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分贝人生

分貝人生,Shuttle Life

主演:张艾嘉,陈泽耀,陈彦雯,叶朝明,刘界辉,颜薇恩

类型:电影地区:马来西亚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马来语年份:2017

《分贝人生》剧照

分贝人生 剧照 NO.1分贝人生 剧照 NO.2分贝人生 剧照 NO.3分贝人生 剧照 NO.4分贝人生 剧照 NO.5分贝人生 剧照 NO.6分贝人生 剧照 NO.13分贝人生 剧照 NO.14分贝人生 剧照 NO.15分贝人生 剧照 NO.16分贝人生 剧照 NO.17分贝人生 剧照 NO.18分贝人生 剧照 NO.19分贝人生 剧照 NO.20

《分贝人生》剧情介绍

分贝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来西亚一处廉租屋长年没水没电,但对被社会遗忘的阿强而言,这里是自己唯一可以喘息的家,他与母亲妹妹三人相依为命,母亲长期抑郁,酿成心病,只有妹妹的笑容给灰暗生活带来一丝光亮。妹妹生日,一家人难得快乐庆祝,兄妹牵着手出外买蛋糕,谁料意外降临,贫苦一家再次跌入绝望深渊......电影于平凡真实中暗含深不见底的悲伤,将当下马来西亚贫穷乱象缓缓道来。官僚体制、阶级歧视之下,穷人被压榨被欺侮,更被遗弃被怀疑,血缘和身分无从证明,却更衬出亲情与爱的不可磨灭。无路可走,无从反抗,深渊里的人要如何逃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闪亮的青春仙踪乐园无间之战呆瓜兄弟英雄天涯明月刀我的拳王男友新魅力四射:全球万人迷新婚告急爆裂危情是我们做的异教夜谈黑色孤儿第五季耀眼的你啊美好的日子欢乐合唱团第六季我的美女室友无品大将迷魂战太阳之子未竟一生追风战警巡演佐佐木与宫野OVA忘了我记得超极限浪漫输给你摇滚藏獒:乘风破浪时光旧巷的我们最佳利益2:决战利益江豚·风时舞

《分贝人生》长篇影评

 1 ) 同祖不同命的老虎和猫 ——《分贝人生》人性浅析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坦然相对的释怀。

每个人的生活,一路走来,总的来说有太多不顺心的遭遇。

尤其是对于底层人、边缘人而言,这样的生活甚至充斥着整个一生。

悲观主义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现实写照,将他们的生活细化、放大,每个人或是一个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坦然相对的释怀。

每个人的生活,一路走来,总的来说有太多不顺心的遭遇。

尤其是对于底层人、边缘人而言,这样的生活甚至充斥着整个一生。

悲观主义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现实写照,将他们的生活细化、放大,每个人或是一个家庭,都可以拍成一部精彩而深刻的电影。

分+贝=贫 分贝人生,“分+贝=贫”这是对这部电影名最直接也是深刻的解析。

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常年孤守在家的中年妈妈,一个因经济贫困而偷窃公司东西被开除的失业哥哥,再加上一个年仅6岁却因没有户口还未能上学的乖巧妹妹。

三个没有幸福生活的人组成了一个不完整且不幸福的家庭,相依为命,这是他们最亲近的人。

生活在楼宇紧布的城市中,一个狭小的独立空间中,每个家庭都是被相对孤立的个体,破旧的居民楼,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留给我们想象空间的仅仅是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个家庭成员并不健全的一家三口,成为了千千万万这样生活层次人的一个缩影。

压抑风格 四处找水作为影片的第一条故事线,开门见山的用镜头语言奠定了影片的压抑风格。

垂直高耸的水塔与年幼矮小的妹妹形成强有力的压抑对比。

漆黑的水塔内,一只断了水的蛤蟆被死死的捆在里面,与影片底层人被生活压迫到为了最基础生存的水源而用力挣扎,形成呼应。

温暖调味剂——乖巧妹妹

乖巧妹妹和哥哥形影不离 “鞋子闪啊闪,就像萤火虫,回家吧,回家吧”天真无邪的妹妹并不能理解现实生活的艰苦,对妹妹来说,学着马来人唱的歌,是对她上学的渴望与美好憧憬。

妹妹在阿强手臂上画的那只猫,被阿强戏称“母老虎”一番争讨,乖巧可爱的妹妹给阿强带来的是一份特殊的温暖。

回到家中,乖巧懂事的妹妹是连接妈妈与阿强的一条情感丝带,面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妈妈,她总能像个大孩子般的“哄”妈妈吃药,像个家长一样认真的监督,时不时的给阿强打小报告。

又能够以一个小乖乖女一样,和“妈咪”撒娇,带给妈妈欢笑,带给这个不完整的家时刻的温暖欢乐。

妹妹和阿强形影不离,无论遇见什么人,无论做什么事,妹妹的存在都带给阿强一种温暖的力量。

面对喜欢的女生,一起玩耍的哥们,阿强总是一副满不在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姿态,不会主动去过多的给他们说出自己的难处,而幼小的妹妹又像大人般作为最了解阿强的“朋友“,传递他最真实的想法。

