点错过的电影之一。
它的故事线不算复杂,一位主角、一件大衣、一堆演技……足以艳压许多大片。
说实在的,我对许多电影都缺少更深入的解读方法,只有以个人的角度为大家写一篇电影观后感。
如果喜欢剧情类的电影,推荐看一看,可以引发许多思考。
这部电影的主角名叫诺曼,他是在政治圈层里凭着拉取各层关系,使资源多方交叉互利,从中也谋得个人所需利益的高龄“谋士”。
他运用自己的人际方式,认识了一位在政坛不如意的以色列官员,他们甚至成为了“朋友”。
没多久,这位以色列官员坐上了国家的第一把交椅,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拥有这样牛掰的“朋友”也依然帮助不了诺曼。
当然,这样的帮助有无能为力,也有出于自保的私利。
最终,诺曼卷入了一场真情与政治的博弈中,当他放弃政治一方时,仍然没有忘记使出那套老谋深算的政治“军体拳”,不仅使多方获益,而且,自己的利益也得到了绝大部分的实现。
最终,诺曼在没有真正交心朋友的情境下与被谎言的围绕中,选择了吞花生自杀……在最后的片段里,诺曼扔掉了自己的过敏药,买了一包花生,接着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远处的另一位像流浪汉一般的谋士弹着一架旧钢琴,诺曼轻轻地拿起了花生米……看完这一幕,我觉得有点悲伤,但随着悲伤散去,反而感觉到了电影传达出来的幽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点来理解这一份隐藏的幽默感:1. 电影的分幕叙述从整个故事主线来看,即使没有分幕介绍,相信观众也能理解剧情,但这个分幕处理就是一种隐藏的幽默。
人们常常觉得,优秀的政客是世界上最好的演员,他们的舞台遍布世界上每一个所到之处的任何角落,而幕布是舞台上与演员搭档的灵魂道具,它增加了戏剧性。
电影做的分幕处理,与这些政客搭档起来,简直就能堪称“完美”。
2. 贤妻口中的真相以色列总理夫人一语道破真相,这里的设置也是幽默了一把。
两口子的睡前交谈,妻子觉得丈夫并没有把诺曼当朋友,只是利用的关系,但丈夫始终不愿承认地诡辩着。
为什么这样的“看穿”是由一个女人来道破,而不是那些专业的圈里人?
因为同床共枕?
我看不一定。
3. 现实生活的影子当诺曼被以色列的总理朋友用真情耍了之后;当总理的秘书始终不愿接诺曼“善意提供帮助”的电话,诺曼依旧一遍遍执着地并且毫无怒气地将电话拨过去时;当看似同情诺曼的女秘书帮助其他人欺骗诺曼时;当诺曼的侄子察觉叔叔有灾难而选择装作不知道时……还有很多这样的场景,除了反映政圈,它也在反映我们的生活:当我们遇见了很在乎的人,而对方并不拿我们当回事时;当我们想为某人提供帮助而被“瞧不上”的拒绝时;当我们想通过打电话关心某人,反而被一遍遍拒接时;当我们身陷囹圄而被身边的亲朋当面同情,背面拍手叫好、使绊子时;当我们遭遇厄运,亲朋装作不知道时……我自己曾经遇见过以上的部分情况,一般来说,这些遭遇会让我自觉幽默,首先顿觉不可思议,然后慢慢接受,最后再次看见此类事情时,总能会心一笑,幽默藏心间。
4. 死前不忘老本行这个点依然包含幽默,自杀在即,诺曼始终不忘再秀一次资源整合的手段。
这究竟是心灵的善意,还是被环境渗透久了的下意识?
我倾向于两者皆有吧。
5. 原来花生是凶器诺曼拿着花生米笑了,后来我也笑了。
这是堪称2017年年度一千种死法评选大会中“最佳信手拈来奖”。
如此让人觉得敏感、神秘与肃重的电影主题,就这样被一颗花生搞笑了。
其实,诺曼始终活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圈层里,他的内心在这样的舞台上变成一种抗体,如果诺曼把自己安排在合适的环境中,他的心极有可能激发出全新的天赋。
最终,他的内在被政圈抗拒着,他的身体被花生抗拒着,两头都是死胡同,就像不远处的潦倒谋士,继续被抗拒,还是欣然接受抗拒带来的一切后果?
如此来看,这颗拿来搞笑的花生米是否在隐喻政圈人士的最终归宿,也许,他们在辉煌的尽头,只能迎来大众眼中的荒诞结局,就像这颗花生米?
