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说过,“电影,就是雕刻时光。
”确实,电影可以雕刻我们自己的生活往事唤起我们的共鸣,也可以带我们窥伺现实中无缘接触的异国风土和别人的生活,还可以远离地面,飞向天马行空的无限幻想。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是最后一种,虽然它的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栋房子内,没有一处视觉特效来刺激感官,却能在各个方位触发我们的想象空间。
一个相处了10年的朋友,突然声称自己诞生于14000年前的法国西南部创作了Les Eyzies的岩画的克鲁马努人原始部落,随后一路向东当过苏美尔人、汉谟拉比治下的巴比伦人、航行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到印度向佛祖学习、和哥伦布航过海、作为猪农接受过梵高赠画,最那啥的,他就是我们在世界各地见到的十字架上的人本尊…… 在现实中,我们对此等人物多半敬而远之,如有危险,扭送精神病院。
而电影荧幕这层“窗户纸”,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认真的去面对这个有趣的问题。
这是一次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医学、历史学、地理学、宗教学的大巡礼。
片中的其他角色(他们和主角都是大学教授)首先担当了挑战的任务,比如14000年前的记忆是怎样的,还记的会说的第一种语言否,14000年没死于重病或事故,一个人见证过那么多历史是否过于巧合等等。
对此主角一一做出了解释,比如意识到自己长生不老,也许是上天赋予的某种使命,因而积极投身于人类的各项变革。
同时也谈了一些作为长生不老的人的特殊体验,比如何时意识到自己被后世人归类为“克鲁马努人”的?
作为原始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在14000年的漫长岁月里,面对不断获取的新知识、见证人类社会不断的变革,是怎样一种感受?
他谈到自己的大部分知识也是从书本学习而来,而非亲身体验,但一些特定的发生过的事会铭刻在脑海中。
这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情况,来佐证除了长生不老,他的一切都与我们无异。
为了不让人起疑,他每隔十年就得离开加入一个新群体,因为他不想被关起来研究一千年。
从这里拓展出了一些社会学体验,比如游牧民族容易离开融入,而当村庄和城市建立起来之后就困难了许多—新面孔总是被怀疑的。
主角积累了如此之多的不同经验,他非常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把经验变为知识。
而无限的时间允许学习大量的知识,完成第10个博士学位的时候,第1个学位的知识已经过时100多年了。
从这样一个角度研究历史和社会,也算别有趣味吧。
在这百科全书式的轮番拷问中,宗教无疑是一个重心。
影片用自然巧妙的方式带出一些隐含的话题,比如一个教授问到14000年的生命,是一次次轮回还是一个持续很长的过程?
这里暗含了古代西方两大文化的最大不同特征:印欧文化(印度、希腊罗马、古代北欧)奉行多神论,最重视觉(神像),认为历史是循环轮回的,要通过哲学思索洞察预测历史,因此重视自省、冥想,以脱离轮回的宿命。
这也是主角曾经请教过的佛祖的部分理念。
而闪族文化的亚伯拉罕诸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奉行一神论,最重听觉(念经),认为历史是一条从创世到审判日的直线,上帝决定历史,因此重视祈祷布道,研究历史,以期望在审判日得到救赎。
而主角自称跟佛祖修行了几十年后到了中东想要传播佛祖的思想,结果戏剧性的成了耶稣。
这个无比大胆的剧情其实也并非毫无依据,有人详细比对耶稣的教义和佛经,并提出过耶稣可能原是佛教徒的假设。
也许这样的剧情会冒犯一些信徒,但我想这部电影的原意并非亵渎。
它只是表明了,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是多么渴求终极问题的答案:世间万物从哪里来,一切能量背后的原生力量来自哪里。
宗教便是人类对这终极问题答案的尝试,自然也成了无数人的精神寄托。
这里不会争议孰是孰非,我们必须看到各个宗教在几千年来对人类的精神和信仰寄托起了多大的作用。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冲突和悲剧,我们希望各种信仰能够和睦共处,共同寄托人类的信念。
我在土耳其旅行时就见到了令人欣喜的例子,在伊斯坦布尔的出租车上,司机不无自豪的向我介绍一条大街上并立着的清真寺、东正教堂、亚美尼亚教会教堂,穆斯林每周五向麦加礼拜,东正教徒每周日面对耶稣祷告,大家相安无事,在这东西方的十字路口,信守人类共同的美德。
其实个人以为,对信徒真正的挑战不是教义的冲突,而是信仰在现实中的考验。
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生活中谨守教规,耶稣在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但突然面对无法证伪的耶稣真身,是否还能保持心中耶稣的教诲?
