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À plein temps》真实到欲哭无泪,恐怖却疲心乏力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恐怖惊悚片,把正宗纯熟的生活苦难塞到每个观影人的嘴里,可大多数人都选择细嚼慢咽早已习以为常,不过是生活常态。
看完开头争分夺秒的几分钟就已被深深至郁,剪辑如此紧凑,跳转如此急促,很可能就因为多喘了一口气、少跑了一步,这一切看似平和的生活就要瞬间崩溃,一个单身母亲要照顾孩子同时兼顾工作的紧绷状态被拍出来搬到荧幕上原来具有这样巨大的心理冲击力。
简单质朴的画面响起往往只会在特工电影里主人公们执行“不可能的”任务时才会出现的紧张配乐,追求幸福生活,甚至都不奢求富足,也何尝不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只是这个特工没那么多高科技设备,也没有高智商同辈,更没有可供选择的后备,唯一的出路唯有奔跑,追赶上那即将启程的列车,马上就要罢工的计程车。
好不容易爬上了车,才发现原来一车人都是生活特工,无不疲于日日奔波、苦于夜夜难眠。
生活从不怜悯他人,好在人却懂得互相搀扶。
邻里的出手相助对于处在窒息边缘的我们显得尤其珍贵,感激之余也容不得慢下脚步,只能在人挤人的城轨上用闭眼捕获转瞬即逝的暂停。
最后的最后,被好工作幸运录取的泪,开心苦涩都不过是开启了另一场只允许赢的角斗赛、只可以冲的马拉松。
被泪与汗模糊了的双眼看不清这恐怖的生活,只有哭着干下去的幸存者才有资格硬挤笑容,佯装轻松,而输了的人只会孤独的死去,无人问津。
最近几年看的《小偷家族》和这部《全职》,也包括寄生虫等,常常让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农村还是要比城市好上一些……我出生于农村,家里有个两三亩地,不管怎样,在村里也还有个宅基地,有个住房。
即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总也不至于没饭吃,也总不至于没有住的地方……当然,这得益于新中国的土地分配政策。
但如果你生在城市,又是完全的无产阶级,那么当金融危机来临,失业潮来临,这种下跌真的是完全没有止境的……话说回来,农村又究竟为中国的失业问题提供了多么巨大的缓冲呢?
《罗拉快跑》是为拯救男友为爱情奔跑的女郎,《全职》则是为顾全一双儿女为子女奔命的妈妈。
观影过程是游走钢丝与悬崖的窒息感。
片头浓重如山的呼吸声奠定了极具压抑感的情感基调。
骤然想起的闹铃声如战场上响起的冲锋号,要护全一双儿女的全职单身妈妈每一天都是一场接一场的战斗:追赶早班车、紧张忙碌的职场最后被无情地解雇、更加紧张的新工作面试以及莫名其妙地等待通知、筹备儿子生日聚会、赶不上的末班车最后因为罢工没有末班车、总也打不通的前夫电话与日常里不得不接的催房贷的银行电话、空空如也的饼干桶与日渐干瘪的钱包……令人想起披着外卖外衣的真心诗人王计兵的《赶时间的人》: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只到最后一刻才接到录取入职的电话,喜极而泣又悲喜交加,才稍稍喘了一口气,但忍不住在想——更加残酷无声的现实世界里有多少人没有接到这样的电话?!
