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是一部好电影,至少在今年羸弱的电影市场中,能得见这样质量规整的影片已实属不易,然而相比于前期的诸多期待,《人生大事》终究距离那类令人充满惊喜的作品差了一步。
在“殡葬”这样一个很有潜力题材的加持之下,本片尝试着加入了不少其余的元素,比如朱一龙和小女孩辗转的“父爱”,比如充满着城乡气息的武汉背景,但显然,导演未能很好地将这些剧情编排出感人至深的效果,剧情的发展是程式化,且可被预料的。
但好在题材的加分和剧情本身也算非常工整,固然影片没能达到直击灵魂那种深度,也足以称得上讲了一个好故事,并能带给大部分观众足够的愉悦与享受。
“殡葬”题材,确实是很容易出彩的题材,就如同片中父亲所言,死亡,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而基于这种永恒的逝去,倘若愿意挖掘,那么无论美丽,丑陋,欣慰,伤感的题材,都能在生死两别的故事中寻到一席之地。
而更重要的,便是身为殡葬行业之人,对于生死的态度,作为守在黄泉路上为死者送上最后一程的人们,他们在复现每个死人生前神采的历程中,对人生便能有更深的理解。
《人生大事》既然讲述这个题材,自然或多或少触及了生死的内核,但本片说起生命的体悟,更像是主角在一桩桩迥异葬礼后成长的故事,孩童的葬礼,情敌的葬礼,一直到最后,把自己父亲射到天上,剧作处理毫无疑问有偷工减料的瑕疵,但总体而言,角色的成长刻画得还算完整。
然而剧作者显然并不满足局限于“殡葬”,小文的加入便算是对整个压抑氛围的一种调剂,从收养小文,莫三妹和小文从不对付到亲同父女,到收养,到狠心放弃,最后还是寻回小文生活在一起,这条故事线同样非常完整,也占据了全片1/2的剧情。
于是男主的成长,便不仅于一场场葬礼中接触死亡而获得的生的感悟,更是在照料淘气孩子的历程中,和自己,和孩子,和长辈彼此和解的一段历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编排得还算不错。
只是从剧情的转折来看,依旧过于随意,小文的几次离去和归返几乎是可以预见的,而男主看到亲生母亲便以一种“绑架”的手段送走小文的剧情便也显得过于刻意。
从结果来看,两条线索的叠加并未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固然其中交汇在小文对姥姥的怀念,但殡葬和养女儿两段剧情彼此交缠,互相削弱了每条故事线的力度,而每条故事的收束,父亲的死和小文送离与回归,又因为把爸爸炸上天和亲生母亲的死而复生而显得怪异,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剧情的可信度。
其实,一部电影并非不能包罗万象,我比较喜欢的导演杨德昌的几部作品,《一一》,《海滩的一天》,《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恐怖分子》等,都试图描绘多线剧情彼此缱绻的复杂故事,尤其是其最知名的《一一》,从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几乎全景覆盖了人生每一个阶段,并让一个个故事聚焦于“人的后脑勺”的这一中心思想,呈现给我们那些不属于我们,但又真实存在的“人的一生”。
当然,这样的作品往往需要非常精细的编排,每一条故事线都需要足够令人置信,否则任一线索的崩坏,都会让整个故事走向混乱与无趣的结局。
《人生大事》显然没有这样的剧作功底,全片作为题眼的“大事”,在父亲口中缓缓念出来“人生除去死亡没有大事”之时确乎能让人心潮澎湃一下,然而回过头来细想,这个主题真的是本片所要陈述的吗,怕是只能算一句好听的格言而已吧,莫三妹转手就抢过父亲骨灰,炸到天上,大概也显出了这所谓的“大事”,只是一句玩笑而已,我们并不求主角真的有多么“尊重生命,敬畏死亡”,但“人生大事”加上遗言里“有创意”的需求,得出的竟然是江滩的漫天烟花,未免过于冲动且武断了一点。
剧情中同样过分随意的便是亲生母亲的突然出现,这几乎像是剧情上强行圆回来的一个补丁,毕竟对于小文这条剧情线,必然会有一波离别的高潮,但为了硬凑这段剧情,从国外监狱里拎出来一位母亲,又让莫三妹降智般把孩子绑架打包带走,就实在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了。
于是,这些剧情上让人难受的点,让本片的剧情流动变得不那么流畅自如,观众大概也会在某些时刻感受到一些无趣,换句话说,本片最关键的节点缺少那么一些让人心满意足的“设计感”,而“设计感”正是能让影片脱颖而出的关键。
于是本片未能让我足够满意,但总体而言,无论主题还是角色的成长,《人生大事》的完成度还是可圈可点,最后给小文带回姥姥的声音也算有一点励志的小感动,武汉话与汉口城市的背景倒也让本片蛮接地气(当然也不经意间降低了丧葬的庄重肃穆之感)。
诚然,人生一辈子都会走向死亡,死亡或许也就成为了每个人都避不过的“大事”,然而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去爱,去恨,去经历离别与重逢,感受欣悦与悲伤,这些感受与经历,又怎能称作“小事”呢?