耶稣曾问信徒:“你们认为我是谁?
”男主角也这样问了,这是对人性和信仰的双重考验。
我们看到剧中角色大多逐渐显得十分不安,甚至诉诸武力威胁。
除了嫉妒,还是因为人总是害怕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害怕自己所知的被颠覆,消灭颠覆“异端”才能安心,回到自己一直习惯的空间中去。
这一幕无疑也折射了人类史上千百个类似的故事。
另外,每个宗教的真神存在与否,都是一个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问题。
就像片中的诸位角色无法证明或证伪主角是否真活了14000年,主角和几百年前遇到的另一个长生不老的人也无法证明或证伪对方一样。
影片又把我们带入了不可知论的领域。
如果以“只接受感官认知的事物,除此之外一切有待证实”的态度来审视,我们从未体验过奇迹,但也从未体验过“奇迹一定不会发生”这一法则。
所以我们不能肯定也无法否定奇迹的可能性。
我们只能体验习惯性的期待,比如扔出石头总是会掉在地上,而无法体验自然法则,或者说现象背后的上帝力量,比如重力原理本身。
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审慎理智的态度,既不盲从,也不似无神论者那样带有无所畏惧的意味。
但是非常遗憾的,本片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在片尾安排了个父子相认的剧情,打碎了原本笼罩全片的最高一层不可知论设定。
如果到电影结束,观众也无法证明或证伪主角是否真活了14000年,这意味深长的的效果绝对比一个狗血剧情强。
个人认为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
总之,“一个活了14000年的男人”这样一个简单设定一定还能启发更广泛的思考和讨论,以上仅当抛砖引玉。
在体验理性思辨的乐趣的同时,这部电影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纯感性层次的冲击呢?
最直接的一个问题:你愿意和他一样么?
我的第一反应是愿意,这样我有无尽的时间可以挥霍,无尽的知识可以学习,无尽的创造可以目睹,无尽的人生可以体验。
但是我最多只能有10年的朋友(和14000年的生命相比),我将看着我爱的人死去。
甚至经历无数场爱情之后,爱情早已离我而去。
甚至,连让周围的人相信自己的意愿都早已消失殆尽。
对普通人来说,时间是一道风景,他们在每个截面中穿梭;对我来说,时间就是大海,每个人就像海浪潮来潮去,没说几句话就死了。
只有200年前擦肩而过的另一个不死之身是可能的朋友,只有旧货店里各种熟悉的玩意能唤起一点回忆。
面对不断重蹈覆辙的人类历史,自己是否有疏离感?
面对所爱的人死去,自己是否有罪恶感?
自己是不是真的在无意识的吸取别人的生命?
我是否想要终结这一切,既因为这万年不朽的罪恶感,也因为对人类重复愚蠢错误的厌倦?
别觉得这个问题无聊,别觉得生活无聊。
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旋律中,不妨放下生活中的条条框框,找个这样的话题,天马行空的思索一番,和朋友热议一番。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别像电影中那些搬家具的工人一样,麻木了自己,对如此精彩的游戏熟视无睹。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the Man From Earth中提到一个“中国盒子”的概念,一种一个盒子套一个盒子再套着一个盒子……的盒子;有似于西方的复活节彩蛋。
但作者为什么不用复活节彩蛋代之呢?
从写故事的人把耶稣比作是西方的玄奘这点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东方文明的着迷。
另一方面,也许东方文明这个标签就如星海之于天文学家,对于西方人来说它本身就是神秘的代名词。
我不能去揣测是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但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客厅一间房子之中——而房子本身其实也不过是个盒子。
所有推进情节进展的不过是无数的对话。
声音。
关在盒子里的声音。
这能让我们想到什么?
我们的躯壳以及被囚禁在我们身体中意识(灵魂)。
我们是否可以假设,如果能做到我们的物理躯壳永远不腐烂,我们——或者说我们的灵魂、思维或是精神就能不朽?
先不去考虑这一个层面,我们来看一下另一个事实:进化论的三大经典证据之一的胚胎发育重演律。
我们在子宫中的成长,这个过程被称作是物种进化的微缩模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都认为这不过是德国人类胚胎学家布莱赫施密特(Erich Blechschmidt)当年的一个骗局。
我们先不去管进化论是否是真理,胚胎发育重演律是否是骗局。
我们就先当它们是真的。
那么,我在想,既然我们所有人在出生这个点之前存在一个进化的过程;那么,如果真的有一个古猿一直活到现在,活了一万四千多年,那么,他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中是否也存在着进化呢,出生这个点之后的进化?
