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夜》是一部在“野心”上非常矛盾的作品。
从议题出发,它显得野心十足,但在表达构建上看,却又是截然相反的呈现效果。
它的主角来自中国和韩国,拥有社会边缘人的属性,中国人更是在韩国花钱卖身换婚姻签证的“准黑户”,同时其边缘人状态又各自来源于男性的支配。
如此丰富的设定,本可以延伸出很多议题,如外国底层人在韩国的生活境遇,引出韩国对“无论国籍之底层人”的同样压迫,在二人的共鸣中产生社会批判性,也可以将生活困境作为二人需要勇气去突破的边缘人命运,还可以结合男性支配而引出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义,更可以将突破外部困境转而内化成精神层面的自我束缚,打破同性之爱的壁垒。
事实上,电影试图辐射到上述很多层面。
它给出了不错的框架设计,范冰冰和韩国女孩各自被困在某一局限性的生活中,前者是假结婚来到的首尔,后者则是运送毒品的烟台,她们都必须前往或留在当地。
这引出了男性对她们的支配,范冰冰拿不出3500万去买回自由身,女孩则听命于男友。
这种困境在展开后进一步包括了更丰富的“男性支配生活”内容,在洗澡一场戏中,女孩自述差点死亡与“被要求听父亲话”的记忆,范冰冰则露出了被假丈夫殴打的伤痕,二人随即产生了首次的暧昧接触,女孩抚平伤疤,建立了突破男性在情爱层面支配的女女恋关系--这本身就基于底层人与被男性之类的共感,突破了男性导致的生活困局而得到安慰,而它具有的突破思维局限性则在另一个层面带来了”困境”的突破,是女性在情爱方面的自我解放。
但是,本片试图包含进多层面的“女性突破”,具体落实上却过于简单,只是在不停给出概念化的信息。
对男性支配,电影在开头即安排了次长在范冰冰主观视角下对安检二人的“插足”,他命令范冰冰放行,并最后让其继续工作,暗里是让女孩去送货,将她们各自安放在了局限性的地区。
随后,他的女孩帮凶身份揭晓,带人来抓范冰冰和女孩,再次出现在范冰冰的主观视角里,强化了他对二人的支配与压迫。
然而,这条线没有继续展开,次长在给出压迫后就此消失。
同样的处理还出现在了鱼场毒贩的身上,他只登场一次,对二人喊打喊杀,给出压迫信息后消失,而下属女人则同样机械,留下一句“她欠我的命加倍了”就此下线。
电影只是用非常单薄的方式呈现各人物的承载概念,男性即是状态上的压制,女性则是暗语一样的“不是第一次帮助女孩”来表明女性互助,却没有任何具体的展开。
这甚至发展到了范冰冰和女孩在各自人生境遇之难的正面表现上,洗澡一场戏里,她们几乎全靠自白和伤疤来共感,无疑过于苍白乏味了。
电影将有限的手法设计放在了二人的关系变化上。
女孩拥有绿色的烟花纹身,第一次见面的“砰”惊醒了麻木于“此间首尔机场”(困境)的范冰冰,随后自己决定不去烟台,脱离男友和次长的支配与既定地区,她也许诺给范冰冰报酬去赎身。
她们有着男性伴侣,都不停打电话,女孩选择不接,范冰冰则在多次挂断后还是接起,而其契机则是女孩在“向不要货的男毒贩证明自己”吸毒昏迷后,意味着二人对男性反抗的同时暂失败。
女孩的伴侣强势骂人,范冰冰的丈夫则似乎温和弱势,实际上却同样是强权,在两个极端上建立两个女性压迫来源中非男性个体的性别群体属性。
但是,即使如此重要的男性角色,同样也只是缺乏自身表现空间的“状态输出”,或依靠微信里的态度,或是当面的低三下四,他们与女性更确切的交互经历部分是缺席的。
女孩的男性关联者只在第一部分存在,而范冰冰的丈夫与她拥有更落地的现实关系,本可以更容易地让观众理解范冰冰的所处境遇,却同样早早下线,只给出了“压迫女性与被反击”的作用,先是强暴,然后被打死。
至于二人的确切关系状态,他压迫范冰冰的方式,则只停留在了口头的几句关于基督教的台词上,“我找神父给你换个工作,神父会宽恕一切人”,并被范冰冰抗拒。
事实上,丈夫的台词似乎非常引发观众对人物境遇的联想。
“宽恕”可以是“范冰冰曾经的逃走”,“范冰冰偷来韩国”,也可以是丈夫对自己暴力控制和心理压迫的自我开解,由此辐射到不同的议题层面,但电影却在此处不做展开,只是将在韩国普及极广的基督教当做了既有社会的主导性存在,而它的服务对象则是男性,从神父到获得“留下妻子”与“开解自我”的丈夫。
对于二人的关系变化,影片投入了较大的心力。
机场外女孩光脚,这引出了下一幕的“范冰冰自家”,走出房间去要水的范冰冰穿着露脚的拖鞋,同样的两幕中,机场开头范冰冰视线里的女孩被前景的人群不时遮挡,自家里范冰冰蹲在厕所门后看女孩,女孩的脸在花玻璃下先是被遮挡模糊,随后门被打开,这一幕也接到了洗澡的段落,从“没水”到“洗澡有水”,从“打开门后的威胁”到“打开浴帘后的抚摸伤疤”,一步步推动着二人的关系亲密过程。
到了高潮部分,便是女孩对范冰冰的关键推动,后者看着手回想起刚才洗澡时被抚摸的感觉,尚且犹豫不决,这可以来自于同性爱的思想障碍、自己婚姻的现实局限,同归于对“男性存在”的顾虑过度。