只是,人生事太多,电影短短一两个小时往往无法讲个透彻,毕竟很多人活一辈子都还活不明白呢,所以还不如撷取三千诸事中的一瓢,把故事讲细,把故事讲透,或许也能比这样试图大而全的题材更能让人感同身受。
影视作品要讲好故事,立起人物于我看来,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其第一要义便是要讲好故事,小说更不消说,首要的便是塑造人物,讲好故事有两层含义,一是捡个好的故事来讲讲,二是拿来的故事好好讲讲。
这两个"好",好故事的"好"是根本,没有好的故事,纵然笔者导演天花乱坠神乎其技那也最多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第二个讲好的"好",是第一个的保障,有一种珍馐万千,也要通其庖解之法的意味。
首先来谈一下人生大事这部作品的原料故事,一言蔽之就是一个倒霉殡葬师大叔和一个孤儿的故事。
这种题材放在别的行业可能并不罕见,多得是这类双向救赎的片子,但是加上殡葬业这个设定瞬间就变得不那么常见了。
中国自古以来便讲究"事死如事生",对往生之人的丧葬礼节尤为注意,另一方面世人却觉得殡葬业晦气,死亡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人生大事却将这样一个被常人避讳的行业搬上了大荧幕,通过四场葬礼一次敛尸将老死、早夭、心死、横死、告别这些人生大事大剌剌的展现给观众。
这几场葬礼也是这个故事的一条明线,为了孩子仓促送走老人、为了事业遗憾送走幼女、为了钱送走自己,最后的敛尸和第四场葬礼是整个故事的结尾,借一个殡葬业老人的话道出了最质朴的人生大事:人生除死,无大事。
人生大事这部作品还有另一条暗线,就是人物的成长与认知的改变。
莫三妹这个人物在经历了偃苗助长式的童年以后,他的性格中有一部分的幼稚保留了下来,随着他年龄的增大变成了一种不成熟的执拗,他就带着那样的固执与不完整在这个满是成人的世界横冲直撞,把自己碰的头破血流。
这种幼稚造成了他的混不吝、他的自卑,没错就是自卑,莫三妹张牙舞爪的向他出狱后的这个世界宣告"老子要换个活法。
"更是印证了他内心对于殡葬业的这种自卑。
而这种心理却随着一场场的葬礼和小女孩小文的出现被逐渐的治愈,对莫三妹来说他的成长线是一条自我认知的线。
幼女小文的线似乎要更简单一些,通过一个小女孩的眼睛来认识死亡。
在她眼中,死亡完成了从装到大盒子被烧成烟了,到烟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梦里能看到,再到死了就是再也看不到了,但是还是变成星星这样的转变。
用一个小朋友的目光来看待这件讳莫如深的大事,死亡好像变得浪漫温暖了起来。
影视作品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真实,近年来影视作品出现的一个非常共性的问题就是"悬浮",事实证明,脱离了人民群众的作品绝不会出佳作。
好的影视作品必要一端连着人间烟火,一端连着精神世界,人生大事脚踏实地的做到了这一点。
这部作品拍摄于武汉,这个充满烟火气的英雄城市,整个电影的质感像是你进来一家老店杂货铺,你可以看到一切你熟悉的东西,那些布景中的门头房就像千千万万个我们遇到的街角,那些过早的人就像我们在早餐摊遇到的人一般,莫三妹就像那些我们在街上看到后会退避三舍的街溜子,一整个下来让人有一种置身于内的感觉,这也是平凡生活的要义,真实的环境才能讲好真实的故事。
另一个真实的点在于这部电影全程采用的都是武汉的方言。
其实,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并不是一个新活儿,反而是一个传统的亮点,在大家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中有很多方言的声音,像武林外传中佟湘玉的关中方言、炊事班的故事中各地方言,还有近年山海情中的甘肃方言。
方言本身就带着一种真实的力量,更有力的就是方言中的"脏话",哐哐两锤把观众直接锤进了武汉的街头巷尾,听着大大小小的人都在自称"老子",骂人"个斑马"。
不妨想一下,如果莫三妹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喊着"孝子打碗",那我是绝对带入不了的。
最后提一真实的点在于这部电影中除了莫三妹的其他人,其他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故事,只不过这篇拍的是三妹的大事,但是这些人也都是真实的存在。
无论是窝窝囊囊的"啸天犬"老师演的舅舅、还是给三妹带绿帽子的前女友、还是之前小偷小贩的合伙人都是真实而饱满的人,电影没有因为要讲述莫三妹的故事就把他们当成背景板,而是呈现了一卷丰富的江城群像。
影视作品要动真情,讲真意情意二字之难,是因为它看不见,摸不到,全在观众的心中,若是观众感知到了,那你这部作品就是有情有义,若是没有共鸣,那你这部作品便可以扣上一个索然无奇的帽子。
动真情,讲真意,落的还是一个真,情意的产生和表达与消失都要是真实的,不能有"飞来横祸"式的表达或是"技巧大于情感"的表现。