妹妹的生日 今天是妹妹的生日,并没有钱买生日蛋糕,但是阿强却专门为她做了两个红鸡蛋给妹妹,即使是贫穷,也不会忘记妹妹生日,也愿意象征性的为妹妹过个生日。

当健忘的妈妈听到今天是妹妹生日的时候,内心一种愧疚感油然而生,埋怨阿强并没有和她讲这件事,但又很意外的早已为妹妹准备好了生日红包,这样一段三人共存的温情画面在整个影片只出现了一次。

唯一一次三人共存的温情 阿强带着妹妹,为两个马仔把风偷东西,这种在传统教育意义中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被传递不良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而现实底层人无法顾及这些奢侈的教育,那种思想或者只有富人才可以享有。

被朋友戏说成“阿强整的跟女人似的”,更多的是出于阿强对妹妹的一种保护,生怕出了意外对妹妹造成心理上的创伤。

两个游手好闲的马仔充当的是底层人中的不良少年,而这种靠着洗车和偷窃为生的朋友,却能在一个小女孩的面前放下这种匪气,温柔的叫一声“珊姐”,得了钱为“珊姐”买蛋糕,过生日,给妹妹制造了本不属于他们这种人应有的奢侈惊喜。

为“珊姐”买蛋糕、过生日 妹妹和阿强的形影不离,在这种底层生活中,她为不完美的家庭、友情甚至是渴望的爱情带来一丝丝温暖,影响着他们周围的人,妹妹便成了四分之一不到的影片中温暖的调味剂。

直到车祸的发生,美好画面戛然而止。

那一刻,妹妹向往的海边,手里拿着烟花,奔跑着满脸欢笑的背影,只不过是遐想的朦胧画面。

幻想妹妹想去的海边温柔的猫 凶狠的虎 出生证明作为影片的第二条故事线,也是最主要的故事线。

通过出生证明发生的事情,接触到的人和事展现出“同祖先的猫和虎”的不同之处。

同为底层人的人,无论陌生还是熟悉,无论自身善良还是冷漠,面对同类“猫”族群的底层人都能拥有一颗同情心。

而对面“老虎”派的另一类人,他们面对弱者,从来都是从自身立场出发,置生死于后。

没有出生证明不让与妹妹见面 车祸已将两个人隔离成两个世界,而制度又将两个世界的人再次隔开。

没有出生证明就无法和去世的妹妹相见,制度的捍卫者不会因为同情心而打破制度。

无论是医院的护士还是停尸房的医生,以及警卫人员,他们同属于一类人,同属于制度下的捍卫者,对他们而言他们的生存法则属于这样的社会制度范畴。

“排队、拿号码、拿药”这样简单的三个顺序制度,本没有错,这就是社会规则。

作为医务人员,紧紧遵守这一准则,却对人的生命毫无敬畏之心,面对其他买药顾客,并没有产生同情心。

而那位被阿强叫为“八婆”的老太,两次苦口婆心的说教阿强去给妈妈拿中药来治病,甚至是在一次电话中给阿强说“喃唔佬”的电话,为妹妹超度。

面对阿强和妈妈的不理会,依然展现出她的热情和同情,看似八婆的行为,实则是底层人相互关心,相互同情的最真实的一种方式。

说教阿强去给妈妈拿中药来治病 阿强同两个马仔去向“粉肠哥”求取出生证明途径,同为底层人物的“粉肠哥”打着游戏,一脸不耐烦的说着“什么事这么急,搞大别人肚子啦?

”流露出一种不屑一顾的眼神。

而当得知妹妹死去的消息时,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愧疚感瞬间而生,不仅仅给了他们想要的帮助,还出于内心最深处的同情心,给了他们一点钱,表达刚才那番态度的歉意。

而真正的找到那位做假证的老板,导演刻意通过细节展现出这样一个拥有着文明和生意的气息的人物,一本正经的谈钱,那句“每个人都说急,每个人都想便宜点”的言外之意是生意中的不讲人情,不能讨价还价。

面对熟人介绍,危难紧急,都能对这单生意面不改色说“有钱十分钟帮你搞定”。

为了出生证明,两次前来请求老板,都展现出的一种面不改色的坚决如铁。

“世态炎凉,人情冷淡”是对于阶级差异的最真实形容。

“有钱十分钟帮你搞定” 整个社会充斥着权与钱的气息,将无权无钱的底层人压制在一个荒凉的角落里,有钱有权的人则在大圈里交织碰撞,肆无忌惮。

肇事车再次出现,隐约可以听到车里放出的音乐声,马路上充斥着一种潇洒赛车的气息。

阿强因报复肇事车,疯狂砸车而被抓入狱,面对他对警察交代的关于车祸的事情,在警察眼里显示出的是一种满不在乎的随意心理,他们的针对点是他砸车所造成的影响,而非最根源的车祸事件。

以至于被保释出狱后警察的侧重点依然放在砸车事件上,而对于抓住肇事者这件大事,表现出的只是随缘的查找车主。

不愿分清主次的解决这件案子,是这些体制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根本目的,放掉难缠的大鱼,只抓听话的小鱼。

谁会去多管闲事费尽周折的去碰一个烫手的山芋呢?

