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说的是明净纯洁的晴雯。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Griet便如晴雯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擢清涟而不妖,虽没有寿夭,却一样的不容于世。
这是发生在1665年荷兰代夫特的故事。
那是荷兰的黄金时代,是荷兰最最繁盛华丽的年代,Griet却因家道中落而到画家Jan Vermeer家作女佣。
她寡言少语,看似温暾而顺从,实则固执又倔强,就是这样一个苍白安静的小东西,在Jan Vermeer家里复杂扭曲的种种关系的夹缝里讨生活,何其的不易。
但她总是行色从容,不声不响。
屠夫的儿子喜欢她,她也不放在心上,只若即若离,不冷不热。
直到那一天,她看见了Vermeer的画,虽然看似只是一时因惊艳画的美丽而失态,但她的眼神变了,不再是漠然的死气和迷雾,好像有什么巨型的动物一脚踩在地上,激起无数微尘,她的眼里有神了,好像有什么东西就此注入她的生命。
作为一个画家,Jan Vermeer是伟大的,而作为一个人,他似乎从未快乐过,因为在家里没有人理解他欣赏他,对于他倾尽心血而作出的副副佳作,没有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认同,正如片尾老太太说的那样:“那只是画儿!
只是用来换钱的!
没有其他意义!
”他为了作画而生,因画不出心中风景的投影而苦,却没有一个家人能帮助他鼓励他,她们只是嫌他画的太慢了——“要画三个月,而还要再过三个月他才满意!
”——不能换钱的画对她们来说没有意义,不如毁掉丢掉。
她们错了,他的每一副画都不仅仅是把静物临摹在纸上,它们都深浸着他内心的感情和对现实的感悟。
她们不知道每一副画都有意义,没有意义他画不出任何东西。
他的生命日渐褪色以至枯萎,而那些画却将日渐鲜活,流传后代,并将代替他,永垂不朽。
Griet是大屋里唯一懂他的人,是唯一看出他画中深意的人,识不识字又有什么关系?
不识字的她只会更加朴实无华,纯净清澈,更显难能可贵。
Vermeer教她做画,教她调颜料,教她用画家的眼光看世界。
她不露声色,却早已由内而外的为他所倾倒。
屠夫的儿子不能让她崇拜,不能让她狂热,更不能让她日以继夜的追寻。
他只是餐前的小点,而Vermeer却是隆重而丰盛的主菜。
她爱他,在黑暗的角落里毫无保留的、默默委屈的爱他。
见他与妻子弹琴低唱,见他为妻子戴上项链,见他二人细语呢喃——这可如何是好!
这样掏心掏肺全心全意的爱他,却不会有回报不会有未来,最最亲密的接触也不过是偶尔两手相碰,他甚至没有说过“爱”、“喜欢”这样的话,最最绝望的爱情也不过如此,这可如何是好。
她惟有与屠夫的儿子出去溜达以获得一点点心理安慰,也惟有这样,才能微填她心底爱的饥渴。
而当屠夫的儿子要求看看她的头发时,她断然拒绝了,甚至只是轻轻的碰了碰她的头巾,都引起了过激的反应——“不!
”她推开他的手,向前跑去。
出自画商的要求和Vermeer自己的愿望,他要画她了。
消息迅速传开,集市上谣言四起,而她只泰然自若,冷静淡漠,看似无可无不可。
——可是,他要画她了!
她身体的每一小处都微微战栗。
画像时,Vermeer要她把头巾摘下来——“头巾遮住了你一大半的脸,而我正是要画你的脸!
”——她犹豫片刻,“不行,我不愿。
”他建议她到内室去换一个不会遮住脸的头巾,她乖乖听命。
他安静的尾随而至,于是他看见了,淡棕的微卷的浓密的披肩的长发!
这样的景观不会为屠夫的儿子所见,这样的美丽不会再为任何人所见。
这是她最美的时光,只为Vermeer而绽放。
她回头,看到他,二人静默。
这里的头发像中国古代的三寸金莲一般,有太多性的隐喻。
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情欲都暗哑无声的在他们安静的外表下奔腾澎湃,四处冲撞,急于找一个出口,可是没有,于是他们只能这样静静的站着,用相交的眼神对抗挣扎。
Vermeer认为:“脖子的阴影里出现的闪光会吸引人的目光。
”所以他要Griet在作画时戴上妻子的珍珠耳环,可是她没有耳洞。
于是,在暗室中,她默默的把刺针递给他:“你来吧。
”鲜血自她小小的耳垂上涌出,如初放的梅,她不出声的落下泪来。
他为她戴上珍珠耳环,手落到她腮旁,拭泪,用泪湿润她的唇。
她意乱情迷,欲语不能,稍带些疼痛和委屈,缓缓的转过头来,让他画。
微启的微湿的唇上满是期待,她全身都在期待。
可是他只敏捷而专注的把这一切画下来,让她在画布上永恒的隐忍。
画完成了,她在黑暗中疯跑,疯跑,疯跑去找屠夫的儿子,一言不发的把他拉到暗处,安静的做爱,她压抑已久的情欲终于奔涌而出,在暗哑的疼痛与暗哑的交合中归于平静。
然而Vermeer的妻子察觉到了他们之间的异常,她强行看了画,大声吼叫着指责他,叫她滚。
她只静静的看着她哭叫,不亢不卑,全不分辩,似是一个完全的局外人。
Vermeer软弱无力,一言不发,不声不响的看着妻子把她赶走,甚至不敢在离别时见她一面,说一声再见。
那时的欲说还休难舍难分荡舟心许情深意重都做不得数了,他只缩在画室里,静听她离开时恋恋的脚步。
于是她离去,站在城的广场中央,来时的惶恐无措只换得终生无法愈合的悲伤,她沉默片刻才缓缓的踏上归途,就似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实际上也是。
对Griet来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精彩过后是一片空白。
外面的世界特别慷慨,可到头来只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她的白头巾和珍珠耳环中间是深渊,对于Vermeer,这个种入她身体深处的男子,她甚至无法曾经拥有。
于是她只能离开,头也不转不回来,她的对他的暗哑无声的爱意和情欲将永远沉默,直到老,直到死。
临近学业终期,是校园情侣们最为忙碌疯狂的时候,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行程都排得满满当当,似乎谁都不愿猜到劳燕分飞的抒情结局,这一刻他们需要多角度不辞辛苦地尽兴到精疲力竭。