人生大事这部作品大情感的表达有一种重剑无锋的感觉,它是借一老一少两人的口叙述出来的,一个是稚嫩孤女不懂死亡为何物,另一个是殡葬老人,见惯了人世生离死别;一个是稚嫩口吻的"种星星的人",一个是直白质朴的表述"人生这本书总会到最后一页"。
大情感的表达利用若干个小情感的转变层层推进,最后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直直的抛给你,"人生除死,无大事。
"人生大事这部作品从表达上看没有什么明显的高潮,也没有什么刻意的先哭后笑的传统套路,一切都是随着时间随着人物的成长向前推进,让人觉得似乎事情就应该这样走。
演员的表演让我觉得无比入戏,朱一龙告别他以往谦谦君子的形象,挑战了这个外貌形象差别极大的角色,最后也是完美的诠释了莫三妹这个人,后面看电影发布会的时候觉得莫三妹和演员本人应该是两个人来着。
小文的饰演者杨恩又演技很灵,小孩子表演没有技巧全是情感。
其它角色的塑造都是十分饱满到位,包括尖酸刻薄舅妈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这部作品还是有一些不足,最首要的一点就是节奏太快了,观影至一小时的时侯就感觉按照这个故事量应该是要结局了,节奏快可能受时长影响较大。
再加上前期一些拍摄手法有点蒙太奇的晃动感,仿佛是一桌大菜一下子要塞嘴里一般,有些目不暇接。
当然这些手法与节奏方面的缺点总体上说是瑕不掩瑜,作为一部剧情喜剧电影,人身大事绝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作品。
逢阵必输纸将军,见义勇为泥菩萨。
《人生大事》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家也正好有“人生大事”要发生。
我二姨正在经历最后阶段的病痛折磨,家人已经开始在商议“大事”的流程,我的一个姐妹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她跟我说姐,你放心,我保证把二姨好好地送走。
她的工作,和电影里的莫三妹一样,都是殡葬师。
所以我对这个电影的感觉很复杂,既想看,又害怕。
我首先是怕死。
我从小就怕,我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每天追着我爸问“怎么才能长生不老长生不死”,我爸就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告诉我:要保持好心情和好身体,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就能长生不老啦。
现在想想,我爸那会儿一定在心里念“这个逼孩子谁生的赶紧给我弄走”。
从小到大,无论是家里的亲人离世,还是身边的朋友猝逝,都是别人去做了所有的工作,甚至替我承受和消化掉了所有悲伤的情绪,我的世界仿佛一切如常,我也有在好好生活,但是,我从来没有好好地跟离开我的人告别过。
不光是现实,就算是看剧看电影,我也拒绝看到跟死亡有关的结局,很多故事我至今都没有看到最后,就好像我不看,那些人就还活着一样。
我很清楚我一直在逃避,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清楚——世界总有坍塌的那天,我得学着自己重建。
就像莫三妹说的:老子要换个活法。
我太喜欢莫三妹这个人了,一个内心柔软的糙汉,整天说着不中听的话,做着不讨喜的买卖。
就像是你我生活中都出现过的那种混混,人未必是坏人,但天生反骨,你越说他不行,他就越不想证明;你越觉得他没用,他就越要破罐子破摔。
就是这么个人,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什么都在乎。
他见不得妖魔鬼怪欺负老实人,也见不得别人欺他瞒他应付他,他更见不得蒙在生活头上的那层华丽面纱,他只要见到就得撕下来,有什么好掩饰的,掩饰你个大粑粑。
他是很多人眼中的扑街仔,但他可以成为小文心里的孙大圣。
全片提到最多的两个词,一是童年,一是积德。
关于童年,莫三妹一直说自己是个没童年的人,因为他的童年就是跟着父亲做殡葬,但就是这样一个没童年的人,为了守护小文的童年而拼尽了全力——给她安稳,陪她玩耍,送她上学,给她能给的一切,包括他没有察觉的父爱。
朱一龙和杨恩又演活了莫三妹和小文,让我看到了一对没有血缘关系却密不可分的父女,活得脆弱又强悍,艰难又勇敢。
你看着他们的眼睛就会发现,这浮躁世间原来也并不都那么操蛋,总还有些温暖的情感藏在你尚未去到的彼岸。
关于积德,起初的莫三妹因为做的是殡葬生意,走到哪儿都要被人骂“积点德吧”,然而,这行本就是积德的活儿,送人即为渡人。
莫三妹的父亲,用毕生经验还原逝者生前相貌,是渡人;莫三妹的二哥,用自己的命换回一条尸体,是渡人;到了莫三妹,从对这一行不屑一顾到心怀敬畏,“见义勇为泥罗汉,逢阵必输纸将军。
”所行之举皆为渡人;“上天堂”的每个人,都是在渡人,渡人即是积德。
讨论生死的电影,总会让人对人生有些新的感悟,《人生大事》也不例外。
都知道人生苦短,有人天生赢在了起跑线,有人不管怎么努力也还是会输。
可是输又有什么好怕的?
