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这电影,我只是看了电影评论。
马里跟非洲伊斯兰国家一样,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类似苏丹分裂成南北苏丹,马里北部的图阿雷格族也要求独立,但是什么让这些国家暂时存在的?
是宗教,对,是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一定程度抹平了非洲人的种族意识,但是伊斯兰教也产生了一些军事组织,西方称为恐怖组织,西方打击恐怖组织,打击伊斯兰教,却唤起了非洲人的种族意识。
所以,这部政治宣传片就是宣传,当地人生活不好是恐怖组织害的,只要没有恐怖组织就有好日子,其实恐怖组织没了,好日子一样没有,因为图阿雷格分裂分子还会闹事,维和部队被杀就是一例子。
起初我对这部电影并没有报什么企图心,只是因为刚好有时间,同事又刚好给我了一张票,反正多看片子总是好的,然后就去了。
去的那天是一个什么法国交流活动的开幕式,去了好多法语系国家的大使,法国的参赞说法语好性感啊!
导演本人看着也很有风度,风度翩翩,感觉很舒服,翻译小姐也非常专业,很让人羡慕。
好了,blabla了一大堆致辞终于开始看片子了。
开场第一组镜头就是一只小鹿(或者是一只羚羊?
)在奔跑,然后拿着枪的人们开着车在追赶,时不时地开枪,有的打到了枯树上,树上有很多弹孔。
导演给有着弹孔的枯树很长的一段镜头,凄惨又绝望的安静,我想这就是导演对这部片子定的一个基调,因为整个片子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一部法语电影,而且是关于非洲的,所以抱着很大的好奇心,幸好有这样的好奇心,因为片子的调调不是那么紧张,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紧张刺激故事充满了跌宕起伏。
这个片子更像是纪录片,给我们展现了在恐怖气氛下廷巴克图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有所谓的男女主人公,但更多的像是群像,通过各个方面去表达一种无言的反抗。
主人公一家在沙漠里的安逸生活算是一种铺垫,这种安逸相对于城里的恐怖气氛是截然相反的,也预示着这种平静一定会被打破,只是你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城里的人们呢?
当那些武装分子接管城市后,对居民们的那些着装、音乐要求,也是埋下了伏笔,这是反抗开始的源头。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反抗不能只用语言,要有具体的细节支撑,所以导演选取了一些具体的细节和情节去表现,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按照我自己的感受深浅来写吧,一个是女巫,她的鸡,她的裙摆,她的肆意,在那座城里像是一个另类,特别的绽开着。
后来导演解释说她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女人,她的存在就想表达女人应该是这样的感觉。
还有就是唱歌,武装分子禁止唱歌,但还是有人在晚上唱歌,那种热情让人觉得生活本该是这样,却被禁止了,这还不算什么,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女人被鞭刑,她在受刑的时候没有屈服,一边挨打一边流着泪唱歌,那种震撼,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那种不屈,我想才是导演想表达的意思。
还有就是两个人被活埋,只留出一个脑袋在外面,然后人们往他们的头上扔石头,两个人就那样死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方式,简直觉得没有一点人性,这是谁想出来的方法,根本没有一点还击之力,只能去承受,真的十分愤怒。
还有一个就是孩子们踢足球,踢足球也是被禁止的,所以孩子们只能凭借想象去踢足球,看着他们踢得那么认真,心里很酸,会觉得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也要被禁止。
正如导演所说,这些细节一个一个被呈现出来,哪怕他不用表达自己的观点,你也能够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
好的片子一定是要有细节支撑的,如果没有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我想这个片子会大打折扣。
至于男主人公的杀人和被判刑,我觉得由头有点勉强,虽然故事有铺垫说他们对GPS那头牛的喜爱,但是在我看来一头牛不足以让人失控到去拔枪杀人,所以关于这一家最后的命运转折,我觉得反而不如前面的片段来的震撼。
但不得不说这个片子的摄影特别赞,我想写影评也是因为镜头太美了!