肯定是存在着变化(进化)的。
但一定不是那么的明显。
于是我们是不是有理由相信:如果我们在一个盒子(容器)中进化,进化的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呢?
越脆弱的东西越被限制了了时间和空间的东西,它们看上去往往却越高级,越代表着文明。
比如说电脑,和生活在电脑中的那些软件。
事实上,有时我并不是很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有时候我更相信一个进化的过程其实上就像是玩游戏过程中的升级,时候到了,必定会从一个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
我觉得进化的外部意志(而不是环境、物质)干预学说比达尔文进化论更可信一点,如果我们把电脑的操作系统比作是种生物,从dos到win95惯常win nt惯常win xp到vista,或一个apple的分支——假设这些操作系统存在在某种意识的,而且它们并不知道我们人类的存在,那么他们肯定是认为是他们自己在进化——但事实上是人类在帮他们升级。
所以,说回到我们人类自己身上,说不定也存在这种情况。
谁说神就一定不存在呢。
这只是一种概念类比,我想说的是电脑,或者硬盘只是一个盒子(容器),操作系统是种软件; 而我们可以想象成这个地球、整个宇宙也只是个盒子(容器),而我们就是那软件; 如果再把这个概念细化到极致的话,可以得到,我们的身体只不过是个盒子(容器),而我们的意识(灵魂)是种软件。
就像各种物质的组成从沙子直到星海,所有的东西都是包容和被包容的。
也许,这个盒子里的意识不能对自己身体的改变作出解释,就像生活在平面世界的人不能感知生活在立体三维世界中的人,也不能了解后者对前者在本质上的干预。
但如果有这么一个平面的人,他可以从一个立方体六个面中的一个面生活到另一个面,那他肯定能改变很多东西——即使不能改变自己的本质。
你可以对这个盒子里的其他意识进行引导改变的。
只要具有足够多的时间。
时间就像是个放大镜,就像是酒精,浸淫着所有人的意识,让我们认为它是对的它是错的它是需要虔诚的它受到了猥亵……所有的事实真相追溯到起源也许都不过是只古猿,因为我们都不过是种生活在盒子里的生物。
(文/len calvin)PS.因为《世纪末的魔术师》给人印象太深刻了,所以一直把沙俄皇家的复活节彩蛋代之俄罗斯套娃,一时半会也改不过来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尝尝用“超出了科学能够解释的范畴”来阐释无法证实的问题,而该片则恰恰截选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灰色地带,以作者那强大而不凡的创作功底来填补投资及技术的欠缺之处。
整部影片也在场面调度、台词设计、人物表演、道具场景等细节上下功夫,观影过程中,观众无需时刻捕捉绚烂的视觉特效场面,却深深被这个制作团队弄得内心波澜壮阔。
称此片为低成本独立电影的典范之作,应当之无愧。
差不多可以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2007年最让我感到惊艳的电影。
投资不过一万多美元,却在IMDB上获得了高达8.4的评分。
说老实话,看了洋人拍的电影,实在是替中国导演的想象力汗流不止。
故事情节很简单,场景也很“简陋”,几个人的对话就是主要情节,一间木屋的内外便是全部场景。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John在执教十年后突然辞职。
同事们赶到他郊外的住所为他送行,欲言又止了一番后,John道出了他难以启齿的辞职原因:他是史前洞穴人,已经活了14000年,因为某种不知名的原因,他永远停留在了35岁,永不死去。
每过10年,为了防止身边人发现他不老的秘密,他就开始新一轮迁徙,改换身份,重新生活。
他曾追随佛祖修行,被原始部落奉为神灵,曾和哥伦布相识,和梵高较好,更可怕的是,他甚至就是耶稣!