果然,单从电影传达的信息来理解,这样的圈层真不是一般销售精英能玩转的。
(诺曼使用的某些拉关系手法让我联想到销售行业。
)电影中的“摩天轮理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有时你会升到顶端,有时会降到底端,位高权重,你一旦经历过就不会安于更低的位置了。
”诺曼懂得这个道理,也许他自知已经被顶端的某一片景色深深吸引。
这个圈层虽然给人以超乎平常想像的巨大辉煌,但是,与随之降临的深渊对比,不仅短暂如云烟,而且加深了掉落之后的痛苦与恐惧。
有胆进入圈层的人不在少数,有胆净身出户的人却不多。
每个人最终的尽头都是“吞花生”,只是许多普通人拥有选择方式的权利,而他们没得选。
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崇尚金钱与青春的地方,但近几年逐渐增多的老年人题材的电影,是否说明老年人群体正在被逐渐关注?
我不知道,但我看到了年老之后依旧可以挥洒的“青春”,“吞花生”也需要勇气,这是对许多年轻人早已枯萎的身心的隐喻较量。
或许,有人觉得这个老人满嘴大话、谎话,但我却认为他拥有这个职业的职业精神!
以上为个人对电影的观后感与思考。
F55:《诺曼》~导演:约瑟夫.斯达~好片!
看似前面的絮絮叨叨,实是为最后这个小人物的悲惨铺垫 ~ 这部片子,导演必然是编剧,导演表现自己的构思和表现借来的构思,是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自信的~开始,是在看故事,慢慢地,就被小人物的可悲和可气所吸引,最后,那种不会感动你的可怜,比被感动还要让人难以平息~讲述是平实的,平实中导演会有一些犀利的镜感,描述人物,反复使用,变成了演员的一种表演方式,突出着人物的性格,以及性格的对比;配乐低调,但是,钢琴的每一个触键,都是片子的心情,一种不经意间的精致,直到最后小人物不得不走向的自尽之路时,配乐中和声的轻松与悲壮,就是导演对于小人物的全部诠释,好厉害的配乐!
~一场犹太人之间的游戏~理查.基尔,默默地演着有态度的电影~
很有意思的剧情和表达,充满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电影。
随着剧情一步步发展,将诺曼的套路和盘托出,我十分惊讶我有一个诺曼“朋友”,于是忍不住要写点什么。
看着老诺曼永远身着花生色的大衣,细格子围巾和一个平顶帽,背着破旧的皮包,顶破脑袋想在政坛里获得人脉,出卖一些二手情报引起政客们的关注,他的行为滑稽可笑却又带着一些令人同情的凄凉。
他有一个销售的手段,有时优雅有时低劣地去结交他精心挑选的有价值的“朋友”,不太惧怕冷遇,也似乎没什么脾气。
他的套路其实很简单:“我过世的老婆生前在xxx(某位非常牛逼的官员)家做过baby sitter。
”“我n年前就认识xxx(一个关键人物),相信我,ta是一个非常nice的人。
”“我十分感激你的信任,如果需要,我愿意极尽所能帮助你。
”看到这里我开始钦佩电影的人物刻画,因为诺曼像极了我的一位“朋友”,请允许我在以下的讲诉中,用诺曼代替他的名字。
我在一个朋友邀请的小型聚会上遇见了诺曼,那天桌上的人的确都有点意思,有参加过C919研发的老工科男,有做房建的规划设计师,有有着20年知名银行从业经历又单干职业投资人,有自己运营一家概念餐厅的80后创业者。
那天我刚参加完FT访问我boss(小有知名度的胡润富豪榜上有名的企业家)的见面会,晚宴在滨江饭店接待了特朗普竞选顾问,朋友邀请是因为他手上有个项目要赶在我出差之前把相关情况和我面谈。
我朋友在桌上要每个人讲一个自己的故事,一些见闻或者轶事,我自然分享了自己在“空军一号”当兵的经历和我boss的一些有趣的特点。
那晚气氛很不错,不同行业里有着不同的趣味,有着喜闻乐见的新鲜。
散场时我朋友提议建一个群,定期聚聚把“故事”讲完,诺曼就是在那个群里加了我。
我对诺曼毫无印象,我不记得他的职业甚至他的脸,因为那天他并没有发言,后来他说“都是话痨,我感觉插不上嘴。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也少有交流,有一次我在朋友圈转了吴晓波的一条评论,诺曼私信我说他认识吴晓波,并且主动寄送给我两本签名书,我记住了他的名字。
第二次见诺曼是在一个交大的讲座上,吴晓波、薛蛮子等等,同样是因为邀请我参加聚会的那个朋友找我聊项目合作细节赶过去的。