可是有那么一位,在打点好行李准备走人的前一天,不分青红皂白将相恋三年的女友狠狠痛打了一顿。
那一天,是这个夏季刚刚开始闷热的烦躁下午,走廊上丢满了零乱的弃物,他蹲在地上嘤嘤抽泣。
他说,你不知道,我有多少恨。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说的也是一场空余情恨,可是去留皆非当事人的意愿,也许多年以后某一天某一方的心底仍隐隐作痛,这种销赃匿迹连普通告白都未曾有过的爱情,除了一幅画,谁又能证明它的发生与存在。
十七世纪荷兰著名绘画大师维梅尔倒是被证实确有其人,三十多幅真迹中,也还真有一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那位默默回头承应画家目光的女孩葛丽叶,需要一个虚构的电影故事来解释她的欲言又止。
艺术家的日常生活是值得大力挖掘的,第一他有一定的知名度,这是一个卖点,第二,在人们的想象中,艺术家总是擅长经营浪漫的,这一生如果太过平乏无味,简直就是浪费了这个珍贵头衔。
浪漫是有很多种的,有轻松周旋得心应手的,也有四处落败灰头土脑的。
电影中的名人维梅尔似乎更家常一些,除了偶尔爆发一两场小脾气,在他身上并没有太多自我修饰的刻意与作派。
一个被家庭捆绑身心的艺术家看上去有点像不得志的办公室小科员,掌控最高权力的岳母是当然的大领导,满腹狐疑猜忌的妻子是非敌非友的同事,她坐在你的对面,一脸深情微笑地怒目而视。
六个孩子,是那些乐衷于奔走各个科室的蜚短流长,他们全无心肝地四下议论,暧昧的眼神随时出现在各个角落。
他们借故倒茶路过你的身边,那种漫不经心的窥探让人防不胜防。
葛丽叶则是个谦卑的临时工,就算签了不成文的合同,可是还在试用期,谁都可以来挑她的错,嫌弃她的一身毛病。
她变得话更少了,更小心了。
有时候这样一种效果极为明显的反差,也是无意间引人注目的方式之一。
我无法计算维梅尔对葛丽叶的动情指数到达了何种程度,这个连一场露点激情戏也没有的电影,除了暧昧,还是暧昧。
众人的关注力度过于强大,只能用穿刺耳洞的细微动作隐喻破处,就连葛丽叶本人也觉得忍无可忍,急急忙忙投送到屠夫男友的怀里。
有时候慌乱与焦急就是这样,需要毁坏与破灭的失常,才能安抚片刻的平静。
等待一幅油画新作晾干的过程是让葛丽叶异常痛苦的,她摆好了姿势,调好了颜料,当然也预料了最终的结局。
现在我需要了解的是维梅尔对这场感情的投入与真实程度,火热奔放到处留情显然是不适合他的,欲擒故纵也是不适合他的。
他的态度就是没有态度,以被动的放任占据了上风,他鲜少谈及绘画之外的事情,也不愿碰触到葛丽叶的女仆生活。
在密闭的画室里,不必行进到身体纠缠,维梅尔需要享受的是中国文人式红袖添香的乐趣,惟一落下的口实,只是那对搭配画面明暗的珍珠耳环。
据说最受女人欢迎怜惜的男人无非就是这么两种,一种走的是落拓的浪子路线,另一种就是傲视一切的才华类型,如果幸运地同时拥有了外貌,那更是会引来一片尖叫,厮杀抢砸。
维梅尔游走在这两大阵营中间,零乱的长发让他看上去多少有些不羁的流浪风格,而他的才气又是待价可估的,与猪肉铺的打杂青年屠夫相比,维梅尔轻而易举就攻破了葛丽叶的心理防线。
电影宣传中强调的是两个人的身份与地位的悬殊,我觉得另一种可能就是儿女成群带来的身心疲倦,对家庭与婚姻同样不抱美好希望。
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创作年代,正是清朝康熙帝在位的时期,康熙育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二十四子七女活到了成年。
维梅尔当然不能与康熙相提并论,但从电影中婴儿降生时女仆们的窃窃私语可以得出一些端倪,这个家庭也一直在不断地添置吵闹的人口。
十七世纪的欧洲,避孕术还是一项尚在摸索阶段的新发明,维格尔显然还没有享用到英王查理二世的御医利用小羊盲肠制造保险套的福利,那时候在欧洲流行的节育方式有毒药水、嗅麝香、勒腰带、踢小腹、刺破子宫、烟熏、服用催吐剂、放血、洗热水澡,或者干脆溺杀婴儿。
这些匪夷所思的方法手段,一定会让维梅尔心惊肉跳,他没有色情画商的胆大包天,只能柔弱地借助一幅画的距离释放多余的爱情。
他从不期待这段感情能够走到多远,也不关心这个戴过珍珠耳环的女孩又将去向何方。
葛丽叶走的这一天的天气很好,画家维梅尔在想,这样的光线角度,这样的温热湿度,也许更适合用来构想一个新作品。
维米尔这副画,很难让人不印象深刻。
这个2003年的电影拍出来,当时我觉得一定是个借壳说事的情趣片,过了十年我才看,倒也没有大不好,片中的斯佳丽那时候还是满脸鼓鼓的胶原蛋白,美丽的少女颜,两人一同观看“暗箱”(Camera Obscura)的时候,像娇怯的小猫一样可爱。
维米尔其人,一译做扬·弗美尔[1](Jan Vermeer,荷兰语读音: [vərˈmɪər],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
大致和伦勃朗是同代的人,终生生活在荷兰的代尔夫特,20岁上娶了自己的作画模特儿卡特琳娜·博尔内斯(Catherina Bolnes)为妻子,并在婚后由新教改信天主教,跻身上流社会,并多次担任当时代尔夫特的画家行会圣路加行会的领导。
但40岁上,由于经济灾难爆发,不善理财经营的维米尔陷入经济困境,搬入岳母家居住。
仅仅三年之后,由于庞大的家计负担(他一生养育了六个孩子),在短短的一两天内“陷入谵妄,突然病死”。
死后妻子申请破产,得到他19幅画。
43岁就病死的维米尔,被称作是荷兰黄金时代与伦勃朗齐名的大师,和伦勃朗金灿灿欲望横流的肉体和夸张华丽的巴洛克式风格比较来说,他的作品宁静,朴素,轮廓坚实,而总是安排在画面左侧的窗户和天光成为了他的招牌图式。
这人一生短暂而画作不多,流传下来的也就40幅不到,原本打算专攻宗教和历史题材的他,后来却大多以肖像和室内为主。
电影中表现的这段故事,应是他已经搬入岳母家同住,为经济原因不断与妻子发生口角的这段时间。
这是一张简单的人物肖像,光线仍旧从左侧进入,画中的少女转动头颈眼望画外,衣物简单朴素,耳上却挂着一颗华美的珍珠,在暗色的阴影中和少女的眸子一般光彩流转。
外界不知这位无名少女是谁,如果她身份低微,又如何能佩戴得起这样贵重的首饰?