John考古学、心理学、生物学的权威朋友们先是对John的说法报以大笑,可是随着谈话的深入,他们发现John的述说是如此真实,他们看似坚固的人生观、知识观开始动摇……在我的感觉里,大多数的科幻电影似乎把太多的精力致力于想象过去200年或未来100的故事,用大投入、大演员、大结构、大制作来吸引观众。
当然,轻而易举,大多数的观众也因吸引。
他们在电影院里,被史前怪兽吓得惊慌失措,羡慕外星人的超能力,或者因地球即将毁灭而感到了恐惧、担忧,或者莫名其妙的兴奋。
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却仅仅是通过几个人之间的问答、争论、辨疑“完成”了一个“科幻”。
整个故事看似轻松、温文尔雅,轻松的音乐,温暖的炉火,平缓的语气,还有一点关于爱情的插曲,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你一停顿,一种紧张的逼仄感会立即不由自主的爬上你的心头。
影片的高潮无疑来自于John自称是耶稣那段。
他对圣经的起源、基督形象的演变,做了让同事们几乎崩溃,确又隐隐认同的解释。
用经验主义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可以证明一千只羊、一万只羊、一百万只羊是白色的,但是我们无法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色的。
换句话说,就是,可证伪,无法证真。
电影据说是根据一本科幻小说改编的。
但也许我们应该追寻到更远。
整个西方思想史从前苏格拉底开始就有着深刻的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传统(当然他们还有决定论和可知论的传统),对一切事务抱着某种猜想,继而反驳,最终不断纠错,可能是科学知识能够不断成长的原因,更可能是我们永远心怀畏惧,顺利成长原因。
唯一的俗套,似乎应该是结尾时候,心理学家听闻John竟然是他童年时不辞而别的父亲那段。
这完全可以处理的更好。
没必要死掉一个人。
这片特别奇怪。
演员,点子,拍的都过关。
可是这帮教授完全讲不出一点看上去不像通识教育的东西。
我是不讨厌清谈片,况且这个topic也超赞。
如何证明眼前这个男人确实活了14000岁。
观影过程和后劲也挺足。
感觉也很美好。
唯独内容太糟糕了。
一开始铺好的梵高那座桥没用就扔了。
接下来就是很有《金枝》感觉的一些对话,不过是弱化版的。
神学方面根本就没有什么涉及。
那个最终trick也是个我看过三四年的陈年旧物。
他的反向版本也听过很久了。
生物学胖子的话相比起来最有意思。
俄国老太相当的萌。
讲个故事给你听,用从未想过的方式解释世界,然后啪的一声捏破它,回到现实,却又在送你出门的回望中,留下一丝诡秘的笑。
这类的题材从来就不缺乏观众,在寡淡和奇幻中,绝大部分人宁愿选择后者,不关真假。
至少我就是其中一员,乐此不疲的涉猎打着神秘标签的故事。
有个穴居人JOHN活了140个世纪直到现代,经历了或者说促发了不计其数的重大历史事件,伴哥伦布同游,与梵高为友,听佛祖讲学,甚至一不小心做了耶稣的原型,漫长的岁月为了自保不断融入社群又不断迁移,某一天突然决定要把故事说出来,因为想以真实的身份和朋友们——一群大学教授告别,于是有了这个电影。
拍摄手法很有些新意,没有跌宕起伏悬疑丛生的情节,没有荡气回肠穿越生死的爱情,没有火爆绝伦目不暇接的特效,甚至连一个最时兴的闪回都没有,有的只是几个人围坐在火炉边,面对各种诘问的对答如流,艺术,宗教,历史,地理,从容不迫,娓娓道来,那是思想的交锋。
这一个故事,几乎击碎所有人的精神支柱,因为他们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宗教学家,他们毕生所学非但不能反驳他,反到成了他的旁证,让他的故事丝丝入扣,无懈可击。
也亏得听众是一群学者,如果是几个山野村夫,怕是故事都讲不完就被当成疯子扭送走了。
想起前两天看的小说《三体》,学问高深到一定程度的人往往是最好忽悠的,只要利用他们所坚定的科学信仰,将他们引入歧途。
科学精神认为anything is possible,或者说never say never,你不能否认一种可能性,哪怕它很小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但它还是存在的,既然存在就可能是现实,已经发生的现实,将要发生的现实,典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在所有人崩溃的边缘时刻,John突然屈从的宣称故事是现编的,于是大家找到生还的出口,假惺惺的表达愤怒后欢喜的匆匆离去,生怕噩梦再来一次。
一部全由大段的晦涩的台词构成的片子,一点都不闷,归功于演员的精彩演绎,John看穿一切的淡然的眼神,插科打诨的生物学家,数次崩溃的老太太,立场最坚定却在最后时刻被开最大玩笑的精神医生,个个形象鲜明。
可惜最后的被儿子认出来的情节设置还是不免落了俗套,留个念想不是更好么。
有趣的是片尾曲一直在吟唱,nothing last forever,你看,科学精神放光彩了吧,JOHN只是还没有死,并不能保证永远不死突然想到,穴居人的大脑容量不是应该很小的么,难道他的脑容量在不断的变大,这个自我修复能力也太好了又,最后的双关,JOHN-T-PARTEE和BOSTON TEA PARTY有什么关联么,不明啊
一个房间,一个场景,一个故事组成的电影,原本我能想到的只有《十二怒汉》,现在在这个榜单上又加了一个名字《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如果说《十二怒汉》是表达了人性,公平以及“美国为什么强大”,那《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则表达了更为宏大和深邃的主题,影片充斥着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人类存在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宗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部上映与2007年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位35岁的哈佛教授突然辞职,在离开的午后,他向来送别的同事宣布了一个秘密,他已经活了14000年,之所以走是因为他每隔十年就要去一个新的地方,他不想让身边的人发现这个秘密。
这个由人类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组成的送别的队伍,没有从他的故事中找到丝毫破绽。
他们的对话包含了艺术、历史、文明的发展,对宗教的探讨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原来这个男人就是耶稣。
这个男人真的活了14000年吗?