聊了聊后我朋友说诺曼也在,便带我去看看他,他坐在第三排,虽然我记住了他的名字,但是看到脸的时候仍觉得毫无印象。
看到我过来很热情的打了招呼,问我最近都在忙什么,我其实很反感“自来熟”,总是让我莫名的尴尬。
他说他在帮吴晓波运营IP,薛蛮子邀请他隔天参加游艇俱乐部的活动,我也只点头表示听见了。
讲座后朋友留我一起晚餐,我和他还有项目上的事情没有聊完,自然没有拒绝。
诺曼也留下来了,我以为他会跟吴晓波一起晚餐,毕竟刚才他表达得像是吴晓波的铁哥们。
席间只要有人提起一个行业,他都会说出几个名字,然后对这几个名字加以描述,衬托出这些人到底有多么厉害,然后都会说“很熟,是我一个好哥们。
”更有趣的是,他说完了总会停顿一下点头冲着听者微笑,似乎在期待对方一个肯定或者是钦佩仰慕的表情。
他问我我boss的一些“料”,我做过一段时间助理,当是觉得也并无不可说,也就把一些boss的思维方式、一些思想当茶余饭后的消遣,讲述了一下,我发现诺曼在用手机备忘录记下来。
我想可能是哪一句对他有启发吧,并没有在意。
桌上还聊起当时微信封杀朋友印象的事,我发现朋友印象的创始人和一篇热门评论的作者,都在我的微信好友里,是我之前在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工作时,在各种各样的项目经理交友圈里认识的,也只是“朋友圈躺尸”,诺曼却非常感兴趣,我说出他们俩都在我朋友圈的时候,诺曼让我把对方拉进一个“优质”微信群里,群里各种大咖。
我说我和他们并不熟识,交流仅限于微信,需要征询他们的意见。
最后他们中一位说非常感兴趣,另一位则谢绝了。
诺曼邀请我参加隔天薛蛮子的游艇会,我也拒绝了。
又一天邀请我参加一个“投资界大咖”的饭局,我在和朋友看电影,也拒绝了。
有天他发邀请,说有一个我主营业务项目要与我对接,约我一谈,地址在他的工作室,我将信将疑地过去了。
他所谓的工作室是一个上海很有味道的老房子装修后的其中一间,他告诉我,他在做联合办公空间,其他都已经租出去了。
我说我有些口渴,可以喝点东西吗,他从柜子里给我翻出来一瓶印着巴菲特的限量版樱桃味可口可乐,拿可乐的动作像是在拿一个他的收藏,还要介绍一番。
我其实不喜欢喝可乐,也对这限量版毫无兴趣,处于礼貌,表达了谢意,然后一饮而尽,将空罐子丢进垃圾桶。
我真不确定他会不会心疼。
然后诺曼开始给我介绍戴晓波,说戴晓波是他长期的合作伙伴,他就像是戴的经纪人一样,说戴如何如何有成就,并透露一些我看来非常不可靠的“小道消息”给我,我越听越糊涂,跟我要谈的项目似乎没一点关系,也看不到任何可行性的具体策略,于是我忍不住委婉表达了我不需要这些“大咖”牛人的人脉,因为很简单,跟我做的事不搭界。
他看我意兴阑珊,提出了想促成戴和我boss见面的想法。
我有些迟疑,因为这虽然不是一个“雪中送炭”的主意,却是一个有可能“锦上添花”的事情,于是我没有说yes也没有说no,仅仅说了我会留意,但是我boss也非常的忙,他的日程不是我可以安排的,如果安排,也要走公司的程序,说明意图,邀请boss见面。
之后就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聊,我一直不好意思拒绝浪费时间,他说他在运营经济学人的IP,并且赠送给我一年的经济学人订阅等等,我只好非常感谢的被动接受了。
他的高质量群需要交群费才可进入,他毫不吝啬地拉我进群。
盛情难却,但至今我没有在群里发过一次言,也没有在他运营的群里去结交一些人脉,甚至我都很少看群。
后来有次他毫不委婉地说“把你boss或者他儿子女儿拉到群里。
”我认为非常鲁莽和异想天开,连话都没回。
这和电影里的诺曼非常相像,在参加完总统就职聚会回纽约的火车上,看到一个调查局的官员,总是热情地想要介绍朋友给她,电影里这位女性非常过瘾地表达了我一直不好说出的想法,并在电影揭了诺曼的老底。
电影中有很多黑色幽默的地方,比如年轻的官员会因为一双鞋子对诺曼心存感激,比如诺曼会用花生自杀,比如就职典礼上因为总统的举荐诺曼颇受欢迎的桥段等等,但是最为黑色幽默的部分莫过于诺曼遇到了一个跟他一样的“谋士”,印着相同的名片,看上去一样“落魄”,说着一样的话,背着几乎一样的包的马路游荡者。
和我遇到的诺曼不同,电影中的诺曼混迹的是政坛,政治“吃人”,但是政客们对诺曼的看法也许和我对我的诺曼的看法一样“也许能锦上添花”,所以有了总统和妻子的睡前对话,妻子告诫他要“拒绝诺曼的帮助”。