丈夫的强暴印证了这一点,并由女孩通过杀人予以解除,范冰冰自己也终于动手。
值得注意的是,她们的最终共感恰恰是突破的不可能,在后半部中体现尤为明显。
在激情杀人之后,范冰冰重新回到了“既有社会规则”的思维之中,她要女孩下车,“被抓也是我一个人”。
这句话是为了女孩着想,更重要的则是对“犯法摆脱男性控制”行为进行法律规则下的判断与回应,等同于回到了曾经一度摆脱的环境之中。
在范冰冰独自骑车并再次回心转意时,这一点得到了延伸的发展:环绕她的是无处不在的十字架与基督教会,这让她意识到既有社会环境的“压迫女性,服务男性“,在最后看到十字架与播放教义的喇叭倒塌,静默的声音否定了其“救赎一切人”的伟大,拥有的只是区分性别的服务,因此才会掉头返回,因为与女孩的“反抗既有社会”才是唯一的出路。
同样地,二人在保龄球馆里重逢,契机是范冰冰对自己与女孩交流的回想,随后二人用打破国别障碍---混用语言的升级---的通用手语进行交流,突破障碍而拥有了女性之间的“心灵”交流,而另一边的男性则是反衬与压迫者,一组男同情侣吵架分手,男店员则反复让女孩脱鞋,强调着“不能穿鞋上”的既定规则---男性制定规则,自身无法践行同性爱,女性突破规则,践行极端底层与被压迫之共性下的同性爱。
在这里,女孩的鞋是范冰冰给她的第一份善意,命令脱下则是对此温情纽带的压制。
这也引出了女性突破的不完美,范冰冰给女孩擦拭着鞋,抹去上面的血渍,这暗示了鞋抹除“犯罪”这一既有规则后回归“独属于二人的爱意载体”,将犯罪的成分从杀人中去除,只剩下无关于暴力血腥和被捕入狱的情感。
但是,她们却始终处于绿色的反向颜色红色之中,擦鞋的暧昧更是被闯进来的男人打断。
早在女孩吸毒昏迷而范冰冰去找丈夫后,镜头就扫过了窗外红色的十字架,它与女孩烟花的绿色相反,暗示着基督教足以构成主流社会环境的无处不在。
她们想摆脱这个环境,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除非二人完全不生活在这里。
电影也做了一些安排,它将警察的黑化引入,让女性的犯罪与男性执法者的堕落形成对立,如此一来就更突出了男性犯罪的“聚集既有社会一切力量”感,让女性在警匪一体的强大之下无力,犯罪也就柔化了。
同时,这也将常规观念下原本正确的法律进行了矮化处理,与之对立的女性犯罪则自然地变成了“正确”。
但是,这实际上都是杯水车薪,最可行的方案永远是对人物本身的细化塑造,展开讲述她们的经历,建立观众对遭遇的共情,自然而然地也就完成了对女性犯罪“合理化”的接收方式。
将警察的黑化引入,没有起到多大效果,人物围绕犯罪的困局与行为逻辑依然显得“大概念而不扎实”,能理解但无感受,反而有了一些负面作用,让原本就没有余地交代清楚的犯罪线索变得更加凌乱起来。
电影的体量很小,聚焦在二人关系上也没有太大问题。
但它能够、也确实试图辐射如此多面的议题,最终却只能靠二人的关系而对各议题做一个生硬的表态,情感本身没有相应具体困境内容做支撑,便完全依赖到了演员的表演,其他方式则比较匮乏,比如二人各自交叉使用两国语言来表现“对各自局限性地区代表之困境的突破,抵达对方区域”就失之于刻意。
作为一部被看作“拙劣的娄烨与李玉电影模仿者”的作品,本片的镜头使用相对下了心思。
但它也只是停留在了只有外表却欠目的的程度。
它给到了两个中国导演标志性的手持跟随镜头,景观与飞驰路面的空镜头,却往往都像范冰冰回归既有生活时的剧烈晃动一样,只是为了表现她对突破困局与否的摇摆,对眼前生活环境与“摩托飞驰奔向新生活”归属感的同等虚无(环境空间里无人,摩托车则同样没有出现),且没有扩展出的更多样运用。
此外,镜头还会不加克制地泛滥式输出情绪,如范冰冰被丈夫强暴时,镜头始终对准她的挣扎与无果,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调低了声音来强调她的身心窒息感,而二人在控制与被控制的过往关系却几乎空白,压迫者丈夫只交代了一句意味不明的“你以为我会原谅你吗”。
这让镜头的浓重情绪没有支撑,就显得“泛滥”化了。
而镜头长时间围绕在某一演员的较长拍摄方法,无疑是在用演员的持续性表演来试图做出情绪,丰富内容与技法层面缺乏支撑的问题,让演员自己的表情和状态增加其干瘪台词在“交代简略信息”之外的生动性,缓解其苍白程度。
最典型的一幕便是范冰冰被黑警威胁后的高潮段落,她吃下了警察给的对应毒品糖片的口香糖,意味着对其的被迫归顺,“毒品“不再是她与女孩自行贩卖的拥有物,而重新变回了男性给予的东西。
在前后两个部分中,镜头长时间地对准了范冰冰的特写,第一次是她听到丈夫意外死亡,却依旧顾虑自己的犯罪,说伪证时极不自信,意味着她对“既有”的主观自限,引出了后面的高潮,第二次则是顺从吃下口香糖后的痛哭与被噎到的“被男性控制所伤害”。
在缺失背景与内心交代,贩毒线索更是几乎空白的情况下,导演只能依靠复杂的多情绪表演来努力诠释人物内心,也安排了“被口香糖噎到后濒死挣扎”的极端化桥段,为表演效果提供便利。