赛场上比输是因为我不足,感情里认输是因为我在乎,小汽车摇不到号打麻将几天不糊,想去店里吃个火锅也得等疫情结束,输了赢了又如何?
出来的时候有胖有瘦有贫有富,走到最后都是一缕轻烟东邪西毒。
看电影之前我做足了心理准备,我以为会哭得很惨,又或者是看完之后心里堵得慌,但结果竟然是被治愈。
原来告别可以有许多方式,有悲亦有喜;原来那些我们以为再也见不到的人,不过是换了个地点继续陪着我们,像天上的星星,像盛放的烟花,像一个新来的人,像一首好听的歌曲。
人走了,带不走回忆,带不走尘世间的浓浓烟火气;活着的人,在之后的每一天里,都会在这样的陪伴下继续活下去。
人生除死无大事,有情终老便是福。
活着的时候坦荡,离开的时候从容;人潮人海中心怀敬畏,夜深人静时看看星空。
那天,做殡葬师的姐妹跟我说,之后二姨的葬礼上需要一个生平简介,我说好,我来写;老妈跟我说,你要好好写,我说好,我知道。
这一次,我想试着,好好地说一次“再见”。
我不再怕就此别过。
我永远爱人间烟火。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一个点,是主创团队用特别具象写实的手法,融入了相对抽象感性的人生思考,观众尽可自由选择对号入座或不入座,“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无论何种境界,观照自身,总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二个点,来自于剧中所选用和改编的音乐。
当然,作为一个音乐门外汉且在仅仅只看了一遍电影的前提下,我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从片头到片尾贯穿始终串联起所有故事、反复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李叔同先生创作于1915年的《送别》。
朱一龙和杨恩又合唱的片尾曲《种星星的人》也是由此曲改编而成。
其实听到熟悉的《送别》,除了想起李叔同先生(和林楠笙)之外,可能许多人还会和我一样,想起一部挺久以前的老电影《城南旧事》,这部电影的主题歌也正是这首《送别》。
除了选曲上的共同之处,更绝妙的是,《城南旧事》也是同样从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人世的沧桑无常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英子,善良纯真,跟小文年龄相仿,和小文对外婆的死亡无法理解一样,英子对身边发生的各种变化也充满了不解和疑惑:秀贞消失、小偷被抓、奶妈离去、爸爸病故……在一场场相聚离别、一次次得到失去中,英子被迫慢慢长大,我想她后来大概也明白了,人生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途,有幸福的相聚,自然也会有痛苦的分离。
而人生大事里的小文,虽然从小父母双“亡”,看似比英子的人生更加不幸,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还是比英子幸福的。
除了时代背景的不同,在遇上三哥之前,她有外婆宠爱;遇上三哥之后,她更是有了爸爸呵护。
面对死亡,她有三哥为她编织的关于星星的温暖童话慰藉心灵;面对命运,她有三哥挺身而出重新给她一个温暖的家遮风避雨。
英子是在痛苦的失去中被迫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而小文却因为有了三哥得以延续了幸福童年的长度——“我以后再也不害怕了,因为我有爸爸了”。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同,所以《城南旧事》中的《送别》,清冷苍凉,充满了人世无常的悲凉和离别的惆怅,而人生大事中的《送别》,却变换了原曲的沧桑基调,变得温暖柔和了起来,尤其是片尾部分朱一龙的翻唱(各位万万不可错过!
),更是在延续了《种星星的人》的温馨暖意之余,自带了几分活泼和灵动,将这首原本苍凉的《送别》唱出了可爱幸福的味道,简直是音乐改编的神来之笔,真的太太太太太喜欢了!