人们说意大利作曲家、世界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拉得不是小提琴是断肠人的心肠,电影《全职》配乐也许遥师并继承了他,与剧情严丝合缝的配乐扣人心弦,牵动人心;而剧情又揪心——单身全职妈妈照顾一双儿女疲于奔命于工作地巴黎与居住地偏远小城、顽强挣扎于高强度的工作与煎熬人的面试……观影整个过程心一直被揪扯着,尤其配乐响起时感觉心从肚子里一路沿着食道攀爬到嗓子眼张嘴就要掉出来了。
非影评,只是有感而发的碎碎念。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年初那几张京郊大雪中人们排队的照片,感慨生活不易。
拿电影中的剧情和背景对比中国超一线城市的职场人生活,女主也许算是略微幸运的。
我自己刚步入社会一年就被鞭打到推翻之前很多认知,改变很多想法,在还没有孩子房子车子的年纪快速地认识到生活的不容易,看社会新闻时那种感受跟上学的时候也很不一样,工作以来那种无力感是更深的,不仅不能改变什么,甚至自己想逃避也无处可逃,一步错步步错,经验的积累主要靠一次又一次吃亏。
观察已婚已育甚至有好几个孩子的职场前辈,我对未来的生活感到恐惧,因为前辈尽管在事业上已经如此成功,也无法平衡家庭和事业,我加班的时候也会想,做他的小孩也不容易,爸爸都见不到几次,可是他像打仗一样的生活也已经是有老婆还有长辈在兜底,如果是他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肯定是更加无法兼顾,世俗意义上的家庭事业都很好的成功人士尚且如此,好歹有房子车子有家人,如果是什么都没有的年轻人呢,每次想到都对未来不寒而栗,如果普通人过得好肯定是做过取舍,要么放弃理想,要么在家庭和婚姻中妥协,要么就是降低对阶层和生活质量的要求。
就像对孩子的陪伴和事业上的追求,无论有没有人帮忙,就是没法两全的。
然而在我们国家的语境下,只提事业和家庭甚至是很残忍的事情,因为除此之外还可能碰上烂尾楼、所在行业被完全打击甚至彻底摧毁、法律上的极端不公、系统性的毫无办法的事情,以及各种随机碰到的糟糕事情,这些似乎都等着在人濒临崩溃的时候再来踢上一脚。
还能怎么办呢,只能苟延残喘尽量做好准备,迎接艰难的现代人生活。
是该发明一个新词语的时候了,不妨就叫“全职人”吧。
作为该词的基本含义解说,全职人是这样一种人:这人终于从“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中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不但不是那个负重前行的人,更不是那个身处岁月静好之中的人——关键在于后者,因为“静好”对于大多数选择现代生活尤其是都市——更别说大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根本上是一种幻象;这并不是说静好的时刻不存在,它不过是只存在于生活的某个瞬间,这种瞬间在《全职》中被揭示出来:在于某个下午刚好合适发呆的光里,在于匆忙地、幸运地但也是毫无希望和意义地跳上了末班车的人在隔着玻璃对城市的凝望里,在于某个被拒绝、被接受或者莫名其妙地感动或者释放的瞬间。
《全职》因此引起人的共鸣,早上滴滴响起的闹钟,如果用两倍速听一下,立刻就会发现这闹钟的本质,它在催促人:再晚一点,你就来不及了!
但要问我们在赶什么?
学生赶上课铃,社会人赶上班打卡,但上课了就开始真正的学习和思维了吗?
上班了就开启了富有意义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实践了吗?
并非如此。
事实上,学校远非孩子们的最佳去处,但他们必须去,不去更糟;照看孩子的人也不是最佳选择,但一位难求,有已经是万幸;至于学历?
莫说是经济学硕士,就是博士,又跟这熙熙攘攘的经济社会真的有多少关系?
阶层、出生、运气……所有这些比个人硬件更要紧的事情,似乎被有意忽略了,人们卷,人卷人。
库布里克因此用《大开眼戒》揭示了他所理解的“社会学导论”,我想他的意思也是我的意思:我们的世界从未因为现代的到来而变得更好,虽然也未必会变得更差,但如果某人以为更好,还甚至天真地认为另一些人的负重能使得自己这一头变得轻松而静好,我只能耸耸肩说:可能只有内心的肤浅以及平庸之下的顺从才能赋予人这一心理模式。
但《全职》是如何给每一个能体会到全职人就是你我的人们以一丝希望的?
我觉得电影已经足够坦白了:1、以不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为前提;2、尽量保持看起来比实际上要好一点,人前的气色可通过泡澡、化妆和如行尸走肉般硬挺来维持,面试的衣服临时买套平A的也好过把罢工作为理由;3、正派地、但并非正义地去生活,比如,要在奋力奔跑赶上班与踮起脚尖开溜之间无缝切换,还要在使唤他人与真诚央求之间以及在拒绝烂人骚扰与主动勾搭良家之间的获得微妙平衡——此处参考1的底线要求;4、守时、守信以及银行征信?