但是,大量堆叠的表演使用方法无疑是是“泛滥”的,脱离文本丰富度的过高期待也不切实际。
在这样单薄的文本中,演员没有足够的内心建设基础,实际上也很难发挥,范冰冰更多是依靠外形与气质的破碎感,韩国演员则接近于演员练习生的模式化韩派表演方式,其角色设置与“放大”演法都是韩国影视的一个主要方向。
作为对比的是,在李玉的《苹果》中,范冰冰就面临了相似的传统婚恋与道德困局,而在其完全现实主义风格的叙事铺陈之下,角色的心理状态完全可信,最后抛弃两个丈夫而携子私奔的选择也就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相比起来,《绿夜》试图辐射更多,却由于体量有限与表意系统捏合设计不够精妙高效的主客观问题,最终变成了一部主打人物关系的“悬浮作品”,未免显得有些可惜了。
其实《绿夜》的宣传噱头还是蛮大的,范冰冰的复出,大尺度的表演都能吸引一大波流量。
不过,小编可能看的是删减版,所谓的“大尺度”基本没见着,好像也没太大的兴趣专门去找。
全程其实在想一个问题,当年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现在小刚也出来“非诚勿扰”了,冰冰也出来“庸人自扰”了,就是小崔憋着,啥时候能再看到小崔,这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冰冰估计也是憋坏了,这么多年的“委屈”,让她在电影里头直接开了国粹。
只是不知道,究竟是在骂谁呢。
说起来,这次冰冰又是在踩钢丝了啊。
既想着出去,又想着守身如玉。
和当年既疯狂捞金,又不想交税有一拼。
这事儿,落在其他人身上,多少也是个“苦难”的人设啊,但落在冰冰身上,怎么感觉还是不够惨呢。
故事里头,冰冰还是比较“冲”的,基本上啥话都能往外蹦。
但是这台词是在说谁还是在自省,总感觉有点模糊。
不知道所谓的尺度,是不是这段“洗澡”的镜头,这对曾经的“范爷”来说实在太小儿科了吧,压根就不能凑成宣传的噱头。
剧情没什么好说的,大概就是俩“苦命”的女人,因为“剧本要求”凑合到了一起,准备干一票大的。
反正,在她们眼里,男人是“罪无可赦”的,尤其是小崔。
不管最后归宿如何,反正冰冰在电影里头是开心了,“手刃”了仇人,享受了报仇的快意。
社会中,男同性恋相对于异性恋秩序是受害者,但在女性面前则可能是施害者,因而有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双重身份,典型现象就是同妻;而女同性恋既相对于异性恋秩序是受害者,有相对于男性也是受害者,因而拥有双层的受害者身份(即便存在“同夫”,一般也认为,女同性恋对同夫的伤害远轻于男同性恋对同妻的伤害),在道德上拥有优势。
这算是一种特权吗?
多少算吧,至少在创作的时候算。
在男同电影中,外界在被控诉和审判的同时,男同性恋自己也往往会受到审判,比如《谁先爱上他的》等;而女同电影则没有太多道德上的包袱,可以一往直前——就像绿发女孩把金夏老公推下楼梯一样。
不仅对这种受害者身份的不恰当利用让人感到不耐烦,而且何况这是21世纪了,观众想看到一些超越“末路狂花”式的女性故事的更多的东西。
而电影中多数时候,只看到主人公偷钱、运毒、恶意伤人、反复杀人,并通过受害者身份得到动机的正当性和观众的同情,多少让人感到厌烦。
还有,非常重要的,就像评论中许多人谈到的:电影主线是娜拉出走的女性主义问题,两位女主的关系更多的是girls help girls式的,而非女同性恋。
那么问题来了,这段女同之爱是非要不可吗?
作为一种噱头乃至盾牌而存在的女同爱,算不算对女同性恋的一种消费乃至剥削呢?
p.s.冰冰姐的美在红毯上有10分的话,电影里就只能表现出5分,请冰冰姐多走红毯少演电影吧,粉丝别吹了,是的我说了
虽然之前看了简介知道是两个女人互相救赎的故事,但是没想到这么的犯罪片,这么的现实,没有一点粉饰。
可能因为看过了预告,反而觉得相遇的那一幕没有那么暧昧了。
冰冰是真的美啊,全方位的美,经得住大荧幕,文戏需要再好点。
也贡献了非常大尺度的🛏️戏。
所以这个电影分级是几级啊?
剧本是非常可以的,情节节奏相当不错。
亡命鸳鸯那里非常港非常美,如果音乐能再顶上去就更好了。
但是很多场音效做得很不错,有做减法。
结局做的很好,这个感觉是很对的,抬起的双手,背景的警笛这部不能提名字的电影,我非常推荐你们去看,所以我就不剧透了!
非常精彩,情节设置得很妙,没想到居然还是一个犯罪片,没有任何粉饰的犯罪片,残酷且现实。
剧本很扎实,没有让人觉得在糊弄或者拿观众当傻子,看着非常爽。
更何况那位女演员贡献了尺度很大的【】戏,两段,很多情绪戏也有很好的表现。
我很欣赏导演在关键时刻配乐的克制和减法,音效铺得很有效果,但是静之后的动能用音乐再把情绪再顶上去点儿,或许会有更多情绪上的震撼,尤其是亡命天涯的时候,总感觉还缺点什么。
另外就是文戏的部分,希望未来还能看到那位演员的更多进步!
这张脸不上大荧幕真的可惜了!
未来网盘,一定要见!
