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阅草稿箱看到静静躺着未曾寄出的五年前写的这封信———— 姐姐,我推荐你看一部宋慧乔演的电影,《今天》,关于原谅与惩罚的故事,我写了观后感一篇,也作为自己十年来心路的总结,与你分享。
希望我们都能真正放下对家庭的不满,直面人生,活出自我。
2013,加油!
正文如下。
你所摒弃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渴盼的明天。
回老家车上得遇认识十年的中学同学,一起回忆了葱茏岁月里那些泛黄的记忆,在距离25岁生日还有41天的今天看了影片《今天》,并且听闻母亲中学同学于昨晚去世的消息,看到影片中那么令人心疼的池敏,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对于自己及家庭又有了深入的体会。
挨打的孩子不是真的愿意挨打,而是自尊心的爆发所导致的叛逆成为父母教训一番的理由而已。
然而每个从小挨打长大的孩子倘若长大后有了一番成绩,必然会成为父母炫耀自己管教成绩的标本。
那种恨到想要杀人的幼小的心,和那种直感到绝望压抑无法逃脱宿命般绝望的心情,剧中的池敏用杀死自己的方式(因长期被虐打心情抑郁而患上致命的肾病)来转移自己想要杀死父亲的念头,那么我呢。。。
从小就是自尊心强,爱面子的小孩。
几乎没有笑容,没有十分开心的时候,总是被灌输着要乖巧懂事的理论,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甘愿为了所谓夸奖而生生夺去自己童稚的不折不扣的无青少年。
曾经因为父亲年轻时对母亲跟外婆犯下的错误而十分憎恨,以至于每到吃饭的时候总会因为言语不合而挨打在身,于是更加怨恨,后来家里开了旅店,又因为看不惯家里经营的方式(看不惯客人赊账而埋怨父亲)而大吵大闹,往往对于父母的这种数落都会变换成拳脚,同样因为自尊心的缘故,或者说虚荣心,羞于把这一切遭际讲给朋友听,于是心里的话都写到日记本上,于是变得有些自闭,有时候生了一肚子气,根本没心情写作业了,然而第二天还要面对老师,同样因为自尊心,只有暂时搁下怨仇专心学习。
就是这样,依然还是名列前茅,数一数二,然而我没有与我同龄的女孩子她们那样娇贵,我从来这样狠心的对待自己,也难怪得不到家人的宠爱,这就是十年前的我,十年前的生活。
今天,我还同父亲深入地交谈了一番,父女关系早已不再如十年前那般僵硬,父亲早已原谅了我的叛逆,我也原谅了记忆里叫人憎恨的父亲的形象,我不再是经常挨打在身的少年,而是父母引以为豪的骄傲。
然而今天看到片中的池敏,我似乎又看到那个自卑敏感而又自尊要强的十四岁少年,一边鄙夷同龄人的娇稚一边又偷偷的羡慕着,坚强的令人心疼…时间过去十年之久,然而那个小小少年,并未远离,一直还在陪伴着我,影响着我十年后今天的生活。
大学时期,我曾经一度十分的痛苦,痛苦产生自内心对于要强的自己丢失的事实与强迫自己恢复坚强的愿望的两两对峙。
我不得不接受自己不再出类拔萃的实际,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宠溺,我投降了,放弃了自我(注重内心世界不在意别人的目光),慢慢变成自己曾经鄙夷的那种傲娇的女孩的影子,姐姐的衣橱成为我粉饰自己悲苦童年摇身一变备受亲人宠爱的娇娃的工具。
期间几段情感亦友亦爱或深或浅,都因渴望被爱的如壑般深沉与争而不得,导致了情感和人生的“悲剧”。
似乎我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如今的我依然走在这条老路上久久徘徊着,操着粉刷自己的旧业,欺瞒着别人也欺瞒着自我。