5、告我无力抚养自己的孩子?!
所以,总得来说,《全职》是“全职人”的生活指南,并且,不妨认为片子结尾处的录用通知是导演特地为了安慰那些尚未意识到自己的静好岁月根本就是幻觉的、还不够坚强的人们而采取的“光明的尾巴”,事实上,女主人公不会崩溃,从她的眼神、端起酒杯的娴熟以及偷亲某个暖男之后的羞涩就能看出来,这种人的生命力才是世上运转的根源,阶层、出生、运气不过是锦上添花的buff而已。
所以,如果非要造句,不妨这样进行:哪里有什么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只不过是总有人眼底带亮光又全力以赴。
全程让人心脏揪紧,差点呼吸不过来的一部片子。
窒息,但拍出了赤裸裸的现实,拍出了我六年前的曾经。
看的过程我一度想弃,但却忍不住继续看下去。
每天天还没亮就赶车,下班的路漫漫,回到家已经深夜,欠债透支,上班迟到,领导催文件,孩子要办生日派对…每一个当过妈妈的职业女性我想都能感同身受,不管是像她一样的单身妈妈,还是拥有形式上的婚姻,multi-task永远是母职的功课。
电影的后半部分有一幕女主在边往脸上扑粉边极力忍住要掉下来的眼泪,简直让我心碎,这场景经常发生在六年前的我身上,直到现在都历历在目,且一回忆起来就心如刀割。
高频电子乐配合着女主焦虑、担忧、不安又不得不强行把自己pull together的面部表情,让我又回到了曾经早上争分夺秒赶地铁在最后一分钟打上卡的噩梦。
Anyway,全世界女性都如此坚强,但她们为什么要如此“坚强”?
生孩子男人只需贡献精子,母亲却是一生的修行。
此处想说一句FUCK。
眼泪堵在胸口,然后没哭出来。
女主太不容易了。
演员演得极好。
可能只有女性更能感同身受吧。
有时候这种女人过得很不容易的事,你不能保证完全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不是一个爱情电影,所以女主没有感情线。
那个不算丑,讲话有点温柔的黑哥就像疲惫生活里片刻的安慰,没有爱,没有性,什么都没有,连邂逅都不算,也谈不上遗憾。
就随机出现,随机结束,好像生活中遇到的人。
这也不是一部悬疑恐怖片,不是杀人分尸公路血浆片,所以女主在上班途中由于交通不便,多次穿行在马路上搭陌生人的车,然后没有遇到抢劫杀人(这可真是太好了,看得时候为她捏一把汗)可能她实在顾不上了,觉得真死就解脱了。
想说几个点。
1.如果她没有上进心。
那么她就不会来回跑来跑去面试新工作,原有的工作,孩子已经让她非常疲惫,还要买新衣服打扮,衣服换下来没地方储存还要塞在洗漱台。
如果她不那么上进,就不用在应对酒店劳累繁琐的工作,照顾孩子,给孩子安排时间生活学习,以及寻求新工作的夹缝中四分五裂,气喘吁吁,一个人掰成八瓣用。
也不会因为面试新工作而耽误老工作,这样就能保住这份酒店的工作,不至于已经如此劳碌与困难了,还要雪上加霜陷入财务危机。
2.如果她没有责任心大可以把孩子随便丢给什么地方,什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前夫家,只以自己的工作与发展为主。
或者搬得离巴黎近一点,让孩子住在老鼠洞里。
这样便能缩短通勤时间,让自己不那么辛苦。
3.如果她不那么有自尊就能在没办法回家又没地方住的时候,跟街边搭讪的男的回去,“好女不吃眼前亏”既省下住宿费,说不定还能挣点嫖资。
她美丽,体面,有高学历,却一再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都经历这些,这么难熬了,没有当着孩子的面失声痛哭过,已经这么疲惫奔波,没有失魂落魄,蓬头垢面。
她只是一直在跑,从车站跑到月台,从交通路线跑到工作单位,从大巴跑向地铁口,就各种来来回回的跑,可能跑得够快,就能把心里的眼泪吹干。
她没有失声痛哭,嚎啕大哭,跟路边的男人鬼混,借烟酒消愁以释放心里的痛苦。
可能她已经麻木了,像一个失血过多却一直在奔跑的人一样,顾不上痛,顾不上死,只能疯狂往前跑。
跑也是死,不跑也是死,跑还有一线生机。
还是跑吧。
好在经过那么多混乱,最终跑出了困境。
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皇天不负有心人。
经历了婚姻,过渡性工作,孩子的洗礼。
经过一些时间的混乱,她终于衔接上她该做的工作了😭她是经济学硕士啊😭😭😭...看完这个电影,我哭不出来,又没有眼泪。
好在虚惊一场。
感谢她一直在跑,终于跑出了困境...还好她有够看的学位,还好故事背景是法国。
要是在中国,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单身妈妈,没有学位,又会怎么样呢?