给女主人公还有她女儿的镜头,表现了女性的美和坚定。
最让我震撼的是主人公杀掉渔夫的时候那一组镜头。
用了一个很大的景别,渔夫倒在水里,男人一步一步趟过河走向对岸,那个时候是夕阳,男人在岸边喘气的时候,渔夫挣扎着起来又倒下,这全部是在同一个镜头里完成的,再加上配乐,那种美和悲伤直达心底。
之前我从未看过这样的表述方式(也跟我看片子少有关系),这一个镜头足以让我记住这部片子很久很久。
我还喜欢结尾的那一组镜头,女人去找男人,两个人死在了一起,女孩在跑,男孩在跑,骑摩托车的男人在跑,黄色的沙漠起起伏伏,这个时候开头的那一只小鹿又出现了,它也在跑,镜头结束于女孩的奔跑。
结尾虽然我觉得好像有点突兀,却也没有想到更合适的表达,这样的结束或许更能让人去回想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像导演回答问题时说的那样,小鹿,小孩都很可爱,也都很脆弱,但是他们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他们弱小却又很强大,也许这就是导演本身对于宗教问题的一种看法。
整个片子看起来真的很像一个纪录片,那种真实让人揪心。
这次通过大家跟导演的交流,通过观众提出的几个问题,能够看出来虽然世界扁平化了,都说地球村了,可就像美国人看我们是想象中的一样,我们对于非洲的很多印象都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好兄弟。
从心理上和地理上,我们对于那块大陆上的人们和生活都了解的太少了,因为未知才觉得恐惧,电影之外,也许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其他文化里的东西。
大体上看了豆瓣与时光网上的评论,基本只能指出“这是一部讲基地的残暴统治”的电影,又或者最多感慨一下前殖民地人民的困苦,无外乎《失焦的悲鸣群鸟》这篇评论的作者会因此推导出:幸好,法国真还算一个对前殖民地极负责任的大国,一年多前,他们已经和马里政府军联手,收复了廷巴克图。
但显然这些评论没有涉及到两个很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他们依旧坚持伊斯兰教法,又为什么基地可以占领一片片贫瘠的农村?
导演也没有试图去解释,因为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首先是一个欧洲人,其次才是一个非洲人。
他总能记起非洲的细节与风情,但是却学不会用一个非洲人而非欧洲人的角度去解释这片大地。
他的解释永远是“反人类的,需要被干涉的。
”这是典型的欧洲人视角。
一、伊斯兰电影中的清真寺阿訇不厌其烦的向圣战指挥官讲解伊斯兰教的“真谛”,斥责他们并非是真正的信徒,而是犯了罪,不敬真主的人。
导演处理这样的情节唯一的目的就是迎合西方的政治正确:极端分子不是真正的穆斯林,他们在破坏当地宁静,古老的传统。
但事实是这样吗?
稍微对宗教与历史有些了解的人也能指出其根本性的错误,圣战显然不止是净化心灵的含义,它实际上指向维护主道,所以拿起枪在虔诚的穆斯林眼中空怕才是真正的圣战。
阿訇在用诡辩去试图战胜人类的直觉与正义感。
而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并不长久,在法国的殖民统治之前,阿訇们盛赞马赫迪的起义,几乎不去置疑其自封的正统。
而在法军的枪口下,阿訇们逐渐接受了“管好一亩三分地”的寺院经济模式,安心攥取经济利益,而把宗教解释成“你永远也无法达到”的精神境界,仿佛是在复制早期基督教的“原罪论”。
当然,中国的观众们也许不能直观的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
但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同样的事情,明末乱世的时候,士大夫为家国君父的热血情怀导致他们对清军从不妥协,乃至希望联合林丹汗对清军后方进行种族屠杀。
但清军入关之后一切都被极为迅速的改变了。
对于当时的情况,一句流传三百多年的文史笑话足以解释一切:清军下江南的时候,东林党魁钱谦益的妻子柳如是劝他自杀殉国,结果他摸了摸一旁的河水,说“水太凉,下次吧。
”之后投降清军。
这就是东林大儒的风骨,同样的大儒在彼时的中国何止千万?