(为此看完电影我还特意再去看了听了《种星星的人》的MV和音源,确定导演没把这段翻唱加到里面去,觉得挺遗憾的。
)而这温暖人心的《送别》,大概也是这部电影想要通过音乐传递给大家的吧?谁说死亡一定悲伤,离别一定凄凉?
我们也可以选择珍惜人生,过好当下,在终局来临之时,以温暖的回忆化解悲痛,借无垠的星空寄放思念,唱温暖的《送别》挥去离殇——只要生命曾如烟火,绚烂绽放!
目前这部电影的各路影评(营销的,真实的)让我怀疑自己的观感,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整体上仅是将将及格的水平,不用往“年度国产电影”的方向上去凑了。
当然,当下院线这情况,年度能上映的影片本来就有限,如果按数量比例来评,这部及格之作也许能给人留下印象,但这样的榜单有意义吗?
19年因为参加某创投活动,看了这部电影的完整剧本,当时还叫《上天堂》。
非常喜欢,那版剧本里有相当丰富的华北地区(白洋淀)丧葬文化的具体民俗,而且没有刻意地让几场葬礼都与男主有职业身份之外的关系。
那个版本是基于导演刘江江的生活经验积累,可以理解后来有了出品方之后,无法避免地要平衡一些其他方面的意见,包括所谓商业考量,但失去了这位新人导演原本所具有的经由生活经验形成的个人风格,以及底层人物之间互相关怀的真实温暖。
早期的剧本里白雪、建仁都有各自的来处,经历及主动性。
现在除了在人物介绍上能看到白雪是“东北浪妞银白雪”、建仁是“广东烂仔王建仁”,具体的影片里,这两个人物完全沦为了工具。
猜测这些改动是基于商业逻辑中尽量将剧情集中在主角身上、使主线明晰的考量,但这事实上也与塑造立得住的配角人物不冲突。
112分钟的片长不算短,足够让除了莫三妹、武小文之外的人物也有记忆点,现在这些角色里,能拿得出来营销或者讨论的就只有“朱一龙突破过往角色”“杨恩又灵气”了。
实在可惜。
以上绝无抹黑之意,只是觉得新导演的处女作之路有太多妥协,这部电影也许会是商业上的成功之作,利于出品方。
但对于这个项目最初的发起者,刘江江导演,究竟多有助益呢?
就是很开心能够参与到电影《人生大事》的路演中,也很幸运的看到电影各位主创。
让我感到很惊喜的就是,饰演莫三妹的武汉籍演员朱一龙,和之前在《知否》里的齐衡、《叛逆者》里的林楠笙可太不一样,痞帅殡葬师和翩翩公子对比过于强烈;莫三妹和小文之间的互动,也超级有爱,这可不就是现实生活的一对怨种父女么……电影《人生大事》真的是一部很有烟火气,很能够温暖人治愈人的电影,影片全程武汉话,就很有代入感。
其实说来,平时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并不是一个太有泪点的人,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电影开篇就给了我重重一击,小文喊“外婆、外婆”的时候,我觉得我整个人都要绷不住不受控制了,因为我想起了在天上的外婆和外公(武汉人很多时候是称呼家家和爹爹)……电影里小文有一个会给她缝布偶,会做好饭等他回来吃的外婆;我也有一个会拿着网子在小河沟里给我捕小龙虾,夏天会给我准备一屋子西瓜,怕我没胃口吃饭骑着三轮车去隔壁小镇给我买凉菜的外婆……2019年3月到5月间,外婆和外公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去了天上,变成了继续相互守候的两颗星星。
对我来说,在没有完全接受失去外婆这个现实的同时,外公也没了。
他们在乡下的老房子要拆迁了,之前专程回去看的时候,老房子的破败和往日的回忆参杂在一起,现实似乎连充满我儿时回忆的地方也要一并剥夺,心里窦的缺了一块。
今年是他们走的三年,按道理是要去扫墓的,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我都没能陪妈妈去墓地扫墓,其实就是积累了太多遗憾和可惜……看完电影感触蛮多的,想说的想记录也都还挺多,有时候把埋藏心底话写出来也是一种释怀和治愈,我们并不是要忘记,而是在心里珍藏与他们最美好的记忆。
电影里小文有爱他的三妹爸爸,电影外的我有爱我和我爱的家人,我想告诉在天上的外婆和外公,其实我现在挺好的,即使有什么小的波折跟不开心,我也会变得更好……我们开心快乐的生活,才是对天上星星最好的告慰……希望大家6月24日也都能到电影院观看电影《人生大事》,一定会收获到满满的感动!