有可能。
随着故事的进行,他的同事(包括观众)也越来越相信他的故事,特别是最后心理学家认为这个男人就是他失踪几十年的父亲而突发心脏病死去的时候。
可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影片中用一个故事暗示了这个悬念将一直持续下去。
他的朋友问他有没有和他一样不死的人,他回答说,有。
在和对方聊了两天两夜以后他们都无法从对方的语言和行为中找到破绽,但是由无法否定是不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者在和彼此开玩笑,主人公还强调他们双方都有这个感觉。
男主角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和当下发生的事是如此一致,无法否认也无法肯定。
这个男人不信宗教吗?
显然他在说谎。
他是相信佛教的。
这是片中一个明显的矛盾点,他的同事问他信教吗?
他的回答是不信,他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宗教。
而所谓的宗教是很多人假借某种神或者先知来传播个人的思想。
他在用一种历史学的方法看待人类和宗教,宗教不是某个人创生出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宗教是在一系列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的聚合,分散,重组而成的。
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信佛教,因为他的谈话中多次流落出佛学的思想,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在回答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唯有佛教是例外的,佛陀教导弟子们要安心修行,不要去思考这些深刻的哲学问题,佛陀把这些问题合成为“十四无记”,教导弟子们不要去讨论十四无记的内容。
所以当他的朋友问他,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时候,他采用了类似十四无记的回答。
就连回答是否信教也是标准的佛教徒的回答,他不回答自己信教,正如佛陀教导的那样“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他是基督吗?
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佛陀。
佛陀不是一个人“众生皆可成佛”主人公曾经说过,他在佛陀时代遇到了佛陀,听佛讲经说法,学会了佛陀的道理,其后五百年他都在传播佛陀的理念和修行的方法。
五百年是在佛教中有一个特殊的含义,佛后五百年称为正法时代。
为什么是五百年?
因为这个悟道着来到了西方,来到了罗马。
所以在东方的佛经中正法时代只有五百年。
他说不信教,是因为他看透了宗教所谓的祭祀,祈祷,崇拜的饼干和酒,他相信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教和其他宗教另一个最大的不同是,佛教没有神,佛教是教人解脱,也就是教人成佛,不用天堂来吸引人,也不用地狱来恐吓人,涅槃以后彼岸到底是什么佛陀没有告诉我们,也不想告诉我们。
以上内容是我看了电影之后的根据电影的揣测,如果有关于宗教的讨论还请致电电影的导演和编剧。
一个相识了十年的朋友突然对你说,自己是活了14000岁的穴居人,你该做何感受?
你大笑,你以为他疯了,你从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方面去质问他,然而你发现每一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每一个年代他都有清晰的记忆。
慢慢地,你半信半疑,甚至不经意间颠覆了你曾经拥有的一切知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正是如此惊艳,这部“史上最牛的科幻电影”仅仅用了一万美金,在一间山中小屋里拍摄几个人促膝对谈,却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大制作、高科技的科幻影片。
因为从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像它这样包罗一切人类的问题,哲学的、宗教的、政治的、历史的……你以为你起码有最基本的知识,却发现它们的面目原来如此模糊不清。
眼前的人告诉你有一种人可以永远不老,因为细胞的更新和免疫功能与常人不同,而得以永驻青春。
你以为这是荒谬之谈,却发觉无法证伪——理论上这不是不可能的。
他告诉你他曾猎过猛犸,曾亲历冰河期,曾与腓基尼人一起航海,曾听释迦牟尼传道解惑。
他与哥伦布一起航海,与毕加索促膝对谈,还拥有梵高亲手赠送的画作。
甚至,他经历了《圣经》里描述的时代,他的名字JOHN在漫长的语言变迁里,演变成了JESUS!
你愿意相信这一切吗?
是否耶稣就是对一个凡人的神化?
是否诸多神迹都是子虚乌有?
是否你现在遵循的宗教规范与仪式压根不是耶稣的本意?