朋友都是人脉,但是人脉并不都是朋友,诺曼不是任何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哪怕总统总是把脆弱和感性的一面说给诺曼听。
每个人都需要人脉,诺曼利用这一点希望成为有需求的社交人士的“必需品”,然而人脉永远用来“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如果你手中没有自己的专长和工作,掌握再多的人脉,都不会真正成为社交人士的必需品,就像诺曼,随时被利用,又随时被抛弃。
这部电影非常戏剧化地描写了这么一个诺曼,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见过诺曼。
“得要有人让这世界运转。
”约瑟夫·斯达在《波弗特》《脚注》之后再次寻找到一个很多影视题材会涉及但少有刻画的视角,一个政治掮客的戏剧人生。
作者在剧作和电影语言上招数还是挺丰富的,如果展开可以形成一季政治剧的素材被很好的浓缩为不到两小时的电影,行之有效。
同时在冷幽默之中并未丧失自己一贯的人性关怀,自然不刻意。
理查·基尔奉献了长久以来最好的一次表演,一改政治掮客面具化形象,生动且厚重。
《诺曼》是一部由约瑟夫·斯达导演的,理查·基尔 / 利奥尔·阿什肯纳齐 / 麦克·辛 / 史蒂夫·布西密 / 耶胡达·阿尔马戈 / 奈塔·里斯金 / 乔西·查尔斯 / 丹·史蒂文斯 / 哈里斯·于林 / 多瓦勒·格利克曼 / 塔丽·莎朗 / 夏洛特·甘斯布 / 伊萨赫·德·班克尔 / 米兰达·贝利 / D·C·安德森等主演的惊悚电影.总之,故事说的是一个掮客,怎么在政治人物中周旋,挖掘别人的需求,解决别人的需求,从而建立自己的圈子。
故事里面有智慧、无奈、希望、失望,掮客其实也挺累的。
片名/诺曼导演: 约瑟夫·斯达编剧: 约瑟夫·斯达主演: 理查·基尔 / 利奥尔·阿什肯纳齐 / 麦克·辛/ 史蒂夫·布西密 / 耶胡达·阿尔马戈 / 奈塔·里斯金 / 乔西·查尔斯 / 丹·史蒂文斯 / 哈里斯·于林 / 多瓦勒·格利克曼 / 塔丽·莎朗 / 夏洛特·甘斯布 / 伊萨赫·德·班克尔 / 米兰达·贝利 / D·C·安德森类型: 剧情 / 惊悚制片国家/地区: 以色列 / 美国语言: 英语 / 希伯来语上映日期: 2016-09-03(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17-03-09(以色列) / 2017-04-14(美国)片长: 117分钟又名: 奥本海默的策略 / Oppenheimer StrategiesIMDb链接: tt4191702剧情简介:年老的诺曼喜欢结交朋友,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他人的成功中分一杯羹。
而偶然结识的一个年轻政客,竟在3年后成了以色列总理,这让他的生活也大起大落。
|本文一共1303字,对着呢如果你作为一个销售人员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会发出很大的感叹的。
因为里面的很多细节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一点来说很多销售初始人员应该学习一下的。
诺曼在本片的前半部分将一个优秀的销售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演绎的淋漓尽致。
我们一方面对于她的扮演者理查·基尔所具备的演技所感叹,另一方面也对于他在本片中让主人公诺曼具备的专业素质所折服。
一个孤独的老者妄图在人生的末尾处结交一些权贵,以至于让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分一杯羹。
这一点很多人都会想到,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却是在少数,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遇见一个人或者说看到这个人一点一点走向成功是需要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的。
而时间虽然会告诉给我们一切,但是事实上并不会在意开始就给予我们很明确的指示说那个人今后会具备什么样的成就。