她在眼神中透露出的无思无邪,显示出她对画家的绝对信任。
在电影中,这副画成为维米尔和葛丽特之间心照不宣结成的秘境,珍珠耳环成为他们之间密谋的暗号,难怪影片中画家的妻子看到这副画后却妒嫉得失常,痛哭流涕地喊叫着:“这真淫秽”!
画家赞助人与画家的关系,既亲密又敌对。
一方为了艺术追求长拖不起却生计窘迫,另一方是新兴的商人恩主,憋着一身无处施展的虚荣可对着画也只能评论评论颜料里的牛尿成分。
但也不是所有的主顾双方都是这种关系,北方文艺复兴时期,老勃鲁盖尔和自己赞助人的关系就相当好,好到愿意把他当作好基友画进自己的巨幅画作。
影片中最正面的形象大概还是岳母大人,她劝诫嫉妒得发狂的女儿,这些不过是些画儿,用来换钱的画,它们什么都不是。
但实际上她很清楚这些什么都不是的画儿的真正价值,远不是赞助人几个钱就能买到的。
维米尔的作品影响了后代许多艺术家的创作,衫本博斯曾经以现代的摄影方法重建过维米尔的绘画场景,那效果颇为惊人。
后世研究他画作的人不知凡几,小到亚麻布上的一个细钉,到黑白交错地板的神秘透视,画家像是在简单的布局和粗朴的风格里不断地玩味时间(《倒牛奶的农妇》中静止的牛奶)与空间(《油画寓言》中耐人寻味的遮挡)。
电影在复原低地国的风貌,演员妆容和风俗还原上,都算是做了一次不错的尝试。
我明白电影为了“情欲”这条主线做了诸多铺垫,只是,未免太多夸张直白的性感。
染淡了眉毛的少女斯佳丽本不该脱去帽兜,她露出一头黄灿灿的金发突然又变回了哪个粗俗直白的美国大妞,好容易积累得少女气息顿时全无,三抿嘴唇的特写简直淫秽得过分。
作为模特儿的斯佳丽在凳子上左转右转不合宜,看一看原作的话,画作中的少女眉眼没有那么硬朗,扭转得没有那么难受,性感得万分含蓄,那表情中,更多的怕只是温柔和期许吧。
Griet在离开Vermeer家中之后,应该是继续在别的地方做着女仆的工作。
继续包裹的头巾样式,可以判断她并没有嫁给屠夫的儿子。
而画面左侧楼梯上悬挂的较为复杂的连衣裙样式可以判断并不属于其自己,所以应该还是在做女仆,而不是在自己家中。
厨娘的来访,台词是:“终于没找错地方。
“ 可见Griet应该已经换过许多人家了。
关于珍珠耳环。
谁寄来的?
Vermeer? 岳母?
Vermeer的妻子?
我个人的判断是女主人的赠送。
原因或许很多。
首先,片头不久,影片就展示了邻居家破产被清算的情景。
固然有展现当时荷兰社会整体经济衰退的情景,其实也是暗示着Vermeer本身的命运。
而当时的戴尔福特确为荷兰画派的某种艺术中心,来自各地的新锐艺术家再此汇聚,有冉冉的新星,也有失意的画家。
历史上的Vermeer也的确在画完Girl with Pearl Ring之后不久在病痛中突然死去,妻子和他们的八个孩子不得不破产。
因而,我在这里判断,耳环应该是Vermeer夫人在丈夫身故后,将其委托已经解除雇佣关系的厨娘转赠的。
其次,得出上处揣测的另外一个重要理由,是耳环的盒子。
Griet戳耳洞戴耳环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然而送到Griet手里的时候,却是用当年的头巾包裹。
也许应当是破产清算时匆忙处置的一种现象。
当然也有tricky的地方。
首先,根据目前的历史研究(之所以要强调历史也就,是因为原版小说的作者也是根据当前的历史研究来半真半假的写出这部小说的),这幅画作距离Vermeer的死毕竟还有大概四五年的时间,电影中的情节是夫妻二人生了第七个孩子,而到Vermeer死的时候他们的第八个孩子刚出生不久。
其次,送来的耳环,用那块头巾包裹,封印用的是Vermeer委托Griet购买的天青色颜料,或许影片其实也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让观众猜测的结局。
总之,我比较偏向于耳环来自于妻子。
Vermeer倾注全身心精力的画作没有得到画商和当时戴尔福特上流社会的认同(这从其妻子看到画的那句“淫荡”,画商Raven看到画的一声叹息,以及历史事实可以得出结论),在郁郁寡欢的画了几年模式作品之后,依然无法获得认可,加之整体经济状况不佳,家中孩子太多,身体不好,没过几年就突然去世。
妻子在伤心之下,将耳环送出。
另外,揣测一下女主人的心态,一个你心爱的珠宝,被你所嫉妒的女人,一个比你更能接近你丈夫的女人戴过的耳环,你还会保留吗?