面对另一种真相,你选择“亵渎”宗教还是将毕生的信仰丢弃?
几乎每一句话都撞击着你的头脑与心灵,世界原来是这个样子?
还是,他只是个妄想的疯子?
你分明感到在历史的长河里自己是那么渺小,在那一串串决定命运的巨变里,你只是一瞬之中无法被人记起的一个。
很快,你的生命结束了,而他,亦即永远,还在。
你甚至感到了不公,同为芸芸众生的一员,他成了传奇,你化为尘土,而在此几个小时之前,你以为大家不过同是学校的教员而已。
心理学教授、考古学教授、宗教学教授、生物学教授……这些拥有超出常人知识储备的学者们,都在这个无法证伪的理论面前动摇了自己的信念。
其实,对方只是说,信不信由你。
坐在荧幕面前,我极其羡慕身处那间小屋的人们,他们在不经意间经历了人生最奇妙的时刻,经受了一辈子最大的自我拷问与怀疑。
无论相信与否,这种体验是美好的,独一无二的。
我也愿意相信这一晚所听到的一切,万事皆有可能,人类世界本来就是星际间的一个偶然,即便历史书中的光辉人物都集于一身,又有什么不可以?
仅仅想象它的可能性,就令人激动不已了。
更多的时刻,我目瞪口呆。
曾以为科幻电影不过是对外太空、恐龙时代或者未来几百年的恐慌想象,必须裹以各种华丽的视觉包装,却原来这个题材也可以如此简洁深刻,在短短八十几分钟里让人思考一切。
看惯了火星人、未来人、远古野兽等在屏幕上叱咤纵横的模样,这次回到一个原原本本的与我们一模一样的“人”,反而感受到诘问与质疑的力量。
难怪这部演员不超过十人、场景也只有屋里屋外两个的片子,却在IMDB上获得8.4的高分。
也曾有一瞬觉得遗憾,为什么华语电影里难得看到如此短小有力的精品。
但是想想万一在中国真的有人对我们宣称他是黄帝,大概不是被送进精神病院,就是被送去社科院研究所做小白鼠了。
所以这事还是发生在美国要好得多。
绝对是头脑风暴,我看过很多让人很绕的电影,基本都是在时间问题上引人入胜,但这类电影,如果你仔细想想,会发现众多漏洞,但你可以不信,因为电影就是很坦然的告诉你“我可没说这是真的”,一笑了知,娱乐而已。
但这个剧本,让人引发很多思考,不是简单的这个是否可能,人类应该爱护地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而是上升到一个很大的概念........比如剧中虔诚的基督徒,那个老太太,她心目中的基督是神圣的,是完美的,当她得知眼前坐着的这个人就是那个他一辈子都奉为神的基督,他无法接受,她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被圣经欺骗了,她甚至觉得整个世界是个巨大的谎言,伪善!
她迫切希望有人告诉她这不是真的,就比如有人告诉你你最亲的人死了,你会崩溃,觉得天都榻了,当他告诉你其实我吓唬你的,他没死,你才会松一口气,一切又回到正轨了。
而那个黑人,他喜欢John的故事,他觉得神奇,他希望是真的,他思维较为开阔,他喜欢这个故事,与老太太不同,她对这个故事很痴迷,不会感到生气,但当John说这都是假的,我随便编的,这时他反倒气的浑身发抖泪流满面,因为他所痴迷的一切都是假象。
至于那个胖老头,他始终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这个故事,不,应该说他已经不在乎这个故事是否有趣是真是假,他完全认为讲故事的这个人没救了,需要送去精神病院治疗。
可以说他是所有听故事的人中最为极端的一个。
当希望故事是真的人们,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相信,希望是假的人,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John告诉他们是假的)。
他们始终还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是真是假,他们可以找出自己喜欢的答案高兴得离开。
而这个老头,他已经完全不管真假了,压根就不信,却无意中得到了最真实(对他来说)最残酷的答案 - 这个说自己活了1400岁,说自己是耶稣本人,他认为有神经病的人,竟然是他父亲!