我甚至觉得女人如果为了自己的人生而抛夫弃子或者杀父弑子也无可厚非。
她杀父的时候难道心就不痛吗?
她抛弃自己的孩子难道就不难过吗?
社会创造的苦果,由一个小小的女人自己承担,真的公平吗?
所以要死一起死,先死没意思,不不不,所有人都可以死,爹,妈,老公,孩子。
但女主不能死,什么也不为,因为她是女主。
感谢她的奔跑,下一份工作一定更高薪水,更有前景,生活在变好。
她真的已经做的够好了。
女性困境一直是个难解的难题。
男人感受不到也体会不到视而不见,根本想象不出来。
甚至很多女人也要到受了生活的毒打,很大年纪才觉醒。
男人觉得自己难是因为自己是男人,要养家糊口。
但其实男人所谓的那些问题,无非是作为每个人类必须要面对的衣食住行,自我发展,建立关系之类的课题。
而做女人最艰难的地方在于,女人即无法逃避男人面对的,即人类本身的课题之外,又叠加了女性特有的问题。
生育损伤,情绪劳动,事业上,工作选择范围上发展受限。
文化的打压,年龄PUA,外貌的审判,生育绑架。
社会资源的天平从未向女性倾斜。
另外剧中还一笔带过一些其他女性的生存困境。
比如酒店实习生,她非常年轻美丽,却早早生了两个孩子,虽然孩子由妈妈帮忙带,但是这个年纪就经历结婚生育的人是100%在自我教育投入上的时间减少的,这个小姑娘显然没有什么学历,对社会不是很了解,否则也不会年纪轻轻来酒店当保洁员,而这份工作也没有通过适应期,以后等待她的,又是什么呢?
女主工作的同事,黑人女性,就是建议女主住在巴黎的那位。
女主说不想让孩子住在老鼠洞,黑人说自己只住得起老鼠洞(大概就是这样)这么一来她工作倒是稳定了。
但是住在老鼠洞里的孩子,一份没有职业发展前景,强体力劳动的工作,随着时间逝去,等待她的,又是什么呢?