只抓听话的小鱼 在一开始阿强想办法为妹妹解决出生证明的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小川。

而碰巧的是正在负责拆迁工作的小川,正在用体制化的语气和居民解释。

这样的场景让阿强无从下手,甚至觉得身为公职人员的小川也很难站在自己的立场帮他。

作为制度下的一名执行者,她同样会从体制内的角度考虑问题。

第二次阿强找到小川请求帮助时,小川从公职人员的角度否定了阿强用假证的做法,希望通过体制内的关系帮助阿强解决妹妹出生证明的事情。

阿强同两个马仔看到小川并没有直接的请示领导帮助他,反而是无关紧要的一堆应酬话题。

一边是妹妹去世的悲剧一直压抑心底,另一边则是一堆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花天酒地的场景,这样强烈的对比反差,让阿强无法平静的等待小川的帮助,而自己又无能为力。

无关紧要的应酬话题 “有钱人要什么有什么” 这句话说出了底层人的一种仇富心理,也意味着他们对现实的一种无奈、不满和抱怨。

仇富心理付诸实际行动 从因为水源问题,看到富人独享的水车,便要把水车水管打开,因为自己用不到水,也不希望这群权贵之人用的那么舒坦,仇富心理付诸实际行动。

看到一辆辆价格高昂的汽车,他们像选老婆一样的欣喜,终于是偷了一辆车,满心欢喜,激动不已。

一路上侃侃而谈,还找熟人想要把它卖掉,预估到了五千这样一个对他们来说可以让他们兴奋的数目。

或许这是命运所致,车祸就这样发生了,注定这辆富人的车不属于他们这种底层人,注定人各有命。

人各有命 机缘巧合的是之前别人用汽车撞了阿强和妹妹,而肇事者却若无其事的离开现场,而这一次是他们用偷来的车撞了别人,这个人或许也是底层人,或许还活着,或许已经死了。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他们开始恐慌、害怕,不知所措的逃离了现场,他们在慌乱中小心翼翼的用衣服擦拭车上所有他们碰触过的地方,极度恐惧被警察识别自己的指纹。

同样,在之前那辆肇事车撞倒阿强和妹妹之后,反而是一种平常心的感觉,仿佛从未发生什么事情,一如既往的开着车在熟悉的道路,听着熟悉的音乐,把声音开到能足以让阿强注意到这辆车的再次出现。

肇事车再次出现 这样的强烈反差,正是权贵之人与底层人民面对灾祸,面对生命,面对法律制度的不同心理,对于权贵之人来说他们就是法律制度的操控者,他们可以轻松解决任何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他们可以无视底层人民的生命,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手段摆平一切。

对于深处底层的阿强他们而言,他们一无所有,他们只有生命,他们对生命无比敬畏,对法律制度无比的遵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正常的走过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人生观,这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为数不多的挣扎只不过是对生命的维持,哪怕只是一瓶水,都能让他们为此而大打出手,就像阿强母亲偷取别人维系生命的水源时,同为底层人的一种仇视。

这是他们对生存的强烈需要,生存对他们而言就是生活的全部。

生存对他们而言就是生活的全部 最后,当两个马仔都下车逃离后,阿强又选择了回到肇事车那里,取回车去接母亲回家。

带着从富人区打包好的美食,开着富人经常开的车,带着母亲吹着他们从来都享受不到的“冷气”,跟母亲说着明天去接妹妹回家。

这样的一个结局安排,道出了多少底层人民的生活向往,对他们而言这是最完美的生活方式。

之所以阿强这么做,我想他是领悟到了这个社会的规则,明白了权贵之人不可小觑之处,他相信刚才的那场车祸会因为是富人的这辆车所致而不会轻易被追查,因为他明白,或许那个出车祸的人就是像他一样的底层人。

底层人民的生活向往 最终,底层人就应该是那只温柔而没脾气的猫咪,权贵之人便会是那只凶狠无情的老虎!

 2 ) 电影的结尾一定是驶向死亡,不需要渲染的真实没有第二个出口

分贝人生。

看之前有没有以为这是个讲聋哑人的电影?

张艾嘉。

是不是要不是张艾嘉的名字,压根儿就不会看这么个电影?