最终曾经为汉民族主义服务的儒家思想经过简单的粉饰就变成了维护清朝统治的利器,他们只要从孟子的角度截取民贵君轻,再从董仲舒的理论中截取天命论,然后得出既然皇帝轮流坐,有德者当之,那么清朝统治者只要“接受”了儒家思想,就也可以做皇帝。
然后完全选择性的忘记清朝的君合国性质,乃至真的相信了清军南下是为了给崇祯皇帝报仇。
而实在骗不过自己的人,最后都去谈了心性,空了一切。
阿訇们实际上在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情。
他们为了生存与利益主动的阉割了伊斯兰教以迎合殖民者,他们对基地指挥官的话几乎不加翻译就可以转述为清末大儒们对革命者的态度。
明时的回族学者认为经学不如伊斯兰高深精准,这个论断暂且可以放下,但是阿訇和大儒们作为群体倒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但正是这被阉割的伊斯兰教和复杂的政治经济一起促成了原教旨思潮。
被阉割的伊斯兰教就是被保护的伊斯兰教,殖民者乐于让人民去思考天堂而不是举起枪,他们本能的拒绝一切宗教改革,他们做的和清朝对回部各教派做的相当一样:拉一派打一派,当然,拉的自然是听话的,教义更为适合统治的一批派。
基督教的宗教改革伴随着几个超前的思想家,三十年血腥的战争和三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这样才从一个与沙里亚法一样难以被现代人接受的制度转化为人畜无害的样子。
但是殖民主义者并不欢迎变化,在民族资产阶级本来就相对贫弱的马里乃至整个撒哈拉以北非洲,宗教改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所以原教旨在全球经济压迫的背景下兴起时,他们能吸取的影响只有未被改革的阉割版伊斯兰教,他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把被阉割掉的勇气装回去,并将自己充满现代性的骨架填充到伊斯兰的血肉当中。
从这个角度看,原教旨主义者们并非强调的是具体的刑罚与奇怪的法律,而是通过这些差别重新确定自己的身份,以免被西方文明所淹没。
宗教改革建立在大的历史趋势中的一些或早或晚的随机思潮之中。
如果你又没有这个趋势,又被掐灭了思潮的火苗,自然一切都只能是欧洲人眼中的不可思议。
二、法兰西很少有人知道,马里的国家电信公司是法国某电信公司的子公司,正如很少有人知道法国依旧在西非多个国家维持驻军一样。
人们心中的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将自由,平等,博爱刻在骨子里的国家,但资本主义没有例外,只要有利润,一切道德与信仰都化为碾粉,法国对殖民地的放弃是不情愿,也不彻底的。
其中卡扎菲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人们知道他被拉下了马,却不知道叛军的支持来自欧洲与美国,更不知道法国是空袭的急先锋。
为什么会这样呢?
确如《失焦的悲鸣群鸟》这篇评论的作者所谈的那样,法国是一个念旧情的好主子吗?
就象法国电影里的绅士?
不不不,当然不是。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在一穷二白的时候首先应当发展农业和工业,而这需要优秀的基础设置,比如农业需要水利,工业需要建设工厂,两者又都需要道路。
那么马里就是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
比如廷巴克图人,他们应当如何摆脱贫困?
发展经济?
当然是立刻兴修基础设施然后招商引资,之后钱就会象中国的改开头三十年那样源源滚滚而来,因为廷巴克图人有最廉价的成本和新修好的运输通道,他们的工业品可以换取利润,他们的粮食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为什么他们依旧如此贫困?
因为基地?
当然不可能,我们必须清晰的看到,先有的贫困,后有的基地,而非先有的基地才有的贫困,而贫困的唯一原因是借不来钱。
赚钱的前提是基础设施,基础设置的前提是贷款,贷款的前提是世界银行与IMF,IMF的总裁是拉加德,法国人,她和她的前任们认为不能接受不附带政治条件的贷款项目。
而卡扎菲想搞非洲货币基金组织与非洲中央银行,他希望非洲人民可以象中国那样获得发展经济的贷款,复制中国的经济奇迹,所以他非死不可,他的利益与法国的利益是根本冲突的。
只有在卡扎菲被炸死,法国继续控制马里经济命脉以至于其国家虚弱无力,人民充满绝望的时候,基地组织才能大摇大摆的获得一切支持,他们不光是相对意义上是强者,让人带来屈服,他们同样也给人带来了尊严的感觉。
三、廷巴克图那么我们如何拯救廷巴克图呢?