多少次,梦里那个本真的我,想要跳出来扼杀摧残自己的蠢货,多少次又被所谓自尊心按将下去,用病痛麻痹神经,冰封住自己的灵魂,最可悲的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是欺骗了他人,更是对自己的欺骗,在需要动手术的伤口上缠上纱布,欺瞒掩盖,却使伤口愈烂愈深,成为无法抹去的疤痕横亘在心尖上……直到今天,敲下这段文字,我才试图揭下虚伪的面具,认真面对自己。
这,于我,是幸运的。
我生而本就不是什么金枝玉叶,没有得到过什么宠爱,然而我承认自己渴望得到关注跟宠爱的事实,问题的关键是如今我已然错过了备受娇宠的年纪,再想在余下生命里填补这一空白,只能是人生的倒错。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尽如人意,总会有些许缺失,然而在错的年纪弥补自己曾有的缺失,却不是多么明智的选择,面对它,承认它,经历它,接受它,曾经的缺失才会抚平,人生的道路才会敞开。
睿智、理性、大气、坚贞,担起该负的责任来,这才是23岁的女子所该有的特质,不再拿自己的健康不当回事,不再不看重自己,不再自暴自弃,不再假装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一切,不再以别人的宠为放肆的筹码,不再随心所欲口肆无忌惮,不再伤害别人而不自知……召回自信努力、认真坚定的灵魂,打碎为了逃避现实而编织的梦幻!
曾经多么痛苦,我还不是从十四岁长到了二十四岁吗,如果时光能倒流,多想回到那一年,直面那个小少年倔强的眼神,告诉她:“ 你所摒弃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渴盼的明天。
原谅他人就是珍惜自己,放下仇恨,才能真正的开心!
”然后再轻轻拥抱她颤抖的瘦小的身躯…
看这部电影看得揪心。
期间多次对乔妹扮演的主角默默骂蠢。
在正义没得到伸张时,原谅就是对邪恶的纵容。
故意伤害别人的人凭什么要求被原谅?
除非意外。
除非被害人自己说出原谅受害人的话,否则,故意伤害者就得被狠狠惩罚,惩罚到他长记性,再也不敢向恶伸手为止。
至于那些变态,相应的惩罚也要加重。
法律是用来保护正义的,不是用来保护罪恶的。
而罪恶最擅长想着法子钻空子伤害无辜的人。
也许是我看到的法律没能保护正义的事情太多寒了心。
反正,对付恶人,在法律不能替正义说话时,我主张“以牙还牙”。
之前受到的教育一直是要善良,要站别人立场去想,多宽容忍让原谅别人,做个好人。
可是在从小到大一直这么做之后,我发现最受伤最吃亏的那个人永远是这种老实善良的人。
呵呵,终于醒悟,有些人是不配得到老实人的善良的。
他们只会得了便宜还卖乖,并且柿子只捡软的捏,变着法欺负老实善良的人。
做好人,要只对值得的人好,并且尽可能掌握对付坏人的所有招数,对付坏人时绝不手软。
善良,但不懦弱。
宽容,但有限度。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大忌,要有压箱底绝招让这人无翻身之地。
以德报怨,报个毛线,先把我怨给平了再说。
曾经在网易新闻下面看到一个叫做“不染”的网友关于宽恕的短评。
觉得非常在理,就复制记录了下来。
不染的原短评如下:在正义得到伸张以后,才谈得上宽容和宽恕,否则所谓的宽恕就成了对恶的逆来顺受。
在正义得到伸张以后,不宽容不宽恕,那可以称为合理报复,为给受害者情感上的安慰,有时,报复是必须的。
遗孤该有向凶手扔臭鸡蛋的权利。
在正义得到伸张以后,在对施暴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之后,停下来,严防对暴力的滥用,重建道德秩序,重建天理良心的最低标准,重建由社会共识坚守的底线,这是文明。
在文明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宽恕。
为什么旁观者苛求受害人宽恕加害人?
宗教(修女)为了神,以神的名义;法律(少管所的女官员)以公正和保护的名义。
为什么神和法律站在罪恶的一方,偏袒罪人?
罪人为什么总是重复罪恶?
因为他们原谅了自己?