如果他没有不小心听到John的这些话,他也可以安然的离开,可真相打败了他,他心脏病发死了。
其实剧中每个角色对这个故事的态度,都代表不同人对这个世界,或者说身边每个小事的态度。
接受自己认为对的,接受自己认为美好的,批评或逃避一切自己无法接受的。
这个世界的定义,历史的定义,人体的定义,时间的定义,都只不过是人类自己设定的一个圈子,或许有个看透地球上一切的人,或者是外星人(只是假设有这么一个人/物种),他知道这一切的真相,他会觉得可笑的地球人,你们深信的这些都是错的,时间不是这样的,历史也不是这样的,宗教更加不是这样的。
但我们有必要知道么,这是一个我们适应的规律,一旦它被打破了我们便会无所适从;而那些少数想要打破这些规律的人,并不知道真相所在,便也无所谓,可一旦知道了这个让他们痴迷的真相,却无法得到,便会悲愤失望不已。
所以对错只是人类已经适应的规律,它不代表正确的,但确实让我们不会崩溃的。
如果真相带来的只是大多数人的不能接受和少数人的不能得到,那真象只会带来毁灭。
这一切的一切,包含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中,是一份工作,也是各种宗教。
如果一份你很满意的工作,很通情达理的老板 ,突然得知同样的职位却拿了更多的薪水时,你会开始愤愤不平,老板变得讨厌了,工作变得烦杂了,你觉得这个地方没法呆了。
但这只不过是份工作而已,人生中的小插曲。
但设计到宗教,这个你无从考究无从诋毁的家伙,一直穿着神秘的外衣让人无从反驳,在教徒心中他就是正确他本人,他信仰的就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一旦被一个不争的事实推翻整个宗教体系,揭露出宗教原来是伪善他本人的时候,相信绝大多数教徒会悔恨一生。
这一切的最后让我想到老子,道家主张的就是接受你能接受的,无视你不能接受的。
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去改动,歪曲甚至和自然作斗争。
上帝不在天上,他活在我们中间,甚至你也可以是上帝。
天堂也并不在死后,他就在这个地球上,他不是耶稣或者佛祖所规定的样子,它是你想要的一种生活,只要你能够平和坦然地面对世界,随处都可找到天堂。
也不要去想人死后能否复生或转世,昨天或是前一秒,已经是过去,痛苦也好,难过也好,不要去想它;而明天或是下一秒,都是新的,那是之后的事情,也不必去杞人忧天,为了下一秒过多担心,只需活好现在,这一秒,对就是你读这些文字的这一秒,这才是你需要关心的。
我刚看完就马上来写了,想得很多,写出来很乱,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些什么,就这样吧。
如果一个你认识了10年的人,某一天他突然声称自己已经活了14000年,他见证了气候的冷暖和地质的变迁,他曾经以猎杀驯鹿和猛犸为生,他曾经在两河流域跟汉谟拉比时期的巴比伦人混过,还曾经作为腓尼基人航行于地中海,哥伦布当过他的船长,梵高、特纳、塞尚、毕加索跟他以朋友相称,他亲耳聆听释迦牟尼的教诲,他以耶稣的名义指认《圣经》里那些他不曾说过的话······好了,就当这个人真实存在而且此时就在你身边,说说你的感受吧,信还是不信?
反正我不信。
但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把这一切变成了银幕上的真实,一个拥有10个博士学位的大学教授在准备离开他的单位另谋生活的时候,他向前来送别的同事表白了自己的身份,而他那些身为宗教、生物、医学、历史、心里、地质、精神病学等学科教授的同事们意识到眼前的这个人竟然来自史前,于是,一场极其精彩的建立在科学与自然常识基础之上的、充满思辨意味的对话展开了······豆瓣把这部电影贴上了“科幻”标签,而实际上,影片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一个我们通常认为的那种“科幻”画面。
他们就一直呆在一幢有着炉火、老式沙发和威士忌的林间小屋里不停地从自己的专业立场发出质疑,然后由那个史前人给出种种符合逻辑的答案。
在看的过程中,我总是在想,如果Oldman(史前人)在描述自己140个世纪的漫长生命时,导演要是能同时将那些时代还原,让Oldman身处仿真环境之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看体验,果真如此,这部电影是不是就成科幻史诗大片了?