🌟🌟🌟🌟
从题材的角度看,《绿夜》所表达的层次其实是很丰富的。
中韩移民、人肉贩毒、家庭暴力、黑帮势力、LGBT,等等。
但是,电影实际表现出来的效果却异常单薄,与其丰富的故事元素极为不符。
透过镜头的轨迹,你能意识到导演想在范冰冰素净的美貌中挖掘一些意义。
你也能感受到,范冰冰用她清冷的演技,试图塑造更多的人物内涵。
可这一切并没有在影像上形成确切的说服力,电影似乎讲了很多,又好像啥都没讲明白。
就仿佛电影结尾中,绿发女的白色球鞋,镜头给了一个特写,这是表达危险的信号,可到底是什么危险,电影转眼以一个语焉不详的姿态给观众一个“留白”。
电影中,这种刻意的留白随处可见,极大降低了电影的表现力和意义指向。
留白在艺术表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的精髓是恰到好处,绝不冗余。
当龙的主体尚未画好,就企图玩留白的意涵,那只会将这条龙大卸八块,七零八碎。
《绿夜》的差和导演、编剧的功力有很大关系。
虽然范冰冰个人的演技在片中并不惊艳,但整体符合电影对角色的要求。
静霞(范冰冰饰)这个角色在设定上就是个能量不断下沉的角色。
这就像,一个厨子拿到一堆高端食材,可自己手艺不过关,最终只能搞出一个毫无特色的大锅炖。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与之相对的,去年汤唯主演的《分手的决心》就是个很好的正面例子。
汤唯的演技算不上拔尖,尤其是看了《大明风华》后,我对汤唯的角色塑造能力是持疑的(糟糕的台词表现力)。
但是,《分手的决心》最终呈现出来的质感却韵味十足。
观众能明晰地感受到宋瑞莱(汤唯饰)身上散发出的谨小慎微,以及玻璃般的碎片感,这和她的角色身份是相符的。
朴赞郁非常善于挖掘女性演员本身具有的特质,使其融入到自己所创造的角色中,丰富电影整体的表达效果。
这是大导演的手笔,普通导演学不来。
事实上,汤唯的演技本身也不具有统治力。
什么是统治力,极端的例子可参考近期电影《五月十二月》中的朱丽安·摩尔。
其个人的角色塑造力完全超脱了剧本框架,令一旁的波特曼失色不少。
回到电影。
显然,《绿夜》在其创作上就有着巨大的问题。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这个锅,也不是范冰冰一个人能背的。
I was born in a port city in China across from the South Korean city of Incheon, separated by the sea. As a child, I saw many women embark on a journey across the ocean, driven by their unshakable determination to earn a better wage in Korea and escape the anxiety they faced in their hometown. Many of them never returned. To some, their disappearance seemed gratuitous, but I soon inferred it must have been a conscious choice they made after enduring repression of their dreams and desires. As a young girl, I often wondered about their adventures in an unknown land, even feeling a yearning for their journey.As I grew up, started working, and got married, I noticed changes in the way women were positioning themselves in the world. Although it seemed like women had more say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they were still subject to condescending scrutiny. Our attempts at freedom were pre-approved and pre- tolerated by the ghost of an unseen power.This new plight fueled the rekindling of my imagination of those women’s adventures. I hope to revisit their unshakable determination with this story and find the courage to face the faceless ghost.
最开始注意到导演韩帅是因为她有个Title——“娄烨粉丝内卷之王”,为了追星顺带读了一个博士,又将研究娄烨电影作为了博士论文,之后又将论文集结成书——《新感觉电影——娄烨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形式特征》(把追星这件事做到极致也真是没谁了,但还是得吐槽下这本绝版二手书的溢价有多离谱……)。
《绿夜》是她筹备的第二部作品。
《绿夜》中很多的镜头和意象设计有着十分明确的指向作用。
片名出现的镜头很明显是致敬了《苏州河》和《浮城谜事》,浴室镜中戏致敬了《春风沉醉的夜晚》,看得出来导演真的很爱娄烨。
毒品交易的情节致敬了《末路狂花》,掉在地上的大喇叭致敬了《观音山》,燃气爆炸的新闻和帆布鞋的设定致敬了《昼颜》,但《绿夜》中鞋子的意象设计比较失败,而原作中纱和点燃帆布鞋扔向厨房的结局则十分封神。
剧情走向是基于人物情感的动作/延伸,剧情永远是服务于人物的。
而《绿夜》中,人物行动远近疏离的关系线并没有交代得特别清楚,这是剧本的硬伤。
在台球吧的洗手间遇见醉鬼,从而将人物引入酒店的情节过于顺拐,接下来的亲密戏发展得莫名其妙,而这场戏的作用仅仅是用来对比前一场粗暴的性爱吗?
《绿夜》的主题不是les情感,而是东亚文化语境下的一次女性主义表达。
面对具有结构性的父权制压迫,一个在犹豫中选择自我规训,另一个则奋起反抗,绿发女子将主角丈夫推下楼梯的动作像极了《盲山》拿起菜刀砍向人贩子的致命一击。
在细腻情感中表达女性主义主题的经典作品可以参考《燃烧女子的肖像》,说白了还是导演的能力匹配不了野心,所以《绿夜》的本质还是关于“娜拉出走”的故事。
至于娜拉出走之后会怎么样,剧本则无人应答。
我理解文艺片的宣发困境,但一部拿les作为卖点的女性主义电影和拿三人行爱情作为卖点的《燃冬》一样可耻。
或许是五年不曾拍片的缘故,冰冰塑造的主人公静霞在镜头前呈现了不同程度的疏离感。
从前在《观音山》和《二次曝光》中李玉镜头下的冰冰才是灵气逼人。
自汤唯之后,中国女演员在“弑夫”题材的路上一骑绝尘,从《分手的决心》到《绿夜》,接下来又可以期待下陈可辛的《酱园弄》了。
电影开始,女一作为海运港安检人员出场,随后女二背包出现,扫视一圈后锁定女一的队。
女一扫描到女二鞋子仪器发出异响,女一要求她脱下鞋子。
俩人发生肢体接触,女二的手搭在女一肩膀,还贴在她耳边突然出声吓她一跳。
【这段暧昧戏处理得比较有看点,但不如《妮娜》和《安检》,女二太油了(粉丝别喷我)。
】女一坚持检查鞋子,这时她的上级出来干涉,(这里就猜测上级有问题。
)女二鞋子不要闸机也不过转身走了。
【嗯?
就让她走了?
要走也得确定没问题才能走吧?
】—女一下班错过大巴,拒接了一个男人电话(后面交代是她老公)。
女二又出现了,抢在女一前面上了出租车,招呼女一上车,女一一脸无奈。
【不是,你想让人上车你往里面挪挪啊,你这堵门口人怎么坐啊?