电影在典型的台湾腔里拉开了帷幕,烈日、少年、小女孩、甜腻腻的小女孩的声音。

怎么也没想到是缺水。

南国的艳阳和人字拖里,从来都是湿漉漉的空气,还有同样湿漉漉的、不论怎么挤压、揉捻,都能柔韧如初的青春。

这次不一样,直到小女孩唱起一首马来语的童谣,我才隐约感到,噢,这不是那个盛产青春的台湾啊。

少年在高处没有找到水,他带着妹妹躲在一个公共建筑的厕所隔间里。

厕所里一样缺水,没水冲厕所、没水洗手,不过好在有清洁工,公事公办地定时拉来几小桶水,补充到洗手池旁边的大桶里。

不能及时冲厕所的厕所里,味道可想而知。

没人的时候少年和小女孩一边捏着鼻子一边说笑,有人的时候摒着呼吸忍着笑,听到清洁工倒完水走出去,他们兴冲冲的拎着一串大大小小的矿泉水瓶、饮料桶,到洗手池旁边的大桶里,去装看起来已经没那么清澈的水。

电影到这,我都觉得,台湾导演真是到哪都能拍出来明亮的电影啊。

只可惜,后来的情节一步一步击碎了我的浪漫想象。

如果张艾嘉饰演的患有精神病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被扭曲后的化身,那开头出场的少年就是善良和无意识的结合体。

而可爱的小女孩,就是没有受到任何异化时的、最纯粹的善良。

所以她活不过电影的四分之一,在6岁生日那天,毫无前兆的戛然而止。

少年有两个朋友,外形追求痞及怪,白天洗车,晚上偷车,18岁的年纪里,认为这便是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和一技之长,隐隐得意。

不过他们似乎还没有偷车成功过。

找少年放风时,随便一个经过的路人都能让他们迅速结束还没起色的作案现场,而丝丝缕缕的优越感,只不过是偷车这份技能,让他们的仇富心理有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是的,他们的底线太低了。

他们快乐的阈值停留在0,只要不是负的,哪怕是0.1,只要是一丁点的给予而不是付出,哪怕是用来冲厕所的水,哪怕是洗车的工作,哪怕是掌握了偷车的技能。

什么?

你说偷车这样的事你怎么还能当个技能说出来?

这已经不是没有道德,而是已经触犯法律了!

道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要求的底线,法律是社会对一个人要求的底线。

他们不是没有自我要求,他们会关心少年最近生活好不好,会很开心的给小妹庆祝生日,后来听说小妹死后,因为没有出生证明而不能被从停尸间带出来入殓,会帮少年想办法,心急如焚的央求办假证的老板。

他们只是不承认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而已。

他们可能是孤儿,可能很早就辍学,可能总是吃不饱一日三餐,他们从来不知道这个社会给过他们什么,凭什么来要求他们来遵照社会给他们的底线?

如果偷车是有罪的,那开车撞死人呢?

整个马来西亚的法律和社会制度,都像城市里到处没有水一样处在一个缺位的状态——吃穿用度、医院警局,到处都像电影台词一样杂交含混,普通话混合着广东话、闽南话、马来语、英语,这样复杂的语言交流,必然伴随着信息的流失和误解,这加重了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焦灼,也练就了麻木和无所谓。

无常中的日常——今天有水了,冲个凉;今天过生日了,吃个红鸡蛋;今天看到一辆顺眼的车,偷偷看手气如何。

日常中的无常——今天妈妈又发病了,没药吃;今天摩托被撞了,小妹死了;今天被带去一个晚宴,是自助餐,可以打包鸡腿。

电影里没有坏人,但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无心理论善恶。

少年以超出自己年龄的耐心,照顾神经病的母亲和幼年的小妹,却从自己打工的店里偷零件来卖;母亲终日躲在停水停电的房间里,却仗着自己有精神病,让孩子出面,跟来做衣服的人要两份工钱,或趁邻居不在的时候偷隔壁的水;两个朋友帮少年打抱不平,除了说见到撞人的人一定把他弄死,就是去求另一个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去办一张假证;玩游戏的社会大哥在听说小妹被人撞死,在医院不能入殓,给出的最大善意除了一个办假证的地址,就是一张最能起到作用的钞票;办假证的店里黑暗逼仄,老板喊出的1800元一点也不能便宜,深夜临关门闭店,走出来的除了他还有一个像是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儿子。

这是一群在社会最下层的淤泥里长出来的人。

没有人会出落成一尘不染的白莲花。

有一些,长成了一节一节的藕,虽然千疮百孔,也还有血有肉。

有一些,像那个6岁的小妹妹,小荷才露尖尖角时,就一声不响的折断了,化成新的淤泥沉到水底。

电影没给出意识形态的引导,没有批判、夸赞、推崇等一概想要教育人的情绪,如果不是最精湛的演技都掩盖不住张艾嘉的名气,我几乎以为整部电影就是马来西亚某个华人圈层的日常。

可不是日常么?

没有保障、无处伸冤、被像个陀螺一样拎的团团转、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也已经不想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如果活着就还这样活着、如果死了能好好埋起来就是最高要求、一边的人没水喝一边的人在用整罐水车开party、一边的人在自助区往粉色的塑料袋里打包难得一吃的鸡腿一边的人在谈吃素才是慈悲,可不是就是自古以来的日常么?

太阳底下无新事,何时善待睁眼人?

 3 ) 家庭决定命运?