池敏说因为受过伤害,所以伤害别人或自己。
不正面伤害就变得越来越懦弱,如同池锡,成为父亲的帮腔和帮凶,面对挫折(失恋)只会哭泣等待别人拯救丧失自救的能力。
勇敢的池敏想要原谅父母的努力都被看作叛逆挑战,从而带来变本加厉地殴打。
因为父母没有认为自己错,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感激,原谅反而激怒他们,让他们面对自己犯罪的真实,撕下中产阶级光耀和幸福的虚弱假面。
原谅不能改变什么。
上帝和法律对人性的判断是错的。
人的本性也许是善,但是人自出生被家庭和社会塑造打磨,早就扭曲了本性。
对宽恕感恩不仅少年,成年人,甚至亲人也做不到。
也许由于不在乎,漠视生命漠视尊严漠视幸福已经成为习惯。
池敏在如此教育下成长而没有放弃自己,努力学习,多坚强的意志才能做到呢?
原谅别人是否能让受害者减轻痛苦?
无论《今天》还是《密阳》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人不是耶稣,死后能复活。
死后不会有明天,所以今天才珍贵,才要珍惜。
爱和恨、委屈、后悔、愤怒、悲伤是人独有的感情,没有这些的是神。
神却不能拯救善人。
至此可以说宽恕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这种圣徒情感属于宗教而非世俗社会。
宗教人士要求宽恕罪人,无非是标榜与神一体。
法律保护恶人却是人为扩大伤害。
但是不宽恕不代表活在仇恨里。
影片最后的回忆告诉我们获得幸福不是因为宽恕罪人,而是因为宽恕自己。
池敏死就是她不能容忍自己身上流着厌恶的父母的血。
她不能宽恕自己怎么能活下去。
最后,我反对死刑不是要当圣母。
因为我担心死刑会使某些罪犯孤注一掷,伤及无辜。
看了那篇关于死刑与犯罪率的文章,我还是不能支持死刑。
感情上,我也希望杀害江歌凶手判死刑。
理智上却不行。
因为刑罚是犯罪的结果而非原因。
犯罪应该从经济、教育和社会各方面预防,对罪犯的惩罚就是剥夺自由后用各种手段唤醒他的人性与是非观。
陈世峰动刀时根本不在乎生命,死刑能否警戒像他这样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里边垂垂老去才出狱的人最后如何?
难道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失去一切,包括活着的希望。
别说我残忍,别骂我圣母,我只是个凡人。
多想造福人类,却无补天之力。
小乔有勇气演这样一部电影,不担心各种人权宗教组织找麻烦,好样的。
首先,要说一句豆瓣简介名字写错了,犯人是泰浩,智敏是朋友家妹妹。
然后再来说说电影,一开始看着其实很憋屈,对女主轻易原谅犯人的大度惊到了,只想说世间好大一朵白莲花,慢慢才知道女主并不是真的原谅犯人,她只是自欺欺人,就像杯子破了补过还是有裂痕,人被伤害过心里也会有伤痕,何况是一个生命。
原谅这个词并不是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犯罪者是否真心悔过,受害人的原谅是否能让犯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忏悔,不再做伤害他人的事,而不是拿着别人的原谅当作武器,减少自己的忏悔时间。
如果所有人轻易被原谅,那么犯人只会越来越无法无天,不思悔改。
原谅不应该是廉价的,它是很奢侈的,不是说犯了错就没有机会了,而是看你要不要这个机会。
并且还有一点,不要利用社会舆论、民众偏向煽风点火,不原谅就是蛇蝎心肠,你有否考虑过受害人以及家属的心情,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从痛苦中走出来,犯人可以轻易获得新生,受害者却永远都要挂着受害者的狗牌,这个社会太恐怖了,就像强奸案,人们反过来指责女性衣着暴露,好像穿的不暴露就不会受到伤害一样,为什么会为坏人找借口吗,我想大概是你没痛过,切肤之痛只有亲身感受才会理解,不是当事人就不要擅自做主。