】—女二跟着女一回到出租屋。
【当着陌生人按密码?
】女二到了女一家里乱翻东西。
【这样好吗?
】女一递给女二一双小白鞋。
【实在受不了女二又拽又油又扮可爱。
】女一看妈妈照片。
—女一去质问中介为什么停水停电,通过对话可知女一所谓的老公是买的婚签,需要3500万买永居。
(女一后面的动机有了。
)女一回屋女二不在,翻女二包翻出东西,给上级打电话报告。
女二回屋后俩人对峙,通过对话可知女二一直帮男友运东西。
女一阻止女二离开,女二提出给1000万酬劳请女一帮自己。
这时上级带人赶到。
俩人一起逃跑,女一提出拿3500万酬劳帮女二。
—女一女二从仁川回到首尔,女二拒接男友电话,男友短信轰炸。
俩人通过鱼贩大婶跟买家见面,中间差点儿动手,但女一冷静化解。
(女一女二跟外表反差都很大,女一看着像小白兔,实际隐忍克制一击致命;女二看着是社会人儿,实际行事冲动不计后果)买家不收,女二自己验货然后流鼻血晕倒。
【女二是真虎!
看到这很担心她把自己和女一置于危险境地。
】鱼贩大婶给了女一一张名片,女一看着昏迷不醒的女二无奈接起老公电话。
【剧情到这里突然转向,正常的发展是女一女二带着东西去名片地址,卖东西换钱。
但女二抽风行为令主线任务暂时搁置,女一被迫做起支线任务。
不是,咱就说,这家就非回不可吗?
】—女一老公开车带女一女二回到家。
通过女一和老公交流,可以感受到老公带给女一的压迫感,女一的无所适从感。
女一支走老公,浇醒女二,叮嘱她。
女一洗澡。
【女一老公随时会回来,她这时候洗澡?
不理解*1】女二撩开浴帘说自己也要洗。
【啊,太油了,受不了。
主创是不觉得她这样特可爱啊?
】女一淋浴,身上有淤青伤痕,女二靠墙喃喃自语。
女二触摸女一伤痕。
—女一裹着浴巾,老公进屋。
【她为什么要裹着浴巾在屋里溜达啊,不理解*2。
这里绝不是怪女一,而是按照常理,她既然害怕他,就会刻意回避,躲着他。
】女一说自己要上夜班。
【不是,你打算把女二一个人留家里?
跟你老公单独相处?
】面对无动于衷的女一,男的选择用强。
(这段时间有点长,看着很难受)女二用彩灯线勒住男人,女一抄起台灯砸了下去。
(剧情到这里过了1/3,未完待续。
)
戛纳红毯,范冰冰登场。
只是昔日的范爷不在,留下的是美人迟暮的唏嘘。
这次电影节,除了范冰冰,巩俐、张雨绮、关晓彤、高叶等女星都去了,要搁过去,网上一定会涌现一大批“范冰冰艳压群芳”的通稿,只是这一次,主流媒体上几乎已经看不到一点儿她的新闻了。
范冰冰从“金锁”变成“范爷”,靠的是一手好的营销。
当年网络还不发达,范冰冰团队就吃准了国内老百姓没见过市面,利用信息差来提升自己的咖位。
刚开始并不是这样的,范冰冰第一次参加戛纳电影节,是其参演的作品《日照重庆》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她是以电影人的身份参加的。
可是红毯归来,她嗅到了红毯背后的商机,之后没有作品,也要砸重盛装出席国外电影节的红毯,然后请百万修图师修图,找来水军发通告吹捧自己,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她挺给中国电影涨脸,于是她的咖位就上来了,等后续的资源跟上了,之前的自吹自擂也就没人在意了。
范冰冰就是中国“毯星”鼻祖,成为顶流后,立刻洗白自己。
她拍摄广告,一句“经得起多大诋毁,就承受得住多大赞美”立刻洗白了之前的负面传闻;她接受采访,被问及大S嫁给汪小菲,回应道:“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这句话在当时也成了独立女性的宣言,一举扭转了她的口碑,众人齐夸范爷牛X!
那时的范冰冰风光无二,收入在娱乐圈里常年排名第一,谁见了都要避让三分。
后来的事儿我们都知道了,冯小刚和崔永元因为《手机2》打嘴仗,范冰冰掺和进来,被小崔实名举报偷税漏税,一夜之间,“范爷”变成了“范8亿”,依然霸气十足,但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范冰冰虽然交上了罚款,但在娱乐圈基本处于半封杀状态,这几年她好几次试图复出,但刚有点苗头都被摁了下来,她也有些心灰意冷,将娱乐圈的资源全转移给了弟弟范丞丞,自己则继续蛰伏继续等待时机。
这次的戛纳红毯就是她苦苦等待的机会,范冰冰事先做足了功课,一口气展示了12个红毯造型,试图在复制当年女神登场的盛况。
可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的网络发达了,观众早就吃过见过了,她当年使用的套路已经被后来者学了无数遍了,早就不管用了。
以范冰冰最引以为豪的颜值为例。
她在ins上晒的自拍依旧美颜。
路人视角下的她依旧芳华绝代。
但神通广大的网友很快就找出外媒生图里的范冰冰,41岁的她也开始有了衰老的迹象。
这次的红毯秀上,范冰冰和世界首富马斯克的老妈一起走秀,精修图里,她的打扮珠光宝气,像一只永不凋零的白天鹅。
但是在网友挖出的生图里,这只白天鹅变成了一只膀大腰圆的大肥鹅,白的发光的皮肤也一下子原型毕露。
范冰冰的脸蛋成为形容为“整容模板”,但现在的状态像一个发面馒头。