一周两刷上海影城,竟然赶上了这部片子的首映。

虽然张艾嘉没有粗线,不过看到男主角和导演,也已经挺惊喜的了。

演员导演出场和剧终都有掌声,电影节的观众素质都很高。

片子只有短短90分钟,不过看完片后感慨还是不少,因此虽然不太满意导演的作品,但考虑到影片还是可以引发很多值得思考的点,就给个三颗星吧。

【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 身为母亲以后的我更容易从家庭这个角度看待事情和人物。

虽然这部戏主要是站在19岁的男生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说实话这个男生小小年纪就挑起生活重担,一边照顾生病的妈妈一边带着学龄前的妹妹很叫人心疼。

但是缺乏妈妈教导的大男孩处理问题的方式冲动又极端,徒有贫穷和骄傲,浪费了很多可以解决问题的好机会,深深地为他感到可惜。

如果他的家庭虽然贫穷,但目前依然让他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感受到更多的爱和以及面对问题的方法论,男主也不至于这么绝望。

男主从小缺乏母亲的指引,又迫于生活的压力,要抵御住诱惑不走上歪路还是挺不容易的。

家庭环境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性格命运,尤其是母亲的性格和教育。

另外感觉母亲和家境这一块的背景介绍也欠缺了一点,母亲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就像一个青春期少年符号,也没有心路历程母亲会什么会疯?

为什么一直藏着男人的衣服?

父亲是抛下他们了还是已经去世了?

如果给母亲多一点介绍会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电影只有90来分钟,其实细想可以设计更多内容。

【剧情设计不够丰满】 影片里面哪怕说着粤语也是一股浓浓的台湾文艺风,不愧是在湾湾学习过的马来西亚新锐导演。

机车下的吉隆坡和台北有几分相似,只是只有破旧灰暗的一面,找不到台北的纸醉金迷。

哪怕是议员所谓的豪华派对也透露着一股中国五线城市的村味儿,议员家里供水也需要用水车,我想说其实贫富差距还真的没有很大。

我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很害怕看到这么美好的一个大男生最后被逼上绝路惨死,像《旺角卡门》里最后张学友的样子,流着血抽搐的画面感觉终身难忘,又或者像《乘风破浪》里面的六一(但这些好像都是配角)。

可是电影结束男主角还好好活着的时候我既松了一口气,又觉得似乎缺了点什么。

活着总是好事,还能重头开始,可是背负着保释以后又再犯的案底,以及这样的原生家庭,活着又谈何比死了更容易?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是没有很好地设计人物冲突,剧情也不够跌宕,结尾又很戛然而止。

有点为四项提名的大奖担忧,唯一觉得还有希望的,应该是最佳摄影奖。

【评委青睐VS价值观传导】 虽然偏执型人格似乎更容易碰撞出戏剧效果,刻画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悲剧更容易受电影节之类评委的青睐(不然那么多女演员也不会争先恐后去演村妇)。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我不很认同这部电影的价值观。

穷归穷,急归急,但是一再地偷零件偷水偷车,虽然中间做过一些小小的抗争但似乎并不走心;在妹妹是被别人车祸撞死并且逃逸的情况下,自己开车撞了别人竟然还逃逸?

也许导演想表达特殊环境下的人性抉择、没有绝对的善恶,但我于情于理都理解不了。

况且,生活也并不是没有给他伸出过援手,邻居保释了他并且带他们去了议员的派对,似乎看到了一丝与生活和解的机会,但是年少又骄傲的男主不是很想领这份阶层差异巨大的情面,不辞而别。

最后的最后,还开着偷来的车伴着妹妹的歌声在雨中母子情深,导演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价值观,对男主角是什么态度啊?

最多有点同情,但是已经麻木不仁了,感觉生在这个阶层只有永远无法翻身的绝望。

PS:吉隆坡一定没有很多外卖和快递小哥吧,不然这么爱开机车,分分钟找个月薪上万的工作,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挣扎在温饱线上了呢。

 4 ) 《分贝人生》:生活,你不知道的悲苦

文/何小威看完电影,与行的朋友说:“多想早点结束。

”我有些疑惑,问:“为什么?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太压抑了。

”我点点头,表示赞许。

的确,这部马来西亚的电影《分贝人生》有些压抑,压抑得让人有些揪心,仿佛喉咙中夹杂着一块糖果,既甜,又让人有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

正因为这种感觉,才显示出了电影《分贝人生》的魅力,毕竟它还是较为深入地表现了马来西亚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悲欢。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新人导演的陈胜吉而言,难能可贵。

电影《分贝人生》通过阿哲(陈泽耀饰)与妹妹、母亲(张艾嘉饰)的视角,来看马来西亚现在的生存状态,把马来西亚的底层悲苦的一面——生活缺水,年轻人没有工作,贫苦家庭的小孩没钱上学等现实显露于人前。

片中,“长大成人”的阿哲本处于一个放荡不羁的青春年华阶段,却因为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而陷入到生活的绝境边缘。

更为可怕的是,没有工作的阿哲,还要照顾妹妹。

在这样的家庭里,阿哲的生活从未有过平静。

所幸的是,在这条住满了形形色色之人的楼里,阿哲从这些生活中尝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懂得了生活的含义。