电影里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大意是受害人没有选择原谅犯人的权利,也没有惩罚犯人的权利,虽然如今是法制社会,但我觉得一定意义上考虑民意也是需要的,不是很懂法律,我想目前这一块还是不可动摇会影响很大的,法律的制定完善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一个非常真实的故事,因为同样的信仰,深刻的经历,深感故事女主人公的心情波动;原谅伤害你的人是不容易的,你可以轻易的原谅,但是怨恨是需要时间,需要上帝的爱来亲自化解的;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整,任何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和伤害也各有不同,我们的生命就是在各种境遇中学会爱,而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接受上帝对我们内在医治的爱;医治需要过程……非常经典的台词:1、蓝天、白云、空气,最为珍贵的东西往往是免费的;2、原谅并不是消除怨恨、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将怨恨推向新的边缘;3、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如果被怨恨蒙蔽了双眼而漠视这一切,那就太不值了;
导演、演员都不错,除了女主角——这可能是因为大明星有先入为主的人设成见,也可能是先看了告白(两位女演员内心戏的区别真的太大)过来看的这部,可以说是非常失望导演的叙事结构ok,诸多演员的表现直击人心,但偏偏台柱子撑不起来,几乎全程被压戏,非常可惜角度其他人说了很多,我从池敏的角度来说生活在高压力的家庭,父母和兄长都不能提供精神上的庇护,池敏的精神健康状态,只能说是超出异常的好——当然也可以讽刺的说,是父母遗传的好。
多慧给她的温暖,是浮在食堂免费汤上面的那点油花。
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她,即使觉得她可能受了“委屈”——只是委屈,因为父母的出发点是为她好的,因为他们在逐渐老去,因为他们已经给了你很好很多的其他东西所以请忍受这一点点负面。
我想起了喜宝的话,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爱,那至少要有很多很多的钱。
把亲子关系做这样的类比,本身就极其荒谬。
导演侧重选择的是家庭和孩子,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同感。
女主,池敏,杀害未婚夫的少年犯,被少年犯杀了的同学,中途女主采访的小超市大妈——韩国禁锢式的集体化传统道德和孩子成长过程中个性发展的健康需求之间的巨大冲突——事实上,影片有意在高知家庭突出。
我看的极其压抑。
因为没有解决的方案——被伤害的是父母孩子都健康的平民,高知家庭被父母伤害的孩子长大后要么犯罪(少年犯),要么懦弱协同包庇犯罪(池敏哥哥),高知家庭的真正的健康人群只能夭亡(池敏),这个隐喻,是对整个社会的绝望啊最后好像应该给女主角演员洗一洗,末尾那段言情剧发挥的不错——但这可能不是表扬,以及,导演最后安排的这段,让我有点失望,浪费了那么好的主
今天偶然看到乔妹的〈今天〉,看完以后感觉如同当时听到乔妹和玄彬分手一样感觉很沉重,看完后久久不愿意说话,只想找个地方痛哭一场。
剧中的乔妹饰演的一个失去未婚夫的女人,因信仰原因原谅加害自己未婚夫的人,同时辞去工作去拍摄与她有相同遭遇的受害者家属的记录片,原本的意愿是希望大家都能去原谅那些犯错的人,而在拍摄的过程中,却发现所谓的原谅只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原因,而并非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而且对于受害的人原谅,许多的加害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犯的错内疚,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受害人家属造成的伤害,而且因为自己的原谅,给加害自己未婚夫的人写请愿书,结果造成另一个家庭失去最亲人的家人,对于自己的原谅而产生对他人的伤害,乔妹陷入深深的自责中,而对失去求未婚夫的痛苦更让她痛不欲生。
很喜欢乔妹,一直是她的铁杆粉丝,每一部电视或电影,没有一点娇柔做作,每一个痛苦的表情都拿捏得如此到位,那种绝望的神情,那种无法抑制的痛让每一个人内心无法淡定。