如果按照导演的意图,他显然认为法军前去镇压是最终的,正义的结果,但这种行为持续了几十年,恐怖份子依旧象麦子一样割掉一茬长出一茬,以致于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每一个惊恐眼神下都是一个潜在的恐怖份子。
齐泽克曾经在《暴力:六个侧面的反思》中这样评价好心的资本家们:虽然他们的慈善行为拯救了一些穷苦的人,但主观暴力来自结构性暴力,很可能他们神圣的事业在拯救一个难民的同时正在创造十个难民。
恐怕这也适合每一个廷巴克图的情况吧。
可惜我们只能看到对主观暴力的斥责与拯救一个难民时让人感动的场面,这就是浪漫的法兰西的真实廷巴克图。
PS:打5星纯属嘲讽。
标准的文艺闷片,平实到有些像纪录片,描绘了极端伊斯兰教组织控制下的非洲小镇的斋月日常,情节略松散,节奏略缓慢,小镇居民由木知木觉地听天由命,到偷偷摸摸地苦中作乐,到冲突发生后不再沉默地奋起反抗,但仍难以逃离草芥般任人摆布的生活。
印象比较深的一幕反而是伊斯兰教官僚表面上严格要求小镇居民遵守斋月戒律,背地里自己却偷偷抽烟。
影评|《廷巴克图》:这世界哪个国家都有法律解决不了的难题,要允许人民自己用枪解决。
观影地点:中国电影博物馆 法国电影周观影时间:2017年3月25日下午14:00现实的廷巴克图(Timbuktu)是一个有2万多人口的偏僻小城,历史上是贸易和文化中心,是古时候伊斯兰教在非洲传播的中心,现今依然有几所藏有珍贵伊斯兰宗教典籍的清真寺和大学。
属于西非国家马里共和国的一个大区。
又译为“丁布各都”,现名通布图(Tombouctou),位于沙漠中心一个叫做“尼日尔河之岸”(“Boucle du Niger”)的地方,距尼日尔河7公里,坐落在尼日尔河河道和萨赫勒地区陆地通道的交汇处。
我猜是因为2012年廷巴克图被伊斯兰教极端势力再次破坏之后,促使导演在这里拍摄一部关于伊斯兰教的电影的。
查了下资料果然如此,资料上说,虽然当时法军和马里政府军虽迅速收复该城,但伊斯兰武装分子26日在撤出该城时烧毁了几座建筑,包括藏有几千卷珍贵历史手稿的一座图书馆。
导演拍得非常快,2013年1月廷巴克图才被政府军收复,电影是2014年就获得戛纳提名,2015年戛纳电影节公映。
据说导演在拍摄过程中,一度非常危险,“圣战者”组织还对电影的拍摄做出过威胁。
这是一部作者意图非常清晰的电影,通过一个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对一个世俗化的伊斯兰地区的统治发生的种种悲剧,试图探讨在伊斯兰教内部如何解决伊斯兰危机的电影。
所以伊斯兰如何可恶、如何不能不能被容忍并不是电影描写对象,所以没有写任何的“外国人”斩首之类的东西,只有开头一笔,我们知道这是那些在全世界所作的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伊斯兰极端组织。
说白了,在作者看来,这些伊斯兰圣战者们,和亚洲某些独裁国家(比如:朝鲜)一样。
都是一个自以为是的狂热首领,带着一帮自己都不纯洁的人,试图来以他们所谓的“道德标准”来强制人民,比如:谁都不许唱歌,但是歌颂真主就行。
谁都不许抽烟,但是领袖自己就抽烟,比如不许孩子们踢足球,但是他们的士兵却在肆无忌惮的谈论足球(听说朝鲜看足球录像也是违法的),比如妇女必须戴头巾、必须戴手套等等之类。
但是,如果遇到了山东聊城“辱母案”这样的事情,自己的母亲被辱骂、抽耳光、鞋子捂嘴,露下体,还强迫自己的母亲当着儿子的面,光天化日之下给人口交,作为儿子怎么办?
山东聊城市22岁的于欢摸出一把水果刀乱刺,致4人受伤1人死亡。
电影里的父亲,选择了“结束羞辱”,是同样的问题,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哪个国家都有法律解决不了的难题,要允许人民自己用枪解决。
这让我想起伊斯特伍德的另一部与之相关的电影《不可饶恕》 Unforgiven (1992,6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伊斯特伍德饰演的主角威廉年轻时曾是出名的杀手和劫匪,结婚之后离世隐居,但是生活日渐拮据,这时,小镇上发生了一起法律解决不了的难题。
小镇上牛仔醉酒殴打妓女并将其毁容。
而警长小比尔追求的是“稳定压倒一切”,所以让凶手几头马给受害者了事。
当地妓女当然不敢了,众筹1000美金请杀手来伸张正义,为了给孩子们,威廉终于答应再次出山。
这就遇到一个难题,比尔不允许人民拥有枪支,你只能找我来主持公道,我已经给你主持了公道,你还来闹,那你们都得被抓起来,你要再闹,那我弄死你。
威廉这边都收了钱,而且知道是杀一个恶霸主持正义,所以尽管有官方各种阻挠,还是把人杀了。
另一边的警长觉得,操!