关于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窃以为是Vermeer毕生的巅峰作品。
其实纵观Vermeer一声,真的很潦倒。
他几乎是个完美主义者,每幅画都要花上好几年才能出手。
但可惜的是,也许是由于市场的环境所致,他的大部分画作都是模式画。
如果看过他的画作,应该不难发现,很多幅画作都是完成于他的那间画室,光线由左侧的窗户进入。
之所以称这些画作为模式画,有几个原因:采用基本一致的透视结构:左侧的光线,相同的房间场景。
不使用真人模特,全部的构件体完成写生,直接按上脑袋即可。
这种画作风气其实来自于当时的米兰,所谓的欧洲艺术中心,而恰恰却是被后来的鲁本斯、伦勃朗、Vermeer等佛兰德思画派以及荷兰画派所坚决反对的。
但这种模式画,却恰好反映了当时上流社会的一种艺术诉求:不用整天摆在那边一动不动,找点儿乐子,画一些热闹的场面。
画商Raven在餐会时的无心之语其实就是一种对于当时风气的真实写照。
影片结尾Raven的叹息,到底是惊叹于画作的美,还是一种表现对画作毫无理解感,对于Vermeer穷困命运的叹息?
我想是后者。
理由一,在于这幅画作的确最后没卖出去,直到一个世纪之后才从某个画廊的仓库里找到,找到的时候差不多基本要毁掉了。
最重要的一点:这幅画和当时的上流社会胃口完全不符。
当时的戴尔福特上流社会,是异常保守的。
想象一下,当时的欧洲社会,整个德意志和荷兰大部分,比利时大部分都是新教的天下,而这些天主教分子们,异常的保守!
从女子未婚必须严格包裹的头巾即可看出这一点。
根据原版小说作者的描述,画中人张开的双唇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同寻常的现象。
因为在当时的荷兰社会,张开的双唇,代表的是对性比较开放的性格,这也是为什么Vermeer的妻子在第一眼看到这张画的时候,用了一句“淫荡”来形容。
其次,非模式化:这幅画,和Vermeer其他的画作,非常的不同。
首先,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空间透视,实际上,这幅画的“消失点”是那颗耳环,这种处理手法在当时来讲是非常激进的。
从Vermeer其他的模式类画作和当时米兰的画作中都很难看到这种处理手法。
这种手法是到后来的荷兰画派兴起的人物肖像画才流行起来的。
这幅画也并没有很着力的去描写背景中的工作室。
后人看到的只是一幅纯黑的背景(其实本色是墨绿色的,但是颜料的化学反映在漫长的岁月中变成黑色的了)。
这反而异常凸显了画中人的眼神。
原版小说作者曾问过这样的问题,她的表情,到底是欣喜的,还是惶恐的?
她看到的是谁?
是什么?
她对于Vermeer,到底是有爱情的吗?
正因为这种非模式化的,非常激进的画作手法,使得这样一幅作品很难被当时的市场所接受。
卖不出去是理所当然的。
这幅画,无论是Vermeer的妻子(只认为画作是淫荡的),Vermeer的岳母(画作只是拿来换钱的),亦或是画商Raven,都看不到画作所想表达的意思,而Griet看懂了,她在看到草图的瞬间就决定同意戴上耳环来画,因为在那一瞬间,她并不是被一幅颜色尚未配齐的草图所迷倒,而是在这草图中看到了真实的自己,那种内心的惶恐和欣喜同时存在。
电影其实留了一个很大的疑问给我,Peter,到底代表了什么?
我想Peter并不是什么好小伙子,从Griet去找他结果是从妓院里拎出来可见一斑,但是这位屠夫的儿子到底在Griet心目中占了多少的位置?
还真的很难揣测。
以上是对电影的各种不靠谱揣测。
有计划要把原版的小说再拜读一遍,很多疑惑应该就能够理解了。
不过看电影,各人有各人的感受,有些细节或许也不必过分深究,能有些感悟就不错了。
多插一句,Vermeer真的是标准的宅男啊,多出去写写生,画画真实的市井和自然,说不定画作好卖许多啊!!!
~~~
终于看完了。
断断续续看了小两个月。
之前是在c楼地下陪我老对学习的时候,他一边听郭德纲一边学习,我在旁边拿他iPad用他会员看这个片子。
结果当时超市人齁多,乱闹闹的,我虽然带着蓝牙耳机也没啥效果,片子看了个一知半解,看来果然我还是没有伟人风骨,无法在闹市中学习/wink 再加上我老对坐会儿要回屋睡觉坐会儿要起来买酸奶,给我闹得基本等于没看进去。
今天拿起重看,还算看了个差不离。
(说起我老对,我答应他要发的那个朋友圈一直没倒开空发,十分地sorry。
今晚一定争取发哈!
今天不去洗澡了,看看书看看片嗯嗯嗯嗯嗯!
)太能废话了,说回片子!
老实讲这类片子我并不感冒,同理还有海边的曼彻斯特,我都一律无法体会其中的艺术美学奥妙。
若不是它实在是big name已久,我真的不会看,因此全程也都是只关注了剧作,没有太看视听。
斯佳丽约翰逊把眉毛染黄了之后真的一点也不好看了哈哈哈哈哈哈!