首先,这电影肯定不是烂片,而且还有不少优点,题材好、故事大纲好、演的好、人物塑造也不错。
尽管集结了这么多优点,这部电影作为长片还是不太行,导演和编剧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这么长的叙事。
因为它的缺点太明显:刻意,刻意制造矛盾,刻意煽情,刻意转折。
这片最刻意的的地方,就是莫名其妙跳出来一个妈妈要把小女孩带走。
一个故事往前推进,依靠的是人物动机和行为,编剧不能为了推进,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个人,这属于强行插手,就像一个故事中的主角要死掉,他可以有很多死法,但必须根据人物性格带来的命运转折,而不是编剧突然让一枚导弹掉到他家里,这肯定不合理。
突然出场的这个妈妈,一通强行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死,变得很爱女儿,天天哭着要带她走,带就带吧,还不跟小女孩说,小女孩都聪明到能搞来30万了,你要沟通的话肯定能理解吧。
好吧不说就不说吧,还非要等到晚上睡着偷偷送走,这里编剧太刻意了,就是为了造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因为小女孩肯定会找回来,就可以煽一波情,然后爸爸和妈妈结婚,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其实妈妈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就能想到她会和朱一龙在一起,只是没想到这么狗血。
其他很刻意的地方片中有很多,随便举几个例子:1.小女孩找姥姥舞伴搞来30万,明明取姥姥的钱可以让朱一龙去取,非要找个老头花30万办个假葬礼,还演了一出宫廷戏,这里我理解要显得荒诞,但其实非常格格不入和莫名其妙。
完了最后还被家人捣乱,这个就更莫名其妙,套了一个孩子争夺拆迁款的理由,一点也说不过去。
2.恢复手表中的数据,被搞的跟演大片一样,我能理解这样显得朱一龙很在乎,但这么处理,只会显得很傻。
3.绿了朱一龙的前女友,莫名其妙死了老公,然后还找回来,难道这个地方就没有其他丧葬师了吗?
其他的大家补充。
第一轮点映的时候有幸赶上了。
除了感受到三哥和小哪吒的相互救赎和温暖之外,其中很多幕都会让我想到我爷爷。
老头子倔强了一辈子,连走都没有让后辈操心。
知道自己癌症晚期之后就偷偷买好了走那天要穿的衣服鞋子藏在衣柜里,自己去选好了墓地位置,又谈好了戏班和后事的价钱,最后给自己买了纸钱之后就卧床不起了。
一直以为他能撑着和我们过最后一个年,但是在他卧床大半个月后,我接到电话赶回老家就看到他直挺挺的躺在床上,周围嘈嘈杂杂,我哭的连家门都迈不进去,就好像只要我不进门就可以骗自己他还在一样。
他出殡那一天,我坚持要跟着去火葬场。
小小的镇子,有人去世了都会请周围相熟的朋友亲邻抬棺,他这样帮忙送走过很多人。
小时候有一次在饭桌上说起这个,奶奶说他很害怕火化,他当时一边喝酒一边应和“是的,我不怕死,但是火化看着也太可怕了”。
他被推进焚化炉里的时候我就在想着“爹爹,我们大家都这样看着你陪着你,是不是能给你多一点勇气,让你不那么怕。
”有时候真的希望自己不要那么快长大,有时候又希望自己能够成长的快一点。
转眼他已经变成星星守护我一年多了,今年我要结婚了,他应该也很遗憾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幕吧。
人生除死无大事,所以活着的时候就好好活。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活。
谢谢「人生大事」,上一次看这么温暖的电影还是上一次。
编剧很“敢”,故事围绕殡葬师这一职业展开,按理说这是国人比较容易“忌讳”题材,但却并不让人感到阴冷和恐惧。
观影前我也好奇,「大事」是真的戳人还是又一部商业“噱头”。
电影两个小时不到,我看得特别专注,甚至都来不及和前后座观众那样啜泣或是笑出声。
「大事」的剧情、画面,甚至bgm都似乎平平无奇,但它真的就是那么挠人,市井烟火中的那些有关生命、亲情和死亡的议题,在这个充斥未知和无奈的时代,温暖每一个平凡的你我。
我们这一生中,难免有被“五指山”压倒在地,觉得人生无望的时刻。
可哪怕只要有了一点点信念,一点点美好的希望,我们就依然能把鸡飞狗跳的日子过成流淌的诗篇。
这几年看了那么多的英雄片、任务片、红色片,但我想把第一个满分给“人生大事”。
人生尽头如果是变成“星星”,也足够浪漫。
1.小文这个年纪已经到了可以知生死的时候了,尤其是她没有父母更应该独立起来,奶奶之前没有告诉过她相关话题我可以理解。
在奶奶死后,所有人都任由她大闹上天堂,以一种倔强的姿态闯入莫三妹三个人的生活里,他们对此不满、无奈、叹气,但是就是不告诉、不教育小文,你可以说这是因为三个成年人对于一个小孩子的爱护、体贴。
于是小文大闹火葬场,生意砸了,成年人生气了,莫三妹用一种最残酷、冷血的方式向小文揭示了生死的阴影。
这时候就可以不再体贴爱护小孩子了吗?