另一套造型里,范冰冰穿起了国风裙装,整个裙子山林竹青为背景,裙摆位置却窜出一只猛虎,有点“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那味儿了,再配上祖母绿珠宝,昔日范爷的霸气又回来了。
但是别急,在外网的生图里,范冰冰再次“原形毕露”,精修图里的霸气和仙气都没有了,岁月的痕迹写在脸上,让人感叹红颜不在。
网友的评价一针见血,范冰冰已经老了,粉丝就别活在滤镜里了。
我们再看看范冰冰引以为豪的营销炒作。
虽然她在主流媒体上不再蹦跶了,但是在小范围里还在故技重施。
比如微博范冰冰超话里,粉丝就狠狠吹捧说,范冰冰的红毯造型被选为11个版本的最佳服装,两大顶级杂志对她的时隔5年重回戛纳做了专题报道。
如果在10年前,这一道说辞确实能唬住大家。
但现在网络发达了,很多较真的网友去外网刨根问底,发现戛纳官方根本没有所谓的“最佳着装”评选,那些大牌媒体只是报道了女星走红毯,根本没提到什么“最佳着装”而且范冰冰这套炒作手段早就被别人玩透了。
这次戛纳,蒋梦婕的通稿里提到,她成为“法国《名利场》ins唯一认领中国人”,“被外网评为最佳look”关晓彤的通稿里,也很巧合地拿到了“最佳着装奖”我不禁纳闷了,整个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黯淡无光,“最佳着装”却全被中国女星包揽,而且人手一个,这股歪风邪气就是当年被范冰冰一手带出来的。
“艳压策略”失败后,范冰冰改成了“自黑套路”,网上有人嘲讽她的某一套造型像“蚌精”,她直接发文自嘲,完全没有了当年范爷的霸气。
不要惊讶,如果平时关注范冰冰的话,会发现她早已走起了亲民路线,从明星下沉为网红,在快手、小红书、微博等平台晒美照,教网友化妆,顺带再做做广告带带货。
在网上,“范冰冰素颜”、“范冰冰怼脸自拍”“范冰冰路人视角”等词条也隔三差五出现在网上。
她素颜抱着小狗被摄像机捕捉到,网友评价,素颜都这么美?
她和朋友聊天被“无意”抓拍,网友评价,完全看不出是40岁的样子。
她在镜头前怼脸自拍,颜值是没得说,但气质上更像是网红,没有当年的明星范儿了。
这一切表面是无心插柳,其实是她的团队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既然没法在娱乐圈继续混了,那就主动放低姿态,营造出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
可惜的是,“范8亿”的名号实在是深入人心。
大家想看网红,想看素颜美女,00后小姑娘们不香吗?
一个40出头,身价过亿的过气女星刻意装嫩,想到她偷税漏税那档子事儿,更多人恐怕只会觉得膈应,显然,范冰冰的这条亲民路线也注定走不通。
范冰冰也想过重拍电影,国内主流电影圈混不下去了,那就曲线迂回的路线。
这不,今年年初,有她主演的文艺片《绿夜》在柏林电影节上映,让人感慨,演员范冰冰回来了。
可实际了解这部电影后,我们不禁皱起了眉头,这部电影是女同题材,范冰冰和韩国演员李英珠在片中有大量激情戏,在媒体的报道中,两人甚至为了艺术“真空上阵”,场面一度失控。
说白了,这部电影就是套了个文艺的壳儿,打了个小众情色的擦边球,噱头大过质量,最后难逃“网盘见”的命运,范冰冰想在电影圈真正复出几乎不可能了。
范冰冰沦落至此,多少是有些可惜的。
作为演员,很多人嘲讽她出道20多年,大家能记住的只有金锁一个角色。
其实她的演技真的不错,除了《还珠格格》,她还有《少年包青天2》《手机》《苹果》等代表作,她凭借《手机》拿过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凭借《观音山》拿下过东京电影节影后,凭借《二次曝光》拿下过华鼎奖最佳女主角,凭借《我不是潘金莲》成为金鸡奖影后。
如果她稳扎稳打,绝对是国内实力派女演员的代表,再加上她顶级的颜值,即使到了这个年纪也是大女主戏一部接着一部。
作为女友,范冰冰也称得上“爷们儿”和李晨谈恋爱期间,她对大黑牛是倾囊相助,李晨想拍电影,她一边忙自己的古装剧,一边无偿主演男友电影,并且甘愿做二番,《空天猎》拍完后,她出席各种高奢品牌活动,主动带着电影中的假短发造型为电影宣传造势。
后来偷税漏税被查后,她主动和李晨分手。
两人官宣分手的那句“我们依然是我们”当年感动了很多人。
作为好友,范冰冰也很讲义气。
她招惹崔永元,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是引火烧身,从她自己的角度看却是仗义执言。
冯小刚当年找她拍了《手机》,后来找她拍了《我不是潘金莲》,全都是她演艺生涯的代表作品,冯小刚是她的恩人,恩人卷入口水战,她选择站出来无可厚非。
而且范冰冰在圈内人缘极佳,在她当红时,呼朋引伴,在她落魄后,也没有人落井下石。
现在她弟弟范丞丞能在圈子里风生水起,很多和她的人脉有关。
范冰冰的问题是,野心太大,贪婪欲太强。
她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演员,非要把赛道从剧组挪到红毯上,给人的观感就是不务正业。
就拿她能拿得出手的《我不是潘金莲》为例,这部电影和《秋菊打官司》很像,范冰冰的角色和巩俐也如出一辙。
论气场,论成就,论美貌,巩俐都在范冰冰之上,但同样出演村妇,巩俐提前一个月去农村体验生活,一个月不洗澡,用袖子擤鼻涕,把探班的刘佩琦都吓了一跳,她一出场就是一个农妇的感觉。