然后维米尔丈母娘的人物造型也真可以称得上是十分可怖了…维米尔妻子在和丈夫相处索取片刻温存的那几场戏中表演功力还是到位的,把一个小心翼翼的妻子形象表现得挺丰满。
至于柯叔叔,也就中规中矩吧。
看片子是发现有很多剧情上的逻辑问题,果不出我所料,看完一翻豆瓣长评,友邻们纷纷反馈说原著细节交代更丰富些,逻辑更严密,情绪推进得也更流畅。
仔细一看原著好像也不长,我目测我可以用一个晚上读完。
那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打算这两天把原著给看了,到时候再回头来看片子中的很多场戏应该就make sense了。
ip原著改影视就这点不好昂,前两天皮老师看九州也是犯这个病。
screenplay writing还真是一门需要锤炼的功课。
这是第几次重看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了?
已经记不清了。
又是多少次沉浸在维美尔这幅与《蒙娜丽莎》齐名的油画中?
更是记不清了。
总喜欢一再重温喜欢的东西,不管是书籍、电影、音乐,还是……一幅画。
愈沉迷,愈沉迷 朋友也戏言我简直可以50年都看同样的东西。
而这次,也不例外。
在这幅八开纸大小的油画上,全黑背景,少女侧身而坐,转头凝望,朱唇微启……似与你我对视,两两相忘。
虽三百五十余年光景,油彩已然开裂,却依旧令人欲罢不能。
凝视画中少女清澈的目光,让人想要倾听她会诉说些什么。
颈部阴影处,象征纯洁的泪滴型珍珠耳环隐约可现,画龙点睛般完美地平衡了画面的光感。
这也是电影最终定格的画面 Gril With A Pearl Earring Johannes Vermeer C.1665 ROYAL CABINET OF PAINTINGS, MAURITSHUIS, THE HAGUE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约翰内斯·维美尔 公元1665年 现藏于荷兰海牙莫瑞斯皇家美术馆 光阴流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荷兰艺术的黄金年代 年轻的女孩Griet因为生计被迫来到画家Vermeer的家中做女佣,在那里,艺术的曼妙与世俗的丑恶交织碰撞——Vermeer的才华与强势,画商贪婪垂涎的目光,画家妻子的警惕与深深妒意,屠夫的追求,孩子的敌视……她既沉醉于Vermeer内心五彩斑斓的世界,又不得不周旋于现实的漩涡 这部基于Tracy Chevalier同名原作改编而成的电影犹如一幅流动的油画,透过荧幕,那个时代清晰可及,似乎抬手就可抚触丝绸的绢顺质感,仿佛肉市上浓烈的血腥和冬日逼人的寒气扑面而来,还有的,嗅到Vermeer那未干的颜料气息 一切的一切,都让人遗忘了这其实是一个完完全全虚构的小说故事,一代巨匠Vermeer,留给后世的除了35幅完成的画作(也有一种说法是34幅),11个孩子和累累负债,差不多就只有生卒年月了。
而Tracy Chevalier却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成功地用现实感十足的故事情节串联起一幅幅凝固时间的油画和一个个或真实或虚幻的人物 而片中,差不多每一组重要场景的选取和安排也都力求契合于那个时代不同画家的油画作品。
如果你足够细心,就能轻易从中捕捉到达·芬奇、伦勃朗等人的痕迹。
服装,也细致地还原了Vermeer画作中的服饰,《穿蓝衣读信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那些似曾相识的身影往往于不经意间走入你的视线 演员们的表演同样令人称道。
没有太多台词的电影对演员来说向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片中5位主要配角的表现惟妙惟肖。
两位主演更令人赞叹——饰演Griet的Scarlett Johansson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细腻自然的演技,容貌宜古宜今,我想她也许是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中最出色的,Griet的渴望与挣扎都于一颦一笑中流转;而通过Colin Firth的演绎,Vermeer那压迫感十足的吸引力下,宛如鬼魅般神秘,暗涌的情愫激荡中克制又性感。
两位主演的精湛演技也有如Vermeer与Griet的精神世界那样水乳交融般融合一体。
像是徜徉在一段奇妙的旅程中,彼此间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
窗前,Vermeer引导着Griet观察天空中流云的色彩 "Look,Griet."Vermeer走到窗边,打开窗户。
"Look at the clouds."他让她看着蔚蓝天际上流动的朵朵白云。
"What color are they?"Vermeer期待地望着Griet,他知道她一定会明白。
"White?"Griet试探着回答,她望向Vermeer,发现他有些失望地将头转向一旁,她连忙否认"No...not white" Griet调试好心情,再次望向窗外,这一次她终于专注了起来,"...Yello."Vermeer听到这个词再度将视线移回她的脸上。
"Blue...and gray."Griet继续着,她知道这次她是对的。
Vermeer的脸上也渐渐浮现出一丝赞许的笑意。
"There are colors in the clouds."Griet自信地微笑着,她知道自己离他的世界又近了一步。
"Now you understand."他也明白,这是他第一次完全打开自己世界的大门迎入他人。
自始至终,他与她只有感情的滋长,却没有爆点引燃 只有心灵间的碰撞,却没有肉体上的结合 指尖与唇边,是他们最近的距离 期待与压抑,欲言又止的心情,都于那回眸一盼的画中沉淀——Griet成为了Vermeer画作的女主角,她为了他戴上了他妻子的珍珠耳环,但她却永远没有机会看一次那最终完成的画。
打翻醋坛的女主人终于把她赶出了家门。
Griet再次自由了,嫁给屠夫的前夕,Vermeer的女佣送来了一份礼物。
她轻轻打开封在布包上的蜡,露出了黄色和蓝色的绸带——那是她做他的模特时用来包起发丝的绸缎,那一次,他看到了她视如贞洁象征的头发——绸缎中,还有那对她只戴过一次的珍珠耳环。
Griet终于明白,Vermeer是爱她的,他在意的,并不单单只是那幅画。