这里是我主持公道,哪有你什么事?
就叫人把威廉的多年兄弟、搭档给杀了,杀了还不算,还曝尸街头警告众人,意思是“这里老子说了算,别和政府作对”。
这些可惹恼了高级杀手威廉,他凭借一己之力,杀死了所有的人(这个电影还讲了另外一件事,就是杀人不像一般电影里那么容易,非迫不得已,没有人愿意杀人,而且一般人杀人都会屁滚尿流)。
当然,《廷巴克图》这部电影并非止于此。
作为人民的反抗,这部电影还提供了另外的路径。
比如甘地式的“非暴力不合作”。
你禁止我唱歌?
那我唱圣歌,你就得默许吧?
你禁止我踢足球,那我踢空气,这你没办法吧?
你禁止得了一切,但是你禁止得了春天吗?
电影开始就是追逐和猎杀,进城巡街,宣传着种种戒律,而后我们又看到波光粼粼的湖水,打渔放牧的景象,还有男人女人和孩子。
那仿佛是经历一种平常的杀戮之后,看到的希望,一种正常生活能延续的希望,男主会聊牛群,爱抚女儿,因居住的原因,他们远离血腥,这个偏远的沙漠一隅就是世外天堂,虽然邻居们都逃离,但男主仍然坚守,怀有愿景。
而城里的一切则陷入了平静的混乱。
整部影片讲述的是被极端宗教分子控制下的廷巴克图百姓的生活群像。
这座古城,静默遥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沉默而哀伤。
电影用第三视角镜头来冷眼看待每日所发生的事情。
百姓总是逆来顺受的,但在清真寺里有人(大毛拉?
)却直截了当的在批判这一切,言辞掷地有声,也软弱无力。
还有那段关于“吉哈德”(并非圣战,而是一种精神)的讨论,短暂也似乎是看到了点坚持的意味,不过,后面的发展,只能让人觉得越来越绝望。
极端分子用武力征服居所,用宗教来征服思想,人们屈服于暴力,却怎么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心。
录像机前的少年几次的失语,在领导谈及教义以及情绪时,灯光的暗淡颇有讽刺的意味。
领导人物抽烟,士兵谈论足球、偷听唱歌,总之,这是一个虚伪而摇摆的世界。
真实却是:被禁止也要歌唱,被鞭打也要歌唱,这让我想起影片还有另一个名字——《群鸟之悲》。
被鞭刑女子的嚎叫恰似鸟的哀鸣,却不也是大家的哀鸣吗?
宗教的意义被权利控制的欲望而绑架,民不聊生。
孩子学着踢没有球的比赛,来实现心中的梦,男人跳没有音乐的舞蹈,来祭奠心中的情。
后半段男主因牲畜而误杀人,关押期间见不到家人,被判后见不到家人,这同时期的女主眼神里似乎并没有悲伤,似乎早已做了最后的决定。
小男孩梦里数了40多头牲口,在那样的世界里,也只有梦是自由的了。
结尾,没有奇迹,只有短暂的冷漠暴力,我们这才知道,影片最开始追逐的不是那只孤独的羚羊,是一个开摩托的人,他是谁?