她已经做的够好了,她们已经做的够好了。
当一个社会把女人撕成八片,彻底撕碎,喝血吃肉。
或许即使一身伤痛,也要专注目标,麻木奔跑才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法国电影质量实在是太高了。
最近看了几部好看的都是法国的,里面的人文关怀,揭示的内容,提出的思考,还有细节方面,真的很棒。
女性主义佳作还有前年的《全职》,它是专注讲一人一事一题的小格局电影,看上去没有一丁点摆故事讲哲理的野心,偏偏做到了大题小做、以小博大,独具匠人之心。
很少有电影只是让镜头坚定地追踪一个单身母亲披星戴月的上下班路,一个接一个微观的现实生存问题诚诚恳恳地、事无巨细地冒出来,孩子无人带,经济没来源,县城太卑贱,巴黎路太远,新工作难找,服务业难干。
事实上,已经无需再设计新的戏剧张力,足够还原的生活风暴自有席卷心灵的力量,罢工潮引发的交通系统瘫痪的情景刻画,足以让人身临其境地窒住呼吸。
被危机重重的音乐节奏紧追慢赶着,母亲步伐滚烫、情绪紧绷,每次被无解困境逼至不得不突破分寸时,她是情有可原的、令人唏嘘的。
不必说理和升格,电影已经在微观格局里完成了叙事闭环,全职母亲的奔走和热泪成为了记录大多数的影像,不需要编造故事也能感同身受。
毫无疑问的上上佳作,在不动声色的日常生活中逼近崩溃,但最终峰回路转化险为夷。
影片记录了普通女人一个星期的工作和生活,看似普通,但她那种坚韧顽强的性格却是不普通的。
国内处理这种题材往往会显得太Drama,充斥着尖叫、砸东西的脆响声,但是这部电影控制的很好。
人生就是如此,有的时候你以为是绝境,但其实拐个弯又出现了路。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是影片没有用天降神兵的方式,或者国内“大女主影视剧”常用的桥段,天降一个男人。
而是用了很日常的解决方案。
她尝试了每一种能尝试的办法帮助自己摆脱困境,也并非“Girls help Girls”这种流于表面的口号,帮助她的有男女老少,她是靠自己的个人魅力赢得了别人的帮助。
没有哭泣哀求。
当上司试图把辞退新人的责任归罪于她时,她只低沉了一会就又立刻昂扬起斗志,太了不起了!
电影太棒了,这种随时都要崩溃的状态,看得很让人揪心,但是女主角就能控制得住,甚至没有吼自己的前夫。
累了一整天,回到家里还要给儿子准备周末的生日派对。
电影院里不少女生倒吸凉气,仿佛恐婚恐育PTSD大爆发。
然而孩子也是她努力生活的动力之一。
就像我家里那两只永远无法猜到它们会搞出什么乱子,每天回家打开门可能都会有惊喜迎接我的猫。
比如前几天我刚洗了七八件衣服,因为猫趁我打开衣柜找衣服的时候,挠破了除湿剂的袋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旁边的几件衣服都沁湿了。
能怎么办?
大吼大叫揍猫不解决问题。
把衣服丢进洗衣机再拿出来晾晒,冷静得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毕竟它们是可爱的、不懂事的小天使。
看到面试那一段,我才明白了片名《全职》暗含的意思。
她落到如此境地,正是因为她曾经做了四年全职妈妈,那四年空白的令她很难找到工作,而前夫还在拖欠赡养费。
即使她有优秀的学历、稳定的情绪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很高兴看到她没有丧失信心,还能保持理智打电话给面试的公司询问结果,也很礼貌地与对方沟通,她一直在努力保持体面,我想这可能是她最终能峰回路转的原因之一。
谁不想要有一个情绪稳定的上司或者下属?
总之很高兴我没有因为台风放弃看这部电影。
新的影院融媒影城八号厅也非常棒,沙发座椅很舒服,视线无遮挡,音响效果也好。
经济学硕士学历又怎么样,当初为了爱,为了孩子居住的舒适,选择了郊区,可是,一旦成为单亲母亲,从不出现只有语音留言的前夫,紧逼的银行贷款电话,无力再帮忙看孩的邻居老太,丢掉那份与专业无关仅是五星酒店客服领班又远又累的工作,都象压死女主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至于每次女主在pos机刷卡前,在急驰的火车月台,我都差点以为她会放弃。
但即使满脸泪水,也要用粉底遮挡,即使屡投屡败,也要再修改自己的简历,调低期望转向能够温饱的工作,即使捉襟见肘,也会满足儿子的生日party愿望,想尽办法买来硕大的蹦床礼物,即使在女友的大house,在宾客们的杯光斛影中,她也会拒绝递上来的那杯,我不能喝,我要带孩子们回家。
只是在面对儿子同学爸爸善意的帮助,一不小心真情流露了脆弱💋 所以,她的名字是《全职单亲妈妈》,那个替她受罪早被开除的实习生同样也是。
根据波伏娃的论述,女性的悲苦命运是被重复生命(生育)的使命所束缚,这是永远逃不脱的内在性。
😓
叫好的都是感同身受并且活得都挺累的吧?