她扭转头,视线穿过走廊——那里挂着她的结婚礼服——望向门外,一行泪水无声中滑落…… 如今的荷兰德尔夫特市,当浮云流过天际,物是人非,黑暗的背景下那转头凝视的少女,依旧心无旁骛的凝视着对面的人,就像凝视着当年的画家,但已长眠三百多年的维美尔不会清楚他在世时那些对家人来说代表着面包的画作现在却已万金难求,他更不会清楚现在的人们正试图用他谜样的画串联起他谜样的人生——也许还将永远乐此不疲下去。
是我回头仰望的时候,你也恰能注视了我,那么,天与地的距离,也只是你的画笔一只《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最初是一幅画,后来成了一本书,再后来又是一个电影了我只看了电影为什么看着看着就觉得那么压抑了,为什么只能轻叹给予浅淡的祝福有人说,太幸福或者太年轻或者太肤浅的人是无法产生共鸣的但我现在很幸福。
或者只是曾经有过那样的经历,我们长相望着对方的眼睛,远儿你还能不能记起呢,我们那么肆意,所有人都知道那个秘密,只有我们没有打通去往彼此的路途 也许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对这个电影的某个部分产生了共鸣吧光滑的耳垂。
打耳洞她对他说,你来吧然后我看见那白皙的耳垂留了些血,殷红。
他拿白色的布帮她擦血,手指划过面颊和下唇可是只能是这样的距离了,一个没有自由的主人和底下的仆人的爱到此为止然后他画她记录期待记录暧昧记录渴望,他太诚实他的诚实只是因为不爱我想他是丝毫不爱她的,只是有些好感有些怜惜不然不可能那么冷静地记录那样一副眼神,对你含着绝望般渴望的眼神不然为什么他不会被那越是期待越是绝望的眼神所纠缠所迷惑心智但这作画的时间,是唯一她可以凝视他的时候可不可以是时间也停止了呢她为他带着别的女人的珍珠耳环,只是为了让画面光感平衡是妥协,是一再的妥协,甚至是退到爱的独立性之后了我一直都认为爱是独立的,是不可被旁的所玷污的,所以在洋把我给他的暖水袋转给某个女孩子用之后,我知道自己下次不会再好生看着它了,会拿剪刀截断它的线的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太幸福的人所不能理解的部分,这个部分让我想去狠狠教育格里叶,丫头,这样可以幸福吗可是和那个屠夫的儿子在一起又能幸福吗,虽然他是疼惜她的可那甜蜜和谐与那神往与刺激的爱无法相提并论耳朵是一个暧昧的所在我一直都觉得打耳洞会弄没幸福的,所以自己一直都不这么做轻拂你的耳垂,在你的侧面看着你,我看见你眼中有着相同的情欲。
画家只顾着挑逗与温存,没有看见她的挣扎与孤苦。
而她宁愿让自己无度沉浸最后她疯狂跑去,找到她那个屠夫情人,敞开了情欲反复看了很多遍这段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不可以让欲随着情和亲爱的男主人一起炸裂不知道她会不会抱又自我毁弃的报复,不知道会不会有着颠沛流离的无奈,不知道会不会让他成为那个才华横溢却又有些无助的永恒爱着的他永恒不是个什么好词,只有戛然而止才能带来永恒她是懂事的,所以她不会和那个有家庭的男子发生任何肉体关系,可是她还是好苦好苦有没有一刻,她期待着转世女主人最后竭斯底里得要去看那副画这有什么好呢女人不能问得太多,女人何苦一往情深不知道吗,男人爱女人是放在手心呵护的,而你却把他放在子宫里养着的追问太多又怎样呢,连相安无事都做不到可是幸福中的人都是一再去要求更多最终她得到那条蓝色黄色的头巾,以及如圆润的珍珠耳他还是怀念她的,与热烈的爱无关的怀念
Johannes Vermeer是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荷兰绘画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
有关他生平的记载只能零星地从他的出生证明,结婚证和一些售画与欠债的文书中获得。
他一生都居住在一座只有两万多人的小镇上。
法荷战争剥夺了他的资助人的大部分财产,画家的家境也自此潦落,于四十三岁时死于心肌梗塞。
这位对完美极近苛刻的画家一生只留得三十五幅画作,其中最让人凝眸屏息的当属那幅创作于1665年的年轻女子肖像画:炭黑底色的画布上一位十五,六岁的女孩儿在侧身回望。
她一身素衣,前额围着一条宽宽的宝蓝色头巾,左耳上吊着一枚泪珠状的珍珠耳环,红唇微翕,眼神里带着似有似无的惶恐。
这么一位身份不明的女子沉静贤淑的气质和画面那让人沉思,冥想的力量超越三百多年的时空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画者,其中包括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女孩》的作者Tracy Chevalier,还有同名电影的导演Peter Webber。
在Peter Webber的镜头中十七世纪的荷兰小镇有灰蓝色的天空,古朴的石拱桥,流水载着人们在窄窄的小巷中来来往往,菜市广场上白鹅和公鸡在大摇大摆地走动。
十七岁的女孩儿Griet裹着披肩穿行在瓜果菜摊中,一张净白的脸上写满少女的纯真。
她是画家雇来照顾怀孕的太太和六个孩子的女佣。
画家高度警觉的岳母Maria和极无安全感的妻子Catharina使家庭气氛总是紧张压抑,Griet从进门那天就没见过她们的好脸色。
这个出身卑微的孩子对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钟情。
在给画家擦窗户的时候,她会想到这有可能改变画室的光线;在静观未完成的画作时, 她又会想到挪开一把布景中的椅子以对比效果。
切菜, 买肉,洗衣,擦洗餐具这些琐碎的家务并没有磨去她那属于少女的灵气和真纯。
画家无疑是喜欢她的,带她站在窗前分辨天空的颜色;让她透过特制的感光仪欣赏画作;安排她搬到画室的阁楼上, 从而可以更方便地帮助调色。
最后,画家的资助人,好色贪婪的Van指定要一幅Griet的画像。
妒火中烧的Catharina当然不会心甘作罢;而老谋深算的Maria为操持家庭运作显然不会拒绝资助人的要求,Griet就这样忐忑不安地做了模特。
影片中的细节刻画相当迷人。
冬日清晨早起的女孩,提起水桶往烧开的大锅里倒水,舀起一勺凝固的皂液加入沸腾的水中,用木杈搅动锅中在洗的衣服。
晚上睡下时总要看一眼盲人父亲做的瓷片画,洁白的瓷片上有手绘的蓝色小人。
在空无一人的画室中她好奇,惊喜,那样无声无息地,专注地,似懂非懂地欣赏画家笔下不属于她的世界的美好。
市场卖肉的少年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她,他们便在晚霞中的田埂上散步,在幽幽深巷中约会。
尽管少年在身份和地位上都和Griet更为般配,女孩儿仍然对画家有隐约的倾心。
他们似乎更加懂得彼此,即便不说话,即便只是坐着一起调色。
结局是否就关乎画家和女佣模特无可救药地堕入爱情呢?