谁知道呢,谁会去在乎。
羚羊预示着女儿的绝望奔跑,逃离了桎梏,逃离了家园,最后都是无主的空洞。
这片子能拿奖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导演是法国电影的嫡系,戛纳欠缺的,凯撒来补就是了。
不过也对得起那份厚爱,本来枯燥的沙漠黄色,被拍的很安宁美丽,杀人后一段,将男主置于空荡的湖水面,那种慌张孤独的感觉很强烈。
更加出彩的还有几段配乐。
涉及极端组织领导的对话时,弦乐中加有淡淡的鼓声来烘托平静下紧张的气氛,百姓唱经文时的欢乐,偷偷聚会唱歌时的满足与幸福,都是配乐的功劳。
当然,也有人诟病剧情的清淡,不深入讨论等等,好坏不论,也许导演想表达的只是一段被控制下的廷巴克图日常,夹杂着些幻想,还有一群飞不走的鸟。
整部电影的主调是带有政治偏见的,但是在仔细一想导演或许还是留了一点辩驳的空间。
“因为是上帝的神法”所以我们可以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强制女人戴手套不让从事工作,我们可以禁止唱歌禁止媒介传播,我们可以以上帝的名义用武力表达信仰。
但是男主作为不那么坚定的信徒,拜托圣战的迷惑,但依旧逃不过人性恶的冲动。
即使“神法”的约束,我们依然会奋起反抗,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电影中辩驳空间。
我们的反抗不仅是对极端武装的反抗,有时恰恰是人性驱动的本能反抗。
压迫下的人民在反抗,极端分子在反抗,男主角在反抗,即使反抗的对象不同,我们都在反抗着什么。
或是因为感伤所以杀了伤害自己的人反抗法律,或是因为生存所以言语反抗暴力。
我们都是奔跑的鹿,为了生存,我们反抗。
这部电影要是拍成纪录片就好了 问题是它并不是一部纪录片这部电影处于这两种类型之间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剧本一般,起承转生硬,从故事到故事表现手法都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展现极端宗教组织对本地生活的破坏非常生硬,只是把恶以人们习以为常的方式表现出来,没有解析也没有深入想象一下 如果这部电影里所有情节都是真实发生的 而且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 即使没有现场镜头 也是极其有说服力的 剧情片和纪录片还是有区隔
廷巴克图(Timbuktu),是位于西非大国马里中部的历史名城。
作为全球最佳旅行指南《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西非版的封面,那些犹如攀岩抓点的漂亮清真寺,一直吸引着从大航海时代至今的各国冒险者,前来寻找这座尼日尔河上游的神秘城池。
而与城市为名的电影《廷巴克图》,成为了此次戛纳电影节第一部亮相的主竞赛电影。
和许多通过具体人物反映社会事件和群体苦难的电影一样,它的诞生来源于一则很容易被忽略的第三世界新闻:2012年7月29日,在马里北部被亲基地组织极端宗教分子控制的阿盖洛克,30多对未婚恋人,遭残酷的石刑处死。
恋人们被埋在沙堆里露出头,先是在男人目睹下,将他们的女人活活砸死,再把绝望呼喊着的男人,以同样的方式处死。
作为戛纳嫡系的毛里塔尼亚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Abderrahmane Sissako),也是一位有着卓绝行动力的非洲公知。
他为这桩暴行而愤怒,更为它无法与大马士革的轰炸、德黑兰的断网、克里米亚的独立一样获取国际媒体注意力而难过。
为此,他得在全球瞩目的戛纳电影节弄出点动静,将故事转置于同样被基地组织实控好多年的旅游胜地廷巴克图,是个不错的主意。
一段时期以来,相较于残忍的石刑,西方社会更在意被摧毁的那14处“世遗级”陵墓。
除了处置未婚同居和通奸者的石刑外,廷巴克图曾经有过的那些回归黑暗中世纪的极端宗教律法,也在电影里得以呈现。
女人除必须被黑袍严格裹住外,还得戴上长手套,这让失去劳动可能的卖鱼妇直接想以死相拼;能让人产生非宗教愉悦的音乐和舞蹈是被严格禁止的,可就连极端分子小战士也舍不得立即找寻到曼妙的音源,拖沓了几夜,才算端了文艺青年男女的老窝,唱歌的女子遭到鞭刑;香烟和酒精当然是绝迹的,可不会开车的指挥官会偷偷蹲在沙丘背后,抽上一支;就连足球也被全数戳破,孩子们在空旷的沙漠球场上踢着一场超现实的无球赛事,圣战分子却私下嘀咕着梅西和齐达内谁更厉害,用法语议论着那个“从来赢不了什么的”前殖民者,“他们之所以能在1998年3:0干掉巴西,是因为答应给巴西人回国的免费船票。
”只有一个精神失常疯女人,才能穿着最鲜艳的霓裳招摇过市。
要将这些让人痛心的“非洲奇观”表现出来,或多或少都需要占用电影时间的简单叙事个案,而它们蜂拥而来,就淹没了作为一部剧情电影的主心骨——放牧人Kidane一家的故事。
Kidane与妻子Satima和女儿Toya一道,与世无争的生活在城郊的沙丘帐篷中,暂且还能弹唱着动听的撒哈拉布鲁斯,可他们牧童放着的牛群,不小心闯入了渔夫Amadou的网兜,导致后者用鱼叉插死全家人最爱的那头叫GPS的公牛后,就酝酿着一场“只是想讨个说法”导致的失手杀人悲剧。
太多揭露宗教极端主义分子暴行的叙事,有些不合时宜的粉碎了这个主心骨故事,却又没成为增强控诉力度的巧妙点缀,反而让刚刚升腾起的愤慨旋即感到有些没着落。
更没着落的,当然还是迅速被淹没于电影节星光和八卦中的《廷巴克图》和更多的非洲悲剧。
这不,《敢死队3》的这批银幕老硬汉乘着装甲车来了,萨尔玛.海耶克举着督促尼日利亚分裂分子释放被绑架300女生的标牌来了,可即便是明星公知,又能为那片间歇性失控的土地、那群永远不在焦点之类的悲鸣群鸟做些什么呢?