反观范冰冰,她是拿到了影后,但影片中她骨子里有农妇的气质吗,她能拿奖,是冯小刚的功劳,是众多演员抬轿子把她抬上去的。
所以她拿了那么多影后,但在大众心中,她的明星身份远大于演员身份,她宁可在红毯上艳压别人,也不愿在表演上多琢磨一下。
在男女关系上,范冰冰给了李晨很大的帮助不假,但她更多的身份其实是个交际花。
她流连于各种权贵和大佬之中,坊间关于她的桃色新闻至今不绝于耳。
20年前,小报绘声绘色写着她和某大哥在北京小区同居数月,20年后,网上绘声绘色讲着某某大佬为她支付了8亿欠款。
当这些大佬一个个倒下,自称“我就是豪门”的范冰冰,也就同无根之木一样瞬间垮了。
再进一步讲,范冰冰的问题不只是葬送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而是败坏了整个圈子的风气。
在她之前,娱乐圈虽然乱象丛生,但基本的规则还在,女明星向上位,营销炒作可以,但必须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
在她之后,娱乐圈乱象丛生,某女星在红毯故意摔倒博关注,某流量小生没有作品却频繁上热搜,某歌手没有一首代表作品敢开演唱会,这些乱象从根儿上刨都能指向范冰冰。
一个范冰冰倒下了,更多个范冰冰还在圈子里兴风作浪。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范冰冰非要戴上那顶皇冠,最后被这顶皇冠压垮。
套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在过去享受了多少赞美,现在就要承受多大的懊悔。
很多人不禁唏嘘,范冰冰现在是一地鸡毛加一无所有。
我看来,不要为范冰冰感到惋惜,消失过气隐退其实是她最好的归宿,戛纳之后,范冰冰的裙摆后留下了一大笔“遗产”,这笔“遗产”需要内娱用好多年才能慢慢消化。
两个人没有cp感,或者说是导演没有拍出两个人的cp感,剧情里,两个人不小心相遇,但是爱上对方或者说喜欢上对方,并没有拍出来。
只是在浴室里的暧昧,一直是拿暧昧、或者说床戏去拍出两个人的cp感。
导演应该用剧情、事件推动两个人的进展,不然显得两个人很突兀,最后的结局就不是太感人。
一直进入不了她俩的世界里。
女儿这个角色确实不讨喜,总感觉导演拍出的她很油腻,不清爽,冰冰倒是挺清爽,我觉得演员是一部分原因,系鞋带那块拍的女二就还挺清爽的,不知道为啥前面拍的女二咧嘴、瞪眼怎么拍的傻乎乎的。
很油腻。
整个剧情情节有点地方太肉麻,因为拍的手法很现实、很记录的感觉,但是剧情又很“女生”,感觉是为了拍出剧本里的“系鞋带、摸头”才拍出来的。
但是真的很割裂。
女二刚开始给人的感觉油腻,冰冰还好,但是冰冰有些演技依然会给人感觉她并不喜欢女二,只是情节上平铺直叙而已。
所以两个人加在一起就等于负数了。
包括杀人、以及第二次杀人,女二杀人的动机都没有被强化,所以当那个男人再次被杀死时,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又来?
而且她们逃走时那么害怕,怎么冰冰见到男主时反而不害怕,刚被他强奸过、不怕他报仇吗?
如果真的心疼为啥第一次杀他的时候不抢救一下?
总感觉他俩的关系很无语,冰冰的角色也很空洞,别人让干嘛就干嘛,一点都不聪明,感觉接近“傻白甜”。
而且冰冰最后的选择也很突兀,另外扇巴掌本身是爆发点,但并没有爆发。
为了扇巴掌而扇。
如果慢慢的拍,可以拍出文艺的感觉。
如果拍的节奏强一点,可以拍出恐怖的感觉。
如果拍的惨一点,可以拍出人生的感觉。
如果拍的cp感十足,可以拍出爱情的感觉。
但是都没怎么拍出来,我觉得导演想要的太多,或者是导演准备的太少,整体都很空洞,不文艺、不恐怖、没有爱情。
只能说太空洞,冰冰就像个没有生命的机器人。
导演让往哪拍就往哪拍,拍完我觉得真实的冰冰很可怜,拍完强奸戏、拍拉拉戏,她不喜欢那个男的、也不喜欢那个女的,但必须得拍,为啥要去救那个男的?
又为啥要救那个女的?
感觉俩女的有点笨,看完捉急,又觉得她们自己对影自怜,就命运的捉弄没拍出来,命运的抵抗也没拍出来,就横冲直撞。
真的服了,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她俩早死一百次了。
果然還是高估了,情感糾葛幾乎為0,全靠腦補。光從設定看還是很好磕的,皮衣、機車,希望每個「沒長大」的小屁孩兒都有姐姐疼吧😭(推綠卡老公下樓那裏綠毛好勻稱,是剛染的嗎?補拍的?為啥嘞?fbb!我就知道你肯定有今天!根据预告和简介猜测一下:bound/惊世狂花+彼女(预告里的范有点致允熙里金喜爱的感觉),主动撩拨型活泼好动的绿毛小妹妹+外表高冷但内心炽热的闷骚摩托女,在犯罪中上演情感左右摇摆的纠结与挣扎。基于猜测的期待:能不能拍出这种情感纠葛。预估:三⭐️、7.2;话题性高,但对片子本身留点余地。
一颗星给李周映那莫名其妙追星般追求范冰冰的自然松弛演技;另一颗星献给范冰冰五年没戏演全程苦大仇深的锁眉状态——这些年她太不容易了!剩下的就是失望,对导演把控整部电影的能力失望;对编剧才思枯竭逻辑涣散的创作能力失望!最后,感谢一下导演,让范冰冰完成了出演女同性恋角色的愿望!