再想想片中的思想,或许正中因为中国人只注重商业效果,而缺少从内心和真实的角度却审视问题,拍出来的电影总是那种俗不可奈的套路与思想,永远不如外国电影吸引人。
想想内心沉重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此片真的很虐心,可却也是真实的反映,因为很多原因,我们不停的想告诉自己宽容,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对于给自己生活带来痛苦的人,当你做出所谓的原谅,大家会对你歌功颂德,会觉得大爱,可是这件事对受害人造的痛苦呢,安慰之后,所有的痛苦还是要受害人自己承担,就如同大家不停的讲大道理告诉身边每个受伤害的“你要坚强,这才是你应当做的。
”是啊,大道理谁又不知道呢,谁又不知道除了坚强别无选择,因为我们存在着,必须要活下去因为地球不会因为少了一个人而停止转动,可是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她们是否又可以做到坚强呢。
对于原谅与惩罚,乔妹疑惑过,为自己并不是出自己内心的意愿而痛苦着,其实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愿去面对真实发生过的一些事情的时候便象鸵鸟害怕风暴的来临便把自己的头埋时沙子里,以为这样风暴就可以不来,却不知道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乔妹一直告诉自己应当原谅那个加害者,所以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更多所谓大爱人故事,所以害怕知道那个加害者的消息,用这些行为来麻痹自己,强迫自己告诉自己原谅那个人是件正确的事。
当她发现加害人并没有因为她的原谅而改过自新,反而杀害另一个更无辜的家庭里,发现大部分加害者并没有因为别人的宽容而觉得自己犯错,而心存内疚,最后痛苦的反而是那些试图原谅加害人的受害人家属时她崩溃了。
以前看德兰修女传时心里特别感动,时常在想,社会上既然会有如此博爱之人,为自己内心的小狭隘而自责,在生活中,当受到伤害时,也觉得应当象里面的乔妹先的行为一样原谅伤害我们的人,象德兰修女一样关爱身边的每个人。
所以当真的受到伤害时,会象乔妹一样告诫自己要宽容,要宽恕,应该用爱去感化伤害我们的人,所以即使受到伤害,也要微笑面对伤害自己的人。
可自己受伤的内心呢,或许只有自己明白伤痛对自己的影响会有多深,多强烈。
当明白自己所谓的原谓只是一种傻傻的代表行为,而加害人去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伤害,而怡然自得时,那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
大家经常会说“要学会放下”,可这放下的过程要多长呢,又要谁能知道呢,有时大家也会无所谓的说“又何必在意一句没有意义的”对不起”。
伤害了人,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痛苦,出来后连一句“对不起”我怎么去原谅,当因为失丈夫被杀害自己日子苦得不行,而得知对方不仅自己提出减刑而且出为后和自己人过得很好对自己杀害的人的家属一句对不起都有没的时,小店铺女人心里面的怨恨深深的刺痛了乔妹。
池敏的死让我也很难过,伤害人有两种行为,一种是把这种伤害加在别人身上,另一种是加害在自己身上。
对于池敏的家人,我深深的怨恨着每个人,对于一个孩子,即使做错了事可那种往死里打的行为我无法原谅,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我们都试图为他们找一个原谅他们的理由,就象池敏让她爸与她做亲子鉴定,告诉爸爸:如果告诉我,我不是你们亲生的,你们这样打我,我也不会这么恨你,我这样做只是想减少对的你恨,因为你是爸爸”看到这,泪了满面,是啊,我多想原谅你,让我找到一个不恨你的理由,我的亲人,是啊,曾经我也是多么强烈这样想过,当恨到用弄跨自己的身体而对抗家人时,池敏内心痛到这样一个境地啊,不过或许这种痛也深深的体会吧,年轻的我也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对抗自己的家人,或许真的是恨到一种极至,但对于传统的观念家长打小孩子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而小孩打大人就是一种极度不孝吧,所以当恨到一种极致的时候就会用伤害自己来逃离这种痛苦,来逃离所面对的一切。