有意思的是,导演利用一场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反衬了阿哲的愁苦生活。

这明显是导演陈胜吉有意而为之,带有明显的讽刺。

如果说,“精神病”母亲是家的核心与情感纽带,甚至“家”之精神的集合场域的话,那么妹妹的存在与离去则象征着生活美好的逝去。

这种突如其来的消逝,让人无所适从。

最终,留下的也只有悲伤的泪水,无处诉说。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导演用镜头直接将这种有苦说不出的压抑转嫁给了观众,让观众去思索,去承担“别人”的苦难,从而去感叹生活来之不易。

母亲,是一个“病者”,经常做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准儿子碰自己男人的物品;偷偷地将邻居的水搬入家里;死死守住装钱的铁盒——有常常给人温暖,让人赞叹母亲的伟大。

不管“母亲”是否“有病”,内心却装着自己最爱的孩子——得知儿子阿哲拿钱是因为妹妹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拿出了所有积蓄;自己吃着好吃的,不忘分享给正在开车的儿子阿哲。

可以说,母亲极端化的反映,其实蕴藏着一种现实生活的悲苦,向人们揭示了再苦再累,“不抛弃,不放弃”的情感内核,就像片尾时,阿哲在夜里载着母亲回家一样,流露出不分彼此的浓浓爱意。

不同于“母亲”,妹妹身上不仅有导演诗意的表达,又有马来西亚底层人群的希望象征,不仅有改变不了现实的悲叹,又有生活继续的无奈。

导演先通过找水,呈现出哥哥阿哲与妹妹的关系——妹妹就是哥哥心中永远的天使,不容她受到任何伤害,而哥哥是妹妹心中永远的英雄。

当然,导演在处理阿哲与妹妹的关系时,采用了前呼后应,达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使得孩子的单纯与纯真的快乐,以及大人世界的悲情,在持续酝酿的感情中不断升华,触及到了人最为敏感的情感神经,让人随着她的欢乐而欢乐,悲伤而悲伤。

无疑,电影《分贝人生》中,妹妹哼唱的歌曲,具有了穿透贫穷与富贵,疾病与健康的神奇魔力,因为她的声音太干净,太纯洁,太美。

只不过,这种“干净”、“纯洁”与“美”,只能留在人们的脑海。

这是导演陈胜吉影像中最为残忍的一幕。

作为处女作,导演陈胜吉在电影《分贝人生》中还是展示出了不俗的才能,能将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的种种状态,通过影像呈现出了一种质朴无华、简洁又压抑的美学特点。

但是,也因为是新人导演的缘故,影像中所展现出的悲苦之感,似乎还少了一点催泪的效果。

首发,siff,禁止转载,谢谢。

 5 ) 「first观影」从干渴开始在雨中结束

「first观影」张艾嘉老师表演太加分了!

妹妹死后他们在公交车上,妈妈从恍惚到悲痛落泪,像重锤一样击中了我坚硬神经的柔软处。

还有网吧打游戏流氓大哥无偿的帮助,和流氓三人组之间相处,无论他的渠道是是否合法,都让人动容,因为这些人要的只是生存,甚至没有尊严的生存,这些人的情义,仿佛微弱的一点点光,让现实显得柔软了许多,也饱含温情了许多,可能是因此电影从干渴开始在雨中结束吧。

 6 ) 悲剧循环圈

个人拙见,只想记录心情。

看完影片其实我觉得导演想通过社会底层生活的恶性循环这个圈来讨论现实问题,剧情的两次车祸虽然是导演故意安排的巧合,但是意在完整这个循环圈来突出主题可以理解。

整体电影情节和演员演技都非常满意,小小细节,瑕不掩瑜。

开篇第一次车祸其实给人很大的冲击,隐隐觉得妹妹可能要出事,那是在要为她庆祝生日的回家路上,妹妹拮据已久终于可以等到吃蛋糕的暗暗欣喜心情突如其来的戛然而止,让观影者为这小小的快乐都无法被命运满足而可惜。

但是第二次车祸在卖车路上,想着妹妹一秒都等不了了,可以很快得手很多钱带妹妹回家,加上第一次偷车得手的兴奋,感性情绪其实应该更丰满一些,当打电话想卖车却要等到第二天,此时的情绪却被带得有点失落,有种延迟满足感,在这个节点发生的车祸可能也和镜头有关系,没有了第一次车祸的冲击力,让人少了大起大落的情绪,如果在打卖车电话之前发生车祸,在放松的情绪推向高潮之时,也许感情冲击会更强烈一些,也照应了第一次车祸的情绪,更加像命运开的玩笑,不留余地。

最后影片的一场大雨,浇灌了整场影片干涸渴水的基调,确实很有味道,希望开着车吃着鸡腿下着雨的小小幸福一直走下去,影片结尾也停留在这里,算是完整了这个圈,为整个影片做了一个很好的留白,发人深省,这就足够了!