在verdi music hall的大屏上看见范冰冰说实话第一次让我觉得她有那种含蓄的气质。但是后来她一直皱着眉头以至于我开始觉得自己的额头很累老怀疑是不是自己也跟着她皱眉头。而且我其实挺不喜欢绿头发女孩这个角色的,感觉她对姐姐的那种玩味的姿态、冒犯边界的举动、嘴部的表情都让我觉得好像在看一个男性的小流氓,以至于后面激情戏开始的时候我都感到别扭,当然也可能只有我一个人这么觉得。总之在柏林读书的第一个学期、参加的第一个电影节,还是挺有纪念意义的。
你们女同也搞“柔情大姐姐x叛逆绿毛小狼狗”是吧....氛围不错,用各色灯管漫漶出的背景简直好好给张艺谋在《坚如磐石》里的弱智光污染上了一课,把冰冰拍出了极致的美感,可惜虽然范冰冰眼前的发展趋势大体类似汤唯,但毕竟韩帅为了范冰冰的《绿夜》并不是朴赞郁为汤唯的《分手的决心》。当配乐和摄影让你以为它是一部现代都市的新黑色电影或所谓“旅行电影”——韩国的漫漫长夜正侵蚀挤压着人的生存空间,逼人疯狂——时,恍惚间又有点反类型片的质感,看完才发现,影片根本无力往非类型片或类型片的任何一边靠,它强行虚浮得无法言尽。不然物质的层次在哪里,当它先拍街景,尤其是开头大量教堂十字架?不然生活在哪里,既然主角分别是移民与毒贩?不然情感流动在哪里,既然她们是女同?*相似之物汇聚于一处,仿佛她的身形嵌入了我的世界。
放映事故无字幕,好在看过梗概就不大影响,反而这个似是刻意保留的破碎口音比较致命。情节是非常之套路,80%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行为都猜得到,有点失望的。后面声画配合打得漂亮,尤其最后那下,首尾音乐美美的。锁的演技挑个别片段出来看还行,完美的脸,可一挤眉就逃不开以前角色的影子,实在难说有什么可塑性。李周映尽力了,举重的时候就有种姬圈天菜之感。在这个不得不聚精会神的场子,这部片还能让人联想无数,想到苹果想到瞬息全宇宙想到堕落天使想到风雨云想到南方车站等等等…#LEAFF
刻画的不是同性爱恋而是女性之间的救赎,有点可惜很多东西只能藏在话语间,导演也没能把关于母亲的情感线路刻画得再明显一些
范冰冰绝对是有导演调教就可以大放异彩的演员之一,作为演员的生命力让她在每一个认真对待的角色上镀了一层神彩,美丽不是女人的原罪,她绝对是21世界最被世人妖魔化的顶级巨星之一,看过她的文艺作品你绝对感受得到她长枪短炮千面形象下,最宝贵的好演员的初心。
因为是亚洲女性出逃的故事,已经等待已久了但又怕期待太高。看到不仅是女导演和女演员,创作团队里大半也是女性,很开心!绿发女孩是很灵的,隐喻式的结尾也不错。看出还是挺花心思的,喜欢烟花和口香糖的设计,但细节还有些粗糙,有些台词写的和说的不太舒服。但关于聋人和手语的元素是挺欠考虑的,沿用了很多刻板想象,尤其是用常人感到陌生的手语帮助塑造了非人的男性角色,女主嘶吼着问只用手语的聋人“她在哪里”可能有健全人中心的戏剧效果吧但并不合逻辑,我一下子就出戏了…
如果现在这些国产片都能动不动七分八分,就没理由不给绿夜四五星。范冰冰其实很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如果不演倾国倾城大美人——她已经在现实中演了很多了——那就只能演社会边缘人物,在这张浓艳的面孔下,一切奇迹都有可能发生。其实跟女同没太大关系,只是借用了女同的元素,绿头发的女二有点象征化,反复问范冰冰你到底在怕什么?无疑是片中对男权社会的一句最强控诉。
11.5 AFFBCN,像在写命题作文,把所有符合命题的元素往里塞,但其实挺可爱的。我觉得剧情不差,是节奏比较无厘头。多一星给女导演和女演员们
冰脸在江山在,剧情一般般,船戏刺激太敷衍,结局略显仓促了。作为拉拉片中等偏上,文艺片一般,应该多拍两女主互动的,还有我至今都想不明白冰那么好看为什么会会找那样的棒子人,后来联想到汤唯在分决里的背景就明白了。导演既想拍出拉拉的不容易,苦中带甜,又想拍得文艺又高级,结果两边都没拍好,时长又不匹配,及格线边缘也是有原因的
绿色,夜晚,选择,狗,死亡。
是诈骗吧?到底是谁在吹fbb的演技和美貌啊?不存在的东西 只看了肿胀的脸肥胖的身躯 十年如一日尴尬的演技和毫无美感的镜头
范冰冰确实太好看了,李周映的表演仿佛得了油腻男演员的真传。总之本片主创没有一个是女同吧,太典的顺直看女同叙事……这都2023(2024)了,咱们的性少数群体叙事就不能与时俱进一下?
充分的冰冰人设电影,灵感诞生于微博自媒体和小红书。同性情最终毫不意外再次成为剧本意淫的对象,不如一张vogue封面独角戏来得爽快。杀夫桥段宛如一次对汤唯 晚秋 和 分手决心 的拙劣模仿…
别他妈乱拍了,一星给范冰冰的颜跟李珠英。
.
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让我觉得过了三个小时
2.5 冰冰姐美是真美,但是演得总给我一种差点儿就到位的感觉,我看不到角色,只看到她在演戏。好僵硬的感情戏和剧情,故事有点单薄,再加上两边都蹩脚的韩文中文表达,看得不仅磕磕绊绊一头水雾还有点点尴尬。女同床戏拍得从观感上来说,好没必要。
剧情断章太多,好几个剧情点因为欠交代所以看不太明白,人物身上的线索也续不上,结尾的时候明显感觉「这就结束了」?至于同性元素,有一种为了同性而同性的感觉。也不能因为老公不行,就拿同性当解药吧…配合上剧情推进的节奏和两个演员微乎其微的化学作用,就显得更刻意。表演就是三板斧:皱眉、瞪眼、扭侧脸,不知道是生疏了还是没进入角色。好几个瞬间都觉得「她对这个角色来说太漂亮了」以及「何苦要受这些气」。感叹冰冰姐真是成也美貌,败也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