所幸制片和导演没有决定把它拍成个情节俗套的文艺片。
在如水流淌的配乐中我们所见的只是一波又一波情感的暗流,潜藏在默默相对的眼神中,来不及说出的话语间,靠近却没有相握的双手里。
这应是亲密的最高境界了吧,抛却世俗的杂念,在心意相通和灵魂相撞的感觉中体会永恒。
影片是Peter Webber的处女作,他对色彩,光线的把握和机位的调动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使得影片有油画的质感。
Scarlett Johansson凭一部独立制作的《迷失东京》迅速走红。
她轮廓分明,极具古典美的五官使她成为饰演少女Griet的最佳选择。
她在这部影片中几乎没有化妆,模样天然水灵,气质古典恬淡。
那两道金色的淡眉,一管大理石雕像般高挺的鼻梁,红润丰满的嘴唇,活脱就是画中女孩的再现。
Alexandre Desplat的音乐也是绝配,电影,油画和音乐没有边界地合为一体,给人以层次丰富的视觉享受。
电影是导演观念的艺术表达。
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片子也可能因为叙述的动人和画面的精致而让人倾心。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忠实原著,没有采取好莱坞似的煽情,缓缓流动的细节始终没有把故事推向一个矛盾冲突的顶峰,但正是在这娓娓述说的过程中观众感知到丰厚的情感底蕴。
95分钟的电影整个就如一幅Johannes Vermeer的画作从开始到完成的过程。
跟随Griet的视线,我们看见尘封的窗户,粗木长桌上的画具,奇异斑斓的颜料,她的面容映在墙上一面模糊的镜子中,宛然一幅镶好的画。
当那对点题传神的珍珠耳环终于挂在她的耳朵上时,画家真迹上的女子仿佛复活了一般,放大的镜头前是她婉约清丽的脸。
这世间有不可压抑的激情,也有隔岸看花的相知相惜,那是若有若无间的美丽,彼此会意,却永不言说。
特色总结:具油画效果的诗情文艺片,有出色的原创音乐和温雅古典的欧洲中世纪生活气息所获奖项及提名:三项奥斯卡提名(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两项金球奖提名(最佳剧情片女主角,最佳电影音乐作曲)推荐指数:★★★★
这个故事短暂而凄美. 一个对光影色彩有着超凡领悟力的16岁女孩爱上了她的主人, 一位画家. 她细心地帮他打扫画室. 在他不作画的时候默默地凝视着他的作品. 她聪慧到可以明白玻璃窗上的灰尘也是可以影响光线的强弱的. 所以她不轻易去擦窗户. 她不用听主人说话就悟出画面中的椅子破坏了平衡感. 她悄悄把椅子搬走. 第二天再去看, 画中果然没有了椅子. 她以为就这样悄悄地为他做事看他的画就已足够. 但是他发现了她的存在. 第一眼, 他被她如此美丽的外表吸引. 第二眼, 他便知道她是他这辈子不可多得的知己. 他只用一个问题就试探出她的智慧. " 你看这天上的云, 是什么颜色? " " 白色.......不. 蓝色, 黄色. 灰色. 有很多颜色. " 他温柔地看着她. " 现在你知道了."他开始教她调颜料. 她沉浸在与他在一起的快乐中. 他们只是静静地坐着, 什么话都不说. 在无声中享受着只属于他们的幸福. 他们并不是能公开在一起的. 他妒火中烧的妻子和冷酷无情的婆婆都在阻碍着他们的相见. 见面总是很艰难. 直到有一天, 一个有钱的客人看中了她的美貌, 要求他画一副她的画像给他.他看着面前静静坐着的她. 不知该怎么下笔.他们之间连一个拥抱都不曾有过. 他该如何把眼前如此美丽的她画下来.但是还是画下来了.她在他面前时, 他无法集中精力.他画下的, 是他第一次见到她时回忆里的美丽倩影.他们无法说出对彼此的爱.所以他把他对她的爱都留在了那幅画里.所以她最终选择了离开.我喜欢这样的爱情.我盼望我能成为她.
公元1665年,荷兰,这个源于低地国家“联省共和”的海外殖民大国依然繁荣,但衰落却已经不可避免。
此时的荷兰画界,伦勃朗已垂垂老矣,而杨•维梅尔(Jan Vermeer)却正当盛年。
与伦勃朗的高产不同,维梅尔毕生所绘作品也只不过区区40幅而已,且画风炯异,两人此时唯一的共同之处恐怕就是,他们的手头都不宽裕。
一段淡淡的,若有似无的感情就在家长里短中如水般铺陈开来,是的,如水,宛如金秋时节,最为平淡最为慵懒的午后,在树荫间,斑驳的阳光下缓缓流淌的溪水那样,静静的不起一点波澜。
维梅尔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不喜交际,甚至有点孤僻,这一点从他作品题材的狭窄就可以判断出来,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拿水罐的少女》,《用珍珠项链打扮自己的少妇》,《拿酒杯的少女》几幅作品几乎就是在同一地点同一环境的同一视角下完成的,当然,这丝毫不能掩盖他对色彩与光线敏妙而天才的把握,《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无疑就是其最富魅力的作品之一。
影片中,这位少女是斯嘉丽•约翰逊,她拥有,嗯,全世界最美丽的胸部、男人最想亲吻的双唇……哦,天哪,我也想雇这么个女佣!