工作辛苦还要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因为一场罢工导致的公共交通瘫痪,而变成了与时间赛跑的追逐者,中间经历了下班回不了家,因为翘班去面试别的工作害的别人被解雇,给小孩过生日,向前夫追抚养费...大部分时间一直在忙碌,故事有点流水性质,结局有点刻意地追求好的结局,因为面试官工作交接的问题,导致自己的录用产生了误会,但最后还是顺利通过,成为市场调研经理,一切都迎刃而解。
2022.9.5她是经济学硕士啊!要去做超市收银员的工作。
选取罢工这个节点 放弃对常态的铺垫而直接展现种种失控 也许意在说明 不是母亲一个人在养孩子 而是整个社会在养孩子 交通 医疗 就业 社会支持 借贷与福利政策 链条上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让平日里得以维系的脆弱稳态顷刻崩溃
用萨弗迪的方法拍《两天一夜》,但板块化的情节让每个单元的困境都可以被预测,若不是有劳尔·卡拉米令人信服的表演,导演无节制的情绪压迫手段会很容易让人感到用力过度。
非常优秀,选择了罢工时期作为冲突激化的外在环境,2010-2011年,我上下班每天也要花6个小时,所以大概知道那是什么感受,每天就是等车、赶车,在不知所谓的工作中消耗,吃饭、睡觉,消耗不知去向的生命,可能主角还可以靠工作维持生活,但今天的我盈利能力甚至比十三年前还糟
数度被导演的视听调度逼到濒临休克……
节奏感拉满,没有一处废笔,对着镜子边化妆边流泪的松弛一刻神了。两处剪辑特别好:装蹦床到生日派对,列车过站时女主侧背影特写(列车声音越来越近)到两个孩子坐在车上。
法国基层人民生活流水账
普通单亲妈妈的打工生活,有点流水账了,唯一的优点是节奏紧凑。
人总归是有韧性的 给处在焦虑中的我很大鼓励
女主的一系列智熄操作让人很难有共情,最后的结局更是强行给的,毫无逻辑可言
表演,摄影,配乐,很迷人,情绪抓得很细腻。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过的是社畜的生活,焦虑,彷徨,每天早起晚睡,带孩子,上班,讨赡养费,欠房贷……在交通瘫痪的大城市像热锅上的蚂蚁,奔跑,奔跑,一边当酒店服务员,一边忙着去大公司面试,尽管疲惫不堪,却从未气馁……简直是超人妈妈。
三星半,1.声音大量介入叙事带动节奏,类型片配乐,声音蒙太奇转场,画外声音的压迫力量。2.梦境中的海滩:温馨的想望,却充满焦虑和不安的征兆。3.焦点对准罢工浪潮中的单亲职业女性,是一种反思视角(很好),细节中又侧面反映罢工之必要意义,但是力度不够且不构成论证,这种前提下不应该不直接展现罢工本身。4.结局减分,并非希望或者偶然与现实绝对相悖,只是这与前情带给观众的期待形成了不道德的戏剧性。
惊艳戛纳的高分新片?不管拍的有多好,我就是不喜欢,莫非导演是想让观众有代入感,用情绪渲染、镜头晃动、令人焦虑的音乐故意折磨观众,来体会女主的无奈、焦虑与崩溃吗?直到最后一分钟才松了一口气,真是很差的观影感受。
失速母亲背景音乐能把人赶死狼追狗撵 没心脏病都能急出心脏病和着整个城市的公交地铁罢工了,最后坐不上车的还都是普通人。单位请个假都请不了,咱哪怕有啥急事也能请个半天一天假吧。看样子 离家近还真是找工作的一个前提条件。找个靠谱男人是最重要的,从头到尾就没见过老公的面,生活费也不给。
疲于奔命,朝五晚九
#浙江青年影展#母爱之伟大
个人的北影节最佳。切口小,但氛围做得好。不觉得结尾缺少批判,想做批判有一千种方法,只是这里是对观众的一种仁慈。
常规操作 地质礼堂的逼仄让人更难受了 总之感谢给了我跳槽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