 7 ) 超过短评字数了,哈哈。。。

从开始去水塔偷水,去公厕偷水,就先给你一个直观的概念,这家人很穷,所以之后连两千块也拿不出来,才会发生那么多事。

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妈妈,一个只有6岁的妹妹,一个才19岁的哥哥,一场车祸,让原本虽然艰苦但还能快乐生活的小家庭走向绝望。

没有出生纸的妹妹只能躺在医院的停尸间,没有钱的哥哥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办煎熬与无奈。

最后参加议员的派对,用水车比对开篇的偷水,用一辆辆豪车比对哥哥和朋友们的小毛驴,人生就是如此天差地别。。

最后的偷车,撞人,逃逸。

是哥哥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被压倒还是抓住它来救命?

载着母子的这辆车,是走向地狱还是天堂?

整部戏看下来有一点我很不解,为什么兄妹俩被撞,妹妹甚至因为如此而死去,都没有一个警察来调查这件事,反而哥哥在之后做了一些过激行为后会被警察训斥,被抓,被教育。。

那妹妹的命那?

ps:好喜欢妹妹,好可爱,如果不要那么悲伤,你就说拍两个小时他们的平常生活,我也看啊。。

据说哥哥是男团出身,那我们国内那些男团看完这个演技,会给自己挖洞吗?

最后的最后,我怎么就那么喜欢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华裔的口音那。。。

哈哈

 8 ) 分贝人生

飞机上看到的。

看的着实心酸。

这个妹妹实在是太可爱了,而且非常的懂事,没想到在生日的时候被撞死了。

妈妈病的不清,在家一直反反复复的洗衣服,然后发作的时候整个人和疯了一样。

哥哥为了把妹妹的尸体带回家,到处寻找线索。

黑道白道都试了,但是还是没有用。

最后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误撞了一个人,他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结局就是他接上了他的妈妈,他说带她回家。

well,这个结尾意味深长,很耐人寻味。

整个片子格调也是很生活化。

很有意思。

 9 ) 他死了妹妹,却像只丢掉一个钱包

有这样一位正常的人,架着他的摩托车带妹妹飙风,当天正好是她的生日,两人在庆祝完后正打算回家。

突然,一辆驶来的车撞在他们身上,男子从车祸中复生,而他的妹妹永远地失去了呼吸的机会。

试着想象一下这名男子在醒来后知道妹妹已经离去的心情,他是否还能够正常地跟医院交涉拿回妹妹的尸体,并且策划一系列举动来达到这个目的(他只需假造一张出身证明)。

男子没有陷入悲痛,至少我们没在电影中看到,而是立即展开了一系列行动:与医院交涉,向母亲拿钱、未果,找基友一起偷车、筹款办证,跟女性朋友去议员办的聚会,他可能会帮忙……这就是我们在《分贝人生》中看到的情形。

男主角不仅没有在身体上受到严重损伤(只有脸部的几处擦伤),同时在精神上遭受的打击也绝不像是死了妹妹的人所应该表现的(而且这件事他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看起来只是丢掉了一个钱包,急着找回它。

这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在《海边的曼切斯特》中,卡西·阿弗莱克所饰演的李因为自己的过失造成女儿的离世,他因此陷入感知的失效中:对于外界环境已经不再能够作出正常的回应。

虽然这是一种极端的设定(大多数人都能缓过来,只是需要时间),但在两相对比下,《分贝人生》中的哥哥所做出的反应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即便不需要表现出歇斯底里,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能够时刻保持住正常的理智。

我们当然可以为这种不合理找到某种理由,为导演辩解一下。

比如小女孩与他并没有血缘关系,她也许是领养的,两人之间的感情只维系在简单的日常交往中。

但这与电影开始对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情感的铺陈是相悖的。

即便她不是母亲亲生,但哥哥实在待她如己出。

电影中不是直接说了小女孩没有出身证明?

所以他才需要去买一个假的。

这也解释了为何男主在车祸后不首先去报警,领养很可能是非法的,他不能让警察知道。

《分贝人生》实在有太多不合常理的地方,即便我们为它找寻到了这些理由,它的不现实仍然没有被遮盖住。

妹妹因自己的原因离世还不久,他已经有心情与朋友一起去参加议员的聚会?

邻居难道没有同理心,在人死后还登门打闹(指责母亲偷水)?

所有的原因都很可能出在导演对人性认知的浅薄,从而将整个剧本变成了他施展想象的舞台。

人物的举动是站不住脚的,与电影设置的情境相违背。

 10 ) 人的一生是一场漂流,安放在哪里?无处

看到最后,雨天坐在车里各自气场的妈妈和儿子给了人生何处去的一个哲学命题。

随即响起的《漂流》很应景,人从影片情节转入自己的人生思考情境。

可能是最近整个人在北京漂泊到一定心理极限,这个电影给了人很大的温存鼓励,电影里的人生百态是一面镜子,给你照进对生活的一种思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角,这种贫苦的无处搁置的人生境地会给你一种警醒。

其实人生底色都是一样的,到底有多斑斓绚丽,就看你自己对人生天花板的对峙了。

知道《分贝人生》是在台北华山光电影院,上映前夕的预告片在潮湿温和的台北夜晚很融合。

真实,生活又温吞。

第二天在课堂上认识了导演,风格写在人生轨迹与性情中,平淡真实,一种不张扬却沉淀有力的气场。

探讨第二部《风和日丽》的概念,更踏实有空间。

聊到《分贝》在大陆公映的困难,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希望看到更多别样对生活有思考的语境。