爱意渐渐的在屏幕弥漫开来,我变得聚精会神。
他们互相凝视,却又慌乱的躲避对方的视线;他们默契地一起分享天边云朵的颜色,细心的研磨,把它们还原至画布,却又吝啬地不肯让彼此的手有多一刻的紧握。
爱意如溪水般清澈而透明,只是那么的沉默,每一次彼此短暂的交汇,哪怕只是一个眼神,都会如小石子般,让人在心中荡起一片涟漪,他的,她的,我们的……这是黄金时代才有的美丽与忧伤,已经与我们离得太远,现在,我们直接说:“我要”。
故事中,画家最后用一支细细的尖锥刺破了女孩的耳垂,衬着那缕淡淡的殷红为她戴上了珍珠耳环……我们都知道这象征了什么,但,我想,在现实中,他不会,一个如此敏感而内敛的人不会对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做出任何伤害的行为……不过,嗯,还是算了吧,毕竟,这只是个故事。
得感谢特蕾西•雪佛兰(Tracy Chevalier),正是这个美国女子对维梅尔的喜爱我们才能读到这个故事。
同时还得感谢英国人,导演彼得•韦柏(Peter Webber),很难相信,如此绚丽流畅,充满油画般质感的画面居然是他的处女作。
顺便提一下,故事发生四年后,1669年,大师伦勃朗去世,五年后,1670年,阿姆斯特丹的欧洲中心地位被伦敦彻底取代,荷兰的黄金时代就此结束。
另外,本片导演彼得•韦柏之在此之后居然拍摄了,喔,《少年汉尼拔》,?!!
#¥%…※%
很不一样的ColinFirth.看到他固执过分地翻箱倒柜搜查龟壳木梳,极力维护Griet,那一刻很好。
虚构了少女葛丽叶与画家维米尔之间的爱情故事,将画作延伸为了光影的艺术。准确而传神的记录下了爱情里最动人的瞬间,情窦初开的少女在初恋中的甜涩苦痛以及万般娇羞,“穿耳洞”的戏中,一系列动作的设置实际象征着画家对少女的肉体占有,隐喻了从少女成为女人的过程。影片每个镜头都仿佛古典主义油画一般唯美精致,将古典主义色彩风格体现的非常到位。那转瞬即逝的美好与惊艳,就这样被永远定格,或许这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斯嘉丽约翰逊清纯美好,惊鸿一瞥的回眸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光彩夺目,平实的情感也由此具有了净化人类心灵的魅力。
影片最后,慢镜头移向维梅尔那幅画的时候简直太美了,回眸的眼神和欲言又止的双唇……上一次被油画震撼是看梵高的纪录片。不得不承认,绘画艺术的魅力真的是无与伦比,好想看原画。ps.很喜欢Colin Firth,演技中透漏出致命的吸引力。
6分吧不能再高了 真尼玛油腻 叽叽歪歪就那么点事 科林费斯演傲慢与偏见多好 演这个维米尔怎么跟个脑残一样 话都说不利落 真是越看越烦 然后整个电影故事毫无亮点 平淡到有必要拍这部戏吗?要我说还不如把倒牛奶的女仆也给画上 女仆长演的比斯嘉丽好多了 两星给服化道吧 也就油画画质的画面感能得点分了 就这电影在豆瓣快8分 真是自认为文艺青年的玩意爱当狗 要是中国拍出来的估计到不了6分
电影感觉也不短啊 但是为什么感觉什么都没讲到 电影里画家本人被塑造成了油腻恶心吃豆腐男 大概和金主没什么两样了 跟原著差距挺大的吧 斯嘉丽依旧好评!
1.不难看也不特别2.讨厌屠夫的儿子。
画面充满着油画的气息,那个年代的男主人和仆人的爱情也许注定不会有结局
耳间流转的欲言又止的情欲。
油画里的少女很传神,有一种勾魂摄魄的美。
一幅名画引来一位作者意淫,好事者又将意淫之作搬上银幕。据说少女是维米尔即将出嫁的女儿,这里是情人……里面唯一写实的情节就是维米尔孩子真的很多,因为孩子太多破产。除去虚构的故事之外,剧情也不好,能看出电影想讲很多东西,只是一会儿这儿来一点,一会儿那儿来一点,又平淡又稀碎
“太淫秽了”
没有一个情色镜头却充满情色啊!
看了小说作者的TED Talk谈创作动机觉得很有趣,先看了电影。刺耳洞、披头发这些剧情设计,都是隐晦得很明显的性暗示啊……
完全看不出兩人之間的曖昧和暗生情緒!要說是壓抑,這也太深了吧,深到看不出兩人有互動的可能啊,更像是科林大叔覬覦少女僕人的邪惡啊……難道老娘真的被某人帶“壞”了么?看到稻草人這種傻X親吻我親愛的女神,我真覺得斯嘉麗被占了超大超大的便宜啊T-T……導演就不能找個順眼的配角么?!
色彩很棒,剧情。。。我再理解理解。。。
看完完全get不到点在哪?表达的是啥?完全为了看看斯佳丽约翰逊年轻的片子!这种爱情真让人看着着急,斯佳丽到底是喜欢画家还是喜欢屠夫?交代的不太清楚!
没看过原著,也没查过维梅尔的资料,仅仅只是被这个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打动了。之前就看过一些片段和一个结尾,今天终于算是补完了。斯嘉丽•约翰逊在里面美的令人屏息,最迷人的是属那个时代的窘迫和无奈。有空要去翻翻原著小说。
导演和剧本的把控能力都非常精致,令制约简朴的场景显得高雅大气非凡。Scarlett Johansson和Colin Firth两位主演也绝对功不可没啊!
很美的一部电影 画面很舒服 服装和配乐一流 Johansson的表演给人一种新鲜感 Colin Firth就中规中矩维持水准
好久没看文艺片了,此片的节奏很适中,一个词形容就是,内敛。名画背后的故事,估计是杜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