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有的人,可以原谅,而有的人却应该让他们受到惩罚,只有他们深切的体会到他们加害的别人身人的那种痛时,他们才会深刻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才会珍惜每一个生命,才会使更多的人免于受害。
《今天》里,智敏学习成绩非常好,但经常被父亲家暴,是非常残忍凶狠的家暴。
母亲和哥哥也站在父亲那边,甚至哥哥也会殴打她,还美名其曰他们都是为了她好,她的好成绩都是让她爸爸打出来的。
敏智非常恨自己的爸爸,但因为她毫不掩饰恨自己的爸爸,周围人都觉得是她有问题,说她是个坏小孩。
包括她最信赖最亲近的女主也这么认为。
每次敏智带着被她父亲殴打出来的伤找女主时,女主都会忽视那个伤,认为那伤是敏智自己顽皮在外面弄的。
女主虽然也是在不幸家庭成长的孩子,她父母虽然总是吵架,最后还离了婚,但她父母不会打她,所以她没办法理解有的父母可以那么残忍的殴打自己的孩子吧。
敏智在家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暴力,出门了还要因为她恨父亲不想回家被人指责是个坏小孩,对于一个心智都还没长全的孩子而言,谁知道她有多绝望。
她生了病,肾出了问题,家人说都是因为她脾气太坏了才会生病。
在又一次被父亲殴打后,生无可恋的敏智去跳了轨,以决绝的方式离开了那个让她恶心的世界、恶心的家庭。
前两天在微博看了一段《超级育儿师》的视频,才8岁的男孩,脾气非常暴躁,会非常凶狠的殴打他妈妈,还动不动就说他希望他妈妈死。
非常恐怖。
评论里全是对小男孩的指责,说这种小孩不要也罢,把他掐死算了。
但那一小段视频其实只是《超级育儿师》剪辑了20160302期的小小一部分而已,等你把整集看完,会觉得更恐怖。
小男孩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妈妈守着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丧偶式婚姻,丈夫常年不在家(估计是家外有家吧),就她自己一个带孩子,她觉得很累,脾气又差,就把对那个家、对丈夫的全部情绪和不满都发泄在小男孩身上。
用小男孩自己的话说,就他妈妈自他四五岁开始,经常都会打他,他就是等到现在有力量了才反击她的。
说这话时,小男孩才8岁呀!!
我真觉得那女士应该觉得庆幸,她儿子8岁就懂得反击她了,她也懂得反省悔过。
要是被她殴打长大的儿子18岁才反击她时,她是绝对没力气抵抗她儿子的,会不会出命案不好说,但他们的母子关系肯定是没救了。
育儿师拉着小男孩的小手问他,那样打自己的妈妈,心里是什么感受。
小男孩说他害怕,他怕把妈妈打坏了。
小男孩说这话时特别让人心疼。
小男孩每次发狠要攻击他妈妈时,都会先攒紧拳头,发出野兽一样的嘶吼。
谁都没想,那行为,其实是他在克制自己,他不希望对自己的妈妈动手。
但是,他妈妈却从不克制自己,肆无忌惮的对自己的儿子动手。
所以小男孩每次都是忍无可忍才动手的,最后还学会了以暴制暴,他才8岁呀!!
那女士真得感谢现在是网络时代,在她最绝望的时候,她因为看了《超级育儿师》的节目,请求他们的帮助,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才认识到,全是因为自己的过错才导致自己的儿子变成那么恐怖的样子。
还好,孩子才8岁,只要她以后真能好好对他,不对他使用暴力,用心呵护他成长,儿子以后绝对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有些成人恶心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孩子出了问题,好像全都是孩子的错,自己是没问题的。
他们理所当然的觉得,我那么辛苦挣钱养那小崽子,我很明确我心里是爱他的,我有什么问题!
却没想,你对待他的方式有问题吗?
种因得因,种果得果。
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
最混账的就是那句“棍棒底下出孝子”了,成人犯点小错,需要别人用棒子打你才知道错吗?
不用是吧!
孩子那么聪明那么单纯,很多事情他们一教就会了,为什么你会觉得他们需要被打才知道错?