幸好,法国真还算一个对前殖民地极负责任的大国,一年多前,他们已经和马里政府军联手,收复了廷巴克图。
刚刚过去的5月16日,欧盟委员会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发表声明,将由欧盟出面,为修复廷巴克图的文化遗产提供巨额资金。
看了两篇对这个影片观点截然不同的文章。
想说的是,导演再不懂真正情况,也会比你我懂得多些。
“你”通过上网查阅了解的所谓造成他们贫困的真正原因,导演未必不了解,“你”都能上网查查相关背景(做功课),导演不会比你功课还做得少就去拍这样一部片。
换句话说,网上能查到的相关,导演不会比你知道得少。
而导演为了拍此片做的大量功课,可以肯定的说,是“你”根本不知道的。
这之前,我不知道有这么操蛋的国家存在。
女人被要求出门穿袜子,戴手套,卖鱼的也得戴手套。
人们被要求不准听音乐,不准唱歌。
那个唱歌的女人被实行鞭刑时哭着歌唱震到了我。
那是2010年。
不是公元前。
不准踢球。
一群年轻人在足球上踢着不存在的“球”,互相传着空气,朝球门里射进虚无。
那是2010年。
不是公元前。
未婚同居,通奸者被埋在土里,只留出脑袋,然后用石头砸死(石刑),那是2010年。
不是公元前。
大道理导演未必不懂。
比“你”看到的深几层的层面,未必导演看不到。
而,以上说的这些事情,这之前你未必知道。
把别人(特别是对方根本不是傻子)想成傻子,自己才是那个看得明白的人,这种事情很多。
用一个“杀人偿命”的故事作为主体来批判一种社会制度显然力度还不够啊。而且导演好像只会用空旷的大远景来弥补自己调度的不足。
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导演的政治表达,一群少年踢着一个不存在的足球,用以代表对独裁统治的无言反抗,(行为)艺术成为政治最后的战地。而这最后的战地我们也已失去。
7.0/我只怕安拉~
除了极其强烈的异域生活的观感,还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上的苦难很多,世界上的不公很多。如何才能掌握生活呢,学习绿教,改变世界,把自己的解释变成真主的解释就可以了。
歌唱是怎么也压抑不了的欲望。
奇怪的电影,不过那些人弹吉他真好听
极端宗教似乎是迷失在原教旨思想中的普通人。非洲电影获奖最多的纪录!
0投入度 看不下去系列
在地图结束的地方
原声美。
高赞三星搞笑。其他没什么好说的。
导演在模仿帕索里尼吗 还不如看纪录片呢 凯撒奖真是淘气 又来政治正确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看的是什么?
印象最深的也只有摄影
沙漠逐鹿、射击人像、模拟踢球(空气)、石刑 3017-01-30
摄影和配乐有一点点诗意
散,写意,真实,深刻。
廷巴克图生活画卷。展现当地人情的电影语言独特又幽默,音乐摄影一流,“踢足球”一幕喜欢不已。导演在现场比较严肃正经,表示拍这部片本来在马里但后来移去自己的祖国并得到政府资助。
画面很美,剧情很空洞
毛里塔尼亚历史上的首部奥斯卡提交作品。执着水准、叙事能力和镜头语言非常青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