归根到底是没有触犯到自己真正的利益时,成年人懒得向小孩子,尤其是陌生人去解释。
借着这一段冲突,小文在骨灰盒上阴差阳错的绘画挽回了莫三妹的顾客,于是莫三妹又愧疚了。
对着小文再次和颜悦色起来,这就有了后面小文误吃弹珠,三妹三个人这才心甘情愿地去查看小文的粑粑,看弹珠有没有出来。
2.三妹先是被绿了,然后在前女友请求帮忙的时候他还真去帮了......好吧,你可以说人都死了还那么计较做什么呢?
但是三妹因为前女友坐了牢诶?
这都可以不计前嫌,我给你颁发个世界和平奖章吧。
还有,前女友道德绑架的也太令人恶心了吧?
因为你老公死了,所以三妹一定要帮你?
因为三妹对你还有感情,所以你就在那里声泪涕下地求人家。???
他喜欢你真的是上辈子倒了八辈子的霉。
大概理解编剧像强调三妹本质内心善良,是铁汉柔情那一类的人物。
然而这段将三妹写成了全身缭绕着圣光的圣父,一点也不贴合市井,算了吧。
3.骨灰做成烟花炸上天对我来说其实没有那么雷or震撼。
因为之前正好看得一本小说习俗就是人死后会把骨灰做成烟花,在天空中绽放出设计好的图案。
鉴于我看得小说晚于电影,而电影立项很早,所以算是撞梗。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就是在所有人追着三妹抢骨灰的时候笑出了声。
三妹真倒霉啊,刚把小文送走,朋友正跟他吵架呢,父亲去世了——编剧你有病吧?
制造冲突和泪点要全部积压在一分钟里吗?
4.上面提到他朋友跟他吵架,让我想起了全剧最没有脑子的一个设计。
三妹没有结婚不能领养小文,恰巧自己身边的两个朋友结婚了,于是替代三妹领养了孩子,成了小文名义上的父母。
成为小文的父母对这俩人有什么好处呢?
孩子喊的爸爸不是他们,去上学叫家长也不是他们,跟孩子一起住的仍然不是他们,与其说是成了小文的爹妈,不如说是用自己的婚姻成全了莫三妹。
这也就是穷,但凡白雪他们夫妻有钱,领养会这么容易吗?
领养的孩子是走了合格的法律程序的,同婚生子一样享有继承权,但凡这几个人有钱一点,未来就是一地鸡毛。
成为小文的父母有好处吗?
没有诶,甚至你孩子被好朋友送走了你们夫妻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没有任何商讨过程。
——这跟熟人拐卖孩子有什么区别??
区别是,无视法律上的父母,将孩子送给了有血缘关系的亲妈??
这里就能看出来莫三妹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对于不熟的、有过私人感情牵连的,他是圣人;对于一直陪伴自己风风雨雨走过来的兄弟,他是独裁者。
跟这种人做兄弟,就不害怕吗?
5. 画蛇添足的亲妈。
三妹和小文感情和谐了,快结局了,编剧大手一挥:我们再来个小高潮吧!
然后出现了令人如鲠在喉的、拿了复活币的亲妈。
:这么多年我没有出现不是我抛弃了小文,我是逼不得已的!
我每一天都在想着我的孩子!
那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
然后三妹感动了,趁小文睡着二话不说将孩子抱上了车,一点点地告诉小文亲妈你闺女的习惯是什么什么。
编剧:好像不够煽情啊,再加点戏吧。
于是小文在车里醒了,挣扎着要下车,三妹在下的比依萍去要钱那天还要大的雨里追着车跑,在万众期待中小文终于喊出了观众们早就想好了的“爸爸”。
我可以自己找泪点,自己感动到哭,但是你不能拿两筐洋葱放到我鼻子下面强行让我哭!