惩罚和教育有很多方式,但殴打绝对是成人以大欺小、最无能最恶毒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根本就称不上是教育,很多时候只是成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所以对着弱者发泄罢了。
因为那弱者是他孩子,所以他美名其曰那是因为爱。
除了演員,編輯和導演一定是特別溫柔的人吧。
看完電影,遲遲不能從情緒裡走出來,當發現自己的「寬恕」和「善良」會被辜負的時候,心原來會那麼那麼痛。
一直以來都在並堅持做一個善良和溫暖的人,是因為相信所有的「善意」不會被辜負。
即便受到了傷害默默、努力地自我治癒,告訴自己不要成為像傷害自己一樣的人,當然也懷著他們會變好的期待。
即便期待落空,大多躲遠並許願糟糕的事情別在發生,並用值得感恩的事情安慰自己。
那個時候總以為自己不再在意,原來想到得到我的原諒的他們並不會成為我期待的「好人,想到他們會繼續傷害別人,我的心是那麼那麼痛。
總會覺得自己特別幸運,遇到那麼美好的人兒和事,照亮我的生活,也會希望自己能將力量傳遞,做個有溫度、會發光的人。
電影帶來的情緒更多是在於,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樂於傷害別人,為他們得到我們輕易的原諒不值。
興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想法是「想多了」「腦洞太大」,可是親愛的,你可曾想過,不幸也可能發生在你的身上,到時候再後悔沒做個悲憫和善良的人就太晚了。
我願意一如既往地相信,這個世界會變好的。
We are all part of it.
反覆念叨同个东西 说教味挺重(池敏太闹分贝太高了)
宋慧乔的个人秀吧。。。
想原谅就原谅吧,别说什么大道理,有点扯。
先有对不起、后面才有可能出现没关系、但是又不是每一句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宋美人终于脱离的花瓶的称号、叛逆的小姑娘更像是故事的主角、家暴、离家出走、自杀、原谅、
全片拍的很散,好像是要表现女主内心挣扎,但其实最后只会让人不知所谓。
很有深度的片子。。。。。。不过我最关心的还是。那个小女生最后怎么了?死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原谅?原谅又是否有价值呢?很沉重的一个话题,有些保留的演绎,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电影呢?
竟然看过!~可以……完全没有印象……
断断续续的终于看完,除了一堆的说教没有任何感觉——
讲释怀的真正意思。节奏忽快忽慢,插的回忆没啥过渡和连接,看着费力。
在这个世界,谁有资格要求别人宽恕痛彻骨髓的伤害?一千个人心中,自有一千种理解宽恕的方式。真正的怨恨无法消饵,而真正的宽恕,则是将这种怨恨推到心的边缘,好好爱自己,因为“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们迫切渴望的明天,我们要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认真活每一天,就像今天。”
救赎与被救赎,原谅与被原谅
韩版药家鑫案,立意跟密阳有些重叠,仍不失为好片。池敏大爱
”原谅并不是要消除仇恨,而是把仇恨推向心的边缘“关于“原谅”的一部电影,女导演李廷香时隔9年力作。(用怎样的语言记录都是乏味的,如果你心里期盼原谅一个人,或者祈求别人的原谅,就看看吧)
女性化气息过重
关于原谅与忘记痛苦的过往。多少有点虐心,不过最后情绪放的还不错 。太多闪回与想象,看着有点乱。
#Daily Drug# 说教太多,留白太少,光虐心了,和「密阳」明显不在一个段位上,表演和格局都欠火候。以及慧乔MM还是那磨耐看啊~
原谅 自我救赎 喜欢池敏 倔强的小女孩
冲着乔妹看的,但是基调气氛太灰暗了,实在压抑,看了几分钟就关了。。。
到底有多少罪人真心悔过?皮鞋酸奶、皮鞋胶囊、三聚氰胺、苏丹红、毒豆芽、打蜡苹果、地沟油……不知道那些应为这些行为负责的人是否忏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