当然,尽管电影结构简单得令人发指,但是简单有简单的力量,那些困扰人类的诸如生死、灵魂、宗教、轮回等永恒谜题在这种简单的表现手法中显得更加深刻和虚幻,以致令人有茫然之感。
假如有“后科幻”这种电影类型,那么《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最合适不过。
影片中,Oldman在回答问题时说过这样一段话:You can`t go hom again,Because it isn`t there anymore.中文字幕组的翻译为:家乡是回不去的,因为已经不存在了。
我觉得这段话也许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们一直通过各种手段寻找和证明人类最初留下的痕迹,但是我们所发现的其实并不是原来的样子,只不过是人类的自以为是罢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打个比方,如果电影院里同时放映《谍影重重》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我想我首先会选择前者。
但它的确值得一看,而且看了你就会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跟随里面的人物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最有趣的是,看这部电影就像进行一场人机测验,你可以捎带着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梳理一遍。
无关品味和思考,如果你有时间又正好无聊,不妨Down下来瞅瞅。
再说一句,影片结尾的那一幕比较彪悍,当质疑阵营中发力最猛的精神病学教授威尔发现Oldman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因而精神崩溃一命呜呼时,整个电影因此陷入了一种无尽的迷茫之中,那种无奈挥之不去。
有人说这个情节设计得有些牵强,我却觉得这是编剧或者是原作者的骄傲。
确实和标签里写的一样 有思考价值 这部电影低成本的低到普通人也可以拍了 但是里面蕴涵的深度比大片可牛多了
通篇都是人物对白太单一了! 时不时的以为会以画面形式表现男主的回忆,直到结尾的时候才死心原来只是对白。整部说男主是洞穴人还觉得这可以是个科幻片或者纯属虚构神马的,但说道男主就是人们口头上一直在说的Jesus。。太不可思议了。
这是有史以来成本最低的科幻片!!!其实就是几个人推理长生不老的存在
对于不迷信任何宗教的中国人来说,我难以理解剧中人物的夸张表现。宗教将人的思想锢桎住,这层假象一旦被揭破,教徒难免会精神崩溃。还是中国人的儒教是最有人性的,中庸之道从来不会像西方宗教制造出那么多的精神病同样是场景单一的小成本电影,这部的成就比《十二怒汉》可就差太远了。
其实蛮有深度的,,但是不是我的菜,,真是超节约成本的一部片,一个场景就拍完了。。跟科幻没啥关系,,
题材很好,但是用一屋子人聊天的方式来表达,实在是浪费至极。电影就应该用画面、用剧情来表达,否则不如去看书或听电台讲故事。我可没那么前卫,一个多小时看一屋子人聊天的电影,实在不值得推荐。
thematically interesting, stylistically boring
wicked and fun!
从头到尾几个好友在一间房子里, 有火炉有威士忌,谈论着不可思议的经历,水落石出的时候以为就是一个玩笑,但结局确实让人惊讶。
一个为了解构而解构的故事,显然要完成剧本,需要编剧拥有较强的学识,涉猎广泛,对不同领域的事情略知一二。因此本片呈现出的说教意味太过强烈,像是要让你明白什么,但是其本质犹如空中楼阁,是文戏层面的华而不实。就像前文所说,教别人怎么理解自己的信仰与宗教根本没有意义,那是冒犯,彻彻底底的冒犯。一个基督徒怎么会喜欢你告诉他,上帝是怎样的,耶稣是不是死去了。那种话,即使是真的也不要说,而这个故事所呈现出来主角的恶劣,恰恰是编剧自我表达,或许他,就是这么看待他人信仰的。所以他不断的试图通过其他角色嘴说出类似“这没什么”的话,可是这怎么可能会“没什么”!这样一个故事,即便的再怎么逻辑严谨,不会相信的人永远都不会相信,这是人与人之间无法消除的隔阂。
有种被颠覆的震撼!
单幕剧、文本化、够思辨、够硬朗、够简单,念头抓人,惊鸿一瞥的开了个联想丰富的引子,受益匪浅---从创作角度看
舞台感浓厚,剧本牛逼,但是真闷。我没有任何信仰,也看过些在历史缝隙间串联线索揭露所谓真相的故事,再加上文化差异,并未有醍醐灌顶之感。结尾一出戏真加分。拍成电影的说服力绝对远不及文字。
故事其实可牛逼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没有很好看,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这种认识噢哈哈哈哈~而且演员也没有很美好~我还蛮相信世界上有这种长生不老的人的哟~真希望那个人就是我,咩!
只要有无穷的想象力,一个小破房子,一张沙发,几个人也可以拍成史诗巨作。
基督徒不要看。
一个oldman。也许做有声书会更好,毕竟台词很艺术,好点子没遇着好执行,粗糙的色调灯光看得头痛,表演也糟糕,以为是780年代的一看07年。一群科学家竟整晚都在讨论浅层的人文问题。还想一个超自然存在为什么要跟愚蠢的人类解释那么久,原来他是jesus。想起dc的vandal
就跟它的豆瓣电影排名一样250,好看个P,瞎BB什么玩意
说这是科幻的都是傻逼,2W成本用DV拍摄的比这好1W呗,这就是特么的一帮傻逼吹牛逼的电影
那位老太太无法接受自己信仰一辈子的信念是个骗局。算不上科幻片。我非常能接受。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