今天终于看了全片,原来最激烈的情节都在预告片里。

但是这种寡淡的人生故事90分钟不足以给你更多的思考和回味,只能说导演他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一种题材和风格,又可以在整体之中较好的把控着自己的语言叙事和情绪表达,这些所有的元素都是统一的语境,与他本人所呈现的清风云淡一样。

最近看了很多近期电影,可能年龄大了,很喜欢这种百无聊赖的调子,果然要探索到创作者的个人风格,才能有更好的感知。

这个电影看的人心通透。

四星给电影语言,期待更平实有力的作品,给我带来的思考。

《分贝人生》短评

跟看之前以为的完全不一样。剧中每个人好像都心不在焉,他们能不能专注一点?

8分钟前
  • vivi
  • 还行

贫穷真的可怕

9分钟前
  • 咁咁咁
  • 还行

世界在找MH370 他在找妹妹//底层青年的愤怒盲目蓬勃且渺小//其实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面对精神病患 他们说来也无异于常人 但发起病多是六亲不认 嘴里念叨着那些耸人听闻的事 吃药本人不舒服不吃药身边人不舒服 那种样子光看都痛苦 会想一个人存于世居然要独自忍受这样大的折磨//张艾嘉真的厉害 在各种方面//马来口音有、可爱

11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这部现实主义的马来西亚电影,向观众展示了贫苦阶层的生活困境,通过车祸逃逸、腐败、偷窃等事件,探讨贫困和富有两个状态下道德的双面性。虽然故事的基调较为灰暗,但导演处理得比较轻松,这是一把双刃剑,正因如此,《分贝人生》才缺少振聋发聩的力量,以致快要丧失现实批判性。

15分钟前
  • 韩伯愚
  • 还行

#重庆青年电影展#太不成熟,制造困境的方式太刻意,人物刻画单薄,最后提两个问题,男主出了车祸回家都没换衣服为什么倒完垃圾和去偷车中间却换了?三菱的车就那么好偷?

16分钟前
  • 山出
  • 较差

两分半

21分钟前
  • 我真是太厉害了
  • 较差

這樣的故事又好像特別大馬。又第一度覺得,張艾嘉把角色演繹得那麼好,對一部分的觀眾可能是件殘忍和討厭的事情吧。

23分钟前
  • norris
  • 还行

啊,多年以后看这部电影,就觉得真的太惨了。没钱不要做移民,国外的生活真难啊。不过夜晚骑着摩托车放着小烟火的场景真的美。

27分钟前
  • 一个悲伤傻瓜
  • 还行

似乎是可惜了張艾嘉和女孩的演出,帶有義大利新寫實的底層生活,其實又有些菲律賓影子,漂流漂泊,這種籌錢式帶出貧富差距、結構性貪腐還是曼多薩能掌握這樣的題材。有故事,可惜情節張力皆不足,人設也薄弱,最後一口大雞腿下雨感人。(觀影二次,仍無改變想法,但導演未來仍可期,2.75

28分钟前
  • thinpony
  • 较差

携着金马百万首奖和张艾嘉加持的光环,成品却乏善可陈。显示了从一个讨好的概念发展到一个完善的剧本中间的距离有多远。导演在戏中堆砌社会议题,效果却极其浅陋而刻意,处理戏剧和人物逻辑时也不难看出稚嫩和混乱,尤以男主角塑造最差。@平遥

31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较差

有点烂尾

33分钟前
  • 秀命
  • 推荐

45分钟足够了,非要拍90分钟

37分钟前
  • 沈一泓
  • 较差

张艾嘉这个演得不错,大家表演都很好

39分钟前
  • hedgehog
  • 推荐

既然活成这样 为什么不干脆死掉 抱怨社会的同时 自己还不是一样干了一样的事 怨不得别人

41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较差

开头是不错的,但剧本写花了

46分钟前
  • R.C
  • 还行

剧作用力很深。底层面对“问题"的解决"方式"。

51分钟前
  • 醇脆
  • 推荐

出於種種原因,我保證,沒有任何電影的瘋子,可以比這部片的張艾嘉演得更好。她身上沒有一絲一毫被粉飾的可憐、更沒有編劇妄想的可愛病理,只有讓眼前人想狠狠賞她巴掌、外人們卻無可遏抑湧出想默許暴力這種違常希冀的無奈可憎。張艾嘉演的就是這麼好,即便我很清楚,這表演在這部片是何等脫節。

53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是真的觉得只靠张艾嘉演技撑着

57分钟前
  • 苏州河游魂
  • 较差

生活本就如此艰难,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的发达城市。张艾嘉满分

60分钟前
  • kkkkkw、
  • 较差

不该带着压抑的心情去看一部压抑的影片,看得差点死过去。但不否认是一部好的影片,只是结局找议员?有点扯。

1小时前
  • Lalage
  • 推荐