然后小文走丢了,亲妈和三妹正争吵呢,小文出现了,她之前背下了三妹的住址,于是回来找“爸爸”。
放到这一幕的时候电影院里出现了一声特别大的“切”,我悄悄给这个勇士鼓了掌,我已经不知道翻了多少个白眼了。
大概编剧觉得孩子一定要在正常家庭里成长才好,什么是正常家庭呢,父母双全。
所以结尾在小文亲妈要走的时候,三妹问她干不干的了这一行,小文亲妈震惊地抬头。
然后一家三口加三妹的冤种兄弟夫妻抬头看星星。
无话可说。
“为了孩子”小演员很棒但是怎么可以这样利用一切???这不是电影
从被迫收养一个孩子到离不开这个孩子,这是一个早已烂俗的情节模式。这个能看下去,一是因为殡葬行业的特殊性,二是因为朱一龙的超常发挥。新鲜感过后,中后段节奏显得有点垮,导致我频频看表。但是今时今日,这样一个充满市井气、事关生死得失的情感乌托邦故事,还是能治愈很多远离正常生活已久的人的心灵的吧。
(自帶淚點的''題材''就撐起了大半票房🤦🏻♂️…
国产版《入殓师》差在哪里了?这电影哪里差了?一群人唧唧歪歪个什么
两星半//满满当当的剧本内容 仿佛人生走马灯 之前看过的相关题材作品在眼前一一划过//用孙悟空和哪吒来做父女的比喻其实还蛮妙的 但//这个时间段这个地点 很难不做一些联想 也算得上是日常思维训练后的结果显现了//今年差不多连着看了两部关于殡葬业的国产影视 有的话不敢讲 只好先模仿模仿日式温情赚些眼泪的感觉
有幸看了第一场点映。整部电影环环相扣,没有废戏。有轻松搞笑 有温情感人,哭了笑笑了哭,几位主演都很棒,特别是男主的眼神戏和小演员的自然可爱~只是这个题材可能前期不是特别吸引大批量路人,但是看了得绝对不会后悔!
当时我周围都没人看 我就好奇去看了一下 男主演技被小女孩踩可还行 不过男主有一点好 岁数不靠演
不好看,全篇脱离电影主题,无法共情
优缺点过于明显 让人觉得很遗憾的电影 有些情节和翻转设置过于狗血了 导致故事很不可信
要说优点那就是小女孩身上沾染的庶民习气,算是一种地方文化的折射吧。整体观看过程就像在见证着完成一个任务清单。相对独立的一方想要摆脱因不可抗因素跟自己捆绑在一起的弱者但在相处磨合过程中逐渐产生情感羁绊而相互难以割舍的叙事模式自《雨人》起(更早可能还有,我想不起来了)好像就让编剧们屡试不爽,尤其中国编剧,运作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去年才看过《我的姐姐》是真有点腻了,观众对此类情节的接受心理学电影的可以研究下。
选题不错,情节越往后越狗血,粉饰苦难不值得夸赞。没有巧合,没有手机响感觉都不知道怎么推进剧情了。孩子妈多余的过分了。
事赶事,开篇全是碎镜头摇来摇去。三星给朱一龙和杨恩又。
中半段崩坏了,商业片的元素喜欢不来,武汉话加一星,后来一想有些情节跟入殓师如出一辙,但没入殓师那般纯粹,商业化元素确实吸引了不少人进入影院,但也冲淡了对死亡这一人生大事的庄重和肃穆!
前半段有荒诞幽默在撑,能把程式化的东西勉强消解,后半段的煽情和整个电影荒诞意味是割裂开的,像是命题作文忽然想到要点题。如果能有二次剪辑的机会我求求导演把最后半个小时删了。前夫,为了你我工作日来看点映。角色很好,你演技尚欠火候,复婚事宜我们下部再议。
老妈出来以后雪崩,减一颗星
剧作稀烂,煽情说教一秒都不停,全片随处可见逮着殡葬行业和死亡教育题材疯狂薅羊毛薅到急眼的嘴脸。
这片子怎么可能比苍兰诀还要低,神马打分机制,小演员太灵了,朱一龙转型倒是挺成功和小女孩互动挺搭,数度落泪鉴于分太低直接五星拉拉分!
今年看的最好电影。中国人忌讳谈死亡,中国的死亡教育本来就很有限,这部电影是生命教育难得佳作,加之小演员和朱一龙精彩的表演,点赞👍🏻
突破了我一贯对朱一龙的认知,觉得他适合演一个普普通通的帅哥就好,这次演技的发挥算是可圈可点。电影本身是一个强调死亡、亲情、犯罪、传统和责任交织在一起的故事,从一个大家都忽视甚至是嗤之以鼻的职业——殡葬师入手,讲述真正的底层人民的温情人生。全片的方言给人接地气的感受,市井和底层是基调,死亡和非血缘亲情更是我们所坚守的人与人之间的大爱。
剧本太拧巴了,前半火急火燎地搞笑,后半着急忙慌地煽情,让人没有喘息之机;庸俗桥段不是不能有,但是总得为人设塑造服务吧,老三送走小孩后悔在大雨里追车那段有必要吗?很前面塑造的冲动后嘴硬不后悔的性格完全相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