因此诺曼在一开始遇见迈克的时候他独到的运气更是为本片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喜剧成分。
本想着自己可以通过资源的调配来产生很多对于大家都有利的事情,但是一开始却遭到了冷遇。
几乎是没有一个人愿意让诺曼以这样的一种让人并不喜欢的身份走进自己的生活的。
因此在一开始诺曼一直都在碰壁。
但是现实的冷遇却没有消磨掉这样的一个老者的信心。
等待虽然是漫长的,但是结果却会出乎意料的喜人。
没人会预料将来发生什么事情,只有等到将来真的到爱的时候,事实才会摆在眼前。
事实证明当年的诺曼的是多么的独具慧眼。
迈克在三年之后成功的当选了以色列总理。
这个结局是出乎诺曼的意料的。
因此自己也不知不觉的卷入到了政治中去。
众所周知,政治无疑都是丑陋的。
表面的光鲜亮丽并不能掩盖其真实的龌龊。
就如同迈克的妻子所说的一样,迈克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迈克了,对于诺曼,迈克只不过是在利用罢了。
而过于逼真的阐述使得迈克自己说服自己承认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即使迈克的妻子道出了真相,迈克依旧是选择逃避试听不愿意相信事实。
但是结果却是赤裸裸的摆在我们面前。
没有谁会拒绝这样的结果,因为事件在时间中不断的扭转着,发酵着。
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了。
慢慢的在有了冲突之后,迈克的真实本性就显露无遗了,诺曼对于这样的结果依旧是抱着天真的幻想。
而此时他面对的迈克已经远远不能和当年的那个在服装店买不起一身衣服的落魄政客了。
风光无二的迈克和屡次被利用的诺曼之间到底有着多少友谊,相信只有主人公自己知道,但是诺曼依旧是不愿意放弃。
迈克说过一个摩天轮理论。
当一个人上去,再下来的时候往往就会接受不了当时在下面时候的感觉。
迈克这个时候应该就是这样的。
而诺曼依旧是在苦苦的支撑着,这一个破碎的谎言。
他可能已经知道幕后的一切了,但是依据是不愿意对于现实让自己的理想妥协。
影片的末尾处,真相大白后的诺曼依旧是利用自己现有的关系,做了一件大家都得利的事情。
然后选择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光辉而又暗淡的一生。
坐在长椅上的诺曼看着同样和曾经的自己一样的信息中介不知道心里会想些什么。
本片用老年人来阐述这个故事可能是为了唤起大众对于这个老龄化社会的一点点的关注,扎实的演技以及略带幽默的故事都是在为本片加分,或许我们不曾参与这样的一个故事,或许我们还有更多的可能。
谁知道呢,辉煌过后的失落又有几个人能懂。
一个没有“重要他人”的人的悲伤故事,跟政治毛关系啊……
结尾有点莫名其妙,有点除了吃坚果那块还不错
人生悲喜剧
看过~
漫长的2小时。
真的有点闷,然而整体主题不错。
一个大嘴巴权力掮客的圆滑与坚守,搭讪妹子要慎重呀😂
这个导演像以色列的科恩兄弟,但更严肃,很有说服力地呈现出生存的荒谬性。镜头下的人物有点卡夫卡式的无力感
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理查基尔演的真好,什么类型的角色都是手到擒来啊。
剧情平淡,基尔老成那样了
想不通一个混迹于政治圈多年或者说一辈子的fixer,竟然这么口无遮拦、天真,对着以色列司法部女调查员科普自己如何做fixer,如何拉关系,如何送以色列总理一双鞋??送的时候不知道这是贿赂吗???在政治圈交朋友以为是真正的友情?以色列总理(虽然那时还不是)得到送的鞋竟然感激涕零?不懂这编剧
掮客的四章
…看着累,直接跳结局…
明明是一个很有故事性的电影 但是我看的却想睡觉…
不感兴趣了,不好看。
半个小时了不知要在说啥,打扰
比较无聊的片子,说的就是一个被政治利用四处碰壁的人,他更需要的只是一个朋友后面快进看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舅舅口中那次在北京遇到的“掮客”,如何从一个小学老师混到号称混迹京城政经圈的二杆子
黑色喜剧。
大卡司小剧目。四幕完了屏幕又一黑我以为有第五幕“皆大欢喜”。不过最后的诺曼还是在预料之中。讽刺,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